黑胶唱片圣经收藏图鑑 (II):笛卡-伦敦 唱片

黑胶唱片圣经收藏图鑑 (II):笛卡-伦敦 唱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黑胶唱片
  • 唱片
  • 音乐
  • 收藏
  • 图鉴
  • 笛卡
  • 伦敦
  • 古典音乐
  • 唱片文化
  • 音乐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市面上唯一*
*黑胶收藏者,最需要的实用图鑑*

  英国DECCA-LONDON的唱片对照大全
  汇集1958年到1983年间私人收藏,
  深入研究比对资料,悉心编辑而成,
  是一本无可取代的黑胶唱片圣经。

本书特色

  ★古典黑胶大厂—英国DECCA,英美两地发行唱片完整对照

  古典黑胶大厂—英国DECCA,在美国发行的唱片品牌为LONDON。两者大多是同样的录音制作。但也有多张唱片录制仅在英国DECCA发行,或者只在美国LONDON发行的情形。再加上各自有不同的系列编码以及封面设计,对于一般的收藏者来说,非常容易造成混淆,所以对于发烧友来说很需要一个详细正确的对照表。

  ★从1958年到1983年间所有的收藏,无私分享
  作者整理了从1958年到1983年间所有的收藏,并且参考其它资料,编辑这本对照图鑑。目前市面上未能找到详细的一本DECCA或LONDON的唱片分类目录,这是一本对收藏者而言非常实用的对照图鑑。因为独一无二,所以称为黑胶唱片圣经。

特别推荐

  音响论坛、新视听杂志总编辑-刘汉盛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黑胶唱片圣经收藏图鉴 (II):笛卡-伦敦 唱片》的图书的简介,该简介完全不包含原书的任何实际内容,而是虚构了一本探讨其他唱片公司或相关主题的图书。 --- 《黑胶时代的回响:西海岸传奇唱片厂牌及其黄金岁月》 导言:加州阳光下的声音记忆 当我们谈论黑胶唱片的黄金时代,目光往往会聚焦于东海岸的工业重镇或是欧洲的古典音乐殿堂。然而,在广袤的美国西部,尤其是在加利福尼亚州,一股独特的音乐浪潮正在悄然兴起,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知的流行音乐版图。这本《黑胶时代的回响:西海岸传奇唱片厂牌及其黄金岁月》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那些在阳光海岸孕育、成长并影响了全球听觉体验的标志性唱片公司。这不是一本关于古典乐大师或是英伦巨头的详尽编年史,而是一次对洛杉矶、旧金山及周边地区音乐生态系统的深层挖掘。 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在特定时期内,以其独特的A&R眼光、前沿的录音技术以及对本土文化精神的精准捕捉,而成为传奇的几家关键唱片厂牌。我们将避免对既有的、已被广泛研究的“六大”唱片公司进行重复分析,而是将聚光灯投向那些在地下场景、独立发行以及特定流派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机构。 第一章:从沙漠之声到迷幻摇滚——早期独立厂牌的拓荒史 本章将回顾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期,在加州音乐工业尚未完全成熟之际,那些勇敢的先驱者们如何白手起家建立自己的声音领地。我们特别关注几家专注于冲浪音乐(Surf Music)和早期节奏布鲁斯(R&B)的小型独立厂牌。这些厂牌的录音设备往往简陋,资金来源有限,但其对声音纯粹性的追求,以及捕捉加州自由奔放生活态度的能力,是其成功的关键。 我们将详细考察一家位于圣何塞(San Jose)的先驱厂牌——“海湾之声唱片”(Bay Sound Records)。这家厂牌虽然只存在了不到十年,却发行了数十张如今被视为稀有珍品的单曲,它们记录了早期摩托车文化、沙滩派对和尚未被主流接受的乡村摇滚的萌芽状态。通过对这些厂牌留存下来的极其有限的商业记录、口述历史以及残存的母带信息进行重建,我们试图还原出那个充满活力和实验精神的初期图景。 第二章:旧金山的“花儿运动”与声音的视觉化 七十年代初,旧金山成为了全球迷幻音乐和前卫摇滚的熔炉。本章的核心在于分析那些在此时期捕捉并发行了“花儿力量”精神的厂牌。这些厂牌不仅仅是音乐的发行商,更是视觉艺术、哲学思潮与声音实验的聚合点。 我们将深入剖析一家名为“大地之声制作”(Terra Nova Productions)的厂牌。这家厂牌以其大胆的封面设计、复杂的立体声混音技术以及对本土长篇叙事摇滚作品的坚持而闻名。本书通过对比分析其发行的一系列专辑,展示了他们如何在其音乐制作中融入了非传统的乐器配置和录音环境的声学特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将探讨他们如何使用当时尚处于实验阶段的四轨录音设备,来创造出具有空间感的听觉体验,这使得他们的唱片在音响发烧友圈中至今仍被奉为圭臬。 第三章:洛杉矶的“天使之翼”:乡村摇滚与黄金时代的制作哲学 随着七十年代中期,音乐的重心略微南移,洛杉矶成为了乡村摇滚(Country Rock)和精致流行(Sophisticated Pop)的中心。本章将重点关注那些掌握了“加州之声”精髓的厂牌。这里的“加州之声”强调的是无瑕疵的录音质量、平衡的乐器编排,以及对人声和声部的极致打磨。 我们将聚焦分析“天使之翼唱片”(Angel Wing Records)的崛起与衰落。这家厂牌以其对顶级录音工程师和Session乐手的垄断性合作而著称。书中将详细梳理他们旗下几位核心制作人如何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棚内规范”,确保每一张发行的LP都具有极高的动态范围和清晰度。我们不仅会展示他们发行的那些广为人知的金曲,更会挖掘那些在商业上未获成功但艺术价值极高的“试作”(Acetate)版本,以揭示其制作流程中的细微差别和妥协。 第四章:超越主流——另类与后朋克时代的独立厂牌网络 进入八十年代,主流唱片业的商业化趋势愈发明显,这促使了西海岸更深层次的地下音乐场景的蓬勃发展。本章将考察那些在朋克(Punk)、新浪潮(New Wave)和早期另类摇滚(Alternative Rock)领域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微型厂牌。 这些厂牌往往规模极小,多由乐手本人或其密友运营。我们以一家位于好莱坞边缘、名为“铁轨唱片”(Railroad Records)的小厂为例,分析其如何用极低的预算制作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作品。本书将详细介绍他们如何通过自制模具和使用二手压片机,来控制从母带到最终黑胶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保持其音乐中粗粝和未经修饰的原始能量。对这些厂牌的分析,将帮助我们理解独立精神在技术和商业双重压力下的坚守与演变。 结语:黑胶的遗产与西海岸的永恒回响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为这些在音乐史上占据独特地位却常被主流叙事所忽视的西海岸厂牌建立一份详实而富有洞察力的文献。通过对发行流程、艺术指导、录音技术乃至厂牌高管访谈的综合研究,我们试图描绘出一幅生动而多维的黑胶唱片图景——这幅图景,是关于加州阳光、创新精神与不懈追求完美音质的集体记忆。它提醒着我们,黑胶唱片不仅仅是一种物理介质,更是特定时代、特定地理环境中文化碰撞的结晶。 本书内附有对上述厂牌关键发行物的高清黑胶照片集,并附有详细的唱片目录、矩阵编号分析以及罕见宣传材料的扫描件,为黑胶收藏家和音乐史研究者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参考资料。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辉舟


  华裔奥地利维也纳人,1952年生于台湾桃园,双子座。

  经典的黑胶唱片收藏有,DECCA和LONDON唱片出版的全部立体声类比录音;全套的LYRITA和MERCURY唱片的SRCS及SR系列版本;全部的EVEREST唱片採用35mm母带的录音以及RCA唱片Living Stereo (LSC和LDS)系列,从编号LSC 1806到LSC 3045,影子狗与白狗版本的录音;另外未系列收藏的许多选择性名家录音约一万多张。

  旅奥期间曾创办奥地利绿茵高尔夫球队,也曾经营开设维也纳147斯诺克撞球俱乐部(147 Snooker Club);Casa Bella义大利餐馆;东风、东来顺、曰本烧烤餐厅及德语系美食杂志列入Haube推荐的第一家中国餐厅-皇园餐厅。1988年之前也从事维也纳中文专业导游工作,之后,为顺应当时时局,开展了早期台湾人赴东欧与俄罗斯的旅游签证管道,而成立了「东欧旅游中心」,且开辟了之后的旅游行程与观光市场,直到现在发展为经营全欧精致旅游的「欧洲之星旅游公司」并担任总裁。

  简历:
  1970年新竹中学毕业,合唱团团员,受教于苏森墉老师。
  1974年中国文化大学劳工系毕业,华冈合唱团团员兼助理指挥。
  1976年中国文化大学劳工系研究所
  1977年9月移居奥地利维也纳
  1978-1982年就读于维也纳商业大学及维也纳大学音乐学研究所,此间创办旅奥同学会及台湾留学生刊物<多瑙河>,负责散文及诗歌写作,开始黑胶唱片的收藏。
  1992年担任“维也纳台北室内乐团”团长,指挥家吕绍嘉为创办人及音乐总监。
  1999年担任旅奥中国人协会理事长
  2011年起担任奥地利台商会会长
  2015-16年担任欧洲台商会联合总会总会长
  2016之后担任欧洲台商会联合总会名誉总会长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III
自序⋯⋯⋯⋯⋯⋯⋯⋯⋯⋯⋯⋯⋯⋯⋯⋯⋯⋯⋯⋯⋯⋯⋯⋯⋯⋯⋯⋯⋯⋯⋯Ⅴ
推荐序⋯⋯⋯⋯⋯⋯⋯⋯⋯⋯⋯⋯⋯⋯⋯⋯⋯⋯⋯⋯⋯⋯⋯⋯⋯⋯⋯⋯⋯XII
前言⋯⋯⋯⋯⋯⋯⋯⋯⋯⋯⋯⋯⋯⋯⋯⋯⋯⋯⋯⋯⋯⋯⋯⋯⋯⋯⋯⋯⋯ XVI
英文缩写⋯⋯⋯⋯⋯⋯⋯⋯⋯⋯⋯⋯⋯⋯⋯⋯⋯⋯⋯⋯⋯⋯⋯⋯⋯⋯XXVII

DECCA RECORDS 封面与内标 ⋯⋯⋯⋯⋯⋯⋯⋯⋯⋯⋯⋯⋯⋯⋯⋯003
DECCA – LONDON(笛卡-伦敦)  
黑胶唱片同样录音版本的目录对照图鑑⋯⋯⋯⋯⋯⋯⋯⋯⋯⋯020-347
DECCA SXL SERIES SXL 2000 – SXL 2316⋯⋯⋯⋯⋯⋯⋯⋯⋯028-080
DECCA SXL SERIES SXL 6000 – SXL 7013⋯⋯⋯⋯⋯⋯⋯⋯⋯082-272
DECCA SET SERIES  ⋯⋯⋯⋯⋯⋯⋯⋯⋯⋯⋯⋯⋯⋯⋯⋯⋯⋯⋯274-317
DECCA BB SERIES, Head SERIES & OTHERS ⋯⋯⋯⋯⋯⋯⋯319-347
索引⋯⋯⋯⋯⋯⋯⋯⋯⋯⋯⋯⋯⋯⋯⋯⋯⋯⋯⋯⋯⋯⋯⋯⋯⋯⋯⋯⋯348-373
参考用书⋯⋯⋯⋯⋯⋯⋯⋯⋯⋯⋯⋯⋯⋯⋯⋯⋯⋯⋯⋯⋯⋯⋯⋯⋯⋯⋯⋯374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是你把理想当车马炮,还是生活将你当兵卒。」
  「是钟表为时间把脉,还是时间为钟表算命。」

  收藏是生命中,爱心、耐心、期许与智慧,结下的愉悦果实!!

  从我上一本书《黑胶唱片圣经收藏图鑑》自序中的最后一句话,开始来谈一谈这一本书!

  生活中的追求,充满着感性与理性好恶的选择,透过更多的知识与智慧的增长,我们才能将许多费心与期许的收藏,转化成生命中永恆的愉悦!

  在上一本收藏图鑑中,我已介绍了许多上一世纪的收藏名盘,包括美国绝对音响杂志(TAS)已故主编(哈利.皮尔森)多年来推荐的全部新旧发烧黑胶天碟榜单以及TAS 杂志的许多优良推荐、Sid Marks 专栏的优良评点,其中包含水星(MERCURY)唱片的最佳40张音效名盘,另外一节附上TAS 杂志Mark Lehman 及Johnathan Valin 推荐的20 世纪古典音乐100 张最佳榜单,含黑胶唱片及CD的编号与图鑑;在第三章中特别编列James Mitchell 的书,"RCA 唱片之黄金年代" 中最值得收藏的唱片;第四章则是大家熟知的英国留声机杂志古典百大唱片,含新旧榜单目录,黑胶及CD 的编号与图鑑;最后第五、六章,附上最早採用35mm 磁带录制唱片的EVEREST 公司全部经典名盘以及笔者所收藏的全部立体声版DECCA-LYRITA 唱片的所有目录与图鑑。

  出版后,美国宾州的读者Gerry Cross先生,花了两年的时间,帮我找到了一张,在TAS 榜单上很难买到的私人录音唱片(Penn State Glee Club, AJC 8),让我非常感动!另外,非常感谢音响论坛总编刘汉盛先生在他的杂志第288 期以及美国Bruce Kinch先生在他的’’Primyl Vinyl Exchange(PVX)Positive Feedback’’第66 期中的推荐,还有荷兰Rudolf A. Bruil在他的音乐网站www.soundfountain.com 中热心的评论,加上许多黑胶唱片收藏家的鼓励,促使我更加用心的去编辑并完成此图鑑!

  唱片的收藏与个人的喜好和经验有着相当的关系,音乐欣赏与生活美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经常在音响室里面欣赏张张喜爱的唱片,美好的音乐带领我们进入演奏现场的时空,这种音色美感的喜悦, 促使我们不断地去寻找更多的名盘,去收藏更多优秀的录音!有时在阳台上,手提式旧唱机,播放一张78 转带着杂音的义大利歌曲,古老的音色加上一杯小酒或咖啡,或有佳人作伴,一根蜡烛,一碟小点,这又是怎么样的一种情趣啊!同样是音乐,一张古老唱片的录音与一支手机上的Youtube,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因此,主客观的收藏美学,产生了很多追求的角度,有人喜欢古老的音色;有人要求亮丽的音效;有人只收藏稀有的录音;也有少部分人只是收藏唱片封面的设计(特别是唱片封套改良的始祖Alex Steinweiss,早期为Columbia, Remington, Westminster, Everest, Decca 还有London 等唱片公司,所设计的多采多姿的唱片封面),但是客观来说,具有优良的录音与制作,加上被行家公认为经典演奏的唱片,才是大家主要收藏的对象。

  20 世纪50 年代之前,许多有名的音乐与演奏家例如:卡鲁索(Enrico Caruso), 吉利(Benjamino Gigli), Albert Spalding, Ossy Renardy, Walter Barylli & Quartet, 福特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老克莱巴(Erich Kleiber), 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等人,因为在发行立体声录音唱片之前已过世,没有留下能被现在Hi-End 音响重现的美声唱片,我们只能从Columbia, Deutsche Grammophon, Decca, EMI, RCA, Remington 或Westminster 等唱片公司,去寻找翻制较佳或者后期制作较好的单声道录音来收藏。

  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立体声录音有着日新月异的发展,本图鑑所编纂的英国DECCA 唱片公司,是黑胶唱片黄金时期中世界三大音乐集团之一,因为拥有了比别人先进的FFRR(全频段録音)技术和Decca Tree 麦克风录音系统,加上多位高水准的制作人以及优秀的录音工程师,所以它发行的唱片,至今也还广受收藏家的喜爱。

  DECCA 在美国发行的唱片品牌叫[LONDON],从1958 年出版立体声唱片开始,都以FFSS(全频段的立体声)作为商标特色来推广市场,1964 年LONDON 的ED2 出版,有沟纹的内标改成小写的London ffrr, 中间FULL FREQUENCY STEREO SOUND 字样改成STEROPHONIC 之后,FFSS 成为英国DECCA 的商标,FFRR 则为美版LONDON 的商标,最受欢迎的迪卡唱片立体声系列,在英国发行的DECCA SXL、SET 系列唱片与在美国发行的LONDON CS、OS、OSA 系列唱片,大多是同样的录音制作,但是有多张录制却只在英国DECCA 发行,同样的情况,也有多张录制也只在美国LONDON 发行,加上他们有自己不同的系列编码以及封面设计,对于一般的收藏者来说,非常容易造成混淆,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详细正确的对照表。

  感谢Phil Rees 在他的’’Audiophile Record Collector’s Handbook’’中,有非常详细的介绍,在许多唱片网站如Discogs 也有许多资料,可惜都有些不完全;在Robert Moon 和Michael Gray 的’’Full Frequency Stereophonic Sound’’一书中,也只是整理到早期的发行,笔者未能找到详细的一本DECCA 或LONDON 的唱片分类目录。因此,我将所有的收藏整理并且参考其它资料,编辑这本对照图鑑,也在Remark & Rating 中标註版本资讯及一些重要的评价,读者可以从系列资料中,查出出版年份与版本先后,避免混淆与错误。

  例如:卡钦(Julius Katchen)录制的布拉姆斯钢琴作品1-8 全集,SXL 系列编号为SXL 6105, 6118, 6129, 6160, 6217, 6219, 6218, 6228;而LONDON CS 系列对等编号为 CS 6396, 6404, 6410, 6444, 6473, 6477, 6474, 6482,我的收藏以DECCA 系列为主,少了一张SXL 6218 (Volume 7),因为许多资料都介绍LONDON CS 6158的对等编号在DECCA 为SXL 6218,而我已经有了此张1960 年出版的唱片LONDON CS 6158 首版,就没有去买DECCA SXL 6218,其实这张并非同样的录音(CS 6158 无SXL 的发行,参见本书), DECCA SXL 6218 的LONDON 首版是ED2 的CS 6474, 威尔金森(Kenneth Wilkinson)在1962 年的录音,1965 年出版,我在编写此书时才发现,十年后才再补买上此张布拉姆斯钢琴作品Volume 7 的唱片。

  因为篇幅有限,笔者只能整理从1958 年到1983 年间,与上述系列有关的所有类比录音对照资料,依系列编号顺序编辑,上册是DECCA 对照LONDON 唱片,下册则是LONDON 对照DECCA 唱片。另外也将德国Speakers Corner 唱片公司,后来陆续复刻的多张唱片,在原始序号后加上星号来表示,以便读者参考,其中若有遗误,还望读者不吝指正。

  收藏本书中DECCA 及LONDON 全部的唱片,所有的音乐录音( 除了莎士比亚戏剧及语音的录音之外),费时15 年,需要用心地去寻找其中稀有的唱片,例如非常稀有的DECCA SXL 2100 德国音乐家Kurt Leimer 的 ”Piano Concerto No.4k”,十多年来在Ebay 网站上只出现两三次,我是很辛苦地在柏林的一家唱片行找到,DECCA SXL 6078,奥地利钢琴家Herbert Halm 的 “After The Opera”,一张不起眼的唱片却也难找,一开始我只买到单声道的录音,后来却在韩国网站找到,只好托韩国朋友买,再寄回奥地利,DECCA SXL 6031 瑞典管风琴家Åke Levén 的 “Organ recital” ,德国压片在瑞典发行,也是最后在英国的Ebay 上买到,目前只剩一张唱片未能寻获,是西班牙哥伦比亚公司採用笛卡的录音设备录制的唱片,由Ataulfo Argenta 指挥Tomás Bretón 的西班牙轻歌剧,LONDON 唱片OSA 1102,此张唱片只在美国LONDON 唱片公司发行,非常稀有,我只好去买西班牙哥伦比亚公司出版的唱片,可惜封套上只有西班牙文,无英文解说。

  因为DECCA SXL 2000 系列的BB 首版,价格昂贵也比较稀有,同样的录音,我的收藏一开始则以LONDON BB 首版为优先,之后则交差选购,最近几年也加购二、三十张德国Speakers Corner 复刻的版本,非常感谢英国Classicalvinyl 公司Dave Parsons 先生,帮忙提供此书中DECCA SXL 2000 系列中我缺少的封面照片,他也提供所有英国哥伦比亚公司SAX 2000 系列以及EMI ASD xxx 系列的封面照片,可是非常抱歉与遗憾,我没有时间能够完成所答应的图鑑编纂。

  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张春娟女士对编纂此书的支持,我的家人吴向颖先生与林佩霈女士的英文翻译与校订!同样的情况,笔者也曾计划将我所RCA 唱片的收藏,立体声系列从LSC 1806 到LSC 3050 的所有影子狗版及白狗版( 包括LDS 系列),另外加上VICS 系列的对照,编纂图鑑与读者分享,然而精力实在有限,希望以后的生活有着更多的空间,能让这些理想来帮我的时间把脉!

吴辉舟
Vienna, 2017

推荐序

  我不知道吴辉舟是如何把这本《黑胶唱片圣经收藏图鑑II笛卡伦敦唱片》写完的?对于我而言,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如果您看过这本书,就会知道这是一本非常难写的书。说「写」其实是不精确的,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以键盘敲出多少个字,而是在于如何去全世界搜寻到这么完整的唱片版本,并且要花多少时间去整理,编辑。如果这本「黑胶唱片圣经收藏图鑑II笛卡伦敦唱片」的稿费是以字数来计算,那么吴辉舟肯定拿不了多少稿费,因为字数不多。但是,如果要以收集这些唱片的苦心来计费,那么这本书的稿费不是出版社能够付得起的。是的,虽然这本书有标价,但是对于广大黑胶迷而言,这本书是无价之宝。

  1981年,当CD推出,大家看到小小一片光碟竟然能够储存六、七十分钟的音乐,而且播放的过程简单,CD又不需要保养,这个世界简直疯了。大家纷纷抛弃手中的黑胶唱片,转而拥抱CD。到了1990年,基本上CD已经完全佔有音乐软体市场,黑胶被大量的抛售,黑胶迷只能躲在幽暗的角落点着蜡烛孤芳自赏。

  说「孤芳自赏」是写情写景的,在那个CD铺天盖地的时代,仅剩少数黑胶迷紧抱着自己的黑胶唱片死也不放。黑胶唱片的纸质封套散发出一股淡淡的纸味,完全有别于CD的塑胶味。而黑胶迷也只能自己躲在家里一遍又一遍的播放这些已经被归类于「过去式」的唱片,其心中的孤独可想而知。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愈来愈多人开始讨论数位录音的短处,相对照之下,也重新挖掘出黑胶唱片的长处,音响迷开始觉醒,在杂志的推波助澜之下,加入挖掘黑胶宝藏的人愈来愈多。拜网路之赐,二手黑胶唱片的交易开始慢慢热络起来,原本一张1美元、2美元一大堆随人捡的二手唱片开始标价10美元、20美元。过了几年,又翻数倍成100美元、200美元。有些被杂志媒体贴上发烧标签的黑胶唱片或稀有版本甚至标价1,000美元、2,000美元或更高。黑胶唱片的价值终于第一次被彰显。用「第一次」并没有说错,当年黑胶时代,唱片行中所卖每张唱片的身价都是一样的,今天黑胶唱片的价格能够卖得那么高,绝对是第一次。

  到底黑胶唱片有什么价值?第一、拥护黑胶的类比派音响迷认为黑胶唱片的音响效果不是数位录音能够比得上的,而且这些黑胶的录音时期正是唱片公司的黄金时期,也是音响工业的黄金时期,这段黄金时期已经逝去,不可能再复制。第二、现在已经证明CD光碟在经过二十年、三十年之后,内部镀层是有可能氧化的,一旦镀层氧化,这张CD就毁了,无法复原。反而,黑胶唱片如果能够保持平整,若不发霉,可以保存上百年不会损坏,后代只要有黑胶播放唱盘与唱针,永远可以重播这些隐藏在细微沟纹里的音乐。第三、第一次出版的黑胶唱片(ED1)数量原本就不多,再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掏洗,能够留下来的更是稀少。物以稀为贵,这些稀少的ED1首版黑胶唱片就成了收藏的标的,而且价格愈来愈高。

  既然ED1黑胶唱片那么珍贵,而且又四散在全世界众多黑胶唱片收藏家手中,生得也晚的后辈黑胶迷哪有机会窥得全貌?为了帮助黑胶迷搜寻方便,英文世界中早已经有相关的Handbook,而中文世界虽然已经有很多散见于杂志、网路的相关文章,但一直没有完整的整合性着作,一直到吴辉舟出现。

  吴辉舟,台湾人,文化大学毕业,1977年与同是文大的太太张春娟(吴辉舟曾任合唱团指挥,太太曾任国乐团指挥)来到维也纳唸音乐,先后唸过维也纳商业大学与维也纳大学音乐研究所,不过因故没有完成学业,夫妻俩反倒在维也纳开起餐厅、旅行社、担任过奥地利台商会长、欧洲台湾商会联合总会长等。收藏黑胶唱片逾万张,并编成「黑胶唱片圣经收藏图鑑」一书。我跟吴辉舟的关系始于「黑胶唱片圣经收藏图鑑」。

  几年前,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头是吴辉舟的太太张春娟,问我是否有兴趣出版他先生吴辉舟花了几年时间编写的一本有关黑胶唱片收藏的书。当时普洛文化早就停止音乐书籍的出版,所以我告诉她,这本书找专业的图书出版公司合作会更有效,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吴辉舟的名字。为何张春娟会找上我要出版这本书呢?二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吴辉舟起心动念写这本书的源头是普洛文化那本几乎音响迷人手一本的「唱片圣经」。第二个原因是当时还在功学社音响部任职的音响界美魔女王雪真经理的推荐,王雪真与他们夫妻都是文大校友,也是合唱团前后期团友,吴辉舟夫妇回台时都还会聚会。

  又过了一、二年吧?有一天我收到一本厚重的书,那本书就是「黑胶唱片圣经收藏图鑑」。趁着吴辉舟回台期间,我联络上他,请他吃饭见面,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那时我才知道原来他跟我是新竹中学的校友,我们相差一年。不过,我们的音乐老师同样都是苏森墉,当年新竹中学的王牌音乐老师,带领新竹中学连续九年获得高中合唱冠军,从这里我们产生更进一步的联系。吴辉舟从高中就喜欢合唱,大学唸的虽然不是音乐系,但仍然持续加入合唱团,也曾担任文大的合唱团指挥。而太太张春娟在文大唸国乐,主修琵琶,也曾指挥文大国乐团。二人就是因为音乐而结缡,大学毕业后相偕来维也纳想要进修音乐,没想到阴错阳差,竟然在维也纳创出一番事业,他们夫妻俩开过几家餐厅、撞球俱乐部、导游、旅行社,最终所经营的欧洲之星旅行社Europe Express Travel Service成为欧洲精致旅游的头牌。而太太张春娟则是最大的功臣,在这个行业中,没有人不认识她。

  吴辉舟告诉我,他从学生时代就喜欢音乐,参加合唱团让他对音乐有更深入的认识。1977年与太太张春娟来到维也纳时,虽然是穷学生,但仍然没有停止对唱片的热爱。他回忆当时只能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后面的二手唱片行中买便宜唱片,还有看无数的经典电影,买唱片、看电影这二项嗜好一直到今天都没有降温。他说Netflix的影片都快被他看完了,而对于唱片的收集更是不遗余力,只要有缺的黑胶唱片,想尽办法一定要收藏到手。

  早期吴辉舟买黑胶唱片并没有特别的目的,只是单纯地听音乐而已。有一次他回台,买到我刚出版的「唱片圣经」,看到我在内中留下搜寻无着的空白,瞬间点燃他心中熊熊烈火,他兴起要把这些空白填满的想法,于是从那时开始,有系统的搜寻「唱片圣经」榜单中的黑胶唱片,这已经是二十几年前的事情了。从TAS榜单、企鹅三星带花、RCA LSC Living Stereo唱片、Mercury录音、Everest唱片、Decca、London、EMI、Lyrita、Westminster唱片等等,有系统的收集名版。至今,TAS榜单甚至更新到2017年版,不过他说自从TAS的创办人HP上天堂后,榜单上有些唱片不对他的音乐胃口,所以也不是张张都收。目前,吴辉舟说他大概拥有超过一万张黑胶唱片,其中放在「黑胶唱片圣经收藏图鑑 」中的大约二、三千张,在「黑胶唱片圣经收藏图鑑II (笛卡-伦敦唱片)」及「黑胶唱片圣经收藏图鑑III (伦敦-笛卡唱片)」两集中,每本各有一千五百多张。

  这两本「黑胶唱片圣经收藏图鑑II (笛卡-伦敦唱片)」及「黑胶唱片圣经收藏图鑑III (伦敦-笛卡唱片)」可说是「黑胶唱片圣经收藏图鑑」的第二集及第三集,内容主要是将英国DECCA与美国LONDON唱片的封面、编号并列对照,并且还有详细曲目,参考价格以及相关註记。能够把这些音响迷追逐搜寻的黑胶唱片名版收集得那么齐全,吴辉舟所下的苦功真的可以用「铁杵磨成绣花针」来形容。对于想要收藏DECCA、LONDON黑胶唱片的人而言,这本书是可以信赖的工具书,也是无价之宝。

音响论坛、新视听杂志总编辑刘汉盛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黑胶唱片圣经收藏图鉴 (II):笛卡-伦敦 唱片》这本书,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厚重”。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上的分量。对于我这样的资深黑胶玩家来说,Decca和London这两个厂牌的名字,几乎等同于黑胶唱片黄金时代的代名词。这本书将这两个厂牌的历史、发展、以及最重要的——那些留传下来的珍贵录音,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Decca在管弦乐和歌剧录音方面的详尽介绍,书中对一些早期立体声录音的选曲和艺术家评价,都非常到位。当我看到书中对一些早期“宽音域”(Wideband Grooves)Decca唱片的描述时,我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亲眼目睹了这些录音艺术的诞生。而London唱片的部分,则让我重新认识了它在爵士乐领域的深远影响,从Ella Fitzgerald到Dave Brubeck,书中对这些艺术家的重要录音都进行了精辟的点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目录,更提供了一个理解这些唱片为何如此珍贵、为何能成为传世经典的视角。

评分

对于任何一位真正热爱黑胶唱片、并对音响技术有着执着追求的发烧友来说,《黑胶唱片圣经收藏图鉴 (II):笛卡-伦敦 唱片》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宝典。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唱片列表,它更像是对Decca和London这两个传奇厂牌的一次全面的历史性回顾和技术性解读。我一直对Decca那标志性的“红色Decca”和London的“玫瑰红色”唱片情有独钟,而这本书则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些唱片背后的故事。书中关于Decca在立体声录音技术上的 pioneering work,尤其是其早期立体声录音的特点和代表性专辑,让我对那些发烧友们津津乐道的“Decca Tree”等录音技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对London唱片,特别是其在爵士乐领域的收藏级版本,如一些早期的Roll Records,书中的介绍也相当到位,让我对这些稀有版本有了更清晰的辨识标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唱片品相、压片批次以及不同版本之间细微差别的描述,这些都是在实际收藏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信息。它帮助我更有效地筛选和鉴别,避免了不必要的弯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这两个厂牌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更加坚定了继续深入收藏的决心。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黑胶唱片圣经收藏图鉴 (II):笛卡-伦敦 唱片》,简直爱不释手。作为一名资深的黑胶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剖析那些经典唱片公司,特别是像Decca和London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厂牌的深度读物。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从印刷质量到内容编排,都体现了出版者的用心。厚实的铜版纸印刷,让每一张唱片封面和内页插图都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那股淡淡的纸张与唱片油墨混合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书中对Decca和London这两个厂牌的历史渊源、录音技术、经典曲目以及重要的艺术家进行了详尽的梳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Decca的“沉浸式录音”技术(FFRR)的介绍,那些当年革命性的录音方式,如今读来依然令人震撼。而London唱片,作为Decca在美国市场的重要分支,其在爵士乐和古典音乐领域的贡献更是不可忽视。书中不仅列举了海量的唱片目录,还对其中一些最具收藏价值的早期版本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包括录音日期、录音师、唱片编号,甚至连唱片封套的设计演变都有涉及。对于我这样的收藏者来说,这些信息简直是无价之宝。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音乐之旅,让我得以近距离接触那些塑造了现代音乐史的伟大的录音。

评分

《黑胶唱片圣经收藏图鉴 (II):笛卡-伦敦 唱片》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在黑胶世界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玩家量身定做的。一直以来,Decca和London这两个名字在我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们代表着一段辉煌的音乐历史,也承载了我无数的青春回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我的黑胶收藏之路上一盏明灯,指引我更深入地去探索这两个厂牌的宝藏。我非常喜欢书中对Decca早期的“FFRR”(Full Frequency Range Recording)技术的介绍,那些细致入微的解释,让我对那个年代的录音工程师们是如何挑战技术极限,创造出如此逼真音效的感到由衷的敬佩。而London唱片,书中对爵士乐经典录音的挖掘,让我发现了许多我过去未曾留意的珍品。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合理,既有宏观的历史概述,也有微观的唱片细节分析,图文并茂,让人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本关于音乐、技术和历史的百科全书,让我每次翻阅都能有所收获。

评分

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接触到《黑胶唱片圣经收藏图鉴 (II):笛卡-伦敦 唱片》的,起初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没想到却一头扎进了Decca和London这两个音乐世界的浩瀚海洋。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唱片,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详实的考据,勾勒出这两个厂牌在黑胶唱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我特别被书中关于Decca早期歌剧录音的章节所吸引,那些由指挥大师如索尔悌(Georg Solti)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演奏的史诗级录音,在书中得到了极为细致的介绍,包括录音的年代、参与的艺术家、以及这些录音在音乐史上的意义。而London唱片,则让我看到了其在摇滚乐早期,尤其是美国本土摇滚乐录音中的独特视角。书中对一些早期摇滚唱片的分析,让我对这些经典摇滚乐的录音细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的插图也非常精彩,那些泛黄的老唱片封面,仿佛诉说着一段段尘封的音乐往事。我常常会一边翻阅,一边在脑海中回放那些经典的旋律,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