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偶然的机遇,却促使李明亮展开遍及全球的文献搜索。一九六六年起,李明亮设法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取得连系。在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李明亮看到甲午战后协助中国与日本谈判的美国领事约翰.福斯特(John W. Foster)的手稿,那些泛黄易碎的破旧纸张把历史活生生的带回眼前,让一个几十年后来自台湾的年轻人心生难以付诸纸笔的感触。
还有附录,李明亮蒐集难得一见的文献,包括台湾民主国建国两天后跃上伦敦《泰晤士报》(The Times)的报导、两篇台湾民主国覆亡一个月内刊登于《香港日报》(Hong Kong Daily Press,今已停刊)的文章、两本着名的独虎票小邮册、一九七二年从德文译回中文的〈独立宣言〉,以及安平领事胡力穑(Richard W. Hurst)对台湾民主国结束过程的描述。
两个核心人物
台湾民主国只发行过一套邮票,至少正式发行两个版次,一般认为发行三或四版。这套邮票在台湾称为「独虎票」,国外通常称为「一八九五年的台湾黑旗票」(Black Flag Issue),尽管邮票上没有黑旗的字样或图样,而是缘自当时台湾民主国在台南(听起来像中华民国在台北)的实际领导人黑旗将军刘永福。
无论发行邮票的台湾民主国还是承办业务的安平海关,似乎都没有留下可靠的文书纪录,所幸战地记者礼密臣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憾。当时礼密臣年仅二十三岁,千里迢迢越洋赶到台湾,站在明显亲日的立场全程目睹台湾的不安、反抗与屈从。接下来几个月,独虎票登场。在比台湾民主国更短命的安平海关邮政史中,礼密臣扮演的无疑是一个戏分吃重的配角。一九○三年,礼密臣出版《台湾岛的过去与现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一部极具份量的台湾专着,也是多年后李书及本书提到相关的历史时间与地点时重要的依据。
在此必须说明,李氏原书提及外籍人士,名氏往往直採音译,然而曾任职大清海关和驻清领事馆的外国人各自拥有正式汉名。笔者透过网路检索哈佛大学图书馆数位化的《新关题名录》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人名权威检索系统」,并查阅《清季中外使领年表》与《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等书,为李书提及的外籍使馆及海关人员回复官方登载的汉名,借此尽可能贴近历史。于是,台湾民主国时期英国驻安平领事Richard W. Hurst,李书作「贺斯特」,改为「胡力穑」;同时期安平(台南)海关主管William F. Spinney,李书作「司毕尼」,改为「司必立」;其他于前述文献留有纪录者均循此原则更改,不一一列举。 唯一的例外是James Wheeler Davidson,也就是礼密臣,李氏原书里的戴维逊。
独虎票的邮戳有两款,字样都是英文,而且採用不一样的英译,一是FORMOSAN REPUBLIC(福尔摩沙共和国),另一个是TAIWAN REPUBLIC(台湾共和国)。大清海关末代淡水税务司马士在〈夭寿的共和国〉(A Short Lived Republic)一文採用「福尔摩沙共和国」,礼密臣也是。其他许多人则选择「台湾共和国」,蓝厚理(H. J. Lamley)在讨论中国近代史时就採用「台湾共和国」。
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七日伦敦《泰晤士报》刊登台湾民主国独立的消息(全文如附录一),标题为「福尔摩沙宣布成立共和国」(A Republic Proclaimed in Formosa),并未提到正式的国家名称。几天后,五月三十一日的《香港日报》第二版有一篇〈台湾之动乱〉(The Rebellion in Formosa),说「共和国宣布独立」(Declaration of the Republic),对于国名同样只字未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