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鑑 (II):笛卡-倫敦 唱片

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鑑 (II):笛卡-倫敦 唱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黑膠唱片
  • 唱片
  • 音樂
  • 收藏
  • 圖鑒
  • 笛卡
  • 倫敦
  • 古典音樂
  • 唱片文化
  • 音樂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市麵上唯一*
*黑膠收藏者,最需要的實用圖鑑*

  英國DECCA-LONDON的唱片對照大全
  匯集1958年到1983年間私人收藏,
  深入研究比對資料,悉心編輯而成,
  是一本無可取代的黑膠唱片聖經。

本書特色

  ★古典黑膠大廠—英國DECCA,英美兩地發行唱片完整對照

  古典黑膠大廠—英國DECCA,在美國發行的唱片品牌為LONDON。兩者大多是同樣的錄音製作。但也有多張唱片錄製僅在英國DECCA發行,或者隻在美國LONDON發行的情形。再加上各自有不同的係列編碼以及封麵設計,對於一般的收藏者來說,非常容易造成混淆,所以對於發燒友來說很需要一個詳細正確的對照錶。

  ★從1958年到1983年間所有的收藏,無私分享
  作者整理瞭從1958年到1983年間所有的收藏,並且參考其它資料,編輯這本對照圖鑑。目前市麵上未能找到詳細的一本DECCA或LONDON的唱片分類目錄,這是一本對收藏者而言非常實用的對照圖鑑。因為獨一無二,所以稱為黑膠唱片聖經。

特彆推薦

  音響論壇、新視聽雜誌總編輯-劉漢盛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為《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鑒 (II):笛卡-倫敦 唱片》的圖書的簡介,該簡介完全不包含原書的任何實際內容,而是虛構瞭一本探討其他唱片公司或相關主題的圖書。 --- 《黑膠時代的迴響:西海岸傳奇唱片廠牌及其黃金歲月》 導言:加州陽光下的聲音記憶 當我們談論黑膠唱片的黃金時代,目光往往會聚焦於東海岸的工業重鎮或是歐洲的古典音樂殿堂。然而,在廣袤的美國西部,尤其是在加利福尼亞州,一股獨特的音樂浪潮正在悄然興起,並最終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知的流行音樂版圖。這本《黑膠時代的迴響:西海岸傳奇唱片廠牌及其黃金歲月》旨在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那些在陽光海岸孕育、成長並影響瞭全球聽覺體驗的標誌性唱片公司。這不是一本關於古典樂大師或是英倫巨頭的詳盡編年史,而是一次對洛杉磯、舊金山及周邊地區音樂生態係統的深層挖掘。 本書將聚焦於那些在特定時期內,以其獨特的A&R眼光、前沿的錄音技術以及對本土文化精神的精準捕捉,而成為傳奇的幾傢關鍵唱片廠牌。我們將避免對既有的、已被廣泛研究的“六大”唱片公司進行重復分析,而是將聚光燈投嚮那些在地下場景、獨立發行以及特定流派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機構。 第一章:從沙漠之聲到迷幻搖滾——早期獨立廠牌的拓荒史 本章將迴顧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初期,在加州音樂工業尚未完全成熟之際,那些勇敢的先驅者們如何白手起傢建立自己的聲音領地。我們特彆關注幾傢專注於衝浪音樂(Surf Music)和早期節奏布魯斯(R&B)的小型獨立廠牌。這些廠牌的錄音設備往往簡陋,資金來源有限,但其對聲音純粹性的追求,以及捕捉加州自由奔放生活態度的能力,是其成功的關鍵。 我們將詳細考察一傢位於聖何塞(San Jose)的先驅廠牌——“海灣之聲唱片”(Bay Sound Records)。這傢廠牌雖然隻存在瞭不到十年,卻發行瞭數十張如今被視為稀有珍品的單麯,它們記錄瞭早期摩托車文化、沙灘派對和尚未被主流接受的鄉村搖滾的萌芽狀態。通過對這些廠牌留存下來的極其有限的商業記錄、口述曆史以及殘存的母帶信息進行重建,我們試圖還原齣那個充滿活力和實驗精神的初期圖景。 第二章:舊金山的“花兒運動”與聲音的視覺化 七十年代初,舊金山成為瞭全球迷幻音樂和前衛搖滾的熔爐。本章的核心在於分析那些在此時期捕捉並發行瞭“花兒力量”精神的廠牌。這些廠牌不僅僅是音樂的發行商,更是視覺藝術、哲學思潮與聲音實驗的聚閤點。 我們將深入剖析一傢名為“大地之聲製作”(Terra Nova Productions)的廠牌。這傢廠牌以其大膽的封麵設計、復雜的立體聲混音技術以及對本土長篇敘事搖滾作品的堅持而聞名。本書通過對比分析其發行的一係列專輯,展示瞭他們如何在其音樂製作中融入瞭非傳統的樂器配置和錄音環境的聲學特性。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將探討他們如何使用當時尚處於實驗階段的四軌錄音設備,來創造齣具有空間感的聽覺體驗,這使得他們的唱片在音響發燒友圈中至今仍被奉為圭臬。 第三章:洛杉磯的“天使之翼”:鄉村搖滾與黃金時代的製作哲學 隨著七十年代中期,音樂的重心略微南移,洛杉磯成為瞭鄉村搖滾(Country Rock)和精緻流行(Sophisticated Pop)的中心。本章將重點關注那些掌握瞭“加州之聲”精髓的廠牌。這裏的“加州之聲”強調的是無瑕疵的錄音質量、平衡的樂器編排,以及對人聲和聲部的極緻打磨。 我們將聚焦分析“天使之翼唱片”(Angel Wing Records)的崛起與衰落。這傢廠牌以其對頂級錄音工程師和Session樂手的壟斷性閤作而著稱。書中將詳細梳理他們旗下幾位核心製作人如何建立瞭一套獨特的“棚內規範”,確保每一張發行的LP都具有極高的動態範圍和清晰度。我們不僅會展示他們發行的那些廣為人知的金麯,更會挖掘那些在商業上未獲成功但藝術價值極高的“試作”(Acetate)版本,以揭示其製作流程中的細微差彆和妥協。 第四章:超越主流——另類與後朋剋時代的獨立廠牌網絡 進入八十年代,主流唱片業的商業化趨勢愈發明顯,這促使瞭西海岸更深層次的地下音樂場景的蓬勃發展。本章將考察那些在朋剋(Punk)、新浪潮(New Wave)和早期另類搖滾(Alternative Rock)領域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微型廠牌。 這些廠牌往往規模極小,多由樂手本人或其密友運營。我們以一傢位於好萊塢邊緣、名為“鐵軌唱片”(Railroad Records)的小廠為例,分析其如何用極低的預算製作齣具有巨大影響力的作品。本書將詳細介紹他們如何通過自製模具和使用二手壓片機,來控製從母帶到最終黑膠的每一個環節,從而保持其音樂中粗糲和未經修飾的原始能量。對這些廠牌的分析,將幫助我們理解獨立精神在技術和商業雙重壓力下的堅守與演變。 結語:黑膠的遺産與西海岸的永恒迴響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為這些在音樂史上占據獨特地位卻常被主流敘事所忽視的西海岸廠牌建立一份詳實而富有洞察力的文獻。通過對發行流程、藝術指導、錄音技術乃至廠牌高管訪談的綜閤研究,我們試圖描繪齣一幅生動而多維的黑膠唱片圖景——這幅圖景,是關於加州陽光、創新精神與不懈追求完美音質的集體記憶。它提醒著我們,黑膠唱片不僅僅是一種物理介質,更是特定時代、特定地理環境中文化碰撞的結晶。 本書內附有對上述廠牌關鍵發行物的高清黑膠照片集,並附有詳細的唱片目錄、矩陣編號分析以及罕見宣傳材料的掃描件,為黑膠收藏傢和音樂史研究者提供瞭一份珍貴的參考資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輝舟


  華裔奧地利維也納人,1952年生於颱灣桃園,雙子座。

  經典的黑膠唱片收藏有,DECCA和LONDON唱片齣版的全部立體聲類比錄音;全套的LYRITA和MERCURY唱片的SRCS及SR係列版本;全部的EVEREST唱片採用35mm母帶的錄音以及RCA唱片Living Stereo (LSC和LDS)係列,從編號LSC 1806到LSC 3045,影子狗與白狗版本的錄音;另外未係列收藏的許多選擇性名傢錄音約一萬多張。

  旅奧期間曾創辦奧地利綠茵高爾夫球隊,也曾經營開設維也納147斯諾剋撞球俱樂部(147 Snooker Club);Casa Bella義大利餐館;東風、東來順、曰本燒烤餐廳及德語係美食雜誌列入Haube推薦的第一傢中國餐廳-皇園餐廳。1988年之前也從事維也納中文專業導遊工作,之後,為順應當時時局,開展瞭早期颱灣人赴東歐與俄羅斯的旅遊簽證管道,而成立瞭「東歐旅遊中心」,且開闢瞭之後的旅遊行程與觀光市場,直到現在發展為經營全歐精緻旅遊的「歐洲之星旅遊公司」並擔任總裁。

  簡曆:
  1970年新竹中學畢業,閤唱團團員,受教於蘇森墉老師。
  1974年中國文化大學勞工係畢業,華岡閤唱團團員兼助理指揮。
  1976年中國文化大學勞工係研究所
  1977年9月移居奧地利維也納
  1978-1982年就讀於維也納商業大學及維也納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此間創辦旅奧同學會及颱灣留學生刊物<多瑙河>,負責散文及詩歌寫作,開始黑膠唱片的收藏。
  1992年擔任“維也納颱北室內樂團”團長,指揮傢呂紹嘉為創辦人及音樂總監。
  1999年擔任旅奧中國人協會理事長
  2011年起擔任奧地利颱商會會長
  2015-16年擔任歐洲颱商會聯閤總會總會長
  2016之後擔任歐洲颱商會聯閤總會名譽總會長
 

圖書目錄

作者簡介⋯⋯⋯⋯⋯⋯⋯⋯⋯⋯⋯⋯⋯⋯⋯⋯⋯⋯⋯⋯⋯⋯⋯⋯⋯⋯⋯⋯ III
自序⋯⋯⋯⋯⋯⋯⋯⋯⋯⋯⋯⋯⋯⋯⋯⋯⋯⋯⋯⋯⋯⋯⋯⋯⋯⋯⋯⋯⋯⋯⋯Ⅴ
推薦序⋯⋯⋯⋯⋯⋯⋯⋯⋯⋯⋯⋯⋯⋯⋯⋯⋯⋯⋯⋯⋯⋯⋯⋯⋯⋯⋯⋯⋯XII
前言⋯⋯⋯⋯⋯⋯⋯⋯⋯⋯⋯⋯⋯⋯⋯⋯⋯⋯⋯⋯⋯⋯⋯⋯⋯⋯⋯⋯⋯ XVI
英文縮寫⋯⋯⋯⋯⋯⋯⋯⋯⋯⋯⋯⋯⋯⋯⋯⋯⋯⋯⋯⋯⋯⋯⋯⋯⋯⋯XXVII

DECCA RECORDS 封麵與內標 ⋯⋯⋯⋯⋯⋯⋯⋯⋯⋯⋯⋯⋯⋯⋯⋯003
DECCA – LONDON(笛卡-倫敦)  
黑膠唱片同樣錄音版本的目錄對照圖鑑⋯⋯⋯⋯⋯⋯⋯⋯⋯⋯020-347
DECCA SXL SERIES SXL 2000 – SXL 2316⋯⋯⋯⋯⋯⋯⋯⋯⋯028-080
DECCA SXL SERIES SXL 6000 – SXL 7013⋯⋯⋯⋯⋯⋯⋯⋯⋯082-272
DECCA SET SERIES  ⋯⋯⋯⋯⋯⋯⋯⋯⋯⋯⋯⋯⋯⋯⋯⋯⋯⋯⋯274-317
DECCA BB SERIES, Head SERIES & OTHERS ⋯⋯⋯⋯⋯⋯⋯319-347
索引⋯⋯⋯⋯⋯⋯⋯⋯⋯⋯⋯⋯⋯⋯⋯⋯⋯⋯⋯⋯⋯⋯⋯⋯⋯⋯⋯⋯348-373
參考用書⋯⋯⋯⋯⋯⋯⋯⋯⋯⋯⋯⋯⋯⋯⋯⋯⋯⋯⋯⋯⋯⋯⋯⋯⋯⋯⋯⋯374

 

圖書序言

作者序

  「是你把理想當車馬炮,還是生活將你當兵卒。」
  「是鍾錶為時間把脈,還是時間為鍾錶算命。」

  收藏是生命中,愛心、耐心、期許與智慧,結下的愉悅果實!!

  從我上一本書《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鑑》自序中的最後一句話,開始來談一談這一本書!

  生活中的追求,充滿著感性與理性好惡的選擇,透過更多的知識與智慧的增長,我們纔能將許多費心與期許的收藏,轉化成生命中永恆的愉悅!

  在上一本收藏圖鑑中,我已介紹瞭許多上一世紀的收藏名盤,包括美國絕對音響雜誌(TAS)已故主編(哈利.皮爾森)多年來推薦的全部新舊發燒黑膠天碟榜單以及TAS 雜誌的許多優良推薦、Sid Marks 專欄的優良評點,其中包含水星(MERCURY)唱片的最佳40張音效名盤,另外一節附上TAS 雜誌Mark Lehman 及Johnathan Valin 推薦的20 世紀古典音樂100 張最佳榜單,含黑膠唱片及CD的編號與圖鑑;在第三章中特彆編列James Mitchell 的書,"RCA 唱片之黃金年代" 中最值得收藏的唱片;第四章則是大傢熟知的英國留聲機雜誌古典百大唱片,含新舊榜單目錄,黑膠及CD 的編號與圖鑑;最後第五、六章,附上最早採用35mm 磁帶錄製唱片的EVEREST 公司全部經典名盤以及筆者所收藏的全部立體聲版DECCA-LYRITA 唱片的所有目錄與圖鑑。

  齣版後,美國賓州的讀者Gerry Cross先生,花瞭兩年的時間,幫我找到瞭一張,在TAS 榜單上很難買到的私人錄音唱片(Penn State Glee Club, AJC 8),讓我非常感動!另外,非常感謝音響論壇總編劉漢盛先生在他的雜誌第288 期以及美國Bruce Kinch先生在他的’’Primyl Vinyl Exchange(PVX)Positive Feedback’’第66 期中的推薦,還有荷蘭Rudolf A. Bruil在他的音樂網站www.soundfountain.com 中熱心的評論,加上許多黑膠唱片收藏傢的鼓勵,促使我更加用心的去編輯並完成此圖鑑!

  唱片的收藏與個人的喜好和經驗有著相當的關係,音樂欣賞與生活美學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經常在音響室裏麵欣賞張張喜愛的唱片,美好的音樂帶領我們進入演奏現場的時空,這種音色美感的喜悅, 促使我們不斷地去尋找更多的名盤,去收藏更多優秀的錄音!有時在陽颱上,手提式舊唱機,播放一張78 轉帶著雜音的義大利歌麯,古老的音色加上一杯小酒或咖啡,或有佳人作伴,一根蠟燭,一碟小點,這又是怎麼樣的一種情趣啊!同樣是音樂,一張古老唱片的錄音與一支手機上的Youtube,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因此,主客觀的收藏美學,産生瞭很多追求的角度,有人喜歡古老的音色;有人要求亮麗的音效;有人隻收藏稀有的錄音;也有少部分人隻是收藏唱片封麵的設計(特彆是唱片封套改良的始祖Alex Steinweiss,早期為Columbia, Remington, Westminster, Everest, Decca 還有London 等唱片公司,所設計的多采多姿的唱片封麵),但是客觀來說,具有優良的錄音與製作,加上被行傢公認為經典演奏的唱片,纔是大傢主要收藏的對象。

  20 世紀50 年代之前,許多有名的音樂與演奏傢例如:卡魯索(Enrico Caruso), 吉利(Benjamino Gigli), Albert Spalding, Ossy Renardy, Walter Barylli & Quartet, 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老剋萊巴(Erich Kleiber), 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等人,因為在發行立體聲錄音唱片之前已過世,沒有留下能被現在Hi-End 音響重現的美聲唱片,我們隻能從Columbia, Deutsche Grammophon, Decca, EMI, RCA, Remington 或Westminster 等唱片公司,去尋找翻製較佳或者後期製作較好的單聲道錄音來收藏。

  從20 世紀60 年代開始,立體聲錄音有著日新月異的發展,本圖鑑所編纂的英國DECCA 唱片公司,是黑膠唱片黃金時期中世界三大音樂集團之一,因為擁有瞭比彆人先進的FFRR(全頻段録音)技術和Decca Tree 麥剋風錄音係統,加上多位高水準的製作人以及優秀的錄音工程師,所以它發行的唱片,至今也還廣受收藏傢的喜愛。

  DECCA 在美國發行的唱片品牌叫[LONDON],從1958 年齣版立體聲唱片開始,都以FFSS(全頻段的立體聲)作為商標特色來推廣市場,1964 年LONDON 的ED2 齣版,有溝紋的內標改成小寫的London ffrr, 中間FULL FREQUENCY STEREO SOUND 字樣改成STEROPHONIC 之後,FFSS 成為英國DECCA 的商標,FFRR 則為美版LONDON 的商標,最受歡迎的迪卡唱片立體聲係列,在英國發行的DECCA SXL、SET 係列唱片與在美國發行的LONDON CS、OS、OSA 係列唱片,大多是同樣的錄音製作,但是有多張錄製卻隻在英國DECCA 發行,同樣的情況,也有多張錄製也隻在美國LONDON 發行,加上他們有自己不同的係列編碼以及封麵設計,對於一般的收藏者來說,非常容易造成混淆,所以我們需要一個詳細正確的對照錶。

  感謝Phil Rees 在他的’’Audiophile Record Collector’s Handbook’’中,有非常詳細的介紹,在許多唱片網站如Discogs 也有許多資料,可惜都有些不完全;在Robert Moon 和Michael Gray 的’’Full Frequency Stereophonic Sound’’一書中,也隻是整理到早期的發行,筆者未能找到詳細的一本DECCA 或LONDON 的唱片分類目錄。因此,我將所有的收藏整理並且參考其它資料,編輯這本對照圖鑑,也在Remark & Rating 中標註版本資訊及一些重要的評價,讀者可以從係列資料中,查齣齣版年份與版本先後,避免混淆與錯誤。

  例如:卡欽(Julius Katchen)錄製的布拉姆斯鋼琴作品1-8 全集,SXL 係列編號為SXL 6105, 6118, 6129, 6160, 6217, 6219, 6218, 6228;而LONDON CS 係列對等編號為 CS 6396, 6404, 6410, 6444, 6473, 6477, 6474, 6482,我的收藏以DECCA 係列為主,少瞭一張SXL 6218 (Volume 7),因為許多資料都介紹LONDON CS 6158的對等編號在DECCA 為SXL 6218,而我已經有瞭此張1960 年齣版的唱片LONDON CS 6158 首版,就沒有去買DECCA SXL 6218,其實這張並非同樣的錄音(CS 6158 無SXL 的發行,參見本書), DECCA SXL 6218 的LONDON 首版是ED2 的CS 6474, 威爾金森(Kenneth Wilkinson)在1962 年的錄音,1965 年齣版,我在編寫此書時纔發現,十年後纔再補買上此張布拉姆斯鋼琴作品Volume 7 的唱片。

  因為篇幅有限,筆者隻能整理從1958 年到1983 年間,與上述係列有關的所有類比錄音對照資料,依係列編號順序編輯,上冊是DECCA 對照LONDON 唱片,下冊則是LONDON 對照DECCA 唱片。另外也將德國Speakers Corner 唱片公司,後來陸續復刻的多張唱片,在原始序號後加上星號來錶示,以便讀者參考,其中若有遺誤,還望讀者不吝指正。

  收藏本書中DECCA 及LONDON 全部的唱片,所有的音樂錄音( 除瞭莎士比亞戲劇及語音的錄音之外),費時15 年,需要用心地去尋找其中稀有的唱片,例如非常稀有的DECCA SXL 2100 德國音樂傢Kurt Leimer 的 ”Piano Concerto No.4k”,十多年來在Ebay 網站上隻齣現兩三次,我是很辛苦地在柏林的一傢唱片行找到,DECCA SXL 6078,奧地利鋼琴傢Herbert Halm 的 “After The Opera”,一張不起眼的唱片卻也難找,一開始我隻買到單聲道的錄音,後來卻在韓國網站找到,隻好托韓國朋友買,再寄迴奧地利,DECCA SXL 6031 瑞典管風琴傢Åke Levén 的 “Organ recital” ,德國壓片在瑞典發行,也是最後在英國的Ebay 上買到,目前隻剩一張唱片未能尋獲,是西班牙哥倫比亞公司採用笛卡的錄音設備錄製的唱片,由Ataulfo Argenta 指揮Tomás Bretón 的西班牙輕歌劇,LONDON 唱片OSA 1102,此張唱片隻在美國LONDON 唱片公司發行,非常稀有,我隻好去買西班牙哥倫比亞公司齣版的唱片,可惜封套上隻有西班牙文,無英文解說。

  因為DECCA SXL 2000 係列的BB 首版,價格昂貴也比較稀有,同樣的錄音,我的收藏一開始則以LONDON BB 首版為優先,之後則交差選購,最近幾年也加購二、三十張德國Speakers Corner 復刻的版本,非常感謝英國Classicalvinyl 公司Dave Parsons 先生,幫忙提供此書中DECCA SXL 2000 係列中我缺少的封麵照片,他也提供所有英國哥倫比亞公司SAX 2000 係列以及EMI ASD xxx 係列的封麵照片,可是非常抱歉與遺憾,我沒有時間能夠完成所答應的圖鑑編纂。

  特彆感謝我的妻子張春娟女士對編纂此書的支持,我的傢人吳嚮穎先生與林佩霈女士的英文翻譯與校訂!同樣的情況,筆者也曾計劃將我所RCA 唱片的收藏,立體聲係列從LSC 1806 到LSC 3050 的所有影子狗版及白狗版( 包括LDS 係列),另外加上VICS 係列的對照,編纂圖鑑與讀者分享,然而精力實在有限,希望以後的生活有著更多的空間,能讓這些理想來幫我的時間把脈!

吳輝舟
Vienna, 2017

推薦序

  我不知道吳輝舟是如何把這本《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鑑II笛卡倫敦唱片》寫完的?對於我而言,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如果您看過這本書,就會知道這是一本非常難寫的書。說「寫」其實是不精確的,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於以鍵盤敲齣多少個字,而是在於如何去全世界搜尋到這麼完整的唱片版本,並且要花多少時間去整理,編輯。如果這本「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鑑II笛卡倫敦唱片」的稿費是以字數來計算,那麼吳輝舟肯定拿不瞭多少稿費,因為字數不多。但是,如果要以收集這些唱片的苦心來計費,那麼這本書的稿費不是齣版社能夠付得起的。是的,雖然這本書有標價,但是對於廣大黑膠迷而言,這本書是無價之寶。

  1981年,當CD推齣,大傢看到小小一片光碟竟然能夠儲存六、七十分鍾的音樂,而且播放的過程簡單,CD又不需要保養,這個世界簡直瘋瞭。大傢紛紛拋棄手中的黑膠唱片,轉而擁抱CD。到瞭1990年,基本上CD已經完全佔有音樂軟體市場,黑膠被大量的拋售,黑膠迷隻能躲在幽暗的角落點著蠟燭孤芳自賞。

  說「孤芳自賞」是寫情寫景的,在那個CD鋪天蓋地的時代,僅剩少數黑膠迷緊抱著自己的黑膠唱片死也不放。黑膠唱片的紙質封套散發齣一股淡淡的紙味,完全有彆於CD的塑膠味。而黑膠迷也隻能自己躲在傢裏一遍又一遍的播放這些已經被歸類於「過去式」的唱片,其心中的孤獨可想而知。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愈來愈多人開始討論數位錄音的短處,相對照之下,也重新挖掘齣黑膠唱片的長處,音響迷開始覺醒,在雜誌的推波助瀾之下,加入挖掘黑膠寶藏的人愈來愈多。拜網路之賜,二手黑膠唱片的交易開始慢慢熱絡起來,原本一張1美元、2美元一大堆隨人撿的二手唱片開始標價10美元、20美元。過瞭幾年,又翻數倍成100美元、200美元。有些被雜誌媒體貼上發燒標簽的黑膠唱片或稀有版本甚至標價1,000美元、2,000美元或更高。黑膠唱片的價值終於第一次被彰顯。用「第一次」並沒有說錯,當年黑膠時代,唱片行中所賣每張唱片的身價都是一樣的,今天黑膠唱片的價格能夠賣得那麼高,絕對是第一次。

  到底黑膠唱片有什麼價值?第一、擁護黑膠的類比派音響迷認為黑膠唱片的音響效果不是數位錄音能夠比得上的,而且這些黑膠的錄音時期正是唱片公司的黃金時期,也是音響工業的黃金時期,這段黃金時期已經逝去,不可能再復製。第二、現在已經證明CD光碟在經過二十年、三十年之後,內部鍍層是有可能氧化的,一旦鍍層氧化,這張CD就毀瞭,無法復原。反而,黑膠唱片如果能夠保持平整,若不發黴,可以保存上百年不會損壞,後代隻要有黑膠播放唱盤與唱針,永遠可以重播這些隱藏在細微溝紋裏的音樂。第三、第一次齣版的黑膠唱片(ED1)數量原本就不多,再經過幾十年的歲月掏洗,能夠留下來的更是稀少。物以稀為貴,這些稀少的ED1首版黑膠唱片就成瞭收藏的標的,而且價格愈來愈高。

  既然ED1黑膠唱片那麼珍貴,而且又四散在全世界眾多黑膠唱片收藏傢手中,生得也晚的後輩黑膠迷哪有機會窺得全貌?為瞭幫助黑膠迷搜尋方便,英文世界中早已經有相關的Handbook,而中文世界雖然已經有很多散見於雜誌、網路的相關文章,但一直沒有完整的整閤性著作,一直到吳輝舟齣現。

  吳輝舟,颱灣人,文化大學畢業,1977年與同是文大的太太張春娟(吳輝舟曾任閤唱團指揮,太太曾任國樂團指揮)來到維也納唸音樂,先後唸過維也納商業大學與維也納大學音樂研究所,不過因故沒有完成學業,夫妻倆反倒在維也納開起餐廳、旅行社、擔任過奧地利颱商會長、歐洲颱灣商會聯閤總會長等。收藏黑膠唱片逾萬張,並編成「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鑑」一書。我跟吳輝舟的關係始於「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鑑」。

  幾年前,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通電話,電話那頭是吳輝舟的太太張春娟,問我是否有興趣齣版他先生吳輝舟花瞭幾年時間編寫的一本有關黑膠唱片收藏的書。當時普洛文化早就停止音樂書籍的齣版,所以我告訴她,這本書找專業的圖書齣版公司閤作會更有效,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吳輝舟的名字。為何張春娟會找上我要齣版這本書呢?二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吳輝舟起心動念寫這本書的源頭是普洛文化那本幾乎音響迷人手一本的「唱片聖經」。第二個原因是當時還在功學社音響部任職的音響界美魔女王雪真經理的推薦,王雪真與他們夫妻都是文大校友,也是閤唱團前後期團友,吳輝舟夫婦迴颱時都還會聚會。

  又過瞭一、二年吧?有一天我收到一本厚重的書,那本書就是「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鑑」。趁著吳輝舟迴颱期間,我聯絡上他,請他吃飯見麵,這是我們第一次接觸,那時我纔知道原來他跟我是新竹中學的校友,我們相差一年。不過,我們的音樂老師同樣都是蘇森墉,當年新竹中學的王牌音樂老師,帶領新竹中學連續九年獲得高中閤唱冠軍,從這裏我們産生更進一步的聯係。吳輝舟從高中就喜歡閤唱,大學唸的雖然不是音樂係,但仍然持續加入閤唱團,也曾擔任文大的閤唱團指揮。而太太張春娟在文大唸國樂,主修琵琶,也曾指揮文大國樂團。二人就是因為音樂而結縭,大學畢業後相偕來維也納想要進修音樂,沒想到陰錯陽差,竟然在維也納創齣一番事業,他們夫妻倆開過幾傢餐廳、撞球俱樂部、導遊、旅行社,最終所經營的歐洲之星旅行社Europe Express Travel Service成為歐洲精緻旅遊的頭牌。而太太張春娟則是最大的功臣,在這個行業中,沒有人不認識她。

  吳輝舟告訴我,他從學生時代就喜歡音樂,參加閤唱團讓他對音樂有更深入的認識。1977年與太太張春娟來到維也納時,雖然是窮學生,但仍然沒有停止對唱片的熱愛。他迴憶當時隻能在維也納國傢歌劇院後麵的二手唱片行中買便宜唱片,還有看無數的經典電影,買唱片、看電影這二項嗜好一直到今天都沒有降溫。他說Netflix的影片都快被他看完瞭,而對於唱片的收集更是不遺餘力,隻要有缺的黑膠唱片,想盡辦法一定要收藏到手。

  早期吳輝舟買黑膠唱片並沒有特彆的目的,隻是單純地聽音樂而已。有一次他迴颱,買到我剛齣版的「唱片聖經」,看到我在內中留下搜尋無著的空白,瞬間點燃他心中熊熊烈火,他興起要把這些空白填滿的想法,於是從那時開始,有係統的搜尋「唱片聖經」榜單中的黑膠唱片,這已經是二十幾年前的事情瞭。從TAS榜單、企鵝三星帶花、RCA LSC Living Stereo唱片、Mercury錄音、Everest唱片、Decca、London、EMI、Lyrita、Westminster唱片等等,有係統的收集名版。至今,TAS榜單甚至更新到2017年版,不過他說自從TAS的創辦人HP上天堂後,榜單上有些唱片不對他的音樂胃口,所以也不是張張都收。目前,吳輝舟說他大概擁有超過一萬張黑膠唱片,其中放在「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鑑 」中的大約二、三韆張,在「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鑑II (笛卡-倫敦唱片)」及「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鑑III (倫敦-笛卡唱片)」兩集中,每本各有一韆五百多張。

  這兩本「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鑑II (笛卡-倫敦唱片)」及「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鑑III (倫敦-笛卡唱片)」可說是「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鑑」的第二集及第三集,內容主要是將英國DECCA與美國LONDON唱片的封麵、編號並列對照,並且還有詳細麯目,參考價格以及相關註記。能夠把這些音響迷追逐搜尋的黑膠唱片名版收集得那麼齊全,吳輝舟所下的苦功真的可以用「鐵杵磨成綉花針」來形容。對於想要收藏DECCA、LONDON黑膠唱片的人而言,這本書是可以信賴的工具書,也是無價之寶。

音響論壇、新視聽雜誌總編輯劉漢盛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任何一位真正熱愛黑膠唱片、並對音響技術有著執著追求的發燒友來說,《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鑒 (II):笛卡-倫敦 唱片》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寶典。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唱片列錶,它更像是對Decca和London這兩個傳奇廠牌的一次全麵的曆史性迴顧和技術性解讀。我一直對Decca那標誌性的“紅色Decca”和London的“玫瑰紅色”唱片情有獨鍾,而這本書則深入淺齣地講解瞭這些唱片背後的故事。書中關於Decca在立體聲錄音技術上的 pioneering work,尤其是其早期立體聲錄音的特點和代錶性專輯,讓我對那些發燒友們津津樂道的“Decca Tree”等錄音技術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同時,對London唱片,特彆是其在爵士樂領域的收藏級版本,如一些早期的Roll Records,書中的介紹也相當到位,讓我對這些稀有版本有瞭更清晰的辨識標準。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唱片品相、壓片批次以及不同版本之間細微差彆的描述,這些都是在實際收藏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信息。它幫助我更有效地篩選和鑒彆,避免瞭不必要的彎路。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這兩個廠牌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也更加堅定瞭繼續深入收藏的決心。

评分

收到《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鑒 (II):笛卡-倫敦 唱片》這本書,我第一個感覺就是“厚重”。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內容上的分量。對於我這樣的資深黑膠玩傢來說,Decca和London這兩個廠牌的名字,幾乎等同於黑膠唱片黃金時代的代名詞。這本書將這兩個廠牌的曆史、發展、以及最重要的——那些留傳下來的珍貴錄音,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Decca在管弦樂和歌劇錄音方麵的詳盡介紹,書中對一些早期立體聲錄音的選麯和藝術傢評價,都非常到位。當我看到書中對一些早期“寬音域”(Wideband Grooves)Decca唱片的描述時,我仿佛迴到瞭幾十年前,親眼目睹瞭這些錄音藝術的誕生。而London唱片的部分,則讓我重新認識瞭它在爵士樂領域的深遠影響,從Ella Fitzgerald到Dave Brubeck,書中對這些藝術傢的重要錄音都進行瞭精闢的點評。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一個目錄,更提供瞭一個理解這些唱片為何如此珍貴、為何能成為傳世經典的視角。

评分

《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鑒 (II):笛卡-倫敦 唱片》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樣在黑膠世界裏摸爬滾打多年的老玩傢量身定做的。一直以來,Decca和London這兩個名字在我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它們代錶著一段輝煌的音樂曆史,也承載瞭我無數的青春迴憶。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在我的黑膠收藏之路上一盞明燈,指引我更深入地去探索這兩個廠牌的寶藏。我非常喜歡書中對Decca早期的“FFRR”(Full Frequency Range Recording)技術的介紹,那些細緻入微的解釋,讓我對那個年代的錄音工程師們是如何挑戰技術極限,創造齣如此逼真音效的感到由衷的敬佩。而London唱片,書中對爵士樂經典錄音的挖掘,讓我發現瞭許多我過去未曾留意的珍品。這本書的編排也非常閤理,既有宏觀的曆史概述,也有微觀的唱片細節分析,圖文並茂,讓人愛不釋手。它不僅僅是一本圖鑒,更是一本關於音樂、技術和曆史的百科全書,讓我每次翻閱都能有所收獲。

评分

我是在朋友的推薦下接觸到《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鑒 (II):笛卡-倫敦 唱片》的,起初隻是抱著隨便看看的心態,沒想到卻一頭紮進瞭Decca和London這兩個音樂世界的浩瀚海洋。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是羅列唱片,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詳實的考據,勾勒齣這兩個廠牌在黑膠唱片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我特彆被書中關於Decca早期歌劇錄音的章節所吸引,那些由指揮大師如索爾悌(Georg Solti)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演奏的史詩級錄音,在書中得到瞭極為細緻的介紹,包括錄音的年代、參與的藝術傢、以及這些錄音在音樂史上的意義。而London唱片,則讓我看到瞭其在搖滾樂早期,尤其是美國本土搖滾樂錄音中的獨特視角。書中對一些早期搖滾唱片的分析,讓我對這些經典搖滾樂的錄音細節有瞭更深入的瞭解。這本書的插圖也非常精彩,那些泛黃的老唱片封麵,仿佛訴說著一段段塵封的音樂往事。我常常會一邊翻閱,一邊在腦海中迴放那些經典的鏇律,那種感覺妙不可言。

评分

我最近入手瞭《黑膠唱片聖經收藏圖鑒 (II):笛卡-倫敦 唱片》,簡直愛不釋手。作為一名資深的黑膠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剖析那些經典唱片公司,特彆是像Decca和London這樣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廠牌的深度讀物。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所有期待。從印刷質量到內容編排,都體現瞭齣版者的用心。厚實的銅版紙印刷,讓每一張唱片封麵和內頁插圖都栩栩如生,仿佛能聞到那股淡淡的紙張與唱片油墨混閤的味道。更重要的是,書中對Decca和London這兩個廠牌的曆史淵源、錄音技術、經典麯目以及重要的藝術傢進行瞭詳盡的梳理。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Decca的“沉浸式錄音”技術(FFRR)的介紹,那些當年革命性的錄音方式,如今讀來依然令人震撼。而London唱片,作為Decca在美國市場的重要分支,其在爵士樂和古典音樂領域的貢獻更是不可忽視。書中不僅列舉瞭海量的唱片目錄,還對其中一些最具收藏價值的早期版本進行瞭詳細的解讀,包括錄音日期、錄音師、唱片編號,甚至連唱片封套的設計演變都有涉及。對於我這樣的收藏者來說,這些信息簡直是無價之寶。它不僅僅是一本圖鑒,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音樂之旅,讓我得以近距離接觸那些塑造瞭現代音樂史的偉大的錄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