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治要(第四编):理学治要

国学治要(第四编):理学治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理学
  • 治学
  • 传统文化
  • 哲学
  • 思想史
  • 学术
  • 中国文化
  • 经学
  • 明清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套书依经、史、子、集,汇整中华典集,「经传治要」、「史书治要」、「诸子治要」、「理学治要」、「古文治要」「诗词治要」、「书目治要」共七编八册,所选诸文皆四部名着或百世不朽之作。

  经史诸子之说,以着述为主;理学诗文,则以作者为纲,而举其初祖大宗、名实相符者各若干家;史学多录大事而兼存原书体例;经传则事理俱富;书目一编,兼总诸学,既可辨识古今学术流,别且开后学读书门径。全书繁而不芜、简而不陋,助于进窥国学堂奥。
 
《国学治要(第四编):理学治要》图书简介 书名: 国学治要(第四编):理学治要 核心主题: 本书深度聚焦中国传统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宋明理学,旨在系统梳理和阐释理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核心范畴及其对后世社会伦理、政治实践和个体修养的深远影响。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结构,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全面、富有生命力的理学图景,将其置于整个国学宏大体系之中进行考察。 --- 一、 时代背景与思想的勃兴 理学,又称道学,是儒家思想在魏晋玄学、佛教和道教冲击下,经过两宋近四百年的发展与重塑,形成的一套以“道”或“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它不仅是对先秦儒学的复兴,更是一次深刻的理论革新。 本书伊始,即从理学的历史语境入手,剖析了唐末五代至宋代初期复杂的社会思潮变迁。在佛教禅宗盛行、民间信仰泛滥的背景下,知识分子迫切需要一种更具思辨性、更贴近社会现实的哲学框架来回应“存亡之机”与“人心之惑”。理学的兴起,正是在回应这种时代呼唤的过程中,试图通过重构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为岌岌可危的儒家伦理秩序提供坚实的形而上学基础。 二、 理学的核心范畴与本体论构建 本书的核心篇幅,集中于对理学基础哲学的深入挖掘。理学的本质在于对“天理”的探讨,这构成了其本体论的基石。 1. “理”与“气”的辩证关系: 书中详述了邵雍、周敦颐对“太极”和“元极”的构建,奠定了宇宙生成论的框架。随后,重点阐述了程颢、程颐对“天理”的精细界定。理是万事万物的内在根据、条理和准则,它超越于具体事物之上,又内在于具体事物之中。与之相对,“气”则是构成世界的物质实体和动力。理学通过确立“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确立了“理”在本体论上的绝对主体地位。 2. 心性论的转向: 理学对儒家“心”的理解实现了质的飞跃。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精神,标志着理学士人承担起超越个人修养的宏大关怀。紧接着,本书详细辨析了“心即理”与“心外无物”的论争,特别是朱熹将“心”视为与“理”相通的体,强调心是体认天理的枢纽。这种对“心”的哲学化处理,使得理学从传统的伦理说教,提升至精密的思辨哲学层面。 三、 知行合一与实践路径:修身与格物 理学的巨大魅力,在于其哲学思辨最终落脚于个体修身与社会实践。本书将此部分划分为两个层面进行解析:认识论上的“格物致知”与实践论上的“存养省察”。 1. 格物致知的穷理功夫: 朱熹的集大成之处在于系统化地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它不再是单纯的观察事物外部现象,而是深入探究每一事物背后的那个“理”。书中细致分析了这一方法的具体操作流程,即通过对外部世界万事万物的穷究,以求得“理”在现象中的体现。这一路径既具有强烈的经验主义色彩,又承载了高度的理性追求,是宋儒尝试沟通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重要尝试。 2. 存养与省察的工夫论: 与格物相对应的,是内在的修养功夫。程氏兄弟强调“主静”,朱熹则区分了“涵养”与“省察”。“涵养”侧重于日常生活中体认天理、涵养浩然之气,常以静坐为辅助;“省察”则是在日常应对事务时,对萌生之念进行警惕和修正,以防止“人欲”的僭越。书中对比了不同学派在工夫论上的侧重,例如陆九渊的“心学”更强调由内而发的直觉体认,而朱学的实践则更侧重于循序渐进的渐修。 四、 理学对政治伦理与社会秩序的影响 理学并非仅仅是书斋中的玄学,它深刻塑造了元代以后的国家意识形态和士大夫阶层的行为准则。 1. 伦理纲常的再强化: 理学通过将“理”内化为“人伦之当然”,极大地强化了传统的“三纲五常”的合理性与神圣性。它将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提升到宇宙法则的高度,使得家庭、宗族乃至国家结构,都建立在坚不可摧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本书分析了理学如何为宗法制度提供理论支撑,以及如何影响婚姻、财产继承等社会细微之处。 2. 政治理想的建构: 理学的倡导者们,如朱熹,不仅是哲学家,也是积极的改革家。他们试图将“存天理”的原则应用于国家治理,主张“德治”而非单纯的法治。书中探讨了理学对宋代理学官员的行为规范,以及他们在涉及教育、赈灾、理财等方面的实践尝试,揭示了理想的儒家政治蓝图在现实操作中的张力与困境。 五、 陆王心学的高峰与转向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重点投向理学发展史上的另一高峰——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心学是对朱熹“格物致知”路径的一种内在性反拨与超越。 1. 心即是理的决断: 陆九渊的“吾心即是宇宙”和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标志着宋明理学从强调对客观世界的探究(格物)转向对主体意识的确认(致良知)。书中详细解析了心学如何通过“致良知”的实践,将道德知识的获取与道德实践的完成合二为一,构建了一种更为直接、更具主体能动性的修身路径。 2. 知行合一的实践革命: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核心实践论。它打破了传统认知中“知”与“行”之间存在时间差的观念,主张真知即是行,行即是真知。本书将心学的“致良知”视为一种天赋的、直指人心的道德直觉的开发,并探讨了它在军事、教化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分析了其在明代中后期的广泛传播及其引发的争议。 六、 理学对后世的遗产与反思 《理学治要》在结尾部分,对理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进行了综合评估。它既是儒学发展的高峰,也隐含了后世衰微的伏笔。 本书认为,理学体系的精微与严密,虽然极大地提升了儒学的理论深度,但也导致了其在后期走向僵化与教条化(如清学对宋学的反思)。其对“人欲”的过度压抑,在某些历史阶段也与社会需求的灵活性产生了冲突。然而,理学所确立的以“理”为核心的道德自觉、对个体良知的深度挖掘,以及对教育和自我完善的不懈追求,构成了中华文化基因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其精神遗产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国人的价值取向。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导览,帮助理解理学这一宏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认识其在构建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与塑造知识分子精神世界中的关键作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治心(1881-1968)


  名树声,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前清学者,1921年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国文和中国哲学教授。曾任基督教刊物《光华报》、《神学志》编辑。1928年起出任福建协和大学文学院院长、沪江大学国文系主任。退休后回金陵神学院教授国文和教会史,主编《金陵神学志》。

  着有《孔子哲学》、《孟子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帝观》、《道家哲学》、《墨子哲学》、《中国学术源流》、《基督徒之佛学研究》、《庄子研究及浅释》、《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孙文主义与耶稣主义》、《三民主义研究大纲》、《中国学术概论》、《中国文化史类编》、《耶稣基督》、《评基督抹杀论》、《古书修辞例》。
 

图书目录

第一编:经传治要
(一)    经传十种──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大戴礼记附)、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
(二)    经传序论
(三)    小学着述序论

第二编:史书治要
(一)    史书五种──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资治通鑑(附录通志序、文献通考序)
(二)    史评二种──史通、文史通义

第三编:诸子治要
(一)    诸子十七种──荀子、春秋繁露、法言、中说(以上儒家);老子、列子、庄子(以上道家);管子、商子、韩非子(以上法家);公孙龙子(名家);墨子(墨家);鬼谷子(纵横家);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以上杂家);孙子(兵家)
(二)    隋唐以前诸子论学名着

第四编:理学治要
(一)    理学七家──周敦颐、张载、程颢、成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
(二)    宋元以来各家论学名着

第五编:古文治要
(一)    古文十七家──屈原、贾谊、司马相如、刘向、扬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苏轼、虞集、宋濂、归有光、姚鼐、曾国藩
(二)    历代各家名文
(三)    历代论文名着
(四)    历代小说名着

第六编:诗词治要
(一)    诗十五家──曹植、阮籍、陶潜、鲍照、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黄庭坚、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王士祯(附录古诗乐府古辞)
(二)    词九家──温庭筠、李煜、欧阳修、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张炎(附录女士李清照)
(三)    历代论诗名着(论词附)

第七编:书目治要
(一)    汉书艺文志
(二)    隋书经籍志
(三)    清四库全书序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四编:
理学治要卷一序


理学七家

理学一名道学,本古诸子儒家者流,其名之成立,始于元人修宋史而作道学传,以叙周张程朱诸子之行事,其学实质大抵以返观切己修身济世为要。而其理气心性之说,则所以穷其为学之容量与深微之故,其所着述,校以诸子之立说,与汉人之注经,故有区别,而推本于孔孟所传,则彼诸儒之先后阐明者,亦不为少,是以本编继诸子治要之后,而复有此理学七家之选。俾四库丙部之书,源流略备,而便于互考也,大要此七家者,莫非一代之英,造就深博,确具心得,虽各家于为学入门之功夫,或不免时持异论,俨若抗衡,然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例之周秦诸子,其宗本不同者,今尚不能偏废,况均是为孔孟之学者乎,独怪其后末学,口耳剽窃,第知拘守门户,标榜诟争,终之堕其师说,见病于世,故尝略考其本末,以谓理学之盛,莫盛于宋明之时,期衰也,则在有清朴学代兴之际,驯至今日,功利物质之说,尤深入人心,而其学几乎息矣。虽然盛衰无常,人实参天,如于其盛也,惟循向之末学所为,唿和取闹,则即其学之所以衰也,于其衰也,苟能发奋自建,研深究博,又未尝不可为其复盛之基焉。噫!好学之士,观此七家之言,略其门户之私,而察其盛衰之本,亦将有感于中也夫。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次拿到《國學治要(第四編):理學治要》,感覺像是挖到寶了!我平常對歷史和哲學都有點興趣,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總覺得裡面藏著無數的智慧,只是我們現代人可能都忘了怎麼去發掘。理學,聽起來有點嚴肅,但我一直覺得它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那些關於修身養性、道德倫理的道理,其實就是指導我們怎麼做人的根本。我特別好奇,書裡會不會講到宋明理學大家們的生平事蹟,還有他們是如何在那個時代,面對各種社會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我想,了解他們的思想脈絡,應該能幫助我更清楚地理解「天人合一」、「存天理,滅人欲」這些聽起來有點玄乎的概念,而不是把它們當成死板的教條。而且,書名裡說「治要」,那就表示它不只是一些理論,應該還有實踐的層面,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例子,或者說明這些道理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台灣這邊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其實一直都有重視,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更貼近「國學」的精髓,也讓我在閱讀中,對自己所處的社會文化有更深的認識和連結。

评分

這次有幸接觸到《國學治要(第四編):理學治要》,真的讓我對「理學」這個領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我一直覺得,傳統的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家思想,蘊含著非常豐富的人生智慧,而理學更是將這種智慧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我對書中關於「性即理」的討論非常感興趣,這到底是如何理解人的本性與宇宙的道理之間的關係?還有,理學家們對於「知行合一」的強調,在現代社會又有怎樣的實踐意義?我認為,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停留在理論的層面,而忽略了將知識轉化為行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更深入的解析,幫助我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古老的智慧,從而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和處世能力。畢竟,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節奏快速的社會,能夠找到一個安頓身心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的一位良師益友,帶領我探索傳統文化的寶藏,並在其中汲取前行的動力。

评分

哇,這本《國學治要(第四編):理學治要》的書名就讓我充滿好奇!我雖然不是什麼學術界的專業人士,但對咱們老祖宗留下來的那些智慧,總是覺得很有味道。理學,聽起來好像離我們有點遠,但仔細想想,其實很多日常的處世之道、做人道理,都跟它有淵源。我比較好奇的是,書裡面會不會解析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理學家,像朱熹、王陽明這些,他們的思想有什麼異同?還有,他們對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樣的經典,是如何理解和闡釋的?我總覺得,中國的傳統哲學,都有種包羅萬象的感覺,它不只是單純的學術理論,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看待世界、安頓身心的態度。尤其是在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壓力、誘惑和不確定性時,我非常希望能從這本書裡,找到一些能夠安撫心靈、指引方向的智慧。我期盼這本書能以一種比較親切、易懂的方式,帶領我走進理學的世界,讓我體會到那種深厚的文化底蘊,並且能夠將書中的一些啟示,化為我個人成長的養分。

评分

拿到《國學治要(第四編):理學治要》這本書,我內心充滿了期待!雖然我平常的生活重心可能不在學術研究,但對於中華傳統文化,我一直抱持著一份敬意與好奇。理學,聽起來既有些距離,又感覺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我特別想了解,書中對於「道」的闡釋,以及「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我認為,很多時候,我們在追求外在的成就時,容易忽略內在的修養,而理學恰恰強調了這一點。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淺出地介紹一些理學的核心概念,例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經典的論述,看看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社會的挑戰相結合的。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啟發,讓我對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有更深刻的認識,並且能夠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歸宿,提升個人的品格與氣度。

评分

這本書《國學治要(第四編):理學治要》,我早在幾年前就留意到了,一直想找時間好好讀一讀。畢竟,在現今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能夠沉靜下來,深入探討中國傳統思想的精髓,著實是一件難得的樂事。理學,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發展,其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尤其是在探討人倫道德、治國安邦的層面,更是有著許多值得我們今日借鑒的智慧。書名中的「治要」二字,更是點明了本書的核心,它不僅僅是對理學思想的學術梳理,更是一種將之應用於實踐、指導生活的嘗試。我對其中關於「格物致知」的論述特別感興趣,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詮釋這亙古的課題,以及如何將其與現代社會的諸多問題聯繫起來,提供一種解決的思路。同時,對於理學家們對於「誠意」和「正心」的闡述,我也抱持著極大的期待,如何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內心的純淨與真實,這絕對是每個人一生中都需要不斷學習的功課。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帶來啟發,讓我對中國傳統的智慧有更深刻的理解,進而提升個人修養,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