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1970世代诗人诗选集 (紫绿二色书衣‧随机出货)

台湾1970世代诗人诗选集 (紫绿二色书衣‧随机出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诗集
  • 1970世代
  • 现代诗
  • 诗选
  • 文学
  • 台湾文学
  • 紫绿书衣
  • 随机出货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银河诗刊》世代诗选系列的第三辑,体例调整、编委更替、收录更为全面,荣获国艺会出版补助。以1970世代诗人诗选为主题,自王宗仁至德尉等,共选录了48位世代诗人作品。由诗人陈皓与杨宗翰主编,本书汇为一册,希冀取样多元而完备,可一窥一九七○世代诗人诗风景。 一九七○世代诗人的作品像开启一扇任意门,在不同的写作主题取样与不同的写作面向,驾驭繁复长篇的行文、涉入历史纵深的意象、行走于文法句读的边缘、飞越地景的书写或是跨入家庭的亲情符征,每一诗篇都在开启全新的视野,提供跨越想像的门径。 【诗选作者名单】 王宗仁‧黑侠‧代橘‧可乐王‧李癸云‧张宝云‧侯馨婷‧董恕明‧龙青‧丁威仁‧姚时晴‧范家骏‧凌性杰‧李长青‧许赫‧木焱‧王厚森‧何景窗‧何雅雯‧吴鉴益‧林怡翠‧洪书勤‧孙梓评‧ 曾期星‧廖之韵‧鲸向海‧伊格言‧吴怀晨‧林婉瑜‧林德俊‧ 邱稚亘‧若驩‧陈柏伶‧杨寒‧解昆桦‧瞇‧冰夕‧宛璇‧ 杨佳娴‧杨滢静‧骚夏‧甘子建‧曹尼‧然灵‧达瑞‧刘亮延‧ 刘哲廷‧德尉 本书特色 莫兰迪双色书衣设计,随机出货, 体会低调不失奢华的阅读风情。 面对浩瀚诗海,该去哪捕捞一个时代精华之作? 「诗选」当是十分合理的答案! 世代诗选的必备性: - 精华汇萃俱研究价值 - 精选诗作俱超值水准 - 世代定位俱文史价值 - 品味设计俱典藏意义 - 价格平实推广书香社会
好的,为您撰写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将专注于描述其他图书的内容、主题、作者风格、出版特色,并完全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台湾1970世代诗人诗选集 (紫绿二色书衣‧随机出货)》。 --- 《岛屿光影:战后台湾文学的浮沉与拓印》 第一部:历史的褶皱与记忆的重塑 本书深入剖析了战后台湾文学史中,一个至关重要却常被忽略的阶段——从一九五〇年代初期至一九八〇年代末期,台湾社会在剧烈政治动荡与经济转型期下的精神面貌。这不仅是一部文学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集体记忆进行细致解构的尝试。 主题聚焦:戒严下的文学景观 本书的核心章节围绕着“白色恐怖”对文学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展开。我们细致考察了数位在特定时期被迫“噤声”或转向“寓言式”表达的作家群像。例如,对早期现代派运动的梳理,着重分析了他们如何在形式探索与政治现实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书中探讨了如何通过对语言的纯粹性追求,来抵抗外在环境对意义的粗暴干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用了大量篇幅讨论“乡土文学论战”的复杂性。论战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不同世代、不同思想背景的知识分子对“何谓台湾主体性”这一核心议题的激烈辩论。我们不满足于罗列论点,而是深入挖掘了参与论战的作家在个人生命经验中,如何建构其对土地、人民、以及历史的复杂情感。书中收录了对数位关键人物的深度访谈资料(基于历史档案和公开记录),力求还原论战现场的温度与张力。 地域书写与身份的困境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投向了地域性书写的力量。台湾的地理空间,因其特殊的历史切割,产生了多重的“他者”经验。书中详尽分析了战后初期从中国大陆迁徙而来的“外省诗人”群体,他们对“乡愁”的书写如何与本土作家的“家园”情结产生对照与碰撞。 此外,我们对原住民文学的崛起进行了专题研究。这部分内容强调了从边缘发声的文学实践,如何挑战了长期由主流汉族叙事所主导的文学版图。通过解析几位关键原住民作家的口述历史与文字转译,本书展示了他们在语言重塑、神话重述以及文化主体性重建方面的艰难探索。这种书写不仅关乎文学形式的创新,更关乎生存权与话语权的争取。 第二部:形式的革新与跨界的探索 诗歌的革命:从意象到哲思 本书的第三部分着眼于诗歌语言的演变。我们认为,战后台湾诗歌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西方现代主义,尤其是法兰西文化精神的吸收与本土化。书中详细比对了战后早期诗人对意象的捕捉,如何逐渐深化为对存在、时间流逝、以及人与宇宙关系的哲学思辨。 我们对几位代表性诗人的创作脉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重点关注他们如何处理“失语”与“超越”之间的矛盾。例如,某位关键诗人如何通过对日常琐碎的精准描摹,最终达到一种近乎宗教性的澄明状态,这背后的技术与心法,本书进行了详尽的剖析。书中还收录了多篇关于诗歌理论的早期重要文章的重新解读,试图还原它们在当时语境下的冲击力。 散文与小说:现实主义的潜流 虽然本书的重点偏向诗歌研究,但对于散文和小说在同一时期的发展,亦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书中探讨了所谓的“冷静的叙事”是如何作为一种抵抗策略出现的。在政治高压下,一些作家放弃了激昂的口号式写作,转而采用克制、内敛的笔调,通过对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的细腻描摹,间接地批判了时代的不公。 散文部分,我们尤其关注“旅行文学”和“书写身体”的兴起。旅行不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移动,而是对自我身份在多重文化场域中进行定位的过程。而对身体经验的书写,则成为突破意识形态审查的一种隐秘通道。 第三部:阅读的遗产与未来的对话 文学的“去政治化”与“再政治化” 本书的最后部分,是对这一代文学遗产进行评估。随着台湾民主化进程的深入,早期许多被视为“政治隐喻”的作品,开始被纳入纯文学的范畴进行重新阅读。本书探讨了这种“去政治化”的阅读趋势可能带来的得失。一方面,它解放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也可能模糊了它们诞生时的历史语境与抗争意义。 我们认为,真正的理解在于“再政治化”——即认识到这些艺术成就本身,就是对威权体制最坚韧的反抗。 文本的物质性与保存 本书还特别关注了早期文学刊物的装帧与发行策略。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油印刊物、手工装订的诗集,其物质形态本身就承载了创作者的决心与读者的忠诚。书中附有大量关于早期重要文学杂志的版式设计、油墨色泽、纸张质感的图文分析,这些细节构成了理解彼时文学生态的重要线索。 结语:未竟的交响 《岛屿光影:战后台湾文学的浮沉与拓印》试图描绘一幅宏大而细致的图景:在巨大的历史洪流中,一群作家如何用文字的尺度丈量着时代的高度与深度。他们的探索,不仅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成为了理解当代台湾社会精神底色的重要钥匙。本书旨在邀请新一代的读者,重新进入那段充满了挣扎、光芒与不朽创造力的文学现场。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陈皓


  陈皓,新北市人。曾任《薪火诗刊》《鸣蛹季刊》《野姜花诗刊》主编、《曼陀罗诗刊》编辑委员、《葡萄园诗刊》美术编辑。
  诗作曾获「新北文学奖新诗首奖」、「两岸漂母杯文学奖」、「枋桥艺文奖」、入选《两岸当代诗萃》、《1960世代诗人诗选》等。

  着有诗集《在那里遇见寂寞》(秀威,2010)、《空间笔记》(小雅文创,2018)。编着《1960世代诗人诗选》(小雅文创,2014)、《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小雅文创,2016)等。展览:「艺术试探刍论──现代水墨个展」(台北,1987)、「消失的风景──人文摄影个展」(台北,1988)、「梦土──版画诗展」(台北,1989)。

  现为专职空间设计师,出版、策展人、「小雅文创」总编辑。

杨宗翰

  杨宗翰,1976年生于台北,现任教于淡江大学中文系。着有评论集《异语:现代诗与文学史论》(秀威经典,2017)、《台湾新诗评论:历史与转型》(新锐文创,2012)、《台湾现代诗史:批判的阅读》(巨流,2002)、《台湾文学的当代视野》(文津,2002)。主编《交会的风雷:两岸四地当代诗学论集》(允晨,2018)、《淡江诗派的诞生》(允晨,2017)、《血仍未凝:尹玲文学论集》(酿出版,2016)、《台湾文学史的省思》(富春,2002)、《文学经典与台湾文学》(富春,2002)。合编《轻装诗集》(辛郁遗作,与封德屏合编,斑马线文库,2018)、《与历史竞走:台湾诗学季刊社25週年资料汇编》(与林于弘合编,秀威经典,2017)、《逾越:台湾跨界诗歌选》(与徐学合编,福州海风,2012)、《跨国界诗想:世华新诗评析》(与杨松年合编,唐山,2003)。另策划主编过「林燿德佚文选」、「菲律宾华文风」、「马华文学奖大系」、「马森文集」、「台湾七年级文学金典」等系列出版品。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主编序

杨宗翰

  〈世代作为方法〉


  从1988年12月26到28日诗人孟樊在《自立早报》副刊宣告〈濒临死亡的现代诗坛〉,到2018年6月6日记者萧歆谚于数位版《远见》杂志发表〈台湾现代诗迎来「文艺复兴」时代〉,卅年间诗潮文风历经多次翻转,领风骚之名家阵容更迭岂止一回。进入网际网路时代后,刊登、传播新诗的主要载体已跟昔时有别;但台湾出现的诗人、作品、诗集并未明显减少,在发生社会高度关注事件时,读者数及点阅量更大幅增长——如苗栗大埔案、洪仲丘事件、太阳花学运、劳基法修法,相关诗作每每成为网路上热议焦点,其影响并从虚拟空间迅速回馈到现实世界。至于这能否称得上是「文艺复兴」?我个人并无太大把握,但当代青年诗人愿以创作回应时代困境,试图以诗行引起现代人从冷漠到共鸣,足证诗之用途大矣,也算拉开了它与死亡之间的距离。

  唯面对浩瀚诗海,该去哪捕捞一个时代精华之作?「诗选」当是十分合理的答案。扣除”one-man show”式的个人诗精选出版物,台湾的诗选集大抵可以分为三类:「年度诗选」、「同仁诗选」、「主题诗选」。年度诗选肇始于1982年尔雅版《七十一年诗选》,迄今仍持续刊行者为二鱼版《台湾诗选》与春晖版《台湾现代诗选》。后两者间重复入选之作者及作品甚少,正反映出编选者在审美偏好、关注题材、文化资本、地域属性上的差异。同仁诗选则多由各家诗社自行编选或出版,主要优点有三:一为资料正确度相对翔实、二为替诗社活动与诗刊创作留下刻痕,三为向诗史/文学史撰述者集中展示火力,避免诗社/诗刊不经意被移出讨论视域。至于所谓主题诗选在台湾,品项繁多、名目不一,从篇幅(如小诗选)、题材(如情诗选)到观念(如「现代意义」)都有。最末者可以1961年由大业书店出版,痖弦、张默主编的《六十年代诗选》为代表。全书採25开本,共224页,收录26位诗人的作品,其中还包括了香港诗人崑南。每位诗人及其作品自成一单元,皆附有简评及画像,可谓奠立了战后台湾现代诗选集之体例。书中〈绪言〉写道:「所谓『六十年代』,并非完全意味着一种纪年式的时间观念,而是表示一种新的、革命的、超传统的现代意义」,可以窥见编者有以编选行动「追寻现代」之雄心。1967年大业书店又出版了《七十年代诗选》,港澳的马觉、戴天、翱翱(张错)、蔡炎培与韩国许素汀(许世旭)均有入选。1976年濂美出版社印行《八十年代诗选》,选入诗人达到五十六家,是三本中最多的。

  以「观念」为主题的诗选,除了前述以《六十年代诗选》为代表之「现代」,「世代」(generation)也是另一个选择。早期凡内容以「世代」为别的诗选集,外在还是跟同仁诗社属性有关,如1986年由文镜出版的《日出金色——四度空间五人集》。书中作者柯顺隆、陈克华、林燿德、也驼、赫胥氏多在民国五十年以后出生(仅柯顺隆出生于民国四十九年),被总序执笔者罗青视为代表诗坛最新的「第六代」已经集结。罗青并指出,这批「第六代」诗人的作品「可以闻到相当浓重的『后现代主义』气息」。进入廿一世纪后,台湾各诗社组织之凝聚力与影响力多大不如前,以「世代」为别之诗选集,才算卸下了诗社的同仁属性负担。2011年由笔者策画、酿出版印行之《台湾七年级新诗金典》,禀持我主张之「七年级选七年级」精神,邀请同属七年级(指民国七十年,即西元1981至1990年出生者)的诗人谢三进、廖亮羽主编。他们组成的编辑小组,从2008年以来报刊制作的诗人专辑或文学奖得奖作品中,选出何俊穆、林达阳、廖宏霖、廖启余、spaceman(孙于轩)、罗毓嘉、崔舜华、蒋阔宇、郭哲佑、林禹瑄这十位具有代表性的七年级诗人。1968年生的颜艾琳也与1963年生的对岸诗人潘洗尘,合作编选了一部《生于60年代:两岸诗选》,2013年由文讯杂志社出版。从在地延伸到两岸,这本诗选集的问世,让一九六○世代诗人群有了同台并比、竞技的可能。

  先行的《台湾七年级新诗金典》和《生于60年代:两岸诗选》都是「一书绝命」,没有后续,难谓影响。以世代为别的选集,竟是由后至的「世代诗人诗选集」揽起重担,依出版次序为:《一九六○世代诗人诗选集》(2014年)、《台湾一九五○世代诗人诗选集》(2016年)与《台湾一九七○世代诗人诗选集》(2018年)。前两本由陈皓、陈谦两人主编,第三本改为陈皓、杨宗翰主编,以两年一册的稳健步伐,默默前行。虽然三书同出一系,沿用中亦当容许创新。《台湾一九七○世代诗人诗选集》跟前两本有三点不同处:

  (一)收录全面:在尽可能周密调查与多方谘询后,发函邀稿并获同意的诗人名单计有48位,其中19位、佔四成是生理女性,29位是生理男性(按:前两本各选录了33位同世代诗人)。另外,据主编陈皓统计,这部诗选收录分行诗251篇、7179行、59658字;散文诗 11 篇、28段、4099字。两者合计为262篇、63757字(何景窗以其独树一格的书法手稿呈现,暂不计入行数)。

  (二)体例调整:仍然採用诗人自选代表作的模式,唯《一九六○世代诗人诗选集》採取「一人3至5首、总行数100行」,《台湾一九五○世代诗人诗选集》扩增为总行数200行,到了这本又缩减为「建议总行数为150行」。作者简介除了出生年份,亦要求务必提供每本个人诗集的完整书名——因笔者主张,个人诗集是诗人的身分证,「一九七○世代」未出版过个人诗集者,一开始便未列入邀约名单。

  后经两位主编商议,还是慎重邀请了台湾超文本诗首创者代橘(Elea,1971-),与备受期待的吴鉴益(1976-)两位诗人。

  (三)编委更替:由主编邀约五位六○、七○世代,并在学院研究或教授现代诗课程的学者担任本书编委。他们是台北教育大学语创系教授方群(1966-)、台北教育大学语创系助理教授陈谦(1968-)、虎尾科技大学通识中心副教授王文仁(1976-)、韩国西江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何雅雯(1976-)、台北市立大学中语系助理教授余欣娟(1978-)。编委中的生理女性也是五占其二,跟这部诗选一样刚好四成。我认为日后应当还有提升的空间。

  除了收录全面、体例调整、编委更替,我心中最系念的不是一本诗选集的出版,而是这本诗选连同《一九六○世代诗人诗选集》、《台湾一九五○世代诗人诗选集》,究竟能带给诗坛、学界与读者什么新讯息?我曾不只一次指出:在纸本诗集出版愈趋容易、销售发行却愈趋困难的此刻,每欲印行一部诗选,都要有跟诗史对话的雄心。纸本出版不该沦为「一书在手,其乐无穷」的自我安慰,既然决定编印诗选,就是真的「有话要说」。2017年笔者主编全台第一本以「大学诗派」命名的出版品《淡江诗派的诞生》,这是一部结合历届淡江教师与校友的现代诗创作选集,所录诗人跨越台湾各世代、流派与诗社。所谓「诗派」在此不应是党同伐异的排他起点,而是以义聚、以诗合的情感认同,入选者都是曾想将诗意铭刻在淡水五虎岗上的诗人。而这部《台湾一九七○世代诗人诗选集》的问世,正代表我在思考「世代作为方法」的诗学研究取径,还有各世代间透过诗选所呈现的异同。

  首倡编辑世代诗选的陈皓,一人主编了「五○世代」、「六○世代」、「七○世代」三部选集,感受理当比谁都深。他曾在〈逐梦的河〉中写道:「主题式建构出世代诗选只是起点,更多题旨的置入仍是我们思考的方向。立足一九六○以更宏观的视野放眼未来,前行各世代的诗学成就值得师法,年轻世代的创作思维也同样可以取经。如何于俯仰之间,将各世代在诗史界定出一个位置,是我们持续再努力的目标。」这篇收于《一九六○世代诗人诗选集》的文章,或许预示了编者、作者、读者……我们都还「在路上」,仍需持续努力。

主编序

陈皓


  〈以梦想抵达诗的星空〉

  以世代作为编辑诗选的一种方式,像在银河中数点那些闪耀的星光,勾勒一幅属于特定时空中里诗的星图;更像是在沙滩上寻觅亮眼的珠贝,每一次相遇都令人惊喜与雀跃。

  以一九六○世代作为这一系列诗选的出发,再上溯一九五○世代,二辑诗选各自收录三十三家诗人作品。面对一九七○却是一种截然的心境。四十八家是四十八种全然不同的书写方式(或者说是更甚于此的)。如果试着以这三辑诗选重新审视、观察三个世代之间在书写上的差异与不同的惯性,或许可能透露出其各自在面对不同世代所处政经环境的变异,与文学思潮更替间所带来的影响,虽然这可能会是一种误差相当大的观察,毕竟我们所收录的诗人及其作品可说仅及于该世代中之一部分;不论是一九五○与一九六○的三十三家,或是一九七○的四十八家诗人,在其当世代创作者中总数相信或在百家以上。据此,这三辑诗选只在尝试提供另一种可能的观点──在诗学上,「世代」能否形成一种特定的,并可资作为研究基础的文学史料。

  当我们试着去解读从一九五○到一九七○这三本世代诗选集,确实也看到世代议题下的某些脉络。譬如《一九五○世代诗人诗选》中女性诗人在三十三家中仅得其六,所佔比例上不足六分之一,到《一九六○世代诗人诗选》十一家,正好是三分之一的比例,《一九七○世代诗人诗选》中女性诗人更在全部四十八家中佔了十八席,比例已超过三分一。如果再从作品篇幅,也就是篇数与行字数的比较:1950世代诗选共收录女性诗人的作品32篇843行6320字,约占诗选篇幅的21.2%。一九六○诗选收录女性诗人的作品则有46篇1036行7627字,占诗选篇幅的34.8%,一九七○诗选中女性作品更来到113篇2842行22147字,佔整体45%。在此分析数据中女性在该世代所占人数比例,与选录的作品的篇幅比例俱呈现逐次攀升的现象。我们能否据此推论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各世代社会环境中所带来的影响?尤其在文化艺术政经等各领域中,实质上正在悄然进行某种改变?在这三辑世代诗选中明显可看见其中性别比例的差异。此处提出在世代议题下以诗人性别比例作为观察风向,仅是尝试解读诗选内涵的方式之一,更多论述的方向仍值得以更严谨的治学态度去一一釐清。

  世代诗选中所呈现另一项可提供关注的课题或许是写作议题与写作惯性,在此三辑诗选中「分行诗」仍是大部分诗人所採取的创作形式,「散文诗」相对算是稀少。《一九五○世代诗人诗选》中仅方明、刘克襄、孟樊、林沈默等四家,共11篇3343字。《一九六○世代诗人诗选》白家华、吉也、鸿鸿等三家3篇2822字,《一九七○世代诗人诗选》王宗仁、阿流、董恕明、姚时晴、杨寒、宛璇、骚夏等七家11篇4099字。再细观其中作品:刘克襄、白家华、王宗仁等三人可算是分属三个世代中「散文诗」的最大供应者。另就分行诗的篇幅而言,一九五○世代诗人在写作篇幅的行篇数比例平均每篇约为42行,一九六○世代诗人平均则为18行,一九七○世代诗人平均约33行。在平均行字数上则分别以8.1/7.9/8.3分列,三个世代间差异并不算太大。但如进一步以行文篇幅作分析,三个世代间均各自具备驾驭长篇诗作的能力,其中一九五○世代的吴长耀、吴明兴、杨平;一九六○世代蔡富澧、谢昭华、罗任玲;一九七○世代李长青、代橘、林怡翠、伊格言、林婉瑜、曹尼等平均行数均在四十行以上,尤其一九七○世代的几位平均更上攀至六十行的水平。另外一九五○与一九六○均超过三分之一,一九七○更接近二分之一的比例,行字数比例皆高于该世代的平均值。这些或许都可观察出三个世代间不同的写作惯性,而一九七○世代更明显不同于一九五○与一九六○世代。

  以世代的观点作为辑录诗选的法则依据,旨在尝试提供研究上的某种可能,一切都仍只是踏出第一步而已。在初试的《一九六○诗人诗选》中,我们曾在拟定编辑体例上尝试着制定一些共识:「其一是曾经在一九六○世代诗人主战场的八○年代诗坛,于创作或活动能量上对诗坛贡献具指标性代表的诗人;其二是出生于一九六○世代目前仍持续创作的诗人,但并不设限每位诗人的创作起始点。也就是说,这一九六○世代诗人群,有人可能创作经历长达三十年以上,但也可能有人创作经历只区区几年之数」。我们曾思考着在「世代」的议题下,共同或相似的生活与创作经验是否能成为编辑诗选的标准之一?因为这其中可能涉入另一个「社群」的议题。即以一九六○世代诗人而言,大部分在中学或大学的求学阶段即已进入创作的轨道,也曾经历诗社鹊起的一九八○年代,一同胼手胝足经营社群的过程。但部分诗人并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现代诗在他们生命中的某个时候迸出火花,但不是在一九八○,在历史情感上或许也因此有了些许差异。同样在选辑《台湾一九五○世代诗人诗选》时也有这样的情况。但以「世代」议题作为一部诗选的轴线,我们无疑必须採取更客观而多元的态度,面对历史我们也应有更宏观的视野。因此在《台湾一九七○世代诗人诗选》中针对前面两部诗选的编辑体例做了一些对应的调整与变革。首先在编辑会议上再次确立并定调世代诗选「以诗选写诗史」(註)的要义与基本精神,同时在编辑委员的人选也以具学术研究背景为遴选依据。其次在收录诗人与作品上,除了出生齿序与至少出版一本诗集,作品篇幅也调整为总行数一百五十行以内不限篇数。后经编选会议研商,乃慎重邀请了台湾超文本诗首创者代橘,与备受期待的吴鉴益两位诗人。期盼在此原则下广纳建议,务求让这部诗选尽量兼及深度与广度。

  一九七○世代诗人在作品上延续着八○后的文学思潮呈现相当多样的面貌,创作的题材与体裁也相当引人侧目。在部分作品中诗与歌的融合似乎也表现得愈趋紧密;此外,在长句型的书写上掌握得更加淋漓尽致,这几乎也成为一九七○诗人书写上的特色之一。整部诗选中呈现出个人风格极为鲜明的风貌,譬如鲸向海、伊格言、李长青、李癸云、林婉瑜、达瑞、林怡翠、丁威仁等,以长诗的格局书写历史、地景、私我情绪或是纯然艺术表现,时代性的语汇也不时出现在作品中。另外何景窗因「受董阳孜与熊秉明启发,着手将文学和书法结合」选择以手书稿为创作方式亦是另一特例。一九七○诗人作品上所展现的似乎较之想像更为突出,在整体社会环境下社群运动渐趋式微,一九五○至一九八○年代曾经蓬勃的现代诗社的纷纷走入历史,背后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开始,数位时代的来临也开启一九七○世代诗人截然不同的写作环境,这是否成为他们不同与前面两部诗选所呈现样貌的原因?

  《台湾一九七○世代诗人诗选》的辑成最重要是希望可以重新定调:在此主题与议题下诗选能呈现如何的样貌?纯粹的收录辑成与出版不是心之所系,世代诗选从初始便是架构在以文史为精神的主张,希望借由一次次世代诗选的出版,渐次凝聚我们对于建构诗史的心念,完成诗史上的每一块拼图。对于一九七○诗选我们深切期望能完成前两诗选的未竟之功,因为基于对史实的责任,每次诗选的辑成总倍觉汗颜与渺小,在幅员辽阔现代诗星图里,每一世代动辄以百数计的诗人群,仅能撷取其中一部分而未能窥其全貌不免是一遗憾。但面对一部诗选的编辑,在繁多的作品里自觉或不自觉地半强迫式阅读,从同侪间互为较劲与学习,面对一九五○或更往前世代的前辈作品,那种仰之弥高的心境,在在都是鞭策不断向前学习的动力。一九七○世代诗人的作品则像开启一扇任意门那样,在不同的写作主题取样与不同的写作面向,驾驭繁复长篇的行文、涉入历史纵深的意象、行走于文法句读的边缘、飞越地景的书写或是跨入家庭的亲情符征,每一诗篇都在开启全新的视野,提供跨越想像的门径。我们期许世代诗选不仅在于谱写与构筑一部全然的诗史,也在提供另一种诗学的事典。同时也深盼这三辑世代诗选的出版并不只在于完成,而是在于开启。至少在一九七○世代诗选即将付梓的此刻,一幅诗的星图也渐趋明朗,至于完整的星空仍有待我们继续探索与努力。

  註:《台湾一九七○世代诗人诗选集》首次编辑会议中,由淡江大学杨宗翰教授提出「以世代诗选写诗史」的概念。

图书试读

〈女流──给母亲和女儿〉李癸云
没有一条逆流的时间
可以将苍老展延成童稚
母体的身体渐次裸露,风化成岸岩
三十岁的我在梦中飘流经过
心头坎坷,苔痕杂蔓
仍见她枯干的发丝在水底摇曳送行
 
最残忍的自然流法是泛滥  岔流
那天,母亲扶着消退的肚皮
以悲喜交加的丰沛泪水,将我挤出河道
然后转弯,抚痛前行
幼嫩的我在地图上觅道
画出一条河线,等待命名
 
接着只要在静谧的夜里,潺潺长大
沿途错落的柳条和光影,低语纷纷
包容。生命中最深奥的课题
就藏在袋状身体之内
再走远一点,清澈终会找着浓浊
天真蒸发,智慧发酵
 
不曾回头。只是──
鱼儿来了,顽童掷石,沙尘失足,有人溺毙。
流速渐渐沉重,不时泛起依恋母流的波纹
还有什么风景没看过
我撑开空间,与时间擦身
徬徨将往何处去
 
一日,身体涨潮  发热肿痛
雷电交欢了整个午后天空
前所未见的迅勐雨丝,箭般──
直射入我柔软的体内
打起无数受精后的晕眩漩涡
我进到生命最大的转弯点
 
入夜后  丰腴的腰身难耐阵痛
黎明前  汹涌的血水冲破河岸
淹没黑暗的土地,迳直涌往日出方向
那是我初生的女儿
哭着,嚎啕离去
我守候片刻,而后转向……
 
河床上母亲的脸庞又瘦了些
岩石依然坚毅,我再度梦见她
从冰雪初融的山崖走下来
立成一条银白雀跃的瀑布
唱着淙淙的儿歌,貌似女儿。
梦的佈景是亘古不变的蓝天空
 
我们以血缘手牵手旅行
遍布空间  传续时间
仍然无法突破梦的忧郁边境
逆流上溯。唯有一代代顺流而下
终点是海洋,咸苦记忆的总合
 
远离海岸,在极致深蓝的黑色伏流中
我们竟相遇相通相融,在一组共同基因的带领下
混沌重整。然后,齐聚起点
 
此诗曾选入《2005台湾诗选》
 
〈诱僧〉鲸向海

今天依然是一个和尚
每个人都是
 
佛光普照的中午
袈裟深处写满了经文
昨夜又是谁
在梦中敲响了木鱼
 
没事就上街头游行,为爱化缘?没事
就诵经给远方的极乐世界听
 
一瞬之间,没有矫情
可以对任何鬼怪诚实
就是所谓顿悟了吧
 
肩挑过一座座沈重的庙宇
掩不住温暖多汗的身躯
 
再往前走
就是雄壮的佛祖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拿到《台湾1970世代诗人诗选集》的那一刻,我脑海中就已经涌现出无数关于1970年代台湾的画面。那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变革的年代,政治上的压抑与经济上的腾飞交织,传统与现代的思想在碰撞。而诗歌,往往是最能捕捉时代情绪的敏感触角。这本选集的书衣,随机的紫与绿,两种截然不同的色彩,仿佛预示着诗歌内容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紫色,可能代表着诗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秘情感,对现实的沉思,或是一种超脱的思考;绿色,则可能象征着对土地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美,又或是对未来的期许。我期待着,在这本选集中,能够读到那些充满力量的诗篇,它们或许会直面时代的伤痕,用锐利的笔触揭示真相;又或许会歌颂平凡的生活,在细微之处发现诗意的美。我更希望,能从中找到那些能够引起我强烈共鸣的作品,那些跨越时空,依旧能够触动心灵的文字。这本选集,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邀请,一次与伟大灵魂的相遇。

评分

我一直认为,诗歌是时代的眼睛,更是人心灵最真实的写照。1970年代的台湾,是一个经历着深刻变革的时代,政治、经济、社会都在悄然改变,这无疑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而复杂的土壤。这本《台湾1970世代诗人诗选集》,我看到它随机出货的紫绿书衣,便觉得它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张力。紫色,可能代表着沉思、神秘,也可能暗示着那个时代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压抑;绿色,则充满了生机、希望,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本选集中,会有怎样的诗篇出现?是那些直面现实的尖锐笔触,还是那些描绘生活细节的细腻情感?是那些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乐章,还是那些在孤独中探索存在的诗意低语?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些诗歌,更深切地理解那个时代,感受诗人们的创作激情,以及他们如何用文字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本选集,对我而言,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也是一次与诗歌灵魂的深度交流。

评分

当《台湾1970世代诗人诗选集》出现在我面前时,我首先被它随机出货的紫绿二色书衣所吸引。这两种颜色,一个显得深邃而内敛,一个则洋溢着生机与活力,仿佛预示着这本选集将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多样的视角。1970年代的台湾,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年代,它承载着历史的沉淀,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我想象着,那个时代的诗人,他们的目光是如何投向这片土地,他们的笔触又承载着怎样的时代印记。我期待着,在这本选集中,能够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诗句。或许是那些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用文字的力量去揭示时代的真相;又或许是那些对生命细微之处的捕捉,在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不平凡的诗意。我更希望,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体会到诗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他们独特的精神世界。这本选集,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历史、与文化、与人心的深度对话。

评分

对于1970年代的台湾,我总有一种特别的情结。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活力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诗歌,作为一种最直接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自然也在这段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本《台湾1970世代诗人诗选集》,无论是紫色的深邃还是绿色的生机,都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随机出货的书衣,也为这份期待增添了一丝神秘感,仿佛每次翻开,都会有新的惊喜。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那些真正触动人心的诗句。或许是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用尖锐的文字撕开虚伪的面纱;或许是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在日常的碎片中提炼出诗意的美感;又或许是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在孤独与迷惘中寻找存在的意义。我期待着,通过这些诗歌,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感受诗人们的创作激情和精神世界。这本选集,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一次与灵魂共鸣的体验。

评分

每当接触到某个特定年代的文学作品,我总会感到一种强烈的时空穿越感。1970年代的台湾,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充满话题性的时期,它承载了历史的厚重,也孕育了蓬勃的生命力。这本《台湾1970世代诗人诗选集》,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诗意世界。随机出货的紫色和绿色书衣,本身就带有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感。紫色,常与神秘、高贵、甚至一丝淡淡的哀愁联系在一起;绿色,则代表着新生、希望、以及对大自然的眷恋。这两种色彩的碰撞,让我对选集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诗集中,找到那些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独特气质的作品。或许是那些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用诗意的语言进行批判与反思;又或许是那些对个体情感的深刻挖掘,在个人的内心世界里寻找慰藉与力量。我渴望在这些诗句中,感受到诗人跳动的心脏,听到他们来自那个时代的呼唤。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历史和文化的深度连接。

评分

拿到这本《台湾1970世代诗人诗选集》(紫绿二色书衣‧随机出货),就像收到了一份迟来的礼物,在翻开之前,我脑海里就已经充满了各种关于那个年代的诗歌想象。1970年代,台湾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迁,政治上的白色恐怖余波未平,经济上蓬勃发展,文化上则面临着东西方思潮的碰撞。这样的时代背景,无疑会孕育出怎样的诗歌?是压抑中的呐喊,还是对未来的憧憬?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找到答案。这本书的书衣随机出货,紫色和绿色,这两种颜色本身就带有不同的意象。紫色,常常与神秘、高贵、甚至一丝忧郁相关联;绿色,则代表着生机、希望、自然,又或是某种程度的隐忍。随机到的书衣,本身就为这份阅读增添了一层不确定性和惊喜感,也仿佛预示着诗歌内容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我猜想,诗人们的生命体验,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他们的创作冲动,都会在这本选集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现。或许有诗歌会直面时代的创伤,以尖锐的笔触揭示历史的伤痕;或许有诗歌会歌颂生活的细节,从平凡的日常中提炼出不平凡的美感;又或许有诗歌会探索内心的孤寂与挣扎,在个人的精神世界里寻找意义。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行为,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灵魂共鸣的旅程。我迫不及待地想 dive into the world that these poets have crafted.

评分

我一直对台湾文学,尤其是1970年代的诗歌,抱有浓厚的兴趣。那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碰撞的时代,无疑孕育了大量深刻且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台湾1970世代诗人诗选集》的出现,对我来说,如同一场及时的甘霖。书衣随机出货的紫色与绿色,本身就带有一种意境的延伸。紫色,联想到夜晚的静谧,思考的深邃,甚至是一些不言而喻的忧愁;绿色,则象征着生机勃勃的希望,对土地的热爱,以及生命力顽强的韧性。随机到的书衣,仿佛为这本选集增添了一层不确定的趣味,也暗示着其中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期待着,通过这些诗人的文字,能够重新审视那个时代,感受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呐喊,体悟他们对生活、对土地、对存在的独特理解。我渴望在字里行间,发现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那些能够引发我产生强烈共鸣的思想火花。这本选集,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阅读,更是一次深入挖掘历史、理解时代、感悟人生的宝贵机会。

评分

我一直认为,诗歌是情感最直接、最纯粹的载体,而1970年代的台湾,无疑是一个充满复杂情感的时代。在那个年代,社会思潮的涌动、政治氛围的紧张,以及经济发展的浪潮,都可能在诗人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我拿起这本《台湾1970世代诗人诗选集》,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书衣的颜色,无论是紫色还是绿色,都给我带来一种莫名的联想。紫色,或许象征着那个年代的一些隐秘的情感,一些不被言说的压抑,又或许是诗人对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绿色,则可能代表着一种萌发的希望,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又或者是对台湾这片土地深沉的眷恋。随机出货的书衣,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仿佛预示着选集中诗歌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时代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聆听他们的心声。我想要看到,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文字构建起自己精神的方舟,如何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又如何将个体的情感与宏大的社会背景融为一体。这不仅仅是一本诗选,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和灵魂。

评分

拿到这本《台湾1970世代诗人诗选集》,我立刻被它独特的书衣吸引住了——随机出货的紫色或绿色。这两种颜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紫色,常与神秘、权力、智慧相关;绿色,则代表着生命、自然、希望。随机到的书衣,仿佛为这本选集增添了一层不确定性的魅力,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1970年代的台湾,社会正经历着转型,从威权走向开放,经济高速发展,文化上也涌现出许多新的思潮。我猜想,那个时代的诗人,他们的笔触一定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特殊印记。他们或许会以犀利的目光审视社会现实,用诗歌的语言去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又或许会以细腻的情感去捕捉生活中的美,在平凡中发现不凡。我期待在这本选集中,能够找到那些既具有时代共鸣,又饱含个人情感的诗篇。它们可能是对土地深沉的爱,可能是对自由的渴望,也可能是对生命存在的深刻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让我得以与那些在台湾诗坛留下深刻足迹的诗人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

评分

翻开这本《台湾1970世代诗人诗选集》,我并没有急于阅读,而是先让书本在我手中停留了片刻。1970年代,对于台湾来说,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经济的腾飞,政治上的转型,以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都在那个年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想象着,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诗人,他们的目光是如何投向这片土地,他们的内心又承载着怎样的情感。这本选集,随机出货的紫绿书衣,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意味。紫色,可能象征着一种深邃的思考,一种对存在的追问,又或者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忧郁。绿色,则可能代表着生命的力量,对自然的赞美,又或者是对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希望。我期待着,通过这些诗歌,能够触摸到那个年代的脉搏,感受到诗人们的呼吸。他们或许会用冷静的笔触描绘现实的困境,又或许会用激昂的语言表达对理想的追求。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找到那些触动灵魂的句子,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度共鸣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诗歌集,更像是一份来自过去的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去感受那些不曾亲历的岁月里的真实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