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摄影家:余如季

台湾摄影家:余如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摄影
  • 台湾
  • 余如季
  • 人像
  • 纪实
  • 文化
  • 艺术
  • 摄影集
  • 台湾摄影
  • 黑白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部资深摄影记者余如季长年记录新闻与外交事件,亦曾花费7年,以相机、电影机记录鹭鸶生态。一生倡导保育自然生态、守护民俗文化,并付诸行动,促成绿川美化(同心花园运动)与台中民俗公园之成立。

  作品囊括庶民生活、自然生态、影视剧照、新闻时事、空拍与省政建设等多样风貌。尤其长期记录中部地景与常民生活,留存的画面成为中部环境变迁的重要历史纪录。

  余如季是台湾空拍摄影始祖。《白鹭人家》纪录片获1967年亚洲影展金禾奖,同年获选第6届十大杰出青年。拍摄的纪录片、新闻摄影曾获数座金钟奖、金马奖。
台湾摄影家的光影絮语:一窥时代变迁下的影像群像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摄影师,而是以一种更宏观、更具时代纵深感的视角,描摹了自战后初期至当代,台湾摄影艺术领域中一群多元且重要的创作者群像。我们试图构建一个立体的叙事框架,去审视这片土地上,光影如何被捕捉、如何被诠释,以及如何折射出台湾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剧烈变迁。 第一部:战后的凝视与纪实原点 (1950s - 1970s) 本书的开篇,将时间拨回至战后初期,一个百废待兴、社会结构经历剧烈重塑的年代。这个时期的摄影,带有强烈的“记录”使命感。我们探讨的摄影家群体,他们大多以黑白胶片为媒介,他们的镜头下,是初生的现代性与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之间的拉扯。 1. 现实的刻度:社会纪实群体的探索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那些深入民间肌理的记录者。他们并非纯粹的新闻摄影师,而是带着对生活深刻关怀的观察者。他们的作品中,记录了农业社会向工业化过渡的阵痛,如简陋的市集景象、辛勤劳作的工人面孔、以及传统家庭仪式的坚守。我们分析了他们如何利用光影的明暗对比,营造出一种既质朴又充满力量的视觉张力,为后世留下了不可替代的“时代切片”。这些影像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美学风格,更在于它们作为历史口述文本之外的“视觉证词”。 2. 庙堂与街景的并置:仪式感的捕捉 在社会结构动荡的背景下,宗教信仰与民间仪式成为稳定人心的重要支柱。本书详细梳理了几位擅长捕捉庙会、祭典盛况的摄影师。他们对色彩的运用虽然受到器材的限制,但通过对动态的精准把握和对群体情绪的捕捉,成功地将那些喧闹、神圣且充满生命力的瞬间凝固了下来。例如,对布袋戏场景的捕捉,如何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台湾民间艺术的繁荣与脆弱。 3. 西风东渐的影像回应:早期人文摄影的萌芽 随着国际交流的逐步恢复,西方现代主义摄影思潮开始涌入台湾。我们选取了几位早期受到“决定性瞬间”理念影响的创作者。他们的作品开始尝试跳脱纯粹的记录,转向对“瞬间的诗意”和“几何构图”的追求。这一时期的摄影,是台湾本土视角与国际美学标准进行对话的早期尝试,充满了摸索与张力。 第二部:台湾“彩色革命”与现代性的深化 (1980s - 1990s) 进入八十年代,台湾社会经济的腾飞(“台湾钱淹脚目”)与政治环境的宽松,为摄影带来了质的飞跃。彩色胶片开始普及,摄影器材的进步,使得创作者的表达语汇瞬间丰富。 1. 走出影棚:观念与色彩的觉醒 本部分聚焦于那些勇敢拥抱彩色摄影,并将其提升到观念高度的摄影师。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纪实,而是开始利用色彩的饱和度、对比度和象征意义,来探讨身份认同、都市化进程和个体焦虑。我们深入分析了他们在城市景观摄影中的创新,如何将钢筋水泥的冰冷与霓虹灯的迷幻交织在一起,描绘出一个既充满活力又略带疏离感的现代都市面貌。 2. 身体与空间:人文精神的深入挖掘 随着社会议题的凸显,一些摄影师将镜头转向了更私密、更具批判性的领域——身体、性别、以及被边缘化的群体。本书展示了这一阶段如何通过影像,挑战既有的社会规范和审美标准。例如,对私人空间的探索,如何打破了传统华人社会对“隐私”的界限,以更坦诚的方式呈现个体在快速变迁中的脆弱与坚韧。 3. “暗房技术”的极致追求与实验精神 在这一阶段,摄影师对冲印技术的掌握已臻化境。我们探讨了几位在暗房中进行大量实验的艺术家,他们通过手工制作、多次曝光、化学处理等手段,将传统的银盐摄影推向了艺术创作的顶峰。他们的作品不再是单纯的“照片”,而成为了具有物质性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充满了物质的肌理感和时间留下的痕迹。 第三部:当代视野与数字时代的拓宽 (2000s 至今) 进入新世纪,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摄影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当代台湾摄影师如何应对这一巨变,以及他们如何将本土经验融入全球语境。 1. 历史的重访与记忆的重构 面对数字时代的图像泛滥,一些重要的当代摄影师反而选择回归手工和慢拍的哲学。他们不再是记录“当下”,而是回溯“历史”。他们通过对老照片、家族档案的重新拍摄与介入,探讨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个人历史与宏大叙事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是一种对“真实”的深刻反思。 2.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身份 当代摄影家们,许多人拥有跨国学习和创作的背景,他们的作品展现出更宽广的地域性和更细腻的文化观察。他们如何将台湾特有的文化符号(如闽南语、小镇风情、或特定的政治议题)提炼出来,使其能与国际观众产生共鸣,同时又不失其独特的在地性,是本章分析的重点。 3. 新媒介与跨界合作 最后,我们简要介绍了那些积极探索新媒体边界的创作者,如结合影像装置、录像艺术,甚至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进行影像创作的实践者。这标志着台湾摄影艺术已完全融入当代艺术的整体生态之中,其边界正在被不断地拓宽和重新定义。 本书通过对不同世代、不同风格的摄影家作品的系统梳理与深度解读,旨在呈现台湾摄影艺术一条清晰而充满张力的发展脉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谁拍了什么”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台湾如何通过光影讲述自身故事”的视觉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静仪 Wang Ching-i


  弘光科技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系副教授。道地的台中人,长期致力口述历史,并参与多项政府委託人物传记计画。热爱教学,带领学生参与各项专题与竞赛,多次获模范教师、教学绩效特优教师等殊荣。着有《台湾省议会历任议长副议长略传》(2016)、《形神化境—余如季见证台中一甲子》(2014)、《战后台中县的地方派系与县政发展1951-2005》(2012)。主持台湾省谘议会委託的省议员传记计画,于2014 年出版《台湾省议会议员小传及前传》等系列丛书共六大册;共同主持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委託之台湾全志人物志编纂计画,并于2018 年付梓。
 

图书目录

部长序
馆长序
小传

1.「白鹭人家」掌镜人
来台依亲
「摄影」开启一生的工作
鹭鸶记录与得奖影片

2.新闻报导与纪实摄影
时事留影纪实
台中的外交大事
台中昔日地景与常民生活
影视剧照

3.动静态影像双纪录
纪录片敲开台湾电视公司大门
省政报导与重大建设

4.摄影师、摄影记者、摄影家
推广摄影教育的行者
构筑城市美学的社会回馈
影像留于青史遗作公诸世人

附录
注释
余如季大事纪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导读

小传:台湾摄影家 余如季(1932-2016)


  余如季,1932 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1945 年双亲过世,担任台中女中校长的大姐余丽华将弟妹接来台湾。就读台中一中初中部时,余如季接触了大姊代学校保管的方型120 中片幅相机,开启与摄影的不解之缘。台中一中毕业前,余如季向同学的父亲商借相机,替全校师生拍摄在校活动照片,收录在毕业纪念册,这是他第一本摄影作品。大学联考落榜后,余如季在市府兵役科担任临时雇员,负责记录征兵业务相关情况,他善用拍照专长,拍摄照片做为程序说明,借此获得了随行拍摄台中市林金标市长视察市政的机会。为求照片发布的时效性,决定自己学习沖洗技术,后于1957 年创办「摄影之友社」。

  1959 年,余如季开始拍摄白鹭鸶群居生态,几乎与拍照同时,他也以动态影像(使用电影机录影)记录鹭鸶生态。克服候鸟的季节性并更新摄影设备,耗费7 年时间于1966 年完成《白鹭人家》黑白纪录片,于1967 年获第14 届亚洲影展金禾奖,可说是本土生态摄影的先驱。之后进一步与编剧张永祥、导演林福地合作拍摄《白鹭人家》剧情片,该片荣获1968 年西班牙国际儿童影展最高推崇奖,以及第6 届金马奖最佳黑白摄影,余如季更在该年获选第6 届十大杰出青年。

  余如季深耕中部多年,以镜头记录意外灾害、大小事件、政治外交等新闻时事,如:1959 年八七水灾、1961 年台中市美国新闻处成立、1963 年泰王浦美蓬访问台中、1969 年金龙少棒队凯旋归来时民众于台中车站欢迎场面,乃至1957 至1965 年外宾至雾峰北沟故宫博物院参访等,都被他详实记录下来。以报导记者身分认识导演李行后,更有机会前往侧拍中央电影公司拍摄的电影,曾为1960 年代健康写实电影《蚵女》(1964)与《养鸭人家》(1965)、爱国电影《还我河山》(1966)等捕捉许多生动画面。

  1956 年拍摄第11 届台湾省运动会照片时,余如季有感静态影像无法捕捉运动的力与美,萌生以影片来记录的念头。1959 年他尝试用8 厘米电影机录制台中师管区例行性演习,完成个人首部纪录片《宝光一号动员演习》。

  余如季是台湾空拍摄影始祖,早在1969 年他便搭乘直升机拍摄台中市区,留下台中市景的历史画面。1970 年起,余如季成为专职的台视特派中部记者。同年,受委託拍摄建设中山高速公路的纪录影片,他在工地间穿梭捕捉镜头、在直升机上俯视空拍,历经7 年完成《康庄大道》纪录片,于1978 年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提名,此后也陆续拍摄长荣海运纪录片、台中港、南回铁路等,这些珍贵的影像至今仍持续被引用与观阅。

  1982 年余如季以直升机空拍方式报导南部九三水灾,获得生平第一座新闻摄影电视金钟奖。尔后数年间,亦不断有报导作品获得奖项肯定。

  余如季不遗余力培养摄影人才,担任台中市摄影学会理事长的12 年间,开设免费摄影课程以及补习班型态的摄影速成班、摄影进修班、录影研习班等,教育推广成果丰硕。余如季也热心社会公益,曾任台中扶轮社社长、惠明盲童学校董事,倡导保育自然生态、推动书香社会和特殊儿童教育。1995 年余如季自台视退休,此后南极、北极、亚马逊雨林、东非、西藏高原、崑崙山脉,都有他的踪迹。一生强调公共文化财概念,余如季的遗愿是将所有创作公诸世人,让中外人士得以回顾与利用。「不断追求创新」是余如季的座右铭,他的镜头始终是忠实的见证者,默默地记录,将影像留于青史。

 

图书试读

1. 「白鹭人家」掌镜人
 
来台依亲

 
1932 年11 月15 日,余如季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家中一共有9 个兄弟姐妹。1945 年,双亲相继过世,大姐余丽华当时担任光复后第一任台中女中校长,遂将弟妹们接来台湾照顾。余丽华姊代
 
职,特别照顾年纪较小的余如季、余昆泰兄弟俩,冬季天气严寒时,在物质缺乏下,余丽华就用废弃的军毯缝制成大衣,让他们得以御寒。她也常常带弟弟到各地旅游,两兄弟尤其对日月潭邵族的风土人情和特有乐器杵音留下深刻印象。
 
余如季来台后,初就读台中市立初级中学(今居仁国中),后转入台湾省立台中一中初中部二年级。当时余丽华担任台中女中校长,曾代学校保管一台方形120 中片幅相机,余如季因此有机会接触相机,成为其在摄影方面的启蒙,从此开启七十余年来他与摄影的一段不解之缘。
 
余如季曾在回忆中说道,由于父母早逝,他从小就知道要自立自强。青少年时期虽由兄姐照顾长大,他尽量不给他们添麻烦,当时生活拮据,他总是想办法自己挣钱。小学的余如季开始跟三哥余如山学习口琴,很快就能吹一口好琴。初中时显露才华,学校同乐会表演少不了他,还上中国广播电台表演。高中考入台中一中高中部,担任台中市口琴联谊会训练班的讲师,兼任该会口琴队的指挥。余如山除了是余如季的口琴启蒙老师,两人还一同研究出一种复音吹法,一人吹奏时听起来像两人合奏;余如季也凭借音感自编口琴乐曲,甚至在1952 年高中毕业前夕,自行刻钢板、油印,出版《口琴名曲集》一书。
 
由于累积的音乐基础,余如季也加入台中一中军乐队,他有精确的音准与音感,可以听出每一种乐器的演奏正确度,因此在1952年成为军乐队指挥。当时台湾社会乐队很少,所以一中军乐队总是被邀请到婚丧喜庆场合演奏,余如季因此得到一些外快,不到20 岁,已经可以靠自己的能力赚取生活费。
 
台中一中毕业前,学校请真美照相馆替应届毕业生拍摄个人照与合照,余如季也向同学的父亲商借一台相机,替全校各班师生拍摄在学校活动的生活照,收录在毕业纪念册,这可以说是他第一本摄影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台湾摄影家:余如季》这本书,我首先就被其精美的设计所吸引,但这仅仅是开始。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浓厚的艺术气息,以及摄影师深厚的功力。余如季的照片,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咄咄逼人,却能让你在不经意间被深深吸引。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瞬间,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故事。他似乎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不平凡的美,并将其呈现给读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摄影师的成长轨迹,一个艺术家的思考历程,以及他对台湾这片土地独特而深沉的爱。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台湾的对话,一次与摄影师心灵的交流,让我对摄影艺术和台湾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读完《台湾摄影家:余如季》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生动而充满力量的画面。余如季的摄影作品,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客观景物的记录,更是一种对生命、对历史、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深刻凝视。我尤其被他对于光影的运用所折服,那种细腻而富有张力的处理,让画面在宁静中蕴含着澎湃的生命力。无论是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是寻常巷陌中的生活场景,他都能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捕捉,并在瞬间之中赋予它们永恒的意义。我感觉他不仅仅是一个摄影师,更像是一位历史的见证者,一位文化的探索者。他透过镜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台湾。那些照片,有时让我感到震撼,有时让我感到温暖,有时又让我陷入沉思。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的台湾,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摄影这门艺术与我们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评分

我一直觉得,优秀的摄影作品能够超越语言的界限,直接触动人心。《台湾摄影家:余如季》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余如季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穿透力,能够直抵观者的内心深处。我常常在一张张照片前驻足良久,试图去理解摄影师在那一刻所捕捉到的情感和思想。他对于人物的描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那些眼神中的故事,那些肢体语言的表达,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似乎能够看到每个人物背后所承载的生命轨迹,并用镜头将其定格。这本书不单单是一本摄影集,更像是一部关于台湾的视觉史诗,一部关于台湾人生命故事的写意画卷。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动。我从中感受到了摄影的魅力,也感受到了台湾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坚韧与温情。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是《台湾摄影家:余如季》,我拿到它的时候,心情是既好奇又期待。余如季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位非常独特的台湾摄影师。我一直对台湾这片土地上的人文和风景充满了兴趣,而余如季的镜头,似乎总能捕捉到那些最触动人心的瞬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他的视觉世界,去感受他眼中台湾的独特魅力。我特别想知道,他是如何透过镜头去理解和表达台湾的自然风光,那些山川、河流、海岸线,在他手中会呈现出怎样的生命力?同时,我也对台湾的人文风情充满了好奇,那些淳朴的民风、历史的痕迹,以及时代变迁下的社会面貌,不知道在他的作品里会有怎样的呈现。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简单地展示照片,更能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摄影师的创作心路,以及他对台湾这片土地深沉的情感。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台湾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文化和情感上的。

评分

对于《台湾摄影家:余如季》这本书,我的感受是复杂而深刻的。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摄影师是如何用他的眼睛和心去观察和记录一个时代、一个地方。余如季的作品,并非一味追求视觉上的华丽,而是更注重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他对于台湾的自然景观有着独特的视角,那种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在每一张照片中都能感受到。同时,他对人文的关注也同样令人动容,那些生活在台湾的普通人,在他的镜头下,都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思考,摄影究竟是什么?它不仅仅是按下快门,更是一种思考,一种表达,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余如季用他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他眼中的台湾,一个充满活力、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的宝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