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摄影家:彭瑞麟

台湾摄影家:彭瑞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摄影
  • 人像摄影
  • 纪实摄影
  • 文化艺术
  • 摄影集
  • 彭瑞麟
  • 台湾文化
  • 摄影师
  • 艺术作品
  • 黑白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摄影先驱彭瑞麟出身医学世家,前往日本学习写真技术后回台湾成立写真馆和写真研究所,提升了台湾职业摄影师整体水准。

  为写真馆顾客拍摄许多不同于当时常见光影构图、高品质的人物肖像。研究各种照片成相技法,如红外线摄影、X光摄影等,希望能将「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呈现出一种崭新的作品形式。

  开设台湾第一间写真研究所;台湾第一位以「三色碳墨转染天然写真法」作品入选日本写真美术展的摄影家;也是台湾唯一一位创作现已失传的金漆写真作品的摄影家。
 
台湾摄影史的脉络与光影的对话:一场跨越时代的视觉叙事 图书名称:台湾摄影史:从日治时期到当代(暂定)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构建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台湾摄影史全景图,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影像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台湾社会变迁、文化认同构建与视觉语言演进的深度研究。我们将通过梳理自日治时期奠基,历经战后重塑、戒严时期的凝滞与转型,直至进入全球化与数位浪潮的当代,台湾摄影如何作为一种独立而有力的媒介,记录、反思并塑造了台湾的集体记忆与个体经验。 第一部分:殖民地现代性的烙印与早期探索(1895-1945) 本部分将深入考察日治时期(1895-1945)摄影在台湾的引入与发展。摄影作为现代性(Modernity)的载体,首先服务于殖民统治的需要——测绘、社会调查、纪实宣传,以及对“异域风情”的东方主义式描绘。我们将细致分析早期摄影师的身份构成:他们是来自日本的专业人士,或是少数受过西方技术训练的台湾本地精英。 重点章节将探讨“风景摄影”与“人物志”的创作取向。殖民地政府如何利用摄影来建构“现代化的台湾形象”与“落后的风土民情”的双重叙事。同时,我们不会忽略业余爱好者与沙龙文化的兴起,这批早期摄影者如何开始运用布面湿版、早期彩色技术(如奥托克罗姆)等西方先进工艺,试图在官方叙事之外,探寻属于台湾自身的视觉表达的萌芽。例如,对早期相馆商业活动的研究,揭示了摄影如何从政府工具迅速渗入庶民生活,成为记录家族史和社会地位的重要象征。我们力求呈现出,在高度管制的社会环境下,摄影语言如何进行着隐晦的抵抗与身份的试探。 第二部分:战后重建、美军驻台与纪实精神的萌发(1945-1970年代初) 随着政权更迭,台湾摄影进入了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摄影的重心迅速转向政治宣传、社会重建与身份认同的重塑。本部分聚焦于战后初期报纸杂志中摄影的运用,解析“反共”主题如何主导了视觉语言,以及“新闻摄影”这一体裁如何被赋予强烈的意识形态使命。 关键的转折点在于美军顾问团的到来以及西方文化和技术(如35毫米相机、新浪潮电影美学)的输入。我们将详细剖析台湾摄影界对西方纪实摄影大师(如亨利·卡蒂埃-布列松、W. 尤金·史密斯)的接触与学习。在此背景下,一批具有强烈人文关怀的摄影师群体开始浮现。他们不再满足于摆拍式的肖像或宏大叙事的宣传,转而将镜头对准都市底层民众的生活、乡村的贫困与台湾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受的命运。这一时期的作品,其力量在于其朴素的“在场感”和对社会现实的直视,预示着台湾摄影“人文精神”的奠基。 第三部分:从“反思”到“自觉”:现代主义的冲击与摄影的艺术化(1970年代中后期至1980年代) 1970年代,台湾社会内部的文化自觉运动与西方现代主义摄影思潮的碰撞,标志着台湾摄影进入了成熟的“艺术摄影”阶段。这一时期,摄影师们开始严肃地探讨摄影本体——光影、形式、材质,以及媒介自身的局限与可能性。 本书将重点探讨“剪影派”、“现代摄影学会”等重要团体的活动。他们挑战了长期以来摄影必须依附于新闻或社会教育的从属地位,力图将摄影提升到与绘画、雕塑并驾齐驱的纯艺术殿堂。我们将分析“形式主义”如何在台湾语境下被本土化,例如,如何通过对台湾特有光线、材质(如水泥、旧木材)的捕捉,来体现一种独特的“台湾式现代性”。 同时,随着解严前后的政治松动,一部分摄影师开始以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审视都市化进程带来的创伤、传统家庭结构的瓦解以及个体在巨大社会机器中的迷失。例如,对“家庭相簿”和“日常物”的挪用与解构,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反思路径。 第四部分:解严、本土化与多元化的光谱(1990年代至今) 1987年解严,是台湾摄影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审查制度的解除,使得摄影的题材和表达方式呈现出爆炸性的多元化。本部分将重点梳理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1. 本土性与环境议题的回归: 摄影师开始深入关注环境破坏、原住民文化存续以及被遗忘的历史空间(如眷村、老工厂)。镜头不再回避尖锐的社会问题,更注重建立一种基于“地景”的文化认同。 2. 身份政治与身体书写: 随着社会议题的开放,关于性别、性取向、边缘群体发声的摄影作品大量涌现。摄影成为个体争取能见度、构建“复数身份”的重要工具。 3. 观念摄影与数位转向: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台湾摄影师积极拥抱观念艺术的表达方式,摄影的媒介属性被打破,图像被用作更复杂的符号系统。数位技术的普及,如何改变了图像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模式,以及台湾摄影如何在全球摄影语境中找到自己的声音,也将是本部分的探讨核心。 总结与展望 本书最后将对台湾摄影的特质进行总结性论述,强调其在历史夹缝中不断寻求平衡的特质:既受到东方传统美学的浸润,又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洗礼;既是社会变迁的忠实记录者,也是身份认同的积极建构者。通过对数代摄影师作品的交叉印证,我们试图描绘出一部立体、富有张力、充满生命力的台湾视觉文化编年史。本书不仅是摄影史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也是所有对台湾文化、历史与视觉艺术感兴趣的读者,理解这片土地灵魂深处脉动的一扇重要窗口。

著者信息

作者

马国安 Ma Kuo-an


  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研究硕士、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博士。

  曾参与夏门摄影研究工作室主持的早期台湾摄影数位资料库计画—「数位典藏国家型计画」,任田野资料收集、访谈与研究者。研究专长为近代东亚图像与文化史。目前专注历史图像的数位人文学研究,作品包括「意象台湾」资料库及「故事」网站。
 

图书目录

部长序
馆长序
小传

1.艺术家的诞生
炸不碎的底片
从画师到画家
被遗忘的摄影家?

2.东京写真专门学校的「台湾第一名」
日本写真界的新风景
「艺术写真」的成立与职业写真家的训练
从旁听生到写专第一名
职业写真师的画家梦

3.写真界的革命儿
Apollo,艺术之神
以写真做为启蒙
「广东时代」和纪实写真风潮
1930年代的台湾写真与艺术风景

4.观看的科学
医师,画师,摄影师

附录
注释
彭瑞麟大事纪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导读

小传:台湾摄影家 彭瑞麟(1904-1984)


  彭瑞麟,1904 年出生于新竹县竹东镇的二重埔,父亲从事中医,但由于日本政府打压民间传统医疗,加上投资土地失利,家境陷入困境,父母也在他满20 岁前接连去世。一肩担起家计的他,在台北师范学校毕业后,便回乡于二重埔国小和峨眉国小执教。1924 年,彭瑞麟担任小学教师时,以台北师范校友的身分,因缘际会地遇见了关东大地震后自东京来到台北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的石川钦一郎,从此开始跟着石川学习水彩画。1928 年,又在石川的介绍下,进入「东京写真专门学校」学习摄影术,3 年毕业后旋即回台,在台北延平北路二段开设相馆「Apollo 写场」。1945 年时,相馆被划入防火空地预计拆除。光复后,彭瑞麟考取中医执照,与儿子共同经营中西医合併的诊所。 1984 年,彭瑞麟逝于苗栗通霄镇。

  彭瑞麟一生中,真正扮演全职摄影师角色的时间,其实仅有短短的15 年不到,然而在这15年中,毫无家庭背景、父母双亡的他却凭着过人的毅力和艺术天分,缔造了台湾摄影史上的许多传奇。1928 年,他是刚刚成立的「东京写真专门学校」的第一名台湾学生,又以第一名毕业;他也是台湾第一位以「三色碳墨转染天然写真法」获选入日本写真美术展的摄影家;还是台湾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制作出「纯金漆器写真」作品的出色摄影工艺家。

  做为台湾最早接受过日本职业写真教育的摄影家,彭瑞麟为台湾的摄影界带来专业教育的革命,也是第一位在相馆开设专业的「写真研究所」、打破传统职业摄影界师徒制的职业摄影师。彭瑞麟的专业,使他能看见职业摄影同时做为现代科学与现代艺术的面向,改变也提升了1930 年代台湾整体的职业摄影师水准。

  做为第一代自日本东京写真专门学校毕业的摄影家,彭瑞麟承袭了1920 年代日本「艺术写真」的潮流,试图透过摄影作品创作出独特的「摄影艺术」。但却也是因此,在摄影术刚刚开始普及的台湾,彭瑞麟跨越摄影与艺术边界的尝试,使他彷彿成了一只孤鸟,只能凭一己之力摸索前行。因为作品不是绘画,所以不能参加美展竞赛;可是面对在地的顾客群,彭瑞麟超越传统风格的摄影作品又少有知音认可。虽然随着写真研究所学员的学成自立,彭瑞麟的学生们在1940 年代以后也为台湾摄影的新发展发挥影响,但在1930 年间,彭瑞麟经营相馆的黄金时代,这位超越时代太多的「台湾第一」无疑也是孤独的。

  1930 年代后半期,为了维持家计,彭瑞麟决定重新开始学习中医,以在相馆生意的淡季时行医维生。彭瑞麟的决定除了与父亲过去行医的家族背景有关,也与他对中医学的思考和兴趣有很大的关连。在东京写真专门学校时,他就习得了X 光摄影的技术,而返台后,除了持续订阅专门杂志吸收光学和化学等科学新知,他也尝试应用X 光技术为人制作X 光片,甚至在1940 年代学成中医后,计画开设同时提供中医和X 光服务的综合型医学及影像中心。虽然最后没有机会将计画付诸实行,不过1950 年代后,彭瑞麟仍继续美术教师的工作,1960 年代后甚至转行做为中医学领域的专家,多次投稿日本中医学杂志,投身中医做为「科学」的相关研究,卓有所成。

  彭瑞麟的摄影家生涯虽然短暂,但透过他的作品和艺术思考,我们发掘出了一段被遗忘的华丽年代。在数位影像当道、专业相馆已濒临绝迹的21 世纪,是彭瑞麟的故事,让我们重新开始思考摄影跨越艺术与科学的独特性,以及在习见的大历史叙述之外,那些构成平凡生活风景中的不平凡影像。

图书试读

1. 艺术家的诞生
 
炸不碎的底片

 
1945 年5 月20 日,41 岁的彭瑞麟坐在新竹二重埔老家里的桌前,拿着一张照相馆橱窗的照片,在灯下默默写作。曾经,家乡的风景也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然而,在这一年,他选择暂时把创作,或是摄影艺术,转化为回忆中的风景。
 
1944 年,日军在二战中节节败退,随着西太平洋占领地的失守,盟军直接进逼此时日本在东亚和南亚的主要根据地,台湾也首当其冲,开始面临美军轰炸的威胁。1945 年5 月,彭瑞麟经营了14 年的「Apollo 写场」被日本政府划为防火空地,预定拆除。从此,彭瑞麟再也没有回到这个见证了台湾摄影史无数「第一」──第一间开班教授摄影技术、由东京写真专门学校毕业生主持的店面,重新打开写真馆的大门。
 
但是,40 岁出头,正要迎接第7 个孩子出世的彭瑞麟并没有打算就此放弃摄影或艺术事业。虽然早在1944 年底,写真馆就已经休业了,不过在彭瑞麟书桌案头上这本题名为《回想的写真》(回想の写真)的相片回忆录中,对于写真馆结束后的计画,他如此写道:「等到士林的房子完成后,就可以着手照相部以外的中医部、X 光部及工艺部的发展了。」在他的想像中,这幢结合了中医治疗、X 光摄影、人像摄影和工艺美术服务的店面,也会是「台湾第一」,甚至世界第一座综合了尖端艺术与科学的「写真馆」吧!
 
《回想的写真》中记载,「Apollo 写场」的名字因曾被指为是「外来语」,因此改名「亚圃庐」,后又改为「瑞光」。战争期间,相馆的橱窗必须贴上纸张,以防止被轰炸时玻璃破碎,彭瑞麟怕「X」字型的贴法破坏橱窗美感,特别设计战舰、探照灯等与战争情境有关的纸片贴上。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台湾摄影家:彭瑞麟》这本书,我心中涌现的是一种对未知探索的渴望。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一位摄影师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时光、关于记忆、关于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我期待书中能够以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展现彭瑞麟先生如何通过他的镜头,捕捉到台湾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独特魅力。也许是曾经繁华的街市,也许是宁静的山野,又或者是那些默默无闻却又充满生命力的人物。我希望书中的图片能够极具感染力,让我在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气息。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他技术上的探讨,比如他对光线的运用,他对色彩的把握,以及他如何通过后期处理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台湾这片土地更深层次的思考,了解它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以及它独特的文化底蕴。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次充满发现的旅程。

评分

这本《台湾摄影家:彭瑞麟》如同一个精心打磨的宝藏,甫一捧在手中,便感受到其沉甸甸的分量,非仅是纸张与装帧的物理重量,更是其中蕴含的时代回响与艺术生命。翻开扉页,那素雅的封面设计,已然暗示了书中内容并非是浮光掠影的表面文章,而是深入肌理的探索。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彭瑞麟先生如何捕捉台湾这片土地独有的光影变幻,如何通过他的镜头,定格那些转瞬即逝却又刻骨铭心的风景与人物。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来看,一本优秀的摄影集,不应止步于画面本身的呈现,更需要有深入的文本导读,解析摄影师的创作理念、技术运用,乃至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对他创作的影响。因此,我热切期盼书中能有详细的文字介绍,为读者勾勒出彭瑞麟先生的艺术轨迹,以及他作品背后的故事。或许,书中还能收录一些鲜为人知的创作手稿、拍摄笔记,甚至是采访录,这些都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他的创作现场,更能理解其作品的深层含义。台湾摄影的脉络,总有人文与历史的交织,而彭瑞麟先生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寻找到理解他艺术语言的钥匙,进而窥探到台湾摄影发展的一角缩影。

评分

每一次翻开一本关于摄影家的书,我总会怀揣着一种期待,期待能够从中获得启发,甚至是被某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打动。《台湾摄影家:彭瑞麟》这本书,在我眼中,就像是一扇通往陌生世界的窗户。我并非摄影专业人士,但我热爱从视觉艺术中汲取养分。因此,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呈现彭瑞麟先生令人惊叹的摄影作品,更重要的是,能用一种通俗易懂但又不失专业性的语言,向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解读他的艺术世界。或许书中会有一段段引人入胜的创作故事,讲述他如何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捕捉到了那个决定性的瞬间;或许会有一位资深的摄影评论家,用他独到的视角,剖析作品的光影、构图和情感表达;又或许,会是摄影师本人,用朴实而真诚的语言,道出他心中的热爱与坚持。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感受到摄影师的灵魂,理解他眼中的世界,并从中获得对生活、对美,甚至是艺术的全新认知。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时代脉搏的摄影作品情有独钟,而《台湾摄影家:彭瑞麟》这本书,在我看来,极有可能成为这样一部作品。从书名本身,就能感受到一种对历史厚重感的追溯,以及对一位重要艺术家的致敬。我猜想,书中呈现的影像,或许不仅仅是单纯的景物描绘,更可能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过往的回忆,一种对身份的追问。想象一下,当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黑白照片,或是色彩斑斓的彩色图像,在书页间徐徐展开时,它们会带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被时间淘洗过的故事。我尤其好奇,彭瑞麟先生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与他所拍摄的对象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的?他的镜头,是带着批判的审视,还是温情的关怀?是客观的记录,还是主观的抒情?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都隐藏在那些精心挑选的照片之中,等待着我去细细品味。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他摄影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或者他如何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论述,那将是极大的惊喜。毕竟,一位真正伟大的摄影师,其作品往往能引发观者深刻的思考,而非仅仅停留在视觉的享受。

评分

作为一名对艺术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深知一位杰出摄影师的出现,往往能为当时的社会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台湾摄影家:彭瑞麟》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重新审视和理解台湾摄影历史的绝佳机会。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尽的史料研究,清晰地梳理出彭瑞麟先生在台湾摄影发展史上的地位与贡献。他是否是某个摄影流派的开创者?他的作品是否对后来的摄影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此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摄影师本人的介绍,更能将其作品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例如,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台湾社会的变迁?是否捕捉到了某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是否触及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如果书中能够引用相关评论家的观点,或者将彭瑞麟先生的作品与其他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那将使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深度得到极大的提升。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关于台湾摄影的、不为人知的、却又至关重要的篇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