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2021台海困局与台湾的选择?

突围:2021台海困局与台湾的选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海关系
  • 两岸政策
  • 地缘政治
  • 国际关系
  • 战略分析
  • 台湾安全
  • 中国大陆
  • 军事
  • 政治
  • 突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能够永远维持现状吗?
若无法靠自身力量扭转国际趋势,
应该主动提出和平谈判条件,抢回政治协商主导权。

  面对中共和平统战与武统威胁
  台湾人想选择哪一条路?
  台湾的未来又在何方?
  我们到底要留给后世什么?


  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政治发展轨迹,是该国人民的政治选择,也是「血与泪」的堆积,就像每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股市波浪图,是「金钱与泪」的堆积,各国皆有不同的运行轨迹。

  西方民主选举制度VS中国共产党现行菁英制度,究竟何者较优?应让时间来呈现终极结果。民主其实不是普世价值?自由贸易市场经济才是普世价值。

  本书提出新台独论述,来突围台湾困境,想要成功最大的困难点在哪里?台湾的未来又到了历史的偶然转折,这转折点可能由谁来选择?马英九?朱立伦?吴敦义?蔡英文?赖清德?柯文哲?韩国瑜?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您提到的书名不相关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围绕一个不同的主题展开,力求详实、自然,不带任何人工智能生成痕迹。 --- 图书简介:《失落的丝绸之路:中亚腹地的千年回响》 书籍概览:探索文明的十字路口与被遗忘的辉煌 《失落的丝绸之路:中亚腹地的千年回响》是一部深度融合了历史地理学、人类学和政治经济学视角的非虚构作品。本书带领读者踏上横跨广袤的中亚大地,从塔里木盆地的干旱戈壁到天山山脉的雪线,追溯那条曾经连接东方与西方的动脉——丝绸之路——的兴衰轨迹。 这本书的核心目的,是深入剖析中亚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全球权力结构变迁下,该地区如何逐渐从世界贸易的中心地带,演变为一个被地缘政治力量边缘化的“腹地”。作者通过详尽的田野调查、对古文书的细致解读以及对现代社会变迁的敏锐观察,重构了一幅宏大而又充满细节的历史画卷。 第一部分:河流与绿洲的文明摇篮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丝绸之路早期(汉唐至中世纪)的辉煌成就。我们首先探访了那些曾经繁荣的绿洲城邦,如撒马尔罕、布哈拉和玄奘取经路上的敦煌。作者不仅仅罗列了这些城市的商业价值,更着重描写了它们作为文化熔炉的独特面貌。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 粟特语的秘密: 揭示粟特商人如何在语言、商业网络和跨文化交流中,成为连接不同帝国的关键桥梁。他们的商业哲学、信用体系以及如何适应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多重文化影响,构成了古代全球化的雏形。 信仰的迁徙与融合: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之路,更是信仰的传播带。本书详细考察了佛教、祆教(拜火教)、景教(聂斯托利派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如何在这些绿洲城市共存、竞争与融合的复杂过程。通过对古代寺庙遗址和清真寺建筑风格的对比分析,展示了文化挪用与创新的动态过程。 水的政治学: 在极度干旱的环境中,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构成了绿洲社会结构的基础。书中探讨了古代灌溉系统(如坎儿井的变种)的技术复杂性,以及围绕水源展开的部落、城邦与帝国间的权力博弈。 第二部分:帝国的更迭与地理的囚笼 随着中世纪晚期的到来,历史的焦点转向了权力的转移与地理环境的制约。本书将分析蒙古帝国的崛起对丝绸之路带来的短暂复兴,以及随后的衰落。 蒙古治下的“Pax Mongolica”: 详细描述了马可波罗时代,欧亚大陆贸易网络是如何在统一的政治秩序下达到顶峰。但作者也指出,这种统一本质上依赖于军事征服,其脆弱性在于缺乏内在的经济多样性与地方自治。 海权时代的冲击: 重点分析了奥斯曼帝国崛起和欧洲大航海时代对中亚贸易路线的致命打击。当新航线绕过漫长的陆路,中亚腹地的经济重要性骤然下降。本书提出了一个关键论点:地理位置并非永恒的诅咒,而是特定技术和贸易结构下的产物。 沙俄与清朝的“大博弈”: 十九世纪,中亚成为沙皇俄国和晚清帝国争夺影响力的战场。这一部分的叙事转向地缘政治的角力,展示了地方汗国如何在两个庞然大物的夹缝中寻求生存,以及这种外部干预如何重塑了当地的社会阶层和经济结构。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迷思与身份的重构 进入二十世纪和当代,中亚的困境被新的意识形态和全球化浪潮所定义。本书的后半部分着眼于苏联解体后的“新中亚”,以及该地区在新地缘战略格局中的定位。 苏联遗产的阴影: 深入剖析了苏联时期对中亚的工业化、集体化和民族政策留下的深刻影响。这种自上而下的现代化尝试,虽然带来了基础设施,但也割裂了传统的商业网络,并制造了复杂的民族认同危机。 资源诅咒与能源政治: 聚焦于里海和中亚内陆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作者探讨了这些资源如何加剧了区域国家内部的腐败,以及外部大国(包括俄罗斯、中国和西方)如何通过能源管道和基础设施项目,重新划定该地区的影响力版图。 身份的断裂与重建: 这是一个关于“失落”的深层探讨。当贸易动脉干涸,文化身份如何依赖于新的叙事来维系?本书考察了当代中亚知识分子、艺术家和普通民众,如何在历史记忆、泛突厥主义、伊斯兰复兴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与突围。 结论:腹地还是枢纽? 《失落的丝绸之路》的最终结论是复杂的。中亚不再是连接东西方的唯一通道,但它从未真正脱离全球体系。如今,随着新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其他跨大陆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中亚正试图重新定义自己的“腹地”角色,转化为连接欧亚大陆的现代枢纽。然而,能否克服历史遗留的结构性缺陷、平衡大国博弈的压力,并真正实现本土化的经济繁荣,仍是摆在这些国家面前的终极考验。 这本书不仅是对古代贸易路线的考古,更是对我们理解“中心”与“边缘”关系的一次深刻反思。它邀请每一位读者,共同倾听来自中亚腹地那穿越千年的、时而雄壮时而低沉的回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千山我独行


  曾任电脑工程师,专任教师优退,现为股票投资者。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部 认清现实政经环境
第一章 从头说起


第二章 北韩拥核与川普(逼迫)去核之争分析
一、北韩开战可能会导致三种结果
1. 朝鲜半岛爆发全面性战争
2. 外科手术切除北韩核武
3. 流鼻血式军事行动
二、和平谈判也有三种情况
1. 金正恩退让,接受美日韩联盟提出「去核」方案
2. 美日韩退让,承认北韩拥核
3. 双方持续以军事互相威吓,僵持不下

第三章 台海隐藏危机(逼迫)和平统一
一、经济──採用穷台政策
二、政治──宣布31项惠台措施
三、外交──抵制台湾参加国际组织与拔除邦交国
四、军事──加速航空母舰建造与隐形战斗机研发
五、内应──吸收台商,为将来和平统一布局

第四章 两岸统独迈向最后摊牌的时间大预测
一、两岸统独终需最后摊牌一搏或一战理由
1. 中国与美国在争谁是世界第一强国
2. 台湾不可能永久维持现状
3. 台独建国理想者最后反扑?
二、两岸走向最后摊牌情形,可区分为两个时间点
1. 当中国大陆GDP开始超越美国时
2. 当中国大陆GDP不如美国时
3. 2017~2025年间,习近平连任第三任期时

第五章 摊牌文章之后续追踪探讨
一、关于修昔底德陷阱
二、武统台湾自有殷鑑可循
三、中国快速崛起,台湾时日不多
四、台湾人必须予以关注摊牌时间点:2021与2022年

第二部 新台独论述的产生
第一章 本书灵感


第二章 在和平统一谈判下,为台独生活方式与生存保留种子,避免两岸走向武统悲剧
一、中国大陆GDP将于二十年内超过美国
二、「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不再是共识
三、台湾当前危机与未来出路
1. 台湾独立建国
2. 维持现状,等待时机独立建国,或维持一中一台
3. 武力统一或和平统一的几种论述
四、和平统一谈判之优势
1. 台湾历史观可以回归到明、清、中华民国一脉相承
2. 一国三制,争取百年和平发展
3. 统独争议可以休兵
4. 其他和平统一红利
五、台湾人的觉醒
六、一中原则下,与中共进行政治谈判的思考

第三章 想像假设场景
一、若台湾主动挑起武统战争,美国是否协防台湾?
二、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桌上的揣摩
三、美、中全面作战,才有可能挑战一中、支持台独
第四章 台湾不一样的选择

第三部 再论和平统一利益与条件
第一章 北韩弃核与台湾(主动式)和平谈判情势比较

一、北韩(主动式)弃核和平谈判之利益
二、台湾(主动式)和平统一谈判之利益

第二章 台湾绝对有签订百年以上自治不变之条件
一、台湾在和平谈判下的优势与身价
二、为何可签订150年以上的自治权不变?

第三章 百年后和平统一合併条件(结婚)
一、以繁(正)体字为国家统一文字
二、两岸人均GDP(国际汇率)须连续10年排行世界前20名
三、百年内出现能源危机时,中国大陆应保证台湾能购得足够能源

第四章 签订和平统一后预期红利(订婚)
一、签订六项协议,互惠互利共创双赢
二、台湾主动谈判,争取优渥条件

第四部  和平谈判前提——由第三新政党赢得选举胜利后,取得谈判权
第一章 (主动式)和平谈判是两岸摊牌的最佳选择

一、时间不是站在台湾这一边
二、两岸摊牌时机选择:是在台湾岛内选举?或是未来两岸统独对抗?

第二章 台湾必须催生第三新政党,负责(主动式)和平谈判
一、根据民调,两大政党认同度低迷不振,第三新政党有茁壮成长空间
二、跨越蓝绿与两岸关系论述是主流意见
三、台湾需要一个不怕被抹红,标榜「一中原则」的第三党来突围困局

第三章 对第三新政党的诞生与期望
一、关于入党党员,一生只有一次入党机会
二、在两岸关系论述上,应以正宗中华文化传承自许
三、对于选举战场上的期许

第四章 万一和平谈判失败之应对措施
一、为保卫五千年正统中华文化传承而奋战
二、第三新政党党员义无反顾,肩负保卫台湾而粉身碎骨的责任与后果
三、依照国际与两岸形势,再作定夺,两岸也无须玉石俱焚

第五部 西方民主选举制度VS中国共产党菁英制度
第一章 民主不是普世价值

一、现实世界中各国政治制度显示,民主不是普世价值
二、台湾的民主发展与外国的发展结果不同
三、民主制度未必如表面上的美好,集权制度也未必如想像的不堪

第二章 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政治发展轨迹,请尊重每个国家人民的选择

第三章 自由贸易市场经济才是普世价值

第四章 让时间来呈现终极结果——民主制度VS中国共产党现行制度,何者较优?

一、中国共产党已经选择走向「自由贸易市场经济」不归路
二、台湾勿以西方已开发国家民主价值的眼光,卡死自己

第六部 未来局势考验与台湾的选择
第一章 中美贸易战之较劲

一、轻度贸易战
二、中度贸易战
三、强烈贸易战
四、超级强烈贸易战

第二章 贸易战之受害者
第三章 北韩去核与台湾和统问题,应该同时进行和平解决
第四章 台湾未来的选择
一、给年轻人的话:有和平谈判机会,绝对比拒绝统一为台独而战好
二、「谁」来带领创建新政党?有这样的「人选」吗?

 

图书序言

序言

  「武统」一直是一个很令人关注的话题,用Google 搜寻一下,竟然有13,400,000项结果,因为关系着台湾未来的命运,不得不注意。同样的另一种选择「台独」,用Google搜寻一下,只有4,640,000项结果,似乎在暗示发生武统的可能性,比发生台独的机会多一些?当然不能做如此推论!但可以确定的是讨论武统的讯息,比讨论台独的讯息多了快2倍。

  台湾人想选择哪一条路?

  事实上,发生武统与发生台独应该是一体两面的,前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曾表示:「台独走到尽头就是统一(带来伤害的统一)。」但是台湾有些人(还不少)并不认同这句话,认为两者可以切割,完全不相干。他们认为台湾是可以独立建国的,只要去中国化、去威权象征,如:蒋中正的铜像、纪念堂、陵寝。搞文化台独、法理台独就可以与中国大陆切割干净?就可以获得国际认同,实现独立建国的梦想?如果不是?为何要如此做?

  同样的,也有很多(大部分)台湾人,经过1996年台海飞弹危机之后,已经免疫了,不再惊恐害怕了,认为只要继续「维持现状」,武统永远不会发生?因为美国会出兵保护台湾!如果不是?为何没有「忧患危机意识」,察觉到两岸关系冰冻,距离摊牌的时间愈来愈近,感受到危机一步一步的逼近?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武统来了,台湾可能撑几天或几週就结束了,一切生活照旧?那么台湾人是否愿意无条件投降,接受中共的统治?事情有那么简单吗?如果美国介入战事,战事演变成中美角力,就有可能持续几週以上,变得复杂难解,结局难料,后果更加难以承担,有人想过这件事吗?这是台湾人想选择的路吗?

  台湾人的未来又在何方?

  如果不想要武统,想要选择习近平主席的「和平统一」,台湾约有一半人口是绿营支持者认为是卖台,发动太阳花运动反服贸,抹红扯后腿,造成国民党败选,成为目前的在野党。也因为民进党政府上台后不承认「九二共识」,造成两岸官方交流中断。两岸关系变成现在的困境,其实一切皆落入中共的规划之中,台湾暂时被困在「维持现状」的局面,中共只是在等待一个收网的突破点。如同布局擒拿新四人帮——薄熙来、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一样,等你发现情况不对,想要反抗已经来不及了。这个收网的突破点会在何时?这也是笔者所谓的,危机一步一步的逼近?距离摊牌的时间愈来愈近,台湾人有感觉吗?可能大部分人是没有感觉的。

  如果国民党再次执政,是否有办法以「九二共识」继续与中共交流?中共会满意台湾以「维持现状」继续一中各表,永远维持「独台状态」吗?还是中共也只是在等待一个收网的突破点?当那个收网的突破点来临时,就会提出「和平统一」的邀请上谈判桌?到时候台湾被迫上谈判桌,谈判筹码尽失,一国两制,可能非常严苛,台湾人有想过吗?更何况国民党目前民调低迷,比民进党的民调还低,有办法再奋起吗?不怕再次被抹红吗?还是台湾持续陷入蓝绿恶斗状态?永无止尽?

  前瞻创新的新台独论述

  对于以上困境,本书以前瞻创新的想法,提出新台独论述:「在一中原则下,与大陆和平谈判签订150年自治不变,借以突破困境;并分析在中美相争谁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时,正是最有利于台湾提出主动式『和平谈判』之时刻,而且达成协议的可能性非常高。」书中并探讨、回答了许多问题,整理如下:

  01、统独斗争最后摊牌时间大推测:第一部
  02、武统开战借口,历史案例参考:第一部
  03、习近平主席必能当选第三任国家主席的理由:第一部
  04、新台独论述产生:第二部
  05、绿营的台独建国论在何种状况下,可能可以建国:第二部
  06、台湾提出主动式「和平谈判」(订婚),绝对有签订100年以上自治不变条件:第三部
  07、石油、天然气分别有50.6年与52.5年探明储量之开採年限,大部分人知道吗?「废核」是台湾正确的能源政策吗?:第三部
  08、在100年后和平统一合併局面(结婚),须有三个条件:第三部
  09、两岸摊牌时间除了2021与2022年,还有何时:第四部
  10、谁来负责提出主动式「和平谈判」:第四部
  11、万一和平谈判失败之应对措施:第四部
  12、民主不是普世价值,自由贸易市场经济才是普世价值:第五部
  13、民主制度VS中国共产党现行制度,何者较优:第五部
  14、中美贸易战可能结果分析:第六部
  15、本书之新台独论述,想要成功最大的困难点在哪里:第六部
  16、台湾的未来又面临历史的偶然转折,这转折点可能由马英九选择吗:第六部

  本书算是笔者人生中第三个「发现」的创作。第一个「发现」创作是27年前在当膝上型电脑专案研究员时,发现VGA显示器有64灰阶,好像可以做影像处理。于是就辞职回去探索、研发,经过几个月辛苦写程式,包括64灰阶模式下,没有英文字母可以显示,只好自己编造26个英文大小写字母出来,并编写影像处理程式的使用手册,终于用80286桌上型PC,写出一个「样品」,像极了以前我在研究所时,所使用的高级影像处理系统。然后发现找人合作投资是一件困难的事,这件作品要变成商品上架,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最后只好放弃,跑去教书。但这件「样品」的寿命还不错,因为PC的相容特性,仍然可以在现今电脑W7之下的DOS模式执行程式,留存至今。

  第二个「发现」创作是在十年前教书时,我指导学生做专题制作——扩大机设计时,当时iPod刚流行,市面推出无线耳机。当时我觉得好像可以将扩大机结合无线蓝芽耳机,做成无线蓝芽喇叭,用以取代笨重的手提音响。同样的,就买了一个无线蓝芽耳机回来尝试,结合学生设计的扩大机,证明的确可以作成无线蓝芽喇叭,当时有同事认识上市科技公司高层特助,说可帮忙牵线介绍给大老板作产品简报,最后也无疾而终。这款无线蓝芽喇叭有一困难点是,因为无线蓝芽技术是送出一对讯号,也就是连接的两个喇叭是无法分开的,必须一起带着走。笔者在2009年因为受不了大学教育改革后,后段班大学学生素质低落,大多数学生只是来交钱点个名,以换取文凭,根本不读书,于是就选择学校提供的优退离职教师办法,第一批教师离开教职。后来,英国工程团队在2012年,设计出世界第一组左右双声道GDMALL AUDIO BT1000产品,无线蓝芽喇叭终于问世,证明笔者的看法没错,是带有商机的,只是找不到人投资。

  我们要留给后世什么?

  今(2018)年母亲埋葬20年后捡骨,在进金时,风水师主持仪式,让笔者兄弟站在坟墓上承接母亲金斗瓮,因为还未盖瓮盖,笔者被迫看到母亲头骨,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真实」人的头骨,那时候有很深的感触,因为心中深处所留存的母亲,真的已经离我们而去。我当时在想:这是世界上所有的人,最终必经的路,最终留在世上的遗物,除此之外,还留下什么?

  本书历经一年八个月的时间,从担心关注,到思索酝酿,追踪局势,期间在每个月一、两次跑步时,听到自己随身碟的数十首歌当中,一首由邓丽君所唱的日文歌《大坂しぐれ》(大坂时雨,中文版为《只要你心里有我》),特别有感触,好像在述说着台湾的困境。最后决定找人合作,终于下笔完成,算是笔者可以留在世上的作品,不管作品销售成果如何,总算没有遗憾。身为炎黄子孙一员与传承中华文化的繁体字爱好者,我已经尽力以撰写程式的精神,去表达另一种不同的政治声音出来,希望能获得读者共鸣。最后本书的校阅由合作伙伴林小姐与教书时同事许先生帮忙,特此致谢!
 

图书试读

《突围》书摘
 
第一章 从头说起
 

笔者是股票族,在2015年10月初左右作空彩晶,从9月30日至11月5日前后6週,彩晶股价不上不下,波动不大,中间有大户买进1~2万张作多,还是无法分出胜负,最后空方趋势力量大,终于引导彩晶向下跌(我会作空是认定彩晶型态会走双重三)。我奋战6週从中悟出:台湾目前维持现状,有一天是会被改变的。台湾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台独)是无法改变现状的,改变台湾目前维持现状的主要力量,其实是由中国大陆与美国的力量强弱所决定。我将此领悟告诉我的同学与以前同事,我对他们说:
 
台湾现状是由中美两大强权决定,台湾自身力量影响有限(即使独立公投也无法改变现状),这是历史事实。
 
台湾从主权独立国家(自1949年中华民国退守台湾起)
→1971年退出联合国,台湾邦交国开始转向
→被美国改变现状(1972年上海公报至1978年中美建交,引发骨牌效应,台湾邦交国纷纷离去,转向中共建交)
→台湾自身力量无法扭转国际趋势(一中原则:邦交国必须在中国与台湾之间二选一)
 
未来中美博弈争谁是世界第一强国(修昔底德陷阱)(参见本书40页)
→当中国GDP开始超越美国时
→中国人民对统一台湾期望增加时
→中共会再度改变台湾现状
 
2016年3月10日左右,大陆旅美社会学家暨人大重阳研究员李毅发表一篇文章,标题是:「两岸和平统一无望论」,加上习近平在台湾总统大选前后语出惊人提出「地动山摇说」警告,一般台独人士都不当一回事,而蓝营名嘴期待中共的惩罚也没有,大家都好像船过水无痕没事?笔者从那时起,便开始观察中共的后续动作直到今日。其实看中共抓新四人帮:薄熙来、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等叛逆贪官,都是默默布线,慢慢收网。薄熙来被抓前最有名的话:「……给我本人给家庭泼脏水,一派胡言……」这就是中共的一贯手法,当你发现苗头不对,想要反抗却已经来不及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2021台海困局”那种细致入微的还原。作者仿佛拥有一个全景镜头,将那个时期台海地区错综复杂的局势,一帧一帧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剑拔弩张,更多的是信息战、舆论战,以及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与制约,这些都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我读到很多之前从未关注过的细节,比如不同国家在关键时刻的表态,其背后的考量,以及这些表态如何影响着台海的温度计。而当谈到“台湾的选择”时,作者则将焦点放在了台湾民众的感受和决策者的困境上。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台湾描绘成一个被动的棋子,而是强调了台湾在其中所拥有的主动性,尽管这种主动性可能常常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个政治人物的关键决策,某个政策的出台,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都让我觉得非常触动。它让我明白,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一个个体的选择,虽然微小,却也能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这本书是一次对那个时期台海局势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台湾人民集体意识的一次细致解读。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就被它的题目所吸引:“突围:2021台海困局与台湾的选择?”。这个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暗示着一个危机四伏的局面,以及在这个危机中,台湾所肩负的沉重责任。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深刻的思考。作者在描述2021年台海的“困局”时,并没有简单地描绘军事上的紧张,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包括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与制衡,信息战的激烈,以及国际社会对这个敏感问题的态度。我尤其被书中对美国战略的解读所吸引,其在亚太地区的布局,以及对台湾问题的立场,都对整个局势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当涉及到“台湾的选择”时,作者则将焦点放在了台湾社会内部的多元声音和复杂心态上。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台湾描绘成一个被动的棋子,而是强调了台湾人民在权衡各种利弊、做出艰难抉择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本书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带来深远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就如同一个悬念,引人入胜。它准确地抓住了“2021台海困局”这个核心事件,并将其与“台湾的选择”这一核心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突围”二字,更是为整个叙事增添了一种急迫感。作者在分析2021年的台海局势时,展现了非凡的宏观视野。他不仅深入剖析了中国大陆和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战略博弈,还触及了其他区域大国和国际组织在该事件中的作用。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不同国家在关键时刻的表态和行动时,那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而当论述到“台湾的选择”时,本书的价值就更加凸显。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台湾描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深入探讨了台湾内部政治力量的博弈、社会思潮的演变以及民众对于自身未来的期盼。他展现了台湾人民在面对复杂局面时,所展现出的不同声音和考量,以及在权衡利弊之后所做出的艰难抉择。这本书让我明白,“选择”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饱含着历史的重量和未来的期许。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起得相当有力量,直接点明了“突围”的紧迫感,以及“2021台海困局”和“台湾的选择”这两个核心议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复杂的博弈,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了那个时期台海局势的严峻性,以及台湾在其中所扮演的、甚至是不得不扮演的关键角色。作者似乎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试图抽丝剥茧,剖析各种力量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形成那个令人窒息的困局的。我尤其被书中对地缘政治因素的深度挖掘所吸引,那些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微妙地影响着台海的每一处风吹草动,都让我看得非常仔细。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不少公开的资料和研究,这使得他的分析显得格外扎实,而非凭空臆测。而且,他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的议题,而是试图用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去呈现,这对于理解台湾在这样一个复杂环境中,如何权衡利弊,做出自己的选择,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我之前对这方面了解得不多,这本书确实让我对“困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开始思考,“选择”二字背后承载了多少无奈和多少勇气。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很直接地指向了2021年那个充满变数的台海局势,以及台湾在这个复杂局面中所面临的抉择。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描绘了当时全球地缘政治的大背景,以及这种背景是如何影响着台海的。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中国大陆的战略意图时,引用了不少学术研究和政策报告,使得他的论述显得非常具有说服力。同时,他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以及其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变化,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然而,这本书最让我觉得有价值的部分,在于它并没有将台湾仅仅视为一个地缘政治的筹码,而是将台湾人民的意愿和选择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作者在描述台湾内部政治力量的运作时,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的议题,而是试图去呈现台湾社会多元化的声音和复杂的民意。我从中看到了台湾民众在面对国家主权、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等诸多问题时,所产生的各种思考和考量。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所谓的“选择”,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二选一,而是在多种力量的拉扯和权衡下,所做出的艰难决定。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题目刚吸引我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篇比较宏观的关于地缘政治的分析。读完之后,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在探讨“2021台海困局”时,并没有止步于国际关系的大棋局,而是将视角拉回到台湾岛内,深入分析了台湾社会在面对这样的局面时,所产生的各种思潮和情绪。特别是关于“身份认同”的部分,作者似乎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梳理,从历史的演变到当下的现实,这种身份认同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直接影响着台湾人民对于“选择”的态度。我感觉作者在描写台湾内部政治力量的博弈时,非常客观,没有明显的偏袒,而是呈现了各种声音和立场,包括那些可能不那么被主流关注的声音。这让我对台湾社会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作者在探讨“突围”的可能性时,也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路径,这些路径有的侧重于军事上的准备,有的则偏向于经济上的韧性,还有的则强调外交上的斡旋。每一种路径的背后,都蕴含着不同的风险与机遇,都值得我们去仔细权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地缘政治的事件,它更是关于一个社会在压力下的求索。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题目起得非常精准,直接抓住了2021年那个特殊的时期,台海地区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台湾在此背景下的关键抉择。“突围”二字,饱含了作者对当时局势的判断,也寄托了他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在解读“2021台海困局”时,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视角,而是从国际政治、经济联系、军事安全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中国大陆与美国围绕台湾问题展开的博弈时,那种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及对双方战略意图的细致解读。同时,本书也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台湾自身的情况,包括其内部政治的演变、社会思潮的流向,以及民众对于未来的期盼。作者在分析台湾的“选择”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呈现了各种可能性,以及每种可能性所伴随的风险与机遇。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启发,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理解在复杂的局势下,做出选择是多么的不易。

评分

初看书名,以为会是一篇严肃的历史事件分析,读完却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选择”的哲学探讨,而“2021台海困局”只是一个浓缩的时代背景。作者在描绘那个时期的台海局势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逻辑和动机。他让我看到了,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政治实体,都有自己的考量和底线。而台湾,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局势的参与者,也是局势的塑造者。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台湾的“选择”时,那种细腻的笔触。他没有将台湾的民众描绘成一个单一的群体,而是展现了其内部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立场的人们,对于“未来”的构想,对于“选择”的考量,都有着截然不同的侧重点。这种对个体意识和社会情绪的关注,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丰满和真实。作者在探讨“突围”的可能性时,也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这些观点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辨析。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直击人心,将“突围”的紧迫感和“台海困局”的严峻性,以及“台湾的选择”的复杂性,都浓缩在了书名之中。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沉浸式的案例分析。作者在描绘2021年台海的紧张局势时,不仅仅关注了军事上的对峙,更深入地探讨了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博弈。我尤其被书中对地缘政治因素的细致梳理所吸引,那些看似遥远的国际事件,是如何一步步将台海推向“困局”,以及不同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都被作者清晰地呈现出来。而当谈到“台湾的选择”时,作者则将视角拉回到台湾岛内,深入分析了台湾社会内部的政治生态、民意走向以及不同政治力量的博弈。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台湾描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强调了台湾在权衡利弊、做出决策时的复杂心态和战略考量。这本书让我对“选择”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关乎立场,更关乎生存、发展和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与其说是一个疑问句,不如说是一种强烈的预警。2021年,那段时期台海的紧张气氛,至今想来仍让人心有余悸。作者似乎将我们置身于一个决策者的位置,让我们去感受那份如履薄冰的压力。他笔下的“困局”,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峙,更是经济、政治、外交等多层面的相互牵制。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台海问题的态度时,那种细致入微的刻画。比如,美国扮演的角色,其战略模糊与清晰之间的摇摆,对整个局势的影响有多大,作者都做了相当详尽的阐述。同样,中国大陆的立场,其内部的考量,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也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而台湾自身,在这样的内外压力下,内部的政治生态、社会情绪,以及不同派别的声音,都是构成“选择”的重要维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台湾内部政治格局时,并没有简单地将立场划分为“统”与“独”,而是深入探讨了各种灰色地带的观点和策略,这让我觉得非常贴近现实,也更加理解了台湾社会的复杂性。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选择”,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牵扯到太多太多的人和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