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经典‧东坡‧词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经典‧东坡‧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宋词
  • 苏轼
  • 东坡词
  • 经典
  • 文学
  • 诗词
  • 文化
  • 传统文化
  • 中国古典文学
  • 词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一代才子苏东坡,因词而识情、悟理;宋词,亦因东坡而体尊、境阔!

中国文学长空里,最明亮的巨星——苏东坡,他的一生与他的词情与才情。
台大杰出课程奖、华人世界最受欢迎的东坡词权威名师——刘少雄,精辟解读与赏析

全书以优美好读的文字,精辟丰富的解读,为读者呈现一代才子多情跌宕、波澜曲折却又傲然不屈的一生及其精采词作。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浓、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林语堂


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独特的抒情文体。它融合了美丽与哀愁,具有独特的情韵。
词长于言情,在宋代词人中,最能表达深挚又多种情意与最具启发意义的作家,就是苏东坡。

东坡词,是宋词的奇葩,也是东坡文学中最动人心弦的一体。东坡以其才情、学问为词,融入了诗的技法与意境,扩大并提升了词的内容与境界,使词体得以脱离小道末技,进而取得与诗文同等的地位,成为文人抒情写志之新体裁,不但影响南渡词坛,并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合称苏辛,允称词史巨宗。


我们为何要读词,读古人的词?词里抒写的「情」,只有伤春悲秋、相思怨别?这些古代作品有何现代意义?负面情绪化为伤感文学,能否提供正向能量?本书编着者刘少雄,透过精辟立论,以东坡词为引,一一谈述,希望带领读者进入东坡词的情感世界,学习面对情感的方式与态度。这是一本感动人心之钥、值得珍藏的疗癒好书。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兄弟两人随父出川赴京,第二年皆中进士,东坡时年二十一,子由十八,名动京师;苏东坡尔后进入官场,一场王安石改革变法的政治风暴阻断他难伸的大志,他为了年少时的「范滂之志」,为了「致君尧舜」的儒家理想,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但在苦难中,他的词作依旧表现旷达的怀抱,以及在规律里转化出创新的妙理。

本书详述囊括苏东坡仕途的四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词作皆砭人肺腑、令读低回。作者条理分明而细腻的解析,自箇中我们阅读吟哦时,更能深刻体会苏东坡或遣情抒怀、或人生飘忽的心境。

一、 此生飘荡何时歇——杭州时期:时任职杭州,杭州的风光与杭州的人情,和东坡词情的兴发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二、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密徐湖时期:此期作品,注入了诗的特质,自成一家;兼豪放与婉约,既深情又清旷;抒怀感事如见其人,赠妓酬唱别有风味,掀开了东坡文学新的一页,乃其词之成熟阶段。
三、 也无风雨也无晴——黄州时期:东坡黄州词充分反映其在贬谪生涯中生命情怀如何由余悸犹存到随缘自适的转变历程,其中有现实的挫折、生命的无常感叹,也能呈现出旷达的胸襟、归耕的闲情,由沉痛悲凉变为清远旷达,东坡生命境界的提升于焉可见。
四、 此心安处是吾乡——黄州以后:东坡此期的词,如其诗一般,也有相同的特色——信笔直抒,不求文字之工,任情挥洒,但得自然之妙。这时期的词,最大的特色就是,即事遣兴,率尔成章,其佳作以淡远为主;如或感慨不深,出语直率,则淡乎寡味,有如游戏之作。


多情与思辨;抒情与意境;展现多样跌宕情怀;充满感动力量;勇于面对生命的态度;自由的意志和创新的精神……这是我们阅读东坡词时所能感悟到的特点。作者书写的「悦读东坡词」一章,精选〈水调歌头〉、〈江城子〉、〈永遇乐〉、〈定风波〉与〈念奴娇〉等读者熟稔的作品,不但增添东坡词的可读性与崇高价值,更让人爱不释卷,它也提点我们如何在人情世界中寻得心灵的安顿。

我们跟着东坡走一段词情之旅,随缘悲喜,自可感受到一个伟大心灵的跃动,而在其文辞多变,情意跌宕间,更可体会他以情作依归的不变信念,并不断尝试于时空流变中让骚动的灵魂得以歇息的生命智慧。
东坡词并非只是供人传唱的歌词,而是可以表现抒情自我的文体,烙印着东坡的生涯体验,自成一段特殊而深刻的生命历程。

=书名缘起=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词句出自东坡〈八声甘州〉。原句写钱塘江潮。天地辽阔,江水滔滔,气势滂礡的浪潮翻腾,似是清风多情,为人万里推拥翻卷而来——东坡词清丽舒徐、舒朗旷达,内有人间情谊、现实困境、生命省思,无一不是源自东坡的多情。多情令东坡珍惜人世相遇的种种情缘,也使他在挫败颠簸时不致耽溺于悲愤自怜。而经由自我省思而来的坚定与坦然,更成就了东坡文学海阔天空的境界。
书名因此选择这句「有情风万里卷潮来」,一则点明东坡「多情」之本质;再则呈现东坡词清朗舒阔之境界;三则突显东坡以不世出之才情人格写就的词篇,在词坛上有如江风海涛,翻腾出文学与生命的动人篇章。


=书系特色=

再现人文精粹,传承经典价值
王德威/总召集.柯庆明/总策划 

重新阅读人文经典.再现大师创作历程
麦田【人与经典】书系,现代人阅读国学经典的最佳选择!

a. 选题全面且精要:精选现代读者喜爱且必读的国学经典至少35部,分批出版:选题涵盖经,史,子,集等领域;兼具「有趣且有用」的内容,帮助读者增进国学涵养,提昇人文基础赏读及写作能力。
b. 名家编委及编撰群: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台湾大学柯庆明教授总策划。每本经典邀请台
湾该主题领域有专研的名家学者编撰,专业严谨。
c. 内容独具特色:每本内容主要呈现「人的故事──经典的作者生平故事」及「经典作品的解析」二项重点。除了经典作品的分析导读外,经典原着作者的生平,有别于一般简略又平舖直述的简介方式,每一位经典作者的生平,都将有1-3万字的生命故事呈现给读者。这是台湾第一套针对「经典作者」作「人物小传」的完整书写,让读者除了阅读经典作品的神髓外,还能体验经典作者完整丰富的生命内涵。


=名家好评推荐=

「人与经典」强调三项特色:(一)我们不只介绍经典,更强调「人」作为思考、建构,以及阅读、反思经典的关键因素。因为有了「人」的介入,才能激发经典丰富多元的活力。(二)我们不仅介绍约定俗成的经典,同时也试图将经典的版图扩大到近现代的重要作品。以此,我们强调经典承先启后、日新又新的意义。(三)我们更将「人」与「经典」交会的现场定位在当代台湾。我们的撰稿人不论国内国外,都与台湾渊源深厚,也都对台湾的人文未来有共同的信念。
                           ──总召集 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

麦田出版社策画一套以中华文化为范畴的《人与经典》丛书,一方面选择经、史、子的文化「经典」;一方面挑选中国文学具代表性的辞、赋、诗、词、戏曲、小说,以及台湾文史的名家名作,邀请当代阅历有得的专家,既精选精注其原文;亦就这些伟大作者的其人其事,作深入浅出的阐发,以期读者个别阅读则为「尚友」贤哲;综览则为体认文化「传统」:既足以丰富生命的内涵;亦能贞定精神上继开的位列,因而得以有方向、有意义的追求自我的实现。
                             ──总策划 台大教授柯庆明

一流的文学,一流的研究,一流的入门读物。             ──作家 王文兴

我的老师,诗人杨牧曾说:有志写作的年轻人,若想成为杰出的作家,必须多读经典作品,为自己的文学创作奠定坚实的根基。麦田「人与经典」这套书,筛选中国文学经典,采撷其中精华,聘请学者作专业性的、深入浅出的导读和分析,不仅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对台湾的青年写作者,尤其大有助益,值得推荐。
                                 ──作家 李永平

经典是人文的精华,丰富人类的思想,但唯有脑袋活泼的读者,才能维持经典的活力,这便是人与经典生命相系与会通之处。「人与经典」书系经由深入而且逸趣横生的导读,让经典的生命与现代读者的生命产生联系,进而促成人的活泼思想,激扬经典的回转多姿。人文化育,与其仰赖学校教材,不如自己汲取活水,「人与经典」正是汩汩源头:何不掬之、饮之?
                           ──中研院文哲所所长 胡晓真
 
《山河吟咏:宋代山水田园诗的审美变迁》 内容简介 《山河吟咏:宋代山水田园诗的审美变迁》是一部深入剖析宋代(北宋与南宋)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风格嬗变及其背后文化意蕴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对宋代词作的简单梳理,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一个在宋诗中占据重要地位却常被整体性讨论的诗歌体裁——山水田园诗。本书旨在通过对大量宋人山水田园诗的细致文本解读和历史语境考察,揭示其在继承唐代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形成自身的独特美学特征,并展现出从早期的“摹写自然”向后期“抒写心境”的微妙转型。 全书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力求构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宋代山水田园诗图景。 --- 第一部分:绪论与范式确立——从唐风遗韵到宋调初成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本书的研究范围与核心概念,明确“山水田园诗”在宋代的内涵与外延,并梳理了它与唐代山水田园诗(如王维、孟浩然)在主题倾向、意境塑造上的继承与差异。 重点分析了北宋初期文人集团对田园题材的重新发掘。这一时期的诗人,在经历了“唐末五代之乱”后的社会重建期,对“安宁”与“淳朴”的向往,使得田园题材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寄托。本部分将详细考察如梅尧臣、尹洙等早期代表人物的作品,探讨他们如何初步确立宋人特有的“理趣”与“闲适”的基调,使田园诗摆脱了早期单纯的描摹,开始融入对人生哲理的沉思。 --- 第二部分:北宋中期的“理趣”转向——哲思在山水间的渗透 北宋中期,随着理学思潮的兴起和文人士大夫阶层内部对内在精神世界的关注加深,山水田园诗迎来了“理趣化”的显著阶段。 本章集中分析了苏舜钦、苏轼(早期及中期作品)等大家如何将宋代理学思想的元素——如“格物穷理”、“中和之美”——巧妙地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这不仅体现在对景物描写的细致入微,更在于将山水景物视为阐发人生哲理的载体。例如,对“有无相生”、“动静相依”的体悟,如何被转化为诗句中的意境。这一时期的田园诗,不再满足于“乐而不淫”,而更追求“乐而有节”,寻求一种在自然秩序中安顿个人精神的平衡点。 --- 第三部分:江西诗派的介入与“以议入诗”的挑战 江西诗派以其对格律的严谨、对用典的精妙以及推崇“以议入诗”的创作倾向,对田园诗的传统审美造成了冲击。 本部分探讨了黄庭坚及其追随者(如陈师道部分作品)如何将江西诗派的创作理念运用到山水田园题材中。这导致部分作品出现“雕琢过甚”或“以学问入诗”的倾向,使得原有的浑然天成、自然流露的美感受到挑战。本书将对比分析唐代田园诗的“自然之趣”与江西诗派的“机心之巧”,探讨这种审美上的张力如何推动了山水诗向更精细、更具技巧性的方向发展。我们也将讨论,即便是江西派诗人,在描写他们退居乡野或宦游山水时的独特体验,仍保留了对田园生活本质的某种眷恋。 --- 第四部分:南宋的时代困境与田园诗的“悲凉”底色 靖康之变后,南宋的政治环境和地缘认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山水田园诗的美学基调也随之转向,呈现出深重的忧患意识和黍离之悲。 本章聚焦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南宋重要诗人的田园创作。在国土沦丧的背景下,田园不再是纯粹的安居之所,而是承载着对故国神山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无奈。杨万里的“诚斋体”及其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使田园诗更具“人情味”;而陆游的田园诗则常常与恢复大业的壮志紧密相连,呈现出一种“身隐心不隐”的复杂情态。本书将分析“故园之思”如何成为渗透于南宋山水田园诗中的核心情感,并探讨诗人如何在这种时代压抑下,依然努力在身边的一草一木中寻得慰藉。 --- 第五部分:风格的多元化与“写实”的深化——杨万里的个案研究 南宋中后期,诗歌创作开始走向题材的细分化与风格的个性化。杨万里以其广博的田园生活体验,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极富生活气息的田园诗风。 本部分将杨万里的诗歌视为研究的典范,探讨他如何突破传统山水诗的宏大叙事或空泛议论,转而专注于描摹具体的、琐碎的日常场景,如耕种、捕鱼、季节更替中的细微变化。这种对日常的“不假雕饰”的写实,虽然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对当下生活的珍视与对失土家园的对比。本书也将对比分析范成大的“入蜀诗”中,山水描写入世关怀的紧密结合,论证南宋田园诗如何更紧密地与诗人的政治抱负和生命体验相融合。 --- 第六部分:结论与历史评价 本书最后总结了宋代山水田园诗在审美上的主要贡献:一是将哲理引入山水描写,提升了田园题材的思辨深度;二是构建了一种既安顿个体生命又关怀家国命运的复杂情境。通过与唐代田园诗的对比,本书认为宋人更倾向于“入世之中的出世情怀”与“理性的自我克制”,形成了其独特的“宋调”美学,为后世的文人山水画与诗学理论提供了深厚的文本基础。 全书的论述立足于扎实的文献基础,注重文本细读与历史语境的相互印证,旨在为宋代诗歌研究领域提供一个聚焦于山水田园题材的、细致入微的审美品鉴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少雄
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博士,现职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台大艺文中心主任、中文系副主任。专研东坡文学、唐宋诗词、宋代文学及词学理论。两度荣获台湾大学教学杰出奖,并于2018年获颁教育部第八届全国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
着有《南宋姜吴典雅词派相关词学论题之探讨》、《读写之间─学词讲义》、《会通与适变─东坡以诗为词论题新诠》、《词学文体与史观新论》等专书和新诗集《光年之外》。
除在台大中文系开设唐宋诗词专业课程外,并为全校大学生开设通识课程「东坡词」和「宋词之美」,皆为台大热门科目。「东坡词」,同时列为台大、台湾通识网和MOOCs(Coursera)开放式课程,收看人数甚众。「东坡词」和「宋词之美」两门公开课程,在大陆多个网路平台转播。


图书目录

「人与经典」总序/王德威 
人与经典」导读/柯庆明 
序言:为什么是东坡,为什么是词/刘少雄 

上篇:云散月明——东坡的一生

楔子
年少岁月(1037-1056)
初入仕途(1056-1068)
新旧党争(1069-1079)
谪居黄州(1080-1084)
重返汴京(1084-1089)
四任知州(1089-1094)
流放生涯(1094-1100)
云散月明(1100-1101)

下篇:指出向上一路——东坡的词

东坡词中的世界
一、东坡词是宋词的奇葩
二、词的美感在其独特的情韵
三、宋人多情及词中的跌宕之姿
四、东坡填词缘起及其创作意识
五、东坡「以诗为词」的意义
六、东坡词的启发

悦读东坡词
一、此生飘荡何时歇——杭州时期
二、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密徐湖时期
三、也无风雨也无晴——黄州时期
四、此心安处是吾乡——黄州以后
五、似花还似飞花——咏物及其他


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楔子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宋哲宗元符三年(一一○○)六月二十日夜,船自海南琼州港缓缓开出,夜色里,港口稀疏的灯火渐行渐远渐渺茫。海浪轻轻拍打着船身,一起一落,彷如鼻息;轻柔的海风徐徐吹来,带着咸味却也吹散了闷湿的暑热——这是个宁静的夜晚,或许将会有一段平稳的航程——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站在船首的老人暗自祈愿……
 
三年前,他自雷州渡海而来,也是六月,经历的却是一场与风涛搏斗的艰苦行程。人在舟中随浪起浪落,时而如从高山直落深谷,忽焉又自深谷抛上高峰——人生首次航行海上,尚未见识水阔天远,却经历了眩怀丧魄。
 
但是,他终究平安抵达了。
 
摇摇晃晃的登了岸,昏昏沉沉的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六十多岁的人生,四十余年的仕宦生涯,他曾踏上多少陌生的土地?只是这一回,航过海上风涛,年老的身体疲惫不堪……至今他都还记得当时初来乍到的茫然与悽惶:无边无际的天与海隔绝了大陆与海岛,也隔绝了他与梦想与家人与朋友。这样的隔绝什么时候结束?离开孤岛回家的日子什么时候到来?天涯行脚彷彿已走到了尽头,而归路却不知何处。
 
从琼州港往昌化军贬所的路上,他坐着肩舆(轿子),穿行于海岛的西北山区,身心的疲倦与规律的晃动使他不知不觉的打起了瞌睡。半醒半迷煳间,忽地一阵清风夹带着山中急雨迎面吹来,暑热散去,倦意减半,山路间,他转首北望,但见茫茫大海无边无际……在这家乡万里之外的山巅谷间,他再一次面对了天地的无限辽阔:群山环绕,仰首则有更高的山峰,低头但见深深的幽谷,远方,山之外是碧波万顷……
 
如果他是庄子书中的大鹏鸟,随风直上云霄九万里,俯瞰这山这海这辽阔的景象,感受是否会不同于此际困在岛上山间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读到苏轼的词,是在高中时代,那时候的课本里选了他的几首,像《念奴娇·赤壁怀古》那种豪迈壮阔的,读起来总觉得很振奋人心,但总觉得有点遥不可及,好像离我的生活太远了。后来有一次在书店,偶然看到了这本《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经典‧东坡‧词》,它的名字就很有意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分析,而是“有情”两个字,让我觉得苏轼的词不只是文学,更是他丰富情感的抒发。翻开来看,里面收录的词作,很多都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但配上了赏析,尤其是那些解释他用词的微妙之处,还有他写词时的心境,感觉一下子就拉近了和苏轼的距离。特别是其中一段关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分析,没有仅仅停留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他当时因为思念亲人而产生的孤寂,以及他如何在这种孤寂中升华出对宇宙人生的大彻大悟,那种豁达和超然,真是让我深受触动。这本词集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苏轼,不只是那个贬谪官员,不只是那个大文豪,更是那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欢笑有泪水的人。

评分

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出版界在引进和推广经典作品方面,总是做得特别用心,这本《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经典‧东坡‧词》就是最好的证明。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论文集,也不是泛泛而谈的传记,而是把苏轼的词,就像对待自家宝贝一样,一点一点地为你呈现出来。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被它的装帧设计就吸引住了,古朴典雅,很有质感,摆在书架上绝对是点睛之笔。翻到内页,你会发现,它并没有把所有的词都堆砌在一起,而是经过了精心的编排,可能按照主题,也可能按照情感的递进,读起来很有层次感。最让人惊喜的是,它对每一首词的解读,都充满了人情味。作者不是高高在上地告诉你“这个字要这样理解”,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和你分享他读词时的感受,甚至会加入一些自己的人生体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里面有一篇关于《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的解读,它没有去分析什么格律,什么典故,而是着重描写了词中那种初夏时节的闲适和美好,以及词人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态,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样的场景之中,微风拂过,闻着淡淡的花香,那种宁静的美好,让人心旷神怡。这本书让我觉得,读词,其实就是一场心灵的对话。

评分

说实话,我平常很少会去主动找一些关于古代诗词的解读书籍,总觉得那些书会显得有些“阳春白雪”,离我的生活有点远。但是,这本《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经典‧东坡‧词》,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最大的优点就是“亲民”。作者在解读苏轼的词时,并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来讲述词背后的故事,解释词中的情感。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解读,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去渲染悲伤,而是着重描写了苏轼在失去爱妻后的思念之情,以及他对这份感情的珍视。这种直击人心的情感表达,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苏轼作为一个人,他的深情和脆弱。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和一个老朋友在聊天,他在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故事,而那些故事,又恰恰折射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本书让我觉得,苏轼的词,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可以触碰到、可以感同身受的生命之歌。

评分

不得不说,现在市面上关于古诗词的书籍琳琅满目,但真正能打动我的,却寥寥无几。很多书要么写得太学术,读起来枯燥乏味,要么就是流于表面,讲些浅显的道理,没什么深度。《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经典‧东坡‧词》这本书,恰恰弥补了我的这种遗憾。它在保持对苏轼词作经典性的同时,注入了现代读者更容易接受的解读方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词人情感脉络的梳理,它不是孤立地分析每一首词,而是会把苏轼在不同人生阶段,面对不同境遇时,词作中情感的变化,串联起来。比如,从他早期意气风发时的豪迈,到被贬黄州时期的沉郁顿挫,再到晚年经历坎坷后的豁达,书中都做了细致的描绘。这让我对苏轼这个人,对他的词,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在解读《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的时候,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把它归类为怀古诗,而是挖掘出了其中蕴含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那种看透世事后的淡然。读完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苏轼的词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艺术价值,更在于它所传递的那种跨越时空的智慧和情感共鸣。

评分

我算是一个对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文学,有一定品味追求的读者,平时也接触过不少关于宋词的书籍。然而,这本《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经典‧东坡‧词》,却依然带给我不少惊喜。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而是以一种非常“新颖”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解读苏轼的词。例如,它可能会从一些现代读者更容易理解的文化符号或者生活经验出发,来阐释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我记得里面有一篇关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赏析,作者并没有大谈特谈“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而是巧妙地将词中的意境与现代人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和“坎坷”时的心境联系起来,让你在品读词句的同时,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和慰藉。此外,书中选取的词作也很有代表性,既有耳熟能详的名篇,也有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精彩的作品。这种“广度”和“深度”兼具的选本,加上充满新意的解读,让这本书充满了阅读的乐趣,也让我对苏轼这位文坛巨匠,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