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一代才子苏东坡,因词而识情、悟理;宋词,亦因东坡而体尊、境阔!
中国文学长空里,最明亮的巨星——苏东坡,他的一生与他的词情与才情。
台大杰出课程奖、华人世界最受欢迎的东坡词权威名师——刘少雄,精辟解读与赏析
全书以优美好读的文字,精辟丰富的解读,为读者呈现一代才子多情跌宕、波澜曲折却又傲然不屈的一生及其精采词作。
/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浓、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林语堂
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独特的抒情文体。它融合了美丽与哀愁,具有独特的情韵。
词长于言情,在宋代词人中,最能表达深挚又多种情意与最具启发意义的作家,就是苏东坡。
东坡词,是宋词的奇葩,也是东坡文学中最动人心弦的一体。东坡以其才情、学问为词,融入了诗的技法与意境,扩大并提升了词的内容与境界,使词体得以脱离小道末技,进而取得与诗文同等的地位,成为文人抒情写志之新体裁,不但影响南渡词坛,并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合称苏辛,允称词史巨宗。
我们为何要读词,读古人的词?词里抒写的「情」,只有伤春悲秋、相思怨别?这些古代作品有何现代意义?负面情绪化为伤感文学,能否提供正向能量?本书编着者刘少雄,透过精辟立论,以东坡词为引,一一谈述,希望带领读者进入东坡词的情感世界,学习面对情感的方式与态度。这是一本感动人心之钥、值得珍藏的疗癒好书。
/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兄弟两人随父出川赴京,第二年皆中进士,东坡时年二十一,子由十八,名动京师;苏东坡尔后进入官场,一场王安石改革变法的政治风暴阻断他难伸的大志,他为了年少时的「范滂之志」,为了「致君尧舜」的儒家理想,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但在苦难中,他的词作依旧表现旷达的怀抱,以及在规律里转化出创新的妙理。
本书详述囊括苏东坡仕途的四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词作皆砭人肺腑、令读低回。作者条理分明而细腻的解析,自箇中我们阅读吟哦时,更能深刻体会苏东坡或遣情抒怀、或人生飘忽的心境。
一、 此生飘荡何时歇——杭州时期:时任职杭州,杭州的风光与杭州的人情,和东坡词情的兴发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二、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密徐湖时期:此期作品,注入了诗的特质,自成一家;兼豪放与婉约,既深情又清旷;抒怀感事如见其人,赠妓酬唱别有风味,掀开了东坡文学新的一页,乃其词之成熟阶段。
三、 也无风雨也无晴——黄州时期:东坡黄州词充分反映其在贬谪生涯中生命情怀如何由余悸犹存到随缘自适的转变历程,其中有现实的挫折、生命的无常感叹,也能呈现出旷达的胸襟、归耕的闲情,由沉痛悲凉变为清远旷达,东坡生命境界的提升于焉可见。
四、 此心安处是吾乡——黄州以后:东坡此期的词,如其诗一般,也有相同的特色——信笔直抒,不求文字之工,任情挥洒,但得自然之妙。这时期的词,最大的特色就是,即事遣兴,率尔成章,其佳作以淡远为主;如或感慨不深,出语直率,则淡乎寡味,有如游戏之作。
多情与思辨;抒情与意境;展现多样跌宕情怀;充满感动力量;勇于面对生命的态度;自由的意志和创新的精神……这是我们阅读东坡词时所能感悟到的特点。作者书写的「悦读东坡词」一章,精选〈水调歌头〉、〈江城子〉、〈永遇乐〉、〈定风波〉与〈念奴娇〉等读者熟稔的作品,不但增添东坡词的可读性与崇高价值,更让人爱不释卷,它也提点我们如何在人情世界中寻得心灵的安顿。
我们跟着东坡走一段词情之旅,随缘悲喜,自可感受到一个伟大心灵的跃动,而在其文辞多变,情意跌宕间,更可体会他以情作依归的不变信念,并不断尝试于时空流变中让骚动的灵魂得以歇息的生命智慧。
东坡词并非只是供人传唱的歌词,而是可以表现抒情自我的文体,烙印着东坡的生涯体验,自成一段特殊而深刻的生命历程。
=书名缘起=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词句出自东坡〈八声甘州〉。原句写钱塘江潮。天地辽阔,江水滔滔,气势滂礡的浪潮翻腾,似是清风多情,为人万里推拥翻卷而来——东坡词清丽舒徐、舒朗旷达,内有人间情谊、现实困境、生命省思,无一不是源自东坡的多情。多情令东坡珍惜人世相遇的种种情缘,也使他在挫败颠簸时不致耽溺于悲愤自怜。而经由自我省思而来的坚定与坦然,更成就了东坡文学海阔天空的境界。
书名因此选择这句「有情风万里卷潮来」,一则点明东坡「多情」之本质;再则呈现东坡词清朗舒阔之境界;三则突显东坡以不世出之才情人格写就的词篇,在词坛上有如江风海涛,翻腾出文学与生命的动人篇章。
=书系特色=
再现人文精粹,传承经典价值
王德威/总召集.柯庆明/总策划 重新阅读人文经典.再现大师创作历程
麦田【人与经典】书系,现代人阅读国学经典的最佳选择!
a. 选题全面且精要:精选现代读者喜爱且必读的国学经典至少35部,分批出版:选题涵盖经,史,子,集等领域;兼具「有趣且有用」的内容,帮助读者增进国学涵养,提昇人文基础赏读及写作能力。
b. 名家编委及编撰群: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台湾大学柯庆明教授总策划。每本经典邀请台
湾该主题领域有专研的名家学者编撰,专业严谨。
c. 内容独具特色:每本内容主要呈现「人的故事──经典的作者生平故事」及「经典作品的解析」二项重点。除了经典作品的分析导读外,经典原着作者的生平,有别于一般简略又平舖直述的简介方式,每一位经典作者的生平,都将有1-3万字的生命故事呈现给读者。这是台湾第一套针对「经典作者」作「人物小传」的完整书写,让读者除了阅读经典作品的神髓外,还能体验经典作者完整丰富的生命内涵。
=名家好评推荐=
「人与经典」强调三项特色:(一)我们不只介绍经典,更强调「人」作为思考、建构,以及阅读、反思经典的关键因素。因为有了「人」的介入,才能激发经典丰富多元的活力。(二)我们不仅介绍约定俗成的经典,同时也试图将经典的版图扩大到近现代的重要作品。以此,我们强调经典承先启后、日新又新的意义。(三)我们更将「人」与「经典」交会的现场定位在当代台湾。我们的撰稿人不论国内国外,都与台湾渊源深厚,也都对台湾的人文未来有共同的信念。
──总召集 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
麦田出版社策画一套以中华文化为范畴的《人与经典》丛书,一方面选择经、史、子的文化「经典」;一方面挑选中国文学具代表性的辞、赋、诗、词、戏曲、小说,以及台湾文史的名家名作,邀请当代阅历有得的专家,既精选精注其原文;亦就这些伟大作者的其人其事,作深入浅出的阐发,以期读者个别阅读则为「尚友」贤哲;综览则为体认文化「传统」:既足以丰富生命的内涵;亦能贞定精神上继开的位列,因而得以有方向、有意义的追求自我的实现。
──总策划 台大教授柯庆明
一流的文学,一流的研究,一流的入门读物。 ──作家 王文兴
我的老师,诗人杨牧曾说:有志写作的年轻人,若想成为杰出的作家,必须多读经典作品,为自己的文学创作奠定坚实的根基。麦田「人与经典」这套书,筛选中国文学经典,采撷其中精华,聘请学者作专业性的、深入浅出的导读和分析,不仅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对台湾的青年写作者,尤其大有助益,值得推荐。
──作家 李永平
经典是人文的精华,丰富人类的思想,但唯有脑袋活泼的读者,才能维持经典的活力,这便是人与经典生命相系与会通之处。「人与经典」书系经由深入而且逸趣横生的导读,让经典的生命与现代读者的生命产生联系,进而促成人的活泼思想,激扬经典的回转多姿。人文化育,与其仰赖学校教材,不如自己汲取活水,「人与经典」正是汩汩源头:何不掬之、饮之?
──中研院文哲所所长 胡晓真
《山河吟咏:宋代山水田园诗的审美变迁》 内容简介 《山河吟咏:宋代山水田园诗的审美变迁》是一部深入剖析宋代(北宋与南宋)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风格嬗变及其背后文化意蕴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对宋代词作的简单梳理,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一个在宋诗中占据重要地位却常被整体性讨论的诗歌体裁——山水田园诗。本书旨在通过对大量宋人山水田园诗的细致文本解读和历史语境考察,揭示其在继承唐代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形成自身的独特美学特征,并展现出从早期的“摹写自然”向后期“抒写心境”的微妙转型。 全书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力求构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宋代山水田园诗图景。 --- 第一部分:绪论与范式确立——从唐风遗韵到宋调初成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本书的研究范围与核心概念,明确“山水田园诗”在宋代的内涵与外延,并梳理了它与唐代山水田园诗(如王维、孟浩然)在主题倾向、意境塑造上的继承与差异。 重点分析了北宋初期文人集团对田园题材的重新发掘。这一时期的诗人,在经历了“唐末五代之乱”后的社会重建期,对“安宁”与“淳朴”的向往,使得田园题材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寄托。本部分将详细考察如梅尧臣、尹洙等早期代表人物的作品,探讨他们如何初步确立宋人特有的“理趣”与“闲适”的基调,使田园诗摆脱了早期单纯的描摹,开始融入对人生哲理的沉思。 --- 第二部分:北宋中期的“理趣”转向——哲思在山水间的渗透 北宋中期,随着理学思潮的兴起和文人士大夫阶层内部对内在精神世界的关注加深,山水田园诗迎来了“理趣化”的显著阶段。 本章集中分析了苏舜钦、苏轼(早期及中期作品)等大家如何将宋代理学思想的元素——如“格物穷理”、“中和之美”——巧妙地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这不仅体现在对景物描写的细致入微,更在于将山水景物视为阐发人生哲理的载体。例如,对“有无相生”、“动静相依”的体悟,如何被转化为诗句中的意境。这一时期的田园诗,不再满足于“乐而不淫”,而更追求“乐而有节”,寻求一种在自然秩序中安顿个人精神的平衡点。 --- 第三部分:江西诗派的介入与“以议入诗”的挑战 江西诗派以其对格律的严谨、对用典的精妙以及推崇“以议入诗”的创作倾向,对田园诗的传统审美造成了冲击。 本部分探讨了黄庭坚及其追随者(如陈师道部分作品)如何将江西诗派的创作理念运用到山水田园题材中。这导致部分作品出现“雕琢过甚”或“以学问入诗”的倾向,使得原有的浑然天成、自然流露的美感受到挑战。本书将对比分析唐代田园诗的“自然之趣”与江西诗派的“机心之巧”,探讨这种审美上的张力如何推动了山水诗向更精细、更具技巧性的方向发展。我们也将讨论,即便是江西派诗人,在描写他们退居乡野或宦游山水时的独特体验,仍保留了对田园生活本质的某种眷恋。 --- 第四部分:南宋的时代困境与田园诗的“悲凉”底色 靖康之变后,南宋的政治环境和地缘认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山水田园诗的美学基调也随之转向,呈现出深重的忧患意识和黍离之悲。 本章聚焦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南宋重要诗人的田园创作。在国土沦丧的背景下,田园不再是纯粹的安居之所,而是承载着对故国神山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无奈。杨万里的“诚斋体”及其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使田园诗更具“人情味”;而陆游的田园诗则常常与恢复大业的壮志紧密相连,呈现出一种“身隐心不隐”的复杂情态。本书将分析“故园之思”如何成为渗透于南宋山水田园诗中的核心情感,并探讨诗人如何在这种时代压抑下,依然努力在身边的一草一木中寻得慰藉。 --- 第五部分:风格的多元化与“写实”的深化——杨万里的个案研究 南宋中后期,诗歌创作开始走向题材的细分化与风格的个性化。杨万里以其广博的田园生活体验,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极富生活气息的田园诗风。 本部分将杨万里的诗歌视为研究的典范,探讨他如何突破传统山水诗的宏大叙事或空泛议论,转而专注于描摹具体的、琐碎的日常场景,如耕种、捕鱼、季节更替中的细微变化。这种对日常的“不假雕饰”的写实,虽然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对当下生活的珍视与对失土家园的对比。本书也将对比分析范成大的“入蜀诗”中,山水描写入世关怀的紧密结合,论证南宋田园诗如何更紧密地与诗人的政治抱负和生命体验相融合。 --- 第六部分:结论与历史评价 本书最后总结了宋代山水田园诗在审美上的主要贡献:一是将哲理引入山水描写,提升了田园题材的思辨深度;二是构建了一种既安顿个体生命又关怀家国命运的复杂情境。通过与唐代田园诗的对比,本书认为宋人更倾向于“入世之中的出世情怀”与“理性的自我克制”,形成了其独特的“宋调”美学,为后世的文人山水画与诗学理论提供了深厚的文本基础。 全书的论述立足于扎实的文献基础,注重文本细读与历史语境的相互印证,旨在为宋代诗歌研究领域提供一个聚焦于山水田园题材的、细致入微的审美品鉴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