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老市场的印记:建国市场的过去与现在

台中老市场的印记:建国市场的过去与现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子伦等20人
图书标签:
  • 台中
  • 建国市场
  • 老市场
  • 市场文化
  • 地方史
  • 城市发展
  • 台湾史
  • 社区研究
  • 口述历史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眼看着养大我的传统市场要被拆了,我可以做些什么呢? 105年在台湾大学举办一场无边界大学的「传统市场讨论会」中,我在台上分享以下的话: 传统市场  是让人信任的地方! 如果你没有信任,你会去传统市场吗? 传统市场  是让人距离变小的地方! 在过年时很挤喔!你为什么要去呢?因为,你觉得在传统市场让人靠一下,也是没有关系的! 传统市场  是知识传递的地方! 你问市场摊商,牛肉要川烫的是要买哪一种?要炖的买哪一种?要炒的要买哪一种?在传统市场,一定可以得到答案! 传统市场  有时间的味道! 当你忙到不知几月几号,经过传统市场,闻到肉粽香,传统市场会告诉你,端午节就要到了! 传统市场  是回归人本质的地方! 在网路上下单,东西就寄到家;在超市排队刷条码付帐,你可以完全可以不用说话;在传统市场你会对话,你会......找回人的本质! 欢迎你,来到传统市场
寻味台中:一座城市的历史与生活侧影 本书并非聚焦于台中某一特定市场的发展脉络,而是以更广阔的视野,描摹了台中这座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其社会结构、市民生活风貌以及空间变迁的复杂图景。它通过对数个关键历史地标、文化现象以及社会群体的细致考察,力图还原一个立体的、有机的台中发展史。 第一部分:日治时期的都市重塑与现代性的植入 台中,在台湾历史的转折点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日治时期,殖民政府对台中的规划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行政区划调整,而是一场深刻的都市理性化与现代化实践。本书的开篇,便将目光投向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探讨台中火车站周边的崛起,如何成为新政权权力结构与现代商业活动交汇的中心。我们深入分析了“都市计划”的理念如何被导入,例如街道的放射状规划、公共设施的集中设置,以及这些规划对原住民和早期汉人聚落产生的影响。 重点章节将考察“公营”与“私营”商业空间的分野。在这一时期,现代化的百货公司、邮局、银行等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一种新的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引入。我们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商品交易场景,而是着重于探究这些机构如何重塑了市民对“效率”、“秩序”和“现代”的认知。例如,对台中州厅、台中图书馆等重要公共建筑的设计风格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揭示了权力如何通过空间语言进行表达和巩固。 此外,我们还关注城市边缘的扩张与传统生活方式的抗衡。那些尚未被纳入现代规划的街区,如何保留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早期的商业生态?本书通过对当时报刊记载、私人信件以及口述史料的梳理,试图捕捉那些在宏大叙事下被忽略的、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瞬间。这包括对初期移民群体——如从中国大陆不同省份迁来的群体——如何在新的城市环境中建立起自己的生活网络和经济支撑点的考察。 第二部分:战后经济腾飞与社会结构的松动 二战结束后,随着人口的激增和经济的重建,台中经历了剧烈的社会结构变动。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经济奇迹”对台中城市形态的重塑。 我们详细探讨了工业化进程中,新兴工厂选址的考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周边聚落形态的变化。大学和教育机构的设立,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也带来了大量学生群体,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经济和文化圈层。这些新形成的要素,如何与原有的商业区、生活区发生摩擦与融合,构成了战后台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张力。 城市空间中的“非正式”经济活动是本部分着重研究的对象。在严格的管制和计划经济背景下,民间自发的、灵活的商业模式如何生长?本书将非正式的市场、路边摊贩、以及特定行业(如手工业作坊)的聚集地视为研究对象,分析它们在满足市民日常需求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及它们在城市管理政策下面临的压力与生存策略。 此外,我们对战后台湾社会思潮的变迁与台中市民生活方式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探讨。从早期的紧缩朴素到后期的消费主义萌芽,市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家庭结构的变化,无不体现在城市空间的使用上。例如,早期电影院的盛行、公园作为公共交往空间的转型,都反映了市民精神生活的演变轨迹。 第三部分:全球化冲击下的空间认同与文化记忆的重塑 进入1980年代以后,随着政治解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台中这座城市的内在肌理开始面临新的挑战。本书的第三部分侧重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在台中这座城市上的叠加与冲突。 我们考察了大型购物中心和连锁企业的进入,对传统商业生态造成的冲击,以及老城区“空心化”的现象。然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衰败叙事。与此同时,一股“地方复兴”的力量开始出现。本书深入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聚落(如将老旧仓库或厂房改造的艺术空间)的兴起,它们如何试图重新激活那些被主流经济抛弃的空间。 本书对“记忆”与“遗址”的保存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辨。那些承载着特定历史记忆的建筑或街区,在面对城市更新的压力时,其价值如何被重新定义?我们关注了保护主义运动的兴起,以及政府与民间在历史空间“活化”与“商业开发”之间的拉锯战。这不仅是关于建筑的保存,更是关于城市集体记忆的存续。 最后,本书通过对不同世代台中市民的访谈,勾勒出他们对“家乡”认同的多元面貌。对于年长的市民而言,城市可能意味着特定味道的小吃店或童年玩耍的角落;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而言,台中可能是充满设计感咖啡馆和新兴文创园区的集合地。这种认同的叠合与断裂,构成了当代台中城市精神的核心议题。 总而言之,本书以台中为坐标轴,穿越百年变迁,探讨了在经济、政治、文化多重力量的驱动下,一个亚热带都市如何呼吸、如何演化,以及其市民如何在不断重塑的空间中,锚定自己的身份与生活。它试图提供一种深入理解城市发展复杂性的视角,而非仅仅记录某个单一的地点或事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子伦


  城市,总是一直是吸引着我。因为城市拥有历史、不同社群所建立出的文化,也因此堆叠出许多故事。我喜欢探索主流叙事之外各种城市议题,刺激自己能对城市有更多元的认识,也思考如何借由研究促进公共利益。

  目前就读于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博士班及大专院校兼任讲师。兴趣在于都市研究、教育实践及城乡导览设计,平时撰写研究期刊与各种都市及教育评论并投书于教育部地理学科中心电子报、眼底城事、天下独立评论、报导者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当拆除已成事实,纪录便是义务


  记得那是2015旧历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位还在当兵的年轻人来中区再生基地拜访我,这位名叫连浩祯的年轻人,拿着他多年来拍摄建国市场的影像记录与我分享,然后告诉我他想在即将被拆除的建国市场办个摄影展。

  看着他拍摄建国市场人来人往、并肩杂沓的日常生活影像,我不禁想起三十年前的自己,曾经在当兵前花了二个月的时间,在即将被拓宽的汐止老街,记录传统打铁店影像的那段青春时光。遥想年少,青春易逝,面对这些即将被拆除与改变的人事地物,记录它们其实也是记录自己的青春岁月,我想眼前这位年轻人,在记录建国市场的同时,也真实诚恳地在面对着自己的春青!

  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告诉他,然而要完成它,并不是单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且要有恆心与毅力,我介绍他连络一个关心台中都市发展的团队--台中田调团,也带他认识了基地的几位志工,包括台中教育大学的白胜文、李其霖,以及写作中区的朱书汉。隔了一个多月后,这位年轻人寄来了一份「建国的前半生」企划书,勾勒了他的展览构想,并设立了粉丝专页,从那个时候开始,建国市场的记录行动算是正式启动。

  随着粉丝专页的摄影与贴文宣传,慢慢地有年轻人开始踏入建国市场来记录影像,然而办展览是需要空间的,我看到市场二楼有许多闲置的店铺,透过当地张碧芝里长的帮忙,很幸运地取得224之2之29号店铺的使用权,在白话文、李其霖、书汉等人的协助下,以最经济的方式整理出这个空间,并让这些年轻人自主企划这个空间的活动,他们成立了「建国路224号--建国市场田调分享团」脸书社团。

  「当拆除已成事实,纪录便是义务」这是他们的行动号召,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渐渐汇集起来,逢甲建筑系学生在此办毕业个展,1095团队的东南亚艺术家朋友也在此办过展览。来市场参观的人变多了,年轻人们开始导览建国市场,而原本就是市场长大的秀珠姐的加入,创立了「买菜帮」与设立「看见建国市场」脸书社团,更是让记录建国市场的行动,有了更多连结在地情感的可能性。

  这本书收集了建国市场拆除前后,许许多多经历其过程的年轻人、在地摊商、行动者们的观察记录与感想,这是一本属于市民大众的书,描述一座已经消失、但却长存在人们记忆中,代代传诵的独特市场!

  她是这个城市文化的大厨房,她就是--建国市场!
 
中区再生基地 苏睿弼     写于大肚山2018.12.05

作者序

拆迁的那一刻


  拆迁前的建国市场

  我第一次听到「建国市场」是从同班同学口中听到,由于他妈妈从彰化市跑到建国市场工作,直觉地认为建国市场是一座很大的批发与零售市场,可以吸引很多摊商并且挣点钱。的确,「建国市场」因为聚集了许多市集而成为了一个「地理名词」,它已经并非指涉「建国公有零售市场」,而是包含建国市场与周遭的私有市场,每到假日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然而,2016年这座市场随着大台中车站都市计画必须拆除。由于我从事城市研究,且当时建国市场已有拆迁的新闻,因此我前往建国市场,试图了解这座城市所发生的事情,试图捕捉属于这座城市即将消逝的人、事、物。

  因此我开始搜寻有关建国市场的拆迁,发现有关于市场自救会争取权益的消息。于是我懵懂的踏入建国市场,开启了数年难分难舍的缘分。第一位我所遇到的是「兰花姐」。她声音宏亮的跟我提及争取权益的过程,让我开始了解「市场」面临的问题,也促使我关注「建国市场」的价值。

  很幸运地,这座市场价值并没有被大众简化为数字,而是挖掘特有的「市场人情味」。2015年三月,开始有人听闻市场拆迁的消息而前往记录,在中区再生基地的协助下,开启了纪录拆迁前的建国市场。

  纪录建国市场

  2015年三月,来自云科大毕业生想要拍摄建国市场,透过中区再生基地与我联系之后,尝试要进行这项计画。然而,最终不了了之。但是7月在中区再生基地的协助下,由李其霖、白话文持续进行纪录的工作。当时汇集了许多人,包含至今持续协助的彩绘家蕊蕾,都是2015年7月第一次接触建国市场。这一群人成为日后重要的纪录者,甚至在资源匮乏之下仍在2016年举办了建国市场摄影展。

  借由纪录建国市场,我有幸的认识许多纪录者。虽然我逐渐退出田野现场,且没有更进一步与各个摊商联系,但我仍能透过各个纪录者了解市场的情况。同时,秀珠姐创立的「买菜帮」添加了例行性的市场导览,助于连结社会大众与摊商之间的认识,让建国市场不再仅是一个「买菜」的地方,而是一个「情感」联系的所在。

  由于拆迁前许多纪录者的进驻,提供了建国市场大量的「回忆」。而这一本书就是集结当时纪录者、在地居民与摊商的自创作品。当然,还有许多优秀作品仍未收录其中,但这也代表着建国市场拆迁前一刻,累积了许多能量并透过不同的方法呈现给社会大众。

  「市场」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我对于市场的关注并非强调「拆迁」,而是认为每一个心中都是自己的「菜市场」,而这座市场可以唤起每一个人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不论这座市场是传统市场还是超级市场,每一个人都会有一段时间是与市场相当紧密。因此这一本集结的作品并不只是小众作品,而是希望能推广到全台湾、甚至是关注「菜市场」的任何地区,因为菜市场是融入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影响着我们的「五脏庙」。

  市场可以呈现一个地方的性格,不论是农作物、各式肉类产品,不但反应出自然地理特性(地形、气候等),也回应人文性格(食材偏好、饮食习惯)。因此《台中老市场的印记─建国市场的过去与现在》即是透过不同的纪录者呈现出「市场」的样貌,尤其是属于台湾、属于台中的市场。本书收录各个节庆活动,反映市场的热闹氛围以及众人如何欢庆节日,也呈现丰富的生活样貌,因此市场呈现的是我们的生活以及属于我们的「地方」,而这就是重要的「在地」。

  另一方面这本书背后也值得思考市场的「全球」议题。除了食材背后如何透过全球连结使我们能够购买之外,建国市场也有许多移工前往购买食材烹饪家乡菜,从中显示出市场不仅是地方,而是在全球化与多元族裔融合之下呈现「全球」的连结。

  因此,市场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一栋建筑,而是连系地方、连结全球的所在。而多样的市场也让每一个人投射出不同的感触,市场可能是陪伴阿嬷买菜的儿时记忆、可能是移工买家乡料理消解乡愁的所在、可能是摊商养育一家人的地方。因此,市场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而这本书即希望呈现如此多元的样貌,让读者能够理解一座市场能有如此多的诠释。

  成书过程

  这本书之所能够出版最大的推手莫过于詹秀珠,她不断地努力寻找各种机会出版。自2016年拆迁过后纪录者少了,摊商也对于拆迁前的焦虑降低,纪录建国市场也随着市场拆迁之后没有下一步汇整。虽然我提出可以汇整大家的纪录并出书的可能,但迟迟没有下文。是詹秀珠积极寻求资源下才促使这本书的诞生,也让「建国市场」能够持续被看见。因此成书的过程,詹秀珠成为我在田野、书籍收集与编排过程中,最好的伙伴也是值得学习的长辈。

  本书是由多位作者所撰写的合辑,每一位作者听到建国市场要出书时,皆义不容辞地提供各种素材让这本书更加完善。我要特别感谢参与这本书的每一位作者、纪录者、摄影师,大家发挥所长,让建国市场的人、事、物能够永久的流传。
 
写于 马尼拉奎松市
黄子伦

图书试读

我是建国市场的孩子    石煌杰

我是建国市场的孩子,从三岁住到十八岁
我是建国市场的孩子,在那成功路依旧繁华,第一广场依旧是第一广场的年代
我是建国市场的孩子,在那个没有新光三越,只有龙心百货的台中
我是建国市场的孩子,从建国市场的地下一楼,一路住到最高的四楼

对的,你没有看错,我住过建国市场的地下一楼
就是那永远潮湿阴暗的地下停车场
爸爸刚开始在停车场工作,妈妈和姊姊还没有一起过来台中
我不记得那时候他们在哪?到底是还在苏澳?还是在桃园?
总之,她们没有和我们住在一起
我三岁,和爸爸住在给停车场员工休息的小房间里
小房间里有四张床,给不一样组别的人睡
爸爸和我佔据了一张有蚊帐的床
其他的叔叔伯伯们是大夜班时在床上小寐一下
我和爸爸则是一直睡在那里

『住』在地下室的日子现在看来很奇妙
三岁的我,其实没有什么特别觉得难受或不舒服
爸爸在地下室的厕所里帮我洗澡

是的,你依旧没有看错,就在那个男生的公共厕所里
爸用水龙头接了一大桶水,用个瓦斯炉烧一些热水
就这样的帮我洗了起来
晚上的停车场没有什么人
所以帮小朋友洗澡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但三十几年后,我发现我从没问过爸爸,那你怎么洗澡呢?
爸爸,你会不会觉得那个地方住起来很不舒服呢?

我总是不敢问......

我是建国市场的孩子,我不是唯一住在地下停车场的孩子
当年住在地下室的日子,我唯一的玩伴
是同样一家子住在地下室,捡回收维生的婆婆的孙子

我不知道他们的那个『家』,到底该怎么形容
其实就是建国市场地下停车场楼梯下方,一个像是储藏室的挑高空间
但里面摆了床,摆了电视,我想,那应该是他们的家没错
婆婆捡回收的东西,还在女厕旁摆了一个小摊摆卫生纸
让内急的市场摊贩们,可以无后顾之忧
只要备妥硬币,就可以匆匆的来这里领去一份卫生纸
迅速解放后再回去摊位拚搏

我其实完全不记得玩伴的模样了,只知道他叫做『阿建』
后来他到底去了哪里?还在建国市场吗?他一直在那个小房子里吗?
唯一确认的只有,我不是那地下室里唯一的孩子!
我是建国市场的孩子,我从建国市场的停车场开始认识建国市场

用户评价

评分

平常我就是個喜歡逛傳統市場的人,總覺得那裡最有生活氣息,也最有人情味。最近聽朋友推薦了《台中老市場的印記:建國市場的過去與現在》這本書,我抱持著一份好奇心買來閱讀,沒想到意外地觸動了我內心深處的某些情感。書中對於建國市場的描述,讓我彷彿回到了過去,想起小時候跟著家人去市場採買的種種畫面。那時候的市場,雖然沒有現在這麼光鮮亮麗,但卻充滿了溫暖和人情味。記得老闆總是會熱情地招呼,親切地跟你聊天,彷彿你是他們的家人一樣。市場裡的叫賣聲、討價還價的聲音,還有各種食材的香氣,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裡。這本書除了回憶過去,也提到了建國市場的「現在」。我很好奇,在現代化浪潮的衝擊下,建國市場如何努力地轉型與改變,又有哪些地方保留了傳統的風貌?書中是否描繪了現今市場裡那些依舊親切的攤商,他們的故事又是如何?我希望書中能有更多關於市場裡「人」的故事,那些在這個市場裡奮鬥、傳承的攤商們,他們的汗水、他們的堅持,以及他們與顧客之間的情感連結,都是建國市場最珍貴的資產。我想透過這本書,重新感受那份久違的市場人情味,也看看這個承載著許多人記憶的市場,如今又呈現出怎樣的面貌。

评分

作為一個對城市發展史略有研究的歷史愛好者,《台中老市場的印記:建國市場的過去與現在》這本書,在我看來,絕對是一份極具價值的在地文獻。建國市場,其地理位置與歷史發展,與台中市的城市脈動息息相關。它不僅是個單純的交易場所,更是社會變遷、經濟發展、甚至是在地文化演變的活化石。從日治時期至今,歷經了哪些重要的歷史節點?市場的空間如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又有哪些政策的推動或影響,塑造了今日的建國市場?這些問題,都深深地牽引著我的好奇心。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能呈現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攤位規劃、甚至是以往的經營模式與管理方式。一個市場的發展,往往能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經濟結構、人民的生活習慣,以及社會的整體氛圍。我希望書中能有結構清晰的論述,將建國市場的演變置於更宏觀的歷史背景下進行分析,例如它如何與周邊的商業區、交通網絡發展相互影響,又如何反映出台中市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城市規劃理念。如果書中能引用歷史文獻、官方檔案,甚至是耆老的訪談紀錄,那將更能增加其學術價值與說服力。我期待透過這本書,能更深入地理解建國市場在台中城市發展史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與其留下的歷史印記。

评分

最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許多關於《台中老市場的印記:建國市場的過去與現在》的討論,許多人對這本書讚譽有加,我對這個主題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我不是台中在地人,但對於台灣的傳統市場,總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傳統市場不僅僅是個買賣物品的地方,更是台灣社會文化的縮影,它承載著在地居民的生活記憶,也展現著台灣特有的熱情與人情味。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透過建國市場這個案例,讓讀者看見台灣老市場的魅力。書中是否能呈現市場裡那些獨特的風土民情?例如,市場周邊有哪些隱藏的美食小吃?有哪些是只有在地人才知道的「私房」美味?市場裡的攤商們,他們是如何與顧客互動?是否有那些充滿故事的老闆或老闆娘,他們的經營理念又是什麼?我希望書中能有生動的文字描寫,捕捉到市場裡那份充滿活力的氣息,讓讀者能夠身臨其境,感受到那份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互動。即使我無法親身走進建國市場,透過這本書,我也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它,了解這塊土地上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那份在時代洪流中依然閃耀著的光芒。

评分

最近在書店偶然翻到這本《台中老市場的印記:建國市場的過去與現在》,光是書名就讓我這個在台中出生長大、對老市場有著特殊情感的在地人,眼睛為之一亮。建國市場,對我來說,不只是個買菜的地方,更是承載了無數童年回憶、家人日常,甚至是一整個時代的縮影。記得小時候,跟著阿嬤去建國市場,那裡人聲鼎沸,攤販們熱情地吆喝著,各種新鮮蔬果、魚肉、南北貨堆疊得像小山一樣,空氣中瀰漫著食物的香氣與熱鬧的氣息。阿嬤總是能在眾多攤位中,精準地找到她最信任的幾家,跟老闆熟稔地寒暄幾句,買回來的食材總是最新鮮、最對味的。長大後,即使生活步調加快,偶爾還是會特地繞去建國市場,想找尋那份熟悉的味道和人情味,但隨著時代變遷,市場也悄悄地在改變,有些老攤位消失了,新式的店面陸續進駐,總不免讓人生出一絲感嘆。這本書的出現,彷彿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了回憶的寶盒,讓我重新審視這個熟悉又陌生的所在。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深入挖掘建國市場的歷史脈絡,從它的起源、發展,到不同時期所扮演的角色,甚至是那些在市場裡默默耕耘、一代傳一代的攤商故事。我希望書中能有那些充滿生命力的照片,捕捉市場最真實的樣貌,讓我可以藉由文字和影像,重溫那些被時光沖淡的畫面,也讓我對建國市場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感悟。

评分

身為一個餐飲從業人員,對食材的來源與市場的生態有著特別的關注。偶然間得知《台中老市場的印記:建國市場的過去與現在》這本書,便引起了我強烈的閱讀興趣。建國市場,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是台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市場之一,它的規模、它的多樣性,以及它所提供的各式新鮮食材,都是餐飲業者的寶貴資源。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建國市場在供應鏈中的角色,例如,有哪些傳統的批發模式?食材的來源地為何?又有多少比例的食材是從這裡供應給餐飲業者?書中是否能採訪一些在市場裡經營多年的資深攤商,了解他們對於食材的挑選、處理方式,以及他們對品質的堅持?這些第一手的資訊,對於我們這些在廚房裡打滾的人來說,具有非常實際的意義。此外,我也很好奇,隨著時代的變遷,市場的經營模式是否也產生了變化?例如,是否有新的供應管道、新的行銷方式出現?對於年輕一代的攤商,他們又如何看待這個傳統市場?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從業者的視角,讓我更了解建國市場背後的故事,也或許能從中獲得一些新的啟發,在食材的運用與選擇上,有更深的理解與創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