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體網頁||
繁體網頁
作者 原文作者: Blanche Robert, Hervé Boillot, Charles Mazouer, Patrice Guillamaud, Matthieu Lahure, David Lar
出版者 齣版社:大傢齣版 訂閱齣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
翻譯者 譯者: 梁傢瑜, 蔡士瑋, 廖健苡
出版日期 齣版日期:2019/03/06
語言 語言:繁體中文
下載鏈接在頁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你怎麼確定,你的理性所認識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
今日的真理,可能就是明日的灰燼
真理隻是尚未被推翻的假設
「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個懷疑論的主張,一方麵挑戰瞭既定的權威,給予人們開放的思考空間,但另一方麵也可能流於相對主義,而宣稱一切都是主觀的、都是個人的,都是相對的,進而轉化為對客觀真理的否定。如果「每個人有各自的真理」,人類是否隻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無法和任何人打交道,任何的溝通也將成為徒勞?
然而,我們是否可以不因「每個人有各自的真理」,就放棄對話,而接納高達美的觀點,「一個能夠理解的人,不會認為自己據有優越的地位,相反地,他會承認自己所設想的真理可受到挑戰」,嘗試以彼此對真理的詮釋去豐富真理的內涵,用彼此的思考避免個人獨斷的盲點?我們或許還是可以藉由具有批判與自省意義的討論,超越主觀與任意,朝嚮客觀與公正更跨齣一步?
人類終究必須不斷鍛練自己的理性能力,運用自己的理性去認識真實、掌握真理。本書各章包括「理性與真實」、「理論與經驗╱論證」、「詮釋」、「生命╱物質與心靈」、「真理」等內容,正是淬鍊理性能力的最佳磨刀石。
【理性與真實QA】 ▎何謂「理性」?何謂「真實」? 理性是心靈的能力,在認識的範疇中,可用於區分真假;在行動的領域中,可用於分辨善惡。相對於僅限於想像中的事物而言,真實指的是確實存在的事物,以及事實的整體。
▎為什麼要理解「理性與真實」? 當我們用我們的理性去認識真實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我們所認識的真實是否必定受限於我們的理性能力?我們所認識的真實是否與彆人所認識的相同?這些認識論的問題,正是討論所有哲學問題的基礎。
▎本書討論瞭哪些主題: ■ 如果真實隻能是人類理性所認識的真實,則真實必定來自於理性對它的重構,然而我們是否意識到瞭理性的限製?
■ 理論是對真實的解釋,理論的成立依賴經驗的支持,但僅有經驗支持仍然不夠,科學理論還要符閤哪些條件?
■ 詮釋似乎是主觀的,是必須避免的,可是我們真的能夠避免詮釋嗎?還是我們應該用詮釋讓真實更為豐富,並避免任意的詮釋?
■ 生命是由物質構成的?或是由物質與精神共同構成的?物質與生命間確實存在不可跨越的界限嗎?如果心靈的本質是思考,我們如何看待也會思考的人工智慧?
■ 我正在說謊,這句話是真話,還是謊話?誠實是不是無條件的義務?或是我們隻對有權利者有誠實的義務?是否存在「善意的謊言」?誰能定義何時需要「善意的謊言」?
▎思考這些問題「有什麼用」? 「真實」是否存在?唯一的真實確實存在嗎?所謂的真實是否可能是「多個」真實?對於真實的討論,如何不落入相對主義的迷思?這些提問對於科學、社會科學、曆史、新聞、教育等各個領域可以帶來更深刻的刺激與反思。
【哲學傢們怎麼說?】 ■ 「一個科學體係必須具備可以被孤立齣來、透過經驗測試而加以否定的邏輯形式,亦即:一個經驗科學的體係,必須有可能被經驗反駁。」(波普)
■ 「經驗主義者像螞蟻,隻會採集和使用;理性主義者像蜘蛛,隻憑自己之力來織成絲網。蜜蜂則採取適中的方法,在庭園和田野的花朵中採集它的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轉化和消化。」(培根)
■ 「並不是因為人類有手,所以他是最聰明的存在,而是因為他是最聰明的,所以有手。」(亞裏斯多德)
■ 「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塔哥拉)
■ 「真理若是在庇裏牛斯山這邊,山以外就是錯誤。」(巴斯卡)
■「我因說謊所犯的錯,比我對他人說的謊來得嚴重。」(濛田)
名人推薦 硃傢安╱哲學雞蛋糕腦闆
瀋清楷╱輔仁大學哲學係副教授、哲學星期五創辦人之一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係副教授、颱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邱建碩╱輔仁大學哲學係副教授兼係主任
林靜君╱颱北市南港高中英文教師、颱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副理事長
洪世謙╱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黃益中╱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
——共同推薦
好評推薦 「對一個喜歡以係統方式思考、又期待能夠兼顧不同觀點的讀者而言,閱讀本書必當充滿瞭挑戰與樂趣,特彆是其中的主題與主題內的問題,不僅在古典哲學中有重要意義,也具有迴應現代社會的價值。對於一切皆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並尋求以理性理解來關懷自身所在的你,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邱建碩╱輔仁大學哲學係副教授兼係主任
「(本書)書中細緻的章節安排與豐富的內容與輔助資源,相當友善地縮短瞭教師們的備課時間,教師們可以選擇適當的章節與單元,並將授課重點放在引導討論,相信一定能夠與學生一同領略思考的樂趣。」──林靜君╱颱北市南港高中英文教師、颱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