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网页||
繁体网页
著者 原文作者: Blanche Robert, Hervé Boillot, Charles Mazouer, Patrice Guillamaud, Matthieu Lahure, David Lar
出版者 出版社:大家出版 订阅出版社新书快讯 新功能介绍
翻译者 译者: 梁家瑜, 蔡士玮, 廖健苡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19/03/06
语言 语言:繁体中文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你怎么确定,你的理性所认识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
今日的真理,可能就是明日的灰烬
真理只是尚未被推翻的假设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怀疑论的主张,一方面挑战了既定的权威,给予人们开放的思考空间,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流于相对主义,而宣称一切都是主观的、都是个人的,都是相对的,进而转化为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如果「每个人有各自的真理」,人类是否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和任何人打交道,任何的沟通也将成为徒劳?
然而,我们是否可以不因「每个人有各自的真理」,就放弃对话,而接纳高达美的观点,「一个能够理解的人,不会认为自己据有优越的地位,相反地,他会承认自己所设想的真理可受到挑战」,尝试以彼此对真理的诠释去丰富真理的内涵,用彼此的思考避免个人独断的盲点?我们或许还是可以借由具有批判与自省意义的讨论,超越主观与任意,朝向客观与公正更跨出一步?
人类终究必须不断锻练自己的理性能力,运用自己的理性去认识真实、掌握真理。本书各章包括「理性与真实」、「理论与经验╱论证」、「诠释」、「生命╱物质与心灵」、「真理」等内容,正是淬鍊理性能力的最佳磨刀石。
【理性与真实QA】 ▎何谓「理性」?何谓「真实」? 理性是心灵的能力,在认识的范畴中,可用于区分真假;在行动的领域中,可用于分辨善恶。相对于仅限于想像中的事物而言,真实指的是确实存在的事物,以及事实的整体。
▎为什么要理解「理性与真实」? 当我们用我们的理性去认识真实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我们所认识的真实是否必定受限于我们的理性能力?我们所认识的真实是否与别人所认识的相同?这些认识论的问题,正是讨论所有哲学问题的基础。
▎本书讨论了哪些主题: ■ 如果真实只能是人类理性所认识的真实,则真实必定来自于理性对它的重构,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了理性的限制?
■ 理论是对真实的解释,理论的成立依赖经验的支持,但仅有经验支持仍然不够,科学理论还要符合哪些条件?
■ 诠释似乎是主观的,是必须避免的,可是我们真的能够避免诠释吗?还是我们应该用诠释让真实更为丰富,并避免任意的诠释?
■ 生命是由物质构成的?或是由物质与精神共同构成的?物质与生命间确实存在不可跨越的界限吗?如果心灵的本质是思考,我们如何看待也会思考的人工智慧?
■ 我正在说谎,这句话是真话,还是谎话?诚实是不是无条件的义务?或是我们只对有权利者有诚实的义务?是否存在「善意的谎言」?谁能定义何时需要「善意的谎言」?
▎思考这些问题「有什么用」? 「真实」是否存在?唯一的真实确实存在吗?所谓的真实是否可能是「多个」真实?对于真实的讨论,如何不落入相对主义的迷思?这些提问对于科学、社会科学、历史、新闻、教育等各个领域可以带来更深刻的刺激与反思。
【哲学家们怎么说?】 ■ 「一个科学体系必须具备可以被孤立出来、透过经验测试而加以否定的逻辑形式,亦即:一个经验科学的体系,必须有可能被经验反驳。」(波普)
■ 「经验主义者像蚂蚁,只会採集和使用;理性主义者像蜘蛛,只凭自己之力来织成丝网。蜜蜂则採取适中的方法,在庭园和田野的花朵中採集它的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转化和消化。」(培根)
■ 「并不是因为人类有手,所以他是最聪明的存在,而是因为他是最聪明的,所以有手。」(亚里斯多德)
■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哥拉)
■ 「真理若是在庇里牛斯山这边,山以外就是错误。」(巴斯卡)
■「我因说谎所犯的错,比我对他人说的谎来得严重。」(蒙田)
名人推荐 朱家安╱哲学鸡蛋糕脑板
沈清楷╱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星期五创办人之一
吴丰维╱文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理事长
邱建硕╱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林静君╱台北市南港高中英文教师、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副理事长
洪世谦╱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副教授
黄益中╱高中公民教师、《思辨》作者
叶浩╱政治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共同推荐
好评推荐 「对一个喜欢以系统方式思考、又期待能够兼顾不同观点的读者而言,阅读本书必当充满了挑战与乐趣,特别是其中的主题与主题内的问题,不仅在古典哲学中有重要意义,也具有回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对于一切皆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寻求以理性理解来关怀自身所在的你,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邱建硕╱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本书)书中细致的章节安排与丰富的内容与辅助资源,相当友善地缩短了教师们的备课时间,教师们可以选择适当的章节与单元,并将授课重点放在引导讨论,相信一定能够与学生一同领略思考的乐趣。」──林静君╱台北市南港高中英文教师、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