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与道:追溯中国文化、语文及哲学之起源【英文书】

龙骨与道:追溯中国文化、语文及哲学之起源【英文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Chinese Culture
  • Chinese Philosophy
  • Linguistics
  •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 Ancient History
  • Mythology
  • Dragon Bone
  • Cultural Studies
  • East Asian Studies
  • Philosophy of Language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部分,採用柏拉图理想国的对话方式来介绍中国古代的甲骨文;第二部分,以先秦七大哲学家的生涯和思想为主,分为六章,并于各章中以中、英文双语解释哲学家的原始文献,期望借此方式引领年轻的英美人士对中国文化、语文及哲学的閲读乐趣。
 
  The book introduces some 300 inscriptions on Dragon Bones and traces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seve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s.  It discusses their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key concept of Dao (previously translated as Tao) as either a road, a method, or the basis of being and quotes their distinct sayings in Chinese, believing that it is probably the best way to learn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another nation.
 
《星辰之下:古代文明的观测与书写》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索了古代文明在天文观测、自然哲学以及早期文字系统形成过程中的复杂互动。它并非一部专注于单一文化或地理区域的通史,而是通过一系列跨文化比较的案例研究,揭示了人类早期知识体系构建的普遍模式与独特路径。全书聚焦于人类如何从对宇宙现象的敬畏与困惑中,逐步发展出精确的计时方法、定居农业的周期性指导,以及记录和传承这些知识的符号系统。 第一部分:天空的律令——早期天文观测与世界观的塑造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史前至青铜时代早期社会中,天文现象如何被整合进宗教信仰与社会结构。我们详细分析了巨石阵、中美洲的玛雅遗址,以及早期两河流域的观测记录。重点探讨了“天人合一”观念在不同文化中如何具体表现为对星辰运行轨迹的精确测量,这些测量如何反过来指导了建筑布局和祭祀日期的确定。 日影与圭表: 研究了古代社会如何利用太阳的运动来确定时间单位(日、月、年)的基准,并考察了影子长度变化在确定地理纬度上的早期应用。 关键星座的象征意义: 探讨了猎户座、天狼星等在不同文化中被赋予的叙事功能,它们如何成为神话的载体和年度农业周期的指示器。 月相与历法体系的冲突与融合: 对比了基于太阳的回归年历和基于月亮的阴历系统,分析了在管理农业生产和宗教节日时,社会如何权衡这两种计时体系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历法修正机制。 第二部分:大地之语——早期自然哲学与物质世界的解析 此部分转向对自然界物质现象的初步哲学化解读。古代先民不仅观测天象,更试图理解脚下的土地、流淌的江河以及生命循环的本质。本书拒绝将古代思想简单视为“迷信”,而是将其视为对经验世界系统性探究的萌芽。 五行与元素论的谱系: 对比了古希腊的四元素论(水、气、火、土)与东方文化中以物质属性划分的哲学框架。分析了这些分类系统是如何指导早期的炼金术实践和医学理论的构建。 水文地理学与灌溉哲学: 重点分析了尼罗河、幼发拉底河与黄河流域的早期治理经验。这些经验不仅是工程学的胜利,更催生了关于“秩序与混沌”、“控制与顺应”的哲学思考。水资源的分配逻辑,往往成为早期国家权力结构和法律制定的基础。 生命循环与形而上学的初探: 考察了早期关于灵魂、死亡与重生的观念,这些观念如何与季节更替、植物的枯荣紧密关联,形成早期的生命哲学。 第三部分:符号的诞生——文字系统的功能性与抽象化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文字的起源并非单纯的记录工具,而是知识体系结构化的结果。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具体经验向抽象概念的飞跃。 从图画到表意: 细致描绘了楔形文字、甲骨文等早期书写系统中,象形符号如何逐渐脱离其具象意义,演变为代表复杂概念和语法结构的表意符号。 数字系统的抽象力量: 探讨了巴比伦的六十进制和玛雅的二十进制在处理天文和贸易数据时的效率差异。数字系统是如何从计数发展为可以进行复杂运算的数学工具。 书吏阶层的知识垄断与社会影响: 分析了在古代社会,掌握读写和天文观测技能的专业阶层(如祭司、书吏)如何通过对知识的控制来巩固其政治和社会地位。文字和历法成为维护统治秩序的有效手段。 第四部分:跨文化的对话——知识的传播与变异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古代知识体系如何在地理边界上进行交流、影响与适应。本书特别关注了丝绸之路早期阶段,技术、信仰和哲学思想如何通过贸易路线进行非线性的传播。 历法移植与本土化: 研究了如巴比伦历法对埃及或波斯历法体系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气候带和农业需求下,这些历法是如何被重新“校准”以适应新的环境。 计量单位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对比了不同文明对长度、重量和容量的度量标准,分析了这些标准在促进早期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以及标准不一所导致的冲突。 哲学观念的隐秘路径: 探讨了在没有直接文字交流的情况下,某些世界观的结构(如循环时间观)如何在不同地域独立出现,或通过间接的中介文明进行传播和转化。 结论: 本书试图描绘一幅宏大而精细的古代知识建构图景。它强调,支撑古代文明运作的天文、自然认知和书写系统,是相互依存、共同演化的复杂结构。通过对这些“起源”的追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如何从混沌中提炼出秩序,并为后世的科学与人文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书为研究古代科学史、符号学和思想史的学者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比较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谢善元 Shan-yuan Hsieh


  生于上海。1949 迁至台湾,在台湾完成大学教育,考取美国富布莱特奖学金,就读美国芝加哥大学,1972年取得博士学位。曾在加拿大及美国几所大学教授中国历史、政治和哲学。

  Born in Shanghai in 1936, he moved  to Taiwan before 1949 and got his college education there. With the help of a Fulbright Scholarship, he came to the U.S., studied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earned his Ph.D. in 1972.    After teaching Chines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for about ten years, he retired.  Feeling that none of available translations of Plato's Republic was fully satisfactory, he turned Paul Shorey's work into Chinese in 2009.  Then, stylistically, he used the dialogues between himself and his two young students as the basic material and wrote the Dragon Bones and Dao.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开启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中国文化、语文及哲学最深层的根源。《龙骨与道》以“龙骨”——中国最早的文字——为起点,进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溯源。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从其语言入手,而这本书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作者通过对甲骨文等早期文字的精妙解读,展现了汉字是如何从象形、指事等原始形态,逐渐演变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模样。更重要的是,他不仅仅关注字形的变化,更深入挖掘了每一个汉字背后所蕴含的古人的生活智慧、宇宙观和伦理道德。我对书中对“道”的阐释尤为着迷。它并非停留在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上,而是通过追溯“道”字在早期语言中的含义,以及它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方方面面,展现了“道”作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含义。这种从微观的文字解读到宏观的哲学体系构建的论证方式,让我耳目一新。它让我明白,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其哲学思想并非脱离生活而存在,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一场智识与情感的双重盛宴。作者以“龙骨”为切入点,引领我深入中国文化、语文及哲学的源头活水。我一直对“龙骨”这个词有着特殊的想象,它仿佛承载着古老而神秘的力量。而这本书,则将这份想象具象化,让我看到了文字如何在远古的泥土中诞生,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最终成为今日我们所使用的汉字。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道”这一核心概念的阐释。他并非从某个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而是从最朴素的语言符号入手,层层剥茧,展现了“道”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如何从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认知,逐渐升华为一种包罗万象的哲学理念。书中对一些早期汉字的拆解与分析,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汉字,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偏旁,都可能隐藏着古人对世界最原始的观察和最深刻的理解。这种考古式的解读方式,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传承的语言和思想,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演变,凝聚了无数先人的智慧与心血。阅读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条古老的河流,溯流而上,去探寻那源头处的清澈与纯粹。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专注于文字学或语言史的学术著作,但当我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是一本能够触及中华文明灵魂深处的百科全书。作者通过对“龙骨”——即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的细致考察,不仅仅是在梳理汉字的演变,更是在追溯中国人的集体意识、价值观念和世界观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我尤其被书中对“道”的探讨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更是贯穿于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隐形力量。作者通过对“道”字以及与之相关的早期词汇的分析,展现了中国人是如何从自然界的规律中感悟到“道”的存在,并将其延伸至人伦道德、治国方略乃至个人修养。这种从天地人三者的关系中寻找哲学智慧的方式,让我对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龙骨”的解读,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的文字能够如此持久地传承下来,并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是思维的模式,是文化基因的载体。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在替我诉说着那些埋藏在我内心深处,却又难以言说的对于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评分

读罢《龙骨与道》,我仿佛置身于一条历史长河的源头,看到了中华文明那清晰而又充满力量的脉络。《龙骨》二字,在我阅读前便充满了神秘感,而这本书则让我领略了它作为中国最古老文字之一的非凡意义。作者以“龙骨”为切入点,将文字的演变、语言的变迁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一直对“道”这个概念深感好奇,而本书的解读,让我明白了“道”在中国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从一种对自然运行规律的朴素感知,逐渐演化为一种包罗万象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作者通过对早期汉字的考证,展现了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体验生活,来构建他们的思想体系。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文字到哲学,再到文化整体的论证方式,让我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字或哲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如何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并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思想史。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种深刻的共鸣,仿佛作者在替我诉说着那些我内心深处对于中华文明的认同与赞叹。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充满热情的爱好者,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那些古籍的精髓,必须深入其语言的根源。《龙骨与道》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它让我明白,古代文献的字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甚至宇宙观念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对“龙骨”(甲骨文及早期文字)的细致解读,展现了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是如何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我被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溯源所折服,例如,作者如何通过分析与“祭祀”、“神祇”相关的早期汉字,来揭示中国早期宗教信仰的雏形,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语言来与神灵沟通,试图理解和掌控自然。这种对文字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让我对许多古代的仪式、习俗和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时,并非仅仅停留在字面的解释,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展现了语言、文化、哲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态关系。读这本书,就像是在阅读一部流动的历史,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一段往事。它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评分

《龙骨与道》这本书,为我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智识探索之旅。我一直对中国文化的起源,特别是语言和哲学之间的关联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渴望。作者以“龙骨”——中国早期文字——为线索,带领读者深入追溯了中国文化、语文及哲学的根源。我被书中对汉字演变的细致描绘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字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作者揭示了每一个汉字背后所蕴含的古人的生活智慧、宇宙观和伦理道德。而“道”,作为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在本书中的解读更是让我茅塞顿开。作者并非停留在表面的定义,而是通过追溯“道”字在早期语言中的实际运用,展现了它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如何从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认知,逐渐升华为一种深刻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这种从语言的根源来理解哲学思想的方式,让我对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如此深厚而又持久,正是因为其哲学思想深深地根植于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之中,并通过语言得以传承和发展。

评分

《龙骨与道》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感受,便是对中华文明根基的全新认知。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中国的文化、语言和哲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大门。作者以“龙骨”——即中国早期文字——为起点,带领我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溯源之旅。我被书中对汉字起源和演变的细致考证所深深吸引。它让我明白,汉字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是思想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直接体现。而“道”作为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在本书中的解读,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作者从语言的根源入手,展现了“道”是如何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从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认知,逐渐演化为一种深刻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我尤其喜欢书中将语言学、历史学和哲学巧妙结合的论述方式。通过对“龙骨”中蕴含的信息进行解读,作者不仅揭示了中国古代先民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更展现了他们是如何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和体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对我们当下所传承的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哲学那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飘逸意境心生向往,但总觉得隔着一层薄雾,难以窥其真容。《龙骨与道》这本书,如同一阵清风,将那层薄雾吹散,让我得以一窥中国哲学最纯粹、最原始的形态。书中对“道”的探讨,并非局限于某个学派或某位哲人的观点,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追溯其在早期汉语中的根源,以及它如何从一种朴素的自然规律的认知,逐渐升华为一种深刻的宇宙哲学。我被作者对“龙骨”——即早期文字——的解读深深吸引,他并非将之视为僵死的古物,而是赋予它们生命,让它们诉说古人的智慧。例如,书中对一些与“龙”相关的字的研究,不仅仅是字形的考证,更是对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探索。通过对汉字的演变和词义的溯源,作者巧妙地将语言学、历史学和哲学融为一体,展现了中国古代先民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体悟生活,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又深刻的哲学思想体系。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的论证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既有严谨的学术考证,又不失生动形象的阐述,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哲学探讨变得引人入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道”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词汇,而是感受到了它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深处的脉动。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如同在浩瀚的书海中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我重新审视那些似乎触手可及却又深邃难测的中国文化脉络。我一直对语言的演变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思维方式深感兴趣,而《龙骨与道》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从书名中“龙骨”二字,我联想到的是甲骨文,是历史的印记,是文明的基石。当我翻开这本书,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亲历了汉字从原始的图画符号演变成如今方块字的艰辛历程。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字形的变化,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每一个汉字的诞生、演变及其背后蕴含的古人的生活智慧、宇宙观和伦理道德。例如,书中对“道”字的解读,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行走”或“道路”,更是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探讨了老子《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的深邃含义,以及它如何渗透进中国人的日常思维、行为准则乃至社会结构之中。我尤其被书中对汉字偏旁部首和部首意义的考证所吸引,这些细节之处往往隐藏着最直接的文化密码。作者通过对大量古代文献、碑刻、器物上的文字进行细致入微的梳理,展现了文字如何不仅仅是记录工具,更是思想的载体,是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阅读的过程,我时常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论述,仿佛一个考古学家,在字里行间挖掘出被尘封已久的宝藏。这种对根源的追溯,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对我们当下所传承的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字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思想史、生活史、哲学史的缩影。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思想中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充满好奇,也对中华文明为何能如此绵延不绝感到着迷。《龙骨与道》这本书,为我解答了这些疑问。作者以“龙骨”——即甲骨文等早期文字——为出发点,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文化、语文及哲学的起源。我被书中对汉字演变的细致梳理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文字如何从简单的图画演变成记录思想的复杂符号,每一个笔画的变化都可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对世界的理解。而“道”,作为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在本书中的解读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道”的定义,而是通过追溯“道”字在早期语言中的实际运用,展现了它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如何从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认知,逐渐升华为一种深刻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这种从语言的演变来理解哲学思想的视角,非常独特且具有说服力。它让我意识到,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如此独特而又持久,正是因为其哲学思想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之中,并通过语言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