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365:越古而来的薰风,徐迎人生四季好修养 冬之卷

论语365:越古而来的薰风,徐迎人生四季好修养 冬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论语
  • 修养
  • 人生
  • 智慧
  • 传统文化
  • 冬日
  • 励志
  • 好习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鲁国来的正能量,给你人生四季好修养
  入课堂不打瞌睡,出社会不做无礼之人
  孙中兴老师幽默风趣的《论语》新解:听孔子的话,但要听得灵活有弹性、兼顾现世人生与情感完满,无论如何都要时时充满正能量,千万别当食古不化的老顽固啊!


  开设大受学生欢迎、选修爆人数的「爱情社会学」课的孙中兴老师,师承奉元书院的创办者──爱新觉罗毓鋆,以古朴薰风开创崭新、切合时代的《论语》新解,一篇不漏地全面解析,广纳各家注疏精华、统整百家之言,并以幽默、轻松的方式,侃侃而谈孔子与其学生的有趣相处模式,集严肃解经、人情体会与社会观察,亦庄亦谐、风格平易近人,希望能带给青年学子读《论语》不一样的风气。

  古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现今的天已非鲁国的天,天下也已擅变余千百次,治天下的《论语》,也到了需要全面新解析的时候。

  《论语365:越古而来的薰风,徐迎人生四季好修养》系列共分春、夏、秋、东四册,以季节为主题,孙老师以每日一论语的形式,持续500余日无间断阅读、解析、抒发胸臆,将春秋时期的智慧转化为切合现代人情世故、社会发展的新颖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问题,放到现代社会来看,解释可以更多元;「礼乐」的追求其实是「不以考试为目标」的学问与气直追求;真正「好学」的人,才不是只喜欢埋首书本、考试一百分的人呢!常常被孔子碎碎念的子路,其实和老师之间有互相「开玩笑关系」,师徒间的相处不像古来圣贤解释的那样肃穆,而是打诨插科、幽默风趣。

  孙中兴老师提醒我们,要听孔子的话,但要听得灵活有弹性、兼顾现世人生与情感完满,无论如何都要时时充满正能量,千万别当食古不化的老顽固啊!

  ‧《论语》情境实用篇
  1. 子贡说:「我不想要在言语上被别人评论时误会冤枉,我也希望在评论时不要误会冤枉别人。」孔子说:「赐啊!这是你做不到的事啦!」

  ◎当网路笔战打个没完,网红或政治人物隔空交火、真相难辨、人人雾煞煞时。──阅《论语》,薰风迎面,笑看自我认知的荒谬,叹言语修养之难。人人也许都如好辩论的子贡,也和他有同样的愿望,可惜做人难,做有修养又圆融的人,更难。

  2. 宰我问孔子说:「假如有这么一个仁人,人家告诉他说有人掉到井里头去了,他会不会跳下去救人?」孔子回答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君子会去井边了解状况,﹝思考救人的方法﹞但是不会冒然就自己下井去救人;可以骗他去,但是不可能诬罔他下井去救人。」

  ◎理性是重要的力量。当你碰上危险,思考就是保身护人的最后防线。孙中兴老师说:「『见义勇为』固然是好事,但是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不会游泳的人是不能下水救人的,只能求救,不是下水跟着淹死才是「仁」。道理是一样的。」

  在这混乱的世代,诸君务必谨记在心。

  3. 孔子说过:「一个人要是能够讲道理,你却不跟他讲道理,就失去和这个人讲理和学习的机会;一个人不能够讲道理,你却硬要跟他讲道理,这就是白费口舌。有智慧的人不会失去和人讲道理和学习的机会,讲话也不会白费口舌。」

  ◎在这价值观激烈互搏的时代,沟通至关重要。不过,沟通也要「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有效。

  孙老师说:「古语有云:『话到嘴边留半句。』也是强调说话要谨慎。但是有人矫枉过正,就变成了不言或寡言,而忽略了『时』」和『人』的考量。现代人的「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这样的开头,往往也变成了憋不住想要说的礼貌警告。至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恐怕也要看人和看场合的。我们也听过「人言可畏」的警告,可是恐怕也要先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说了一些让人觉得可畏的话呢?』」

  4. 孔子说:「我不想要说话了。」子贡﹝很惊骇地﹞说:「老师您如果不说话,我们这些当学生的怎么传述您的主张呢?」孔子﹝抬头看着天,淡淡地﹞说:「老天爷说话了吗?四季不照样运行,各种生物不照样成长。老天爷说话了吗?」

  ◎厌世的时候,不如无言,而即便无言,世界也会继续转动,而且可能会转动得更有效率,孔老夫子就是这么做的。

  孙老师说:「孔子强调的是『行』而不是『言』;能『言行如一』是最上策,退而求其次就是『行先言后』,等而下之就是『言过其行』或『言而不行』。如果是『不言不行』大概就是『活死人』,不需要讨论。」

  话讲太多而不实际执行,画出的理念就是空。和话讲得很漂亮、言论传播得很远比起来,真正脚踏实地的去做,才真能改变世界。

  在这个资讯纷乱、待解之事繁多的社会里,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想:这些言论是否言过其实?是否真能产生效应?我们听完、说完之后,是不是就这样算了呢?言论的阐发、传播的确很重要,而行动的配合,更是重要。
经典重光,智慧永续:一本关于生命艺术的实用指南 书名:《生活的艺术:从古今智慧中汲取安身立命的哲学》 作者: [此处可设为虚拟学者或跨学科研究者] 装帧与设计: 采用环保纸张,内页使用柔和米黄色,字体排版疏朗有致,配有大量手绘的古建筑、自然景观及哲学符号插图,装帧上力求体现传统书卷的质感与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 导言:在喧嚣中重寻宁静的锚点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个体常常感到漂浮不定,难以在日常的琐碎中把握住生活的“主旋律”。《生活的艺术》并非一本空泛的说教之作,它是一份诚恳的邀请,邀请读者暂时停下脚步,回望人类文明长河中那些历久弥新的生存智慧。它尝试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中,我们如何构建一个稳定、丰盈且具有韧性的内在世界? 本书超越了单一学科的限制,它融合了古典哲学思辨的深度、心理学对人类行为的洞察,以及人类学家对不同文化生活模式的观察,旨在提供一套可操作、可内化的“生活操作系统”。 --- 第一部分:构建内在的“场域”——认识自我与环境的边界 本部分致力于帮助读者绘制出清晰的自我边界,理解个体在宏大世界中的位置,并学会管理内在的“能量流”。 第一章:认知的雕塑家:重塑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视觉的陷阱与心灵的校准: 探讨“确认偏误”如何扭曲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并提供一套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框架,用于定期“清洗”自己的预设观念。 时间的拓扑学: 不仅仅是时间管理,而是关于“时间感”的重建。如何区分“被消耗的时间”与“被投入的时间”?引入古代智者关于“永恒当下”的实践,使我们不再被未来焦虑和过去懊悔所绑架。 不确定性的拥抱者: 面对无法控制的外部事件,本书借鉴斯多葛学派的智慧,详细阐述“可控/不可控”二分法的现代应用。重点在于,如何将对“结果”的执着转化为对“过程”的精进。 第二章:居所与精神的共振:环境的哲学 “空”的价值: 借鉴东方哲学对“虚空”的重视,探讨物质空间中的“留白”对精神创造力的释放作用。如何通过有意识的舍弃和整理,为心灵腾出呼吸的空间。 流动的边界: 探讨居住环境(家、工作场所、自然)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模式。书中不提供装修指南,而是提供一套“感知练习”,训练读者去“听见”空间中的非语言信息。 慢的革命: 对快节奏的消费主义进行反思。介绍“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培养,如何通过深入体验一个地理位置,获得稳定感和归属感,而非仅仅是短暂的“打卡”。 --- 第二部分:人际关系的织锦——连接与独立之间的平衡术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但过度的依赖或彻底的孤立都会损害生命质量。《生活的艺术》关注如何在关系中保持本真与尊重。 第三章:言语的炼金术:沟通的深度与力量 倾听的层次: 区分“听到声音”、“理解信息”和“感知意图”三个层次的倾听。书中提供了实用的“回溯确认”与“情绪命名”技巧,帮助读者穿越表面的争执,直达核心需求。 建设性的冲突: 冲突并非关系的终点,而是深入了解的契机。本书教授如何以“非暴力沟通”为基础,结合古代辩论艺术的严谨性,将指责转化为需求陈述。 沉默的艺术: 在一个要求“时刻发声”的时代,探讨“刻意保持沉默”的战略价值。何时退让一步,让空间为理解留白,比强行解释更有效。 第四章:友谊与契约:建立有生命力的连接 价值的筛选器: 如何评估一段关系对自我成长的长期价值?介绍一套基于“共同成长愿景”而非“短期利益交换”的关系评估模型。 界限的柔性维护: 强调界限不是僵硬的墙壁,而是可调节的管道。探讨如何在不损害情感连接的前提下,清晰、坚定地表达自己的“不可侵犯区域”。 责任的轻重: 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平衡对家庭、社群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分配,避免陷入“过度奉献”的疲惫循环。 --- 第三部分:内在的耕耘——心智的锻造与韧性培养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聚焦于如何通过持续的内在训练,培养面对人生起伏的强大心理素质。 第五章:情绪的炼金炉:将痛苦转化为燃料 “伤痕”的美学: 借鉴古代对“残缺之美”的欣赏,引导读者正视过去的创伤或失败,将其视为复杂经历的证明,而非永久的缺陷标记。 习惯的惰性与重塑: 深入剖析习惯的神经科学基础,并提供一套结合“微习惯”与“意图驱动”的系统,以实现缓慢而持久的行为改变。 审美的介入: 探讨艺术、音乐或自然体验如何直接绕过逻辑思维,抚慰焦虑。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引导性的“感官练习”,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激活这种审美慰藉。 第六章:行动的锚点:意义感与日常的交汇 小胜利的累积: 摒弃对“宏大目标”的盲目崇拜,转而聚焦于每日能完成的、有质量的“微小行动”。这些行动是构建长期意义感的基石。 专业的敬畏: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本书鼓励读者学习工匠精神,对自己的手艺抱持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敬畏心。这是从“工作”到“使命”转变的关键。 传承的视角: 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将如何被后代理解和解读。这种“超越时间尺度”的思考,能立刻提升当前决策的权重与质量。 --- 结语: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 《生活的艺术》的目的不是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套精良的“工具箱”和一幅“航海图”。生活是一场持续的适应性学习,真正的艺术在于我们如何优雅、清醒且充满好奇心地去体验这场旅程的每一步。本书的每一章都旨在成为读者在迷雾中可以随时展开的一张地图,指引他们回到那个稳定而充满智慧的自我中心。 --- (预计阅读时间:约 12 小时深度阅读,30 小时实践反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孙中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职于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开设台大最热门选修课「爱情社会学」,受各界好评,引发广泛讨论。研究专长为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历史社会学。1975年成为「天德黉舍」门生,拜儒学大师爱新觉罗毓鋆为师,迄今孜孜不倦钻研古圣先贤之书,其解经风格结合社会学理论方法与生活化的经验,幽默活泼。

  着有《穿越时空,与孔子对话》、《学着,好好分》、《学着,好好爱》、《马/恩历史唯物论的历史与误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异话》、《理论旅人之涂尔干自杀论之雾里学》、《令我讨厌的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爱‧秩序‧进步──社会学之父:孔德》。
 

图书目录

冬之卷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附记:从「老亲王」到「太老师」
 
附表(一)
1. 论语各版本分章比较表
2. 论语主要版本分章比较表
 
附表(二)
孔子弟子在论语中出现的排行、顺序、章节及次数统计
 
附表(三)
孔子弟子的世代排序
 

图书序言



  二○一四年的九月初,和一位在大陆的朋友于微信上谈起每天可以读一点什么书时,我建议每天读一段《论语》,朋友就顺势提议让我每天写一段让大家看,就这样开始了我一连五百多天(中间只因外出旅游而中断了几天)的《论语》写作(二○一六年一月九日发最后一篇)。这期间,每天晚上寄给海崃两岸的亲朋好友,成为「论语日记」和「论语日寄」,也成为亲朋好友的「论语日读」。写完后,朋友又建议将过去发过的稿子再加以编辑,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命名为「论语日记」,就这样有机会跟更广大的读者见面。出版社的朋友读到了,也觉得可以出版,这本书就因缘际会诞生,于二○一八年年初率先于大陆出版,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一桩美事。

  原先的前几篇的写作都很随兴简要,后来经过朋友反应以及自己的想法,慢慢形成了一种格式。趁着出版,又将前几章重新写过,以达成全书体例上的统一。首先我会说明各章的题旨。这是注释论语的几位前辈做过的事情,如皇侃(四八八—五四五年)和邢昺(九三二—一○一○年)。我的意见未必和他们相同,所以也在一开始提醒读者。其次是白话翻译。这是我原来前几篇都没做的事情,后来有朋友反映实在不容易懂,我想想就从善如流全部加上,除非太过浅白或者无解。我的解释加了很多背景的说明或是我想像中对话人物的表情,以便帮助读者更清晰的理解每章的内容。碰到有不同解释的章节时,我会尽量选择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有时几种解释看起来都合理,就一起放入我的白话翻译。

  我的白话翻译是根据自己对各家古注的解读之后所做的判断,也因此在白话翻译之后,是比较各家对于关键字词的解释。这个部分我参考的是黄怀信先生编的《论语汇校集释》(两册)(上海古籍,二○○八),特别是其中收罗的何晏(一九五?—二四九年)、皇侃、邢昺、朱子(一一三○—一二○○年)、刘宝楠(一七九一—一八五五年)、戴望(一八三七—一八七三年)、程树德(一八七七—一九四四年)以及黄先生自己的解释。读者在本书也可以看到古今注释家的异同和演变,这也是古人智慧可以启发我们智慧的部分。接着,我遵循先师爱新觉罗毓鋆「依经解经」的教诲,从《论语》的其他章节或先秦两汉古籍找到相关的章节来证立孔子每章的想法。我原先受益于杨树达先生的《论语疏证》,后来更得力于「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画」网站的搜寻引擎。除了关键字之外,我也借由网站的资料,搜寻到相关的人物故事和历史背景,如此一来能对《论语》有更全面的了解。最后是我自己的一点感想,我戏称比毓老师提倡的「依经解经」多一个字的「依经验解经」。有时回忆起当初在师门读书时老师说的话,有时感叹于当今社会的现况,也算是我读《论语》之后的「兴、观、群、怨」吧!

  二○一九年出版的台湾版,修正了一些内容和引用资料,分成春、夏、秋、冬四卷,最后一卷收录三篇附录和记述我入毓老师门下的一篇回忆录。三篇附录原先都是我为了自己读《论语》准备的:附录一是历代对于《论语》分章的对照表,我选定用「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画」的分类,算是其中分章最多的一种;参考其他版本的朋友,可以知道这种差异并非错误;附录二是孔门弟子在《论语》中出现的章节、次数和相关统计资料;附录三是孔门弟子的世代位置,可以帮助读者认识孔门弟子在年齿上的关系,这对重视长幼伦理的孔门应该是很重要的资讯。读者会发现有些章节我有不同于前辈注释家的理解,我都是有着经典或是经验上的根据,请大家平心静气看待我提供的证据。如有不同意见,也欢迎批评指教。让我们都能在讨论之余,增加对《论语》的了解。

  每章的附录原先是当作我言之有物的证据。应该可以让有心更上一层楼的读者去细细品味,不过碍于篇幅,在编辑成书的过程中删去不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配合「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画」的网站阅读。

  另外,这本书的内容是原来天天晚上发给朋友的。怕朋友遗忘某些故事,再加上这样的故事都很重要,所以难免重复叮咛。
从写完本书初稿之后,我开始动念:「对于《论语》我还能做些什么?」于是每天早上用钢笔抄一章《论语》,每週一次抄写七章小楷毛笔,在早上发给朋友,一起共勉。各位读者在读《论语》之余,也可以想想对于《论语》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最后要和大家共勉,孔子教诲的重点不是「知」,而是要「行」,特别是要将书上学得的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上,积极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消极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加上平等对待所有人,这样我们才能共同为彼此(家人、国人、天下人)的未来共同奋斗。让我们大家都来做孔子教诲的「悦乐君子」。

  这本书的完成还要特别感谢几位朋友:邵红当初提的建议和后续不断地支持;刘刚一直以来的各种支持和鼓励;麒淳帮忙编辑美轮美奂的微信公众号「论语日记」。还有海崃两岸其他各个群里面的朋友:「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图书试读

[阳货.第十七]  24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贡请问〔孔子〕说:「老师您有厌恶的人吗?」孔子回答说:「有的:〔像我就〕厌恶称扬别人所做的坏事的人,厌恶为人臣下〔不用谏争〕却毁谤君上的人,厌恶有勇力却没有礼法约束的人,厌恶果断却头脑僵固不讲道理的人。」〔孔子然后反过来〕问〔子贡〕说:「赐啊!你也有厌恶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我〕厌恶那些抄袭别人的知识成果当成自己东西的智者,厌恶那些不守理法却自以为是英勇的人,厌恶那些专揭发人隐私却认为自己是很正直的人。」
 
这章是孔子和子贡各自讲出自己所厌恶的三件事。
 
从上下文来看,「君子」是「夫子」(皇侃引用江熙、邢昺),而不是一般指「有位者」或「有德者」,但是黄怀信认为是泛指,而非指夫子。「恶」是「憎疾」(皇侃)。「讪」是「毁」(孔安国和戴望)或「谤毁」(皇侃、邢昺和朱子)。「窒」是「窒塞」(马融、皇侃、邢昺和戴望)或「不通」。「徼」是「抄」(皇侃和邢昺)或「伺察」(朱子),或作「缴」是「刺人过以为明知」(戴望)。「孙」是「顺」(邢昺),「不孙」是「不循礼」(戴望)或「不谦逊」(黄怀信)。「讦」是「攻发人之阴私」(包咸、邢昺和朱子),或「面发人之阴私」(皇侃),或「横议是非」(戴望),或「攻发」(刘宝楠),或「当面斥责人」(黄怀信)。
 
「恶称人之恶」在《论语》中并没有其他相似的段落。倒是董仲舒说过:「称人之恶谓之贼。」(《春秋繁露.仁义法》〈1〉)管子也把「恶称人之恶」当成君子的五种「恶」之一(《管子.版法解》〈16〉)。
 
「居下流」的部分则有「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子张20〉),和此章的「讪上」无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刚拿到这本《论语365:越古而来的薰风,徐迎人生四季好修养 冬之卷》,就被它的书名深深吸引了。尤其是“越古而来的薰风”这个意象,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种穿越时空、带来清凉与启迪的画面。冬日,本是万物沉寂、内敛的季节,而“冬之卷”所阐述的“好修养”,在我看来,绝非仅仅是等待春暖花开的消极蛰伏,而是一种主动的、深刻的自我沉淀与内在力量的积蓄。我联想到古人所说的“藏锋”,在寒冷的冬天,厚重的积雪覆盖大地,但地下的种子却在默默地孕育着生命的力量,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时机。我想,这本书所要传达的,大概就是这种在逆境中不骄不躁、在寂静中反思内省、在孤独中坚定自我的一种人生姿态。我尤其好奇,孔子及其弟子们在《论语》中关于“冬”的论述,是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力,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与困境相结合,为我们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是关于如何面对挑战的坚韧?是关于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豁达?还是关于如何审慎地规划未来,为来年的勃发做好准备?我期待着,“薰风”能够吹散我心中的迷雾,带来一份宁静的思考,让我在这个冬天,真正学会“修养”,不只是外在的装点,更是内在的升华。

评分

《论语365:越古而来的薰风,徐迎人生四季好修养 冬之卷》,这个书名,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为那些在人生旅途中,渴望获得一份来自古老智慧指引的人量身定做的。它不像许多现代励志书籍那样,充满了强烈的号召力和即时性的口号,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温和、持久的方式。“越古而来的薰风”,这四个字,就足以让我想象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却依旧能带来清新的气息。它不是烈日,而是徐徐吹来的暖风,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周围的一切。而“冬之卷”,则进一步限定了这份指引的语境。冬天,总是与沉寂、反思、内省联系在一起。我想象着,这本书,将如何在这样一个季节,引导我们进行“好修养”。它或许会探讨,如何在严寒中保持内心的温暖与希望?如何利用冬日里难得的宁静时光,去审视自己的不足,去打磨自己的品格?如何去理解“君子”在困境中应有的姿态?我期待,这本书不会提供简单粗暴的答案,而是通过对《论语》的解读,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我渴望从书中找到一种“积羽沉舟,群轻蔽明”的反思,明白微小的修养,日积月累,终将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它应该是一种关于如何在寒冷中寻找温暖,在寂静中积蓄力量,在独处中充实自我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论语365:越古而来的薰风,徐迎人生四季好修养 冬之卷》,首先给我一种穿越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觉得,《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有时候,它显得过于遥远,不太容易与现代生活产生直接的连接。《论语365》这个概念,则巧妙地将这部经典拉近了我们的生活。“越古而来的薰风”,更是让我感受到一种温和而持久的智慧,它不是激进的呐喊,而是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地渗透进我们的生命。而“冬之卷”,则让我联想到冬日里的一种静谧与沉淀。我好奇,在这样一个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这本书会如何解读《论语》中的智慧?是关于如何应对困境的勇气?是关于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然?还是关于如何在这个积蓄能量的时期,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厚积薄发”的启示。我想象着,书中会引用《论语》中的哪些具体言论,来阐述冬日的修养之道。或许是关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胸怀,或许是关于“讷于言,敏于行”的实践,又或者是关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在冬日里,沉淀心灵,审视自我,不被外界的喧嚣所扰,而是找到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在寂静中积蓄,在等待中成长的智慧。

评分

初次接触《论语365:越古而来的薰风,徐迎人生四季好修养 冬之卷》,其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和深厚的哲理。《论语365》的概念,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论语》的书,更像是将《论语》的智慧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指南,而“越古而来的薰风”则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穿越时空的、温和而有益的知识传递。我对“冬之卷”尤其感兴趣,因为冬天常常被认为是需要沉淀、反思和积蓄的季节。我好奇,书中会如何阐释《论语》中关于“修养”的精髓,并将其与冬日的特质相结合?是关于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坚定与平和?是关于如何在寂静中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还是关于如何在这个相对沉寂的时期,为来年的成长积蓄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厚积薄发”的智慧。我想象着,它可能会引用《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来阐述冬日修养之道,例如关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坚韧,或是关于“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内省。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在冬日里,找到一种安顿内心的力量,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而是专注于自我成长,为未来的生活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如同冬日里沉睡的种子,默默孕育着春天的生机。

评分

拿到《论语365:越古而来的薰风,徐迎人生四季好修养 冬之卷》这本书,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场景,便是围炉夜话,手中捧着一杯热茶,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而书中的文字,则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耳边轻声细语。这个“冬之卷”,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一直认为,人生需要有沉淀的时刻,而冬天,恰恰是最好的时机。在这个季节里,我们不再需要像春天那样奔跑,也不需要像夏天那样热情洋溢,更不需要像秋天那样收获,而是需要一种内观,一种静思,一种对过往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期许。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论语》中的哪些经典篇章,来契合“冬”的意境。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坚韧不拔?还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自我反省?又或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虚心学习?我渴望从中找到一种力量,一种在寒冷中不失温暖,在寂静中不觉孤单的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冬天的修养,不仅仅是为了抵御寒冷,更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为生命的下一个周期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人生观照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在冬日里的心境,并指引我们如何在这段沉淀期,积蓄更多的力量。

评分

初次见到《论语365:越古而来的薰风,徐迎人生四季好修养 冬之卷》这本书,它的名字就如同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隐藏在其中的智慧宝藏。“越古而来的薰风”,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比喻!它暗示着,书中蕴含的是穿越了漫长历史岁月的、温和而有益的指导,如同微风拂过,带来的是舒适与宁静,而非粗暴的冲击。而“冬之卷”,则将这份智慧聚焦于人生的一个特定阶段。冬天,往往象征着沉寂、反思,以及对生命力量的积蓄。我非常好奇,在这样一个季节里,关于“好修养”的论述,会有怎样的独特视角?它是否会教导我们,如何在寒冷中保持内心的温暖?如何在寂静中聆听内心的声音?如何在孤独中寻找到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冬天的修养,并非仅仅是消极的等待,而是一种积极的、有目的的自我沉淀与成长。它可能包含着如何去面对人生的不如意,如何去审视过往的得失,如何去规划未来的方向,并且这一切,都将以一种温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呈现,就像那“薰风”一样,不急不躁,却能深入人心。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获得一种“静观其变,厚积薄发”的心境,让这个冬天,成为我人生中一个宝贵的沉淀期,为来年的生机勃勃做好准备。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论语365:越古而来的薰风,徐迎人生四季好修养 冬之卷》。我尤其钟情于“薰风”二字,它象征着一种来自远古的、温和的、却又充满生命力的气息。这股风,不似夏日的热浪,也不似秋日的萧瑟,而是在冬日里,悄然潜入,带来一股恰到好处的温暖与滋养。“冬之卷”更是精准地捕捉了我对这个季节的感悟。冬天,是生命的蛰伏期,是积蓄力量的时期,更是进行深刻反思的绝佳时机。我好奇,在这本书中,《论语》的智慧将如何与冬日的意境相结合,为我们指点“好修养”的迷津?是关于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与坚韧?是关于如何在寂静中体悟生命的真谛?是关于如何审慎地规划未来,为春天的到来做好准备?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种“冷眼看世界,热心待人生”的态度。它或许会教导我,如何在寒冷的环境中,找到内心的温暖;如何在沉寂的时刻,不放弃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如何在独处中,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强大的人。我希望,这股“薰风”,能够吹散我心头的阴霾,带来一份宁静的思考,让我在这个冬天,真正学会沉淀,学会积蓄,学会为生命的下一个篇章,积蓄源源不断的能量。

评分

《论语365:越古而来的薰风,徐迎人生四季好修养 冬之卷》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哲思。我特别喜欢“薰风”这个意象,它仿佛是一股来自遥远时代的、温和而滋养的力量,穿透时空,来到我们身边。“冬之卷”,则将这份智慧聚焦于人生的一个特定季节,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冬天,在我看来,是沉淀、是内省、是积蓄力量的最佳时机。我想象着,书中会如何解读《论语》中关于“修养”的论述,来契合冬日的意境。是关于如何在寒冷中保持内心的温暖与热情?是关于如何利用寂静的时光,去审视过往的得失,去规划未来的方向?是关于如何在这个万物凋零的季节,去感悟生命的韧性与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静水流深”的启示。它或许会引导我,在寒冬中,不畏惧孤独,反而能在独处中发现新的自我;或许会教导我,在经历挫折后,不气馁,而是像种子一样,默默积蓄能量,等待春天的到来。我渴望从书中找到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能够帮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醒,并且让这份平静与清醒,如同冬日的阳光,虽然不炙热,却能驱散内心的寒意,带来一份温暖与希望。

评分

这本书,初初拿到手时,它的名字便让我眼前一亮。《论语365:越古而来的薰风,徐迎人生四季好修养 冬之卷》。单是这名字,就透着一股子清雅与厚重,仿佛一位饱经风霜却依旧温润如玉的长者,在向你徐徐道来人生的智慧。我常常在想,“论语365”这个概念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暗示着将《论语》这部千年古籍,融入到我们日常的365天之中,让儒家的智慧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殿堂之语,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指南。而“越古而来的薰风”,更是勾勒出一幅画面:古老的风,穿越时空,轻柔地吹拂着,带来的是一种温和、持久的滋养。至于“徐迎人生四季好修养”,更是将这种智慧具象化,与人生不同阶段的成长相契合,而“冬之卷”,则让我对这个特定的篇章充满了好奇。冬,本是万物萧瑟、积蓄力量的季节,在这个时候所讲的“修养”,想必有着与众不同的深意。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像冬日的暖阳,虽然不炙热,却能驱散内心的寒意,带来一份宁静与力量,让我们在沉淀中反思,在积蓄中成长,为即将到来的春天积蓄勃勃生机。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颇有匠心,古朴的封面,淡雅的色调,拿在手里,便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传承感。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跟随“薰风”的指引,去体悟“冬之卷”所蕴含的人生智慧。

评分

《论语365:越古而来的薰风,徐迎人生四季好修养 冬之卷》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哲理深度。我尤其喜欢“薰风”这个词,它给人一种温暖、舒缓、恰到好处的感觉,仿佛是来自古老智慧的轻柔慰藉,在寒冷的冬季,给予我们一丝恰如其分的温暖和指引。“冬之卷”这个限定,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冬日里,万物凋零,正是反思和积蓄的绝佳时机。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智慧,穿越千年,在这本书中,会如何与冬日的意境相结合,为我们提供关于“修养”的独特见解?是关于如何培养一种内在的韧性,如同严寒中的松柏,不畏风霜?是关于如何做到“藏器于身”,在积蓄力量的同时,保持谦逊和低调?还是关于如何在寂静的时光里,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校准人生的方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带来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让我在这个冬天,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保暖,更是精神上的充实。它或许会告诉我,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如何在人生的低谷期,保持积极的态度;如何在独处的时候,不感到孤单,反而能从中汲取养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阅它,让这股“薰风”,吹进我的心田,滋养我的灵魂,为我的人生态度注入新的活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