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跨文化编织:自然.气化.身体

《庄子》的跨文化编织:自然.气化.身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针对《庄子》三核心主题:「自然、气化、身体」,进行古典新义的跨文化编织。透过古典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经纬交织,施行了一种形式变形、意义创造的思想演化工作。本书尝试将海德格的诗意存有、梅露庞蒂的身体现象、本雅明的灵光气韵、伯梅的气氛美学等当代跨文化资源,择取合宜脉络植入《庄子》文脉肌理,形成差异重覆的思想接枝试验。笔者曾提出道家式存有论,本书进一步将其重建为具体、差异、活力的物化美学。本书的自然、身体论述,将过去对《庄子》天/道/心/性,朝向超越形上学的纵贯诠释,给调节为物化美学的水平超越。水平式超越,不离于身体与自然经验,亦不离社会伦理、历史文化,不属西方传统形上学的超越意义,而契近身体现象学所描绘的身体与世界共在、人文与自然交缠的经验自身。总言之,本书一则阐发《庄子》的自然美学之身体经验,二则阐发《庄子》「道无逃物」的物学转向。三则将《庄子》「即气化即物化」经验,带向自然与人文的「天人不相胜」之两行运动。于是,自然美学与权力批判不分两途,而有秘响旁通之曲径幽通。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赖钖三


  中山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曾获科技部吴大猷纪念奖、科技部杰出奖,芝加哥大学访问学人。出版《庄子灵光的当代诠释》、《丹道与易道》、《当代新道家》、《道家型知识分子论》等专书。以重建「当代新道家」和「跨文化庄子学」为工作重点。

 

图书目录

自序 迈向永未完成的跨文化道路
 
第一章 导论:《庄子》与朱利安相遇于浑沌之地--中西跨文化对话的方法论反省
一、缘起:张隆溪、毕来德、何乏笔对朱利安的质疑
二、绕道中国的争论:是阻碍还是开启「跨文化」通道?
三、差异与间距的分辨:从「形上学」到「非形上学」的转化
四、「间距」开启「之间」:乞灵于老庄流变、空虚之道
五、朱利安的「间距」与《庄子》的「两行」
六、朱利安的「之间」与《庄子》的「浑沌」
七、文化生命与个人生命都需要「卮言流变」与「养生之道」
八、结论:朱利安的「间文化性」vs.何乏笔的「跨文化性」
 
第二章 《庄子》自然观导论:多元考察与跨文化反思

一、科学意义的客体对象自然观:唯物论遗忘了存有生机
二、牟宗三的主观境界型态自然观:唯心论减杀了存有活力
三、郭象独化自然观与海德格的差异:自生适性遗忘物化交融
四、杨儒宾「玄化山水」诗画观与《庄子》「即物而道」的再反思
五、徐复观将山水画与《庄子》理解为自然/人文二元论的再检讨
六、何乏笔对自然山水、平淡美学的跨文化诠释与《庄子》的当代性
七、结论
 
第三章 先秦道家的自然观:重建老、庄为一门具体、活力、差异的物化美学
一、道家「自然」关涉人事与万物相会兴发的世界观
二、《老子》「道法自然」的具体存有论与观复美学之重建
三、《庄子》天籁物化的差异存有论之一、多景观
四、结论:「道法自然」落实为「与世俗处」的美学拯救
 
第四章 《庄子》艺术思维与惠施技术思维的两种差异自然观:与海德格的跨文化对话
一、庄周与惠施的生死至交之友情
二、〈齐物论〉批判论辩和惠庄三辩并不矛盾
三、惠施之「知」与庄周「无知之知」两种思维差异
四、惠庄三辩的解剖:鱼乐与否、有用无用、有情无情
五、惠施、庄周与海德格的可能对话:技术与艺术的圆通无碍
六、结论:古典新义的惠庄新语境之必要
 
第五章 《庄子》的死生一条、身体隐喻与气化永续:以自然为家的安身立命
一、人生可被描述成亲友连环凋零的「死亡书写」:命限与自然
二、死亡带来「倒悬」之苦的隐喻:粉身碎骨与茫然无知
三、死与生之隐喻:落叶归根、罔两问景、少小离家、髑髅至乐
四、真人的基本配备:死生无变于己、入于不死不生
五、面对死亡只有任放、不能藏身:大冶铸金和夜半力士的隐喻
六、结论:《庄子》与神话的生死观别异:形灭神灭不灭
 
第六章 《庄子》身体观的三维辩证:符号解构、技艺融入、气化交换
一、老庄整全之身的原型来源:神话的流动变形身体
二、符号身体的规训与支离:礼教之身与名言交缠的洞察
三、技艺身体的融入与觉察:技进于道的庖丁
四、气化身体的感通与交换:游乎一气的真人
五、结论:气化之身与符号之身在人间世重新遇合
 
第七章 《庄子》「即物而道」的身体现象学解读:与梅洛庞蒂的跨文化对话
一、从毕来德对《庄子》之「道」(事物之运作)的翻译说起
二、「有无同出而异名」是道家「物化存有论」的美学隐喻
三、统合可见性与不可见性的绘画是具体存有论的空间性表达
四、当代绘画的突破:视觉重启、轮廓爆破、线条变形、色彩气氛
五、以绘画解读〈齐物论〉: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物未始有畛
六、绘画世界:深度空间与身体感知的混搭侵越
七、「庖丁解牛」技艺与神人「听之以气」的身体交换景观
八、永未完成的结论:生生不息的气化世界与不可完成的绘画运动
 
第八章 《庄子》的自然美学、气化体验、原初伦理:与本雅明、伯梅的跨文化对话
一、《庄子》「与物相游」的自然美学与赏物倾向
二、跨文化视域看《庄子》自然、气化、身体的古典新义
三、本雅明的气韵体验和自然美学
四、本雅明的气韵体验与海德格的大地拯救
五、本雅明与波特莱尔对自然神殿的震颤体验与感通冥合
六、伯梅「气氛美学」对「气韵美学」的十字打开
七、气氛美学中的自然、身体、空间、世界之难分难解
八、结论:《庄子》的自然美学与气氛伦理
 
第九章 结论:《庄子》跨文化编织下的「自然.气化.身体」图象
一、跨文化的《庄子》图象:永未完成的文之悦
二、跨文本、跨文化编织的意义创生与演化
三、跨文化交织与文化主体性的有机共生
四、「自然.气化.身体」交织经纬与跨文化图象
 
附录(一) 《儒门内的庄子》与「跨文化台湾庄子学」
一、缘起:奇书连连
二、「庄子儒门说」深藏儒者救治儒学的「儒怀」
三、《儒门内的庄子》的「史识」与「文心」:第二与第三波庄学修正之观察
四、《儒门内的庄子》的几个批判性观察
五、结论:「儒门外的孔子」与「儒门内的庄子」相视而笑
 
附录(二) 海德格存有学对技术、科技的现代性批判:形上解构、重返自然、诗意栖居
一、导论:科技的危机吓不了人吗?
二、海德格对技术本性的追溯:希腊人原初经验的回归与重现
三、海德格对现代技术的本质之分析、反省与批判
 
参考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自序

迈向永未完成的跨文化道路(摘录)


  《庄子的跨文化编织:自然.气化.身体》,是笔者重构「当代新道家」系谱的第四部专书。接续《庄子灵光的当代诠释》(2008年),《当代新道家—多音复调与视域融合》(2011年),《道家型知识分子论:《庄子》的权力批判与文化更新》(2013年)之后,本书从「自然.气化.身体」三合一的核心视域,以「跨文化编织」进路来重构《庄子》的古典新义。所谓跨文化编织的方法论反省,它对中西文化交涉的意义,笔者在第一章导论〈《庄子》与朱利安相遇于浑沌之地--中西跨文化对话的方法论反省〉,以及结论〈《庄子》跨文化编织下的「自然.气化.身体」图象〉,将给予较完整的说明与分析。

  本书开篇(第一章)对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或译为:余莲、于连,近来由于作者亲自表示希望以「朱利安」统一译名,本书从之。)的「间文化性」立场,先给予充分的同情理解与釐清,再经由细部分析朱利安与何乏笔(Fabian Heubel)两人的激烈尖锐之争论。一者,指出朱利安的「间文化性」有必要往前走向「跨文化性」立场,或者说,照朱利安的「间文化」之最终理想,自然也要进入东/西相互学习转化的「跨文化混杂」境地。换言之,朱利安的「迂回中国」之解构策略,如果不停留在「文化相对主义」,终究是要进到「浑沌」的两行混杂之彼此转化进程。笔者将朱利安和何乏笔做一对照诠释,除了同情理解朱利安的观点之余,当然也带有再批判转化朱利安的用意。而本书虽在「跨文化性」的立场上,更欣赏更接近何乏笔,但认为何乏笔对朱利安的检讨批判,过于激烈而未能做到同情理解,结果造成原本可让两造思想进入「两行转化」的对话契机,掉入了「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二元对立与思想争斗,因此尝试重新打开让两者相互补充的环中空地。本文重要企图还在于,透过老庄的「环中」、「浑沌」、「两行」等观点,一方面揭露出朱利安的「之间」思维,除了吸收后结构主义的思想资源外(虽然朱利安不太愿意多强调,但笔者在註脚中曾多处指出他吸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或译海德格尔〕、德希达〔Jacques Derrida〕、德勒兹〔Gilles Deleuze〕等思想改写痕迹),另一方面也指出因为他同时深具汉学家身分,故能善巧地吸收老庄思想来诠解并深化其带有跨文化性格的「之间」观念。而朱利安本人对笔者分析他利用老庄资源的汉学优势则回应表示:「有关我的『间距』和『之间』与老庄思想,赖教授提出了很有启发性的看法,某些分析精准、丰富,因此为当代学者应用古代思想与现代概念提出了模范。」可以说,本文立场在于让朱利安和何乏笔的间文化沟通与跨文化转化,透过《庄子》的核心观点而获得重新描述与诠解,相信将会是一个别具新义的理论模型。而这也是本书将其放在第一章,作为全书取名「跨文化交织」的方法论奠基。

  在全书的总体架构中,第一章属于对本书为何採取跨文化诠释之「方法论」,给出一个奠基式讨论。然而第二章〈《庄子》自然观导论:多元考察与跨文化反思〉,则接续第一章「跨文化」视域,从「导论」的大角度,针对本书最核心也是最基本轴线的《庄子》「自然观」,进行一个「宏观」而「多元」的对话描述。并在此一宏观导论基础上,随后进入各章节的主题发展,一一具体而微就《庄子》自然观的细节分析,辐射扩及「自然/气化/身体」的「三合一」关系之交涉讨论。例如本书第三章紧接着处理〈先秦道家的自然观:重建老、庄为一门具体、活力、差异的物化美学〉,进而第四章〈《庄子》艺术思维与惠施技术思维的两种差异自然观:与海德格的跨文化对话〉,第五章〈《庄子》的死生一条、身体隐喻与气化永续:以自然为家的安身立命〉,第六章〈《庄子》身体观的三维辩证:符号解构、技艺融入、气化交换〉,第七章〈《庄子》「即物而道」的身体现象学解读:与梅洛庞蒂的跨文化对话〉,第八章〈《庄子》的自然美学、气化体验、原初伦理:与本雅明、伯梅的跨文化对话〉。由此展开次第布局与结构安排,呈现全书前后理路之考量。

图书试读

第三章 先秦道家的自然观:重建老、庄为一门具体、活力、差异的物化美学(摘录)
 
一、道家「自然」关涉人事与万物相会兴发的世界观
 
要说明道家的「自然观」,必得探讨所谓「自然」的深义。而老、庄的自然深义,又涉及与自然具有家族类似性的一系列概念群,如:自在、自生、自长、物化、天籁等等。若扩大义理脉络,要讲明自然,又必得和:道、无、物、有、天、天地、气、化等等概念,一起併观梳理,才比较能对老庄的自然,有一见树又见林的釐清。
 
然道家「自然」概念的讲明,颇为不易。一则因为概念在历史的演变和层叠的过程中,延异出枝繁叶茂的多义性;再则因现代西方形上学、科学的介入而产生意义的歧出。因此在当代处境下,对道家自然观的把握,或许需要同时透过两方面来进行。第一是消极性的清理工作,第二则是积极性的理解诠释。前者是为了说明道家的自然「不是」或「不只是」那种意义的自然;后者是积极诠释笔者所认为的道家自然之深义甚至当代意义。对于前者,本书已透过第二章「《庄子》自然观的多元考察与当代反思」来加以釐清与阐发。本章则要直接回扣先秦老庄文献,来重新诠释笔者所谓道家自然观所隐含的:具体、活力、差异的物化美学之全幅风貌。而在正式重建道家的自然观之前,拟先对本文探讨道家「自然观」的方式略加说明。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