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儒学视域中的徐复观及其思想(修订一版)

东亚儒学视域中的徐复观及其思想(修订一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了表彰徐复观在二十世纪儒学史上的代表性与特殊性,将徐复观和他的思想,放在二十世纪中国儒学史以及东亚思想史的广袤视野中加以分析,并与他的思想论敌胡适、傅斯年互作比较,也与他的儒学同志唐君毅、牟宗三对勘,既观其同调,又论其异趣。此外亦将徐复观思想与日本福泽谕吉及涩泽荣一的思想相互参较,以观察徐复观思想的「中国特质」,检验传统中国文化以及他自己早年的农村经验在他的生命中所刻划的印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俊杰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及日本关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2008-2017)。现任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学术谘询委员。近年获得学术荣誉:教育部国家讲座(2013)、教育部学术奖(2011)、中华民国通识教育学会「通识教育终身贡献荣誉奖」(2011)、教育部全国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2010)。着有《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台大出版中心,2006,韩译本2011由成均馆大学校出版部出版,日译本2014由ぺりかん社出版)、《东アジア思想交流史──中国‧日本‧台湾を中心として》(藤井伦明等译)(岩波书店,2013)、《东亚儒家人文精神》(台大出版中心,2016)、《思想史视野中的东亚》(台大出版中心,2016,日译本2018由风响社出版)、《东亚儒家仁学史论》(台大出版中心,2017)、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Transcript Verlag, 2010)、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14)、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V&R Unipress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5)等书。

  个人首页:huang.cc.ntu.edu.tw

图书目录

增订新版序
自序

第一章 思想史家徐复观:思想史方法论及其实践
一、引言
二、徐复观的精神风貌及其学术
三、整体论的研究方法及其实践:与傅斯年比较
四、比较观点下的中国思想史研究
五、结论

第二章 传统中国文化的回顾与展望(I):20世纪中国思想史脉络中的徐复观
一、引言
二、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解释:与钱穆、唐君毅、牟宗三比较
三、徐复观的中国文化观及其历史脉络:与胡适比较
四、结论

第三章 传统中国文化的回顾与展望(II):20世纪日本与台湾脉络中的徐复观
一、引言
二、徐复观对未来中国理想图像的勾勒与自我定位:与涩泽荣一比较
三、战后台湾经验脉络中徐复观的「儒家民主政治」论
四、结论

第四章 中国文化创新的参照系统(I):徐复观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评论
一、引言
二、徐复观对西方近代文化与思想的批判
三、从东亚近代知识界看徐复观的西方近代文化观:与福泽谕吉及胡适比较
四、徐复观与20世纪中国新儒家学者论西方近代文化:与唐君毅及牟宗三比较
五、结论

第五章 中国文化创新的参照系统(II):徐复观对日本政治社会与文化的评论
一、引言
二、20世纪初叶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日本
三、徐复观对日本的评论及其参考架构
四、徐复观的日本评论之特殊性:与当时新闻媒体意见的比较
五、结论

第六章 古典儒学与中国文化的创新:徐复观的新诠释
一、引言
二、徐复观对古典儒学的新解释:以「忧患意识」为中心
三、徐复观的诠释学方法:与唐君毅比较
四、作为政治学的诠释学:徐复观与儒家思想的互为创造性
五、结论

第七章 结论

附录一 徐复观着作所见日本人名及其评论表
附录二 徐复观着作所见日本论着及其评论表
附录三 日本友人致徐复观书信资料表
附录四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的方法论立场及其创见
附录五 本书日译版序
引用书目
中日文论着
英文论着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志谢
 

图书序言

第三章 传统中国文化的回顾与展望(II):20世纪日本与台湾脉络中的徐复观(摘录)
 
一、引言
 
我在第2章指出:徐复观检讨传统中国文化与思想的黑暗面与光明面,就是为了指引未来中国的新路向,并为他自己加以定位。现在,本章在第2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徐复观如何自我定位,以及如何描绘中国未来的动向。
 
在进入这个主题之前,我想首先说明:徐复观的中国文化解释及其自我定位,是以「儒家社群的一分子」而进行的。他对中国文化的解释,乘载着浸润在深厚的时间感中的儒家「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他对这种儒家「集体记忆」提出新解释,并经由这种新解释而楷定21世纪中国的路向,并为自己定位。
 
二、徐复观对未来中国理想图像的勾勒与自我定位:与涩泽荣一比较
 
(一)未来的中国与徐复观的自我定位
 
在第2章「前言」里,我曾说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身经时代之巨变,「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史记‧太史公自序》),所以常常以重新解释中国文化传统的方式,为自己在中西激盪新旧冲突的狂流中寻找自我的定位。王国维(静安,1877-1927)以自杀表达他对旧文化的认同,梁漱溟以系列的着作陈述他对「儒家将兴说」的坚持,固然都是通过诠释中国文化而为自己定位;我们现在所探讨的徐复观更是如此。那么,徐复观如何为自己定位呢?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