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幸福》进阶版=
哲学家阿兰「一堂堂精采又实用的哲学课程」
这本关于哲学「言谈」的书中,飞翔着阿兰所喜爱的哲学家幽灵,
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笛卡儿、史宾诺沙、卢梭、黑格尔、马克思……
「尸体会腐化,想法却能越过千古世纪。」──柏拉图
★潘怡帆(巴黎第十大学哲学博士)导读
★杨凯麟(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教授兼院长)专文推荐 【各界好评】(依姓氏笔画排列) 沈清楷 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林正弘 台湾大学及东吴大学退休哲学教授
林静君 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副理事长
洪伟 沃草烙哲学专案经理、哲学普及工作者
哲学新媒体|Philosophy Medium 杨植胜 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叶浩 政治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蔡士玮 法国里昂第三大学哲学博士--联合推荐
《论哲学家》共有107篇随笔,
以「智性」、「行动」与「人」等三大主题,来集结阿兰哲学书写的文集。
这本出版于作者逝世后的遗作既是同为哲学家的米歇尔.亚历山大(Michel Alexandre)对其精神导师的怀念,也是对阿兰独特的哲学教育方式的发扬。诚如作者对自己每则不超过两页的哲学随笔的想法:「形上学等级的报章短文」,这本哲学小品的深度不表现在使人昏昏欲睡的艰涩之上,相反地,它像一堂堂精采又实用的哲学课程。
关于概念、怀疑、正义、神、激情等哲学性的深度议题,透过阿兰故事性的写作逐一寄生在不同哲学家的思想阐述上。他诙谐且富含寓意的书写不仅是阅读飨宴的邀请,也是对思考运动的邀请,并使读者在阖上书页的同时,以寻获自我思想的方式而从阿兰的论述中解放出来。这种积极的独立思考是对阿兰哲学的致敬,亦反映了他哲学教育的终极目的。
/
●
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杨植胜 阿兰的《论哲学家》是继《论幸福》、《论教育》之后,在台湾出版的第三本哲学散文集。不同于前面两本散文集,它没有像『幸福』或『教育』那样单一的主题,但是在每篇文章中,都会提及至少一位哲学家或一个哲学流派。各篇的文章都以『随笔』的方式书写;笔随意走,未必有明确的主旨,因此不另订标题,而是像《论语》的『学而』、『为政』、『八佾』等等篇名一样的方式,以文章的第一句话作为它的标题。
读者要注意的是,这些文章虽然只是随笔,但是内容深度不亚于一般的哲学论文,却能化为散文文字娓娓道来;读者在阅读阿兰的文句时,必须平心静气、仔细咀嚼,才能消化吸收、融会贯通。这些散文随笔表现了阿兰深厚的哲学学养;对于像我这样的哲学人而言,阿兰的文字书写饶富兴味。
●
巴黎第八大学哲学场域与转型研究所博士 杨凯麟 阿兰分门别类地对于论域提出充满灵光的短论提出充满灵光的短论,在两页的篇幅里对读者关注的问题给予启发性的观点,抛出有力的警句,并总是对于偏见与既有的陈套毫不留情地批判。……做为杰出的高中哲学教师,阿兰一生的书写都具有启蒙的教育学意涵,「追随笛卡儿,绝对不是想变得跟笛卡儿一样。不是的;我还是我,正如他就是他。」然而,笛卡儿,或书中屡屡召唤而来的斯宾诺莎、柏拉图或黑格尔等哲学家,总是意谓着各种独立与原创思考的邀请,邀请读者亲身体验思想的无比诱惑与魅力,并且因而能自己开始付诸行动!
●
巴黎第十大学哲学博士 潘怡帆 《论哲学家》无疑地白热化了阿兰思想内部的终极冲突,强调实践的哲学在此与形上思想对阵。当今人文科学的式微其实映照着此实用与理论之辩,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从未离前朝太远。阿兰是我们思想的同代人,在应当行动或思想之间反覆徘徊的地缚灵。而唯独重新整顿这未曾癒合的悖论,我们或许才能跨入下一轮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