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经典讲座 老子:在虚静中觉悟人生智慧

傅佩荣‧经典讲座 老子:在虚静中觉悟人生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智慧
  • 人生
  • 修身
  • 傅佩荣
  • 经典
  • 讲座
  • 虚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建构了完整的道家体系。
  他以「道」代替「天」,超越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模式,具有革命性。
  「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是「究竟真实」,主张从道来看万物,
  亦即将人生依託在永恆不变的基础上,再由此观照人间,安排适当的言行方式。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老子的政治愿望与人生价值。
  学习道家,让我们成为自己生命的统治者,人生就能得到很大的转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傅佩荣


  民国三十九年生,上海市人。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傅佩荣教授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曾获颁教育部教学特优奖、大学生社团推荐最优通识课程、《民生报》评选校园热门教授等奖项,另外在学术研究、写作、演讲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作品深入浅出,擅长说理,曾获国家文艺奖与中正文化奖。

  着作甚丰,范围涵盖哲学研究与入门、人生哲理、心理励志等。

  着有《哲学与人生》、《转进人生顶峰》、《活出自己的智慧》、《那一年我在莱顿》、《珍惜情缘》、《宇宙的舞者》、《向孔子学做人》等数十本。并重新解读中国经典,着有《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人性向善─傅佩荣谈孟子》、《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乐天知命─傅佩荣谈易经》、《逍遥之乐─傅佩荣谈庄子》、《止于至善─傅佩荣谈大学.中庸》、《孔子:追求人的完美典范》、《孟子:浩然正气与成功人生》、《老子:在虚静中觉悟人生智慧》与《庄子:以自在之心开发无限潜能》、《易经入门与国学天空》、《国学与人生》、《人生,一个哲学习题》等书(以上皆由天下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自序

主题一:面对天下大乱
第一讲:虚无主义的危机

周文疲敝:文化失去活力
虚无主义:价值上与存在上
换个角度思考人生意义

第二讲:与儒家的三点差异
不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模式
以「道」代替「天」
以德报怨:包容一切

第三讲:从认知提升到智慧
以知为区分
以知为避难
以知为启明

主题二:道的深刻意义
第一讲:道是什么?

万物的来源与归宿
整体与永恆的观点
悟道方法:虚与静

第二讲:道与德的配合
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
德:本性与禀赋,人的问题?
自然:自己如此的状态

第三讲:从道来看万物
一往平等的精神
平衡和谐的状态
得失可以泯除

主题三:圣人无心而为
第一讲:圣人的定位

双重角色:悟道的统治者
与儒家大异其趣
独立自足

第二讲:圣人的表现
悟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无为:无心而为,没有刻意的目的
正言若反:辩证思维的特色

第三讲:圣人的榜样
为道日损:去欲,不争
知病不病:平静,自得
智慧所彰显的美

主题四:三宝足以安身
第一讲:慈:慈爱对待人与物

以道为母,母之爱惜子女(万物)
慈故能勇:真爱必有勇气
一念之仁慈,与大道相通

第二讲:俭:节俭珍惜万物
自然生态的资源有限
俭故能广:损有余而补不足
少私寡欲,更能悟道

第三讲:不敢为天下先
不争,居后,退让
可以成为真正的领袖
既以与人己愈多:精神丰足

 

图书序言



  值得做的事很多,但我一生做不了几件,值得念的书很多,但我一生念不了几本。因此,面对自己短暂的一生,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给一个说法」:我做这几件事,我念这几本书,以及我选择如何如何,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无异于探讨一个大问题:人生有什么意义?因为「意义」不是别的,而是「理解之可能性」。我过这样的生活,以这种方式与人来往,这一切作为是「可以理解的」吗?如果说不出所以然,也就是没有一个说法,那么,我的人生就谈不上什么意义,只是人云亦云,随俗浮沉,十六个字就讲完了:「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恩怨情仇,悲欢离合。」其他的大道理都只是风声吹过而已。

  面对如此处境,似乎只有一条出路,就是「爱好及追求智慧」,而这句话恰好是古希腊时代对「哲学」一词的原始定义。不过,我在此不是要介绍西方哲学,我要推荐的是与我们一样使用中文的,中国古人的哲学。虽说是古人,但一点也不老旧;他们使用古文,却依然照亮了今日世界。苏格拉底有一个年轻朋友,这个朋友借酒装疯,说出他对苏格拉底又爱又恨的心情:「他使我觉悟生命不该因循苟且,忽略自己灵魂的种种需要,迷失在政治往还的生涯中。我起初无法接受,掩耳疾走,背他而去。他是唯一使我觉得自己可耻的人。我曾多次暗咒他早早死了才好,但我又知果真如此,则我的哀伤将远远盖过我的欣喜。」

  「掩耳疾走,背他而去。」我好像也曾有过这样的念头,但针对的「他」是谁呢?不是别人,就是我在这儿要向大家介绍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他们并称为「中国四哲」,但我年轻时,只觉得他们难以亲近,也不易理解。孔子说话精简扼要,如念格言金句;孟子倡言仁政理想,结果落个好辩之名;老子看似很有见地,内容却是恍惚难解;庄子寓言常有巧思,让人感叹浮生若梦。我曾想过,如果没有这四哲,我们求学时会不会轻松一点?传统的包袱会不会减少一点?

  现在我明白了。如果没有他们,我的哀伤将远远胜过欣喜,甚至这一生只剩下十个字:重复而乏味,茫然过日子。读懂他们的文字,领悟他们的思想,实践他们的教导,品味他们的智慧,然后这才发现自己身为中国人,并且能够从小使用中文,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

  他们身处危机时代,虚无主义的威胁有如张牙舞爪的恶魔。孔子与孟子代表儒家,主张「由真诚引发内心行善的力量」,使价值的基础安立于人性中,如此可化解价值上的虚无主义。老子与庄子代表道家,主张「凡存在之物皆有其来源与归宿」,那即是作为究竟真实的道,如此可消除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前者重视「真诚」,后者肯定「真实」,殊途同归但皆使人的生命展现明确意义,有如丽日当空,光明普照,而人生的喜悦与快乐也有如空气般自然遍存。

  我归纳儒家思想为四字诀:对自己要约,对别人要恕,对物质要俭,对神明要敬。至于道家,也有另一套四字诀:与自己要安,与别人要化,与自然要乐,与大道要游。这简单的八字心得,可以在这四本书中找到详细的说明。

  「孔孟老庄」四哲,每一位都是千年难遇的良师与益友。我研究中西哲学四十余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并了解这四哲的思想。我出版有关他们思想的书籍与有声书很多,现在这一套书原是一系列四十八讲的课程,整理成文字稿再经修订而成,所以内容浅显易懂,文字轻松可读,结构完整周延,论述一气呵成。不限时空,随手翻阅,压力不大,心得甚深。谈到「哲普」作品,目的不正是如此吗?

  本书之整理,要感谢叶莲芬小姐,她在中学担任烦忙的辅导工作之余,全力在短时间之内完成任务。天下文化出版社的编辑们也付出很大的心力,非常感谢。有关「孔孟老庄」四哲的原典与译文,请参考我在天下文化出版的《人能弘道》、《人性向善》、《究竟真实》、《逍遥之乐》。每次出新书,我都忧喜参半。喜的是心得可以与人共享,忧的是我还可以做得更好啊!

  摘自《傅佩荣‧经典讲座──老子:在虚静中觉悟人生智慧》自序
 

图书试读

虚无主义的危机
 
哲学,是对人生经验作全面的反省。人有理性,总希望能够明白人生究竟是怎么回事,尤其是在乱世里。周公制礼作乐之后,时代演变愈来愈快,到了春秋时代末期,可以用四个字来描写:周文疲敝。「礼坏乐崩」一语就足以说明周朝原来的构想失效了。一方面是天子失德,既无仁爱也无正义,百姓生活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社会开始急遽演变,有学问有专长的人流落到民间。春秋时代百家争鸣,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与道家两派。儒家重视学习与修养,而道家老子所发展出来的思想却另有特色。
 
周文疲敝:文化失去活力
 
老子是哲学家,是道家的创始者。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是楚国人,在周朝负责管理国家档案,他退休后骑青牛西出函谷关,遇到关尹(守关的官员),他听说老子很有学问,想请他留下一些智慧资产,所以老子在短期内写了五千多字。这是传说,要在短期内写出《老子》五千言,可能性不大,应该是由一群隐居的人长期生活留下的心得。据说后来关尹随老聃一起隐居去了。《庄子‧天下》有一段说:关尹、老聃都向往「道」。过去谈「道」,通常会配合「天之道」或「人之道」。但是,做为道家的老子,他谈的是「道」的本身,并发挥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