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老子与我们同在 在两千多年前,先秦哲学大师老子以其文约义丰的短短五千言,道出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两千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人将这五千言奉为无上圭臬,不断研究它、实践它,以臻于极致。如今,经过千千万万人们的努力,老子的思想早已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老子究竟为何人?他所写的《道德经》究竟为何物?其中又蕴藏着什么样的智慧,深深影响着两千年来的历朝历代呢?
李聃,名耳,字伯阳,外字聃,世人尊称其为「老子」,生于东周末年某诸侯国的苦县厉乡曲仁里,师从殷商末臣商容。曾于春秋末年的周守藏室担任柱下史,后来隐居邢台广阳山。李聃的学説被庄周、杨朱等人发扬光大,后人奉为道家学派之开教宗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传说,老子在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后,便西去归隐。《道德经》,又称为《老子》、《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被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奉为创始典籍,也有后世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着作。《道德经》分为上篇《道经》、下篇《德经》。《道经》讲述身心精进,体悟道之所传;《德经》则讲述修行自身心意。至唐代,唐太宗李世民自认是老子之后,并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道德经》的内容博大精深,已成为千百年来历久不衰的经典。那么,《道德经》究竟藏有哪些智慧之言呢?
若想成就一番大事业,那就必须从身边的琐碎小事做起。因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三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老子透过数个排比句和比喻手法告诉我们,伟大的成就并非一蹴可几,而是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并且忍受尚未成功前的孤寂。若立志进取,却因种种原因无法施展才华吗?千万别气馁,老子用「大器晚成」(第四十一章)鞭策我们。又或者,你正处于成功事业的巅峰,但是,在面对金钱和权利的诱惑时,千万不要迷失自我,要做到「功遂身退」(第九章)。人生在世,总要成就一番事业才算不枉此生。然而,若在名利面前迷失自己的本性,最终只能落得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老子说的「知足者富」(第三十三章),此言不虚。
身边朋友遭遇挫折,我们安慰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在漫漫人生中,要乐观面对生活中的祸、福,学会处之泰然地看待万物,一切顺其自然,并把握转瞬即逝的机会,这就是老子教导我们的人生智慧。逃亡多年的歹徒最后还是被逮捕入狱;没人敢惹、没人敢得罪的贪官最后依然落入法网,这就应证了老子所说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也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并实践「慎独」,千万不要以为做坏事时,别人都看不见。自然之道是最为公平的,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在家庭之外威风八面的男子,在柔弱的妻子面前却「卑躬屈膝」。为什么呢?因为「弱胜刚强」啊!(第三十六章)。另外,我们经常在公园里看到有人打太极拳,别看他们动作轻柔缓慢,其实,太极高手可以把堂堂大汉掀翻在地。这也是《道德经》中「柔弱胜刚强」的一个例证。
此外,《道德经》中还有许多思想如今都为我们所用,人们却「日用而不知」。例如,「宠辱若惊」(第十三章)、「大巧若拙」(第四十五章)、「出生入死」(第五十章)等等。老子的智慧早已深化在你、我、他之间,融合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作者 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