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4:文化是让人脱离本性还是实现本性?──思索文化的哲学之路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4:文化是让人脱离本性还是实现本性?──思索文化的哲学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lanche Robert etc.
图书标签:
  • 哲学
  • 文化
  • 法国高中生
  • 思辨
  • 人文社科
  • 教育
  • 文化哲学
  • 本性
  • 文化批判
  • 哲学启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化的哲学。

  「野蛮人是那相信野蛮存在的人」,李维史陀如是说。
  如何不把不同于自己的文化,视为没有脸孔的野蛮,
  这是人类在后巴别塔时代的共同课题!

  文化是一张网,给予我们限制,也支撑着我们,我们在其中唿吸、思考与行动,并与不同的文化碰撞、相遇。

  从某个意义来看,我们只能在所置身的文化中认识一切,文化彷彿是一种束缚,拘束了我们的活动范围;但若将文化自我们身上抽开,则人类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其实也正是文化给了我们面向这个世界的力量。而如何与其他文化共处,也成为「是否有文化」的关键指标。

  哲学是对一切事物的反思,在这里我们要反思的对象就是「文化」,以及文化所涵盖的:语言、艺术、劳动、宗教与历史。

  人类的历史从自然状态发展到文明状态,究竟是堕落,还是提升?人类的语言和动物的语言有何不同?语言能否传达我们的思想,或者只是欺骗?艺术是否只属于少数具有天才的艺术家,或是也可以属于一般大众?劳动是人类自由的实现,还是受苦与异化?技术的进步究竟是对人类劳动的解放,还是使人类与劳动更加疏离?宗教是人类信仰的终极真理,还是他们的集体幻觉?

  关于文化的哲学思考,永远不会停止;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化的哲学!

  【哲学家怎么说?】
  「每个人都将不符合自己习惯的事称为野蛮。」(蒙田)
  「我们在语言中思考。」(黑格尔)
  「美无须任何概念就可以普遍地被欣赏。」(康德)
  「美不是事物本身内在的特性,它只存在于凝视它的心灵之中,……一个人可能看见丑恶之处,而另一人则在其中看到美。」(休谟)
  「当一颗石头在路上,它通常不是一件艺术品,但当它被放在美术馆中观看,它可以成为一件艺术品。」(尼尔森.古德曼)
  「我们只有服从自然,才能支配自然。」(培根)
  「当人面对劳动时,他感受到其实是:这样的劳动是最好的警察,以及劳动控制了每一个人,并且善于强烈地去阻碍理性、欲求、独立意念的发展。」(尼采)
  「宗教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强迫性的精神官能症。」(佛洛伊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
  「看到故事并『制造』故事的,不是行动者,而是说故事的人。」(鄂兰)
  「一位好的历史学家,没有所属的时代,也没有国家。」(芬乃伦)

  【文化哲学QA】
  ▎为什么要学习文化哲学?

  当我们被抛掷到这世上时,这个世界就已存在着文化,而且是以复数的形式存在,因此我们被迫在自己所属的文化之中过活,也註定要和其他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共处,于是必定会有关于文化的哲学思考。

  ▎文化哲学在谈什么?
  文化是人类整体生活的总称,文化哲学的范围也几乎无所不包,而文化相对主义是当前文化哲学的重要共识,必须先承认没有某种文化优于另一种文化,才可能包容各种不同的文化。

  ▎文化哲学「有什么用」?
  文化哲学让我们反省心中某些不自觉的标准,可能就是偏见的来源,例如:将与自身文化不同的事物视为野蛮,这本身就是一种野蛮;也让我们看见在「兼容并蓄」、「文化多元」的表象之下,可能暗藏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迫。

  ▎文化哲学讨论了哪些主题:
  ■ 语言能精准传达想法吗,还是我们其实经常被语言背叛?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或是思想其实透过语言才得以存在?
  ■ 艺术有没有实用的价值,或是只能「为艺术而艺术」?如何定义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这是品味的问题吗,又是谁的品味?
  ■ 技术的进步是否解放了人类的劳动,或是使人与劳动的关系更为疏离?劳动是获致自由的必要手段,抑或自由就在劳动之中?
  ■ 人是否一定需要宗教信仰?理性与信仰能够相互调和吗?科学的昌明是否会带来宗教的凋零?
  ■ 是谁创造了历史?是历史上的行动者,还是历史的书写者?历史学家如何论断过去的历史事件?

名人推荐    

  朱家安╱哲学鸡蛋糕脑板
  沈清楷╱辅仁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哲学星期五创办人之一
  吴丰维╱文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理事长
  林静君╱台北市南港高中英文教师、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副理事长
  陈妙芬╱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
  黄益中╱《思辨》作者、热血公民教师
  杨植胜╱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叶浩╱政治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共同推荐


 
《文明的十字路口:技术、伦理与人类的未来走向》 第一部分:技术的双刃剑——现代文明的权力与边界 引言:工业革命后的巨变与人类视角的重塑 本书旨在探讨自启蒙运动以来,以科学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现代文明,在极速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复杂面向。我们不再仅仅关注个体意识的觉醒,而是将目光投向宏大叙事下的结构性力量——技术理性如何重塑了我们的生存环境、社会组织乃至认知模式。自蒸汽机的轰鸣到信息洪流的奔涌,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这股力量在带来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埋下了深刻的内在矛盾。 第一章:工具理性之巅与异化 本章深入剖析了马克斯·韦伯关于“去魅化”和“铁笼”的深刻洞察。在现代社会,效率和可计算性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唯一标准,这种工具理性的膨胀,使得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发生颠倒。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而演变为一种自洽的、无处不在的逻辑体系。我们将考察这种逻辑如何渗透到官僚机构、教育系统乃至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探讨个体主体性如何在庞大的技术体系中被消解,最终导向一种普遍的疏离感与无力感。这不是对技术的简单否定,而是对技术逻辑的内在要求及其对人性可能产生的潜在挤压的严肃审视。 第二章:生态危机与人类的“局外人”地位 技术进步以掠夺自然资源为代价,使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断裂。本章将引入深层生态学和环境哲学的视角,挑战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当人类自诩为地球的主宰者时,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正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形式宣告我们并非脱离自然的存在,而是其脆弱的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在面对全球性环境灾难时,传统的伦理框架是否依然有效,以及我们是否需要构建一种新的、包容非人类生命的伦理关系。人类的“进步”是否只是加速了自身的脆弱性? 第三章:后人类时代的身份重构 随着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人类的定义本身正面临挑战。基因编辑、人机接口、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模糊了“自然人”与“人工物”的界限。本书将审视这些前沿科技对“人性”、“自由意志”等传统哲学概念带来的冲击。如果记忆可以被编辑,情绪可以被调节,那么“自我”的连续性和独特性又将置于何地?我们必须严肃思考,在追求“优化”自我的道路上,我们可能正在牺牲什么,而这种牺牲是否符合人类长远福祉。 第二部分:伦理的重负——在不确定性中导航 第四章:数字时代的隐私、监控与自主性 信息技术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对数据和行为的全面洞察。本章聚焦于“大数据”时代下的权力运作。当个人的一切活动都被记录、分析并预测时,传统的隐私概念已然瓦解。我们将探讨国家、企业通过算法对社会进行“软性规训”的机制。在无形的监控下,个体的选择空间是否被压缩,社会是否正在滑向一种“透明的暴政”?这要求我们重新定义“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并探究如何捍卫个体的自主决策权。 第五章:全球化下的责任分散与正义的困境 在全球相互依存的背景下,一件看似局部的事件可能引发全球性的连锁反应(如供应链中断、金融危机)。这种复杂性使得追究责任变得异常困难。本章将分析,在跨国界合作与冲突中,正义的原则应如何确立。针对气候难民、全球贫富差距、以及跨国企业的避税行为,我们应如何分配历史责任与未来义务?本书提倡一种超越国家主权的“广义伦理学”,强调对未来世代和全球共同体的责任承担。 第六章:意义的真空与存在主义的回归 当传统宗教、宏大叙事和线性进步观逐渐失势后,现代人面临着深刻的意义危机。技术虽然提供了无限的物质满足,却无法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本章将回顾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分析在后形而上学时代,个体如何重建自我价值和生活目标。我们不是要提供一套现成的“心灵鸡汤”,而是要深入探讨,在确认世界本身缺乏固有意义的前提下,个体如何通过行动、承诺和创造性劳动,为自身的存在锚定价值。 第三部分:超越与重塑——通往更具韧性的未来 第七章:审慎的想象力与替代性思维 面对技术带来的巨大惯性,我们迫切需要培养一种“审慎的想象力”。这不是对未来的盲目乐观,也不是消极的拒绝,而是对现有路径进行批判性反思的能力,并勇于构想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替代方案。本章将借鉴批判理论家的观点,鼓励读者跳出“只有这条路可走”的思维定势,探索地方性知识、去中心化的组织模式以及更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第八章:对话、共识与民主的重建 在极化和信息茧房日益严重的今天,有效、理性的公共讨论变得愈发艰难。本书强调,真正的社会进步依赖于高质量的、跨越意识形态鸿沟的对话。我们必须建立新的公共协商机制,学会倾听那些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声音。关键在于,如何在承认个体差异和多元价值的同时,构建出具有约束力的社会共识,以应对迫在眉睫的全球性挑战。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坚守人性 技术和时代变迁不断重塑我们的外部世界,但人类的核心关切——爱、死亡、自由、意义——依然如故。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套哲学工具,帮助读者在面对技术浪潮和伦理迷雾时,不至于迷失自我,而是能够清醒地选择,以何种姿态与世界共存,并为人类下一阶段的演化方向负责任地发声。这是一场关于生存质量而非单纯物质累积的深刻反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侯贝(Blanche Robert)


  主编,哲学教师

波瓦攸(Hervé Boillot)

  上塞纳省安东尼市立笛卡儿高中(Lycée Descartes d’Antony)哲学教师

马崒威(Charles Mazouer)

  布卢瓦省德瑟涅高中(Lycée Dessaignes)哲学教师

季亚莫(Patrice Guillamaud)

  杜尔省笛卡儿高中(Lycée Descartes)哲学教师

拉榆荷(Matthieu Lahure)

  格勒诺布尔省珊波黎庸高中与欧克雷高中(Lycée Champollion et Lycée des Eaux Claires)哲学教师。

拉赫(David Larre)

  斯坦省育逖娄高中(Lycée Maurice Utrillo)哲学教师

勒笃(Aurélie Ledoux)

  维尔农省杜梅奇尔高中(Lycée Georges Dumézil)哲学教师

蒙吉尼(Frédéric Manzini)

  卡尚省艾菲尔高中(Lycée Gustave Eiffel)哲学教师

德欧立尉哈(Lisa Rodrigues de Oliveira)

  康城省马烈赫伯高中(Lycée Malherbe)哲学教师

蜜荷撒莉(Tania Mirsalis)

  萨赫赛勒省卢梭高中(Lycée Jean-Jacque Rousseau)哲学教师

波岚(Larissa Paulin)

  布里区旭希省哥伦布高中(Lycée Christophe Colombe)哲学教师

窦荷多─虹帛(Karine Tordo-Rombaut)

  安钖省贝托叶高中(Lycée Berthollet)哲学教师

译者简介

廖健苡


  淡江大学法语系、法语所,比利时达文西高等学院交换学程、法国里昂第三大学跨文化研究所硕士。现为自由译者以及法文文化活动翻译。哲学星期五台北策画人之一、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PHEDO)会员。

审定者简介

沈清楷


  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辅仁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专长为当代法国哲学、政治哲学和诠释学。哲学星期五发起人、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PHEDO)发起人之一。

图书目录

【推荐序】高中哲学教育的视野──思考那不被思考的事情╱沈清楷
【推荐序】文化哲学是什么样的哲学?──谈文化哲学的四个特性╱杨植胜
【推荐序】文化的哲学思考──从日常生活到最艰难的选择╱陈妙芬

▎第一章 文化哲学导论
文化表示文明的状态,文明相对于自然状态,是整个人类都历经的过程。文化展现在各个文化、文明的特定形式中,并属于某个民族。

■问题思考
问题一:文化是否使人脱离自然?
1. 人类应该追求完善
2. 文化让人脱离了自然,从而使他无法尝到自由的滋味
3. 要从人身上把自然与文化区分开来是不可能的
问题二:我们可以说一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优越吗?
1. 文化多样性难以受到肯认
2. 文化相对主义在今天是受到认可的
3. 文化或多或少都与历史的演变相关

■哲人看法
问题一:文化是否使人脱离自然?
1. 康德:人类必须由己身创造出一切
2. 卢梭:文明人失去了自由
3. 梅洛─庞蒂:人类的天性不存在
问题二:我们可以说一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优越吗?
1. 蒙田:野蛮人不是我们所想像的
2. 李维─史陀:评断的标准是相对的
3. 莱里斯:接触有助于文化创新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三:是否应该怀疑文化的价值?
1. 佛洛伊德:文明是苦恼的根源
2. 阿多诺:「在奥辛维兹之后,我们再也无法写诗了。」

■延伸思考
电影──是否应该将「野孩子」视为早于任何文化的人性?
哲学时事──自然与文化的对立是文化性的吗?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二章    语言
语言是一种建立于符号系统,用来表达与沟通的工具。

■问题思考
问题一:说话,是否为行动的反义词?
1. 说话,是要影响他人
2. 说话,是完成某些行动
3. 语言能够重新诠释世界
问题二:人类语言的特性为何?
1. 答案并非是生理学上的
2. 动物的沟通似乎是存在的……
3. ……但无法与人类的语言相比拟
问题三:语言能否转译思想?
1. 语言似乎是思想的障碍
2. 思想无法超出语言的范围,思想是语言所产生的

■哲人看法
问题一:说话,是否为行动的反义词?
1. 柏拉图:修辞的说服力量
2. 奥斯丁:施为性语言──借由语言文字行动
3. 班维尼斯特:说话,就是「再造」
问题二:人类语言的特性为何?
1. 卢梭:自然语言及约定俗成的语言
2. 笛卡儿:语言是人类的特性
问题三:语言能否转译思想?
1. 柏格森:语言是个背叛者
2. 黑格尔:我们在语言中思考
3. 海德格:语言作为对存在者的揭示与开显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四:对话有什么用处?
1. 魏尔:「应该要寻求同意还是相互争执?」
2. 柏拉图:对话中哲思的艺术
3. 梅洛─庞蒂:对话如同合作

■延伸思考
文学──语言文字会说谎吗?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三章    艺术
艺术是人类的活动,主要在于生产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

■问题思考
问题一:艺术什么时候发生?
1. 艺术不再一定要是美的
2. 艺术不再需要透过作品的形式呈现
3. 是艺术家创造艺术
问题二:艺术有什么用?
1. 艺术是无用的吗?
2. 艺术有各式各样的功能
3. 艺术是解放者
问题三:所有人都是艺术家吗?
1. 艺术家因他与众不同的技巧而显得杰出
2. 艺术家是透过其天份而展现出来
问题四:审美判断应该被教育吗?
1. 品味好坏是无法经由说服的
2. 所谓「好的」品味是某个社会阶级的品味
3. 艺术家的敏感度能够唤醒感受

■哲人看法
问题一:艺术什么时候发生?
1. 康德:艺术的美不同于自然的美
2. 古德曼:艺术作品不是一个物品而是一个事件
3. 亚瑟.丹托:是脉络造就了艺术品
4. 安德烈.马乐侯:艺术概念的诞生
问题二:艺术有什么用?
1. 黑格尔:荷兰画家使日常生活得以昇华
2. 亚里斯多德:悲剧净化如同灵魂的昇华
3. 泰奥菲尔.哥堤耶:「有用的都是丑的」
问题三:所有人都是艺术家吗?
1. 柏拉图:艺术家没有缪斯便一无是处
2. 阿兰:制造不是创造
3. 尼采:没有所谓的艺术「奇蹟」
问题四:审美判断应该被教育吗?
1. 休谟: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如同品尝菜餚
2. 康德:当我们说「好美」时,指的是什么?
3. 艾德蒙.戈布洛:资产阶级利用艺术来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

■长文阅读
黑格尔,〈美学讲稿〉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五:艺术是否会欺骗我们?
1. 柏拉图:艺术再现真实的表象
2. 罗密欧.卡斯特路奇:「只有虚假才能锻鍊智力」
3. 普鲁斯特:真实的生命是文学
4. 亚里斯多德:诗比历史更哲学

■延伸思考
绘画──艺术家的双重视角?
访谈──杰夫.昆斯,或者是挑衅的艺术
哲学时事──当代艺术中是否有欺骗的成分在?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四章    劳动与技术
劳动是一种活动,人类透过劳动改变自身环境,以求供应自己生存所需。技术是为了达到这个结果所使用的各种手段之总和。

■问题思考
问题一:劳动与技术是否与自然相对立?
1. 劳动与技术对抗大自然所发生的种种事件,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与欲望
2. 然而技术不能否定自然法则
3. 劳动改变人类的本质
问题二:技术会带来危险吗?
1. 技术的好处
2. 技术产生新的威胁
3. 技术本身没有危险
问题三:技术是否解放了劳动?
1. 借由技术产生的劳动转变
2. 区分苦活与劳动
3. 人必须要解放自己,技术才可以解放人类

■哲人看法
问题一:劳动与技术是否与自然相对立?
1. 弥尔:技术的存在就是承认,光靠自然是不足的
2. 培根:只有服从自然才能支配自然
3. 笛卡儿:科学的保证
4. 马克思:透过劳动,人改变其本质
问题二:技术会带来危险吗?
1. 伏尔泰:技术的好处
2. 约纳斯:技术变得比自然更让人敌对
3. 吕西安.塞弗:技术是无辜的
问题三:技术是否解放了劳动?
1. 斯密:劳动分工
2. 黑格尔:形式的活动与机械性劳动
3. 亚里斯多德:假如梭子能自行编织……
4. 拉法格:为何亚里斯多德的梦想没有成真?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四:闲暇的时间是我自由的时间吗?
1. 鄂兰:劳动作为奴性的活动
2. 马克思:劳动结束之际,生命开始之时
3. 尼采:劳动是最好的控制
4. 塞内卡:真正的空闲不与劳动相对立
5. 阿兰:幸福在自由的劳动中

■延伸思考
电影──佛列兹.朗的《大都会》
访谈──工作的痛苦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五章    宗教
宗教是信仰与集体仪式的整体,它朝向某种甚至是具有神圣性的超自然。

■问题思考
问题一:人需要信仰吗?
1. 信仰回应了某种自然的需求
2. 信仰回应一种社会需求
问题二:人可以宣称自己认识神吗?
1. 神使自己在人的心中被认识
2. 人可以透过自然的理性之光来认识神
3. 对神的科学认识并不存在
问题三:理性与信仰注定相互对立吗?
1. 信仰与理性的一致性建立在区别与上下排序
2. 必须区分思想与信仰
3. 然而即便是科学也包含着信仰

■哲人看法
问题一:人需要信仰吗?
1. 康德:宗教回应实践理性的需求
2. 佛洛伊德:宗教是对应心理需求的文化性回应
3. 伊利亚德:人透过与神圣的关系定义自身
问题二:人可以宣称自己认识神吗?
1. 巴斯卡:神透过人的内心让人认识祂
2. 卢梭:人可以借由天生的理性来认识神
问题三:理性与信仰注定相互对立吗?
1. 阿奎那:信仰与理性能够彼此调和
2. 阿兰:思考与相信是两件事
3. 尼采:科学理性仍然包含着信仰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四:宗教是否带来幸福的幻觉?
1. 圣马太:幸福并不在容易的生活中
2. 马克思:至福是幻觉

■延伸思考
绘画──要看见才能相信?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六章    历史
历史是人类所历经事件的整体,同时也是透过调查的方式去重建这些事实。

■问题思考
问题一:历史是否有意义?
1. 进步可以是历史的意义本身
2. 但进步的意识形态是可被批评的
3. 只关注现在会让历史意义变得不确定
问题二:谁创造历史?
1. 人类制造历史却不知道他创造出什么样的历史
2. 人是他们的历史的行动者
3. 但作为叙述者的历史学家,是他创造了历史
问题三:历史学家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做出判断
1. 必须要与历史各个主要行动者们保持同样距离
2. 不过应该要先理解才能够做出判断
3. 历史学家的判断不是法官的判决

■哲人看法
问题一:历史是否有意义?
1. 康德:历史是朝向人类的普遍进步发展
2. 班雅明:进步的意识形态合理化了最糟的状态
3. 阿多格:现在主义使未来的意义变得不明确
问题二:谁创造历史?
1. 黑格尔:人类创造历史却不知道自己创造了什么样的历史
2. 马克思:确实是人创造历史
3. 鄂兰:是叙事者看见并创造历史
问题三:历史学家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做出判断?
1. 芬乃伦:历史学家应该要对历史主角保持相同距离
2. 布洛克:历史学家首先必须了解才能评判
3. 吕格尔:历史学家的判断不是法官的判决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四:历史是建立在集体记忆之上吗?
1. 阿伯瓦赫:历史无法被简化为集体记忆
2. 吕格尔:历史学家要对集体记忆进行批判的工作
3. 吕格尔:是什么正当化了记忆的义务?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学──历史学者在战犯的大型诉讼中扮演何种角色?
电影──人们可以重写历史吗?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译名表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高中哲学教育的视野──思考那不被思考的事情(摘录)

沈清楷(辅仁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哲学星期五创办人之一)


  本书是怎么编排的?

  从这一册的主题「文化」来看:除了导论之外,分成了五个子题开展,分别是「语言」、「艺术」、「宗教」、「劳动与技术」、「宗教」和「历史」,涉及的范围可谓这五册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最广泛、最丰富的。文化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历经不同世代的共同生活经验,需要探讨的不只是历史传统的延续,还包括对这个历史传统的批判与创新。文化看似自明,却很难一言以蔽之。而「文化」到底是什么?首先可以把文化当作相对于「自然」的所有「人为」的总和,然后针对自然与人为进行辩证,去追问这些问题:「人为」难道不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取消人为、回归自然,会不会变得很不自然?回归自然的「自然」,是不是一种「人为想像」的自然?此外,自然与人为的辩证,也会涉及到自由的问题,我们会因为人为创造的文化更加自由?还是会因此深陷于技术,而成为苦恼的来源?

  细看本书的编排结构,从「一般看法」和「思考之后」两种看法的对比开始,因为,思考起于对于生活周遭以及刻板印象的反省。接着试图找出「定义」,再从定义找出「问题意识」,并在整个陈述的脉络中,不断点出「关键字区分」。从几个大问题中,再细分出几个更小的问题,借着哲学家不同观点的「引文」,一方面回到原典阅读,另一方面,阅读是为了分析这些观点的「论据」。因此,面对哲学家,他们并非被当作大师来膜拜,因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偶像崇拜不是教育的目的,这些哲学家的文本,只是作为思考时正反意见的参考,并用来扩充我们思考时的深度与广度。接着,再从「进阶问题思考」、「延伸思考」,更广泛地去思考更广泛地去思考「语言」、「艺术」、「宗教」、「劳动与技术」、「宗教」、「历史」在集体历史和个人存在之间的关系,并辅助以电影、绘画、历史、新闻报导、文学等不同例子,从而再次深化问题意识,以便让哲学的反思能够进入某种具体情境中来思考。

  比如说:在「一般看法」中,文化有野蛮与文明、高级与低级之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反思这个「区分」如何形成?或是依据什么样的标准,让我们得以评价某个文化的好坏优劣,从而发现自己心中有种不自觉的标准,而这个标准也可能是偏见的来源。因此,当我们说一个人「没有文化」,这是一种贬抑的评价,代表「缺乏教养」,甚至等同「野蛮」。这种看法将文化与野蛮对立,就如蒙田所提醒的:「每个人都将不符合自己习惯的称为野蛮。」在「以为自己最好」的单一观点下去判断跟自己不同的事物,而把他人视为野蛮,这本身可能就是一种野蛮,就如李维—史陀所说的:「野蛮人是那相信野蛮存在的人。」对野蛮的指控,难道不会是一个「狭隘又自恋」的偏见?

  我们也可以在世界的殖民历史中,看到了一种更霸道、以「高级」自居的野蛮。殖民者以科技进步、经济效益等标准来衡量一切,从而贬低经济相对弱势的文化。他们宣称自己是文明的,企图为某个地区注入所谓的「高级」文化,进而以文化为名进行掠夺、侵占、剥削之实,最后更以这样的政经实力为基础,抹煞不同文化的特殊性,建立起文化的高低标准,最后甚至把这个标准本质化。然而,野蛮与文明、高级与低级的区分不是仍然存在?这个区分或许很难消除,但是可以经由分析野蛮的概念,重新反思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野蛮、「不太有文化的」文化、自以为是的高级,以及没有必要的自卑。

  「我们的」文化?

  我们可以借用德希达所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殖民」。在这里,「殖民」一词强调了文化的外来性,这种外来不见得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挤压,而是可以更广义地加以理解,因为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受到外在于我们的某种文化所规定。如果这种外来性是存在的,所谓「我们的」文化就不是内在性、本质性的,就不是不可更动的。「我们的」只是受到某个文化影响后加以内化,再透过有意或无意的认同所形成的集体习惯或是某个社群的规定性。对个体而言,文化不会是先天的或是只有一个单一起源的文化,个体身上的文化总是多元的,并且在某个历史条件偶然形成,当然这也不妨碍把他人的文化纳入自己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看似隐含了为「我们」所占有,但仔细想想,我们无法占有一个文化,我们总是受到多个文化所影响,再消化吸收成为我们的。

  当我们谈论西方文化、亚洲文化、台湾文化等之时,通常会预设某种整体性和同质性,却可能忽略内在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而当我们认为自己就活在某种「文化多样性」当中,因为身处于多元文化并作为世界公民而欢欣雀跃时,这种乐观也可能忽略了多元中仍有强势与弱势文化之分,没能考虑到强势文化渗透到我们的语言、宗教、史观和审美之中,无形地影响我们的选择与判断。强势文化也经常以「兼容并蓄」、「多元性」这类修辞来形成表面的正当性,以掩盖它对其他弱势文化的压迫。对文化多样性或多元文化的现状,若抱持一种缺乏反思的乐观,可能将我们带向保守性的维持现状。

  也因此,当我们谈论「文化主体性」,是在强弱有别、多样纷呈的历史传统之上所进行的反省与文化创造,进而形成某种文化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是让这个文化变成某种类似财产的占有物而具有排他性,也要避免为了创造文化主体性而进行文化纯粹性的虚构,以为有个完全不受外来影响、没有过去的文化主体。这种独特性也可以被欣赏的人所分享,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不是谁的、某个主权国家的,而是有待分享、可被分享的事物。当个人或是集体正在创建某种文化、寻找某个文化的独特性时,对野蛮的反省,将有助于我们脱离自身的偏狭,从而获得文化创造所不可或缺的态度──对可能性有更开阔的设想,并以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接触与我们不同的他人和世界。

  这些对文化的反思,在人开始思索质疑周遭发生的现象以及既定价值时,就会开始发酵。我们可以停留在「反正什么都一样」的相对论当中,当然也可以透过这本书的「问题意识」,进一步以正方、反方思考人性或共同生活中必然触及的问题及价值,以及可行的解决之道。不同观点能提供参考,破除一些逻辑上的矛盾,但真正的答案还是属于愿意思考的人。

文化哲学是什么样的哲学?──谈文化哲学的四个特性(摘录)

杨植胜(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哲学的「折回」特性

  在谈文化哲学的特性之前,要先谈到哲学的两个特性。哲学的第一个特性,我称之为「折回」。它同时也是反射、反身、反省或反思的意思。它的英语文字reflection(或法语réflexion、德语Reflexion)具体的意象是光的反射:光照到镜面,再折射回来。哲学的「认识自己」,经由这个折回的意象,表现为人反身的自我观看。这个自我观看关系到哲学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也就是哲学活动的切身性。

  相对于哲学,科学就不具有这样的切身性。一个科学家面对研究对象的典型形象,是他隔着一支放大镜、显微镜,或天文望眼镜,观察镜片另一头的研究对象。科学家本人与研究对象,或所谓的「主体」(subject)与「客体」(object),是隔离的。只有主客隔离,主体才不会影响客体,才能确保科学研究的「客观性」(objectivity)。哲学之所以不能拥有科学研究的那种客观性,在于哲学无法隔离主客。当哲学家在思考「世界」时,他所思考的世界包含他自己;他不能自外于他所思考的世界。因此,面对一个包含他自己的对象,他只能利用像光的反射一样的方式间接地自我观察──这就是折回。

  在折回的活动中,主体与客体是同一的;正如一个人照镜子,观察者是这个人,被观察者也是这个人。反之,相对于折回,科学家对待他的研究对象是直接地朝向(direct to)它──主体面对一个与他不同的客体,亦即主客分离。但是主客分离往往不是现实人生的常态,因此必须借助实验室的条件控制。当一个科学家换上白袍,走入实验室,他就进到一个人为的主客分离场域;离开实验室,他才回到真实的生活场域。哲学家不同于科学家,在于哲学家的生活世界就是他的实验室;他无从控制生活世界的所有条件,达到主客分离的客观性。总之,哲学家不能自外于世界,从而只能以折回的方式,反思他所置身的世界。

  哲学的「后思」特性

  哲学的第二个特性是就时间上来说,我称之为「后思」。后思一词来自德语的Nachdenken,字面上是英语的after-thought或法语的après-pensée,意思是指思考在时间上的后到。

  相对于哲学的后思,科学的思考是一种「前思」(德语Vordenken、英语before-thought,或法语avant-pensée)。举「科学哲学」所描述的科学程序为例:科学家要先提出一个假说,然后用观察或实验来证明这个假说──或者如果我们像波普(Karl Popper)一样不相信假说是可以证明的,那就用观察或实验来证伪(falsify)或反驳(refute)这个假说。「提出假说」就是前思;之后的观察或实验只是对于这个假说肯定的或否定的检证。这种前思与哲学思考的特性正好相反。

  人,作为海德格所谓的「被抛掷的存有」,是先被生到这个世界上,然后才开始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他不能够要求让他在诞生之前先构想一个人生的计画,然后再到世上执行这个计画。这使得人在他生命一开始就不能把握他人生的意义、价值与目的;总要经过一番生活的历练之后,他才能也才会开始对人生的反省──而这,就是时间上的后思。我们可以用黑格尔《法哲学》里的一句名言来表达哲学的后思特性:「当哲学在灰色里画它(哲学)的灰色时,一个生命的型态已经变老了,而且在灰色里用灰色并不能使它(生命的型态)回春,而只是使它被认识;密涅娃(Minerva)的猫头鹰直到夜幕垂下才开始它的飞翔。」

  文化哲学的「折回性」与「后思性」

  哲学的折回特性与后思特性的关系,在一方面,后思的特性可以从折回的特性推论出来:因为经过间接的折回,哲学的思考会比它折回以前的对象慢一步。换句话说,正如反思总是在事情发生以后才能进行,反思只能是后到的思考──因此是「后思」。另一方面,从哲学的后思特性,同样可以推论出它的折回特性:后思作为事后的思考,它所思考的客体已经不在当下、成为过去了,因此思考的主体无从直接地朝向客体,而只能以事后的回顾为之,而这就是折回。这两种哲学的特性,因此是一体的两面:折回的特性是哲学「共时性」(synchronical)的一面,也就是它静态、结构的一面;后思的特性是哲学「历时性」(diachronical)的一面,也就是它动态、时间的一面。

  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同样具有这两个特性。首先,文化哲学对文化的观察,不能像科学一样,把文化放在一支显微镜底下来观察;相反地,当哲学家在观察文化现象时,他自己就置身在文化当中;他带着他所属文化既有的成见在观察文化现象。并且,在观察文化现象时,也对他所看到的文化现象提出判断;这个判断可能肯定,也可能否定文化现象。之后,他对文化的判断一旦成为哲学思想,这个判断也将进入文化,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哲学的折回中,没有一个折回的哲学不隶属于某一个时代,或某一种文化:当哲学家讨论语言时,他使用他惯用的语言来讨论语言;当哲学家讨论艺术、劳动与宗教时,他就他熟悉的艺术作品、劳动方式与宗教类型来讨论它们;而当哲学家讨论历史时,他是置身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讨论历史。因此,科学那种主客分离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地,在文化哲学里,我们看到的是哲学在文化思考所折回的洞见与智慧。黑格尔说哲学是「它(哲学)被把握在思想当中的时代」:「妄想某一个哲学超越它当前的世界,正如妄想一个人跳过他的时代、跳过若独思岛(Rhodus)一样的愚蠢。」

  其次,文化哲学的思考,不能先于文化──正如同人生哲学的思考,不能先于人生一样。文化哲学所要思考的,是既有的文化现象,因此一定先有文化,然后才有文化哲学;文化哲学就是哲学对于文化现象的后思。在文化哲学中,语言哲学是对人类既有语言的后思;艺术哲学是对人类既有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的后思;历史哲学是对人类过去历史的后思……以及等等。文化哲学的思想不在于设想未来文化的发展──那是文化行政的工作──虽然它所后思的洞见与智慧确实可能影响文化未来的发展,正如同一个人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可能影响他往后如何过活一样。

  文化的「社群性」

  「文化哲学」的前两个特性来自于「哲学」,后两个特性则来自于「文化」。文化的第一个特性,是它的「社群性」(sociality)。这个特性强调文化隶属于人类社会群体,而不是单一个体的产物。早在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就说人是「政治的」(political)动物。他的政治一词来自于古希腊文的πολιτικός(politikos);名词是πόλις(polis),意思是「城邦」。亚里斯多德的原意是:人是城邦的动物。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来读这句话,与其翻译为人是政治的动物,不如翻译为人是社群的动物。人类的社群性,使他们创造出远多于个体的人所能创造出的事物总和。文化,就是一个社会群体所创造出来的产物。

  由于社群多于所有个人的总和,因此哲学对于人的讨论,只有一部分是就「个人」(individual)来做讨论,另一部分则是就「社群」(society)来做讨论。在《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全系列里,其中三册是就个人来做讨论:第二册,就个人的道德行为,第三册,就个人的主体性,第五册,就个人对实在的认识,分别做讨论;另外的两册则是就社群来做讨论。其中的第一册讨论社群当中的政治关系;这一册则讨论社群的文化产物,包括语言、艺术、劳动与技术、宗教,以及历史。

  在这一册的讨论里,文化哲学的课题牵涉到一个社群的文化与另一个社群的文化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们可以说一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来得优越吗?同样地,就个别的文化产物而言,我们可以说一种语言、艺术、宗教,甚至历史,比另一种语言、艺术、宗教、历史来得优越吗?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优越论都需要一些可以感受、借此激起全民感动的根据来支持,文化是其中最常被拿来支持的一个根据。然而,如果不同的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是「不可共量的」(incommeasurable),那么,这些文化上的优劣评比就很有商榷的余地。

  文化的「人为性」

  文化的第二个特性,来自于它与「自然」(nature)的相对关系。我把这个与自然相对的特性称为「人为性」(artificiality)。本书第三章所讨论的「艺术」(art),与第四章所讨论的「技术」(technique),在古希腊文是同一个字:τἐχνη(techne),而它的意思就是「人为」。直至今日,西文的艺术一词都有两个形容词,一个是偏向褒义的「艺术的」,一个是偏向贬义的「人工的」。例如法语的artistique与artificiel,英语的artistic与artificial,或德语的künstlerisch与künstlich。这表示,艺术(与技术)的概念迄今无法脱离它(们)人为的含义。不仅艺术与技术是人为的,所有文化产物都是。在本书的第一章,文化被定义为「文明的状态」,而「文明相对于自然状态」。这就是文化的人为性。

  文化的人为性使它陷入与自然之间「二律背反」(antinomy)的关系:人类从自然状态发展到文明状态,究竟是堕落,还是提升?对于西方的卢梭或东方的道家来说是堕落,但是对于西方的康德或东方的儒家来说则是提升。这种二律背反的关系同样出现在个别的文化领域里:语言作为一种修辞,究竟是让人忠实地表达思想,还是让人达成欺骗的目的?艺术作为一种虚构,究竟是创造新事物,还是在构作虚幻?劳动作为心力的付出,究竟是人的自由的实现,还是人的受苦与异化?技术作为劳动精进之后的产物,究竟是对人类劳动的解放,还是使人类与他们的劳动更加疏离?宗教作为人类的信仰,究竟是最终极的真理,还是他们的集体幻觉?最后,历史作为人类群体在时间上的过程,究竟是持续地进步,还是反而在退步?这些二律背反分别成为文化哲学、语言哲学、艺术哲学、劳动与技术哲学、宗教哲学,以及历史哲学的主要争议所在。自古以来,人类对于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物并不具有绝对的自信;哲学的折回与后思对它们产生两极的判断。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会不断看到这个争议。

  哲学的「折回性」与「后思性」,与文化的「社群性」与「人为性」特性,共同构成文化哲学的整体面貌,其中的折回性与后思性,构成文化哲学与其他哲学共同的形式面向;而社群性与人为性,则构成文化哲学特有的内容面向。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本性”这个词,我一直持有一种比较朴素的理解,认为它指的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和冲动。然而,这本书的标题——“文化是让人脱离本性还是实现本性?”——却立刻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思考。它暗示着,文化可能并非仅仅是为人类添加的外层装饰,而是对“本性”本身有着深刻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文化是如何通过语言、习俗、价值观等方式,重塑甚至改变我们对“本性”的认知。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是如何阐述“脱离本性”这一观点的。例如,一些批判性理论就认为,现代社会的文化,通过消费主义、媒体传播等方式,制造了虚假的欲望,让人偏离了真实的自我需求。而“实现本性”的观点,又会如何解释文化的作用?是否意味着,我们所谓的“本性”,本身就需要文化的滋养和发展才能得以充分展现?我希望本书能够通过引述具体的哲学文本,来呈现这场旷日持久的辩论,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看待文化与个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的,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影响我们对“自我”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社会化”的过程感到着迷,但同时也带着一丝隐忧。我们从一个纯粹的自然生命体,逐渐被塑造成一个社会人,这个过程中,文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这种塑造,究竟是在雕琢璞玉,还是在扼杀生命?我非常认同书中可能涉及到的,关于文化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我们之所以遵循某些行为准则,很多时候并非出于内在的道德律令,而是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这种集体认同,在带来稳定和秩序的同时,是否也消磨了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文化是如何通过语言、习俗、教育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电影片段,比如,一个孩子在野外被发现,他没有语言,没有社会规范,他最原始的需求是什么?如果他被带入人类社会,他将会经历怎样的转变?这种“文明化”的过程,究竟是让他获得了更丰富的人生体验,还是剥夺了他原本的、更自由自在的存在方式?这本书的书名,正是我心中纠结的症结所在,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哲学的工具,来帮助我解构这些复杂的现象。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自然”与“文化”二元对立的初步探讨。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梳理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观点,展现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辩论。我特别关注了那些将文化视为人类进步基石的论调,以及那些对文化异化、侵蚀个体自由的批判。这种辩证的呈现方式,让我得以在不同的哲学视角下审视自己的认知。比如,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论述,虽然初衷是经济学的,但其对个体在特定社会结构下丧失主体性的深刻洞察,与本书提出的“脱离本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学习各种规范、礼仪,甚至内化某些价值观,这是否就是一种“异化”?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原本的冲动、情感,甚至是一些不那么“文明”的本能,压抑下去,以换取社会的接纳?这本书似乎在引导我思考,那些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成就,比如艺术、科学、法律,是否也伴随着某种程度的自我阉割?我对此充满了好奇,也很想知道,如果真的存在一种“原始本性”,它究竟是怎样的?它是否就意味着野蛮和无序?还是说,它是一种更纯粹、更不受干扰的存在状态?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哲学案例,来佐证这些抽象的思考,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究竟是如何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的。

评分

我一直对“自然状态”和“文明社会”之间的张力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标题,恰好点出了这种张力的核心问题:文化,究竟是在让我们远离某种“原始”的自我,还是在帮助我们抵达一个更完整的、更理想的自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文化是如何通过语言、道德、习俗等方式,塑造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我尤其关注书中可能涉及到的,关于“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的讨论。霍布斯和卢梭在这方面的观点,就呈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观。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对人是狼”,文明的契约是为了约束人性中的冲突;而卢梭则认为,自然状态下的“高贵野蛮人”是纯洁的,是社会和文化才腐蚀了人性。这种截然不同的出发点,让我对“本性”的定义产生了深刻的怀疑。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本性”?或者说,“本性”本身就是一个在不断演变的概念,而文化恰恰是参与了这一演变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哲学文本分析,来支持这些观点,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看待文化与人性的关系的。

评分

我一直对“人性”的定义感到模糊,而“文化”的出现,更是让这个定义变得扑朔迷离。这本书的标题,正是我心中一直纠结的那个问题:“文化是让人脱离本性还是实现本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哲学洞见,来帮助我理解,文化究竟是如何影响我们对“本性”的理解。我期待作者能够梳理不同哲学流派的观点,比如,那些强调人类自由意志和创造性的哲学家,他们如何看待文化的约束力?而那些更关注社会秩序和集体认同的哲学家,他们又如何解释文化的进步意义?我脑海中闪过一个场景:一个被社会排斥的人,他是否比遵循社会规范的人更“贴近本性”?或者说,这种“本性”,仅仅是一种缺乏社会规则的原始冲动?我希望本书能够引导我思考,我们所追求的“实现本性”,究竟是一种回归原始的简单,还是一种在复杂社会关系中,对自我更深刻的认识和发展?我期待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哲学案例,来佐证这些抽象的思考,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文化在塑造我们个体身份的过程中,所带来的复杂影响。

评分

我一直对“传统”这个概念抱有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它承载着历史的智慧和文明的积累;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成为阻碍进步和创新的藩篱。这本书的标题,恰恰切中了这种矛盾的焦点:“文化是让人脱离本性还是实现本性?”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哲学分析,来探讨文化在塑造个体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是如何论述文化对个体自由意志的影响。例如,一些存在主义哲学家,如萨特,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而他们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与“文化限制本性”的说法相呼应。但另一方面,也有哲学家认为,文化本身就是人类超越生物局限、实现更高层次存在的一种方式。我希望本书能够通过梳理不同哲学流派的观点,来展现这场关于文化与本性的辩论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社会习俗,例如婚姻制度,在不同文化中有着天壤之别,而这些习俗,又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生活选择和情感表达?我期待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哲学上的解释,来帮助我理解,这些看似外部的文化规范,究竟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的内心,甚至被我们内化为“本性”的一部分。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本性”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生物学层面,即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体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然而,“文化”的介入,似乎在挑战这种朴素的认知。这本书的标题,恰恰触及了我一直以来思考的盲点:文化究竟是为我们添加了什么,还是让我们失去了什么?我希望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文化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认同,以及这种塑造过程中,是否存在着对个体真实自我的一种压抑。我非常期待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通过哲学论证,来阐述“脱离本性”和“实现本性”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比如,一些社会学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塑造,而这种塑造,正是通过文化来实现的。但另一些哲学流派,则可能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认为文化有时会成为束缚个体的枷锁。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和思想实验,来引导我深入思考,在我身上,究竟有多少是源于我的“本性”,又有多少是被文化所赋予的?这种自我审视,对我来说,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重要一步。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简洁的配色加上引人深思的书名,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文化”这个概念的模糊性感到困惑,它究竟是束缚我们,还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脱离本性”和“实现本性”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为这本书奠定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哲学起点。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帮助我理清思路的观点,不仅仅是关于法国文化,更是关于人类普遍存在的关于文化与个体关系的思考。读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源于一次关于“成长的代价”的讨论,我们似乎总是在为了适应某种“文化”而被塑造,而这种塑造是否真的剥夺了我们原有的、未经雕琢的真实自我?或者说,我们所谓的“本性”本身就是一种虚构,文化恰恰是在为我们搭建一个更成熟、更丰富的存在模式?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盘旋已久,而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种探索这些复杂问题的可能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引发我对自己生活经验的深刻反思,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所经历的,我所接受的,我所秉持的,究竟是来源于我内心深处,还是被外部力量所植入。这种内心的探索,对我来说,比任何外部的知识学习都来得重要。

评分

我对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一直充满好奇,而文化,无疑是这种创造力的重要载体和催化剂。这本书的标题,引发了我对“本性”这一概念的深入思考。如果说,文化是让人脱离本性,那是否意味着,我们最原始、最纯粹的状态,反而是一种更高级的存在?这与我以往接触到的关于进步和发展的观念产生了冲突。但如果说,文化是为了实现本性,那又意味着什么?是说,我们所谓的“本性”本身就需要文化的滋养和发展才能得以完全展现?我对此充满了困惑,也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我记得海德格尔曾提到“本真性”的概念,这是否与本书的“实现本性”有所关联?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引述不同的哲学家的观点,来呈现这种“本性”的复杂性。比如,那些强调个体自由和创造性的哲学家,他们如何看待文化的影响?而那些更关注集体和社会秩序的哲学家,他们又如何解释文化的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在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中遨游,找到属于我自己的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自我”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层涟漪。我一直好奇,我们所认为的“本性”,有多少是天生的,又有多少是被文化所塑造的?“文化是让人脱离本性还是实现本性?”这个问题的两极,恰恰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困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哲学层面的工具,来帮助我解构这个问题。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探讨,那些看似“文明”的社会规范,例如礼仪、法律、道德观念,究竟是在帮助我们压抑一些“不文明”的本能,还是在引导我们走向一种更成熟、更完整的存在状态?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关于“社会化”过程的讨论,孩子是如何从一个纯粹的生物体,逐渐被塑造成一个能够融入社会的个体?这个过程中,文化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否有些“本性”的成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被牺牲了?或者说,正是因为文化的介入,才使得我们能够发展出那些更复杂、更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实现”了某种更高级的“本性”?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哲学家的思想,来帮助我理解,文化究竟是如何在个体内形成一种强大的塑造力量,而这种力量,究竟是解放了我们,还是束缚了我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