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书简(德文全译本):席勒论美与人性

美育书简(德文全译本):席勒论美与人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图书标签:
  • 美学
  • 哲学
  • 席勒
  • 德文原版
  • 美育
  • 人性
  • 古典主义
  • 德国文学
  • 艺术理论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西洋思想史重要着作,现代美学批判的第一本着作

27封书简,展现思辨之美

《美育书简》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本以审美教育(美育)为标题,并系统性介绍美育概念的专书,因而成为美育学者的重要思想依据。

《美育书简》是席勒于一七九三年任耶拿大学历史教授时,写了一系列的信给丹麦亲王克利斯坦(Friedrich Christian of Schleswig-Holstein-Augustenburg,即霍斯坦-奥古斯腾堡公爵),讨论有关美学教育的问题,书简流传于哥本哈根宫廷之中。一七九四年这些审美教育书信的原稿因火灾被焚,幸好有一些传钞本存留。席勒基于这些书信的重要性,重新改写并发表在《时序女神》杂志(Horen,席勒在一七九五~九七年间主编的艺文杂志)上。后来又将这发表过的二十七封信编辑成为《美育书简》。

全书重点在于建构席勒个人对于美学及审美教育(即美育)的理论。他认为美学不仅研究美的本质及艺术创造的结构,也不只分析人之美感的发生来源,更是一门能够真正开启人之本性的科学。对席勒来说,美是最理想人格性的表征;真正的美,有助于提升和完善人性。

席勒因为置身启蒙运动之中,因而《美育书简》主要在反省西方启蒙运动时代工业革命造成人性疏离,而他认为美育就是解决人性根本问题的良药。席勒所讲的「美」,不只是以各种艺术为内容,美育更具有全人教育、精神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理想。
书简共计二十七封信,内容大致如下:
第一部分 文化批判

第一封信:其美学研究出发点及构想将以康德式的原则为基础。

第二封信:批评当时的时代是腐坏的:在哲学、科学、政治各方面,没有天才那般的创造力,只有逢迎需求而发展。

第三至四封信:说明人的本性中尽管有感性、知性的对立(不是野人就是蛮人),但也有同时使这两种对立共同产生运作的可能,而这种能力能产生第三种别于感性与知性的性格(于后续书信中可发现即指美的性格)。

第五至第六封信:批判当代人不是只有感性运作就是只有知性运作,因而产生的时代样貌与国家体系都不是自由的(只受知性或感性的支配)。此外强调个人与整体人类之间的关系是个人能够往提升整体的完满为目标,而在整体完满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有缺陷的个人。

第七到至第十封信:因而个人首要任务是不再让内在的人性呈现分裂,其次是以冲动动力代替感性支配或理性支配的状况。

 

第二部分 通过「先验之路」之论证

第十一封信:在人身上可以识别出人格(Person)与状态(Zustand)这两种事物。人格对照自由(Freiheit),是无限的与不变动的;状态对照时间(Zeit),是有限的与变化的。只有这两者统合才能实现人性。

第十二、十三封信:实现人性的动力来自于形式冲动(Formtrieb)和质料冲动(Stofftrieb,在信中也用感性冲动(der sinnliche Trieb),质料冲动是人感性的动力,形式冲动是人理性的动力,前者使外在事物与我们的内在结合,后者使我们的内在实现于世界中,但这两者不可互相干涉,应恪守各自范围。

第十四封信:形式冲动与质料冲动虽不可互相干涉,但彼此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只有在这相互关系上才成就一个完美的人性概念,但在经验中,形式冲动与质料冲动是两个个别事物,只有通过一个中介:游戏冲动(Spieltrieb)使这两者共同作用。

第十五封信:形式冲动对照的概念是形象(Gestalt),质料冲动对照的概念是生命(Leben),游戏冲动则是:活生生的形象(Lebende Gestalt)。这种活生生形象便是人用来称唿一切美(Schönheit)的事物的名称。

 

第三部分 在经验上呈显的美之作用

第十六至十八封信:但由于感性的压迫或知性的压迫,造成状态的紧张(angespannt)与松弛(abgespannt),而对应着状态的紧张和松弛,美也可被区分为融和性的与振奋性的这两种特质。人在经验中往往是处于这两种美的特质的张力中,但在观念上,理想的美应是这两种特质的平衡。

第十九至二十封信:在人的身上可以区分出状态的规定性(Bestimmung)和可规定性(Bestimmbarkeit)。状态在未受感性作用前仍是无限、处于可规定性的状态,但一接受感性作用,就会被限制在对象的实在性上。唯有在自由心境(freie Stimmung)中,理想的美才能在感性与理性同时运作时产生,才能够既抛却物质与道德的强制而达到审美状态。

第二十一至二十二封信:美的作用便是要将人从感性或理性的强制状态中带到审美的状态。真正的艺术作品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不局限于感性的美、强调感官的刺激,也不局限于概念的限制、道德教育的规范。

第二十三封信:因此人首先虽然是自然的人、感性的人,但人也有人格、主动的可规定性,亦即有成为理性的人的力量,而这中介便是要先使人游戏、自由,先成为一审美的人。而这一过程是文明的任务。

第二十四封信:完整的人性便是从感性的状态到达审美的状态,再过渡到道德的状态。

在最后的几封信件中,席勒便尝试说明状态分殊的型态(感性与知性、规定性和可规定性),这些分殊的对立之统合关键便是审美教育,这样的一种审美教育是指自由的创作、自由的展现,既对抗着感性的箝制与理性的束缚,但又使感性与理性能够统合运作,如游戏般的去行动,在规定中创造可能性并且朝实现目标而去。

美育的启示:人类心灵的雕塑与自由的远航 导言:对纯粹人性的不懈追问 人类文明的进程,无不伴随着对自身存在的深刻反思。我们为何而生?自由的本质何在?艺术与审美在个体与社会结构中扮演着何种角色?这些古老而永恒的命题,构成了西方哲学思辨的核心疆域。 本书并非简单地重述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艺术史,也不是对某一学派美学理论的纯粹梳理。它是一次深刻的、跨越学科界限的心灵溯源之旅,旨在探究如何通过对“美”的感知与创造,来实现个体内在的完整性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统一。我们所关注的,是一种超越了功利主义和纯粹感性体验的、指向人类最高理想——自由——的教育路径。 第一部:从必然王国到审美自由的艰难跨越 人类的初始状态,常被描绘为一种受制于自然法则和社会规范的“必然王国”。在这一领域,我们的行动受本能的驱动或外在的强制所支配,自我尚未完全实现其内在的理性潜能。如何打破这种束缚?许多思想家诉诸于严格的道德律令或残酷的政治革命。然而,本书所呈现的路径,则提供了一种更为内在、更为根本的解构与重塑之法:审美领域。 审美经验,被视为人类心智的独特栖所。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感性冲动(我们称之为“感性冲动”或“自然冲动”,它使人被物质世界所奴役),也不同于僵化的理性教条(我们称之为“形式冲动”,它将人异化为冰冷的逻辑机器)。美,恰恰是这两种对立力量的精妙调和与相互渗透。 想象一下,当一个人面对一件伟大的艺术品时,他的感官被激发,但并未被放纵;他的理性在作品的结构中找到了秩序,但这种秩序并未压制他的想象力。在这一瞬间,个体体验到的是一种“游戏冲动”(Spieltrieb)所带来的自由状态。这不是放纵的玩乐,而是更高层次的、有目的性的自律活动。人不再是自然力量的奴隶,也不是纯粹理性指令的执行者,而是自身经验的创造者与评判者。这种通过审美活动获得的内在平衡,是实现真正意义上自由的先决条件。 第二部:人性雕塑与教化之道——超越政治的“社会工程学” 真正的自由,不仅是个体心灵的解放,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社会中的个体都是被本能驱使或被教条禁锢的,那么无论政治结构如何改良,冲突与不公仍将如影随形。因此,核心问题转向:如何培养出既拥有强大理性自觉,又具备丰富感性深度的公民? 本书深入探讨了“教化”(Bildung)的真正含义。它并非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技艺训练。真正的教化,是一种持续的自我完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将“应该成为的人”(理想中的人)与“实际存在的人”之间的鸿沟弥合起来。 艺术,尤其是那些宏大叙事的艺术形式,承担起了这一神圣的使命。它们以具体可感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人类精神的可能性与伟大性。通过对英雄、悲剧、和谐秩序的体验,个体的心灵被拓宽,他们的感受力被精炼,他们的道德判断也因此获得了更坚实的情感基础。例如,对古典悲剧的观照,使人能够在不遭受实际灾难的情况下,体会命运的沉重与人性的光辉,从而培养出一种既具同情心又具备审慎判断力的成熟心智。 这种“美育”的实践,本质上是一种对社会政治图景的深刻预见。一个充分审美化(即充分人性化)的民族,自然能够构建出一个更加公正、更能容忍差异、更少诉诸暴力的社会。因为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已经学会了如何与对立面共存,如何尊重内在的和谐法则,而无需外部的强制干预。 第三部:艺术作为中介——沟通的桥梁与永恒的对话 审美体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普遍性”与“非特定性”。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它所引发的感动,超越了语言的藩篱、地域的限制和时代的更迭。它指向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结构与理性向往。 本书审视了艺术作品如何充当个体与普遍性之间的中介。它使得个体经验得以被“普遍化”,同时也使得抽象的普遍真理获得了生动的、可触及的形态。这种中介作用,有效地避免了两种极端:一是完全的主观主义,即所有感受都孤立无援;二是彻底的客观主义,即真理被锁在冰冷的公式中,与人的生命经验无关。 艺术的中介性,也重新定义了人类的交流方式。在政治辩论或科学论证中,人们常因立场不同而产生尖锐的对立。但在面对共同的审美对象时,人们的情感与理解被引导向一个共同的中心点。这种共享的、非功利性的愉悦,为建立真正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共识提供了深厚的情感土壤。 结语:面向未来的自由呼唤 本书的深远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解放不是通过推翻旧秩序后建立一个同样僵硬的新系统,而是在于对人自身心智结构的持续优化与解放。美育不是奢侈品,而是构建一个真正自由、有尊严的社会形态的基础工程。它教导我们,如何带着“游戏者”的轻盈与“创造者”的严肃,去面对生活的全部重量,最终达成心灵的丰盈与精神的自洽。这是一部献给所有探寻人性深度、渴望超越当下局限的读者的永恒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一七五九~一八○五,十八世纪着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着名的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席勒出生于德国(当时为神圣罗马帝国)符腾堡的小城马尔巴赫(Marbach)的贫穷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席勒童年时代就对诗歌、戏剧有浓厚的兴趣。一七七三年席勒被符腾堡公爵强制选入军事学校就读,他于就学期间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从一七七六年开始,席勒就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抒情诗。一七七七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Die Räuber),一七八一年完成,并于次年一月在曼海姆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回响。《强盗》是席勒的成名之作。这部作品非常受欢迎,因为其中蕴涵的反专制思想深切的迎合了当时德国青年的心理。
《强盗》取得成功之后,席勒进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旺盛的创作期。从一七八二年至一七八七年,席勒相继完成了悲剧《阴谋与爱情》(Kabale und Liebe,一七八四)、《欢乐颂》(An die Freude,一七八五)、诗剧《唐.卡洛斯》(Don Karlos, Infant von Spanien,一七八七)等。《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期创作的高峰,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同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一七八五年四月,席勒应朋友之邀前往莱比钖小住,因为深深感受到友情的温暖而创作出着名诗作《欢乐颂》。
一七八七年,席勒前往威玛;一七八八年,在歌德的荐举下担任耶拿大学历史教授。一七八七年到一七九六年间,席勒几乎没有进行文学创作,而是专事历史和美学的研究,并沉醉于康德哲学之中。法国大革命期间,席勒发表了《美育书简》(一七九五)。
一七九四年,席勒与歌德结交,并很快成为好友。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于一七九六年重新恢复文学创作,进入了一生之中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直至去世。这一时期席勒的着名剧作包括《华伦斯坦三部曲》(Wallenstein,一七九九)、《玛丽一世》(Maria Stuart,一八○一)、《圣女贞德》(Die Jungfrau von Orleans,一八○二)、《墨西拿的新娘》(Die Braut von Messina,一八○三)、《威廉.泰尔》(Wilhelm Tell,一八○三)等等。
除了戏剧创作,这一时期席勒还和歌德合作创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威玛歌剧院。歌德的创作风格对席勒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八○五年五月,席勒不幸逝世,歌德为此痛苦万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歌德死后,根据他的遗言,安葬在席勒的遗体旁。

译者简介

谢宛真
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博士候选人,德国乌柏塔尔大学哲学博士生。

图书目录

目录

〈推荐专文〉美,在于细节,在于对信念的坚持        凡止文创设计总监 徐玺

〈推荐专文〉跟着席勒思考美和人性   好氏品牌研究室品牌总监 陈易鹤

〈译序〉既完成又进行中的探问人性之路    德国乌柏塔尔大学哲学博士生 谢宛真

〈导读〉席勒与人文主义的美育思想   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罗丽君

 第一封信 研究美的起点

 第二封信 对美学研究的批判

 第三封信 自然与自由

 第四封信 理想国家的体现

 第五封信 对时代的针贬

 第六封信 完整人性的实现之途

 第七封信 自由国家实现之可能性

 第八封信 感觉能力的培养

 第九封信 艺术理想的根基

 第十封信 美是人性的必要条件

 第十一封信 感性与理性的统合

 第十二封信 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

 第十三封信 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分际

 第十四封信 游戏冲动

第十五封信 完美的人性:美

第十六封信 美的特质

第十七封信 美的作用对象:人

第十八封信 美的作用:消解对立

第十九封信 美的作用:自由活动

第二十封信 审美状态的产生:自由心境

第二十一封信 美即是人的本性

第二十二封信 审美自由的效应

第二十三封信 成为审美之人

第二十四封信 人的三种发展时期

第二十五封信 美的统一性

第二十六封信 审美假象

第二十七封信 审美游戏

图书序言

这些书简是那么美妙宜人,就像一杯可口的饮料,甫触到舌尖就能调动你全身的神经系统。我长久以来认为正确的、我经历过以及想要经历的,以一种如此紧凑、如此和谐的方式被呈现了出来。

——德国文学家 歌德

 席勒的大功劳就在克服了康德所了解的思想的主观性与抽象性,敢于设法超越这些局限,在思想上将统一与和解当作真实来加以了解,并在艺术中实现这种统一与和解。

──奥地利艺术史学家 里格尔

 

〈推荐专文〉美,在于细节,在于对信念的坚持  凡止文创设计总监/徐玺

细节决定一切。

去年秋末,全公司南下协助一场美浓白玉萝卜产业活动,活动结束当晚,未得休息,紧接着在民宿小客厅与客户开会讨论下一个委託案。会议谈到一半,一名与会的客户顾问突兀地对着我大声说:「我说妳啊!不过一张活动邀卡有必要设计得这么漂亮吗?有必要印刷烫金搞精致吗?花这些钱干嘛?」不管大家正在讨论别的设计案,他冷不妨这样说,我虽然觉得好笑,先来个深唿吸,接着正色认真地回答:「精致文化需要时间积累,每一场活动对外视觉设计,小至一份邀请卡,大到整个活动会场佈置,都是文化实力的展现,也是精致文化的积累,当然不能小看。对我来说,每一个环节都要严肃以对,我们希望参加活动的每一个人,即便是毫无美感体验的人,都能因爲参与过这场活动,在每一个小细节中感受到美,进而体会到客户对这场活动的认真态度与用心,这就是我对美的坚持。」我的一番真诚告白,顾问当场不太能接受,继续自言自语一阵轻声碎唸。

半年之后,可爱的草根派顾问接受委託主办一场重要的历史回顾纪念活动,他特地请託我负责全场视觉设计与对外文宣。我开玩笑说:「要省钱,邀请卡随便印印算了!可以省成本喔!」他立马大声说:「不行!邀请卡最重要了,要印美美的,不要怕花钱!场地佈置也很重要,一定要有当年的氛围,怀旧又温馨,才能让与会来宾知道我们筹办活动的用心。」

艳阳之下,站在徐州路市长官邸场勘的我,彷彿吹来一阵夏日微风,浑身舒畅轻快,又多了一个追求美的同伴啊!

公司里的每一位年轻同事,完全了解我对美丽事物的坚持。即便别人看不到的细节,也是再三要求,坚持每个细节的完美。我常跟年轻同事说,对于美,坚持久了就是习惯,如同每日唿吸一般自然。这样的实力养成需要长时间养成,倾倒毁坏却是一瞬间,当然如履薄冰,丝毫不得松懈!因爲美感是细节堆砌而成,之后幻化成亿万个微小分子,笼罩自然,左右五感体验。

而何谓美?美如何界定?

很多人都有疑惑,有人说美是很主观的,见仁见智。

我倒不这么认为,美是有所依循,有专业判别,美不可依照个人自由心智而任意发展。假若如此,世上何来美丑之别,席勒又何需大费周章谈论何谓美。

在席勒写给霍斯坦-奥古斯堡公爵一封又一封的书信中,从哲学的观点谈论美、从过往人类进化的历史中探究美的形成演化,从而找到美的形体,美是什么?没有人可以一言敝之。美是申论题,可以透过文字、形体、音乐描绘传达意境,营造氛围,使人感受生命的美好。美是一种个人心智的锻鍊,是一种风格的体现,也是对生命中大小事物之微小细节的坚持。然而坚持必须花费力气,付出时间与金钱等种种条件,才能成就美感。但是往往在我们追求美的同时,「有用」这个想法,却成为美的杀手。凡事以「有用」来考量,美就成为次要,也显得累赘、不合时宜了。于是「有用」逐渐凌驾在所有美感追求之上,我们在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美感堕落,席勒早已在《美育书简》洞悉预告了!

几百年过去了,我们不仅没有在美感上获得长足进展,反而被「有用」打得溃不成军。随处充斥便宜行事的丑陋事物,诸如:违章加盖的铁皮屋、各种保丽龙制品、各色大大小小塑胶袋、无所不在的白铁栏杆,甚至公部门及各家学校的红布条与简陋的美工文宣!这些不断蚕食鲸吞美感的沉默杀手,一旦对这些丑陋习以为常,久而久之就会麻痺,进而认同这种美感,人们淡忘对于美感的追求,一切都以「有用」为前提,再美的事物都慢慢枯萎而死绝了。

《美育书简》是一七九五年发表于《时序女神》杂志的书信,席勒在词句引人深思、比喻繁杂的书信集里,包裹着对美的极大热情,以及急于想要告知劝进世人的雄心壮志。席勒于信中提到,人之存在的最大任务,在于人的不同面向之中,和理想之人的之不变统一性达成一致。一九〇六年,冈仓天心写了《茶之书》谈茶道,其实真正谈论的是美,他对美的种种感受及期望。书中第一章即说明: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这段话语与席勒意念相近,美的确可以体现在任何事物上,在日本茶道里繁琐的细节及仪式,除了美感的传递,其实要传达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对美无止尽的追求。

几十年的设计职涯,每每看到欧洲及日本职人对自身工艺不停歇地追求精进,每个细节再三琢磨,以及不分昼夜地思索步骤与重复尝试,我不免共感些许忧愁,因爲我充分体会这份坚持背后的孤独及过人的意志。

作家唐诺在《读者时代》写到:「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愈是深沉愈是丰富愈是创新,我们总是很难在第一眼就准确看清它抓住它,就算幸运抓住,我们也难真正的、面面俱到的掌握住它完整的美好,原因很简单,它总是整体或是局部的,超越了我们当下的阅读准确,包含我们的知识准备、情感准备及道德准备,于是我们一定得多给自己一些回身的空间,好容纳尝试、思考、积淀和消化。」

我认为《美育书简》就是一本这样的书。她是一本放在背包里、放在床头上,想读的时候就拿来读一读,那怕是当下只能读进三、五行,她都能在你的人生或多或少产生美的催化作用。

 

〈推荐专文〉跟着席勒思考美和人性   好氏品牌研究室品牌总监/陈易鹤

文明,通常被指向国家或城市物质面及表象上的建设,但最重要的另一个面向,是人性的追求与进化。然而,人性的进化却是复杂又缓慢的,需要环境的培育、文化的脉络和形式、学习美感的理解,更将美感内化。物质的建设则在理性思考计画之下,加上经济规模计算,短时间就可以体现明显的成果。

从出生开始,快乐无忧的时期并不长,在你稍有意识开始,就会不断被环境提醒与告知生存的重要性,从学校里先习惯﹁从众式﹂的学习方式,以理性的基础附加功利主义为方针。至于个人成长与深层思考,甚至内在的追求,都是在生活无虑的条件下,才会浮现的问号。慢慢地,理性和外在逐渐壮大,至于感性与内在感受则蒙上一层层的灰尘。进化成长的动力就是美,在多数人的成长环境中,却无法赋予它任何力量。美是纯粹的状态,美育是形式的教育,美德是逻辑的形成,这一切都可以从两个基本面向去理解:一个是感受所需的感性能量;另一个是学习之后的形式诠释,也可以简化为感觉和思考。

但无可抗拒的是,我们终究要进入社会,而社会是一个大型且专制奴役的工厂,奴隶若要减少苦难,首要条件就是不感觉、不思考,只要听从指令即可。人一旦进入社会,有求于社会,得利于社会,你交换与付出的就不会只是时间跟劳力,而是,忽略了能够带领你成长进化、感觉和思考的灵魂。

消费是基础,消费得以让社会工厂建构运作,我们活在社会形构的价值假象之下,努力塑造社会所需要的外在形象、工作阶级、生活条件、奢侈需求、符码象征,渐渐惯性地往外追求,失去了对内在灵魂的注意力,转而把生活着重在娱乐消磨,社会大众对于物质的拥有凌驾于心灵成长之上。不同时代的社会组成中,多数都还是追求安全感与阶级符号的奴性大众,他们害怕改变、囤积自信,忽略了感觉和真理,因此能够维持每个阶段社会基本的稳定性。然而,进化是宇宙必然的法则,只有破坏才能再生,任何思想运动的形成,甚至于革命,都是进化的契机,都是被一批独立思想,不满与叛逆的灵魂所推进。在社会的集体从众心理与对安全感的追求,这种精神能够独立于群众之上,对社会的提醒、反对当代的专制都是十分珍贵的存有,但多数的独特性,通常都被群众视为打扰生活安定的激进力量。

美,除了是灵魂的动力之外,也具有在形式与意念之间润饰的作用,如果没有借着艺术的形式、文学观看的角度出发,转换美感的表达方式,让群众用类娱乐的角度接受,那么美就容易受到磨难,因为真理的感觉是从来不变的,要改变的是当代所能接受且观看真理的形式和解释罢了。所以人性的进化,才会复杂又缓慢。

席勒,一直拥有反社会专制的思想,他追求思想上的自由,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提出挑战,是典型的叛逆者。在他的文笔美感互相润饰之下,反而堆叠为文字作品的厚度,转化成戏剧,而在当时广受欢迎,成为人们反抗专制发洩的出口。仔细想想,在席勒的笔下,两百多年前的社会是缺乏美感、美德、美育的,所以他用了长长的书信去自问、探究、推敲这些前因与后果,而两百多年后的我们,又进化了多少呢?

图书试读

〈译序〉既完成又进行中的探问人性之路
谢宛真
 
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德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早年为了成为剧作家,不惜辞去军医一职,过着在经济上仰赖赞助者与友人的生活,直到一七八九年取得耶拿(Jena)大学的一席教职后才开始告别贫困窘境。一七九九年定居当时的人文荟萃之地威玛(Weimar),与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一七四九~一八三二)、维兰德(Christoph Martin Wieland,一七三三~一八一三)和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一七四四~一八○三)三人在德国古典文学时期(Weimarer Klassik,或称威玛的古典主义时期,约介于一七九四~一八○五之间)共同被誉为威玛四文杰(Das Viergestirn aus Weimar)。
 
一七九一年,席勒染上严重肺病,但仍潜心于康德哲学的研究。同年五月在一次病危中死里逃生,才开始休养生息。这段期间他还无法开始教学与学术活动,经由丹麦诗人巴格森(Baggesen)的引荐,从同年十二月起获得霍斯坦-奥古斯堡公爵(Friedrich Christian II., Herzog vonSchleswig-Holstein-Sonderburg-Augustenburg,一七六五~一八一四)与恩斯特.海因里希.冯.舒梅尔伯爵(Graf Ernst Heinrich von Schimmelmann)赞助,才于一七九二年开始将他对美学的研究写成书信交予霍斯坦-奥古斯腾堡公爵,这一系列书信最初登载于一七九五年的《时序女神》杂志(Horen,席勒在一七九五年到一七九七年间主编的文艺杂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简直是及时雨。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究竟应该包含哪些要素?是物质的富足?还是精神的充盈?《美育书简:席勒论美与人性》这个书名,似乎直接击中了我的痛点。我设想着,席勒だろう,这位在哲学和文学领域都有着卓越成就的大家,定然会对“美”的本质有着独到的见解,并且能够将其与“人性”的根本需求巧妙地联系起来。我对“书简”这种形式也充满好奇,它不像一本刻板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种平等的对话,一种个人情感与思想的流露。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席勒真挚的情感,他并非高高在上地传授知识,而是以一种更为亲近、也更为深入人心的方式,与读者进行思想的交流。尤其是“人性”这个关键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敬意。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时常会感到迷失,不知道真正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人性,理解人性的复杂与美好,并找到一条通往更健全、更成熟人格的道路。这本书,仿佛就是我心灵旅途中一位睿智的向导,等待我去开启它所蕴藏的无限可能。

评分

初见《美育书简:席勒论美与人性》的书名,便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席勒,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和深沉的思想气息。而“美育”二字,更是触动了我心中对艺术教育的无限向往。在我看来,美育不仅仅是学习绘画、音乐或诗歌,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的培养。我尤其好奇,席勒是如何将“美”与“人性”这两个宏大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他是否认为,美的体验能够净化和提升我们的灵魂?是否认为,对美的追求是实现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德文全译本”这几个字,更增添了我对其内容严谨性和思想原貌的信心,我渴望能够接触到席勒最本真的思考,而不是经过层层转译的二手信息。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通过艺术和审美来塑造更完整、更富有同情心的人性的答案。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我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人生的意义,去感受世界的美好,从而更好地拥抱生活。

评分

席勒的《美育书简》对我来说,是一次触及灵魂深处的洗礼。尽管我还没来得及翻开书页,仅仅是这个书名——“美育书简(德文全译本):席勒论美与人性”——就激荡起我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与对人性的探求。这个标题本身就散发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光芒,仿佛是一封来自远方的、饱含深情的信札,邀请我一同走进席勒那个思想丰盈的时代,去聆听他关于美与人性的深刻剖析。我尤其看重“德文全译本”这几个字,它意味着一种对原著的尊重和忠实,一种不愿错过任何细微之处的严谨态度。我相信,只有原汁原味的译本,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席勒那精妙的论证和流畅的文笔,才能让我真正领略到他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理解美在塑造一个完整、自由的人性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艺术如何成为连接感性与理性的桥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一张通往内心和谐与精神解放的地图,指引着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相信它会成为我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评分

《美育书简:席勒论美与人性》这个书名,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信息和喧嚣的时代,很容易让我们迷失方向,甚至对“美”和“人性”这两个词汇变得麻木。而席勒,这位我一直仰慕的哲人,通过“美育书简”这个形式,仿佛要以一种极其个人化、极其真诚的方式,与我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我非常看重“德文全译本”的标注,它意味着我能够直接接触到席勒思想最原始、最纯粹的表达,避免了译者个人理解可能带来的偏差。我好奇,席勒会如何阐释“美”对于我们理解和发展“人性”的重要性?他是否认为,对美的欣赏和追求,是我们区别于纯粹物质存在的关键?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通过对美的感知和体验,来提升我们的道德情操、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加健全、更有温度的人的深刻洞见。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份关于如何过上更有意义、更具美感的人生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像是一声来自远古的回响,召唤着我对深刻哲思的渴求。席勒,《美育书简:席勒论美与人性》——仅仅是这个名字,就足以让我心生敬意。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心灵的启迪,是人性的塑造。《美育书简》这个名字,恰恰点明了这一点,它暗示着一种温柔的、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一种关于“美”如何渗透到我们生命中的思考。“人性”作为核心,更是吸引了我,因为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外界因素裹挟,遗忘了最根本的人性所在。我设想着,席勒であろ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定然会从“美”的视角,去剖析人性的复杂与光辉,去探讨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贵。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理解“美育”的真正含义,以及它如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并最终实现一个更加完整、和谐的人格。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场与大师的灵魂对话,一次对生命本源的追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