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眼中的金钱:财富的伦理

大师眼中的金钱:财富的伦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财富的大师,不就是巴菲特吗?
  其实很多顶尖哲学家也是财富的大师。他们虽然不懂理财,但谈起财富却很有智慧。这样的大师,本书讨论了30位以上,如此大规模的探索应该是「创举」了!

  你大概找不到一本如此谈「财富」的书。

  失落的财富教养

  为什么谈到财富时,一般人想到的大师不会是孔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伊比鸠鲁、耶稣、奥古斯丁、摩尔、马丁路德、洛克、卢梭、休谟、亚当斯密、边沁、普鲁东、马克思、克鲁泡特金或韦伯?为什么论及金钱,每个人联想到的就只会是如何投资和理财?

  现代人满脑子想赚更多钱,但你最该问自己,为什么要有钱?面对财富,其实是一种教养,里面有着深刻的价值思辨和选择。
    
  在全球资本主义的时代,钱潮横流,「财富=成功」成了普世价值。「没有财富的教养,难免沦为财富的野兽。」当人们努力追求金钱,竞逐各种新兴理财工具和投资标的之际,其实最该问自己,「为什么要有钱?」这关乎我们在面对财富时的内在心态或价值观,亦即「财富的教养」,而其中隐含了深刻的价值思辨和选择。

  本书的写作可视为建构财富伦理的基础工程,从大思想家们和主流历史切入,不拘古今中外,讨论了洛克、卢梭、休谟、亚当斯密、边沁、普鲁东、马克思、克鲁泡特金、韦伯……等历史中超过三十位以上的思想大师,并将其分成三条基本路线:一、轻看财富、贬抑私产的论调;二、够用就好、财富的小康之乐;三、迈向资本主义的无限利润心。而后则扼要归结出四大核心课题:财富的追求动机、获取之道、如何使用,以及分配正义。透过提纲挈领的剖析,为下一步的现代引申应用建立写作框架。

  大规模地探讨财富伦理,其题材与写作企划不仅少见,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处处以大师们的一手原典来铺陈和论述,回归他们最真实的原旨和语言风采,让大师们用自己的文字来为自己发言,由他们亲自拿起麦克风来向读者说「书」。

  作者在书中所呈现的,并不只是大师们所给出的「答案」,更溯源似地探究答案「背后」所诉诸的理由、原委和论证逻辑;不仅陈明大师在财富伦理上表达了什么样的最终立场,更要让读者清楚理解,他们如何予以辩护及合理化?期待能给予读者一种属于历史发展和脉络的整体掌握,并能针对其中的各种论证,呈现出既清晰又准确的思辨分析。

  作为一本涉及财经的哲普,本书不为学术而生,而是完全着眼于与非专业的社会人士对话,是以作者苦心斟酌,刻意避开许多周边的和复杂的学术性争论,好让读者在赏阅之际,能心无旁骛地,聚焦于各个大师有关财富伦理的主轴内涵。本书内容扎实细腻,饱含经典内蕴,质感与份量并重,无疑是提升财富教养的入门首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叶仁昌


  一九五七年出生于台湾澎湖。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博士。国立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系退休教授,仍兼授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社会学、以及中国管理哲学等课程。

  着有《儒家与韦伯的五个对话》(联经,2015)、《独唱的男人:随想手札》(橄榄,2005)、《儒家的阶层秩序论:先秦原型的探讨》(瑞兴,1996)、《迈向台湾神学的建构》(校园,1992),《五四以后的反对基督教运动:中国政教关系的解析》(久大文化,1992),并曾于一九九○年获得「中国政治学会」杰出博士论文奖。
 

图书目录

前言 话说这一本书

第一章 轻看财富、贬抑私产的论调
1大家都过一样的日子:阿里斯托芬
2柏拉图:有权力的人不可以有财产
3犬儒:回归到自然,过放浪的生活
4不刺激感官的清贫之乐:伊比鸠鲁
5视钱财如暴君:斯多噶的禁慾苦行
6以绝对贫穷为人生至宝:圣方济各
7摩尔的乌托邦:金钱这该死的东西
8温斯坦莱:脱免于奴役的土地正义
9不平等是怎么来的?卢梭的失乐园
10所有权?根本是一种盗窃:普鲁东
11马克思:终结异化、消灭私人资本
12每笔财富都是大伙的:克鲁泡特金

第二章 够用就好、财富的小康之乐
1小康带来一切的美好:亚里斯多德
2富则骄、贫则忧:儒家的阶层分配
3早期基督教:财富管家和爱的使命
4原罪下的财富善用之道:奥古斯丁
5阿奎那:生活所需是上限也是下限
6用最小的钱财来爱邻舍:马丁路德

第三章 迈向资本主义的无限利润心
1新教伦理下的巨变:赚钱成为天职
2洛克:劳动创造私产,不糟蹋就好
3对商业和享受的全面性礼赞:休谟
4亚当斯密:从利己之心到普遍富裕
5繁荣进步中穷人的命运:马尔萨斯
6柏克:劳动者不过是一件市场商品
7社会利益乃个人利益的加总:边沁

小结 四个核心课题
1财富的追求动机
2财富的获取之道
3财富该如何使用
4财富的分配正义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前言 

话说这一本书


  许多人看到本书的封面标题时,经常第一个直觉是,此处所谓的「大师」,应该就是指巴菲特(Warren Buffett)或德国的科斯托兰尼(André Kostolany)之类的投资大师吧!然后就会联想,这本书应该是在谈什么有关理财的大智慧。等到一睹大纲细目,才惊觉完全不是。

  但这毋宁就是笔者要打破的刻板印象!为什么谈到财富时,大师不会是孔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伊比鸠鲁、耶稣、奥古斯丁、摩尔、马丁路德、洛克、卢梭、休谟、亚当斯密、边沁、普鲁东、马克思、克鲁泡特金或韦伯这些人呢?为什么论及金钱,每个人联想到的就只会是如何投资和理财?

  财富或金钱的概念,已经在我们这个时代被彻底「绑架」了!对于它,好像只有那么一回事,就是该如何多赚一点!在此一情况下,那些满脑子只想赚钱的人,对于本书——所谓的财富伦理——恐怕是没有兴趣的。这就好像是满脑子A片的人,对真爱是没有兴趣的!

  笔者完全理解,许多人只要财富,不要财富「伦理」。但这种心态的荒谬性,真的就好像是「只要上床,别跟我谈真爱。」「只要权力,不要扯什么正义。」难怪!在这后现代的今天,既是文明的时代,也是野蛮的时代!但这种荒谬性和野蛮,正好证明了本书的价值。就好像一个傲慢的人,最需要的正是自己总看不见的谦卑。而在一个愈不理性的地方,愈凸显出理性的可贵。同样地,当大家满脑子都只想赚钱,这无疑就是本书最想挑战的人生态度。

  话说这本书最原始的构想,来自于笔者念博士班时的一篇期末报告,但就一直摆在那里,直到从教授职位退休后两年,才开始动笔,跨出真正的第一步。如今,历经了这么长一段时间的酿造,也该成为美酒出窖了。

  这本书的份量相当厚重。此刻,在各位初阅本书之际,让笔者先做个破冰式地引介,包括这本书的写作动机、主旨定位、讨论架构、所面临的困难挑战,以及撰述上的一些小说明。

  我到底想做什么?写作动机

  首先,笔者到底是出于怎样的心理和背景,想要出版这么一本雄心勃勃的着作呢?尤其,听李家同说,台湾社会很无知,很多大学生认为「戴高乐是一种积木、阿拉法特是法国军舰、米开朗基罗是忍者龟。」那么,面对这样一个不喜欢读书,或者只读休闲书及考试用书的华人社会,笔者自觉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使命呢?

  是的!摆在眼前,处于这个全球资本主义的时代,钱潮横流,人们都在努力追求财富;市面上也充斥着如何理财或致富的书籍篇章。但唯独欠缺了其实更重要的一块,即面对财富时的内在心态或价值观。笔者有时会交错使用另一个比较新鲜的说法,就是「财富的教养」。对于财富,我们有太多的「know-how」,太少的「know-why」。我们只想赚更多的钱财,却从来没有好好地被教育,钱财所代表的意义和责任,而又该怎样牟利和花用?

  曾有一位念研究所的学生告诉笔者,说他去提亲时,女友的父亲给出来的准嫁条件,是要有七位数的存款、再加一栋台北市的房屋。而自己的姊夫也曾警告过他,不可以为唸博士而花用父母的钱,因为这样会减少将来分配遗产时的总额。

  这些话让笔者十分惊讶,不禁要问,财富的意义是什么?它竟成为了嫁娶的前提条件。而为了分配到更多遗产,兄弟姊妹的情谊都可以抛诸脑后。财富不是在成为别人的祝福时,有着最高的价值吗?爱和亲情所带来的快乐,不是远超过钱财所能给予的吗?巴菲特也曾指出,真正的财富是有多少人在关心你、爱你!显然,在此一课题上,有太多人需要好好再教育。

  我们还看到很多人四处钻营、攀附勾结,为了就是多捞点钱。生命的志业和原则都抛诸脑后了。是否人一生的写照,真的就只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而评价一个人或是人的自尊,就在于收入、豪宅和名车吗?

  耶稣曾说过的那句箴言,「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马太十六26)试问,你严肃地面对和反省过这一句话吗?打拚赚得了上亿资产,却年纪轻轻躺在棺材里。或者,这一切都无所谓,反正有钱就是大爷!什么美国梦、中国梦,梦来梦去,最诱人也实在的,就是发财梦。

  齐美尔(Georg Simmel, 1858-1918)说得好,金钱原本只是手段,但因为它能购买一切,结果,就从一种「绝对的手段」在心理上变成了「绝对的目的」,还从生活中「最理想化的工具」变成了「最理想化的目的」(Simmel 着,2007: 162; 165)。这番话充分意味着一种悲哀,即金钱替代了其他一切,成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它根本就是我们时代的上帝。

  还令笔者纳闷的是,有许多朋友收入不错,但对于社会捐赠,却像个十足的穷人!他们总认为,像巴菲特或郭台铭那样的有钱人,该多捐点钱做公益;而自己呢?小康之家,余钱不多,意思意思捐一点也就够了。只是,留给儿女的呢?却往往不只一栋的房子,以及数百万以上的存款。难道,对家人慷慨、对别人吝啬,这真的就是我们华人的财富哲学吗?为什么与西方比较起来,我们的社会捐赠几乎少了一百倍?说台湾人很有爱心,我完全嗤之以鼻!华人的许多大小企业老板,尤其在台湾,更是出了名的「抠」,普遍地只肯给员工低薪,却对子女大方至极。

  在这些方面,值得深思的现象还真不少!有人住豪宅、玩超跑、全身名牌,对一切开销花费毫不手软;但也有人省吃俭用,甚或一毛不拔。对于钱财的态度,到底孰是孰非?而哪一个又会比较快乐呢?还有,对于赚钱的方式,合宜的手段是什么?或者,就是许多人常说的「在商言商」,伦理可以丢在一边?

  这些毋宁都是生命中的一种选择,而抉择不正基于价值的思辨吗?固然,它们没有标准答案,但就怕你没有反省地随波逐流。经过了价值思辨,至少,你可以更自信而自在地,去过你所选择的生活方式。

  不只是个人的价值思辨和选择,财富更也是个社会问题。譬如,许多国家中对贫富不均的指谪,不就经常在媒体上讨论得沸沸扬扬吗?从反全球化控诉西方剥削的浪潮、佔领华尔街运动,两岸三地房地产的炒作飙涨,乃至于年金的改革,以及资本利得税的课征是否公平,诸如此类的争议,可以说是多如牛毛。

  然而,在历经这一切争论之后,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分配正义、又如何能同时兼顾进步富裕,人们依旧莫衷一是。试问,在追求平等与差异化之间,该如何平衡呢?而更严肃地,面对迄今全球仍普遍存在的穷人和弱势者,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这些问题始终环绕着我们,更此起彼落地四处冲撞。笔者非常确定,在这样一个钱潮横流的现代社会里,需要一本扎实有份量的书,来帮助人们在面对财富时,可以做出有深度的价值思辨。笔者甚至期待,政府的有关单位、民间团体、或是金融业的财富管理部门,将来可以针对青年学子们,不只提供一套理财课程,其中更以相当的篇幅,来教导面对财富时的合宜心态。好让下一代能在有财富教养的情况下成长,而不是到了成人世界后,随波逐流地成为一头贪婪自私、虚荣挥霍的财富野兽。

  定位:「伦理」课题的探讨

  对于前述林林总总的提问,笔者可以归结为财富的「伦理」课题。它们当然不是技术性地在探讨如何理财或致富之道,而如果你要说它们是「财富哲学」也无不可,只是不很精准,范围稍大了点。那可以称之为财富的「道德」课题吗?这范围又狭隘了点。尽管道德经常被归属于伦理的范畴,但它与伦理之间其实有一些区别。基本上,道德关乎的是行为的善与恶、诚与伪;伦理则更进一步扩及行为的适切和妥当性。

  道德的争论固然都是伦理课题;但反过来,有一些事情与道德无关,却违背伦理。譬如,在捷运上遇见师长,既未问候也没让座,你不能说这位学生不道德,他或许只是害羞或有某些心理障碍而已!你只能说他这样的行为不适切或不妥当;也就是不符合师生伦理。再譬如师生恋,即使是出自真情,也不符合伦理。但这绝不是谁邪恶或无耻的问题,你不能骂说什么教育败类这样的话。它只是基于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和角色本质,容易引发困扰及社会争议,因而有所不宜罢了!

  道德问题的争辩,常让人面红耳赤、剑拔弩张。它必须神圣而严肃,因为它指涉的是人格上的善与恶、诚与伪。它总在上帝与魔鬼之间做选择,没有多少宽容空间。但对于那些非关道德的伦理问题,在争辩上却不必如此。它只是不适切或不妥当罢了!如果有人违犯了它,我们可以只是摇摇头、或无奈地一笑置之。因为那不就是邪恶,而违犯者也不是魔鬼。此外,伦理问题不只没有神圣性,它比道德问题更具有情境性。经常,当时空情境或思潮氛围改变了,怎样的行为才算是适切和妥当呢?往往也就跟着改变了。

  遗憾的是,许多非关道德的伦理问题,经常被道德化了。结果,那位既未问候也没让座的学生,被说成是年轻世代的堕落;陷入师生恋的那位老师,因品德问题而遭到解聘。在此,笔者不愿再犯同样的错误。本书明确地说,就是探讨财富的伦理。它一方面固然包括了若干善与恶、诚与伪的道德争议,但另一方面,它的范围又大得多了,扩及许多非关道德的伦理论辩。

  这样一个定位不只在焦点课题上更为精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可以跳脱道德的绝对化框框,而抱以理性、开明和多元的态度,来面对其中各式各样的论调。既无须面红耳赤、剑拔弩张,也不必在读过本书后,追问到底哪一种说法才具有「道德正确」。同时,这样一个定位还可以让我们在探讨之际,务实地斟酌不同的情境和关系,而在适切和妥当性上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它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可以很有弹性地来评价及组合。

  那么进一步地,针对此一主旨,笔者打算如何来做出回答呢?基本上,任何议题的探讨都可大可小;可以轻描淡写,也可以扎实严肃。然而,笔者的动机既然在于,帮助人们在面对财富时,可以做出有深度的价值思辨,则本书恐怕是欲小不能了。试问,它若没有一定的份量、细致和完整,价值思辨怎么会有深度呢?

  尤其,坊间目前直接有关的书籍是严重欠缺的。仅有的一些零星篇章,则更表现为心灵鸡汤式的随笔小品,不过是在抒发个人对钱财的一些感想,几乎无严谨和专业可言。至于最严谨和专业的齐美尔,那本艰涩有如天书的《货币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oney),看起来与本书的目标很类似。但事实上,他谈的是货币经济兴盛后所产生的文化效果,与财富伦理的主旨根本不同。

  笔者揣测,对于财富伦理,本书可能是第一个细腻而完整的开创者了。至少在文献搜寻和评估下,还找不到任何一本同样主旨和取向的专着。在进一步探讨之前,让笔者先行勾画出一整个思考架构如后:

  财富伦理的三条路线
  一、轻看财富、贬抑私产的论调
  二、够用就好、财富的小康之乐
  三、迈向资本主义的无限利润心
  ↓
  四大核心课题
  一、财富的追求动机
  二、财富的获取之道
  三、财富该如何使用
  四、财富的分配正义

  在这样一个思考架构下,笔者当然要从本页图表中上方那个区块入手,而后才可以从探索的成果中,归结出下方那四大核心课题。前一部分正是本书的任务,但带出下方的区块后,进一步的分析探索则打算交给下一本书。毕竟,两者的主轴和性质有所不同,而且本书的篇幅已达于极限。

  全盘而言,笔者对于财富伦理的建构工程,前后共有三部曲:首先是历史脉络的探索,同时进行论证上的思辨分析,最后则是现代的引申应用、省思和方案倡议。前两部曲正是本书准备要进行的工作。笔者打算从大思想家们和主流历史切入,不拘古今中外,尽可能完整地,广泛探讨他们有关财富伦理的精采论述。期待给予读者的,不仅是能有一个属于历史发展和脉络的整体掌握,还能针对其中的各种论证,呈现出既清晰又准确的思辨分析。

  至于本书的选述大纲,笔者归纳出了三条路线。第一章探讨的是,轻看财富、贬抑私产的论调;第二章是够用就好、财富的小康之乐;第三章则析论迈向资本主义的无限利润心。在这三章中,又分别挑选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大师,一个一个来探索他们的财富伦理。

  整个来说,本书是一个艰鉅的任务。一来,牵涉的范围非常广泛复杂。包括了古典的思想家、希腊化文明时期的哲人、基督教早期教父、中世纪经典人物、宗教改革家、基督新教伦理、浪漫主义、理性启蒙运动、古典经济学家、效益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简直是庞然大物!

  二来,这些思想家们总有着浓浓的哲学调性,谈论起问题有其抽象、深涩和语言上的诡谲。但本书却是百分百地,定位给现代社会中非此一专业的人士。笔者因此得尽量用直白的口语,深入浅出地来评介他们的财富伦理。最期望的是,能够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多一些例证、轻松随和。

  这无疑是一个难以两全的挑战。一方面,这本书必须美味可口,切忌难以下嚥。但另一方面,它又不能沦为只是垃圾食物、甜腻庸俗。笔者心知肚明,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有所矛盾的挑战,几乎是「mission impossible」。但就带着理想主义的乐观走走看吧!如果成果没有九十分,七十分也堪告慰了。当然,最优先的还是扎实和准确,至于优雅美味,就尽力而为吧!

  面对超过三十位以上的哲学大师,笔者给自己一个挑战,就是任何一位用心的读者,如果觉得有某一段落生涩、读不懂,都是我的失败。笔者经常提醒自己,我无法让每一个人对这本书都有兴趣,但至少要让每一个有兴趣的人,觉得这本书「有料又好读」。

  许多朋友劝告我,既然是写给社会人士的,最好是轻薄短小。对此,我完全不以为然!因为那意味着无足轻重、是一本可有可无的闲书。不一定要买,也未必要读,当然更无须收藏!笔者所期待的市场反应恰相反!最好是认为这本书有经典级的地位,细致、很有份量,却深入浅出、易读易懂;因此,值得细细品味、购买和收藏,并代代相传。

  在此,本书要献给每一个愿意反省、喜好深思的人们。在我的眼中,这样的人正是本书的潜在读者,而他们也注定了在各个不同的角落,成为影响社会的真正「菁英」。倘若你是习惯于撰写论文的学者,提醒你!这本书作为一本涉及财经的哲普,完全不是为学术而生的,请你试着用更开阔的心胸来看待它。或许你会发现笔者的苦心,并且体会到,这种写作方式毋宁是社会所最需要的一种委身,也是读书人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取材和撰述上的一些小说明

  最后,对于本书的取材和撰述,还有一些小说明必须向读者交代。首先,在取材方面,笔者既有遗珠之憾,又有轻重之别。一方面,面对漫长的历史以及浩瀚的着作,要写出一部「完整」的财富伦理,这是不可能的。许多宝贵的论述和材料,必然会被笔者给遗漏。但除了尽力外,又能如何呢?毕竟个人之力是有限的,缺憾就由别人补上吧!另一方面,即使被写入了本书,在处理上也是轻重有别的。有些只是轻描淡写地引介,有些则是细腻深入地探索。基本上,所根据的就是各自在相关论述上的重要性。

  其次,在撰述方面,对于大师们的财富伦理,笔者所呈现的,并不只是他们所给出来的「答案」,更溯源似地,探究了答案「背后」所诉诸的理由、原委和论证逻辑。绝不能只给出结论,而不告诉你为什么!此一挖掘其原委的深度探索,很弔诡地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它固然同时增加了作者以及读者在思考上的沉重,还有书籍的份量,但在不断深度推敲、论证和理解之下,所有的美味才释放了出来。

  这毋宁正是大师们最精采、也最有价值的部分。你若不拥抱品尝它,就没有资格说自己懂得什么「know-why」。毕竟,思考中最精微细致的部分,是人为自己立场和行为所做出的辩护!本书一贯的撰述原则就是如此。针对每一个所讨论的大师,笔者不仅要陈明他在财富伦理上表达了什么样的最终立场,更要让读者清楚理解,他如何予以辩护及合理化?

  末了,还要交代的是,基于本书定位于非专业的社会人士,因此已刻意避开了许多周边的和复杂的学术性争论,好让读者在赏阅本书之际,能心无旁骛地,聚焦于各个大师有关财富伦理的主轴内涵。

  同时,本书也大量引用大师们的一手原典。这不仅是让读者回归他们最真实的原旨和语言风采;更有一个企图,即让大师们用自己的文字来为自己发言,由他们亲自拿起麦克风来向读者说「书」。这种写法,你应该在别的出版品中很少发现。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其中的原因之一,经常就在于其论证的简明和清晰,以及文字的可读性和说服魅力。笔者大量引用他们的一手原典来撰述,这对于激发初识者的兴趣应该是正面的。而读者们也将会惊讶地发现,大师们的语言文字,比起大部分学者的二三手着作,其实更有魅力多了。

  对于这些原典的引用,笔者都会清楚地註明出处,以示引用之责。虽然本书并非定位于学术性专着,这仍是无可省略的写作伦理,免得被人家说我乱讲或抄袭。同时,笔者也会将它们放在引号里、并以粗体字型来显示。相对地,若只是放在引号里、却没有以粗体字型显示,则与大师们的原典无关,而是笔者为了强调所加上去的、或是其他周边资料的引用。以下,就让我们进入正文吧!
 

图书试读

第一章 轻看财富、贬抑私产的论调
 
2柏拉图:有权力的人不可以有财产
 
他们已从神明处得到了金银,藏在心灵深处,他们更不需要人世间的金银了。……世俗的金银是罪恶之源,心灵深处的金银是无瑕纯洁的至宝。
 
护卫者们将比别的公民更将公有同一事物,并称之为「我的」,而且因这种共有关系,他们苦乐同感。……这是一个国家的最大的善。
 
约略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柏拉图,是一位出身雅典的贵族。他在这一方面的看法,与阿里斯托芬有不少类似之处。但深入研究后会发现,两者在旨趣上大不相同。柏拉图根本不吃阿里斯托芬那种一律平等的「归零」糕。他很开创性地从专业分工的角度,提出了所谓的「正义」方案。
 
在《理想国》一书里,这位大师从探索正义入手,而后,归结于理想城邦该怎么建构。他在对话中先逐一驳斥了朋友们对正义的理解。譬如,正义是否即「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以善报友、以恶报敌(Plato着,1986:卷一,7-8);又譬如,正义是否根本就为「强者的利益」(ibid.:卷一,18-19)?还有,不正义真的比较幸福吗?或者,正义只是个骗取好名声的玩意儿(ibid.:卷二,49-56)?
 
竭心尽责做天生我材的达人
 
而就在这些辩驳之后,柏拉图开始谈到一种超越个人正义的「整个城邦的正义」。他指出,城邦之所以能均衡地健康成长,是建立在各人不同技艺和产品的交换及合作上。而「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做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他事情,专精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好。」(ibid.:卷二,57-60)这就是许多人一再强调的、可以迈向繁荣富裕的「专业而功能导向的劳动分工」,只不过柏拉图将之称为一种「城邦的正义」;并且,非常强调它们得建立在天生禀赋上,有很浓厚的本质(nature)主义色彩。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