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实在论:中西哲学的中介

建构实在论:中西哲学的中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实在论
  • 哲学
  • 中西哲学
  • 形而上学
  • 认识论
  • 本体论
  • 中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建构主义
  • 哲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原先作为当代科学哲学思潮之一的建构实在论,究竟与中国哲学有何关系?在本书中,华尔纳教授与沈清松教授两位成员为你娓娓道来。 华尔纳教授坚守科学哲学的分寸,然而他也从跨文化的眼光来看待科学,甚至扩及于传统中医的科学性与方法论。沈清松则将建构实在论扩张到人性论、文化论、形上学与宗教交谈,兼论大学理念与城市的生活世界。两人论述虽有差异,却又相互丰富,构成了这本中介中西哲学的好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沈清松


  台湾云林人,1949 生,1980年获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担任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2000年起转任多伦多大学哲学系与东亚学系中华思想与文化讲座教授。曾任教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心理系、哲学系。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执行长。现任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协会(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副主席。

华尔纳 (Fritz Wallner)

  奥地利人,1945 生,在维也纳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文学, 1972 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1981 年获大学获维也纳大学任教资格并任大学讲师,自1987年起担任维也纳大学科学哲学教授,为建构实在论的创立人,初期作为当代科学哲学运动的一支,其后发展为跨文化哲学脉络下的科学哲学,并兼及于中医的哲学与方法论。
 

图书目录

I  建构实在论与哲学思潮

1. 没有建构者的建构论:建构实在论如何克服 科学哲学的传统困难  F. Wallner
2 .建构实在论:脉络与展望 沈清松
3. 五种建构主义  F. Wallner                     
4. 卡纳普的建构方案与建构实在论 沈清松
5. 跨文化哲学:维也纳方案  F. Wallner
6. 跨文化哲学、对比与外推  沈清松

II  建构实在论的哲学议题

7. 认知与知识:介乎经验与建构之间   F. Waller
8. 主体性与建构   F. Waller
9. 论安身立命:追求意义的欲望及其开展     沈清松                   
10.《大学》新诠与现代大学理念    沈清松
11. 城市的生活世界—融合建构实在论、现象学与中国哲学的省思   沈清松

III. 建构实在论的应用:中医与心理治疗

12. 传统中医与西方医学的比较:方法论上的先决条件    F. Waller
13. 如何研究传统中医?  F. Wallner
14. 传统中医的独特科学性  F. Wallner
15. 本体论的歧义性与方法论的循环性:取象比类   F. Wallner 兰凤利.
16. 神──关系而非实体   F Wallner         
17. 心理治疗与复全之道─意义、沟通与生命实践   沈清松
 

图书序言



  今天,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当人们可以透过书本与网路同时阅读各种不同文明中的经典之时,我不强调从异准性(incommensurability)的观点来看中、西及其他思想传统的着作,反而强调其共同可理解性与可通译性。也因此,当我历来引进不同思潮之时,心中常存着相互交谈、相互丰富之意。在此脉络下,建构实在论(Constructive Realism),连同诠释学(hermeneutics)和科技哲学(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等,可说是由我最先引进中国与台湾的西方当代思潮,其中,诠释学与科技哲学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即已与中国哲学互探深浅,相互交谈,相互资借,甚至相遇相通。而我与建构实在论的相遇,则在九十年代,可谓相见恨晚,也因此,将建构实在论与中国哲学来相互交谈,相互丰富,便成为我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重要工作之一。

  当然,当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遇到华尔纳(F. Wallner)教授,与建构实在论相逢之前,我早已浸润于中国哲学儒、释、道,与胡赛尔、海德格、梅洛‧庞帝的现象学研究了。儒家「恕」和「推」的观念,道家的「生」与「化」的观念,中国大乘佛学「转识成智」、「回向」,以及现象学的Empathy(同理心、共感)等等想法,虽然旨趣各异,然率皆与华尔纳教授所提的strangification 观念,差异中有相似的旨趣。这就是为什么,我一接触这一现代西方观念,便觉得心有戚戚焉,并立刻将之中文翻译为「外推」,其中的哲学意涵溢于言表。而且我也注意到,华尔纳教授当时仅运用此词来表明一种科际整合的方法论,且其两层存在论(「建构实在」与「实在本身」)忽视了极为重要而且中介两者的「生活世界」,然而,中国哲学中的儒家,如同现象学,多强调生活世界,且主张「推」的伦理学,而道家的「生」与「化」则强调其宇宙论与存有学意涵。于是我将「外推」从科际整合的方法,扩张为跨文化交流与宗教交谈的策略。从此,华尔纳教授也从善如流,採取了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概念,并扩及跨文化层面,然他谨守科学哲学领域,未能往伦理学、宇宙论与本体论甚至宗教交谈领域拓展。

  收在本书中的文章,都是我与华尔纳教授近几年来有关建构实在论及其扩充与应用的着作,基本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涉及建构实在论与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基本上,华尔纳教授是一位科学哲学家,然而他强调科学的文化性并使用外推策略,也因此建构实在论是一避免形上学预设,不坚持停留于主体性,反而强调文化与外推的科学哲学。我们于首篇先推出其〈没有建构者的建构论:建构实在论如何克服科学哲学的传统困难〉一文。 随后,继之以本人的〈建构实在论:脉络与展望〉,对于建构实在论做一哲学性的引介与评论。随后,我们将在比较五种建构论中,来脉络化建构实在论。我并追溯前此的逻辑实证论,卡纳普的建构方案与建构实在论的关系。此外,由于华尔那与我都清楚见到当前思潮的跨文化脉络,也因此随后我们推出两人的跨文化哲学论述:华尔纳教授的〈跨文化哲学:维也纳方案〉,与我的〈跨文化哲学、对比与外推〉,各位可以在其中阅读到我们两人虽差异而仍互补,虽层次有别但仍相互光照。

  第二类涉及几个建构实在论的哲学议题。首先我们讨论华尔纳教授科学哲学方面的议题,他对于认知( cognition)与知识(knowledge)之间的关系,做了十分彻底的解析,又对主体性概念作了哲学史的与义理的解析与分辨,并说明其中建构、理解与外推的重要性。至于我,则从身命开始,进及群命与天命,讨论追求意义之欲望的发展;进而指向以大学为例的学术群体之理念,及其与儒家经典《大学》新诠的适用性;最后并推及「城市」的生活世界来做为道开显的场域,在此,我融合建构实在论、现象学与中国哲学,来进行省思。

  最后,在第三类中,我选择了华尔纳教授近些年来致力的建构实在论,在应用于传统中国医学研究方面的几篇论文,讨论中医的方法论、科学性与存有论,尤其他和兰凤利教授合论的「取象比类」一文,的确深中中医方法论的核心。并且,他在存有论上,指出中医所谓精气神的「神」,并非是实体,而是关系,是一种关系的存有论。在此我纳入心理治疗,并提出我的文章,对于意义、沟通与生命实践加以思考,且提出中国哲学所谓「复全之道」。

  本书收纳的华尔纳教授的文章,都由我的学生刘久清和李彦仪两位教授翻译。值得一提的是,刘久清教授是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政治大学开始任教时所收的第一位研究生,他的硕士和博士论文都由我指导;博士论文集中讨论科学哲学家波柏(K. Popper),正好针对华尔纳教授的科学哲学部分。李彦仪教授则是我于二十一世纪在政治大学所收的最后一位博士生,其论文是有关古典儒家的宗教性,则较近于中国哲学与中医。我选择我在政治大学指导的第一位和最后一位博士来翻译此书,有其象征意义。

  现在让我来,诚挚地邀请各位来阅读本书,并请批评指教,使在本书中提出的思想,能成为你思考问题的起点、启发或参考,抛砖引玉,茁长哲思,是所至愿。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