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云林人,1949 生,1980年获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担任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2000年起转任多伦多大学哲学系与东亚学系中华思想与文化讲座教授。曾任教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心理系、哲学系。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执行长。现任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协会(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副主席。
1. 没有建构者的建构论:建构实在论如何克服 科学哲学的传统困难 F. Wallner 2 .建构实在论:脉络与展望 沈清松 3. 五种建构主义 F. Wallner 4. 卡纳普的建构方案与建构实在论 沈清松 5. 跨文化哲学:维也纳方案 F. Wallner 6. 跨文化哲学、对比与外推 沈清松
II 建构实在论的哲学议题
7. 认知与知识:介乎经验与建构之间 F. Waller 8. 主体性与建构 F. Waller 9. 论安身立命:追求意义的欲望及其开展 沈清松 10.《大学》新诠与现代大学理念 沈清松 11. 城市的生活世界—融合建构实在论、现象学与中国哲学的省思 沈清松
III. 建构实在论的应用:中医与心理治疗
12. 传统中医与西方医学的比较:方法论上的先决条件 F. Waller 13. 如何研究传统中医? F. Wallner 14. 传统中医的独特科学性 F. Wallner 15. 本体论的歧义性与方法论的循环性:取象比类 F. Wallner 兰凤利. 16. 神──关系而非实体 F Wallner 17. 心理治疗与复全之道─意义、沟通与生命实践 沈清松
图书序言
序
今天,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当人们可以透过书本与网路同时阅读各种不同文明中的经典之时,我不强调从异准性(incommensurability)的观点来看中、西及其他思想传统的着作,反而强调其共同可理解性与可通译性。也因此,当我历来引进不同思潮之时,心中常存着相互交谈、相互丰富之意。在此脉络下,建构实在论(Constructive Realism),连同诠释学(hermeneutics)和科技哲学(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等,可说是由我最先引进中国与台湾的西方当代思潮,其中,诠释学与科技哲学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即已与中国哲学互探深浅,相互交谈,相互资借,甚至相遇相通。而我与建构实在论的相遇,则在九十年代,可谓相见恨晚,也因此,将建构实在论与中国哲学来相互交谈,相互丰富,便成为我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重要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