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七讲:活出生命本身的大用

庄子七讲:活出生命本身的大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的喜欢,就是唯一的热门,
  走出自己想走的路,活出自己想要的内涵,
  就可以超离有用与无用的两难困境,
  不是人间社会的冷门或热门,
  而是我自己的门,独一无二的门。
 
  国学巨擘王邦雄教授五十年讲学、研究不辍,以自家生命的感受,体证庄子哲学思想的宏阔及义理内涵的转折,论说诠解理路分明,抉发智慧开显新义,随着岁月的锤鍊,感悟会通更进一层,真情实感触动人心,流动在字里行间的,不是知识理论而是生命智慧。

  本书解读庄子思想最为核心的内七篇,依循贯串其中的纵轴线去展开铺陈,将庄子的处世哲学与生命态度,以具体的生活经验说解,道出了庄子独步千古闲散自在的意态与风貌。

  如何突破存在的困局、克服人世的难关?如何在逆境中安顿身心,追求自我的成长?庄子妙道哲理的慧解光照,将解消心灵的桎梏与生命的困苦,引领每一个人走向自在自得的人生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邦雄


  台湾云林人,民国三十年生。师范大学国文系、文化大学哲研所毕业,获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曾任鹅湖月刊社社长、中央大学哲研所所长、淡江大学中文系所教授。着有《韩非子的哲学》、《老子的哲学》、《儒道之间》、《中国哲学论集》、《缘与命》、《行走人间》、《道家思想经典文论》、《走过人生关卡》、《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老子十二讲》、《庄子内七篇.外秋水.杂天下的现代解读》、《庄子寓言说解》、《生命的学问12讲》等书。
 

图书目录

自序  回归天真本德的自然美好 
                                  
1.  逍遥游——自我的成长                                         
人生的困苦就在我们执着太多,想要太多,「逍」就是把人的执着消掉,「遥」是开发无限的精神空间,没有束缚,没有压力,没有罣碍,没有牵累,如此,则世界无限宽广,人间到处可游。
 
2.  齐物论——物我的平等                                          
齐物论讲求物我的同体肯定,平齐物论,万物归于平等,每一个人彼此欣赏,让双方的「是」显现出来,大家一起得救。想要解开让生命受苦的无形枷锁,就必须解消心知的执着分别,在没有分别的世界里,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解放。
 
3.  养生主——存在的困局                                        
「养生」之主,在养「生主」,生主即生命的主体。怎么样去养生?就在养「心」,无掉心知执着,你无名就无刑,心里面没有名,没有优越感,没有分别心,人生每一阶段便能免于刑害而自在安适,「当下即是」且「所在皆是」。
 
4.  人间世——人世的难关                                      
人间世界有如天罗地网,我们每一个人都被网罗困住,无所选择,既然解不开也逃不掉,无所逃又不可解,就安了吧!不讨厌自己,不跟别人比,通过人生这两大关卡,你便释放了自己,同时也释放了他人,从自困自苦走向自在自得。
 
5.  德充符——天生的桎梏                                      
「德」充于内,再符应于外,这样在与人相处时才不会出问题。显发我们的心灵,保有天真,让我们的心更大,可以包容别人。所以每一个人要「善刀而藏之」,把自己的锋锐收起来,不会因为自身的精采亮丽,而迫使别人黯然神伤。
 
6.  大宗师——真人的修行                                    
将逍遥游由下而上的升越,与齐物论由上而下的观照,统合而成一个圆,天人契合为一,就是「大宗师」。人无心无知无为,不执着造作就是「真人」,真人以天为宗以道为师,把「知」养到「不知」,体现天道的生命人格之大。
 
7.  应帝王——无冕的帝王                                     
「应」就是因应无心,帝王,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人。我把自己放下来,我无心,那个时候我最自由,因我不跟人家争,不跟人家计较,所有的束缚、禁忌、顾虑、压力都没有了。所以只要应物无心,我们就是无冕王,就像皇帝般的自在了。
 
附录︰内七篇的理路架构                                    
 

图书序言

自序

回归天真本德的自然美好
 

  《庄子道》刊行至今,已历二十五个年头,原初是演讲实录,为了保有现场讲者与听众直接照面的氛围,尽可能不做润饰,或许直白的语气表达,对错过现场的读者朋友来说,比较会有亲切感而容易接受吧!

  当初开讲庄子,适值先母过世不久,生命承受大悲苦、大哀伤,正与庄子「可不谓大哀乎」的存在感受隐然密合,故流动在字里行间的,不是知识理论,而是生命悲情。

  且多年来自家生命亦困陷在儒家式的深切自责中,俗世人情几近自我放逐,写作讲学不断,聊以补过而已!学人英雄的形相,早已解消放下,在人间散步,做个散人罢了!或许,这一分散人的心情,正道出了庄子独步千古闲散自在的意态与风貌。

  这本书先后由汉艺色研与里仁出版,几经转折再由远流重新整编而成《庄子七讲》,为了拉近时间的距离,也为了要以全新的面貌跟读者见面,除了将全书做了让自己可以接受的大幅修正之外;还在各篇讲辞之后,补上了主题寓言的内涵说解,让读者可以抓得住其中微妙的义理转折,且全书七讲次皆依循贯串其中的纵轴线去展开铺陈,某些重要段落只得割舍,所以最后附录了各篇之理路架构的简表,内七篇的完整轮廓可以一览无遗,不会有未见全貌的缺憾感。

  在增订之外,又开显新义,某些关键性的理念解读,已有所进展与突破。如〈人间世〉说心斋工夫的「心止于符」,当年的理解依据的是近代西方知识论之主客对列的思维模式,做出了「主体的心知,要去符合外在物象」的诠释。这一说解与庄子所面对的「未达人心」又「未达人气」之救人反成灾人的痛切反省,根本不相应。「心止于符」的意涵,说的是心知最大的功能(即所谓止),就在责求天下人要符合我的心知所执着的价值标准。此把价值标准执定在自身,是人间世界最大的偏见,而责求天下人一定要符合我执定在自身的价值标准,则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天大傲慢。当前全球人类最大的苦难,就在集偏见与傲慢于一身之意识形态的对抗与决裂。不论在宗教信仰、族群认同、权力斗争、党团分裂、劳资纠纷、阶级对抗,甚至东西方的文化歧异,与南北半球的开发失衡,这一心知执着的价值二分,均落在集体禁闭与集体催眠的无解困境中。道家思想开出的鍼砭药方在,双方都要真切的体认,人家只是跟我们不同,人家不一定不对。

  此所以庄子要我们「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无听之以心」,是心知不执着,心不在他的心之外,就可以「达人心」;人为不造作,气也不在他的气之外,就可以「达人气」。「心」同在且「气」同行,人间「救人」就不会扭曲变质而反成「灾人」。

  此外,〈德充符〉所说的「才全而德不形」,「才」是草木之始生,指称的是天生本真的「德」,「才全」是保有天真,「德不形」是修养工夫,德不形于外,就是德充于内,既无心天真,也就可以如办家家酒的两小无猜一般,没有嫌隙,没有猜疑,也无须防卫的符应于外了。故上下两篇的「符」,〈人间世〉的「心止于符」,是心知的执着,而〈德充符〉的符应于外,则是心知的解消。前者显现的是负面的意义,后者显发的则是正面的意义。

  人活一生,要保有两大品质,一是可靠,二是可爱。文化传统两大家开启的人生智慧,儒家说有心,心是天理良心,当然要「有」,教导我们做个可靠的人;道家讲无心,心是心知执着,当然要「无」,启发我们做个可爱的人。当前人生的难题,在人既不可靠,又不可爱,此所以人间街头满是人潮,每一个人却显得孤单无助,落寞哀伤。因为人寻求可靠,皆往神明找,人寻求可爱,皆往宠物找。

  我们要问的是,何以宠物可爱,而人不可爱?常识性的认知,在猫狗对主人的体贴,心智年龄一直保持在三岁半至四岁半之间,正好是最可爱的阶段。就庄子的理解来说,人跟飞禽走兽最大的不同,在人为万物之灵,「灵」在人的「心」已被开发出来,而仅属万物之一的猫狗,「心」却未被开发出来。「心」的灵,可能扮演上帝的角色,也可能以魔鬼的姿态出现。「心」的灵在虚静明照,可以照现本德天真的真实美好;而「心」有「知」的作用,「知」的本质是执着,心知一起执着反而禁闭了天生而有的本德天真,如只问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权谋算计,生命的真实美好就此失落。猫狗的「心」,未见开发,不会摆盪在上帝与魔鬼之间,反而保护了本德天真在每一当下的自然呈现,永远的无心机无算计,永远的纯真可爱。

  庄子〈大宗师〉有云:「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官能欲求是生理的实然,嗜欲是心知的执迷热狂,嗜欲深则是人为造作所拖带出来之情识的陷溺。「天机」成玄英解为「天然机神」,依我的体会,说的是天生自然,可以在生命的每一当下,应机如神,神感神应而与物同在同行。天机浅薄,就是人为干扰妨害了自然,而失去了直接感应的生命灵动。

  此外,〈秋水篇〉有则寓言,就在单足之兽与百足之虫,以及百足之虫与无足之蛇的对话问答中展开。单足之兽问道,我仅恃一足,在跳跃中颠跛前行,已显得窘困艰难,阁下还要指挥百足同步并行,请问要如何办得到?百足之虫答道,百足同步并行如同唾者喷雾无数一样的天生自然,「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百足并行既说是启动我的天然机神,却又说我自身也不知何以会如此的道理,实则意谓无心自然的生命灵动本身就可以应机如神。再看,百足之虫问道,我鼓动百足并行,却反而赶不上阁下无足可运的速度,请问道理何在?无足之蛇答道,我扭动我的背嵴腰胁,快速前行,那纯粹是天然机神的启动,是无可取代的,足对我而言,根本是派不上用场的。

  从这两段对话问答来看,单足之兽、百足之虫与无足之蛇,与宠物猫狗等同,都是天生自然的天然,也都是应机如神的机神,那是人人天生而有,物物本自具足的本德天真,无须修养就可以「游乎天地之一气」(〈大宗师〉)的生命灵动。弔诡的是,人的「心」已开发出来,心知的执着,加上人为的造作,反而禁闭了「天」生自「然」的应「机」如「神」;而鸟兽虫鱼的「心」,未开发出来不会执着造作,反而一直保有天生自然之应机如神的生命灵动。故人物走上人间,展开人生的行程,就庄子道开启的人生智慧而言,人物要保有纯真可爱的品质,就有待「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的修养工夫了。「无听之以心」可以达人心,而「听之以气」可以达人气,启动了天然机神的生命灵动,心与万物的心同在,气与万物的气同行,心开显道体之一体无别的理境,气也游乎天地的一气之化中。那个时节,人物有限,我可以「逍遥」而游,人间复杂,我可以平齐「物论」,一切的困境难题,不就可以消解于无形了吗?
 
王邦雄 谨序于永和家居
一○七年五月

图书试读

无己则人间可游

梁惠王给惠施一个大瓠之种,即大葫芦瓜的种子,惠施就去种植,栽培完成,且结的果实有五石那么大,葫芦瓜原本可以做酒壶,但是大葫芦瓜的质地太软,所以当酒壶的话提不起来,「其坚不能自举」,它的坚韧度支撑不了自己,软弱到提不起来;将之剖成两半,当做水瓢,但是它又太平浅了,「瓠落无所容」是很大,却容不下多少水。当酒壶不行,当水瓢也不行,所以惠施很生气,一脚把它踩碎。庄子就跟他说:「这个大葫芦瓜不能当酒壶用,也不能当水瓢用,这是你惠施站在人的角度,认为它一点用处都没有,你若站在葫芦瓜的立场来说,那么大的葫芦瓜也可以把它系在身边当腰舟,那你不是可以带着这个葫芦瓜,浮浪在江湖之上吗?那是人生多美的事情?干嘛你一脚把它踩碎呢?」他的意思是人生不要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看世界,以我们自己的观点来说,大葫芦瓜要嘛当酒壶,要嘛当水瓢,若它不能当酒壶又不能当水瓢的话,就一脚把它踩碎。你可曾想过站在大葫芦瓜本身来看,它虚大刚好可以浮在水面上,我们可以带着这个葫芦瓜浮浪在江湖之上,这不就是笑傲江湖吗?为什么要对自己的白忙一场生那么大的气,一脚把它踩碎呢?

诸位想想看,人生是不是到处都有很多要我自己平反,反而带来自我毁坏的事呢?所以站在有用的角度,我们就会说这个有用,那个无用,这个是大用,那个是小用,我们在那边比较,所以很多人很冤枉,因为我们都站在一个有用的标准,站在社会的标准来批判每个人的存在价值,就像那个大葫芦瓜,它在惠施的系统里面是无用,因为有用是当酒壶跟水瓢,结果它不能当酒壶又不能当水瓢,则它无用,它无用就失去了存活人世间的价值。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