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物能一元的科学哲学

心物能一元的科学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物一元论
  • 科学哲学
  • 本体论
  • 意识
  • 认知科学
  • 形而上学
  • 心灵哲学
  • 物理学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心物能一元的科学哲学》探求奥妙难解的宇宙人生真相!

  博客思出版社出版这本《心物能一元的科学哲学》一书,作者认为未来的人类思潮,必然会走向科学、哲学、宗教(佛法)合一的境地。作者认为意识为一切灵性及生命的基础,但当代欧美心理、神经、灵性大师们与所有的科学研究者,几乎全都仍然浸沉在意识领域的前半段,完全在前六识中回旋,无一人能够真正跳脱意识的陷阱;并且深受意识概念的束缚, 却无后半段的研究,无法找到生命的真相。

  大物理学家霍金先生在他的新书〈大设计〉说:「哲学已经死亡,因为哲学跟不上近代物理学的步调」。本书作者张立德先生认为:心物能一元的科学哲学运用相对论及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将可以破除霍金的理论让哲学重生。

  作者提出的理论,不仅让哲学重新获得生机,并且让哲学不再受亚里斯多德的限缩,登上新高峰。作者把人人都认为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绝对」纳入哲学系统内,而创立了人类有始以来最完整的新哲学体系。
 
《心物能一元论的科学哲学探索》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剖析当代科学哲学前沿问题的专著,聚焦于“心物能一元论”这一宏大而极具挑战性的哲学立场。本书并非对“心物能一元论”进行概念的简单梳理或历史的回顾,而是将其作为透镜,系统性地考察现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神经科学和信息论)对传统二元论和多元论的冲击,并尝试构建一个整合性的、具有强大解释力的哲学框架。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推进层层递进,力求在精确的哲学论证与前沿的科学事实之间架起坚实的桥梁。 第一部分:论题的缘起与批判性继承 本部分首先对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心身问题的经典立场进行了深刻的回顾与批判性继承。我们检视了笛卡尔的二元实体论、斯宾诺莎和休谟的唯物主义倾向,以及当代涌现的物理主义(Physicalism)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重点不在于复述,而在于指出传统框架在面对量子力学和复杂系统理论时的内在矛盾。 对还原论的审视: 书中详尽分析了还原论在解释意识“难题”(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时的局限性。我们探讨了为什么将意识严格还原为大脑神经元的电化学活动,无法解释现象学体验(Qualia)的内在质性。这部分强调,任何成功的“一元论”都必须提供一种超越传统还原论的整合机制。 “能”的引入: 本书的核心创新之一,是将“能”(Energy/Information Field)的概念提升到与“心”和“物”同等重要的本体论地位。我们追溯了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过程哲学,并结合现代物理学中能量场作为基本实在的地位,论证了“能”——特指组织信息流的动态结构——才是连接物质基础与主观体验的桥梁。这里的“能”不是传统物理学中狭隘的能量概念,而是一种具有信息负载能力和组织潜能的实在性。 第二部分:科学基础的哲学重构 第二部分将理论焦点转向当代科学的核心发现,论证这些发现如何自然地导向或至少支持“心物能一元”的视角。 量子力学与非定域性: 我们深入探讨了哥本哈根诠释、多世界诠释,以及关系量子力学(Relational Quantum Mechanics)对“客观实在”概念的消解。特别关注了量子纠缠(Entanglement)所揭示的非定域联系,并将其与心智现象中的整体性体验进行哲学上的类比和论证,探讨信息如何在底层结构中实现非局域整合。 复杂系统与涌现: 本章详述了从混沌理论到自组织临界性(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SOC)的理论进展。我们认为,意识并非突然出现于某一特定复杂度的阈值上,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在系统中不断重组信息能量流的过程。复杂性本身即是“一元”结构的不同展现层次。 信息论的本体论转向: 借鉴玻尔兹曼熵、香农信息论以及现代整合信息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IIT)的框架,本书主张信息不仅仅是关于物质的描述,而应被视为构成实在的基本要素。我们提出了一种信息-能量耦合本体论,认为信息是物质(结构)的潜在形态,而能量则是其实现的动力,心智则是信息在特定结构中自我组织、自我评估的动态过程。 第三部分:心物能一元论的本体论构建与推论 在科学基础之上,本书致力于构建一个自洽的“心物能一元论”体系。这个体系旨在解决主体性、时间性与物理定律之间的深刻张力。 主观性的内在化解释: “心”被解释为系统内部对自身信息处理状态的“内在化反馈回路”。这种反馈回路并非依赖于某种超验的灵魂实体,而是系统为维持其高度整合性(即高Φ值或类似结构)而必然发展出的自我参照机制。我们论证了这种机制在不同复杂层级上的连续性,从而消除了心物之间的本质鸿沟。 时间与过程的本体论优先性: 传统的“物”的观念倾向于静态的实体,而心智体验是彻底动态的。本书主张,一元实在的本质是“过程”或“关系”。物质结构(物)是历史性的、凝固的信息模式;能量是实现变化的动力;而心智是这些变化中自我感知和记忆的动态结构。因此,时间性(成为/Becoming)是比任何实体更基础的实在。 对科学哲学的冲击与展望: 最后的章节探讨了心物能一元论对科学研究范式的潜在影响。例如,它如何指导我们设计下一代的通用人工智能(AGI),以及它如何为量子引力理论中的观测者问题提供新的视角。本书的结论是,真正的科学进步要求我们放弃对实体(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的执着,转而拥抱一个由动态关系和信息能流构成的统一实在。 本书适合对基础物理学、意识哲学、认知科学以及宏观系统论有浓厚兴趣的研究人员、学者和高阶学习者。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和对现代科学概念的接受度,旨在提供一个既尊重经验事实,又敢于进行宏大本体论建构的思想实验。其详尽的论证和跨学科的整合,有望在当前的哲学讨论中激起新的浪潮。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立德


  中原大学化工系毕业,在远东新世纪公司工作多年,退休后,转往上海服务,现已完全退休。作者多年来对近代物理与哲学及宗教(佛法)的关联,有着浓厚兴趣,经过多年的钻研,思考体悟,出版过〈心物能一元论〉、〈当哲学遇上现代物理学〉以及这本博客思出版社出版的〈心物能一元的科学哲学〉。作者每出版一本着作都引起广大的回响,这本书尤其是前面所有研究中集大成者。
 

图书目录

自序  10

1 什么是哲学?  22
2 什么是科学?  23
3 心灵为何不被科学接纳?  24
4 什么是正确的科学哲学?  25
5 为什么当前的科学哲学会掉入泥淖、不能自拔?  26
6 东方哲学又如何?有没有自我设限?  27
7 当今的科学实况如何?  29
8 是谁完成了这一伟大的设计?  31
9 当今科学哲学的瓶颈与限制是什么?  33
10 什么是宇宙大爆炸?  34
11 什么是「相对」?什么是「『绝对』」?  35
12 难以言说、乃至不可思议言说的「『绝对』(涅槃)」真的存在吗?  37
13 为何光就是「『绝对』」?  39
14 在光的世界里,光为何是无质量、无能量的存在?  41
15 什么是光的境界?  42
16 什么是每一光子的真实状态?  44
17 什么是光子的个体与全体?  46
18 什么是个体与整体合一?  48
19 什么是「绝对」的动、
「绝对」的静、和「绝对」的非动非静?  52
20 什么是「『绝对』」的真正内涵?  54
21 什么是整体?什么是整体心?什么是整体性?  56
22 什么是物质、能量、心灵所具有的最基本特质与本性?  59
23 什么是心、物、能三个系列?  63
24 什么是简单法则?  70
25 什么是第一缘起?  72
26 什么是宇宙根本法则?  74
27 什么是二元世间的缘起?什么是缘起性空?  75
28 什么是永恆不变的存在?  78
29 什么是本觉?  80
30 什么是本觉之「觉」?此「觉」何来?  82
31 什么是比意识更深更广的觉知?  85
32 什么是觉知?觉知从何而来?整体心与觉知有何关联?  88
33 什么是对整体心、性的信心与慧智?  92
34 什么是整体真心的具体作用?  93
35 什么是能量与力量的差?  97
36 什么是漏?什么是无漏?  98
37 什么是明与不明(无明)?  100
38 什么是打破明极而无可明的变化?  102
39 什么是动与静同在?什么是一念无明?  104
40 这个自然存在的动势(一念无明),
如何展开成二元相对世界?  108
41 由心物能一元的「『绝对』」到「相对」的综合说明?  112
42 整体心如何创造万物?  122
43 什么是从「『绝对』」到「相对」的综合说明?  129
44 什么是「相对」与「『绝对』」的综合说明?  134
45 什么是「『绝对』」与「相对」的关联?  137
46 什么是「相对」中的「『绝对』」?   142
47 什么是心物能一元在二元相对世间的架构?  143
48 什么是二元相对世间生起变化成就的根本?  147
49 什么是心灵系列的演进过程?  158
50 阴阳五行和地水火风空觉识与心物能一元有何关?  162
51 什么是本书的综合结论?  167
相关延伸读物  176

附录一近代物理科学哲学的虚实境界  178
Q&A  216
附录二共生共荣的根源在心物能一元  228
附录三心物能一元的科学哲学与哲学、科学、宗教、佛法对照表  244

 

图书序言

作者自序

记述一段漫长而又渐进的醒悟过程

    
  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出版这本《心物能一元的科学哲学》,心中有些想法在此也略为表述。在未写本书前,从未想到西洋哲学一直被亚里斯多德所限缩。我们不能评论亚氏的观点全无道理;如果不是亚里斯多德的明确区分,把不可思议、难以言说的「绝对」,划出希腊哲学的研究范围之外;把精力全都用在可以思考、可以用观感评断及判别的实质物体,以及与这些实物有关的思想;人类也许会多花费很多时间在玄学上。在人类的科学思想还没有清楚认知物质、能量的真相,找到波粒二象性及光速为「绝对」运动之前;一般人用在思考宇宙人生真实本象的所有努力,都是白费力气;陷入玄之又玄、无以分辨其真伪及回旋于若有若无之间,而根本迷失、难以出脱。
    
  在量子力学及狭义相对论出现于世之后,如果世人仍然沉迷在亚里斯多德的框限之内,不思超越,那就有点像那个大象的故事;大象被铁鍊圈限久了,即使放开了鍊子,大象仍然自动在铁鍊限缩的范围内活动。人类的思想,近数十年确实有点像这个故事,人们习惯于不去思考超越亚氏第一原理之外的东西,因为那已超越基本逻辑,违反人类思想法则及行之千余年的惯例。绝大多数的科学家及科学哲学家,皆谨慎地遵守着这一规范,不肯也没有能力越出这一限制。而且十分坚决地相信,即使有意越出此一框限,也没什么可以着力之处,「绝对」本来就不可思议,对不可思议的东西,又有什么可以思考、议论乃至出力的地方。
    
  还有一个更大、更艰难的、更难以克服的难关挡在前面;那就是只知道意识极为重要,是一切灵性及生命的基础,但不知道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只能假想意识是由物质进化而生的。找不到、想不出、跳不开意识的陷阱,就永远也找不到真心,找不到真正的心灵起始点。找不到真心、找不到意识的源头,那要从何觅取正确认知意识及找到真心实相。
      
  四十多年前,本人对哲学及佛学所知皆十分有限,只是听人说要找到真实心,才能如禅宗所说的开悟。凡是略为了知佛法的人,都知道禅宗开悟是极其了不得的大事,谁会不想一探究竟呢?个人虽对佛法没什么概念,但是听说禅宗各代祖师都是悟明真心实相的大成就者,心向往之;自己也不免会思考静虑,这真心到底是个什么样?就这样常常静静的思虑,但也只能维持几分钟,因为实在是想不出个什么名堂。虽然毫无成果,但也从不曾完全放弃,在世事实务做的差不多了,就会静下来想想「什么是真心?」;也不知道这样过了多少岁月,有一天突然一念相应,心中勐然在毫无思考的状态下,出现了这么一个念头,「真心就是整体心」。这个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但自己心里有个非常清醒的觉知,真心就是整体心,这一概念十分重要,也许是我这么多年百思而不得解的难题答案。没错,就是这样想的,也就此一把抓住这答案不放。
    
  五十多年前,我的国学及佛学的恩师王梦古先生,在王老师晚年,曾对我们几个同学说,未来的人类思潮,必然会走向科学、哲学、宗教(佛法)合一的境地。你们年纪轻,又是学化学工程的,应该把精神放在用近代科学结合哲学及宗教于一体,为人类的未来思想作一些贡献。

  我听了王老师的话,就一直在业余之暇,阅读近代物理学的相关书籍,对相对论及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并不陌生。当我有了「真心就是整体心」这一了悟之后,就试着把近代物理的概念与之结合;又经过了好几年的思考,觉得有些道理,值得将所知写下来;再经过一段时间写作,终于在民国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出版了《心物能一元论》一书。这本书卖的情况不错,加印了四刷。
    
  书虽然写了,但对整体真心的内情,其实所知甚少,要想增上进步并不容易,世间并没有类似可供参考的概念;虽然知道心物能一元论似乎与佛法相通,但如何相通?通在何处?并不知道。自己看佛经,又看不太懂,一知半解全没个着落处。即使是在这样的困顿中,对整体真心的进一步了解这一想法,从未放弃也未松懈。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想到也许应该将自己对整体真心这多年来的新的领悟,写书出书公诸于世。但要如何写呢?所知实在有限,写也写不了多少;左思右想,终于决定将《心物能一元论》重新改写,保留原书框架,去芜存菁,再加上新的见解,终于写成一书;并取了个颇为时髦的名字《当哲学遇上近代物理学》在二○一○年十一月初版问世。又在上海于二○一一年七月出版简体本。
    
  一九九九年时,已满六十,达退休年限,公司以续聘的方式,派我往上海工作,一转眼又是十多年;这期间在台驻留的时间较短,对台湾的各方面接触也比较少。很幸运的是在二○○七年初回台开会时,偶然间在台北书店看到一位大善知识,带领多位善知识写了数十本书,都是宣扬佛陀菩提正法,以八识如来藏为中心;破解许多佛法迷团,读之赞叹不已。《当哲学遇上近代物理学》书中,已经间接引用大善知识的许多法义,来融通佛法与心物能一元论。

  二○一二年间,自己的书已写好并出版,大善知识的书也看了不少;了解到对般若实相仅只是理论上的了解是不够的,一定要找到真心如来藏身在何处?如何运作?必须亲身体验才行。那要如何体验?就参考大善知识在禅修时的各项指示,例如吃…水…果,要认真专心洗碗;使我联想到古代禅师常常提醒弟子,要照顾足下;如此这般的思维下去,终于心中开朗,原来如此。怪不得禅师不轻易告诉弟子,而要弟子去悟;原来提早告诉他,有可能是害了他。
    
  用上述非正规的山寨版方式修学,是不足为法、不足为训的!正规修佛者还是应该循正统的禅修方式为宜。本人之所以在此把个人的经验公开叙述,是考虑到很多善士有意进修,却因种种原因,难以亲近正统正规的修行团体;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不选取自我修学的途径。本处所言,可以当作自修的参考;若循本书所说而行,切记本人于本书末所说的警语,不可违反。如果明知而故犯,那就是私我心重,以名利为上;只此一端,便将自己由因子的修行降阶为元神的修为,终不能出欲界,得不偿失,十分可惜。
    
  出版《当哲学遇上近代物理学》后,又过了几年两地奔波的日子,身体状况渐走下坡,乃于二○一五年正式提出退休辞呈,并蒙同意,自此才迈入完全退休的生活;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放松心情全力休养,身体状况渐为好转。这期间也读了不少佛学与科学书刊,看了一些当代欧美心理、神经、灵性大师们所写的着作;发现所有的科学研究者,几乎全都仍然浸沉在意识领域,完全在前六识中回旋,无一人能够真正跳脱意识的陷阱;并且深受意识概念的束缚,在意识变化的多种境界中打转。
    
  全球也许有数亿名义上的佛教徒,但真正依佛陀八识如来藏,以悟明真如自性为修行目标的正规佛教徒,其数可能不多。这些名义上的佛教徒,再加上其他宗教的信徒,信奉物质科学的专家学者及一般人;要想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除了参与或阅读正规的菩提正觉书刊和法会;阅读本人所写的这本《心物能一元的科学哲学》和《当哲学遇上近代物理学》这二本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知和了解这一奥妙难解、超越一般常理的宇宙人生真相。
    
  读者如果有缘阅读本书,且莫等闲放过,建议多读几遍,对于本书中几个重要章节,例如Q25、26、27、28、29、30、33、43、44、50、51,更是要一读再读,使书中文字成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这时只要放下自我,不以这个虚妄的意识我为真实常在;说不定就可以在轻松无碍的状态下,找到永恆常在的真我、无形无相没有我的真我;并且现观这真我的运作,如观手中掌纹般的清楚明晰,毫无隐晦可言。
    
  这本书之得以写成出版,首先要感谢我的内人张刘千英女士,有她的陪伴,打理生活一切,在要紧处给我最好的建议与忠告;使我的成长、学习、修行及写作过程都能顺畅无阻。其次要谢谢长子邑丞,本书的打字、整理、编排都是我儿一手完成,并对书中文字提出建议。此外,我要特别感谢王师母周梅缘女士,同门师兄萧民元先生及黄品珍先生,在我写作此书时,所给予的帮助及指教;并感谢博客思出版社的出版。
 

图书试读

一、什么是哲学?

有人说哲学是以一切研究一切,哲学是一门无所不包的学问。天文地理、宇宙如何形成?生命的源由?我为何是我?都是哲学研究的对象。知识的累积及研究方法的改进,物理、化学、生物各种各样的学门各自独立,脱离哲学而自立门户。但有一类问题永远为哲学所专有,例如,人与宇宙万物为何会产生?是如何生起?最终的原因为何?近代物理学也在试图解答这些问题,但欠缺了一项最根本的基础而难以成功。物理学只研究物质和能量,未涉及心,没有心,上述的问题永远找不到完整的答案。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深深吸引,它似乎承诺了一种对我们理解世界最基本构成要素的全新整合。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将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一个是我们内在的感受、思想和意识,另一个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外部物理现实。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特别是量子物理学中观察者效应的出现,以及神经科学对大脑活动的深入研究,这种二元论的界限似乎变得模糊起来。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构建“心物能一元”的框架。它是否会从量子场的涌现性解释意识,还是会从信息论的角度来探讨心物之间的转换?“能”这个字,在标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预示着能量在连接心与物之间的桥梁作用,这让我联想到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但在这里,“能”的范畴是否更为广泛,包含了信息、意识的某种表现形式?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语言,带领我一步步地深入这个复杂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看似超自然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科学解释,以及哲学层面上对现实本质的全新解读。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思维的洗礼,一次对我们所处宇宙的深层奥秘的探索之旅。

评分

我最近在关注一些关于神经科学和量子物理学交叉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常常让我感到,我们对意识的理解,正面临着一场革命。《心物能一元的科学哲学》这个书名,恰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这一领域的好奇心。我一直想知道,意识是否仅仅是大脑物质活动的产物,还是说,它本身也可能是一种独立的“能”的形态,并且这种“能”能够以某种方式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书中将如何阐述“心”、“物”、“能”之间的统一性?“能”的概念在这里是否包含了能量、信息、意识等多种维度?我希望作者能够以清晰的逻辑和翔实的论据,带领读者一步步地构建起“心物能一元”的完整图景。比如,书中是否会探讨量子纠缠在意识中的作用?或者,意识的某种非局域性特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释那些在传统科学框架下难以理解的现象,并且引发我对生命本质和宇宙奥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我最近在阅读一些关于量子纠缠和生物电信号的文献,这些前沿的科学研究总让我感到,我们对于物质世界的理解,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特别是当这些研究开始与意识、感知等概念产生交叉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需求,想要找到一个能够将这些看似独立的领域统一起来的理论框架。《心物能一元的科学哲学》这个书名,恰恰点燃了我内心的好奇。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心”、“物”、“能”这三个概念整合在一起的。它会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比如解释意识是如何从物质中涌现出来的,还是说,它会从信息论的角度,将意识视为一种信息处理机制,而这种信息处理本身就是一种“能”的表现?“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怎样的?它仅仅是能量的转移,还是包含了更深层的意义,比如信息的载体、变化的动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在经典物理学框架下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观察者效应,以及意识对物质世界的潜在影响。

评分

我一直坚信,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科学的进步不断演进的。而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的发现层出不穷,不断挑战着我们既有的观念。《心物能一元的科学哲学》这个书名,就以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方式,预示着一种对世界基本构成要素的全新整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探讨,心(意识)、物(物质)以及能(能量/信息)这三个看似独立的范畴,是如何在一个更宏观、更根本的层面上实现统一的。它会从量子场论的角度来解释意识的起源吗?还是会从信息论的角度,将意识视为一种高级的信息组织形式?“能”在其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是作为连接心与物的桥梁,还是作为万物演化的驱动力?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并对宇宙的本质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那些渴望超越传统二元论思维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探索机会。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人类对宇宙的理解,正经历着几次重大的范式转移,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物理学,到牛顿的力学体系,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而现在,我们似乎正站在又一个重大转折点的边缘,特别是当科学开始触及意识的本质时。我之所以选择阅读《心物能一元的科学哲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标题所提出的“心物能一元”这一大胆而引人遐想的命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宇宙观,一种能够将我们内在的经验世界(心)与外部的客观世界(物)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能)统一起来的解释。书中会如何解释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它仅仅是大脑神经元的电化学活动,还是说,它具有某种独立于物质的、或者说,与物质具有同等基础性的存在?“能”在这个体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否是连接心与物的桥梁,是信息流动的载体,还是更根本的实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严谨的科学论证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为我揭示宇宙中那个更深层、更统一的真相。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挑战传统认知,并且提供全新视角来理解世界的书籍充满热情。《心物能一元的科学哲学》这个标题,无疑具备了这样的吸引力。在我看来,心、物、能这三个概念,在人类的认知史中,常常被割裂开来,形成二元对立或者多重独立。然而,我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深刻的、内在的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种联系的可能性。作者是如何定义“心”的?它仅仅是人类独有的现象,还是说,在更广阔的宇宙中,也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心”?“物”的定义又将如何拓展?是否包括那些我们尚未直接观测到的能量场或者信息结构?而“能”在这个统一体中,扮演着怎样的核心角色?它是否是驱动一切变化的根本力量,是连接意识与物质的桥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系列严谨的科学证据和富有启发性的哲学论证,来支撑其“心物能一元”的观点,并最终为我构建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宇宙图景。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大脑中的意识,是否仅仅是大脑物质活动的副产品,还是说,意识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反过来影响着物质世界的运作?这个问题听起来有些玄妙,但最近的一些科学发现,比如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以及生物系统中的一些能量传递机制,都让我觉得,我们对物质和意识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非常表面的阶段。《心物能一元的科学哲学》这个书名,简直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的信号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来解释“心”、“物”、“能”这三个看似独立的概念是如何融为一体的。是不是存在一种普适性的“能”的形态,它既可以表现为我们所见的物质,也可以是我们所体验的意识?作者会不会引用一些最新的物理学理论,比如弦理论或者圈量子引力,来论证这种一元性的存在?同时,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探讨意识在宏观尺度上的可能影响,比如集体意识对社会现象的推动,或者说,我们自身的意念是否真的能对物质世界产生某种程度的塑造作用。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那些对科学与哲学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考平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入胜,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中央那象征着能量流动与物质凝聚的抽象图形,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科学哲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现代物理学不断突破我们对宇宙认知的边界,同时神经科学也逐渐揭示意识的奥秘时,那种心与物之间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总让我思考是否存在某种更深层次的统一。我期待着《心物能一元的科学哲学》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那些看似独立的领域,比如量子力学的诡谲现象,又或者是人类大脑中那些难以捉摸的意识活动,它们之间是否真的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和理解的?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哲学的思辨和科学的严谨,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他们是如何在浩瀚的宇宙和微观的世界中,试图寻找支配一切的普适性原理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更能通过一些具体的科学发现和哲学推演,来展示这种“心物能一元”的可能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更能激发一种对宇宙和生命本质的全新思考。这种跨学科的探索,无疑是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前沿话题之一,而这本书,恰恰触及了这个核心。

评分

我是一位热衷于跨学科研究的读者,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将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联系起来,从而揭示更深层真理的著作。《心物能一元的科学哲学》这个书名,以其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表述,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它似乎在暗示,我们长期以来对“心”(意识、精神)和“物”(物质、身体)的二元划分,可能是一种狭隘的视角。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构建“能”这个核心概念,来作为连接心与物的桥梁,并最终实现“心物能一元”的整体性理解。它会从物理学的角度,比如解释量子力学中的非定域性或者能量的普遍存在性,来论证这种统一吗?又或者,它会从神经科学的角度,阐述意识的物质基础,以及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作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逻辑、严谨的论证,以及一些前沿的科学发现作为支撑,带领我深入探索意识的本质,物质的根源,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最终构建起一个更完整、更和谐的宇宙观。

评分

我是一位对科学史和哲学史都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我深知历史上无数的智者都在试图解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终极的问题。而《心物能一元的科学哲学》这个书名,精准地抓住了我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即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根本性的统一。我尤其对那些能够跨越学科界限,整合不同领域知识的著作情有独钟。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古老的东方哲学思想,比如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佛教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知道作者是否会从这些古老的智慧中汲取灵感,并结合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来构建其“心物能一元”的理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能”在这个统一体中的核心地位,它究竟是一种能量,一种信息,还是一种更深层的实在?而且,我也好奇,书中会如何论证意识的物质基础,以及物质在何种程度上受到意识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思想上的盛宴,一次对宇宙深层奥秘的全新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