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四书三玄」本来包含七本书,但因为其中的《大学》与《中庸》篇幅太少,经常被合为一本,结果就成了六本书。我为「四书三玄」作了「译解」,并陆续出版了上课讲解这些经典的详说本。
许多读者说,他们从详说本的获益更大,因为我在讲解时,引述了不少故事、案例、个人经验与心得,使枯燥的原典变得较为活泼有趣,可读性更是显而易见。
《大学》与《中庸》是这一系列研究中最后完成的两本。我们学习经典,一开始时必须借助古人的注释,但是古人的观点见仁见智,这时该如何取舍?以《大学》为例,朱熹与王阳明关于「格物致知」的看法就南辕北辙、无法相容。我们只有力求客观,避免先入为主,认真探讨其中合理的思维。
古人与我们一样,会从生活经验中归纳出深刻的智慧。因此,我在诠释时所採取的标准有二:
一是经典本身的主要概念与各章节必须圆融一致;
二是经典所提及的道理,必须与今日生活经验相互印证。
《大学》与《中庸》属于儒家经典,而儒家的源头是《论语》及《孟子》。因此,我在讲解过程中,尽量引述孔子与孟子的言论。从整体看来,「四书」确实展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特色,提供了我们今日所需要的价值观。
傅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