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傅佩荣谈《大学》‧《中庸》

止于至善:傅佩荣谈《大学》‧《中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傅佩荣详解四书三玄完结力作!
  世道如此混乱,我们该如何安定身心,建构理想的世界?


  其实,只要从个人的「修身」做起,朝「至善」的目标迈进便能达成。所谓「止于至善」,即是生生不息迈向善的境界,《大学》所提及的「至善」着重人际关系适当的实现;《中庸》则更深层地推及人类与万物合一的可能性。
  人我及天人合一,相信理想境界亦不远矣。

  让天下趋近于理想境界的学问──
  研读《大学》,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
  探索《中庸》,思考人类与天地万物之间融合的可能性。


  「止于至善」一词出于《大学》开宗明义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是「至善」?依据儒家的说法,「善」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自生存,因此「善」是我们修养自己、成就人生的必经之路。以个人而言,「至善」是尽到与人相处时的职责。

  儒家思想发韧于孔子,完成于孟子,应用于《大学》,结晶于《中庸》。在本书中,《大学》只占三分之一的篇幅,谈的较多的是《中庸》。如果《大学》是大学生的教材,《中庸》就是研究生的读本了。《中庸》的一开始就提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三句话聚焦于人的生命原貌与人生正途。人之「道」是择善固执,人之「性」是向善,将两者连结在一起的是「明善」及「诚身」。《中庸》以此为出发点,进而把人类与天地万物融合成一个整体来思考,提出一系列让人「心向往之」的论述,而人类在世间所能期望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很明显的,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止于至善」。
  儒家有这么美妙的观点,无论其是否能够实现,我们皆应尽力学习认识其价值。
  
  ◎傅佩荣解读经典全系列:
  《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
  《人性向善—傅佩荣谈孟子》
  《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
  《乐天知命─傅佩荣谈易经》
  《逍遥之乐─傅佩荣谈庄子》
  《止于至善─傅佩荣谈大学‧中庸》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傅佩荣


  民国39年生,上海市人。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傅佩荣教授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曾获颁教育部教学特优奖、大学生社团推荐最优通识课程、《民生报》评选校园热门教授等奖项,另外在学术研究、写作、演讲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作品深入浅出,擅长说理,曾获国家文艺奖与中正文化奖。

  着作甚丰,范围涵盖哲学研究与入门、人生哲理、心理励志等。着有:《釐清自我的真相》、《管理自我的潜能》、《探索生命的价值》、《走向智慧的高峰》(以上四书为「傅佩荣谈身、心、灵整合」专书)、《哲学与人生》、《转进人生顶峰》、《活出自己的智慧》、《那一年我在莱顿》、《珍惜情缘》、《宇宙的舞者》、《向孔子学做人》等数十本。并重新解读中国经典,着有《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人性向善—傅佩荣谈孟子》、《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乐天知命─傅佩荣谈易经》、《逍遥之乐─傅佩荣谈庄子》等书(以上皆由天下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前言
自序

大学
序○1    《大学》这本书

第一讲
1大学之道

第二讲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3物格而后知至

第三讲
4‧1所谓诚其意者
4‧2《诗》云:瞻彼淇澳

第四讲
4‧3〈康诰〉曰:克明德

第五讲
5所谓脩身在正其心者
6所谓齐其家在脩其身者

第六讲
7‧1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7‧2是故君子有诸己

第七讲
8‧1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8‧2《诗》云:殷之未丧师

第八讲
8‧3〈秦誓〉曰:若有一个臣
8‧4是故,君子有大道

中庸
序○2《中庸》这本书

第一讲
1天命之谓性
2仲尼曰:君子中庸

第二讲
3子曰:中庸其至矣乎
4子曰:道之不行也
5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6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7子曰:人皆曰「予知」
8子曰:回之为人也
9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
10子路问「强」

第三讲
11子曰:素隐行怪
12君子之道

第四讲
13子曰:道不远人
14君子素其位而行

第五讲
15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
16子曰:鬼神之为德

第六讲
17子曰:舜其大孝也与
18子曰:无忧者

第七讲
19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20‧1哀公问政

第八讲
20‧2天下之达道五
20‧3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第九讲
20‧4齐明盛服
20‧5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第十讲
20‧6博学之,审问之

第十一讲
21自诚明
22唯天下至诚

第十二讲
23其次致曲
24至诚之道
25诚者,自成也
26‧1故至诚无息

第十三讲
26‧2天地之道
27大哉!圣人之道

第十四讲
28子曰:愚而好自用
29王天下有三重焉
30仲尼祖述尧舜
31唯天下至圣

第十五讲
32唯天下至诚
33《诗》曰:「衣锦尚絅」
 

图书序言

自序
  
  「四书三玄」本来包含七本书,但因为其中的《大学》与《中庸》篇幅太少,经常被合为一本,结果就成了六本书。我为「四书三玄」作了「译解」,并陆续出版了上课讲解这些经典的详说本。
  
  许多读者说,他们从详说本的获益更大,因为我在讲解时,引述了不少故事、案例、个人经验与心得,使枯燥的原典变得较为活泼有趣,可读性更是显而易见。
  
  《大学》与《中庸》是这一系列研究中最后完成的两本。我们学习经典,一开始时必须借助古人的注释,但是古人的观点见仁见智,这时该如何取舍?以《大学》为例,朱熹与王阳明关于「格物致知」的看法就南辕北辙、无法相容。我们只有力求客观,避免先入为主,认真探讨其中合理的思维。

  古人与我们一样,会从生活经验中归纳出深刻的智慧。因此,我在诠释时所採取的标准有二:
  
  一是经典本身的主要概念与各章节必须圆融一致;
  
  二是经典所提及的道理,必须与今日生活经验相互印证。
  
  《大学》与《中庸》属于儒家经典,而儒家的源头是《论语》及《孟子》。因此,我在讲解过程中,尽量引述孔子与孟子的言论。从整体看来,「四书」确实展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特色,提供了我们今日所需要的价值观。

  傅佩荣

图书试读

古代有大学,相对的,也有小学。
 
古代的小学,教的是洒扫、应对、进退,每个人都要进小学。让小孩们在融入社会前,在家庭、学校之中,与人相处时,能够习得基本的生活规范,并懂得「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孔子小时候念过的乡村学校,是属于小学的范围,满十五岁时,就可以上大学了。但是大学并非每个人都能念,只有那些将来有机会当上官员的贵族子弟,以及民间的俊彦之士,也就是少数特别杰出的年轻人,才有这样的机会。古代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要让人能够做官,因此会学习做官所须具备的条件和修养。所以一般人都知道《大学》有「三纲八目」,最终目的是要「治国、平天下」。
 
大家对于《大学》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应该都是耳熟能详,至于这本书的重要性何在?我先把它的背景大概说明一下。
 
《大学》的背景

 
古代有五经:《易经》、《诗经》、《尚书》之外,还有《礼经》与《乐经》。
 
《乐经》已经失传了,《礼经》包括三部分:《仪礼》、《周礼》与《礼记》。仪礼介绍的是古代社会生活之中的各种仪式,包括男子二十岁加冠的冠礼、结婚的婚礼、丧礼与祭礼,还有同乡的人喝酒、读书的人见面等礼仪,这些都是仪礼的范围,细节非常琐碎。周礼是周朝的各种制度,三百六十行每一个行业都在内。但是时代更迭之后,制度大多已经更改,所以《仪礼》和《周礼》,一般人不太能够理解,到汉朝时很多人已经弄不清楚,今天也很少有人去研究它们。《礼记》是把「礼」的精神,做比较完整的说明,反而流传了下来。
 
东汉的郑玄曾注解《礼记》,今天我们所读的《礼记》就是郑玄编注的。《礼记》分《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我们所读的是《小戴礼记》四十九篇。这四十九篇中包含《大学》与《中庸》,所以它们是《礼记》里面的两篇文章。汉朝之后一直到唐宋的学者,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心得,也没有特别重视它们。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