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宇宙人生老君正解

道德经:宇宙人生老君正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乃持道心理境,契合老子道哲真实义之诠释,约莫有七成的篇章与传统王弼以降相互抄袭之译本相左。内容以婉转的表述何以如是言,如是不同旧註。每章分为简要之〈诠译〉与详明之〈析释〉两部份,期让读者能随文轻轻松松的契入老子平铺直叙的修道进德之要。大道至简,若心怀慈善,谦卑处下,不敢为天下先,「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纵然,无法终极超越,盖安身立命、明哲保身足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木干


  1953年生,台湾台南人,中央大学博士。曾任长荣大学总务长、讲师,台南哲学会监事。青年期经商投资有成转而学佛修道,自中壮年始历经二十八个寒暑,外天下、外物、外生,恍兮惚兮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体证朝彻、见独、无古今,返璞归真与道合一之境,疏解《道德经》阐明大道之奥,乃顺天命任自然之机也。
 

图书目录

自序

道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德经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自序

  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俨如八十一座高峰,自古及今,凡文人雅士、学者专家无不视为解诂的挑战目标,尤其近代拜印刷之便,译本更是汗牛充栋。虽然,每位译者皆冀盼通过训诂、考证,尽可能找出文本中字句的古义与词语、语法的基本意涵,并阐明其基本概念和哲思本义。然而,无论如何的编撰,其义理仍然一副旧瓶新酒的模样,学术性之论述通常以《王弼本》为范,修道论之理路则以《河上公本》为模。以致于,多数的山巅峰顶依然处于云深雾锁之中,老子精心规划出来的终极道路,依旧荒芜于荒烟蔓草中,其真实义一直出不来,而渐渐成为非主流价值的避世哲学,或仙家丹道学之玄喻。

  百年前清皇朝被推翻,自此也斲断了中国君主专政历史,紧接着发生文革「批孔扬秦」的思想浪潮,儒家一夕间成为封建思维的酱缸文化,三纲五常上尊下卑的伦常规范,成为自由、民主、平等的绊脚石。因此,在新旧人文思想衔接之际,五、六十年代的华人成为思想无垠漂泊的一代。如何安身立命?委身于解脱之道的佛学,却又造成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殊不知,自家坐拥性命双修、德行兼备的修道进德之经典,苟非二千年来道家义理被深埋于玄学高深莫测中,则不至于让后人徒任盲者牵盲,而陷入迷信的死胡同,仅着迷于纸窗外的明光,却无至道之门可循,徒唿奈何。

  余任教于长荣大学期间,往往得费时备课,重新诠解《道德经》之义理。然而,因无法全然的让学子认识到全经脉络相贯之疏解,也导致学生在理解上之模煳性。是以,决定作一次全面性的释义。虽然,《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多言篇幅不长、字数不多,但诠译过程中每章每句都用心不断的校阅、修改,唯恐因自见、自矜、自是的思维而偏理离义,反而有违澄源正本之初衷。因为,依我的认知《道德经》乃出自于老子字斟句酌、字字珠玑之杰作。虽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着书。』于是老子乃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兹因此段传记而造成后人印象认为八十一章是老子出关前,随意率性无系统之述作。然而,事实上书中所云,遣词用字皆相当严谨精湛且无冗词赘句,抑且以若干篇章作为一单元,其义理论述于各单元间相贯又相衬,以尽言明道进德之要妙,显然非老子一时随机讲述之作。

  《道德经》,老子以「道经」与「德经」两个单元分别论述,兹为「道」与「德」作了明确又缜密的解析。然而,传统的诠释往往漠视简别的必要性,而依文解义任意穿插引述。例如「道经」之「德」字,乃指称玄德、孔德、常德是属于形而上之大德,而相异于「德经」所指涉形而下之物德,若混淆之则「德」义不显矣。又例如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依全章文义乃客观描述道沖而用之,故「其」乃指道体也。与第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此章则权重于法大道以立人道,「其」乃指修道之主体。但有些学者专家不思其原委,见字句相同就判定为错简、误植而主张予以删除。所幸近代出土了帛书、楚简,根据帛书甲、乙本内容与通行本相互参照校勘,对照之下,其中差别极其有限,也直接证明前人的删改大部分都是错的。故本书除第七十三章:「是以圣人犹难之」,余亦赞成该删外,余皆极力持而保之其原文。
  本书约莫佔七成的篇章,其义理之阐述与传统的理解相左,或全章或部分关键语词均有不同之见解,于本书〈析释〉皆有逐段简要详明之分析与对显。当然,如是全新的诠解可能会令已发表论文的学者难以接受,或理性上认同而感情上却不愿接受。然而,面对全球民主化,若能阐发老子与古大德睿智体证之真理,复归其明,圣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之自然之道,期以落实以庶民为主,「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之民主素养;对不友善者吾亦善待之,「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之平等精神;对不信任者吾亦尊重其批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之言论自由。于斯,何若与世界民主潮流接轨并居正引领之先,让世人认清中华民族乃爱好自由、和平、自然之传统底蕴,其实现之「道」在此矣!

  诚如牟宗三先生所言要恰当理解中国哲学,必须兼备知识、思辨与感触三个条件。知识是指对经典文字的掌握;思辨是指运用理性思考对经典作义理的判别;感触就是诠释者对被诠释之经典应该有一分存在的感应。是以,个人以为老子《道德经》的转译诠释,义理的呈显仅靠知识和思辨,并无法臻达深刻的理境。因为,实践性格的哲思要有实践进路的体悟,方有深刻的理解和相应的感触。当然,老子哲思蕴藏着丰富的治国如治身之道,吾人若能掌握其修道进德之妙徼,静观吾心即是道心,冥契宇宙人生之奥,无古今与道合一,则自然道成。
 

图书试读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门。
 
诠释
 
「道」无法言诠,凡可用一定概念表述之道,则非恆常之「道」。凡是命名之称谓,都是善巧方便的指称,而非恆常之「名」。宇宙虚空蕴涵着无限的机能和无限的作用力,此无形无相也无法名状之道常「无名」,乃天地之始的本根;盖可以为万物之母,强为之虚相假名之「有名」,乃生化万物之德母。
 
故欲了解大道客体之存有,主体当保持浑朴自然无心无欲,虚静玄览道体之深微奥妙。若专注于觉知之感悟,则可以观照万有之归趣,感而遂通其徼向性而明其所由之宗也。此两者,无始「无名」和德母「有名」,本质上同出于道而异名,同谓之玄微不可测知。且在「有名」与「无名」相成相玄,「玄之又玄」的玄妙圆成中,为衆物妙有之玄德道门。
 
析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在首章开宗明义的表示,「道可道,非常道」。恆常之道无法言诠,可用一定概念表述之道,已经不是恆常之「道」。然而,「道」虽无相而不可言诠,但确为宇宙万有的本根。因此,唯透过「指事造形」指乎事物,循乎形貌的可道之理,以相应理解无分限、无定体不可道之道而默契之。「名可名,非常名」,凡可命名之称谓,都是善巧方便的指称,而非恆常究竟之「名」。第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无论是莫可名状的「无名」或勉强命名的「有名」都是「非常名」,皆不知其名而强为之名的虚相假名。是以,老子假借「无名」表示道始天地,「有名」表示德母万物。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