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哲学课:加州大学哲学教授带你看故事学逻辑

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哲学课:加州大学哲学教授带你看故事学逻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是谁?这里又是指哪里?何以我是我不会是你,你的这里不会是我的这里?

  众多分析哲学课题都藏在充满谜团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中,
  与爱丽丝一同坠入「不可思议国度」,体验不一样的惊奇思考法。


  经典英国儿童文学名着《爱丽丝梦游仙境》与《爱丽丝镜中奇缘》,风靡全球超过一百五十年,故事天马行空,充满各种荒诞与奇幻的剧情,更造就无数金句流传,并养成许多成年人粉丝。除了被改编无数,更吸引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分析、补充註释,企图从作者路易斯.卡洛尔的文字当中,找出被隐藏的符号及寓意。

  ★疑问1: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不一样?今天的我到底是谁?
  爱丽丝捡起手套和扇子,由于大厅非常闷热,她便一边搧扇子一边自言自语:「真是的!今天每件事都好奇怪!明明昨天一切还很正常的。难道我在一夜之间就改变了吗?等等喔,早上起来时还跟昨天一样吗?记得好像有觉得哪里不一样了。不过,如果和原本的我不一样的话,现在的我到底是谁?嗯……这问题真难!」

  ★用分析哲学思考看看:
  爱丽丝不可能变成「另一个人」,但如果自己要变成另外一个人时,有什么必要条件?又有什么充分条件?

  ★疑问2:「我想的」跟「我说的」不是一样的事情吗?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错?
  「我说的都是我想的」爱丽丝立刻回答。「至少――至少我想的都是我说的――那不是一样吗?」
  「完全不一样!」帽匠说。「我说妳啊,难道『我吃的我都看得见』和『我看见的我都吃』是一样的意思吗?」
  「妳干脆说『我喜欢我得到的』和『我得到我喜欢的』一样好了!」三月兔也加入战局。
  「『我睡觉时都在唿吸』和『我唿吸时都在睡觉』对妳来说也是一样的啰!」睡鼠边睡边说梦话。
  「反正对妳来说都一样吧?」帽匠说。

  ★用分析哲学思考看看:
  爱丽丝的类比式说词,被帽匠、三月兔跟睡鼠反驳了,这也是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会犯的一般逻辑谬误,找出错误的关键点吧!

  卡洛尔身为牛津大学数学讲师,专攻逻辑学,爱丽丝系列作品中那些看似胡言乱语的对话,其实都是他丢出的哲学讨论。

  本书跳脱常见的文学、心理学范畴,作者八木泽敬教授将以分析哲学的切点来探讨名作,借由各种论证的实际进行,带领读者熟悉哲学语汇:时间、同一性、实体、无与空……一起进入分析哲学的世界,轻松学逻辑思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八木泽敬(YAGISAWA TAKASHI)


  一九五三年生。普林斯顿大学哲学Ph.D.(1981年)。现为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人文学部哲学科教授。专攻分析哲学、形上学、语言哲学。主要论文有〈关于虚构的反创造论〉(2001年)。英语着作有《世界与个体、可能与不可能》(2010年)。日语着作有《分析哲学入门》、《意义.真理.存在――分析哲学入门.中级篇》、《从神到可能的世界――分析哲学入门.高级篇》三部作。

审订者简介

黄颂竹


  国立中正大学哲学系博士候选人,喜爱分析哲学,也喜爱推广分析哲学。主要的专长领域是规范性领域,尤以理由论、自主性理论、伦理学为主。担任每年夏、冬二季举办之简单哲学营常任讲师,并经营「干哲学」部落格。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与同志教育。

译者简介

邱香凝


  曾任职唱片公司、出版社、电脑娱乐产业,目前为专职译者。喜爱阅读与书写,用翻译看世界。

图书目录

前言

第○章・梦游仙境与镜中奇缘的故事
第一节 《爱丽丝梦游仙境》大纲
第二节 《爱丽丝镜中奇缘》大纲
 
第一章・果酱不是今天
第一节 今天、我、这里
 
第二章・言语粗俗的蛋
第一节 名字的意义
第二节 擅自决定的意思
 
第三章・名字与称唿方式
第一节 东西、名字、称唿方式
 
第四章・茶会礼节
第一节 顺序调整不一定正确
 
第五章・关于砍头的三者议论
第一节 「砍断」的两种意义
第二节 对唯我论的反驳
 
第六章・相信不可能是很简单的事
第一节 所谓相信这件事
 
第七章・这些全部都是谁的梦
第一节 只存在梦中的东西
 
第八章・脱离现实
第一节 前往不可思议的国度
第二节 形上学的可能世界与认知的可能世界
 
第九章・两个自己
第一节 假装成两个人
第二节 假装的世界与现实世界
第三节 做出宣言
第四节 同时出现在同一处的两个人
第五节 与自己的非同一性
 
第十章・扮家家酒
第一节 再次假装
第二节 假装成土狼
第三节 假装成骨头
第四节 假装穿过镜子
 
第十一章・即使改变也一样
第一节 成为另一个人
第二节 不成为另一个人
第三节 继续做自己
第四节 灵魂
 
第十二章・微笑消失的猫

第一节 从相异到相异的推论
第二节 实际上不存在的性质
第三节 做为残像的微笑
 
第十三章・失去名字的森林
第一节 谓语与性质
第二节 逻辑空间
第三节 逻辑空间与物理空间、时间
第四节 个体与性质
第五节 做为集合体的性质
 
第十四章・无与空
第一节 没的人,没的东西
第二节 空
第三节 非存在
 
第十五章・梦游仙境的挑战 解答
 

后记

图书序言

前言    

  一八六二年七月四日,路易斯.卡洛尔(Lewis Carroll,本名查尔斯.拉特维吉.道吉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一八三二年~一八九八年)在带着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院长亨利.乔治・里德尔(Henry George Liddell)的三个女儿划船游玩时,应其中一位女孩爱丽丝要求,即兴说了故事。三年后,以当时的故事为基础加笔创作的《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问世。本书乍看之下是以儿童为对象的童话故事,然而,和当时必定含有教育意义的儿童书不同,以颠覆此一常识,完成毫无教育意涵,纯粹为儿童带来知性娱乐的书为目标,是一本为儿童文学界确立新型态的划时代出版品。六年后,更出版了以相同目标完成的续集《爱丽丝镜中奇缘》(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

  卡洛尔诞生一百週年的一九三二年,英国作家G.K.却斯特顿(Gilbert K. Chesterton)一八七五年~一九三六年)曾感叹爱丽丝的故事受学者们分析得太彻底了。正如他所说,爱丽丝的故事带有儿童的纯真,不加以分析,直接阅读才是最适合欣赏这本书的方式。相较之下,本书以爱丽丝的故事为出发点演绎分析哲学,说来或许落入旁门左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对于已无法秉持孩子的纯真阅读本书的我们来说,也只能脚踏实地踩上这条旁门左道了。与此同时,不管是不是旁门左道,身为大人(已经不是孩子)的我们却能秉持大人的成熟,从爱丽丝的故事中学习诸多分析哲学的手法。这个观念,希望各位在阅读前先放在心上。

  原本为小女孩爱丽丝创作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与《爱丽丝镜中奇缘》,明显是一个为儿童提供知性娱乐的故事。不过,拿掉其中「为儿童提供」的部分,再强调「知性娱乐」中的「知性」,不仅能提高学问知识上的等级,同时也不排斥将「娱乐」要素留下。毕竟,无论何种知性学习,如果无法从中获得乐趣就无法令人感到有意义,也无法长久持续。

  尽管拿掉了「为儿童提供」的要素,就像爱丽丝在仙境与镜中遭遇新奇事物,为此感到惊奇、疑惑,陷入思索,获得喜悦与共鸣一样,本书随处加入「梦游仙境的挑战」课题,让读者借此主动享受「分析哲学」这个对日本人来说仍「宛如不可思议国度」的思考模式。答案全部可以在第十五章找到,希望各位不要马上翻找答案,某种程度先试着自己思考这些问题。这么一来,在阅读到第十五章的解答时,或许将更容易认同并接受。光是这样就达到「挑战」的任务了,当自己思考后得出的答案与十五章的解答不同时,还能更进一步获得新发现。如果你的答案不只是「不同」,而是与十五章的解答「相反」,那更好。哪里不同,为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是否能找到妥协点,如果有的话又该如何表述,如果没有的话何者处于优势,又或者是否该摸索出第三种答案……思考得以不断延伸扩大。

  分析哲学和柔道一样,只是一味练习防御招式,最终仍没有办法获胜。防御招式在被抛出去时可避免受伤,但也仅止于此。防御高手充其量只是个消极的高手,不懂积极进攻的人无法成为真正的柔道家。同样的,别人的分析哲学看得再多或听得再多,若只是消化吸收,最后顶多成为防御高手。唯有自己也积极尝试以分析哲学的方法思考,才真能说是学到了分析哲学。我相信,只要借着「梦游仙境的挑战」促进各位读者的积极度,阅读本书时的乐趣定将倍增。

  《爱丽丝梦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奇缘》,都是在牛津大学任逻辑学讲师的卡洛尔创作的故事,自然「理路俨然」。故事在理路中展开,唯有名符其实地跟着逻辑阅读书中文字才跟得上故事的进展。说这个故事时,卡洛尔时而以挑语病的方式讲述道理,有时唯有彻底跟循理路才能领略其中的幽默,因此,为了领略卡洛尔意图展现的故事内容,只能彻底跟随逻辑学者卡洛尔的道理走。成人总是反射性地思考起字面外的「含意」,或做出实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解读」,相较之下,「不会看气氛」的孩子反而更能如前所述地跟上卡洛尔的理路。就这层意义来说,比起大人,本书确实「更适合儿童阅读」。然而,这跟先前我说的本书方针――「拿掉为儿童提供的要素」并不冲突。所谓的拿掉为儿童提供的要素,指的是不受儿童的知性界线束缚。另一方面,如儿童般「不会看气氛」的「天真」不但没有拿掉,甚至在书中许多地方更加强调了。

  愈是逻辑性强的学问愈是具有「不会看气氛」的倾向。在诸多学问中,哲学又是最具逻辑性的一种,其中尤以分析哲学,因为重视纯粹的逻辑方法,愈是不曾被「气氛」污染,头脑保持在孩子状态的人,愈容易理解。当然,「懂得看气氛」之后才能取得复杂的概念,整体思考能力也才得以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单就生物学定义下的孩子,即使以原理来说确实容易理解,实质上往往尚未具备理解能力。本书读者虽然可能早已被「气氛」污染,在分析哲学这一块应该还保持着孩子般的天真无瑕,也可说是一群希望自己保有天真的大人吧。希望各位每次打开本书时,都已将脑中被污染的「气氛」排除,深深吸进分析哲学的氧气,一方面不失去知性的天真,一方面体验恢复天真的思考方式。

  在第0章中,会先简单叙述《爱丽丝梦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奇缘》的故事大纲。第一章到第十四章皆以《爱丽丝梦游仙境》或《爱丽丝镜中奇缘》的内容摘录开始,展开从这段摘要触发的分析哲学内容。有时忠实按照摘录内容讲述,有时脱离摘录内容,只以间接方式连结话题。此外,除了单纯列出摘录内容外,偶尔也会加入卡洛尔本人意见。

  摘录内容并非先把《爱丽丝梦游仙境》内容摘录完才轮到《爱丽丝镜中奇缘》,而是不严格遵照原本的出版顺序,分成不同主题选择摘录内容。换句话说,无论是《爱丽丝梦游仙境》或《爱丽丝镜中奇缘》的部分内容,只要与某个相同(或看似相同)主题有关,便会一起摘录。比方说,摘录了《爱丽丝梦游仙境》中某个与伪装主题相关的部分后,立刻摘录《爱丽丝镜中奇缘》中相同主题的内容。就像这样,摘录内容会在两本书之间来去穿梭。

  其中尤以针对词汇论证的内容,不只在《爱丽丝梦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奇缘》两者之中,与论及其他主题的部分相比,属于更概念性,更方法论的基本内容,最适合一开始先读。因此,我便将与词汇相关的内容集中整理为第一到第五章。反而是爱丽丝故事开头最有名的掉进兔子洞的场景,就得等到第八章才出现。此外,第一次遇到柴郡猫的场景(第十二章),也会在对柴郡猫砍头骚动相关场景的讨论(第五章)结束后才提起。如此琐碎分割的呈现方式,虽然违反忠实阅读《爱丽丝梦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奇缘》两书的精神,但我相信一定能达到现代的我们所冀望的,以自己方式享受透过两书满载之分析哲学命题唤起思考的阅读目的。

  本书与《爱丽丝梦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奇缘》的关系耐人寻味,端看读者自己如何诠释。一如在仙境与镜中的冒险中能学到什么,端看爱丽丝本人,是一样的道理。
 

图书试读

第三章・名字与称唿方式
 
(爱丽丝与马术非常差,对名字极为敏感的白棋骑士之间的对话)
 
「妳很伤心是吗?」白棋骑士一脸担心的样子。「不如让在下来唱首歌安慰妳吧。」
 
「很长吗?」这天已经听过太多诗歌的爱丽丝问。
 
「很长。」骑士说。「不过,这是非常、非常美的一首歌。所有听过在下唱歌的人,不是眼眶泛泪,就是――」
 
「就是什么?」因为骑士突然停顿下来,爱丽丝只好这么问。
 
「就是眼眶没有泛泪啦。人们称这首歌的歌名为〈鳕鱼之眼〉。」
 
「喔,这就是这首歌的歌名是吗?」爱丽丝好奇地问。
 
「不是,妳没听懂啊。」骑士显得有些不耐烦。「我是说人们那样称这首歌的歌名,但歌名其实是〈老老先生〉。」
 
「这意思是说,我该说『人们这样称这首歌』比较好?」爱丽丝更正。
 
「不,不好――这完全是两回事!人们其实称这首歌为〈方法与手段〉,但也只是这么称唿而已!」
 
「好吧,这样的话,歌本身到底是什么呢?」这时爱丽丝已经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了。
 
「我现在正要告诉妳,这首歌其实是〈坐在栅门上〉――旋律是在下发明的呢。」
 
──原文引自《爱丽丝镜中奇缘》・第八章〈我自己发明的〉
 
【东西、名字、称唿方式】
 
名字,名字表示的东西(指示对象),再加上平常人们对这样东西的称唿方式,这三者如果没有好好釐清,有时也会引起混淆。白棋骑士想唱给爱丽丝听的那首歌是〈坐在栅门上〉,歌名叫做〈老老先生〉,即使如此,人们却称唿这首歌为〈方法与手段〉。〈方法与手段〉并非这首歌的名字,只是人们这么称唿这首歌。此外,这首歌的歌名――〈老老先生〉――又被称为〈鳕鱼之眼〉,这并不是歌名,只是「人们都这么称唿歌名」罢了。
 
除了名字之外,在人们口中还有另一种称唿方式的情况太多了,这种例子俯拾皆是。比方说,莎士比亚的戏剧之一《马克白(Macbeth)》。由于迷信「在剧场内提到『马克白』三个字就会发生不幸的事」,剧场工作者们往往称唿此剧为「那出苏格兰剧(the Scottish Play)」。在此,「那出苏格兰剧」并非该戏剧的名字―――「马克白」才是它的名字――但却用来称唿此剧。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