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六二年七月四日,路易斯.卡洛尔(Lewis Carroll,本名查尔斯.拉特维吉.道吉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一八三二年~一八九八年)在带着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院长亨利.乔治・里德尔(Henry George Liddell)的三个女儿划船游玩时,应其中一位女孩爱丽丝要求,即兴说了故事。三年后,以当时的故事为基础加笔创作的《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问世。本书乍看之下是以儿童为对象的童话故事,然而,和当时必定含有教育意义的儿童书不同,以颠覆此一常识,完成毫无教育意涵,纯粹为儿童带来知性娱乐的书为目标,是一本为儿童文学界确立新型态的划时代出版品。六年后,更出版了以相同目标完成的续集《爱丽丝镜中奇缘》(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
卡洛尔诞生一百週年的一九三二年,英国作家G.K.却斯特顿(Gilbert K. Chesterton)一八七五年~一九三六年)曾感叹爱丽丝的故事受学者们分析得太彻底了。正如他所说,爱丽丝的故事带有儿童的纯真,不加以分析,直接阅读才是最适合欣赏这本书的方式。相较之下,本书以爱丽丝的故事为出发点演绎分析哲学,说来或许落入旁门左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对于已无法秉持孩子的纯真阅读本书的我们来说,也只能脚踏实地踩上这条旁门左道了。与此同时,不管是不是旁门左道,身为大人(已经不是孩子)的我们却能秉持大人的成熟,从爱丽丝的故事中学习诸多分析哲学的手法。这个观念,希望各位在阅读前先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