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颜色的思想:殷海光与自由主义读本【台大九十週年校庆版】

没有颜色的思想:殷海光与自由主义读本【台大九十週年校庆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殷海光
  • 自由主义
  • 思想史
  • 台湾大学
  • 学术著作
  • 文化研究
  • 政治哲学
  • 近代中国
  • 知识分子
  • 台大九十週年校慶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殷海光向被公认为台湾自由主义知识人的典范。他以继承与宏扬「五四」思想文化遗产为志业,提笔为剑,投注心力于鼓吹民主自由的实践路向,对党国威权体制制造的愚昧与压迫,始终长鸣异议,非仅激盪人心,更可启人深思。

  本书以殷海光阐释自由主义理念的思想关怀为主题,以仍具现实意义并能激发读者思考的原着为原则,收录其着述精华十五篇,汇为一帙。编者潘光哲于每篇选文设计了「解题」与「延伸阅读」两个单元:前者摘述各文论说主旨、解释其时代或思想脉络,期可有助于读者掌握殷海光的论说要旨与背景;后者举列相关主题的殷海光原着及研究成果,以便读者按图索骥,追查考究。本书并选刊相关图片,以文图并茂的方式,增加阅读的兴趣。初次「接触」、「阅读」殷海光的读者,本书应是打开殷海光的思想世界的第一扇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殷海光(1919-1969)


  本名「殷福生」,湖北黄冈人,以笔名殷海光闻世。1949年来台后任教于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兼任《自由中国》主笔。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台湾历史脉络里,始终以笔批判威权体制、阐扬自由理念的殷海光,被公认为自由主义知识人的典范;他留存于天壤之间的精神与文字遗产,丰富多样。毕生笔耕不辍的殷海光,论政文字,针砭所及,屡屡激盪人心;他的学思着述,追问求索,更可启沃灵思,发人深省。时至今日,殷海光着述独特的感染力、魅力未曾稍减,是华人世界足可分润共享的精神遗产。

编者简介

潘光哲


  笔名彭广泽、劳栋,1965年生于台北市。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约聘助理、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员、副研究员兼任档案馆主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外国人研究员」、美国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访问学者、财团法人纪念殷海光先生学术基金会董事长等职;现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胡适纪念馆主任。研究领域为近现代中国史与当代台湾史,着有《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1833-1898)》、《华盛顿在中国:制作「国父」》、《「天方夜谭」中研院:现代学术社群史话》等专书及学术论文七十余篇。

 

图书目录

「庆祝国立台湾大学创校九十週年选辑」总序╱王泰升
序/潘光哲
编辑说明
 
探询自由
自由主义底蕴涵
自由人底反省与再建
自由日谈真自由
自由的伦理基础
权威与权力
《到奴役之路》自序
 
怀想民主
反民主的民主
教育部长张其昀的民主观——君主的民主
学术教育应独立于政治
你要不要做人?
我对于在野党的基本建议
附录:殷海光教授分析反对党
 
反思理知
五四的隐没和再现——为五四运动五十周年而作
论没有颜色的思想
论认知的独立
人生的意义
 
附录
殷海光年表
《殷海光全集》(台大版)各卷内容简介
不死的麦种:殷海光与他的着作/潘光哲
建议阅读书目
 

图书序言

「庆祝国立台湾大学创校九十週年选辑」总序

王泰升(台大出版中心主任)


  国立台湾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台北帝国大学,今年(2018)适逢台大创校九十週年。九十年,于个人而言,是高寿;但对一所大学来说,应属「年轻」。回顾台大过往的九十年,校园外大环境的政治、社会变迁极为鉅大;校园内的建制、组织、空间也随着时空变化,有延续也有更替。台大从初始的文政与理农两个学部、第一届学生59人,在数个世代、全校师生的共同耕耘之下,逐步茁壮发展。一代代的莘莘学子,在傅钟声里入学,于椰林树影中毕业,如今的台大已成为11个学院、3个专业学院的综合型研究大学,学生3万3千多人,不仅是台湾第一学府、高等教育的代表,也是国际知名大学,更是引领台湾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头。

  作为台大一级行政单位的出版中心,要如何庆祝本校创校九十週年?

  很自然地,我们会从出版的角度来思考这件事。我们认为,大学存在的两大目标,一是追求真理,一是作育英才;反映在出版品上,前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学术着作,后者是教学必备工具――教科书。因而,我们特别从这两个角度,精选自1928年迄今具有代表性、属经典之作的学术着作与具创新、影响力的教科书共10种,以「庆祝国立台湾大学创校九十週年选辑」为套书名称(以下简称「选辑」),予以出版,以资庆祝。选辑的作者,限于现任或曾任台大的教师或毕业之校友。

  九十年来的台大,曾酝酿出无数优秀的学者、名师,也为国家社会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他们的着作,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中称得上是重要者,多不胜数。要从中选出具「代表性」、「影响力」的作品,并不容易。为慎重起见,出版中心敦请校内各领域的学者,成立一专责的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会成员有:高涌泉(理学院物理学系教授、科学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张育森(生物资源暨农学院园艺暨景观学系教授)、郭瑞祥(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系教授、管理学院院长)、陈光华(文学院图书资讯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陈为坚(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学系教授)、陈弱水(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谢尚贤(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教授、系主任)、苏国贤(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社会科学院院长),以及担任出版中心主任的本人(法律学院科际整合法律学研究所教授)。

  选书的程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推荐书单,主要是透过三种方式蒐集:一、请本校各学院推荐其学院所属领域符合上揭期待的学术着作或教科书,至多三本;二、出版中心就各重要学术领域,从历年出版及代销的书目中,罗列出符合前述要求者;三、编委会的编委,亦可补充推荐。有了推荐书单之后,进入第二阶段,由编委们从推荐书单中挑选出最终的10种书。第一阶段产生出的推荐书单共计43种,其中各学院及出版中心推荐者39种,编委补充推荐者4种。接着,由出版中心召开编委会议,委员们共聚一堂,选出最终书单。因选辑着重在作者与着作本身对台大及该学术领域的「经典之作」,编委们第一步就先排除了图鑑、工具书、事典等形式的着作,再就所剩书单逐一讨论,最终选出10种书,依各书之初版日期可排列如下:

  •《增补水稻耕种法讲演》(矶永吉着,日文)
  •《没有颜色的思想:殷海光与自由主义读本》(殷海光着)
  •《管理学》(许士军着)
  •《经济学:理论与实际》(张清溪、许嘉栋、刘莺钏、吴聪敏着)
  •《公共卫生学》(王荣德、江东亮、陈为坚、詹长权编)
  •《程序制度机能论》(民事程序法之理论与实务 第一卷)(邱联恭着)
  •Semiconductor Devices: Physics and Technology (2nd Edition)(施敏着)
  •《华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杨国枢着)
  •《中国文学史》(台静农着)
  •《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蓝佩嘉着)

  上述10种书,皆在各自的学术领域有其重要性与深远影响力。书单中,学术着作5种,文集1种,教科书4种;部分教科书因有分册,故选辑总数是10种13册。在编辑上,选辑皆保留各书的原有内容,重新装帧设计出版,有几种因授权缘故为限量发行。要特别说明的是:矶永吉的《增补水稻耕种法讲演》,是作为台北帝大时期的代表作收入选辑,以日文复刻方式出版,为选辑中唯一的直排书。台静农的《中国文学史》,之前曾收入「台大出版中心20週年选辑」,这次编委们一致认为台老师的着作不应在这个重要的选辑中缺席,出版中心在编辑上特别把它上下册合而为一,且配合晚近学界的习惯採取横排的方式,内容虽同但版本有异,提供读者另一选择。殷海光的着作,原本列在推荐书单上是他的《中国文化的展望》,但经讨论,决议选录殷海光关于自由主义的重要文章辑为一册,以彰显这位1950、1960年代台湾自由主义的开山人物。蓝佩嘉的《跨国灰姑娘》是编委们讨论的另一热点,主因它是最近的出版品(2008),最后仍决定收入选辑以彰显学术传承之意义。

  这套选辑中,有的是作者自行出版的书,有的则是其他出版社拥有出版权。对出版中心而言,最大的困难处是取得作者或出版社的同意,让我们收入选辑。出乎意料的是,洽谈过程极为顺利,不论是作者或是出版社,都非常愿意并随即同意授权给出版中心,让我们得以出版发行。在此,我要代表出版中心向选辑的作者及同意授权的出版社(单位),致上最诚挚的谢意。他们是:矶永吉学会;台益公先生;邱联恭教授;杨国枢及居中联络的瞿海源两位教授,以及桂冠出版社;蓝佩嘉教授及行人出版社;殷海光基金会;施敏教授及John Wiley & Sons出版社;许士军教授及东华出版社;张清溪、许嘉栋、吴惠林(刘莺钏着作财产权继承人)、吴聪敏等四位教授;陈拱北基金会。没有他们的热心帮忙与慨允,这套选辑不可能在台大九十週年校庆时顺利出版。

  透过这套书的出版,我们期盼:它能呈现九十年来台大在学术研究及教学上,对人类知识及社会国家的贡献。同时,它也是对献身于研究、教学的作者个人成就的最佳礼赞。当然,对出版中心本身而言,这套书的出版另具有「标竿出版品」的意义。它不只是我们的出版目标,也展现了努力与坚持的方向!



潘光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胡适纪念馆主任)


  殷海光(1919-1969)在1949年以后的台湾,是深具典范意义的知识人。他以继承与宏扬「五四」思想文化遗产为志业,提笔为剑,投注心力于鼓吹民主自由的实践路向,对国民党党国威权体制制造的愚昧与压迫,始终长鸣异议,铿锵之声,回响永在。他在被迫退回书斋之后,笃志深思,苦学不已,冀望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创理性而开放的反思空间,启蒙之功,历时而长存。即使殷海光英年早逝,他以个体生命为代价彰显的意义,实在是台湾的民主文化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后来者岂可或忘。

  殷海光毕生撰述不辍,遗存的文字财富以数百万计,实非一般读者可以问津通览。殷海光尝言,「从古到今,人间有许多不幸是无知造成的」,「积极求知,岂不是一个达到一个较佳世界的根本之图」。以教书为职业的他,「有义务指引被教的人有关读书的种种道路」,所以特别为莘莘学子撰拟〈论读书初阶〉,指引问学致知的通衢正道。倘可仿傚其意,挑选殷海光文字的精华,结合「殷海光研究」的成果,汇为一编,导引第一次阅读殷海光作品的初学读者,略窥美富,进而体会吟咏其旨趣,承继宏扬其精神,批判转化其遗产,为台湾营构更为理想精致的民主文化,提供永不枯竭的「思想资源」,应该是尊重与感念先行者最好的方式。本书就是个人谨以敬怀之心,为实现这样的责任和信念的初步尝试。

  前此问世的类似着作,颇不乏见,始终是文化出版界的热门主题,如张斌峰与何卓恩两位致力于「殷海光研究」的前行者,即曾献力斯域:张斌峰、何卓恩(编),《殷海光文集》,4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修订本〕)。

  本书借鑑既有的成果,企望有所突破,自呈特色。在卷帙浩繁的殷海光着述里,本书以殷海光的思想关怀为主题,尽量避免纯粹学术理论的作品,精选犹然深具现实意义并可激发思考的原着15篇,期可提供多样角度的认知。本书的选文,基本上也力求依据最原始的资料版本刊印,以免贻误读者。由于原着撰述刊布时间不同,殷海光的遣词用字也有歧异,本书略予统一,例如:史达林、史大林;什么、甚么;里、里;举、擧;群、羣;斗、鬪;阔、濶……等等,不特一一详註。

  本书的纂辑,尝试与众不同,选文附刊相关图片,文图并茂,增加读者阅读兴趣。并在每篇选文内设计「解题」与「延伸阅读」两个单元,书末并另附「建议阅读书目」一篇,期可有助于初学读者的理解和掌握。「解题」部分,摘述各文论说主旨,解释相关的时代或思想脉络,偶做简要评论。「延伸阅读」单元则举引相关文献,或举列殷海光其他原着,以便读者得以再登堂入室;读者于研读殷海光原着之后,倘若意欲更为深入认识相关历史场景或思想脉络,可就各文举列之研究成果,按图索骥,继续追查考究,或可广增识见,或可开展研究。「建议阅读书目」一篇,精要举列殷海光的着作与史料、研究殷海光的着作文献,从初学读者的角度撰写按语,简单介绍各种文献资料的价值和贡献,有心想要进入殷海光的生命与思想世界的初学朋友,或可依序而进,不至无可依傍,无所归向。

  殷海光批评「散漫式」的读书方式,指称这种方式,实在缺乏「理论的融贯」,既「不见得能把那些书里所讲的种种组织起来」,也「不像是在一定的轨道上奔驰,而像是从这个绿洲跳到另一个绿洲」。相对的,他指引读者,应该採取「扩张的程序」,「从已把握着的基本核心出发,渐次及于这一基本核心学问的外围」,做到「在一个范限内的博而不杂」的功夫。本书的选编,师法其意,却不敢自夸自矜,倘使本书的选文能够作为阅读与理解殷海光的「基本核心」,编者撰述介绍的「解题」与「延伸阅读」,有助于读者发动「扩张的程序」,开卷有益,那就是编者最大的荣幸了。全帙的编选撰拟,更热切期待高明读者的批评指教。编辑过程里,先后得到近代史研究所陈建守教授、编纂殷海光着述实居首创之功的卢苍(卢鸿才)先生与台大出版中心总编辑汤世铸先生的协助教益,谨此同致谢悃。本书图片,慨由殷海光先生家属殷文丽女士与财团法人纪念殷海光先生学术基金会提供,谨此特致谢忱。财团法人纪念殷海光先生学术基金会董事陈宏正先生,支持胡适、殷海光等自由主义先行者的研究事业,多年不辍,笔者亦得其启沃,敬以本书感念他的心怀与奉献。

图书试读

反民主的民主(摘录)
 
【解题】
 
殷海光说过,「书」乃是「人类最高级的心灵满足的发明」。他不仅以「真爱读书」,「为读书而读书」的「读书人」自期;更愿将自己的读书所得,吸收转化,和读者分享。当他读到罗素〈寡头体制下的科学技术〉(Bertrand Russell, “Scientific Technique in an Oligarchy,” idem., The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的述说,深以为然,即据以指陈极权主义的可怕「光景」,申论「现代独裁极权暴政所引起的问题」,实在是「它与每一想做个起码的人之人为敌的问题」,反共、反极权,根本不是「这个政治组织与那个政治组织冲突的问题」(〈独裁怕自由〉)。然而,殷海光阅读陶勒曼(Jacob L. Talmon)的《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 Democracy;1952年初版)的经验,却不怎么愉快:「看到它把『极权的』这个我深恶痛绝的形容词和我心爱的『民主』联在一起时,内心的不快真是难以言传⋯⋯这本书严重地打击着我所持的民主信念,搅乱了我在这方面的思想秩序,当然也使我内心的情绪一时失去平衡」。几经反省,「心思上经过痛苦的挣扎」,殷海光接受了陶勒曼的观点。
 
依据殷海光对陶勒曼的论述,他指出,在十八世纪以来,「自由的民主」与「极权的民主」这两种民主类型,「一直是手牵手地同时存在的」。「自由的民主」自然「既具备民主形式又有自由的内容」;然而,「极权的民主」则是「弥赛亚式的;它和开空头支票及作伟大的诺言常不可分⋯⋯只有民主形式而无自由的内容」,「二者之间的歧异,构成了近代及现代世界的紧张」。即使对照于「专制君主制度」,二者都是民主形式,殷海光完全不能肯定「极权的民主类型」:「不用说,这个样子的民主是我们不敢当的」(殷海光,〈有关《中国文化的展望》的几个问题并答许倬云先生〉,《中国文化的展望》,附录二)。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