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富哲理的经典、爱默生推崇的「天下第一书」——《薄伽梵歌》最佳入门书十週年畅修版。
本书内容以古印度经典《薄伽梵歌》为本,阐述有关「身心灵净化」与「意识提昇」的内涵与方法。
如何无惧面对生死?
如何提昇心灵意识?
什么才是人生的长久之计?
怎样实践真正的瑜伽之道?
本书阐述印度最精要经典《薄伽梵歌》的核心要义,
帮助你了解古印度的智慧,并运用在现代生活中,
从中找到心灵的出路。
* * *
你快乐吗?平静吗?你真诚地面对过自己吗?
在这众声喧哗的时代,游离在各种宗教哲学边缘探索心灵问题的人,你找到提昇自己的精神力量了吗?
本书以与《道德经》、《圣经》并列全世界翻译版本最多的三大经典,带给爱因斯坦、林语堂等世界名人无限启发的《薄伽梵歌》为本,让你了解,从物质世界到精神层面、从个人自己到周遭环境的所有世间真相,进而列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依循准则,对于期望达到身心灵净化的人提供实质的帮助。
书中详介《薄伽梵歌》的五项真理:「神、时间、物质能量、你自己(众生)、行动」,是认识印度智慧的最佳入门;同时,深入了解之后,我们也明白前四项是既定存在的;最后一项「行动」,则是唯一一个你能加以选择、改变的部分!人生的向下沉沦或往上提昇,就取决于「当下的行动」。懂得如何去抉择你的行动,才能进而提昇你的意识,最后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专文推荐
《薄伽梵歌》的原始经文若无合适的人指导,就很难正确理解,但本书作者的呈现方式让《薄伽梵歌》变得容易亲近,让人阅读愉快。同样重要的是:本书也邀请读者善用《薄伽梵歌》的智慧,以务实的方式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比利时巴帝维丹达学院教授,肯尼斯.华培博士(Dr. Kenneth R. Valpey)
▍媒体报导《薄伽梵歌》
2006年,印度经典也成为美国哈佛商学院、华顿商学院的必修课程。……应用《薄伽梵歌》在绿色企业、仆人领袖、永续发展的理论。
——摘自《远见杂志》向古人学习专题报导
在《薄伽梵歌》中有许多日常的经验,许多公司都将《薄伽梵歌》中的一些经验引入到日常的商业营运中。
——摘自星岛环球网〈薄伽梵歌:欧美商业时代的新圣经〉一文
▍名家推荐《薄伽梵歌》
《薄伽梵歌》是永恆哲学(Perennial Philosophy)迄今说理最为明晰而又包罗甚广的摘要书之一。因此祂那不朽的价值,不仅对印度人如此,对全人类皆然。
——英国作家,赫胥黎(Aldous Huxley)
祂是天下第一书,……只有广博、宁静、一致,以及回盪在另一个年代、另一片苍穹下的古老智慧之声。
——美国作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我要对阅读经典的人说,如果他们期望读一本好书,那就读《薄伽梵歌》。
——美国作家,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薄伽梵歌》是古印度神祕主义中最趣味无穷的不朽之作。
——法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维克托.库辛(Victor Cousin)
把《薄伽梵歌》铭记于心的人,每天都能从中找到新的喜悦与意义。
——印度圣雄,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我毫不犹豫的断言:《薄伽梵歌》是非凡的旷世之作,其概念、推理和语言均臻于极致,无与伦比。
——印度首位英国总督,沃伦.哈斯丁(Warren Hastings)
读着祂,我内心时刻涌流着对生命的感激之情,感谢祂让我继续活着,以研读这部着作。
——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威廉.冯.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nant von Humboldt)
《薄伽梵歌》是一本具不朽意义的着作……提供对一切时代、一切宗教生活都适用的深邃洞见。
——德籍梵文学者,雅各.万格勒.哈尔(Jakob Wilhelm Hauer)
我在阅读《薄伽梵歌》时,所想到的只有一个问题:神是如何创造宇宙的?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这真是一本绝美的东方哲学思想概述。
——物理学家,菲杰弗.卡帕(Fritjof Capra)
《薄伽梵歌》的伟大力量在于这样的事实:祂教导了一个「爱的信仰」。
——国学大师、文学巨擘,林语堂
【关于《薄伽梵歌》】
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是全世界最长的史诗,约有十一万句诗。表面上,其内容是古印度文明的历史和教化;但实际上,它是以故事的形式,来阐述深奥的生死哲理和人生目标,影响印度、东南亚各国及佛教之文化生活、哲学思想甚鉅。而《薄伽梵歌》虽然只占了其中七百句,却蕴含了许多超越宗教信仰的宇宙与人生哲理,是古印度部族及现代印度民族的最高精神象征。
推荐序:实践《薄伽梵歌》的智慧
作者序:知识的祭祀、佈施、苦行
第一篇
生与死的智慧
第一章:死神的谜题
面会死神 / 人生真理 Q & A / 人生的意义何在? / 尤帝世提尔王的智慧
第二章:薄伽梵歌的五项真理
《薄伽梵歌》的背景 / 《薄伽梵歌》的真理 / 相信真理、去除愚昧
第三章:「意识」与「行动」的循环
生死相继 / 沉沦的意识状态 / 提昇的意识状态 / 意识──灵性个体的征兆 / 意识与行动的循环
第二篇
时空中的人间万象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创造
灵性世界 / 原因之洋维施努 / 孕诞之洋维施努 / 牛奶之洋维施努
第五章:物质三重属性
三重属性控制一切 / 善性之人 / 激性之人 / 堕性之人
第六章:人的不同行动倾向
社会阶层的种类 / 社会各阶层的赋定职责 / 分工合作、创造多赢 / 人生阶段
第七章:感官、心念、智性、假我
身体与感官 / 感官如马 / 心念 / 智性 / 假我
第八章:时间是循环的源头
时间的直线行进或循环交替 / 时间主导物质世界的运作 / 年代的循环 / 铁器年代的预言
第九章:循环转轮中的众生
生老病死的循环 / 生死轮回的循环 / 业报的循环 / 祭祀的循环 / 人生目标的循环
第三篇
改变命运的关键
第十章:业报法则
行动必有报应──业报法则 / 业报的移转 / 去除恶报
第十一章:错误行动
三种行动 / 错误行动的内容 / 魔性──带来束缚的六种品质 / 魔思与魔行 / 现代启示录
第十二章:正确行动
人该做的事 / 正确行动的内容 / 生活中的实践
第十三章:信仰导致行动
信仰的具体内容 / 堕性的信仰 / 激性的信仰 / 善性的信仰 / 善性的典范
第四篇
身心灵的全人观
第十四章:认识你自己
我是谁? / 灵体的特质 / 灵体的源头
第十五章:生命的不同里程碑
神──「绝对真理」的三个层面 / 梵光──对神的初阶理解 / 超灵──对神的进阶理解 / 薄伽梵──对神的终极、全面理解 / 至于无神论者……
第十六章:无上智慧的源头
无数化身的源头──奎师那 / 超越一切的奎师那
第十七章:人生的长久或永久之计
长久之计──赋定职责:人的基本责任 / 永久之计──超然行动 / 永恆的信仰
第十八章:瑜伽之道
四大瑜伽之道 / 奎师那知觉三部曲 / 奉爱瑜伽最重要的两项修练 / 奉爱瑜伽的殊胜 / 回到灵性世界:你真正的故乡
最终章:面对死亡的典范
自订死期的毕施玛 / 离家苦修的持国 / 放下一切的尤帝世提尔王 / 七日解脱的巴力嗣王
附录:感恩与忆念
永远感恩的圣帕布帕德 / 回忆哈亚贵瓦.帕布 / 塔茂.奎师那.哥斯瓦米
十週年畅修版
杨序:莫忘初衷,止于至善
江序:前行在奉献与爱的路上
註解
参考书目
〈推荐序〉
实践《薄伽梵歌》的智慧
文 / 肯尼斯.华培博士Dr. Kenneth R. Valpey(Krishna Kshetra Swami)
十八世纪时,《薄伽梵歌》首次从古老的梵文翻译成英文,立即在欧美的知识份子圈造成相当大的轰动。直到今天,《薄伽梵歌》仍然广受欢迎,被翻译成无数的语言,包括中文在内,并且风行全球。事实上,我们也观察到《薄伽梵歌》是全世界翻译版本最多的三大经典之一。(另外两本是老子的《道德经》和希伯来—基督教《圣经》。)
为什么《薄伽梵歌》会受到如此广泛的阅读和尊崇?本书的写作宗旨已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薄伽梵歌》的原始经文若无合适的人指导,就很难正确理解,但本书作者的呈现方式让《薄伽梵歌》变得容易亲近,让人阅读愉快。同样重要的是:本书也建议读者善用《薄伽梵歌》的智慧,以务实的方式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因此我们可以推论说:本书既唿应也符合《薄伽梵歌》的本意,那就是:要让一般人都能理解、修练并觉悟这些人生问题的深奥真理,以及印度的瑜伽传承对这神圣典籍所诠释出的终极真实。
瑜伽的哲学和修练发源于古印度。近年来,瑜伽以数不清的形式在全世界的许多地方大受欢迎,包括了台湾、大陆和东亚等其他地区。然而,很可惜的是,这种流行绝大部分是由于瑜伽修练中关于身体健康等比较表面、短期的利益,而非因为瑜伽修练中较深入且长久的目标。事实上,许多修练不同瑜伽派别的人,竟然不知道瑜伽的深层意义和目的正是:「灵性」的转化提昇,以及把握「人身」追求「人生」的完整与完美。在研究《薄伽梵歌》和本书这必备的姊妹作,在分析五大核心主题或五项真理时,首先都要有理解的意愿;这意谓着要先「去除」种种「误解」——也就是那些一直捆绑我们,并带来不幸痛苦的虚幻假象。这种「去除误解」,或「从虚幻假象中松绑」是第一步,然后才能走向适当的「连结」(「瑜伽」一词的原义),也就是「灵体」(真正的自己)与「终极源头」的连结。而《薄伽梵歌》的最后一个诗节指出,「终极源头」正是yoga-isvara——「瑜伽的主人」。
一般而言,在东亚,特别是台湾、大陆地区,人们对于佛教相当熟悉。但是,许多华人不知道佛教系起源于印度,数百年后才传播到亚洲其他地区。大部分的人也不了解佛教和更早的灵修传承之间的关系,以及佛教是如何从这些传承中延续下来的(某种程度上是修正)。意义重大的是,《薄伽梵歌》指出并开启了原初的灵修传承;更为重要的是——重新确认「灵体」(atman)是永恆存在的真理:「灵体」是真正的生命体,而「身体」则从属于灵体,它只是短暂的、外表的覆盖,或说是灵体的交通工具而已。熟悉佛教哲学的读者也许知道,在佛教的传统中一般都否认「灵体」的存在(anatmavada);所以,这是与《薄伽梵歌》的哲学,很基本、也影响深远的重大差异。同时,敏锐的读者会发现这两者之间也有许多共同点。如前所述,因为佛教自印度早期的灵修传承演变而来,所以,彼此之间肯定存在着可辨识的「家族血缘关系」,这点应该要加以承认。
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这两年以来,从我自己无可否认的有限经验中,我看到虽然目前人们对瑜伽的注意力仍停留在表面的事物上;但是,对瑜伽传承背后的观点和文化之快速增加的开放态度,正逐渐受到重视。因此,我衷心欢迎本书的问世,它代表了回应这种开放态度的真诚努力。和以前极为不同的是,现在的我们都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所以,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以全新的观点,一起来善加利用《薄伽梵歌》的智慧,以便迎接全人类都要面对的个人和集体的挑战。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安排出时间来聆听或阅读这样的智慧,并将此智慧吸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上。
本书的作者杨逢财先生和江信慧女士已投入研究、实践《薄伽梵歌》的智慧多年,以我对他们的了解,我确信他们有能力以有系统又容易阅读的方式,将这古印度伟大的宝藏如实地传达出来。如今,他们的努力已经产出本书这珍贵的果实;有缘的读者也可因此做好准备,阅读到完整的《薄伽梵歌》,并从中得到完全的好处。
(本文作者为英国牛津大学宗教学博士,曾任英国牛津大学印度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比利时巴帝维丹达学院教授)
《印度智慧书》(十周年畅修版):认识《薄伽梵歌》的第一本书,这个书名本身就给我一种莫大的鼓励。我一直对《薄伽梵歌》心生向往,但又常常因为它的深奥而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入门指南。它并没有让我感到压力,反而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探索过程。我特别赞赏书中对“心”的阐释。它并没有将心定义为一个单纯的物理器官,而是将它看作是我们意识的中心,是连接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桥梁。书中的很多篇章,都在引导我去观察自己的心念,去觉察那些不自觉的反应和情绪。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并非来自外界的事件本身,而是来自我们对事件的解读和反应。这种对“心”的深刻洞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尝试去调整那些阻碍我获得平静的念头。它并非要求我压抑情绪,而是引导我去理解情绪的来源,并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去处理它们。例如,当愤怒涌起时,这本书会引导我去思考,是什么触发了我的愤怒?是我的期待落空了?还是我的自尊受到了伤害?通过这样的反思,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能够更有效地化解负面情绪。此外,书中对“知见”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多时候是受到我们过往经验、文化背景、个人信念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滤镜”。这本书鼓励我去质疑这些“滤镜”,去尝试用更开放、更客观的视角去看待事物。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我破除固有的思维模式,接纳新的可能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是让我变成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人,而是让我成为一个主动的思考者,一个有辨别能力的人。这种学习过程,对我来说是充满了乐趣和启发的。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印度智慧书》(十周年畅修版)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一直觉得,很多所谓的“解读”经典的书籍,往往会把原著的精神弄丢,或者变成一种流水账式的摘抄。但是,这本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卖弄学问,而是用一种极其诚恳、极其真挚的态度,来引导读者走进《薄伽梵歌》的深邃世界。我特别喜欢它对“业力”的阐释。以前,我对“业力”的理解,总是停留在一种宿命论的层面,觉得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个人无能为力。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业力”更积极的一面。它并没有否定过去的行为对现在的影响,但更强调了当下选择的力量。它告诉我,即使过去的行为造就了现在的境况,但我们仍然有能力通过当下的行为,去改变未来的走向。这种观点,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它让我不再沉溺于过去的悔恨,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书中的语言,非常简洁有力,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每一句话,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直指人心。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解脱”的时候,所使用的比喻。它不是将解脱描述成一种遥不可及的仙境,而是将其看作一种内在的状态,一种从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是摆脱责任,而是更加清醒地承担责任,更加智慧地生活。它让我明白,解脱并非要抛弃一切,而是在看清事物的真相后,不再被它们所迷惑和控制。而且,这本书在论述“奉爱”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没有将奉爱局限于宗教的范畴,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一种对真理的追求,一种对他人的关怀。这种广义的奉爱,让我觉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可行。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时,突然看到了灯塔,它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让我不再迷失。
评分《印度智慧书》(十周年畅修版):认识《薄伽梵歌》的第一本书,这个书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它在我心中的地位。我一直对古老的印度智慧充满好奇,但《薄伽梵歌》的原文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向导,牵引着我,让我能够以一种轻松自如的方式,去领略它的精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和谐”的论述。它并没有将和谐描述成一种刻意的平衡,而是强调一种自然的流动和顺应。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的许多冲突和痛苦,都源于我们试图去控制和改变那些本应顺其自然的事物。这本书鼓励我去观察自然的规律,去理解事物的本质,并学会与之和谐共处。例如,在面对人际关系中的摩擦时,它会引导我去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摩擦?是我过度的期望?还是我未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通过这样的反思,我能够更有效地化解矛盾,并与他人建立更和谐的关系。它不是让我变得圆滑世故,而是让我变得更加通透和理解。此外,书中对“真理”的探索,也让我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它并没有将真理定义成某种固定的教条,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永恒的、内在的体验。这本书鼓励我去追寻内心的声音,去倾听自己真实的感受,并以此为依据去做出判断。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真理,并非来自外部的权威,而是蕴藏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这种对真理的内在化探索,让我开始更加信任自己的直觉,并以更坚定的步伐去追寻内心的方向。它让我不再迷茫于外界的信息,而是能够清晰地辨别出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
评分《印度智慧书》这个书名,一开始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东方哲学,尤其是印度思想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薄伽梵歌》这本书,总觉得它过于深奥,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薄伽梵歌》殿堂的大门,而且是那种最容易走进去的那扇。我最欣赏的是它处理“梵我合一”这个概念的方式。以往,我总觉得“梵”和“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一个代表着宇宙的终极实相,一个代表着渺小的个体,两者之间似乎隔着无法逾越的鸿沟。但这本书,用非常生活化、非常直观的比喻,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深刻的联系。它并没有让我去刻意地去“感悟”什么虚无缥缈的“梵”,而是引导我去观察自己的内心,去体会到在各种情绪、欲望、思想的潮起潮落背后,那个不曾改变的“我”。这种“我”,不是那个会哭会笑、会喜会悲的“我”,而是那个能够觉察这一切的“我”。然后,再将这种觉察力放大,去感受周围的世界,去体会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它让我明白,“梵”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含在我们每一个细微的感受和每一次真诚的呼吸之中。这种将宏大的哲学概念,化解为个人内在体验的叙述方式,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哲学著作,但往往被那些晦涩的术语弄得头晕脑胀,这本书则完全避免了这个问题。它仿佛在告诉我:“别怕,慢慢来,一步一步,你就能看见。”而且,它在讲解“慈悲”的部分,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分析各种情境,让我们理解慈悲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它。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慈悲,并非源于同情,而是源于对生命真相的深刻理解,源于对一切众生痛苦的感同身受。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薄伽梵歌》的思想,更是在教授一种更智慧、更平和的生活方式。
评分《印度智慧书》(十周年畅修版)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感。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烈的口号,而是用一种非常温柔、非常细腻的方式,将《薄伽梵歌》的智慧,一点一点地渗透到我的意识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放下”的解读。我一直觉得,“放下”似乎意味着要放弃很多美好的东西,要变得麻木不仁。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放下”的真正含义。它并非是要我放弃一切,而是要我放下对事物的执着。当我对某个结果、某种状态、某个人产生强烈的执着时,往往就会带来痛苦。这本书引导我去观察这种执着,并理解它并非真正的“我”所需要。它让我明白,放下并非是失去,而是一种释放,一种解脱。它让我能够更轻松地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并从中找到内心的平和。它不是让我变得消极被动,而是让我以一种更洒脱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我常常在遇到困难时,会回想起书中关于“放下”的论述,然后尝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会发现很多曾经让我感到沮丧的事情,似乎都变得不再那么难以承受。此外,书中对“爱”的阐释,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那种短暂的情感宣泄,而是强调一种无条件的、持久的爱。这种爱,并非是基于对方的付出或回报,而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慈悲。它让我明白,爱是一种选择,一种生活态度。它不是让我去刻意地爱谁,而是让我去培养一种能够去爱的心境。这种心境的培养,不仅让我与他人建立了更深厚的情感联系,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中更多的美好。
评分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过最让我感到“相见恨晚”的一本。它以一种极其平实而又充满智慧的方式,将《薄伽梵歌》中的思想,融入到我的生活肌理之中。《印度智慧书》(十周年畅修版)这个名字,就预示着它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入门读物。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转化”的阐释。它并非是那种激进的、瞬间的改变,而是强调一种循序渐进、由内而外的过程。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的许多不尽如人意,都可以通过内在的转化来实现。例如,当我们面对挑战时,我们可以选择将其视为一种阻碍,也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成长的契机。这种心态的转变,是“转化”的关键。这本书鼓励我去拥抱变化,去接纳不完美,并从中学习和成长。它不是让我变得盲目乐观,而是让我拥有更强大的内在力量去应对生活中的起伏。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是抵制变化,而是顺应变化,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此外,书中对“觉知”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并不是那种高深莫测的冥想技巧,而是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清醒的觉知。它让我去观察自己的念头、情绪和行为,并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这种觉知,让我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反应。它不是让我变得僵硬刻板,而是让我变得更加灵活和有弹性。我常常在阅读时,会突然意识到自己曾经忽略的一些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是导致我产生困扰的根源。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盲点,并引导我去修复它们。
评分拿到《印度智慧书》(十周年畅修版),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那股扑面而来的“诚意”。不像市面上很多打着经典解读旗号的书籍,这本书没有那种刻意的“神秘化”或者“高大上”的包装,而是非常扎实地,一步一步地,把《薄伽梵歌》的核心思想,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之前对《薄伽梵歌》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总觉得它像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古籍,充满着古老的宗教术语和哲学思辨。但是,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是直接抛出概念,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点切入,比如“欲望”、“痛苦”、“无常”等等,然后慢慢地引申出《薄伽梵歌》的智慧。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业力”与“自由意志”之间关系的部分。以往,我总是觉得这两个概念是矛盾的,要么是命运的安排,要么是完全的自由。但这本书却巧妙地阐述了,业力并非是一种强制性的命运,而更像是一种能量的累积,是我们过去行为所产生的惯性。而自由意志,则体现在我们如何在这个惯性的基础上,做出当下的选择。这种解读,让我一下子觉得豁然开朗。我不再觉得被过去所束缚,而是看到了当下行动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它让我明白,即便环境不尽如人意,我们依然可以选择以怎样的方式去回应。这种强调“当下”的智慧,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而且,书中对“奉爱”的讲解,也让我耳目一新。它没有将其局限于对神祇的崇拜,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对生命的热忱,一种对真理的忠诚,一种对他人和世界的深深关怀。它让我看到,奉爱可以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然后对照自己的生活经历,会发现很多曾经困惑的事情,在书中的智慧面前,都显得豁然开朗。这本书,真的像是一个温柔的引导者,让我能够以一种平和、开放的心态,去接触那些深刻的生命课题。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点忐忑的。毕竟,《薄伽梵歌》名头太响了,感觉像是高不可攀的经典,总觉得需要多少年的积累才能去触碰。但“第一本书”这个标签,又像是一盏灯,点燃了我深入了解的渴望。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感觉就是它的亲切。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最朴实的语言,引导你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书中的文字,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哲学名词,更多的是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洞察,以及如何在这种洞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我尤其喜欢它讲解“无我”的部分,以前总觉得“无我”是一种虚无,是一种放下一切,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无我”并非否定自我,而是在洞察到一切的无常后,不再执着于某个特定的“我”,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它不是让你变成一个没有感情的人,而是让你在有感情的同时,不被感情所奴役。这种解读,对我来说是颠覆性的,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积极、更具生命力的“无我”境界。而且,书中穿插的很多小故事和生活化的例子,更是将那些抽象的哲理具象化,让我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讲到“业力”的时候,它并没有把它描述成一种宿命的束缚,而是像是在强调一种因果的智慧,让我们明白每一个选择都有其影响,从而更加谨慎地去生活,去创造。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层层递进,让你不会感到突兀,而是自然而然地被引导着去思考,去领悟。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话,然后对照自己的生活,会发现很多曾经困扰我的问题,似乎都有了新的解决思路。这种“aha moment”的出现,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灵的启发,一种生命的成长。十周年的畅修版,也给我一种沉甸甸的信赖感,感觉经过时间的沉淀,它一定更加精炼和深刻。
评分拿到《印度智慧书》(十周年畅修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简洁而富有内涵的设计。它没有那些花哨的插图和过于华丽的排版,而是透露出一种沉静的智慧感。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奉献”的理解。我之前对“奉献”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宗教的层面,觉得是需要牺牲个人利益,去服务某个特定的对象。但是,这本书却将“奉献”的概念进行了更广阔的延展。它让我明白,奉献并非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可以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例如,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并从中获得快乐时,这本身就是一种奉献。当我们真诚地关心他人,并给予支持时,这也是一种奉献。这本书强调,奉献的核心在于“无私”和“喜悦”。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回报,而是纯粹地去做,并从中感受到内心的喜悦时,这种奉献就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这种对奉献的全新解读,让我觉得它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能够为自己带来快乐和充实感的生活方式。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思考是否能够以一种更奉献的心态去完成。这种心态的转变,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平和,也让我与周围的人建立了更融洽的关系。另外,书中关于“智慧”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没有将智慧描述成一种高高在上的知识,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对生命真相的深刻洞察。这本书鼓励我去观察生活中的一切,去思考事物的本质,去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这种持续的观察和思考,让我逐渐培养出一种更深刻的洞察力,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事情的真相,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它让我明白,智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用最朴实的语言,带领我走进《薄伽梵歌》那广阔而深邃的思想世界。《印度智慧书》(十周年畅修版)的“第一本书”定位,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没有让我感到任何压力,而是让我充满好奇地去探索。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存在”的探讨。它并没有将存在描述成一种僵化的实体,而是强调一种动态的、流动的生命力。它让我去观察自己的身体,去感受每一次呼吸,去体会生命力的涌动。它让我明白,我们不仅仅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更是整个宇宙生命力的一部分。这种对“存在”的深刻体悟,让我开始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感恩生活。它不是让我变得高高在上,而是让我变得更加谦卑和敬畏。我常常在自然环境中,会感受到这种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奇妙感觉,而这本书,则帮助我将这种感觉用更清晰的语言去理解和表达。此外,书中对“内在的平静”的追求,也让我深受启发。它并非是要我逃避现实,而是强调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它让我去观察自己的心念,去觉察那些扰乱平静的因素,并学会如何去化解它们。它不是让我变得无欲无求,而是让我学会以一种更平和、更超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得失。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平静,并非来自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是源于我们内在的觉察和调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内心世界,也为我指明了一条通往真正幸福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