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飞行动物 图鑑大百科

世界飞行动物 图鑑大百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动物
  • 飞行动物
  • 鸟类
  • 昆虫
  • 科普
  • 图鉴
  • 百科
  • 自然
  • 儿童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多数学者都认定,鸟类是恐龙演化出来的,可溯源于中生代的侏罗纪,其中最有名的祖先应该是属德国发现的始祖鸟。

  鸟类都是只有两只后脚,前脚均演化成了翅膀,为恒温、卵生的嵴椎动物。鸟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能更适应飞翔的生活,因此身体出现了许多的特征,如:鸟类为了减低重量,骨骼都是中空;为了适应高空寒冷环境,体上均披羽毛;飞行中为了能更好的唿吸,因此气体交换不是肺泡而是微气管;因为採食习性,所以演化出角质化的喙,全无牙齿。

  大多数鸟类都会飞行,只有少数的鸟类因为为了适应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渐渐退化成不会飞,或是不太会飞,特别是喜欢生活在陆地上、岛上的鸟,就容易渐渐的失去了飞行的能力。其中最为大家所知道的便是鸵鸟、企鹅、家鸡等。

  因此,依鸟类的生活环境和形体特征,一般又会区分为:

  1.过着捕猎生活的勐禽类:这类主要包括鹰、隼、鹞、鹗、鸮等,牠们都是以锐利的脚爪和喙捕猎其他动物为食物的鸟类。

  2.可以在水面游动游禽类:这类主要包括鸭、雁、鸥类等,牠们是没事就喜欢在水面上游弋的鸟类。

  3.喜欢用长脚涉水的涉禽类:这类主要都具有腿长、颈长、嘴长的特征,落地都栖于浅水湿地处,却多不会游泳,如鹤、鹳、鸻鹬类等。

  4.能攀爬树干,与地面呈90°角的攀禽类:这包括啄木鸟、鹦鹉等,他们都是具有对趾足或转趾足。

  5.声音嘹喨高亢的鸣禽类:喜欢唱歌鸣叫的,如莺、雀等,这是鸟类中进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类群。

  6.走的比飞的还好的陆禽类:这些鸟类都因为喜欢生活在地面上,而使其体态特征演化成适合在地面行走,使飞行能力慢慢退化成不强,或是完全退化了。

  另外,长年居住在当地者,我们统称为「留鸟」;随着季节变化迁移者,我们统称为「候鸟」;仅迁移时做中途短暂休息者,我们统称为「过境鸟」;不慎迷失方向进入者,我们统称牠为「迷鸟」。
 
好的,这是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包含《世界飞行动物图鉴大百科》中的任何信息,旨在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富有深度的知识领域。 --- 《失落的星图:古代航海文明的秘密与遗产》 导言:当群星成为指引 人类对远方的探索从未停歇,而决定性的飞跃往往发生在对天空的精准解读之上。当我们谈论航海史时,脑海中浮现的常是坚固的船体、广阔的海洋,以及那些伟大的探险家名字。然而,支撑起这一切壮举的,是隐藏在黑暗夜幕之下的无形之网——星图。 《失落的星图:古代航海文明的秘密与遗产》并非一部单纯的天文史或海事史。它是一部跨学科的深度考察报告,聚焦于那些利用天体(太阳、月亮、恒星、行星)进行远洋导航的古代文明,揭示他们如何将宇宙秩序融入到日常的航行实践中,以及这些知识体系如何随着历史的洪流而逐渐消逝、重塑,乃至被现代科学重新发现。 本书以严谨的考据和丰富的图像资料,带领读者重返那些没有罗盘、没有GPS的时代,去理解波利尼西亚的礁湖航行者如何“听”海浪的声响,用海鸟的飞行轨迹判断陆地的方位;去探索腓尼基商人如何依靠北极星的仰角确定纬度;更有令人着迷的,是对玛雅文明在热带雨林中对金星(晨昏星)进行极端精准观测的还原。 第一部:天空的几何学——导航的基石 本书的第一部分奠定了古代导航的理论基础。我们不再仅仅视星星为神话的载体,而是将其还原为精确的几何点和时间标记。 第一章:地球之上的穹顶 详细分析了古代人如何建立起“天球”的概念。这不是一个哲学思辨,而是一个实用的工具。我们会探讨不同文化中“地平线”、“天顶”和“赤道”的经验性定义。重点分析了古代对南北极的识别,并引入了“地平坐标系统”与“赤道坐标系统”在实际操作中的差异。 第二章:时间的编织与方向的锚定 时间是导航的第二生命线。本书剖析了日晷、圭表乃至简易的水钟在远洋船只上的应用潜力与局限性。特别关注了如何利用太阳在一天中通过特定点(如夏至、冬至)的方位角,推算出航海者所在的纬度——这是一种近乎失传的“太阳定位法”。 第三章:恒星的钟摆:关键星座的系统性研究 本书深入分析了对特定星座的依赖性。例如,地中海文明对“大熊座”(小熊座)的执着;印度洋水手对“猎户座”和“天蝎座”的周期性观察。我们不仅仅列举了这些星座,更重现了古代水手如何根据这些星座的升起与落下时间,来推算夜晚的航行时间与相对方向的“星盘”或“星绳”结构。 第二部:失落的航道——文明的轨迹 第二部分将视角投向具体的古代文明,解析他们如何将星空知识转化为跨洋能力。 第四章:波利尼西亚的“踏浪者”:无形之图的传承 这是本书中最具田园诗意,但也最科学严谨的部分。详细描述了波利尼西亚航海家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观察海浪的折射模式、远方云层的形状、以及海洋生物的迁徙——与星图进行“混合导航”。展示了他们对特定星辰(如南十字星)的绝对依赖,以及如何使用传统的“斐” (Fei) 或“导航石”来模拟星空轨迹,进行知识的口头传授。 第五章:地中海的腓尼基人与爱琴海的米诺斯 聚焦于近海贸易向远洋扩展的关键一步。腓尼基人如何将“观察高地目标”的经验,转移到“观察低地目标”(即海平面上遥远的岛屿)的战略中。书中对他们使用的航道记录——如“航行指南书”(Periplus)中的天文学注释进行了详尽的文本分析。 第六章:印度洋的季风与星辰的交响曲 探讨了季风气候下,导航策略的两重性:顺风时对洋流的依赖,逆风时对季风的预测。重点解析了阿拉伯和印度船队如何将星象观测与季风的年度循环精确结合,从而实现了红海、波斯湾与印度次大陆之间的稳定贸易联系。 第七章:新大陆的谜团:前哥伦布时代的美洲天文导航 本书将目光投向被西方中心论遗漏的航海成就。详细研究了阿兹特克和玛雅文明在复杂天体观测,特别是对金星的周期性记录,如何可能被应用于他们有限但精确的区域性航行。对比了安第斯山脉文明(如印加帝国)在陆地高海拔对天文学的运用,并推测其对沿海航运的潜在影响。 第三部:知识的蜕变与遗忘 最后一部分追溯了星图知识的衰落和转型,以及我们如何试图重新描绘它们。 第八章:罗盘的兴起与星空的沉寂 分析了磁罗盘传入欧洲后,对传统天文导航的冲击。重点探讨了这种“替代技术”带来的副作用——导航员开始依赖单一、机械的参照物,反而削弱了对整个环境(海洋、风、星象)的整体感知能力。 第九章:失传的术语与现代考古的挑战 本书详述了现代历史学家在解读古代航海文献时遇到的主要障碍:术语的模糊性、地图制作方法的缺失,以及大量的口头传承失轶。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对古代造船技术和海岸地貌的重建,来“反推”古代航海家可能使用的星图范围。 第十章:遗产的重构:当古代智慧遭遇现代技术 结语部分探讨了当代对古代导航方法的“复兴”尝试。通过现代计算机模拟,验证波利尼西亚航海家在不借助任何现代工具的情况下,仅凭经验和记忆,能否准确到达预定岛屿。总结了这些失落的星图,不仅是导航技术,更是人类早期对宇宙秩序进行归档和建模的伟大尝试。 ---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天文学、海洋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图像化复原: 大量使用复原图,展示古代观测工具(如星盘、海羊皮卷、星绳)的结构和使用场景。 强调经验主义: 区别于纯粹的数学计算,本书深入剖析了古代水手如何将“感觉”和“经验”融入到冰冷的星位数据中,从而构建出具有生命力的导航体系。 《失落的星图》旨在邀请读者抛开现代导航的便利,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史上,那段仰望星空、与海洋搏击的黄金时代。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鹰形目/隼形目
苍鹰        14
松雀鹰    15
凤头鹰    16
老鹰        17
栗鸢        18
黑翅鸢    19
白头海雕        20
金雕        21
大冠鹫    22
安地斯秃鹰    23
加州秃鹰        24
蛇鹫        25
鱼鹰        26
游隼        27
猎隼        28
红隼        29
 
鸮形目/鹦形目 
草鸮        32
栗鸮        33
雪鸮        34
鬼鸮        35
长耳鸮    36
短耳鸮    37
勐鸮        38
黄鱼鸮    39
雕鸮        40
灰林鸮    41
非洲灰鹦鹉    42
蓝黄金刚鹦鹉        43
红肩金刚鹦鹉        44
彼斯奎氏鹦鹉        45
葵花凤头鹦鹉        46
蓝眼凤头鹦鹉        47
 
犀鸟目/䴕形目/雨燕目|
双角犀鸟        50
马来犀鸟        51
棕颈犀鸟        52
托哥巨嘴鸟    53
彩虹巨嘴鸟    54
红嘴巨嘴鸟    55
金背三趾啄木鸟    56
大黄冠啄木鸟        57
橡树啄木鸟    58
黑啄木鸟        59
蓝喉拟啄木鸟        60
五色鸟    61
雨燕        62
凤头雨燕        63
蜂鸟        64
 
鹳形目/鹤形目
大白鹭    68
小白鹭    69
苍鹭        70
栗小鹭    71
白鹳        72
黑鹳        74
凹嘴鹳    75
红鹳        76
鎚头鹳    77
丹顶鹤    78
灰冠鹤    79
紫水鸡    80
翎颌鸨    81
灰颈鹭鸨        82
棕三趾鹑        83
 
鹈形目/鸻形目︱
澳洲鹈鹕        86
白鹈鹕    88
卷羽鹈鹕        89
蓝脚鲣鸟        90
红脚鲣鸟        91
白腹鲣鸟        92
丽色军舰鸟    93
白腹军舰鸟    94
鲸头鹳    95
普通鸬鹚        96
海鸥        97
黑尾鸥    98
红嘴鸥    99
灰翅鸥    100
普通燕鸥        101
黑腹燕鸥        103
剪嘴鸥    104
大贼鸥    105
北极海鹦        106
崖海鸦    107
 
形目/潜鸟目/雁形目
大水薙鸟        110
暴雪        111
黑眉信天翁    112
漂泊信天翁    113
白嘴潜鸟        114
红喉潜鸟        115
绿头鸭    116
天鹅        117
鸳鸯        118
加拿大雁        119
栗树鸭    120
角叫鸭    121
 
鸽形目/鹃形目/雀形目
野鸽        124
绿翅金鸠        125
维多利亚凤冠鸠    126
噪鹃        127
八声杜鹃        128
冠郭公    129
蕉鹃        130
蓝蕉鹃    131
麝雉        132
蒙古百灵        133
凤头百灵        134
金黄鹂    135
朱鹂        136
灰伯劳    137
画眉鸟    138
喜鹊        139
寒鸦        140
渡鸦        141

鸡形目/鸵鸟目/企鹅目
环颈雉    146
火鸡        147
艾草松鸡        148
岩雷鸟    149
鸵鸟        150
国王企鹅        152
皇帝企鹅        153
竖冠企鹅        154
黄眼企鹅        155
 
飞行鸟类动物分类图    156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鹰形目/隼形目
︱Accipitriformes;Falconiformes︱

 
2008年以前,鹰形目与隼()形目是合併的,之后发现他们的DNA并不相近,因此将其分开。
鹰形目包括许多日间勐禽如各种鹰、雕、秃鹫在内约225种物种。而隼形目只有隼科一科而已。
 
鹰科/Accipitridae
美洲鹫科/Cathartidae
蛇鹫科/Sagittariidae
鱼鹰科/Pandion haliaetus
隼科/Falconidae
 
苍鹰
 
体型最大的鹰(535931365.238752901.241274062)
苍鹰别名牙鹰,广泛分佈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是鹰属鸟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勐禽。苍鹰头部为黑褐色,背部为棕黑色,眉纹为白杂黑纹。有明显的两性差异,雄鹰下半身为有条纹的灰,雌鹰下半身则为纯灰,雌鹰比雄鹰体型更大。
苍鹰为日行动物,视觉敏锐,善于飞行,以鸟类及小型哺乳动物为食,一旦发现猎物,会迅速俯冲,用利爪抓捕猎获物,喜欢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等森林地带。
 
苍鹰(Goshawk)
学名  Accipiter gentilis
科   鹰科鹰属
食性  肉食性
体长  49~64公分
翼展  106~131公分
体重  0.6~2.4公斤
寿命  20~25年
分佈  北半球温带地区
 
苍鹰繁殖(424760755)
每年4~5月为苍鹰的产卵期,孵卵期是30~33天,育雏期35~37天。幼鹰出生后约45天左右开始学习飞行。
 
松雀鹰
 
性格兇悍(165367448.502139485.265524665)
松雀鹰属小型勐禽,背部主要以深灰色为主,喉部为白色,并有一条黑色纵纹,雄鹰下体为白色,雌鹰下体多具红褐色横斑。
松雀鹰性格相当兇悍、机警,领域性极强,人很难接近,常主动攻击其他勐禽,因此又有「鹰虎」之称。主要栖息于中、低海拔的山地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常单独栖立于树枝上,极少到天空盘旋,生性隐密,不易发现;以鸟类及小型动物(鼠类、蜥蜴、蛙类)为食。
 
松雀鹰(Sparrow Hawk)
学名  Accipiter virgatus
科   鹰科鹰属
食性  肉食性
体长  28~38公分
翼展  51~70公分
体重  250~350公克
分佈 中国、台湾
 
松雀鹰繁殖(1092939221)
每年4~8月为松雀鹰的产卵期,孵卵期是28~30天,育雏期23~32天。幼鹰出生后约45天左右开始学习飞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真的很少見到一本圖鑑能做得如此細膩,又充滿故事性!《世界飛行動物圖鑑大百科》完全就是一本讓我沉浸其中、愛不釋手的寶藏。我平常就喜歡觀察鳥類,但這本書的廣度與深度,絕對超出了我的想像。 首先,它開頭就給我一種非常不一樣的感受。它沒有直接進入動物的介紹,而是先引導讀者進入「飛行」這個主題本身,從生物學、物理學的角度,非常淺顯地解釋了什麼是飛行,以及為什麼有些生物能夠克服地心引力。這讓我一開始就對牠們產生了更深的敬意,而不是單純地覺得牠們「會飛」。書裡關於翅膀結構、羽毛功能、飛行技巧的講解,都配有精緻的圖解,看得我嘖嘖稱奇。 接著,進入動物介紹的部分,就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它介紹的動物種類之多,真是讓我驚訝。不只是一些常見的鳥類,牠們的介紹也相當深入,像是牠們的叫聲、築巢習慣、甚至是一些有趣的求偶儀式,都描寫得非常生動。而且,它還涵蓋了昆蟲、蝙蝠等非鳥類的飛行動物,讓我對「飛行」的定義有了更寬廣的認識。書裡對牠們的生態習性、食性、繁殖特徵都有詳細的描述,讓我感覺像是在閱讀一本本獨立的生物傳記。 我特別喜歡書裡的一些「小劇場」式的插畫,牠們不僅展示了動物的外形,還描繪了牠們在自然環境中的互動場景,像是親子一同覓食,或者競爭同一塊領域。這些細節讓書本變得非常生動有趣,而不是死板的知識條列。我還發現,書裡對於一些「遷徙」的描寫,真的是太震撼了!牠們為了生存,能夠不辭辛勞地跨越千山萬水,這種生命力真的讓人感動。總之,這是一本讓我充滿驚喜和學習樂趣的圖鑑,絕對是值得入手!

评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能在空中自由自在的生物著迷不已,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世界飛行動物圖鑑大百科》時,眼睛立刻就亮了起來。實際翻閱之後,才發現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乎我的預期。它不只是一本圖鑑,更像是一位溫柔的嚮導,引領我進入一個關於飛行的奇幻國度。 首先,我非常喜歡書中開宗明義強調的「飛行」這個概念。它從生物演化的角度出發,探討了不同種類的飛行動物是如何發展出翅膀,以及牠們在飛行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適應。這讓我對牠們的出現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不是單純地把它們視為「會飛的動物」。書裡對於不同飛行方式的解釋,像是拍動、滑翔、盤旋,都用了非常清晰的圖示和文字說明,即使是沒有相關知識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 而且,這本書的內容相當豐富且廣泛。從我們在公園裡常見的麻雀,到遙遠國度裡的神祕鳥類,再到各式各樣的昆蟲和蝙蝠,牠們都被細膩地描繪出來。我特別喜歡它對一些比較冷門的飛行動物進行的深入介紹,像是某些夜行性鳥類,牠們的生態習性通常較難觀察,但透過這本書的介紹,我對牠們有了全新的認識。書裡還會分享牠們的食物來源、繁殖策略,甚至是牠們在自然界中的生態位,這讓我感覺更加全面地了解牠們。 更讓我驚豔的是,書裡還探討了飛行動物與人類的互動。像是牠們對農業、生態平衡的影響,以及人類在保育這些飛行精靈上所扮演的角色。這讓我意識到,我們與這些生物並非全然獨立,而是息息相關的。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身的優秀圖鑑,它不僅滿足了我對飛行動物的好奇心,更啟發了我對自然界的深刻思考。

评分

哇,這本《世界飛行動物圖鑑大百科》真的太讓我驚喜了!我平常就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能翱翔天際的生物,每次看到牠們在空中展翅,都覺得是一種奇蹟。這本書完全滿足了我對飛行動物的想像。光是翻開封面,就被那些精美的插畫給吸引住了,每一隻鳥兒、昆蟲,甚至是蝙蝠,都畫得栩栩如生,彷彿下一秒就要從書頁裡飛出來一樣。 更重要的是,它的內容編排非常有條理。不是那種零散的介紹,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比如說,它會分章節介紹不同棲息地的飛行動物,像是熱帶雨林的華麗鳥類、高山的堅韌鷹隼,甚至是城市裡常見的麻雀和燕子。我也很喜歡它探討飛行動物飛行原理的部分,用非常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了翅膀的結構、羽毛的功能,還有牠們如何利用氣流來滑翔和盤旋,這對我這種對科學不太精通的人來說,真的是一大福音。 除了基本的介紹,書裡還收錄了很多關於飛行動物的有趣小知識,像是牠們的遷徙路線、繁殖習性,還有一些牠們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徵意義。我才知道原來有些鳥類可以飛越好幾個洲,那種毅力真的讓人敬佩。還有,書裡的一些插圖,不是只有單純的動物樣貌,還會描繪牠們在自然環境中的生活情境,有牠們築巢、覓食,甚至是有親子互動的畫面,讓我覺得更貼近牠們的生活。 整體來說,這本書的紙質和印刷都非常棒,拿在手上很有質感。書的厚度也很紮實,感覺內容相當豐富,可以讓我慢慢鑽研。我最喜歡的地方是,它並沒有過度學術化,而是用一種讓人愉悅的閱讀方式,帶領讀者進入飛行動物的奇妙世界。我已經迫不及待想把書裡的知識分享給我的朋友,讓大家一起來認識這些令人驚嘆的飛行精靈了!絕對是值得推薦給所有對自然和動物感興趣的讀者。

评分

收到這本《世界飛行動物圖鑑大百科》簡直像收到一份珍貴的禮物!我是一個對大自然充滿熱情的人,特別是那些能夠征服藍天的生靈,牠們總是能激發我無限的想像。這本書完全沒有讓我失望,它以一種極致的精緻和深度,將飛行動物的世界呈現在我眼前。 我最欣賞的是它處理「飛行」這個主題的方式。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介紹各種動物的外觀,而是深入探討了「如何飛」以及「為何要飛」的學問。書中關於空氣動力學原理的解釋,雖然聽起來很學術,但卻被寫得非常生動有趣,透過大量的插圖和圖示,我竟然能理解一些關於翅膀形狀、羽毛結構如何影響飛行的奧秘。這絕對不是一般的圖鑑能做到的。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對物種的介紹非常詳盡且獨特。它不只告訴你這是一隻什麼鳥,還會深入介紹牠們的生活習性,例如牠們的覓食技巧,有些鳥類能精準地捕捉空中的昆蟲,有些則能潛入水中捕魚,這些細節都讓我大呼過癮。我也很喜歡書裡對於不同地域飛行動物的描寫,像是南美洲色彩斑斕的鸚鵡,或者非洲草原上雄偉的猛禽,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場精彩的地理與生物知識的探險。 這本書的編排方式也相當有智慧。它會將一些相關的飛行動物放在一起介紹,或者是以牠們的飛行能力作為比較,讓我能夠更清楚地了解牠們之間的差異和共同點。例如,介紹牠們的飛行速度、飛行高度,以及牠們的遷徙距離,這些數據的呈現方式,都讓我對牠們的飛行能力有了更具體的想像。總之,這是一本充滿知識、藝術和啟發性的圖鑑,絕對是我書架上最亮眼的存在之一!

评分

這本《世界飛行動物圖鑑大百科》真的刷新了我對圖鑑的認知!我一直覺得圖鑑就是那種條列式的介紹,配上幾張圖片,但這本書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更像是一本關於飛行魔法的百科全書,充滿了驚奇與啟發。開頭就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描繪了飛行動物如何在地球上佔據獨特地位,牠們是如何進化出翅膀,以及牠們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我特別欣賞的是,書裡並沒有只介紹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鳥類,而是涵蓋了非常廣泛的範疇。從龐大的信天翁到微小的蜂鳥,從振翅迅速的蜻蜓到夜間翱翔的蝙蝠,牠們都被細膩地描繪出來。而且,書中對於每一種動物的介紹,不僅僅是外觀特徵,更深入探討了牠們的行為模式。例如,牠們如何捕食、如何躲避天敵、牠們的社會結構,甚至是有一些關於牠們溝通方式的描寫,都讓我大開眼界。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裡有非常多的「你知道嗎?」專欄,裡面是一些鮮為人知的飛行動物小故事,像是某種鳥類能夠模仿其他鳥類的叫聲,或者某種昆蟲在飛行時的驚人速度。這些小知識讓閱讀過程充滿了趣味性,也讓人更加佩服大自然的奧妙。我也很喜歡它對於飛行生物的分類,不是死板的學術分類,而是從牠們的生活習性、飛行方式來做區隔,感覺更貼近實際觀察。 此外,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除了精緻的手繪插圖,還穿插了一些高品質的攝影照片,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飛行動物的魅力。有時候,牠們在晨曦中起飛的畫面,或者在黃昏時分歸巢的場景,都美得讓人屏息。總之,這是一本充滿知識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的圖鑑,絕對是能讓你沉浸其中,愛不釋手的好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