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Umberto Eco
圖書標籤:
  • 畢業論文
  • 人文社科
  • 學術寫作
  • 研究方法
  • 論文技巧
  • 研究生
  • 寫作指南
  • 文獻綜述
  • 選題
  • 規範寫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研究生的最佳陪伴之書
從現在開始剋服論文焦慮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寫論文是自娛,還有,論文跟殺豬一樣,可以物盡其用,半點都不浪費。

  一九七七年,廣為世人所熟知的義大利符號學傢、小說傢—安伯多.艾可(Umberto Eco)為他的學生寫下《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Come si fa una tesi di laurea-- Le materie umanistiche)這本畢業論文指導手冊。不僅齣於一介知識份子對學製與社會的反省,更是齣於對學生的關懷,他期望以此幫助學生順利畢業。

  當時義大利正麵臨高等教育改製討論,遇到的社會問題是,以往隻有知識菁英階級能就讀的大學,變成普羅大眾都可以入學。入學門檻變寬,愈多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看似理所當然是件好事,但往往有許多學生為其齣身所睏,其實沒有將大把時間與金錢投注在學業上的餘裕。艾可就是為這些人而寫。他認為這些人不僅該完成論文以求畢業,且為瞭不再走學術的話,更該把握這難得寫論文的計畫,把將論述體係化的能力訓練起來。

  這本指導手冊在一九八五年曾再版重齣,艾可對再版的原因這樣說,有時閱讀會刺激人的靈感,盡管靈感來自於人們自己,不見得是內容本身。他盼望這文本繼續扮演啓發讀者的角色,因為他自己寫博士論文時,也有一本視之為靈感來源那樣的書。

  艾可確實是有遠見的學者,他當年所談的問題並未過時。目前颱灣的大學幾乎人人在念,碩士學位也已相當普遍,隻要願意每個人都能進研究所寫論文。除瞭擁有資本栽培的學生之外,大多數的普通學生仍得趕快畢業,工作賺錢,甚至償還學貸。問題是,許多研究所並不期待學生趕緊寫完論文畢業,尤以重視博學傳統的人文學門最為嚴重。艾可這本書正是為瞭解決學生的論文焦慮,為瞭鼓勵學生盡快寫齣一本符閤「畢業門檻」論文而存在。對現代讀者而言,它仍是一本非常好的研究生陪伴之書。

  本書有如下實用情境的建言:
  一個半工半讀學生是否該盡快完成論文?
  該如何避免被指導教授剝削?
  學位論文該花的時間最短半年,最長三年,為什麼?
  該如何選題,纔能確保論文對未來的自己或學界有用?

  附帶一提,艾可在這本書中不會告訴你論文寫什麼,那是你自己的事。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a.論文是什麼;b.如何選擇論文題目、分配時間;c.如何搜尋參考書目;d.如何運用你找到的資料;e.如何呈現研究成果。

名人推薦

  導讀:

  畢恆達(國立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推薦:
  王誌弘(國立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林誌明(國立颱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係教授)
  周素卿(國立颱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教授)
  吳鄭重(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地理學係教授)
  張維安(國立交通大學客傢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係教授)
  蔡慶樺(外交官、作傢)
 
《探尋思維的疆域:當代哲學思潮與方法論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為哲學、社會學、曆史學、文學理論等領域的研究者和對當代思潮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份深入而係統的導覽。它聚焦於二十世紀中後期至今,在西方和非西方語境下湧現齣的關鍵哲學流派、核心概念的演變,以及支撐這些思潮的嚴謹研究方法。全書並非對既有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是緻力於勾勒齣一條清晰的知識演進脈絡,展示不同思想體係之間錯綜復雜的對話、衝突與融閤。 第一部分:後形而上學的轉嚮與語言的革命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研究“語言學轉嚮”在當代哲學中的深遠影響。我們首先會追溯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對分析哲學的重塑,探討“日常語言哲學”如何挑戰瞭傳統的錶徵理論。隨後,章節將深入剖析結構主義(以索緒爾為基石)如何滲透到符號學、人類學乃至文學批評之中,建立起一套理解文化現象的全新框架。 然而,結構主義的封閉性與靜態性引發瞭強烈的反思。本書將詳細論述法國後結構主義的勃興,重點分析德裏達的“解構”實踐如何揭示文本內在的不確定性與權力結構。雅剋·德裏達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批判,不僅僅是語言層麵的顛覆,更是對西方形而上學傳統根基的一次全麵拷問。我們將細緻地辨析“延異”(différance)這一核心概念,並展示它如何為後續的身份政治和批判理論鋪平瞭道路。 第二部分:權力、主體與知識的譜係 進入第二部分,我們聚焦於福柯思想對當代人文社科領域産生的革命性衝擊。本書將超越流行的、對福柯的簡化理解,深入探究其“知識/權力”的共生關係、主體化的過程,以及他對瘋癲、性欲、犯罪等領域的曆史編纂學(archaeology)與譜係學(genealogy)研究方法。我們將對比分析《規訓與懲罰》中對現代監獄和全景敞視主義的分析,與《性史》中對“真理的意誌”的剖析,以期理解現代性如何通過微觀權力運作來塑造個體。 本部分亦將探討批判理論的“法蘭剋福學派”的後續發展。從阿多諾和霍剋海默對啓濛辯證法的批判,到哈貝馬斯對“交往行為理論”的建構,我們試圖梳理齣一條從“文化工業”批判到“公共領域”重建的理論張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哈貝馬斯試圖通過程序理性來挽救啓濛價值的努力,與福柯對權力運作的去中心化描述形成瞭鮮明的對照,本書將對二者的理論互補性與根本分歧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 第三部分:現象學、釋義學與存在論的迴歸 盡管語言學和權力分析占據瞭主流,但現象學與詮釋學並未退齣舞颱,它們以新的麵貌迴歸,深刻影響瞭對“意義”的理解。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依然是理解當代存在論的關鍵文本,本書將著重分析其“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的概念,並探討其對後世存在主義和現象學的影響。 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在當代美學和認知科學領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書將詳細闡述他如何批判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強調身體作為經驗的首要媒介,為我們理解感知、藝術體驗提供瞭新的路徑。 在此基礎上,我們將轉嚮伽達默爾的“視閾融閤”理論。釋義學(Hermeneutics)不再僅僅是理解古代文本的工具,而是成為一種普遍的理解理論。本書將探討伽達默爾如何通過“前見”(prejudice)的積極意義,挑戰瞭啓濛時代對客觀性和距離性的追求,確立瞭理解行為的曆史性與對話性本質。 第四部分:後殖民理論、身份政治與多元文化主義的挑戰 進入新的韆年,全球化與身份認同的議題成為哲學思辨的中心議題之一。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探討後殖民理論的興起及其對西方中心主義的顛覆。薩義德對“東方學”的批判,揭示瞭知識生産如何與帝國主義擴張緊密相連。愛德華·薩義德、霍米·巴巴和加亞特裏·斯皮瓦剋等人的貢獻,共同構建瞭理解邊緣化聲音、混閤身份(hybridity)和文化間性的理論框架。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女權主義哲學在多元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視閾下的發展。如何從女性經驗齣發,批判主流哲學對理性、主體和普遍性的定義?本書將考察硃迪斯·巴特勒對性彆錶演性(performativity)的激進論述,並分析其對傳統身份政治理論的突破與爭議。 研究方法與結論 本書的特點在於其方法論的強調。它要求讀者掌握的不僅僅是哲學傢的觀點,更是其工作的方式:如何進行曆史編纂學的考察、如何運用解構的方法分析文本、如何構建批判的譜係。通過對這些復雜思想體係的細緻梳理與交叉對比,讀者將能更清晰地把握當代人文社科研究的智識版圖,並為自己未來的研究工作打下堅實而開闊的理論基礎。全書力求提供一種批判性的、而非教條式的閱讀體驗,鼓勵讀者在掌握既有理論框架的同時,敢於提齣新的問題,探索尚未被充分命名的思維疆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1932-2016)


  義大利權威符號學傢、哲學傢、曆史學傢、文學評論傢,並身兼小說傢。曾任波隆那大學高等人文科學學院教授與院長。一九八○年齣版第一本小說《玫瑰的名字》後,各界轟動好評,八年後再齣第二本小說《傅科擺》,同樣廣受注目,銷售量亦十分驚人,後有《昨日之島》、《波多裏諾》、《布拉格墓園》、《試刊號》等小說,創作能量豐沛。他的雜文集包括《艾可談文學》、《美的曆史》、《彆想擺脫書》、《一個青年小說傢的自白》、《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等,往往可見其學思。更有多部學術論文與專著,以及專門寫給學生的論文指導《如何撰寫畢業論文》。

譯者簡介

倪安宇


  資深義大利文學譯者。淡江大學大眾傳播係畢業,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係口筆譯組、輔仁大學義大利文係專任講師。譯有《玫瑰的名字》、《傅科擺》、《試刊號》、《睏難的愛故事集》、《收藏沙子的人》、《在美洲虎太陽下》等諸多譯作。
 

圖書目錄

導讀  進入艾可的書房,一窺大師論文寫作的內裏 畢恆達
譯者說明
一九七七年初版作者引言
一九八五年再版作者序
 
第一章  論文是什麼,有何用處

1.1為什麼必須寫論文,論文是什麼
1.2誰會對這本書有興趣
1.3論文在畢業後如何派上用場
1.4四個準則

第二章  選擇論文題目
2.1專題型論文或綜述型論文?
2.2曆史路綫,還是理論路綫?
2.3選擇老議題或新議題?
2.4寫論文需要多少時間?
2.5需要懂外語嗎?
2.6「學術性」論文或政治性論文?
2.6.1何謂學術性?
2.6.2曆史—理論路綫或「熱門」實務經驗路綫?
2.6.3如何將時事議題轉化為學術議題?
2.7如何避免被論文指導教授剝削?

第三章    搜尋研究資料
3.1研究資料是否容易取得
3.1.1何謂學術工作的研究資料
3.1.2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
3.2參考書目研究
3.2.1如何使用圖書館
3.2.2如何處理書目:書目卡片
3.2.3書目格式
3.2.4亞曆桑德裏亞圖書館:一個實驗
3.2.5真的需要看書?看書的順序為何?

第四章  工作計畫和索引卡片
4.1假設性目次
4.2索引卡片和筆記
4.2.1各種索引卡片及其功能
4.2.2製作第一手資料卡片
4.2.3閱讀卡片
4.2.4學術的謙卑

第五章  撰寫論文
5.1對誰說話
5.2怎麼說話
5.3引述
5.3.1何時及如何引述:十個準則
5.3.2引用文字、釋義和抄襲
5.4頁尾註腳
5.4.1註有何用處?
5.4.2引述—註釋模式
5.4.3作者—齣版年份模式
5.5提醒、陷阱、習慣
5.6學術驕傲

第六章  完稿
6.1排版注意事項
6.1.1頁緣及空格
6.1.2標點符號
6.1.3幾個提醒
6.2論文最後麵的參考書目
6.3附錄
6.4目次

第七章    結語
 

圖書序言

導讀

進入艾可的書房,一窺大師論文寫作的內裏


  安伯托・艾可是何許人也!《傅柯擺》、《玫瑰的名字》等等這些博大精深的小說,颱灣的讀者就算沒有讀過,大概也會心嚮往之。在義大利印刷精美的《美的曆史》、《無盡的名單》也讓大傢知道,他不隻是小說傢,更是美學理論傢。當然,他的本業是人文科學院的大學教授。一九七七年他寫瞭《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也就不足為奇。令人訝異地倒是,像他這樣世界知名學者寫的教科書,竟然要等到二○一五年纔有英文翻譯本。(中國則是在二○○三年就齣版中譯本,但是翻譯品質令人詬病。)颱灣猜想是跟隨英文版的腳步,在已經有瞭十幾本他的中譯書籍之後,齣版瞭中譯本。這本遲瞭四十年的書,颱灣的讀者該怎麼閱讀?

  先來談一下,他為什麼要寫這本書?義大利大學的師生比過低,老師無法照顧到每一位大學生,然而隨著教育普及,學生來自社會各階層,學位論文這個畢業門檻對很多大學生來說存在諸多睏難。這本書就是為這些大學生而寫,除瞭針對撰寫論文提供建言之外,也期待讀者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培養終生都可受用的解決問題與批判思考的能力。

  艾可是文學評論傢、符號學傢、美學傢,因此這本書是寫給人文科學的指引,書中所舉的實例,幾乎都是(義大利)文學、曆史等主題,颱灣的讀者會覺得陌生而遙遠。這本書齣版於一九七七年(我正在讀大學)那個還沒有PC(個人電腦)的年代。他使用卡片來整理書目與筆記,我看瞭心有戚戚焉,但年輕一輩的讀者恐怕會覺得跟錄音帶、VHS錄影帶一樣地難以理解。不過看穿實例與技術的錶層,進入論文寫作的內裏,這本大師之作仍有許多可觀之處。

  人類學擅長參與觀察、社會學常使用調查與訪談、心理學有測驗與實驗,本書所處理的人文科學則是以書(文本)作為分析對象。不過艾可此書的目的並不在於解釋如何做研究,而是教導論文寫作。當然,論文的結構與形式,人文藝術仍與社會科學有所不同,但是怎麼提齣好的發問、蒐集資料、寫作格式等,其背後的基本精神與要求,大都是相通的。這讓我聯想到,電影分析的書籍指齣影評撰寫就像樹形(TREE)結構,論點(Thesis)需要使用理由(Reasons)來支持,理由則需要證據(Evidences)與實例(Examples)來支持。《研究的藝術》這本書說,學術研究就是要提齣宣稱(Claim),然後用理由來支持宣稱,用證據來支持理由。《報導的技藝》則提齣一個漸進式讀者參與法則,包括勾引讀者(前言)、你的故事到底在說什麼(宣稱)、給我看你的邏輯與證據、讓讀者難忘的結局這四個階段。電影、學術研究、文學似乎可以是一傢人。

  開宗明義,艾可建議學生選擇論文題目要顧及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興趣、可以取得資料、有足夠知識來分析資料、可以在預期的畢業期限內完成。要認清論文不是教科書,也不是單純資料的剪貼組閤。結論是,論文題目宜小而美而深,不要大而無當。

  怎麼搜尋資料呢?艾可做一個有趣的實驗。假想自己是一位各種資源都匱乏的大學生,住在偏鄉小鎮,對研究主題的概念還模糊,指導教授也沒給什麼明確建議,如果有九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找到哪些對論文有實質幫助的資訊呢?他從主題分類搜尋開始、查閱百科全書與大辭典,然後快速瀏覽,以書找書,建立瞭大約有一百本的相關書目。實驗之後,艾可展示瞭可能是本書最為精彩的內容。他不藏私地與讀者分享他自己的閱讀卡片,除瞭書目基本資料之外,還包括重要引文,以及自己對這本書籍的看法與評價。這裏要切記,引文一定要標示齣現的頁碼,摘錄不能和大意搞混,讀者個人的意見也不能和書籍作者的論點混為一談。這些真實的閱讀卡片,顯示瞭艾可不隻是摘錄,而是大膽給予評價,還對作者質疑發問。例如,在剋羅齊的卡片他寫道:「對此論述的反駁可以作為切入點。最後那幾句話是關鍵。」葛倫茲的卡片寫:「不懂他為何如此缺乏曆史感,他太相信長青哲學瞭!」捨尼的卡片則寫:「隻有西班牙哲學傢貢狄薩利奴斯說:嘗試=想像力=幻想〔亂七八糟!得好好整理一遍〕」。讓我們彷彿進入艾可的書房,偷窺他桌上的筆記。

  艾可花瞭一些篇幅討論書目格式,然而他使用義大利文,我們是中文;他研究的是文學曆史,颱灣的讀者可能來自各個不同的學術領域。他舉齣的格式細節,我們無法直接援用。所幸撰寫書目有些共通的道理,例如最好追溯到原典、要區分不同版本、要註明齣版社等必要資訊;至於作者的名字要使用字首還是全名,則依不同學科而異。我們使用中文撰寫論文,我則建議使用作者名字的原文,不要翻譯成中文。例如正文引用與參考書目,直接寫Eco, Umberto,而不是艾可。

  他也指齣,私人信件與個人通訊內容都可以引述,如果不是很重要,可以放入註解,如果至關緊要,就得寫入書目。美國心理學會的寫作指引(APA)也有personal communication這種引用格式,其前提是找不到更為嚴謹的學術資料來源,以及為瞭給對方credit,不想將他人的想法竊為己有。

  最後,艾可指齣撰寫論文要知道說話的對象是誰,文中齣現的專有名詞要有明確的定義;敢把論文交齣,就錶示自己已經有充足的準備,因此要使用具有自信的語氣;盡量少用驚嘆號,以免文字貶值;絕對要避免因為忘瞭加引號而導緻抄襲;寫論文絕非一蹴可及,需要長時間練習,往覆修改多次是必然的過程。

  總結而言,這本書齣版於四十年前,書中提及的打字、建立卡片等手工業,早就為功能強上不知多少倍的軟體(如Endnote等)所取代。書中使用文學藝術曆史的主題來舉例,讀者如果不是這個專業,可以將焦點放在這些實例背後的基本精神與規則。至於引用、書目等撰寫格式,還是要依照讀者所屬的學科或者投稿期刊的要求,自行轉譯瞭。學位論文雖然是畢業要求的門檻,但是論文若寫得好,終生受用不盡。

國立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畢恆達教授

前言

  一、以前大學屬於菁英教育製度,隻有大學畢業生的子女纔能讀大學。除瞭少數例外,能夠進大學念書的都是可以完全支配自己時間的人。讀大學本應不疾不徐,留一點時間讀書,留一點時間從事屬於中世紀遊方僧的「健康」休閑,或參與具代錶性的組織活動。

  所謂上課其實是精彩的研討會,有興趣進一步深入的學生課後可以找教授及助教繼續開討論會,討論會最多十至十五人。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美國大學的課堂學生人數不超過十至二十人(他們負擔高額學費,隻要想跟老師討論時,就有權利「使用」老師)。在牛津大學這樣的學校中,則有稱為「導師」(tutor)的教授,負責帶領人數極少的小組做論文研究(一年甚至隻收一至二名學生),能夠掌握學生每天的進度。

  如果今天義大利也是如此,就不需要寫這本書瞭,盡管書中某些建議,對符閤上述「理想」條件的學生也可能有所幫助。

  義大利大學是「大眾大學」。學生來自不同社會階層,來自各種類彆的中學,很可能在哲學係或文史科係註冊報到的學生畢業自技術型高中,之前從未學過希臘文,說不定連拉丁文也沒學過。雖然拉丁文對多數學習活動而言並無助益,但是若想讀哲學或文學,仍然十分關鍵。

  有些課堂學生多達上韆名,教授頂多隻能認識三十名齣席率較高的學生,在助理(領奬助學金的學生、工讀生或實務課程助理)協助下,能督促大概百名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當中有許多學生經濟條件優渥,齣身良好傢庭,與主流文化圈有所接觸,可以參加戶外教學及藝術或戲劇相關活動,可以齣國增廣見聞。然而還有其他學生。有的學生必須半工半讀,每天睏坐在僅有一萬人口的小鎮戶政事務所上班,小鎮隻有文具行,沒有書店。有的學生對大學感到失望,投身政治,進行另外一種自學。但是最終他們仍然必須遵守繳交畢業論文的規定。有的學生傢境清寒,選課前必須先計算教科書的成本,告訴自己「這科考試要花一萬兩韆裏拉」,然後在互補的兩門課程中選擇成本較低的那門課。有的學生偶爾來上課,在人滿為患的教室裏找不到空位,下課後想找老師問問題但是有三十個人排在他前麵,而他必須去趕火車,因為住在外地的他無力負擔旅館住宿費用。有的學生從來沒有人告訴過他如何在圖書館找書,在哪一間圖書館找書,往往不知道在他們所在的城市就有可能藉到需要的書,甚或不知道如何辦理藉書證。

  本書主要是為這些學生提供建議。自然也適用於準備升大學、想知道論文究竟是怎麼迴事的高中生。

  本書對大傢提齣的建言有二:
  ・就算以前或現在因階級不平等而覺得處境艱難,也可以寫齣恰如其分的論文。
  ・可以利用寫論文的機會(盡管大學讓你感到失望或挫摺)找迴學習的正麵積極意義。寫論文不隻是做概念統整,也是以批判角度看待經驗,培養釐清問題的能力(對未來有益),找齣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藉用某些溝通技巧一一說明。

  二、因此本書並不打算解釋「如何做研究」,也無意對學習的價值做理論化的批判性討論,隻著重於如何將一份符閤規定的實體論文帶到考試委員會麵前,有一定的頁數,而且主題跟畢業科係的領域有關,不會讓指導教授痛心疾首、瞠目結舌。

  本書不會告訴你論文寫什麼,那是你自己的事。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a.論文是什麼;b.如何選擇論文題目、分配時間;c.如何搜尋參考書目;d.如何運用你找到的資料;e.如何呈現研究成果。緻命傷是最明確的最後一點,看似不重要,卻是唯一有清楚規範的。

  三、本書針對的是人文科係的畢業論文。因為我的經驗主要涉及文史科係及哲學係,所以大多案例都與這兩學門研究的議題有關。不過我在本書提齣的準則也適用於政治、教育和法律學科的一般性論文。如果論文是運用曆史研究法或一般性理論做研究,無關乎實驗及實務操作,那麼這本書建議的模式也適用於建築、經濟、貿易和某些理科科係。不過請勿過度依賴。

  四、這本書付梓之時,正在討論大學改製,談及將大學學位分成二至三個等級。

  要思考的是這個改革會不會徹底改變畢業論文的概念。

  如果未來有不同級彆的學位,如果未來採用大多數國外現行的學製,那麼就會遇到類似第一章描述的情況(第一章第一節)。也就是說未來論文會分成大學畢業論文(第一級畢業論文)和博士研究論文(第二級畢業論文)。

  這本書的建議適用於上述兩者,如果有所區彆,會特彆說明。

  我認為即便未來推動大學改製成功,下文談的內容仍然適用,特彆是在現行製度到可能的改革結果之間這段漫長的過渡期。

  五、文學評論傢伽薩雷.瑟葛雷(Cesare Segre)看過我的手稿後給瞭我一些建議。其中諸多建議讓我獲益良多,但有些地方我保留瞭原本的看法。我對他衷心感謝,這本書若有任何缺失,責任在我。

  六、再次提醒。這本書接下來凡提及學生或老師,都同時包括男學生、女學生、男老師和女老師。所有「他」亦泛指他與她。無關性彆歧視。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名正在撰寫畢業論文的人文學科研究生,我最近偶然翻閱瞭一本名為《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的書籍,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翻閱和瀏覽目錄,就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這本書的標題直擊痛點,對於我們這些在浩瀚文獻和復雜理論中摸索前行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盞指路明燈。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選題、文獻綜述和研究方法的章節。我一直覺得,選題是論文的靈魂,一個好的選題不僅能激發研究興趣,更能決定研究的深度和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比如如何從眾多的研究領域中篩選齣既有研究意義又適閤自己的切入點,如何避免一些常見的選題誤區,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既有創新性又不至於過於宏大的研究框架。同時,文獻綜述也是讓我頭疼的部分,如何有效地梳理、歸納和評價海量的學術文獻,找齣研究的空白和自己的定位,這需要技巧和方法。而研究方法,對於人文學科的研究生來說,往往不像自然科學那樣有標準化的實驗流程,更多的是一種理論框架和分析工具的選擇與運用,如何選擇最適閤自己研究問題的理論視角和分析工具,如何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分析實踐,這些都是我迫切需要學習的。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自己的論文寫作之路似乎不再那麼孤單和迷茫,我期待著它能為我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有力的支持,幫助我剋服寫作過程中的種種睏難,最終交齣一份令人滿意的畢業論文。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足以吸引像我這樣正在為畢業論文焦頭爛額的研究生。人文學科的研究,其魅力在於其對人類思想、文化、曆史的深度挖掘,但這也意味著研究的邊界往往是模糊的,方法的選擇也是多樣的。我一直很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建議研究者“如何在學術寫作中保持個性和原創性”的。在海量的學術文獻麵前,要找到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研究切入點,並且能夠清晰地錶達齣來,這確實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啓發,比如如何通過跨學科的視角來拓展研究思路,如何將個人的興趣和學術前沿結閤起來,以及如何在引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立的觀點和判斷。此外,對於人文學科的研究生來說,口頭答辯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我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如何準備和進行論文答辯”的建議,比如如何清晰地闡述自己的研究內容和創新之處,如何有效地迴應評委的提問,以及如何展現齣自己作為一名閤格研究者的專業素養。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畢業論文的寫作過程,或許能夠變得更加有序和有章可循。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方,傳遞齣一種專業而嚴謹的學術氣息。雖然我尚未深入品讀,但僅僅是目錄的瀏覽,就讓我對作者的專業性和洞察力有瞭初步的認識。人文學科的研究,其復雜性和多義性是眾所周知的,而畢業論文的撰寫更是對研究生綜閤能力的一次全麵考驗。這本書的齣現,填補瞭我一直以來在論文寫作方法論上的認知空白。我一直以來都睏惑於如何纔能在既定的學術規範下,展現齣自己獨特的思考和研究價值。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指導框架,從最初的研究設想到最終的論文呈現,都給予瞭充分的關注。尤其吸引我的是,書中可能涵蓋瞭如何進行有效的學術對話,如何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進行批判性思考,以及如何清晰、有邏輯地錶達自己的學術觀點。人文學科的研究往往需要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而將這些轉化為一篇規範的學術論文,則需要一係列寫作技巧和方法。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不同人文學科領域論文寫作的共性與個性,學習如何運用恰當的語言和結構來構建論證,以及如何處理那些模糊不清、難以界定的學術問題。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提供寫作技巧,更在於它可能引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人文學科研究的本質和意義,從而提升我們作為研究者的學術素養。

评分

作為一名即將步入論文寫作階段的人文學科研究生,我對市麵上關於學術寫作的書籍一直保持著高度的關注。這次看到《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這本書,立刻引起瞭我的興趣。人文學科的研究往往涉及大量文本分析、理論闡釋和曆史考察,這些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挑戰,而將這些內容凝練成一篇邏輯清晰、論證嚴謹的畢業論文,更是難上加難。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如何構建有說服力的論證”的部分。在我看來,論文的質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論證的嚴密性和說服力。如何從零散的材料中提煉齣核心論點,如何運用恰當的證據來支持論點,如何預見並反駁潛在的質疑,這些都是我亟需提升的能力。此外,人文學科的研究往往離不開對特定理論流派或思想傢的深入解讀,因此,如何在論文中準確地運用理論、闡釋概念,並避免陷入概念堆砌或脫離實際的泥潭,也是我非常關心的問題。我相信,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非常實用的方法和案例,幫助我更好地掌握這些寫作要領,讓我的論文在學術上有更大的突破和價值。

评分

說實話,在開始撰寫畢業論文的初期,我曾一度感到茫然和無助。人文學科的論文,其研究對象往往是抽象的、曆史的,或是主觀的,不像自然科學那樣有清晰的實驗數據和客觀規律可循。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為我指明方嚮、提供具體操作指南的著作,而《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這本書的齣現,無疑讓我看到瞭希望。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處理“如何處理敏感或爭議性話題”這個部分的。人文學科的研究經常會觸及曆史事件、社會現象、文化傳統等復雜議題,其中不乏充滿爭議和敏感的內容。如何在尊重史實和學術規範的前提下,以一種客觀、審慎的態度來探討這些問題,避免陷入意識形態的泥潭,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策略,比如如何進行立場和觀點的平衡,如何運用批判性思維來分析不同觀點,以及如何用嚴謹的語言來錶達自己的研究成果,以確保論文的學術性和客觀性。我相信,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有豐富的學術經驗,能夠給齣一些寶貴的指導,幫助我順利完成這篇具有挑戰性的論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