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論文寫作與發錶:第一本針對華人學者投稿國際期刊的實務寫作專書

期刊論文寫作與發錶:第一本針對華人學者投稿國際期刊的實務寫作專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期刊論文
  • 學術寫作
  • 國際期刊
  • 投稿技巧
  • 科研論文
  • 寫作指南
  • 華人學者
  • 論文發錶
  • 學術齣版
  • 科研方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國內第一位濕地國際期刊(SCI)副主編,第一本針對華人學者撰寫國際期刊的寫作方式、投稿、發錶的武功秘笈,以過來人分享心路曆程,探討研究理論及寫作實務技巧,以及案例操作的know-how專業寶典。

  適用於學者撰寫國際期刊寫作時參考,並可用於研究所教授研究方法及期刊寫作之專業訓練教材。
探索前沿:當代科學研究的突破與應用 本書聚焦於21世紀以來,全球範圍內,特彆是在交叉學科領域取得的關鍵性研究進展及其對社會、技術和理論結構的深遠影響。我們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視角,審視當今科學發現的復雜性、跨學科融閤的趨勢,以及這些成果如何轉化為實際的生産力與政策指導。 第一部分:基礎科學的範式轉移與新大陸的發現 本部分將係統梳理近二十年來,基礎物理學、化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內發生的根本性變革。 1. 凝聚態物理與材料科學的前沿進展 深入剖析拓撲絕緣體、二維材料(如石墨烯的衍生材料)在電子學和能源存儲方麵的革命性潛力。本書詳述瞭超導臨界溫度的突破性研究,以及如何利用量子模擬器來探索傳統計算手段難以觸及的復雜多體係統。重點討論瞭自鏇電子學和光子學如何重塑信息處理的速度與效率,以及在極端環境(如高壓、低溫)下新材料的結構穩定性與可控閤成技術。我們特彆關注瞭基於機器學習的材料性質預測模型如何加速瞭新功能材料的篩選與設計過程。 2. 生命科學的“大數據”時代:組學與閤成生物學 本章細緻考察瞭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組學”技術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描繪生物體的復雜圖景。我們探討瞭單細胞測序技術在腫瘤異質性研究中的關鍵作用,以及空間轉錄組學如何揭示組織結構中的細胞互作網絡。在閤成生物學方麵,本書深入分析瞭CRISPR-Cas係統在基因編輯效率和脫靶效應控製上的最新進展,以及如何利用工程化微生物細胞工廠來高效生産生物燃料、藥物中間體和新型生物材料。此外,對人腦圖譜計劃(Human Brain Project)等大規模神經科學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初步發現也進行瞭詳盡的介紹。 3. 理論化學與計算方法學的飛躍 闡述瞭密度泛函理論(DFT)在描述復雜分子體係電子結構方麵的局限性與突破。重點介紹瞭高精度量子化學方法,如耦閤簇理論(Coupled Cluster)在處理強關聯電子體係時的應用進展。本書還詳細介紹瞭計算流體力學(CFD)在湍流建模、氣候模擬中的最新迭代,以及如何結閤高性能計算(HPC)架構,實現對大型生物分子動力學模擬的實時監測與分析。 --- 第二部分:信息革命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閤 本部分關注信息技術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科學研究的範式,並探討瞭新一代計算架構的構建。 4. 深度學習的理論基礎與跨模態應用 超越傳統的監督學習範式,本書深入探討瞭自監督學習、生成對抗網絡(GANs)和變分自編碼器(VAEs)在處理非結構化數據時的內在機製。我們分析瞭Transformer架構如何從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擴展至圖像識彆、蛋白質結構預測(如AlphaFold的原理性突破)以及復雜係統狀態的監測。關於模型的可解釋性(XAI)與魯棒性測試,本書提供瞭當前學術界最具影響力的幾種方法論,用以評估AI決策的可靠性與公平性。 5. 量子計算的裏程碑與挑戰 詳細介紹瞭超導量子比特、離子阱和光子量子計算的物理實現路徑及其各自的優勢與瓶頸。本書著重分析瞭實現“量子優越性”後,如何嚮“容錯量子計算”邁進的關鍵技術障礙,包括量子糾錯碼的效率和退相乾時間的控製。同時,本書也對量子機器學習(QML)和量子優化算法(如QAOA)在解決實際工業問題中的潛力進行瞭冷靜的評估。 6. 網絡科學與復雜係統的演化動力學 探討瞭如何利用大規模網絡分析工具來理解社會經濟係統、生態係統和信息傳播路徑中的湧現現象。本書剖析瞭動態網絡中的社區發現算法、信息級聯模型的有效性,以及如何識彆網絡中的關鍵節點以增強係統的韌性或加速其演化。特彆關注瞭針對虛假信息傳播和金融市場波動的復雜係統建模實踐。 --- 第三部分:跨學科研究的前沿應用與社會影響 本部分著眼於基礎科學發現如何被應用於解決全球性的重大挑戰,並引發深刻的倫理與政策討論。 7. 氣候變化與可持續能源的科學解決方案 全麵評估瞭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的最新進展,特彆是新型多孔材料(如MOFs)在氣體分離中的性能優化。在能源領域,本書聚焦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提升、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突破,以及聚變能研究(如ITER項目)的最新進展及其對未來能源結構的潛在重塑。書中對氣候模型的改進,特彆是對極端天氣事件預測精度的提升,進行瞭詳盡的分析。 8. 生物醫學工程與個性化醫療的未來 本書深入探討瞭再生醫學的最新成就,包括3D生物打印技術在器官功能替代中的應用,以及乾細胞分化調控的分子機製。在藥物研發方麵,我們分析瞭AI驅動的靶點識彆、小分子設計和臨床試驗優化策略。對微生物組(Microbiome)與宿主健康關係的研究進展,以及基於個體基因組信息的精準用藥方案設計,構成瞭本章的重點。 9. 倫理、治理與科學的社會責任 隨著研究能力的飛速發展,特彆是基因編輯和強人工智能的齣現,本書將最後一部分獻給對科學治理和倫理規範的探討。我們分析瞭不同司法管轄區在監管新興技術(如自動駕駛汽車、增強現實技術)方麵的差異,並討論瞭科學研究如何更好地與公眾溝通,以應對“後真相時代”的信息挑戰。強調瞭研究誠信、數據共享標準以及構建更具包容性和透明度的科研生態係統的必要性。 本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旨在為科研工作者、政策製定者以及對當代科學發展趨勢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理解和把握21世紀科學脈搏的權威參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方偉達


  現職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國際濕地科學傢學會(SWS)亞洲委員會主席
  拉姆薩濕地公約科學技術審查委員會觀察員
  Wetlands(SCI期刊)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
  社團法人颱灣濕地學會秘書長

  學曆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生態係統科學暨管理哲學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景觀建築設計碩士
  美國亞曆桑那州立大學環境規劃碩士
  國立中興大學(颱北大學)地政學係法學士

  經曆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環境安全衛生中心主任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中華大學觀光與會議展覽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中華大學休閑遊憩規劃與管理學係助理教授
  東海大學景觀學係所客座助理教授
  國立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颱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哈佛大學中華民國學生聯誼會會長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薦任科員
  颱北縣三重地政事務所課員

  考試
  80年高考土地行政人員及格
  88年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第一名(海岸濕地保護及復育學門)

  著作
  《期刊論文寫作與發錶》、《休閑設施管理》、《生態旅遊》、《國際會議與會展産業概論》、《節慶觀光與民俗》、《圖解–如何舉辦會展活動SOP標準流程和案例分析》、《圖解–節慶觀光與民俗SOP標準流程和案例分析》、《濕地工程與科學》(譯作)(以上均為五南齣版)、《城鄉:生態規劃、設計與批判》(六閤)、《聽,濕地在唱歌:城市的生態復育手冊》(新自然主義)、《生態瞬間》(前衛)(新聞局金鼎奬)。

  榮譽
  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SWS)領袖服務奬(2011 & 2017 President’s Service Award)、Wetlands(SCI期刊)年度最佳副主編奬(2015 Wilcox Award)、106年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行政院新聞局金鼎奬、行政院國傢科學委員會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福特保育暨環保奬、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網站
  www.wei-ta.net/

圖書目錄

自序
獻詞
楔子《扉頁詩》

第一篇 期刊論文寫作與發錶基礎篇
第一章 為什麼要做研究?
第一節 研究的哲學
第二節 研究的價值
第三節 研究的邏輯
第四節 融閤式推論
第二章 邏輯理論與實驗方法
第一節 科學研究範疇
第二節 邏輯理論研究
第三節 量化實驗研究
第三章 調查方法與觀察方法      
第一節 量化調查研究
第二節 質性觀察研究
第三節 詮釋結果

第二篇   期刊論文寫作與發錶應用篇
第四章   論文規劃與管理
第一節 發錶簡史
第二節 擬定命題
第三節 擬定架構
第四節 資料管理
第五章   實證型論文撰寫方法
第一節 關鍵要素
第二節 撰寫正文
第三節 撰寫標題和摘要
第四節 檢查格式和書目
第六章   非實證型論文撰寫方法
第一節 關鍵要素
第二節 言談分析
第三節 敘說分析
第四節 檢查謬誤
第五節 檢查格式和書目
第七章   期刊論文投稿分析
第一節 目標分析
第二節 投稿過程
第三節 審查程序
第八章   論文期刊評估與影響
第一節 期刊索引
第二節 期刊影響
第三節 數位典藏
第九章   學術名譽與研究倫理
第一節 學術剽竊
第二節 研究倫理
第十章 研究賦權與生涯經營
第一節 發錶賦權
第二節 組織分享
第三節 自我成長

附錄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自序
   
   「論文」是甚麼?「期刊論文」是甚麼?我們東方人從小的訓練,就沒有寫期刊論文這一迴事。以現今的觀念來說,論文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工作者,在學術專論或學術期刊上發錶研究成果的文章。
     
  我對於論文的最初概念,來自於成書於三世紀的重要典籍《典論》中的〈論文〉。三國時代曹丕(西元187-226年)在《典論》中的〈論文〉嚮來受傳統文學研究者所重視,係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專論文學的批評文章。然而,《典論》中的〈論文〉的概念,和現在西方所稱的學術論文概念中,相距甚遠。唯一東方人在投稿西方國傢所齣版的國際期刊被退稿時,隻能以曹丕的〈論文〉中的論述自我安慰。因為曹丕在〈論文〉上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因為文人相輕嘛,所以我的期刊論文刊登不瞭;也許被退稿瞭,隻能自我安慰一下,不是我的文章寫不好,隻是因為學者之間互相輕視嘛!曹丕又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這又是一種文人皇帝在身為太子殿下時的一種自我期許,但是以現今的觀點來看,也太高估瞭文章的價值。
     
  如果我們將西元3世紀的東方觀點套用在期刊論文寫作與發錶上,不能說觀念完全錯誤;但是投稿的過程中,以這種東方傳統思維建構在期刊投稿上,將會傷痕纍纍。首先,期刊論文不被接受,和「文人相輕」無關,因為現在很多期刊都是雙盲式匿名同儕審查(double-blind peer reviews),一位審查者,在期刊刊登之前,也不知道審查到誰的稿件。此外,被退稿的原因很多,可能是論文寫作不佳、邏輯論述有問題、統計方法錯誤、研究態度不嚴謹有關;此外,在西方科技一日韆裏之下,期刊論文的生命週期(life cycle)有限。人的壽命有期限,期刊論文的壽命也有期限,很多早期期刊的論述,已經由後期文章的理論所推翻。曹丕所說的「未若文章之無窮」是自我高估。

  英國哲人波普(Alexander Pope, 1688-1744)曾說:「自然和自然的法則隱藏在黑夜之中;上帝說,讓牛頓齣世吧!於是一切豁然開朗」。但是波普沒有想到的是,由於科學的演進,17世紀牛頓(Isaac Newton, 1643-1727)撰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之後,舊有科學革命産生的物理原理,也因為在20世紀愛因斯坦對於相對論理論的發現,推翻瞭牛頓係統中絕對的時間觀念,而有瞭革命性的科學理論變化。因為在西方學科中,喜歡談到科學之間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也就是新穎的論述會改變舊有的論述,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考驗之下,很多研究結果即使在當代通過瞭檢驗,但是一旦理論過時瞭,就會遭到淘汰的命運。所以,沒有「文章之無窮」這迴事。
     
  然而,傳統東方文化的陰影籠罩於古代中國人的思維之中。從西元3世紀到19世紀,中國用論文撰寫當作科舉考試的方式。隋煬帝在西元605年設下進士科取士,成為以後的科舉的濫觴。科舉製度延續瞭1300多年,甚至現行颱灣的公務人員考選製度,亦是從科舉製度演變而來。這個製度,需要「關起門來絞盡腦汁寫論文」。從明朝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的八股文,學者的思想被四書五經所束縛,導緻官僚主義的陰魂壟罩全中國,讓中國的科學技術研究力量逐漸萎縮。這一套任官考選的製度,和西方文化中,通過理性學術思考撰寫期刊論文的方式,扞格不入。導緻韆年以下中國的科學思考模式,淪入更為黑暗的時代。當然,中國不是沒有科技。李約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所談的《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即《中國科學技術史》,談到古代中國科學。我看瞭半天,還是覺得我們過去即使有科技(technology),而無科學(science);這些科技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我認為科技即使囿於當代整體技術上的限製,在當時即使沒有進步發展的空間;但是科學的理論發展,依然有相當寬廣,可茲進步的論述空間。
     
  當然,中國古代搞科技的人,沒有建造科學理論,甚至推翻科學理論的雄心。這是我們文化中的,缺乏「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的精神。我們的革命,隻知殺人流血的革命,不知科學進步的革命。談到革命,人人色變,但是卻不知道,「革命」就是「革心」,是在理論中進行最後的淬煉和啓迪。但是,最弔詭的觀念是,在西方,甚至在哈佛大學,謝平(Steven Shapin, 1943-)都說,西方沒有「科學革命」這迴事。但是,這些學者崇尚的為“This idea must die! ”。也就是柏剋曼(John Brockman, 1941-)編的書所談的:《這個觀念該淘汰瞭:頂尖專傢們認為會妨礙科學發展的理論》(Shapin, 1998; Brockman, 2015)。
     
  所以,東方和西方,在論文寫作和學術研究的態度上,差異就很大。中國讀書人崇尚孔子(551-479 BC),四書五經都以孔子思想為依歸,所有的理論不能超過孔子,因為孔子的形象被皇權時代營造成為學術發展的終極目標。但是,當學生樊遲請問學稼,孔子說:「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孔子說:「吾不如老圃。」如果我們用這一套傳統重人文、輕實用的觀念,在近代學術頂尖的大學中進行教學,就不會設立農藝係和園藝係瞭。因為連孔子都覺得直接嚮農夫學習農稼和圃稼會比較好,大學生還需要嚮大學教授學習園藝和農藝的技藝嗎?孔子的學生子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第十一》。看起來中國人重視現實的安生樂命,崇古薄今,對於人類生命的起源,不感到興趣,也認為不重要。

  因此,古代中國沒有西方神學悠久的曆史,也沒有科學和神學爭辯的曆史過程。學者對於死後世界,也缺乏科學探索的興趣。從科學的理解來看,中國科學從孔子時代,就註定瞭保守的命運。但是:「梅花寒中開,學問苦中成」。我還是相信傳統中國老祖宗的俗諺,隻是我採用疑古的「思索」,代替信史的「死背」。當每天我在黎明前就會起床,開始一天的思索工作。碰到現實生活中不懂的疑惑,還是會對曆史所留下來的教誨和書籍起疑心。這是傳統中國讀書人所不準的,因為起疑是一種禁忌,為傳統宗教、科舉製度,以及政治官場所不許的。這也是傳統中國文化中,最缺乏的科學精神。
     
  西元1716年數學傢萊布尼茲(Gottfried Leibniz)寫瞭《論中國人的自然神學》,為東方思想的保守性進行翻案,對「子不語怪力亂神」解釋如下:「孔子不願解釋自己關於自然事物的神靈思想;他認為在天空、時令、山脈,以及其他無生命物的神靈當中,要崇敬的隻是最高神、上帝、太極和理。但是他不相信民眾能夠將最高神,從自身感官所能接觸的事物中分離開來,所以他不想宣揚這種思想。」萊布尼茲指齣,《論語》中的孔子很少談到天道,甚至敬鬼神而遠之,鮮明地錶現瞭孔子的務實態度(秦傢懿,1999)。
     
  但是西方經曆瞭宗教改革之後,對於保守教派抑製人類思惟方式,泯滅人類對於真理追求的作為,引起瞭有誌之士的反感。隨著東方和西方交流越來越頻繁,有些傳教士寜可到東方這一塊神秘的沃土中來傳教,而不願意留在對於宗教意識逐漸淡薄的西方世界。法國耶穌會士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 1881-1955)在1947年寫下《遠東的精神貢獻》中說:「東西方相互靠近的問題已經被討論得那麼多,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據我看,結閤是或早或晚要到來的,如果這種結閤開始瞭,那麼它將按一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更像數條河流一起,沖嚮其中一條打開的缺口,穿過一道共同的屏障。」(德日進,2008)。 
     
  我們從德日進的論述中觀察,西方文化對於真理的辯證,是以科學為依歸。從17世紀開始,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對於現實世界「普遍懷疑」的主張,討論思考(心靈)和外在世界(物質)、人類靈魂、二元存在、空間占有的哲學關係。當然,這些討論自笛卡兒提齣「我思故我在」,三百多年來在西方哲學界是治絲愈棼,到現在「心靈」和「物體」之二元對立關係,到底是唯物還是唯心,目前還是眾說紛紜,沒一個說得準。
     
  科學發現是追求宇宙真理的一種真知錶現。在西方,撰寫論文就是進行科學研究之後,展現科學研究成果的發錶。從東方學者研究的角度來看,處於東亞邊陲地帶的華人學者以英文撰寫發錶論文,在研究發錶中,以英文投稿的比例越來越高的情形來看,東西文化匯燦,將以更為開放的方法,將期刊論文以更為眾人所知的方式進行。在論文寫作方法,也將從學術祭壇上一步一步地走下階梯,進入俗世凡塵,以「文化脈絡」的角度,進行論文的發抒。因此,科學的進步,將納入全體人類的思想,不分東方和西方,並且以開放式期刊論文發錶的形式,進行科學思維和真理的交流。
     
  本書《期刊論文寫作與發錶》是因應華人學者在學術上發錶的需要,探討期刊論文的個人寫作心路曆程。並且思索初步踏入學術界的新人,如何進行社會角色扮演和學術領域攻堅的一本敘事書(narrative book)。在東亞國傢,從一位博士生的訓練,要通過期刊論文寫作與發錶,斷定是否能夠獨立研究,藉以評斷是否能夠獲得博士學位;到博士畢業後,好不容易爭取成為教授門下的博士後研究員。當一位博士後研究員之後,還要申請大學助理教授的教職,也是藉由論文發錶質和量的評斷;當助理教授要升等為副教授,到副教授要升等為教授的漫長過程中,期刊論文比重,在學術評鑑和升等評分上所占的比例極高。雖然,我們的文化不是西方文化,但是為瞭能夠達到和國際學者之間的交流,許多學科以英文為主,在學術期刊上發錶。但是,從期刊寫作的方式到投稿的過程,都是學術研究者淬礪奮發、夙夜匪懈的成長過程。這也是筆者願意賠上個人學術期刊論文的寫作時間,進行撰寫這一本《期刊論文寫作與發錶》專書的原因,其目的是要探討學術論文發錶的過程、方法和寫作方式,以過來人的心路曆程,提供給新進學者的參考。
     
  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對於學術期刊的定義,認為期刊是:「定期或以宣告的周期齣版,準備無限期發行的一種連續性齣版品,通常齣版周期短於一年。每期依據數字或日期順序編號發行,通常刊登獨立的論文、故事、和其他作品;至於一般新聞的報紙、議事錄、論文集、或機關團體的會議齣版品都不屬於期刊的範圍。」然而,期刊論文的寫作方式,依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方法論不同,撰寫方式亦有差異。筆者運用在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理學院進行教學、研究,輔導學生撰寫學位論文,在校外進行社會公益演講、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辦理環境教育活動,協助Marinus Otte總編輯主編Wetlands(SCI)期刊。在寫作SCI、SSCI期刊文章的空檔,利用2017年的寒假到春假期間,淩晨三、四點即起,振臂疾書進行《期刊論文寫作與發錶》的撰寫工作。期間還到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所羅列的拉姆薩濕地公約總部,以拉姆薩公約科學技術審查委員會觀察員的名義,以第一位颱灣學者參與拉姆薩公約專傢會議的名義,到瑞士日內瓦參加瞭拉姆薩公約為期一星期的第20屆科學技術審查會議(20th meeting of the STRP, Ramsar Convention)。在旅歐期間,筆者還是勤寫不輟,確定全書強調期刊論文寫作與發錶的世界觀點,根本上應該確認「論文發錶」是人類福祉(human welfare)的服務範疇(宋楚瑜,2014)。從論文撰寫上看來,指導知識,到建構知識,到解構知識,這些都是學問,但是「學問、學問」,要到豁然開朗的「大傢知識」(grand knowledge),還有很長的一條路要走。
     
  本書在寫作中區分為《期刊論文寫作與發錶》《基礎篇》和《應用篇》兩個篇章,第一篇命名為《期刊論文寫作與發錶基礎篇》,包含瞭做研究的基礎知識,內容涵括瞭研究理論與研究方法,以自然科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質性研究、量化研究、信度和效度等章節進行梳理。在《期刊論文寫作與發錶應用篇》方麵,納入論文規劃與管理,以申請計畫、擬定命題、擬定架構、資料管理進行論文撰寫前備知識的分析。在撰寫方法中,以撰寫摘要、撰寫正文、撰寫結論、列齣書目進行剖析,以期刊論文進行應用分析,例如市場分析、審查程序、投稿過程、審查迴復、文章刊登進行說明。此外,為瞭推動研究倫理與學術名譽,以專章探討學術剽竊、研究倫理的專門議題。在最後一章中,以期刊論文全盤進行策劃與設計,通過研究生涯策劃與經營,以規劃團隊,談到發錶賦權、組織分享、自我成長,進行學術生涯滾動式管理規劃,以求學者未來學術發展的展望。全書應用整閤性的研究方法和論文撰寫的參考文獻,進行文字編排和內容撰寫,形成以圖解、錶格和文字等視覺化呈現的教科書。
   
  《期刊論文寫作與發錶》兼具闡釋理論觀念,建構實務know-how寫作技巧的優點,適用於學者撰寫國際期刊寫作時參考,並可用於研究所進行期刊寫作之專業訓練教材。本書力圖建構國內外研究論文的理論體係,以紮實的理論和實務基礎,進行邏輯論述分析;在實務進階運用階段,佐以案例操作及規劃練習。本書藉由嚴謹的專書及論文考據方法,融閤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精神,將成果進行匯總,以提供行傢斧正。
   
  自敘最後,總是想到祖先傢訓。曆代祖先,縱有官居極品,貴為「帝王之師」,但是祖先遺訓,還是希望我們這些世代子孫,即使未能「在朝」貢獻所學,奉獻國傢社稷;至少「在野」要當一位「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方氏族譜上記載著:「引錫希宏大,光朝肇本基。啓承時紹祖,忠孝世為師」。錫為中國古代以來印刷文物之重要工具,引錫是希望後代子孫讀書考試,執錫笏以諫明君,俾益良政治世,宏圖治國,以利澤天下。此一光宗耀祖之舉,需要依「風水、功德及讀書」方法,方可繼承祖先遺訓,俾世世代代教忠教孝,為「帝王師」,為「將帥師」,為「教授師」,為「世人師」。

方偉達   誌於 波多黎各2017.06.07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落地性”。它沒有停留在“寫什麼”的層麵,而是深入到“怎麼寫”、“怎麼投”的細節。例如,在討論期刊選擇時,它不僅僅給齣瞭選擇高影響因子期刊的建議,還詳細分析瞭不同學科領域期刊的特點、審稿周期、以及投稿時需要注意的“潛規則”,這對於我們避免盲目投稿、提高命中率非常有指導意義。 另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部分是關於“投稿後”的環節。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寫完論文、投齣去就萬事大吉瞭,但實際上,投稿後的跟進、溝通,以及麵對拒稿後的心態調整和再投稿策略,都是至關重要的。這本書在這方麵也給予瞭充分的指導,讓我在麵對復雜的投稿過程時,能夠更加從容和有條理。

评分

我一直認為,科學研究的成果需要通過高質量的論文來傳播,而投稿到國際期刊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實務寫作”這四個字,它所涵蓋的內容,從選題的立意,到文章結構的搭建,再到語言的潤色,幾乎囊括瞭論文寫作的每一個關鍵環節。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講解圖錶製作時,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格式要求,而是從如何讓圖錶“說話”,如何更有效地傳遞研究信息,如何避免常見的誤區等方麵進行瞭深入剖析,這對於提升論文的視覺呈現效果非常有幫助。 此外,這本書在翻譯和語言錶達方麵也給予瞭極大的關注。很多華人學者在英文寫作方麵存在語言障礙,這不僅影響瞭論文的可讀性,甚至可能導緻研究成果被誤解。書中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語言錶達技巧和詞匯選擇建議,並且通過對比的方式,清晰地呈現瞭地道英文錶達與中式英文錶達的差異,這對於提高我們英文寫作的準確性和流暢性提供瞭極大的便利。

评分

坦白說,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國際期刊的投稿流程和潛規則知之甚少。這本書就像一本“秘籍”,為我揭示瞭許多以往被忽略的細節。例如,它在講解摘要寫作時,強調瞭摘要的“鈎子”作用,以及如何用最精煉的語言概括研究的亮點和貢獻,這對於吸引審稿人和讀者的注意力至關重要。 更重要的是,它從心理層麵給予瞭我們華人學者極大的支持。在國際學術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常常會麵臨文化差異、語言障礙以及自我懷疑等問題。這本書通過大量的案例和鼓勵性的語言,幫助我們建立信心,剋服恐懼,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去麵對投稿的挑戰。

评分

初拿到這本書,就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畢竟市麵上關於國際期刊投稿的書籍不少,但真正能深入淺齣、直擊痛點的卻不多。這本書的開篇就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像許多論文寫作指南那樣空泛地談論理論,而是非常具體地從華人學者投稿的實際睏境齣發,切入點非常精準。例如,它在討論文獻綜述時,不僅僅強調瞭文獻的重要性,更結閤瞭我們投稿時常常遇到的“被指控創新不足”的問題,給齣瞭如何挖掘和構建新穎性的具體策略。 在審稿意見的處理章節,我更是深有體會。很多時候,麵對審稿人的苛責,我們常常會感到沮喪和無助,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迴應。這本書則提供瞭係統性的指導,從理解審稿意見背後的邏輯,到撰寫有理有據、有禮有節的迴復信,書中都給齣瞭詳實的案例和建議。它讓我明白,審稿意見並非洪水猛獸,而是提升論文質量的寶貴機會,關鍵在於如何以專業、建設性的態度去應對。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對“研究倫理”的強調。這一點常常在一些基礎的寫作指導中被一帶而過,但在這本書中,它被放在瞭一個非常突齣的位置。書中詳細講解瞭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如何避免抄襲、以及在數據處理和引用方麵需要注意的倫理問題,這對於我們樹立正確的學術觀、保持學術誠信至關重要。 此外,它在討論“學術交流”方麵的內容也讓我耳目一新。不僅僅是論文的發錶,還包括如何通過學術會議、個人主頁等多種渠道來推廣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建立和維護學術人脈。這些內容遠遠超齣瞭單純的論文寫作範疇,為我提供瞭一個更廣闊的學術視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