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第一本针对华人学者投稿国际期刊的实务写作专书

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第一本针对华人学者投稿国际期刊的实务写作专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期刊论文
  • 学术写作
  • 国际期刊
  • 投稿技巧
  • 科研论文
  • 写作指南
  • 华人学者
  • 论文发表
  • 学术出版
  • 科研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内第一位湿地国际期刊(SCI)副主编,第一本针对华人学者撰写国际期刊的写作方式、投稿、发表的武功秘笈,以过来人分享心路历程,探讨研究理论及写作实务技巧,以及案例操作的know-how专业宝典。

  适用于学者撰写国际期刊写作时参考,并可用于研究所教授研究方法及期刊写作之专业训练教材。
探索前沿:当代科学研究的突破与应用 本书聚焦于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交叉学科领域取得的关键性研究进展及其对社会、技术和理论结构的深远影响。我们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审视当今科学发现的复杂性、跨学科融合的趋势,以及这些成果如何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与政策指导。 第一部分:基础科学的范式转移与新大陆的发现 本部分将系统梳理近二十年来,基础物理学、化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内发生的根本性变革。 1. 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科学的前沿进展 深入剖析拓扑绝缘体、二维材料(如石墨烯的衍生材料)在电子学和能源存储方面的革命性潜力。本书详述了超导临界温度的突破性研究,以及如何利用量子模拟器来探索传统计算手段难以触及的复杂多体系统。重点讨论了自旋电子学和光子学如何重塑信息处理的速度与效率,以及在极端环境(如高压、低温)下新材料的结构稳定性与可控合成技术。我们特别关注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材料性质预测模型如何加速了新功能材料的筛选与设计过程。 2. 生命科学的“大数据”时代:组学与合成生物学 本章细致考察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描绘生物体的复杂图景。我们探讨了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肿瘤异质性研究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空间转录组学如何揭示组织结构中的细胞互作网络。在合成生物学方面,本书深入分析了CRISPR-Cas系统在基因编辑效率和脱靶效应控制上的最新进展,以及如何利用工程化微生物细胞工厂来高效生产生物燃料、药物中间体和新型生物材料。此外,对人脑图谱计划(Human Brain Project)等大规模神经科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初步发现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3. 理论化学与计算方法学的飞跃 阐述了密度泛函理论(DFT)在描述复杂分子体系电子结构方面的局限性与突破。重点介绍了高精度量子化学方法,如耦合簇理论(Coupled Cluster)在处理强关联电子体系时的应用进展。本书还详细介绍了计算流体力学(CFD)在湍流建模、气候模拟中的最新迭代,以及如何结合高性能计算(HPC)架构,实现对大型生物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实时监测与分析。 --- 第二部分:信息革命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本部分关注信息技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科学研究的范式,并探讨了新一代计算架构的构建。 4. 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与跨模态应用 超越传统的监督学习范式,本书深入探讨了自监督学习、生成对抗网络(GANs)和变分自编码器(VAEs)在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时的内在机制。我们分析了Transformer架构如何从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扩展至图像识别、蛋白质结构预测(如AlphaFold的原理性突破)以及复杂系统状态的监测。关于模型的可解释性(XAI)与鲁棒性测试,本书提供了当前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几种方法论,用以评估AI决策的可靠性与公平性。 5. 量子计算的里程碑与挑战 详细介绍了超导量子比特、离子阱和光子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路径及其各自的优势与瓶颈。本书着重分析了实现“量子优越性”后,如何向“容错量子计算”迈进的关键技术障碍,包括量子纠错码的效率和退相干时间的控制。同时,本书也对量子机器学习(QML)和量子优化算法(如QAOA)在解决实际工业问题中的潜力进行了冷静的评估。 6. 网络科学与复杂系统的演化动力学 探讨了如何利用大规模网络分析工具来理解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信息传播路径中的涌现现象。本书剖析了动态网络中的社区发现算法、信息级联模型的有效性,以及如何识别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以增强系统的韧性或加速其演化。特别关注了针对虚假信息传播和金融市场波动的复杂系统建模实践。 --- 第三部分:跨学科研究的前沿应用与社会影响 本部分着眼于基础科学发现如何被应用于解决全球性的重大挑战,并引发深刻的伦理与政策讨论。 7.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能源的科学解决方案 全面评估了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新型多孔材料(如MOFs)在气体分离中的性能优化。在能源领域,本书聚焦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提升、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突破,以及聚变能研究(如ITER项目)的最新进展及其对未来能源结构的潜在重塑。书中对气候模型的改进,特别是对极端天气事件预测精度的提升,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8. 生物医学工程与个性化医疗的未来 本书深入探讨了再生医学的最新成就,包括3D生物打印技术在器官功能替代中的应用,以及干细胞分化调控的分子机制。在药物研发方面,我们分析了AI驱动的靶点识别、小分子设计和临床试验优化策略。对微生物组(Microbiome)与宿主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以及基于个体基因组信息的精准用药方案设计,构成了本章的重点。 9. 伦理、治理与科学的社会责任 随着研究能力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基因编辑和强人工智能的出现,本书将最后一部分献给对科学治理和伦理规范的探讨。我们分析了不同司法管辖区在监管新兴技术(如自动驾驶汽车、增强现实技术)方面的差异,并讨论了科学研究如何更好地与公众沟通,以应对“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挑战。强调了研究诚信、数据共享标准以及构建更具包容性和透明度的科研生态系统的必要性。 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旨在为科研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对当代科学发展趋势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和把握21世纪科学脉搏的权威参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方伟达


  现职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SWS)亚洲委员会主席
  拉姆萨湿地公约科学技术审查委员会观察员
  Wetlands(SCI期刊)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
  社团法人台湾湿地学会秘书长

  学历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生态系统科学暨管理哲学博士
  美国哈佛大学景观建筑设计硕士
  美国亚历桑那州立大学环境规划硕士
  国立中兴大学(台北大学)地政学系法学士

  经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环境安全卫生中心主任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中华大学观光与会议展览学士学位学程助理教授
  中华大学休闲游憩规划与管理学系助理教授
  东海大学景观学系所客座助理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国立台南大学生态旅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哈佛大学中华民国学生联谊会会长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荐任科员
  台北县三重地政事务所课员

  考试
  80年高考土地行政人员及格
  88年教育部公费留学考试第一名(海岸湿地保护及复育学门)

  着作
  《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休闲设施管理》、《生态旅游》、《国际会议与会展产业概论》、《节庆观光与民俗》、《图解–如何举办会展活动SOP标准流程和案例分析》、《图解–节庆观光与民俗SOP标准流程和案例分析》、《湿地工程与科学》(译作)(以上均为五南出版)、《城乡:生态规划、设计与批判》(六合)、《听,湿地在唱歌:城市的生态复育手册》(新自然主义)、《生态瞬间》(前卫)(新闻局金鼎奖)。

  荣誉
  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SWS)领袖服务奖(2011 & 2017 President’s Service Award)、Wetlands(SCI期刊)年度最佳副主编奖(2015 Wilcox Award)、106年度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业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优秀年轻学者研究计画、福特保育暨环保奖、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网站
  www.wei-ta.net/

图书目录

自序
献词
楔子《扉页诗》

第一篇 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基础篇
第一章 为什么要做研究?
第一节 研究的哲学
第二节 研究的价值
第三节 研究的逻辑
第四节 融合式推论
第二章 逻辑理论与实验方法
第一节 科学研究范畴
第二节 逻辑理论研究
第三节 量化实验研究
第三章 调查方法与观察方法      
第一节 量化调查研究
第二节 质性观察研究
第三节 诠释结果

第二篇   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应用篇
第四章   论文规划与管理
第一节 发表简史
第二节 拟定命题
第三节 拟定架构
第四节 资料管理
第五章   实证型论文撰写方法
第一节 关键要素
第二节 撰写正文
第三节 撰写标题和摘要
第四节 检查格式和书目
第六章   非实证型论文撰写方法
第一节 关键要素
第二节 言谈分析
第三节 叙说分析
第四节 检查谬误
第五节 检查格式和书目
第七章   期刊论文投稿分析
第一节 目标分析
第二节 投稿过程
第三节 审查程序
第八章   论文期刊评估与影响
第一节 期刊索引
第二节 期刊影响
第三节 数位典藏
第九章   学术名誉与研究伦理
第一节 学术剽窃
第二节 研究伦理
第十章 研究赋权与生涯经营
第一节 发表赋权
第二节 组织分享
第三节 自我成长

附录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自序
   
   「论文」是甚么?「期刊论文」是甚么?我们东方人从小的训练,就没有写期刊论文这一回事。以现今的观念来说,论文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在学术专论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的文章。
     
  我对于论文的最初概念,来自于成书于三世纪的重要典籍《典论》中的〈论文〉。三国时代曹丕(西元187-226年)在《典论》中的〈论文〉向来受传统文学研究者所重视,系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专论文学的批评文章。然而,《典论》中的〈论文〉的概念,和现在西方所称的学术论文概念中,相距甚远。唯一东方人在投稿西方国家所出版的国际期刊被退稿时,只能以曹丕的〈论文〉中的论述自我安慰。因为曹丕在〈论文〉上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因为文人相轻嘛,所以我的期刊论文刊登不了;也许被退稿了,只能自我安慰一下,不是我的文章写不好,只是因为学者之间互相轻视嘛!曹丕又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这又是一种文人皇帝在身为太子殿下时的一种自我期许,但是以现今的观点来看,也太高估了文章的价值。
     
  如果我们将西元3世纪的东方观点套用在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上,不能说观念完全错误;但是投稿的过程中,以这种东方传统思维建构在期刊投稿上,将会伤痕累累。首先,期刊论文不被接受,和「文人相轻」无关,因为现在很多期刊都是双盲式匿名同侪审查(double-blind peer reviews),一位审查者,在期刊刊登之前,也不知道审查到谁的稿件。此外,被退稿的原因很多,可能是论文写作不佳、逻辑论述有问题、统计方法错误、研究态度不严谨有关;此外,在西方科技一日千里之下,期刊论文的生命週期(life cycle)有限。人的寿命有期限,期刊论文的寿命也有期限,很多早期期刊的论述,已经由后期文章的理论所推翻。曹丕所说的「未若文章之无穷」是自我高估。

  英国哲人波普(Alexander Pope, 1688-1744)曾说:「自然和自然的法则隐藏在黑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一切豁然开朗」。但是波普没有想到的是,由于科学的演进,17世纪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撰写《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后,旧有科学革命产生的物理原理,也因为在20世纪爱因斯坦对于相对论理论的发现,推翻了牛顿系统中绝对的时间观念,而有了革命性的科学理论变化。因为在西方学科中,喜欢谈到科学之间的典范转移(paradigm shift),也就是新颖的论述会改变旧有的论述,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考验之下,很多研究结果即使在当代通过了检验,但是一旦理论过时了,就会遭到淘汰的命运。所以,没有「文章之无穷」这回事。
     
  然而,传统东方文化的阴影笼罩于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之中。从西元3世纪到19世纪,中国用论文撰写当作科举考试的方式。隋炀帝在西元605年设下进士科取士,成为以后的科举的滥觞。科举制度延续了1300多年,甚至现行台湾的公务人员考选制度,亦是从科举制度演变而来。这个制度,需要「关起门来绞尽脑汁写论文」。从明朝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的八股文,学者的思想被四书五经所束缚,导致官僚主义的阴魂垄罩全中国,让中国的科学技术研究力量逐渐萎缩。这一套任官考选的制度,和西方文化中,通过理性学术思考撰写期刊论文的方式,扞格不入。导致千年以下中国的科学思考模式,沦入更为黑暗的时代。当然,中国不是没有科技。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所谈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谈到古代中国科学。我看了半天,还是觉得我们过去即使有科技(technology),而无科学(science);这些科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我认为科技即使囿于当代整体技术上的限制,在当时即使没有进步发展的空间;但是科学的理论发展,依然有相当宽广,可兹进步的论述空间。
     
  当然,中国古代搞科技的人,没有建造科学理论,甚至推翻科学理论的雄心。这是我们文化中的,缺乏「科学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的精神。我们的革命,只知杀人流血的革命,不知科学进步的革命。谈到革命,人人色变,但是却不知道,「革命」就是「革心」,是在理论中进行最后的淬炼和启迪。但是,最弔诡的观念是,在西方,甚至在哈佛大学,谢平(Steven Shapin, 1943-)都说,西方没有「科学革命」这回事。但是,这些学者崇尚的为“This idea must die! ”。也就是柏克曼(John Brockman, 1941-)编的书所谈的:《这个观念该淘汰了:顶尖专家们认为会妨碍科学发展的理论》(Shapin, 1998; Brockman, 2015)。
     
  所以,东方和西方,在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的态度上,差异就很大。中国读书人崇尚孔子(551-479 BC),四书五经都以孔子思想为依归,所有的理论不能超过孔子,因为孔子的形象被皇权时代营造成为学术发展的终极目标。但是,当学生樊迟请问学稼,孔子说:「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孔子说:「吾不如老圃。」如果我们用这一套传统重人文、轻实用的观念,在近代学术顶尖的大学中进行教学,就不会设立农艺系和园艺系了。因为连孔子都觉得直接向农夫学习农稼和圃稼会比较好,大学生还需要向大学教授学习园艺和农艺的技艺吗?孔子的学生子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第十一》。看起来中国人重视现实的安生乐命,崇古薄今,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不感到兴趣,也认为不重要。

  因此,古代中国没有西方神学悠久的历史,也没有科学和神学争辩的历史过程。学者对于死后世界,也缺乏科学探索的兴趣。从科学的理解来看,中国科学从孔子时代,就註定了保守的命运。但是:「梅花寒中开,学问苦中成」。我还是相信传统中国老祖宗的俗谚,只是我採用疑古的「思索」,代替信史的「死背」。当每天我在黎明前就会起床,开始一天的思索工作。碰到现实生活中不懂的疑惑,还是会对历史所留下来的教诲和书籍起疑心。这是传统中国读书人所不准的,因为起疑是一种禁忌,为传统宗教、科举制度,以及政治官场所不许的。这也是传统中国文化中,最缺乏的科学精神。
     
  西元1716年数学家莱布尼兹(Gottfried Leibniz)写了《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为东方思想的保守性进行翻案,对「子不语怪力乱神」解释如下:「孔子不愿解释自己关于自然事物的神灵思想;他认为在天空、时令、山脉,以及其他无生命物的神灵当中,要崇敬的只是最高神、上帝、太极和理。但是他不相信民众能够将最高神,从自身感官所能接触的事物中分离开来,所以他不想宣扬这种思想。」莱布尼兹指出,《论语》中的孔子很少谈到天道,甚至敬鬼神而远之,鲜明地表现了孔子的务实态度(秦家懿,1999)。
     
  但是西方经历了宗教改革之后,对于保守教派抑制人类思惟方式,泯灭人类对于真理追求的作为,引起了有志之士的反感。随着东方和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有些传教士宁可到东方这一块神秘的沃土中来传教,而不愿意留在对于宗教意识逐渐淡薄的西方世界。法国耶稣会士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 1881-1955)在1947年写下《远东的精神贡献》中说:「东西方相互靠近的问题已经被讨论得那么多,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据我看,结合是或早或晚要到来的,如果这种结合开始了,那么它将按一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更像数条河流一起,沖向其中一条打开的缺口,穿过一道共同的屏障。」(德日进,2008)。 
     
  我们从德日进的论述中观察,西方文化对于真理的辩证,是以科学为依归。从17世纪开始,笛卡儿(René Descartes,1596-1650)对于现实世界「普遍怀疑」的主张,讨论思考(心灵)和外在世界(物质)、人类灵魂、二元存在、空间占有的哲学关系。当然,这些讨论自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三百多年来在西方哲学界是治丝愈棼,到现在「心灵」和「物体」之二元对立关系,到底是唯物还是唯心,目前还是众说纷纭,没一个说得准。
     
  科学发现是追求宇宙真理的一种真知表现。在西方,撰写论文就是进行科学研究之后,展现科学研究成果的发表。从东方学者研究的角度来看,处于东亚边陲地带的华人学者以英文撰写发表论文,在研究发表中,以英文投稿的比例越来越高的情形来看,东西文化汇灿,将以更为开放的方法,将期刊论文以更为众人所知的方式进行。在论文写作方法,也将从学术祭坛上一步一步地走下阶梯,进入俗世凡尘,以「文化脉络」的角度,进行论文的发抒。因此,科学的进步,将纳入全体人类的思想,不分东方和西方,并且以开放式期刊论文发表的形式,进行科学思维和真理的交流。
     
  本书《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是因应华人学者在学术上发表的需要,探讨期刊论文的个人写作心路历程。并且思索初步踏入学术界的新人,如何进行社会角色扮演和学术领域攻坚的一本叙事书(narrative book)。在东亚国家,从一位博士生的训练,要通过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断定是否能够独立研究,借以评断是否能够获得博士学位;到博士毕业后,好不容易争取成为教授门下的博士后研究员。当一位博士后研究员之后,还要申请大学助理教授的教职,也是借由论文发表质和量的评断;当助理教授要升等为副教授,到副教授要升等为教授的漫长过程中,期刊论文比重,在学术评鑑和升等评分上所占的比例极高。虽然,我们的文化不是西方文化,但是为了能够达到和国际学者之间的交流,许多学科以英文为主,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但是,从期刊写作的方式到投稿的过程,都是学术研究者淬砺奋发、夙夜匪懈的成长过程。这也是笔者愿意赔上个人学术期刊论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撰写这一本《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专书的原因,其目的是要探讨学术论文发表的过程、方法和写作方式,以过来人的心路历程,提供给新进学者的参考。
     
  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对于学术期刊的定义,认为期刊是:「定期或以宣告的周期出版,准备无限期发行的一种连续性出版品,通常出版周期短于一年。每期依据数字或日期顺序编号发行,通常刊登独立的论文、故事、和其他作品;至于一般新闻的报纸、议事录、论文集、或机关团体的会议出版品都不属于期刊的范围。」然而,期刊论文的写作方式,依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不同,撰写方式亦有差异。笔者运用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进行教学、研究,辅导学生撰写学位论文,在校外进行社会公益演讲、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办理环境教育活动,协助Marinus Otte总编辑主编Wetlands(SCI)期刊。在写作SCI、SSCI期刊文章的空档,利用2017年的寒假到春假期间,凌晨三、四点即起,振臂疾书进行《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的撰写工作。期间还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罗列的拉姆萨湿地公约总部,以拉姆萨公约科学技术审查委员会观察员的名义,以第一位台湾学者参与拉姆萨公约专家会议的名义,到瑞士日内瓦参加了拉姆萨公约为期一星期的第20届科学技术审查会议(20th meeting of the STRP, Ramsar Convention)。在旅欧期间,笔者还是勤写不辍,确定全书强调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的世界观点,根本上应该确认「论文发表」是人类福祉(human welfare)的服务范畴(宋楚瑜,2014)。从论文撰写上看来,指导知识,到建构知识,到解构知识,这些都是学问,但是「学问、学问」,要到豁然开朗的「大家知识」(grand knowledge),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
     
  本书在写作中区分为《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基础篇》和《应用篇》两个篇章,第一篇命名为《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基础篇》,包含了做研究的基础知识,内容涵括了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以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质性研究、量化研究、信度和效度等章节进行梳理。在《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应用篇》方面,纳入论文规划与管理,以申请计画、拟定命题、拟定架构、资料管理进行论文撰写前备知识的分析。在撰写方法中,以撰写摘要、撰写正文、撰写结论、列出书目进行剖析,以期刊论文进行应用分析,例如市场分析、审查程序、投稿过程、审查回复、文章刊登进行说明。此外,为了推动研究伦理与学术名誉,以专章探讨学术剽窃、研究伦理的专门议题。在最后一章中,以期刊论文全盘进行策划与设计,通过研究生涯策划与经营,以规划团队,谈到发表赋权、组织分享、自我成长,进行学术生涯滚动式管理规划,以求学者未来学术发展的展望。全书应用整合性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撰写的参考文献,进行文字编排和内容撰写,形成以图解、表格和文字等视觉化呈现的教科书。
   
  《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兼具阐释理论观念,建构实务know-how写作技巧的优点,适用于学者撰写国际期刊写作时参考,并可用于研究所进行期刊写作之专业训练教材。本书力图建构国内外研究论文的理论体系,以扎实的理论和实务基础,进行逻辑论述分析;在实务进阶运用阶段,佐以案例操作及规划练习。本书借由严谨的专书及论文考据方法,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精神,将成果进行汇总,以提供行家斧正。
   
  自叙最后,总是想到祖先家训。历代祖先,纵有官居极品,贵为「帝王之师」,但是祖先遗训,还是希望我们这些世代子孙,即使未能「在朝」贡献所学,奉献国家社稷;至少「在野」要当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方氏族谱上记载着:「引钖希宏大,光朝肇本基。启承时绍祖,忠孝世为师」。钖为中国古代以来印刷文物之重要工具,引钖是希望后代子孙读书考试,执钖笏以谏明君,俾益良政治世,宏图治国,以利泽天下。此一光宗耀祖之举,需要依「风水、功德及读书」方法,方可继承祖先遗训,俾世世代代教忠教孝,为「帝王师」,为「将帅师」,为「教授师」,为「世人师」。

方伟达   志于 波多黎各2017.06.07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落地性”。它没有停留在“写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到“怎么写”、“怎么投”的细节。例如,在讨论期刊选择时,它不仅仅给出了选择高影响因子期刊的建议,还详细分析了不同学科领域期刊的特点、审稿周期、以及投稿时需要注意的“潜规则”,这对于我们避免盲目投稿、提高命中率非常有指导意义。 另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部分是关于“投稿后”的环节。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写完论文、投出去就万事大吉了,但实际上,投稿后的跟进、沟通,以及面对拒稿后的心态调整和再投稿策略,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在这方面也给予了充分的指导,让我在面对复杂的投稿过程时,能够更加从容和有条理。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就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国际期刊投稿的书籍不少,但真正能深入浅出、直击痛点的却不多。这本书的开篇就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许多论文写作指南那样空泛地谈论理论,而是非常具体地从华人学者投稿的实际困境出发,切入点非常精准。例如,它在讨论文献综述时,不仅仅强调了文献的重要性,更结合了我们投稿时常常遇到的“被指控创新不足”的问题,给出了如何挖掘和构建新颖性的具体策略。 在审稿意见的处理章节,我更是深有体会。很多时候,面对审稿人的苛责,我们常常会感到沮丧和无助,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回应。这本书则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从理解审稿意见背后的逻辑,到撰写有理有据、有礼有节的回复信,书中都给出了详实的案例和建议。它让我明白,审稿意见并非洪水猛兽,而是提升论文质量的宝贵机会,关键在于如何以专业、建设性的态度去应对。

评分

我一直认为,科学研究的成果需要通过高质量的论文来传播,而投稿到国际期刊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实务写作”这四个字,它所涵盖的内容,从选题的立意,到文章结构的搭建,再到语言的润色,几乎囊括了论文写作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讲解图表制作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格式要求,而是从如何让图表“说话”,如何更有效地传递研究信息,如何避免常见的误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这对于提升论文的视觉呈现效果非常有帮助。 此外,这本书在翻译和语言表达方面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很多华人学者在英文写作方面存在语言障碍,这不仅影响了论文的可读性,甚至可能导致研究成果被误解。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词汇选择建议,并且通过对比的方式,清晰地呈现了地道英文表达与中式英文表达的差异,这对于提高我们英文写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评分

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国际期刊的投稿流程和潜规则知之甚少。这本书就像一本“秘籍”,为我揭示了许多以往被忽略的细节。例如,它在讲解摘要写作时,强调了摘要的“钩子”作用,以及如何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研究的亮点和贡献,这对于吸引审稿人和读者的注意力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它从心理层面给予了我们华人学者极大的支持。在国际学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常常会面临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以及自我怀疑等问题。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和鼓励性的语言,帮助我们建立信心,克服恐惧,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投稿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研究伦理”的强调。这一点常常在一些基础的写作指导中被一带而过,但在这本书中,它被放在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书中详细讲解了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如何避免抄袭、以及在数据处理和引用方面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这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学术观、保持学术诚信至关重要。 此外,它在讨论“学术交流”方面的内容也让我耳目一新。不仅仅是论文的发表,还包括如何通过学术会议、个人主页等多种渠道来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学术人脉。这些内容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论文写作范畴,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