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论文」是甚么?「期刊论文」是甚么?我们东方人从小的训练,就没有写期刊论文这一回事。以现今的观念来说,论文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在学术专论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的文章。
我对于论文的最初概念,来自于成书于三世纪的重要典籍《典论》中的〈论文〉。三国时代曹丕(西元187-226年)在《典论》中的〈论文〉向来受传统文学研究者所重视,系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专论文学的批评文章。然而,《典论》中的〈论文〉的概念,和现在西方所称的学术论文概念中,相距甚远。唯一东方人在投稿西方国家所出版的国际期刊被退稿时,只能以曹丕的〈论文〉中的论述自我安慰。因为曹丕在〈论文〉上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因为文人相轻嘛,所以我的期刊论文刊登不了;也许被退稿了,只能自我安慰一下,不是我的文章写不好,只是因为学者之间互相轻视嘛!曹丕又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这又是一种文人皇帝在身为太子殿下时的一种自我期许,但是以现今的观点来看,也太高估了文章的价值。
如果我们将西元3世纪的东方观点套用在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上,不能说观念完全错误;但是投稿的过程中,以这种东方传统思维建构在期刊投稿上,将会伤痕累累。首先,期刊论文不被接受,和「文人相轻」无关,因为现在很多期刊都是双盲式匿名同侪审查(double-blind peer reviews),一位审查者,在期刊刊登之前,也不知道审查到谁的稿件。此外,被退稿的原因很多,可能是论文写作不佳、逻辑论述有问题、统计方法错误、研究态度不严谨有关;此外,在西方科技一日千里之下,期刊论文的生命週期(life cycle)有限。人的寿命有期限,期刊论文的寿命也有期限,很多早期期刊的论述,已经由后期文章的理论所推翻。曹丕所说的「未若文章之无穷」是自我高估。
英国哲人波普(Alexander Pope, 1688-1744)曾说:「自然和自然的法则隐藏在黑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一切豁然开朗」。但是波普没有想到的是,由于科学的演进,17世纪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撰写《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后,旧有科学革命产生的物理原理,也因为在20世纪爱因斯坦对于相对论理论的发现,推翻了牛顿系统中绝对的时间观念,而有了革命性的科学理论变化。因为在西方学科中,喜欢谈到科学之间的典范转移(paradigm shift),也就是新颖的论述会改变旧有的论述,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考验之下,很多研究结果即使在当代通过了检验,但是一旦理论过时了,就会遭到淘汰的命运。所以,没有「文章之无穷」这回事。
然而,传统东方文化的阴影笼罩于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之中。从西元3世纪到19世纪,中国用论文撰写当作科举考试的方式。隋炀帝在西元605年设下进士科取士,成为以后的科举的滥觞。科举制度延续了1300多年,甚至现行台湾的公务人员考选制度,亦是从科举制度演变而来。这个制度,需要「关起门来绞尽脑汁写论文」。从明朝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的八股文,学者的思想被四书五经所束缚,导致官僚主义的阴魂垄罩全中国,让中国的科学技术研究力量逐渐萎缩。这一套任官考选的制度,和西方文化中,通过理性学术思考撰写期刊论文的方式,扞格不入。导致千年以下中国的科学思考模式,沦入更为黑暗的时代。当然,中国不是没有科技。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所谈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谈到古代中国科学。我看了半天,还是觉得我们过去即使有科技(technology),而无科学(science);这些科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我认为科技即使囿于当代整体技术上的限制,在当时即使没有进步发展的空间;但是科学的理论发展,依然有相当宽广,可兹进步的论述空间。
当然,中国古代搞科技的人,没有建造科学理论,甚至推翻科学理论的雄心。这是我们文化中的,缺乏「科学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的精神。我们的革命,只知杀人流血的革命,不知科学进步的革命。谈到革命,人人色变,但是却不知道,「革命」就是「革心」,是在理论中进行最后的淬炼和启迪。但是,最弔诡的观念是,在西方,甚至在哈佛大学,谢平(Steven Shapin, 1943-)都说,西方没有「科学革命」这回事。但是,这些学者崇尚的为“This idea must die! ”。也就是柏克曼(John Brockman, 1941-)编的书所谈的:《这个观念该淘汰了:顶尖专家们认为会妨碍科学发展的理论》(Shapin, 1998; Brockman, 2015)。
所以,东方和西方,在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的态度上,差异就很大。中国读书人崇尚孔子(551-479 BC),四书五经都以孔子思想为依归,所有的理论不能超过孔子,因为孔子的形象被皇权时代营造成为学术发展的终极目标。但是,当学生樊迟请问学稼,孔子说:「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孔子说:「吾不如老圃。」如果我们用这一套传统重人文、轻实用的观念,在近代学术顶尖的大学中进行教学,就不会设立农艺系和园艺系了。因为连孔子都觉得直接向农夫学习农稼和圃稼会比较好,大学生还需要向大学教授学习园艺和农艺的技艺吗?孔子的学生子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第十一》。看起来中国人重视现实的安生乐命,崇古薄今,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不感到兴趣,也认为不重要。
因此,古代中国没有西方神学悠久的历史,也没有科学和神学争辩的历史过程。学者对于死后世界,也缺乏科学探索的兴趣。从科学的理解来看,中国科学从孔子时代,就註定了保守的命运。但是:「梅花寒中开,学问苦中成」。我还是相信传统中国老祖宗的俗谚,只是我採用疑古的「思索」,代替信史的「死背」。当每天我在黎明前就会起床,开始一天的思索工作。碰到现实生活中不懂的疑惑,还是会对历史所留下来的教诲和书籍起疑心。这是传统中国读书人所不准的,因为起疑是一种禁忌,为传统宗教、科举制度,以及政治官场所不许的。这也是传统中国文化中,最缺乏的科学精神。
西元1716年数学家莱布尼兹(Gottfried Leibniz)写了《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为东方思想的保守性进行翻案,对「子不语怪力乱神」解释如下:「孔子不愿解释自己关于自然事物的神灵思想;他认为在天空、时令、山脉,以及其他无生命物的神灵当中,要崇敬的只是最高神、上帝、太极和理。但是他不相信民众能够将最高神,从自身感官所能接触的事物中分离开来,所以他不想宣扬这种思想。」莱布尼兹指出,《论语》中的孔子很少谈到天道,甚至敬鬼神而远之,鲜明地表现了孔子的务实态度(秦家懿,1999)。
但是西方经历了宗教改革之后,对于保守教派抑制人类思惟方式,泯灭人类对于真理追求的作为,引起了有志之士的反感。随着东方和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有些传教士宁可到东方这一块神秘的沃土中来传教,而不愿意留在对于宗教意识逐渐淡薄的西方世界。法国耶稣会士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 1881-1955)在1947年写下《远东的精神贡献》中说:「东西方相互靠近的问题已经被讨论得那么多,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据我看,结合是或早或晚要到来的,如果这种结合开始了,那么它将按一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更像数条河流一起,沖向其中一条打开的缺口,穿过一道共同的屏障。」(德日进,2008)。
我们从德日进的论述中观察,西方文化对于真理的辩证,是以科学为依归。从17世纪开始,笛卡儿(René Descartes,1596-1650)对于现实世界「普遍怀疑」的主张,讨论思考(心灵)和外在世界(物质)、人类灵魂、二元存在、空间占有的哲学关系。当然,这些讨论自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三百多年来在西方哲学界是治丝愈棼,到现在「心灵」和「物体」之二元对立关系,到底是唯物还是唯心,目前还是众说纷纭,没一个说得准。
科学发现是追求宇宙真理的一种真知表现。在西方,撰写论文就是进行科学研究之后,展现科学研究成果的发表。从东方学者研究的角度来看,处于东亚边陲地带的华人学者以英文撰写发表论文,在研究发表中,以英文投稿的比例越来越高的情形来看,东西文化汇灿,将以更为开放的方法,将期刊论文以更为众人所知的方式进行。在论文写作方法,也将从学术祭坛上一步一步地走下阶梯,进入俗世凡尘,以「文化脉络」的角度,进行论文的发抒。因此,科学的进步,将纳入全体人类的思想,不分东方和西方,并且以开放式期刊论文发表的形式,进行科学思维和真理的交流。
本书《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是因应华人学者在学术上发表的需要,探讨期刊论文的个人写作心路历程。并且思索初步踏入学术界的新人,如何进行社会角色扮演和学术领域攻坚的一本叙事书(narrative book)。在东亚国家,从一位博士生的训练,要通过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断定是否能够独立研究,借以评断是否能够获得博士学位;到博士毕业后,好不容易争取成为教授门下的博士后研究员。当一位博士后研究员之后,还要申请大学助理教授的教职,也是借由论文发表质和量的评断;当助理教授要升等为副教授,到副教授要升等为教授的漫长过程中,期刊论文比重,在学术评鑑和升等评分上所占的比例极高。虽然,我们的文化不是西方文化,但是为了能够达到和国际学者之间的交流,许多学科以英文为主,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但是,从期刊写作的方式到投稿的过程,都是学术研究者淬砺奋发、夙夜匪懈的成长过程。这也是笔者愿意赔上个人学术期刊论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撰写这一本《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专书的原因,其目的是要探讨学术论文发表的过程、方法和写作方式,以过来人的心路历程,提供给新进学者的参考。
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对于学术期刊的定义,认为期刊是:「定期或以宣告的周期出版,准备无限期发行的一种连续性出版品,通常出版周期短于一年。每期依据数字或日期顺序编号发行,通常刊登独立的论文、故事、和其他作品;至于一般新闻的报纸、议事录、论文集、或机关团体的会议出版品都不属于期刊的范围。」然而,期刊论文的写作方式,依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不同,撰写方式亦有差异。笔者运用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进行教学、研究,辅导学生撰写学位论文,在校外进行社会公益演讲、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办理环境教育活动,协助Marinus Otte总编辑主编Wetlands(SCI)期刊。在写作SCI、SSCI期刊文章的空档,利用2017年的寒假到春假期间,凌晨三、四点即起,振臂疾书进行《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的撰写工作。期间还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罗列的拉姆萨湿地公约总部,以拉姆萨公约科学技术审查委员会观察员的名义,以第一位台湾学者参与拉姆萨公约专家会议的名义,到瑞士日内瓦参加了拉姆萨公约为期一星期的第20届科学技术审查会议(20th meeting of the STRP, Ramsar Convention)。在旅欧期间,笔者还是勤写不辍,确定全书强调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的世界观点,根本上应该确认「论文发表」是人类福祉(human welfare)的服务范畴(宋楚瑜,2014)。从论文撰写上看来,指导知识,到建构知识,到解构知识,这些都是学问,但是「学问、学问」,要到豁然开朗的「大家知识」(grand knowledge),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
本书在写作中区分为《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基础篇》和《应用篇》两个篇章,第一篇命名为《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基础篇》,包含了做研究的基础知识,内容涵括了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以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质性研究、量化研究、信度和效度等章节进行梳理。在《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应用篇》方面,纳入论文规划与管理,以申请计画、拟定命题、拟定架构、资料管理进行论文撰写前备知识的分析。在撰写方法中,以撰写摘要、撰写正文、撰写结论、列出书目进行剖析,以期刊论文进行应用分析,例如市场分析、审查程序、投稿过程、审查回复、文章刊登进行说明。此外,为了推动研究伦理与学术名誉,以专章探讨学术剽窃、研究伦理的专门议题。在最后一章中,以期刊论文全盘进行策划与设计,通过研究生涯策划与经营,以规划团队,谈到发表赋权、组织分享、自我成长,进行学术生涯滚动式管理规划,以求学者未来学术发展的展望。全书应用整合性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撰写的参考文献,进行文字编排和内容撰写,形成以图解、表格和文字等视觉化呈现的教科书。
《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兼具阐释理论观念,建构实务know-how写作技巧的优点,适用于学者撰写国际期刊写作时参考,并可用于研究所进行期刊写作之专业训练教材。本书力图建构国内外研究论文的理论体系,以扎实的理论和实务基础,进行逻辑论述分析;在实务进阶运用阶段,佐以案例操作及规划练习。本书借由严谨的专书及论文考据方法,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精神,将成果进行汇总,以提供行家斧正。
自叙最后,总是想到祖先家训。历代祖先,纵有官居极品,贵为「帝王之师」,但是祖先遗训,还是希望我们这些世代子孙,即使未能「在朝」贡献所学,奉献国家社稷;至少「在野」要当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方氏族谱上记载着:「引钖希宏大,光朝肇本基。启承时绍祖,忠孝世为师」。钖为中国古代以来印刷文物之重要工具,引钖是希望后代子孙读书考试,执钖笏以谏明君,俾益良政治世,宏图治国,以利泽天下。此一光宗耀祖之举,需要依「风水、功德及读书」方法,方可继承祖先遗训,俾世世代代教忠教孝,为「帝王师」,为「将帅师」,为「教授师」,为「世人师」。
方伟达 志于 波多黎各2017.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