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讲你有在听吗?论文写作之规范及格式(第三刷)

老师在讲你有在听吗?论文写作之规范及格式(第三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论文写作
  • 学术规范
  • 毕业论文
  • 论文格式
  • 写作技巧
  • 研究生
  • 本科生
  • 学术研究
  • 规范化写作
  • 文献引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大教授吴珮瑛《老师在讲你有在听吗?-论文写作之规范及格式》,以16年来辅导硕博士班的实战经验,以囊括54%的胜率帮助学子赢得各学会论文奖竞赛的佳绩,精心出版了本书。

  本书酝酿时间极长,经过7次大改版,未出版前的这十多年,吴珮瑛教授的私人讲义早就流传各大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的课堂,常被取用做为上课教材。自2002年之后,吴珮瑛教授多次修改讲义内容,进而全面整理成书,使得这本《老师在讲你有在听吗?-论文写作之规范及格式》更加周延、完整,也更加适合论文写作的授课使用,对于学生的帮助更大。惟,过去流传于校园的讲义,大多为私下取用,即使学界引用原来讲义内容,毕竟不属于「名正言顺」的范畴,而多有困扰之处。

  为此,吴珮瑛教授经翰芦出版公司隆重邀请,决定把原来的讲义做全盘性的整理和出版,让学界的师生能有使用本书内容的「正当性」。

  本书是学术写作规范的最佳示典,小至各种格式的细腻说明,大至如何蒐集资料和态度与心理的健全建立,凡是写作论文期间应该注意的事项,作者都很用心的带领。因此,读者可按图索骥,解决写作论文的各种问题。

  本书精心编排,与坊间类似书籍不同。作者力求本书的结构与论文格式相同,读完本书,宛如实地演练如何为论文铺陈好应有的架构。

  台大教授吴珮瑛在教授论文写作的领域深受好评,精心出版的本书,早就在校园间口耳相传。本书精彩可期,绝对轰动。

  本书内容已正式出版,智慧财产权受法律效用的保障。欢迎做为上课的教材,并欢迎原先引用原讲义的「参考索引」,同步更新引用的出处。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假定图书的详细简介,该图书内容与您提到的《老師在講你有在聽嗎?論文寫作之規範及格式(第三刷)》无关: --- 书名: 《迷航星域的遺產:伽瑪星系探索筆記》 作者: 艾瑞斯·凡恩(Aries Thorne) 出版社: 寰宇視界出版 版次: 初版 页数: 480页 装帧: 精装 定价: 598元 --- 内容简介 《迷航星域的遺產:伽瑪星系探索筆記》 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而是一部融合了硬核科学考察、宇宙考古学发现与深度人类学反思的非虚构叙事作品。本书详尽记录了“先驱者七号”深空探测任务历时十五年,对银河系边缘地带——伽玛星域(Gamma Sector)进行首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全面探索的完整过程与惊人发现。 本书的作者艾瑞斯·凡恩,是本次任务的首席行星地质学家兼任务日志记录官。他以清晰、严谨而又充满敬畏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在人类已知宇宙地图上被长期标记为“虚空”的陌生疆域。 第一部分:远航与寂静的边界 本书伊始,凡恩细腻地描绘了人类文明首次突破银河系核心防御区,进入被认为是宇宙“灰色地带”的伽玛星域的初期体验。他详述了“先驱者七号”在跨越数千光年期间,面对的极端物理挑战:反物质风暴的规避策略、曲率引擎长时间运行下的空间结构扭曲效应,以及船员们在绝对孤独中维持心理稳定的机制。 重点聚焦于任务初期在“薛定谔之环”——一个由高密度暗物质构成的环状结构——的首次接触。凡恩不仅以地质学家的视角分析了暗物质的观测现象,更以哲学家的角度探讨了人类面对“不可知”时的认知局限性。他记录了飞船传感器捕捉到的奇异引力波信号,这些信号的复杂性远超已知的任何自然现象,为后续的重大发现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失落的文明遗迹——“回音之城” “先驱者七号”最重大的发现,是位于一颗编号为“XE-49b”的类地行星上发现的古代人造结构。凡恩将其命名为“回音之城”(The Echoing Metropolis)。这座城市并非由任何已知的碳基或硅基生命建造,其建筑材料具有近乎完美的晶格结构,能够吸收并缓慢释放宇宙背景辐射,仿佛一座巨大的能源缓冲器。 本书用大量的篇幅,通过高分辨率三维重建图像和凡恩的实地考察笔记,详细描述了回音之城的宏大与诡异。城中没有尸骸,没有工具,甚至没有生活痕迹,只有无数刻在晶体墙壁上的复杂符号。凡恩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理论:这个文明可能早已实现了某种形式的“信息上传”或“能量升华”,遗留下的实体结构仅是为了平衡他们离开时对该行星造成的时空扰动。 书中收录了凡恩及其语言学家同事对这些符号的初步破译工作。这些符号似乎记录了该文明的兴衰史,以及他们对“时间”这一维度截然不同的理解——他们似乎能够感知到宇宙的“热寂”并提前布局,以期在某个遥远的未来重新“唤醒”。 第三部分:生物圈的悖论与“生命矩阵” 在XE-49b的极地冰盖下,“先驱者七号”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生物学奇迹——“生命矩阵”。这是一个庞大、互联的地下微生物生态系统,其运作机制完全颠覆了地球生命科学的范式。 凡恩详细记录了对这些生物的取样和分析过程。这些生命体不依赖DNA或RNA进行遗传,而是利用量子纠缠态存储遗传信息,其代谢速率极度缓慢,但自我修复能力近乎完美。更令人不安的是,它们似乎共享一个单一的意识网络。 本书挑战性地探讨了“意识的物理基础”这一终极问题。凡恩通过对比回音之城的结构逻辑与生命矩阵的生物网络,提出了“结构化信息即生命”的假设。他记录了团队试图通过微弱的电磁脉冲与该矩阵进行“交流”的尝试,以及随之而来的,船员们在梦境中共同经历的、关于宇宙创生之初的、模糊而强烈的幻象。 第四部分:返航的抉择与伦理困境 在搜集完关键数据和样本后,“先驱者七号”面临返航。然而,这些发现的重量,远超任务初期设定的权限范围。凡恩坦诚地记录了任务指挥层内部关于“是否应将XE-49b的坐标公之于众”的激烈争论。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充满了深刻的伦理思考。将这种先进到令人恐惧的文明遗迹暴露于尚处于内部冲突和资源争夺阶段的人类社会,是否是负责任的行为?遗迹中蕴含的知识,是能引导人类文明跃升,还是会成为新的毁灭性武器?凡恩以其亲身经历,记录了探索者们在面对超越自身理解的知识面前,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和道德重量。 《迷航星域的遺產》不仅是一份宇宙探索的科学报告,它更是一面映照人类自身局限与潜能的镜子。它迫使读者思考:我们在宇宙中寻找的“高级文明”,最终会不会成为我们无法承受的“遗产”?本书以严谨的科学论证和史诗般的叙事张力,为后现代的宇宙学研究和哲学思辨,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参照系。它无疑是当代太空探索纪实文学中的一座里程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珮瑛

  现任
  .国立台湾大学农业经济学系教授

  学历
  .台湾大学农业经济学系学士
  .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农业经济学硕士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

  研究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
  .应用消费经济学
  .应用计量经济学
  .农业政策

  着作
  .环境与自然资源值多少?
  .全民造林  全民找林
  .环境保护之成本效益分析
  .六十亿元的由来

图书目录

本书诞生的纪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内容与排列

    第一节 序文
        一、论文封面页
        二、论文口试委员审定书及所长签名页
        三、献辞
        四、序言或谢辞
        五、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七、目录
        八、表目录
        九、图目录
    第二节 正文
        一、绪论或前言
        二、为什么要进行文献回顾及回顾后的成果该如何呈现
        三、理论架构
        四、实证模型与研究方法(实验过程与材料)
        五、结果与分析
        六、结论
    第三节 参考资料与注释
        一、参考文献
        二、附录
        三、注释

第三章 论文格式与外观
    第一节 章节之画分
    第二节 各项格式说明
        一、所用纸张、印刷方式及装订
        二、所用文字之字型、字体大小、空白留边与位置
        三、行距
        四、标记页数
        五、注释
        六、图与表
        七、方程式
        八、参考文献于文中之引用格式
        九、参考文献
        十、各种参考文献条列格式
        十一、附录
        十二、其他林林总总你该注意的事

第四章 如何改写、引用文献及抄袭剽窃
    第一节  如何找文献?
        一、无数课堂报告的撰写真练就找寻相关文献的好本事?
        二、茫茫大海如何有系统找寻所谓相关文献?
    第二节  如何引用所参阅的文献资料?
        一、如何改写他人文献?
        二、直接引用及引用方式
        三、间接引用及引用方式
    第三节  何谓抄袭剽窃?
    第四节  不愿给所参阅文献作者功劳的另种情形

第五章 写学位论文该有的态度与心理准备
    第一节 你的学位论文是制造一堆回收纸张或是真的创造了什么?
    第二节 写学位论文时应具备的态度
    第三节 写学位论文时你需有什么心理准备
    第四节 学业成绩越好越会写学位论文吗?

第六章 如何因应口试
    第一节 口试讲给谁听?
    第二节 口试时你是在教他人、何需紧张!
    第三节 你该如何准备投影片
 
参考文献

  附录一:历届指导硕博士生得奖论文明路与奖项
  附录二:论文题目页格式与样本
  附录三:论文口试委员审定书及所长签名页格式
  附录四:献辞格式
  附录五:目录格式
  附录六:表目录格式
  附录七:图目录格式
  附录八:由文献回顾引伸至论文理论架构或模型建构基础的范例
  附录九:章节各层次内容相关位置格式
  附录十:论文内页空白留边格式
  附录十一:各种行距格式
  附录十二:直接引用格式与正文的关系
  附录十三:各种表格、表格注释及表格与正文关系格式
  附录十四:图形与正文关系格式
  附录十五:方程式编号格式
  附录十六:参考文献条列方式范例
  附录十七:不解台湾对外国商用资料库的迷思
  附录十八:谁让代写论文新兴市场存在?

图书序言

自序

  出这样的一本书,可以很简单的将我上课所用过的讲义,拼凑完成即可,也可以龟毛到像我这样,由开始有构想、有数版的初稿到现今出成完整的一本书,前前后后竟然花了近十六年的时间。这不是百科全书(如果是、拖如此久的时间,内容恐早已跟不上时代的变迁),也不是古文观止、文心雕龙、莎士比亚之类的经典名着,却是一年拖过一年。虽然在这十六年当中,我也因授课的需要而作了数次大小不同幅度的增补修正,目录之后记载了本书在出版之前每一次修正的理由及动机。这一次借休假之时,终于下定决心要写得更完整,让它以书的面貌呈现出来。因此,过去任何一版讲义内所涵盖的资讯,与本书的内容已难以相提并论。

  十六年,一段不算短的时间,整整涵盖了我在台湾大学任教二十二年约75%的时间。经由这一本书的出版,也让我回首我奉献绝大部分心力所在之工作场域的林林种种。台湾大学应是属于台湾的大学里顶尖中之顶尖的一个大学,二十二年来的酸、甜、苦、辣只有身在其中的我感受最深。我不想去回忆,我只能说这是一群菁英组成的社群,很多想法与作为着实是菁英到让我没有勇气去回忆。然而,我还是要一步一伐的走下去,虽然步伐已渐蹒跚,但只要我在这个位子一天,不厌其烦的告诉学生如何顺利的写完学位论文,仍然是我的工作。
          
  在这「休假」的学期当中,一个学期过后我发现竟然是「休ㄐㄧㄚˇ」的,同时也是我人生最多变的一段时刻,可能是因为我过去太平淡无奇,相对于过去,以致才会觉得这样的「历练」是很多变的。而多变的来由正都是为了我全心付出的学生,我曾疑惑是我跟不上时代,还是时代的变化犹如气候变迁的无情?一般人都认为,教书的生活不是很固定、也很单纯吗?言谈也隐含应该也很是轻松的,更何况我已是正教授。我当然是可以这样,然而,当他人将小孩放心的交到我们手上时,我就有一种莫名的压力与责任。就犹如我们去吃一碗牛肉面,你期待它肉多、汤头好、座位舒适、服务贴心。但人们对教育期待的项目,一则大而无边,因为它是良心事业,该做多少,自己认定;再则更无法论件计酬,因为它至高无上、不能量化。
          
  我在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系已讲授了多年《研究方法论》这一门课,此门课基本上不教学生各种量化的技巧、工具及模型,因为本系由大学部至研究所已有一列这类的课程,虽然在很多的研究需要涉猎这些工具与技巧。又如果真的要包括量化的内容,事实上很难在一个课程内要教量化内容、又要教科学哲学同时也要教学位论文写作应注意的诸多项目,因每个人所需要的量化工具各不相同,可依其需要选择各自合适的课程以为配合,再者在一门课包括如此多的内容,恐也会令学生消化不良。于是理想的切割方式是将量化的内容暂时移除,而让本书只包括不论做那一类型的研究,均会遇见的科学哲学及写学位论文应注意的规范与格式等等的共通问题。

  因此,本书涵盖的科学哲学内容,即是陈述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所应具备的观察、假设、实验、结论等等每一个步骤所应注意的事项,及强调我们进行完成一个科学研究,对于整体研究的进展与贡献等等?(说伟大一点就是对整体人类的贡献)这是做任何类型的研究者所应理解与认知的部分,如此的内容事实上应该置于全书最开始,然在本书我将其放在从事研究应有的态度与心理准备一章里,与一些看不到摸不着,却是影响你进行顺利与否之相关的内容一併陈述。而这样的内容不能陈述太多、更不能一开始就讲,因为普遍的学生听到哲学就会头昏,但我还是要强调,既然是做研究,不能免除还是需要讲一些稍微抽象的内容。

  当然,这一本书的内容有相当的部分是指引学生,如何开始DIY他的学位论文,我之所以说DIY 好似老师都没有在管,其实有时是老师是管不了、有时是老师不想管、当然也有可能是老师没空管。但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我还是会很鸡婆的继续「管」下去。且往后上课时,我可以明明白白的告诉学生,你们可以由本书以比较舒适的方式得到你写学位论文时所要的资讯,而不用抱怨一如先前我用光碟的方式给你,以致造成你在电脑银幕上阅读的不便,而伤了你的眼睛。

  又虽然本书中的一小部分说明引自台湾大学的《国立台湾大学硕、博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但本书绝不是只写给台湾大学需要写学位论文的学生看而已,因为该规范中两页的文字说明加上四页的范例,我想不易满足我们这一群菁英学生的需求。更何况,全台湾现有一百五、六十所的一般大学及科技大学,每年产生六、七万篇的硕、博士论文,如果再加上活到老学到老的硕士在职专班,数量应该更可观。在学位至上的台湾,虽然生育率年年下降,但追求高学历的人数似乎有增无减。因此如果只依循台湾大学的两页说明及四页范例,想必难以满足这一批人进行学位论文的写作工程。姑且不论学位论文有无实质内涵,先有面子再谈里子总是需要的。因此,本书中诸多的说明、解释与范例说明,是以我在对你说话的方式,想尽办法让你在闭关自守时,还听得到我的唠叨声。

  全台湾虽然现在念硕、博士的人如此多,然而,真正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与研究生人数成长的速度却是不对等的。因此,这一本学位《论文写作之规范及格式》,我不是以指引你写完一、两篇学位论文后就会成为学者的角度出发。我们只是以很务实的方式,尽我所知告诉你,如何在学生的阶段顺利的完成一件工作,好让你能顺利取得学位。更重要的是支持我写这一份规范及格式的信念之一是,因我相信这样的工作,对于毕业后十之八九不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而言,未来不论你在公、私部门从事管人或是被管的白领阶级身分,类似写学位论文所需要的历程你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遇见,只不过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而已,且届时都是真枪实弹的战场,而不是学校的虚拟社会。

  此外,这一本规范及格式也可以提供大学部学生使用,目前对于绝大部分的大学部学生,并没有毕业学位论文的要求,然很多的科系在修课期间,都会要求写报告。而在这一项工作上,是很多老师在专业的授课外,难以兼顾的。试想,在我们面前的学生,由小学(或者幼幼班开始)至大学,一加一等于三的对错,每个字的一横、一捺、一勾、一撇的好坏对错都有人告诉他们,唯独写一项工程浩大的课堂报告,我们都假设他们多写几次就会?然真的是如此吗?实情其实正好相反。很多课的课堂报告(更多是在期末交)之要求虽然没有学位论文多,规模更不需像学位论文般宏伟,当然你要做得这么多,我想老师是不会反对的。然写作应有的规范,比如何改写他人文句、概念以成为你文中的一部分,该如何做是符合「行规」的,我想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仿效他人的作法,以想当然尔的「素人」撰稿人一篇写过一篇,在没有任告诉你对错的情况下,又如果巧合你所撰稿不符行规之文得高分时,你对写报告的认知就此错误的定型了。

  因此,在平常课堂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你的期末报告可以由「节」这一层开始,因为你的期末报告整个可能才二十来页,如果一如学位论文般由第一层的「章」开始画分,则每一章可能只剩两三页,如此将失去分章的意义。而实证(实验及材料)等等这些过程是否需要,则依报告的性质而定。课堂中的报告,很多都是做文献回顾性质的(借此了解某一议题的研究进展),因此,本书第二节正文的部分内容及第四章是你写课堂一般报告最可以参阅之处。至于,写报告所需注意的规范及格式,本书中所有的规范均适用于课程的报告,而在没有人管你格式的情况下,借此养成习惯,以免小不成(课堂报告)而乱大谋(未来写硕、博士学位论文)。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何以需要依本书中所定的格式完成学位论文,当然不需要,不过台湾大学的研究生,你要写硕、博士论文所需要的格式,都涵盖在本书中,而学校没有规定的我们则做了一些统一的规定。虽然格式你可以自创,但你难以想得齐全并统一,然你更需要知道的是写学位论文(或是课堂报告)应遵守的相关规范,及触犯规矩可能衍生的严重后果,在后续「本书诞生的纪录」中有一些真实的例子,由此我知道,告诉学生学术的相关「行规」及论文格式的需求是大大存在的。此外,不知曾几何时,我不同版本的讲义已流传于网路,一些大学的系、所及多种刊物都用过我那些相对不完整的讲义版。

  又投过期刊的人亦会发现,期刊格式千千百百种,你当然可以不需要依本书所定的格式完成你的论文。但没有任何一个期刊可以穷尽所能将所有的规范格式放在投稿须知中,而更没有一个期刊的投稿须知会告诉你期刊文章该如何有系统的搜寻、如何改写他人文字等等。如果只简略告诉学生可以依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格式进行论文,我觉得并不是很容易依循。因为那是针对英文出版的作品而为,对于我们绝大部分仍是以中文创作的学位论文来说,所有的规范想必也不是将英文翻译成中文即可行得通,请问今年是2011年还是民国100年(不要想太多政治意识型态的意涵)诸如此类的事,以中文创作为主的我们,至少就要想办法统一一下格式吧?

  理想中,当你翻阅本书时,书本的页面所列示的所有格式,应该就是依照文中文字所陈述的格式完成。然而,编列书籍与列印学位论文(一般课堂报告也是一样)是在不同大小的纸张上完成。因此,本书除了上下左右边界不同于文中所陈述的规格外,本书其他内容所列示的样式即是你的学位论文(或是课堂报告)将出现的样式,当然你的学位论文(或课堂报告)也不需书眉。此外,虽然书中的许多范例是来自我所指导学生之毕业论文的(农业)经济学专业,然凡进行需经由观察、假设、实验而下结论的任何科学性领域的研究,都可以由本书找到相关的规范及格式。因此,期待本书的此一样式,在你学位论文(或是课堂报告)尚未出出炉前,即能提供你学位论文(或是课堂报告)该有的基本样式与雏形。

  花了十六年才正式完成一本写作规范及格式的书,好像很逊。但在这过程当中,我认真的陪着每一位学生走过写学位论文的每一个阶段,借此也累积了很多的经验,因此,拖这么久而累积很多的经验应该是值得的。而这一段时间我指导毕业已参赛的硕、博士论文(硕士为主)总共有三十四篇,其中约有54%的论文得过不同学会的最佳硕、博士论文奖、或是硕士论文佳作奖奖次(名单如附录一)。也因为这样,更让我有用勇气与信心将我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此外,在本书中我可能会规范到你第一次写学位论文想都没想到的问题,如果你已知道,就当作我再次的叮咛;如果你真的不知道,每一件事都是我指导学生所遇见的亲身经历,你多知道是无伤的。当然,这十六年当中,我也不是让时间停格、而只做这一件事,期刊论文、其他的书籍、书本章节、研讨会论文等,也累积了一些。此外,在台湾目前的制度下,如果要论就我写这一本规范与守则的「绩效」,它应该是计为零的。或许这是已为正教授的人,在没有升等压力下,我们可以不计「报偿」做些该做的事!

  本书为了成为学位论文使用规范及格式的指引,因此在章节编排上,首先将列示了一本学位论文在外观应涵盖的页面,并说明每一个页面的内容,其次,则进入学位论文每一个章节需包括的内容,且逐一陈述每一项内容的作法,同时在特定之处以范例说明一些作法的恰当与不恰当性。第三章则是整个学位论文的编排与外观,其中包括林林总总我想提醒你在写学位论文该注意之事。第四章是每一位在从事学位论文创作时,该如何进行模仿工作的说明,也就是告诉你一些进行创作应有的「行规」,因为模仿而呈现你的创新后的结果不论如何呈现,这是任何写论文必经的过程,对于这些过程你除了要熟悉且更要谨慎。就在我写此序文之时,由2011年8月7日的《联合晚报》上路透社的消息得知,Lady Gaga的专辑 “Judas” 被控抄袭芝加哥一位音乐家的 “It’s All About You” 专辑,或许人红是非多,或许制作 “Judas” 的人真的不够谨慎。第五章则是给进行学位论文写作者一些心理建设,最后一章则是再给学位论文口试者加强信心。对于写学位论文的人,这些章节的每一个内容都是你必会经历的,而当你在格式上无所遵循时,本书能成为你学位论文一个好的范例。对于写课堂报告者,一如前述,则可以依报告规模的大小(即课堂上老师要求的多寡)选取你所需要的格式,然如果是涉及规范的(例如如何改写他人文献等等),不论你报告规模的大小,都是需要遵循的。每一章的正文是以文字强调每一个步骤该如何做的说明,而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以诸多的附录,呈现依循各种格式下相关页面的相貌。

  又到了我要写谢辞的时刻,照理这应该是我最兴奋的时刻,「本书诞生的纪录」是记载本书出版前的各版讲义,每一次修正的内容、目的与动机,因此,其中所有出现过的人都是我要感谢的对象。我还是需要将你们的名字一一列出,蔡惠雯、李恒绮、谢雯华、胡文龄、叶淑琦、苏建祥、陈奕芃、郭柏亨、蔡学琳、张弘毅、郑琬方及陈佳慈,而本书的出版感谢陈佳慈以不下于我的龟毛个性校正全文。当然,本书如果还算完整,则曾使用过不同讲义版本的学生对一些规范不解所提出之疑惑,都是我需一併感谢的人。当然,一本书能否出现,最该感谢的则是出版社,感谢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洪诗棠发行人的「激励」及孙丽珠小姐的编排。因编本书与编其他的书相当的不同,除了要顾及书中之内容外,又要顾及本书在版面上能否成为学位论文(或是课堂报告)范例的「可读性」,以致多处编了又改、改了再重编,感谢孙小姐不厌其烦的配合。

  当我想到这个没有休假的休假所发生的种种情事,我曾自问:大学老师该如何当?需要像我这样吗?或者需要维持对事情的冷漠与自私?我想我暂时做不到(或许一辈子也做不到)。因此,老天给我这样的个性,是否就注定我必然会遇到这些事?人们常说职业妇女是蜡烛两头烧,我觉得其实是整根烧。当我的个性在教育这种行业上,又当人们对它的要求是无边无界限时,或许终将注定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在这样的心境下,原本打算将本书取名为「老师最后的叮咛」。然春蚕未死前,我保留一丝丝的期盼,而给了你今天看到的书名。

  最后,我还是要对两位小孩说一声:「妈妈对不起你们,我花在别人家孩子身上的时间,比花在你们身上的多太多」,当你们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时,更凸显我是一位不尽责的妈妈。

吴珮瑛
于办公室
2013年12月20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不像是那种“一次性”读物,更像是一本可以反复翻阅、随时查阅的工具书。它的内容组织方式,似乎是为了方便读者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快速找到答案。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未来写不同的论文时,我可能会随时翻开这本书,查阅关于引用、格式、结构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它就像一个值得信赖的“导师”,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给你提供清晰、明确的指导。而且,它所涵盖的内容,看起来非常全面,应该能够应对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绝大多数普遍性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术生涯中一个长期的伴侣,在我每一次需要提升论文写作能力的时候,都能从中获得帮助和启示。它不仅仅是教会你“怎么写”,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你成为一个更严谨、更专业的学术写作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简洁又不失重点的风格,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在学术规范上的专业性。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种留白的处理,既不会显得拥挤,又能突出书名和作者,很有设计感。而且,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拿在手里有分量,翻阅起来也不会有廉价感,这点对于一本注重细节的书籍来说,是很加分的。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本书从外在就透着一股严谨的气息,仿佛在告诉你,一旦你翻开它,你所接触到的信息都是经过仔细打磨、值得信赖的。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这份用心的包装,就已经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也是如同其封面一样,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能够帮助我理清论文写作的思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这本书的装订也很牢固,每一页都能平铺展开,这一点对于经常需要一边看书一边做笔记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再也不用担心书本合起来或者需要用力按压才能看到整页内容了。

评分

在浏览这本书的时候,我注意到它对于细节的关注度非常高。很多论文写作中的“小瑕疵”,可能我们自己平时写的时候不太容易注意到,或者觉得无所谓,但这本书似乎把这些都给“揪”了出来。比如,在引用格式的处理上,我之前一直觉得只要大致正确就行,但这本书可能会强调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个空格、每一次缩进的准确性。虽然听起来有些“吹毛求疵”,但仔细想想,学术论文的严谨性恰恰就体现在这些微小的细节上。如果一个学术成果在最基础的格式上就显得潦草,那么它的内容也很难让人信服。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培养我们一种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让我们在写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这种“扣细节”的精神,对于提升论文的整体质量,绝对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培养出对这些细节的敏感度,从而写出更规范、更专业的论文。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布局,给我一种非常友好的感觉。页面的宽度、行间距、字号大小,都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考量,读起来一点都不会感到疲劳。而且,它的章节划分也很清晰,每一部分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模块,但又彼此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它在引入新概念或者解释复杂规则时,会使用一些小标题、列表或者加粗字体,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抓住重点,快速提取信息。即使我只是随意翻阅,也能大概了解到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脉络。这种清晰的逻辑性和良好的阅读体验,对于一本需要系统学习的学术书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把信息堆砌在一起,而是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理解和吸收。它好像在说:“来吧,跟我一起,一步步学好论文写作。”这种循序渐进的感觉,让我觉得完成论文写作变得不再那么 daunting。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非常“实在”。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关于论文写作的书籍,有些写得过于理论化,让人读起来云里雾里,有些则又过于碎片化,不成体系。但这本书,从我翻阅的初步印象来看,它似乎能够抓住问题的核心,并且用一种比较接地气的方式来呈现。我注意到它在介绍一些规范的时候,会穿插一些实际的案例,或者是一些常见的错误示范,这种对比教学的方式,我觉得非常有帮助。能够让我这个初学者,或者是在论文写作方面遇到瓶颈的人,能够迅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这样做”和“那样做”的区别在哪里。而且,文字风格也比较直接,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直奔主题,这点我很喜欢。我需要的不是一篇篇美文,而是实实在在能够指导我完成论文的“干货”,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我期待它能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成为一本随手可查的“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