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100问

论文写作100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论文写作
  • 学术写作
  • 写作技巧
  • 研究方法
  • 毕业论文
  • 论文规范
  • 文献综述
  • 论文选题
  • 论文结构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社会科学领域因为先天条件的限制,一直无法像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讲究科学研究的严谨程序,以致于在许多关键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歧异的观点。换句话说,知识、研究以及论文写作的历程,长期以来莫衷一是,一直缺少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的方针和引导,致而让领域知识的研究、创见与发表,长期停滞在初阶、摸索、反覆打转的阶段。

  有鑑于此,作者汇集了学术论文写作的100道问题,提出明晰精确的观点与解答,一方面就教领域方家先进,一方面提供教授研究生当做论文写作之参考。

本书特色

  1.问题全面,含括论文写作之完整历程。
  2.一问一答,解答观点清晰明确。
  3.深度解析,诠释学术研究的与价值。
图书简介:《环球美食地图:风味探索与烹饪技艺》 引言:一场跨越五大洲的味觉盛宴 《环球美食地图:风味探索与烹饪技艺》并非一本侧重学术研究或应试技巧的指南,而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生活、渴望通过味蕾丈量世界的旅行者和美食爱好者的厚重之作。本书以“吃”为锚点,将读者带入一场宏大而精妙的环球美食之旅。我们摒弃了刻板的地域划分,转而以烹饪的哲学、食材的哲学和文化的交融为线索,深入剖析了全球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饮食风貌。 本书的目标是揭示食物背后的故事——那些塑造了地域性饮食传统的历史、地理、气候,以及那些代代相传的独特技艺。它不教你如何快速完成一篇论文,而是教你如何慢下来,去理解一碗拉面汤底的熬制哲学,或者一块上好牛排的完美炙烤。 第一部分:风土与基石——食材的秘密语境 本篇聚焦于构成世界美食图景的基石:食材。我们深入探讨了不同地理环境下,作物、牲畜和海鲜如何演变出其独特的风味特性。 1. 谷物与淀粉的文明史: 从地中海的硬质杜兰小麦如何催生出意面的筋道口感,到亚洲水稻种植如何影响了餐桌的礼仪结构。我们详尽考察了玉米在墨西哥、中美洲以及北美洲饮食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了不同品种的玉米如何通过尼克萨塔玛化(Nixtamalization)过程,释放出更丰富的营养和更佳的风味结构。书中详细对比了世界各地使用的基础发酵剂,如欧洲的天然酵母(Sourdough Starter)与亚洲的曲(Qu)或米酒(Koji)在面包和酿造中的化学差异。 2. 油脂的化学艺术: 油脂是风味的载体。本章对全球主流食用油进行了深入的感官分析。我们不仅研究了地中海橄榄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谱,还探索了东南亚椰子油的热稳定性及其在咖喱中的角色。书中特别辟出章节,详细解析了动物脂肪,如法国的鸭油(Confit)和中式猪油(Lard)如何赋予食物无可替代的“旨味”(Umami)深度。对于乳制品的发酵过程,如奶酪的成熟时间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也有细致的图表和化学解释。 3. 辛香料的贸易路线与风味调配: 香料不仅仅是调味品,它们曾是驱动全球贸易的关键动力。本书追溯了胡椒、肉桂、丁香的源头,并详细解读了马萨拉(Masala)、七味粉(Shichimi Togarashi)和拉斯·艾尔·哈努特(Ras el Hanout)等复杂混合香料的配方哲学。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温度、研磨粗细和添加顺序来最大化地释放香料中的挥发性芳香物质。 第二部分:技艺的传承——跨越地域的烹饪哲学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精髓,它将全球的烹饪手法按照其内在逻辑进行分类和解构,强调“为什么”而非“怎么做”。 1. 火候的艺术与温度的控制: 从中国“镬气”(Wok Hei)的科学(涉及美拉德反应的极高温度实现),到巴西查拉斯科烤肉(Churrasco)中对热源与食材距离的精准把控,再到法国慢炖(Braising)对胶原蛋白的温柔转化,我们系统性地分析了不同文化对“火候”的理解。书中包含详细的温度曲线图,对比了传统炉灶、炭火、以及现代真空低温烹调(Sous Vide)在保持食物水分和风味集成度上的优劣。 2. 发酵与时间的魔法: 发酵是人类驯服微生物以提升食物复杂性的最高技艺。本书详细介绍了欧洲的酸菜(Sauerkraut)、韩国的泡菜(Kimchi)、日本的味噌(Miso)以及各种天然酒类背后的酶促反应。我们深入探讨了风味前体物(Flavor Precursors)如何在长时间的发酵过程中被分解和重组,创造出具有深度和层次感的味道,这远超任何即时调味料所能达到的效果。 3. 切配的几何学与形态美学: 烹饪不仅是味道的组合,也是视觉和口感的组织。书中通过大量的插图和剖面图,展示了专业厨师对食材形态的精妙处理。例如,日式刺身(Sashimi)中对鱼肉纹理的逆切法,如何影响其咀嚼的阻力与溶解感;法式洋葱圈的均匀厚度如何确保其在炖煮过程中同步软化。这是一种关于物理学和美学的严谨实践。 第三部分:融合与创新——现代餐桌的对话 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投向当代,探讨在全球化浪潮下,美食如何相互渗透,并催生出新的烹饪流派。 1. “新北欧”与“禅宗烹饪”的极简主义: 分析了强调本土性、季节性和极端纯净风味的当代烹饪趋势,这种趋势如何反思了过去对复杂酱汁的依赖,转而追求食材本身的极致表达。我们考察了分子美食对传统烹饪的挑战与借鉴,而非简单的噱头展示。 2. 街头美食的全球化: 探究了从墨西哥的塔科(Taco)到越南的法棍(Bánh Mì)等街头小吃如何依靠其适应性、高性价比和强烈的风味冲击,成功占领了世界各大城市的餐桌。本书分析了这些食物在跨文化传播中为适应当地口味而做出的微妙调整。 3. 可持续性与未来的餐桌: 探讨了厨师们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例如对昆虫蛋白的探索、对“边角料”的精细利用(如根茎与叶子的全面入菜),以及对地方性、濒危作物的复兴运动。 结语:餐桌即是世界 《环球美食地图》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人类文明的方式——通过我们如何选择、准备和分享食物。它鼓励读者摆脱食谱的束缚,去理解背后的原理、历史的厚重和技艺的精妙。阅读此书,您将获得一个更具洞察力的视角,去品味每一次用餐体验,并将厨房变成一个充满探索与创造的实验室。这是一本关于味道的深度旅行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谢金青 教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士;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硕士、博士

  曾任国立新竹教育大学「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所」所长多年,历任过学术期刊审查委员、编辑委员以及总编辑等职务,曾获国科会(今科技部)甲乙种奖励、专题研究计画多次。

  着有「领导学-文化视野之诠释分析」、「社会科学研究法-论文写作之理论与实务」等书,发表过社会科学领域论文百余篇。

图书目录

自序/知识、研究以及论文写作

基本观念篇

第○1问  「科学」是什么?
第○2问  「研究」是什么?
第○3问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者,谁较重要?
第○4问  论文写作应先具备哪些「基本能力」?
第○5问  「有效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第○6问  「论文题目」哪里找?
第○7问  「学位论文」的要求标准是什么?
第○8问  如何评估「论文主题」?

论文架构篇
第○9问  「问题意识」是什么?
第○10问  「期刊论文」的章节如何安排?
第○11问  「学位论文」的章节如何安排?
第○12问  「研究动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待答问题」如何撰写?
第○13问  「名词释义」如何撰写?
第○14问  何谓「概念性定义」和「操作型定义」?
第○15问  「研究架构」是什么?
第○16问  如何找学位论文的「指导教授」?
第○17问  如何应用「论文发展方格」写研究计画?

文献探讨篇
第○18问  「文献探讨」的目的是什么?
第○19问  「文献」的意义和价值为何?
第○20问  「文献」要到哪里找?会花多少时间?
第○21问  「文献」的选用标准是什么?
第○22问  「论文」的字数应该多少才足够?
第○23问  「文献探讨」的章节要如何安排?
第○24问  「文献探讨」的步骤为何?
第○25问  「文献评析」的技巧是什么?
第○26问  「文献探讨」的品质要如何判断?
第○27问  「论文撰述理路」是什么?

研究对象篇
第○28问  「母群体」是什么?
第○29问  「抽样方法」有哪些?
第○30问  「描述统计」VS.「推论统计」?
第○31问  「探索性研究」VS.「验证性研究」?
第○32问  「抽样」会比「普查」更好吗?
第○33问  「样本人数」要如何计算?
第○34问  「抽样有效人数」是什么?

研究方法篇
第○35问  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36问  「研究假设」如何撰写?
第○37问  「问卷调查法」是什么?如何进行?
第○38问  「访问调查法」是什么?如何进行?
第○39问  「观察研究法」是什么?如何进行?
第○40问  「实验研究法」是什么?如何进行?.
第○41问  「个案研究法」是什么?如何进行?
第○42问  「量化研究」最普及,有哪些问题吗?
第○43问  「团队研究」如何进行?

问卷编制篇
第○44问  「问卷」和「测验」有什么不同?
第○45问  「问卷」应如何编制?
第○46问  「指标」及「体系」 是什么?
第○47问  「问卷」有标准的范式吗?
第○48问  「优良问卷」有哪些特征?
第○49问  「测验」要如何编制?
第○50问  「优良测验」有哪些特征?
第○51问  学位论文要编「问卷」或是「测验」?

信度篇
第○52问  「信度」的意义是什么?
第○53问  「α系数」为何是「最严苛信度」?
第○54问  「信度」有哪几种?
第○55问  「信度」的系数应多少才理想?
第○56问  「信度」分析要如何进行?
第○57问  如何提升「信度」系数?

效度篇
第○58问  「效度」的意义是什么?
第○59问  「效度」有哪些?有何特征?
第○60问  「内容效度」是什么?如何测量?
第○61问  「效标关联效度」是什么?如何测量?
第○62问  「构念效度」是什么?如何测量?
第○63问  学术上有「专家效度」吗?
第○64问  如何进行「效度分析」?
第○65问  「专家谘询」要如何进行?
第○66问  「AMOS」软体如何应用?

统计分析篇
第○67问  SPSS是什么?如何启动?
第○68问  SPSS应用于论文写作,初始程序为何?
第○69问  如何进行资料档的「除错」?
第○70问  如何进行「效度分析」?报表如何呈现?
第○71问  如何进行「信度分析」?报表如何呈现?
第○72问  如何进行「积差相关分析」?报表如何呈现?
第○73问  如何进行「描述分析」?报表如何呈现?
第○74问  如何进行「平均数考验」(t-test)?报表如何呈现?
第○75问  如何进行「变异数分析」(ANOVA)?报表如何呈现?
第○76问  如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regression)?报表如何呈现?
第○77问  2点量表或5点量表哪一种较好?

APA格式篇
第○78问  什么是「APA」?
第○79问  APA对「摘要」的要求是什么?
第○80问  APA对「引用」的要求是什么?
第○81问  APA对「参考文献」的要求是什么?
第○82问  APA如何讨论「学位论文」的要求?
第○83问  「论文品质」的要求是什么?
第○84问  APA对「学术伦理」有何要求?

论文发展方格篇
第○85问  「论文发展方格」是什么?
第○86问  「学位论文」的合理架构是什么?
第○87问  如何应用「论文发展方格」撰写论文计画?
第○88问  论文中写「本研究整理」,合理吗?
第○89问  「研究论文」有哪些类型?
第○90问  研究论文的好坏要如何评估?
第○91问  如何撰写本文中的「参考书目」?

论文品质篇
第○91问  社会科学「论文」的评价能够客观吗?
第○92问  「摘要」的好坏如何判断?
第○93问  「研究问题」的品质如何判断?
第○94问  「文献探讨」的品质如何判断?
第○95问  「研究方法」的好坏如何判断?
第○96问  「研究结果与讨论」的品质如何判断?
第○97问  「研究结论与建议」的品质如何判断?
第○98问  「参考文献及附录」的品质如何判断?
第○99问  「文字修辞」的品质如何判断?
第100问  如何准备论文的「口试」和「简报」?

附录篇
附录○1 着作人贡献声明之一例
附录○2 着作人贡献声明之二例(师生共同发表)
附录○3 论文发表「终止合作」共同声明例
附录○4 专家谘询卷(范例)
附录○5 正式调查问卷(范例)
附录○6 论文发表简报(范例)

图书序言

序文    

知识、研究以及论文写作


  传统上,「知识」(knowledge)被认为具备有三个特征:被证实的(justified)、真的(true)和被相信的(believed)。「研究」(research)就是「证实」、「求真」以及「取信」的历程,而「论文写作」(research paper writing)则是研究的真实纪录与成果。换句话说,知识、研究以及论文写作三者不只联结紧密,而且互为因果。

  发现或生产知识,可以说是研究以及论文写作的终极目标,这是不可挑战的任务和底线。即使是社会科学领域,社群中人不能也不应该,接受或认同学术工作者镇日关在学术象牙塔中,忘我麻痺、无病呻吟、抄袭西方理论、自我学术殖民,以及把玩文字游戏,却生产不出任何福国利民知识的现象。

  1989年的夏天,个人进入研究所攻读学位,踏出学术研究的第一步,至今已超过25年。1998年,第一次指导研究生论文,至今也已超过15年。这么长的时间以来,真正体验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古人所言「教学相长」、「学学半」的真谛。抚今追昔,智慧成长如有寸退尺进之功,必须感谢学术旅程中一路提携扶持的师友同侪们,更需要感谢曾经指导共学的研究生们,因为他(她)们的困惑、迷惘、怀疑、问难,以及提出的许多不药之症,反而让我有钻研挑战研究障碍的机会与动力,谢谢他(她)们。

  社会科学领域因为先天条件的限制,一直无法像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讲究科学研究的严谨程序,以致于在许多关键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歧异的观点。扩而广之,论文水准高低混淆、观点纷乱杂沓、人人无所适从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换句话说,知识、研究以及论文写作的历程,长期以来不仅莫衷一是,也一直缺少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的方针和引导,致而让领域知识的研究、创见与发表,长期停滞在初阶、摸索、反覆打转的阶段,进而造成被霸凌、忽视,以及边缘化的境地,诚然并非发展之福。

  如果我们深究个中原因,约略可以触及上述困境造成的核心关键:主观。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研究以及论文写作,不管如何改善工具、方法或技巧,都只能最低限度的确保相对的客观,但并无法保证绝对的客观。相反的,如果在其它领域,景况完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径赛」(赛跑)就是一个容易客观评量的例子,应用科技工具的辅助,优胜劣败的判断十分明确客观。所以很多客观性高,而主观性低的运动项目,容易跨越地域、种族、肤色、文化等鸿沟,得到普世的认同。这个现象也暗示了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较为认同公平、客观和理性的价值观,不喜欢偏颇、主观、因人而异的价值选择。

  有鑑于此,个人不揣孤陋,汇集论文写作的100道问题,尝试提出个人的见解与看法,尝试趋近可能的公平、客观和理性的要求边界,一方面与师友同侪学生相互勉励,也借此就教于领域社群中的方家先进。

谢金青于2015年

图书试读

Ch.2 论文架构篇
 
第9问  「问题意识」是什么?
 
问题意识是指,研究者从事论文写作时,应具备的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观念。基本上,任何有价值的研究,都应该是以解决问题为起点,不管是理论上的问题或者是实务上的问题,至于研究的最后目标也是提出解决问题之建议。这种观点放诸社会科学或是自然科学都是一样的,不能也不应该被挑战。
 
反之,如果研究中没有问题意识,论文通篇只是东抄西抄、哼哼啊啊、无病呻吟一番,没有结论也没有建议。如果是这样,建议去写散文或写小说,比较不适合从事学术研究。
 
因此,研究者一开始最好的做法是从蒐寻问题做为出发点,先自行审酌此一研究领域或范畴内有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已经得到解决?如果没有,就有进行研究的契机。
 
提炼问题意识,需要深度思考。思考能够激发研究者的想像力,最大的功用是有助于问题的釐清,找到真正的研究问题。所以,研究者需要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面对经验现象,首先进行描述思考,所见的经验现象,反映的是什么?经验现象如何组成?参与其中者是什么?进一步则思考这些经验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可能会有什么影响?这些影响会造成什么问题?最终再思考这些问题可能有那些影响?解决这些问题之道可能有那些?
 
问题意识的产生,首先是研究者注意力的引发,进而产生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引发的历程,先从潜在刺激引发研究者注意开始,进一步潜在刺激转化为有效刺激,最后形成问题意识,踏出成功研究的第一步。
 
学术论文必须讲究深刻的问题意识,基础建立在研究者对研究问题本身的广泛认识和了解。研究者最忌讳的是,随意从学术期刊或学位论文中捕捉变项,加以组合拼凑,恣意寻找研究对象,即开始进行研究,如此将会混淆学术研究的本质,完成的论文也会成为不折不扣的学术垃圾。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深知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这本书《论文写作100问》恰恰解决了我的许多疑问。我特别关注的是关于“如何撰写引人入胜的引言”的部分。以往我总觉得引言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研究背景和目的,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一个好的引言能够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让他们对接下来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书中提供了多种引言的写作技巧,例如从一个令人惊讶的数据入手,或者从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起,这些都非常有创意。另外,“如何进行有效的校对和修改”的章节也让我眼前一亮。我总是在写完初稿后就觉得万事大吉,忽略了修改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修改是论文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并且提供了很多实用的修改方法,比如朗读自己的文章、让别人帮忙审阅等等。这本书让我对论文写作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更有信心去完成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评分

“论文写作100问”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立刻想要开始阅读的冲动。封面的设计简洁却又不失专业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翻开目录,我发现它涵盖了从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到论文结构、语言表达,甚至是论文修改和答辩的各个环节。这简直是为我这样对论文写作感到迷茫的学生量身定制的宝典。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如何找到一个有创新性的研究方向”的部分,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帮助我理解了学术研究的思维方式,不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章可循。还有关于“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以往我总是觉得文献综述枯燥乏味,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它不仅仅是罗列前人的研究,更是展现自己对领域深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重要窗口。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读起来感觉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娓娓道来,让我感到亲切和安心。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让我看到了论文写作的希望,也让我对即将到来的论文季充满信心。

评分

我是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焦头烂额之际,偶然在图书馆发现了这本书。当时的我已经写了将近一半的论文,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结构不清晰,逻辑不严谨,而且语言表达也显得稚嫩。翻开“论文写作100问”,我像是找到了救星。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不仅仅提供理论知识,更有很多非常具体的操作性建议。比如,在“如何构建清晰的论文逻辑”这一章节,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来梳理思路,如何通过设置小标题来引导读者理解文章结构,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未想过的。而且,它还提供了不同类型论文的写作模板,让我能够参考学习。书中的例子也是非常贴切的,我能够从别人的成功经验中找到启发,也能从别人的失败教训中吸取教训。还有关于“如何有效地与导师沟通”的章节,这对我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我一直不敢主动去和导师提问,这本书鼓励我积极主动地寻求指导,这让我感到压力减轻了不少。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是“论文写作100问”,虽然名字里有“100问”,但我更觉得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论文写作者”的指南。我一直觉得写论文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尤其是当你的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或者对学术规范还不太熟悉的时候。这本书恰好弥补了这一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部分,我一直对如何将复杂的数据变得直观易懂感到困惑,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并且有清晰的图示和案例,让我能够快速掌握。此外,关于“学术诚信与伦理”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提醒了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必须遵守的原则,避免踩雷。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如何避免抄袭”的详细讲解,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列举几种方法,而是深入剖析了抄袭的危害和如何从根本上避免。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在技术层面提供了指导,更在思想层面启发了我对学术研究的认识,让我知道写论文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业,更是提升自身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的过程。

评分

我是一名即将踏入学术研究领域的学生,对于论文写作充满了好奇和一丝担忧。在我了解到《论文写作100问》这本书的存在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论文写作的步骤,而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探讨学术研究的本质。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如何批判性地阅读文献”的部分所吸引。以往我总是机械地阅读文献,却很少去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是否有局限性。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带着问题去阅读,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构建自己的学术观点。此外,书中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参考文献”也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让我明白参考文献的选择是支撑论文论点的关键。这本书让我明白,写论文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学术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未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