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学研究的本质及步骤
第二章 归纳期刊论文的主要趋势
第三章 论文议题的种类和例子(上)
一. 在成熟领域中提出新的构念
二. 比较不同的管理方法
三. 整合构念
四. 用聚合(元)分析拓展已有架构
五. 在旧有构念的基础上建立较新的构念
六. 应用旧有构念在不同层次上
七. 更好的研究设计和地点
第四章 论文议题的种类和例子(下)
八. 连结新和旧的议题
九. 从另一视角看新的构念
十. 有趣对象的有趣描述
十一. 测试成熟视角的限制
十二. 不同管理措施到底是矛盾还是互补的
十三. 成熟构念的相反面向
十四. 验证普遍的误解
第五章 论文议题的误解与迷思
第六章 从关心社会到论文议题
第七章 论文素质的总结
前言
这本书的主题是「如何寻找研究问题」,我原本是不敢在这题目上做文章的,因为这是知识管理领域中称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范畴,意思是这些知识还不能清楚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无法有系统地传授。所以,在讨论这个题目时,我们往往只能用案例,那就是有经验的人介绍他们是如何发现研究问题的,透过这样大量的案例,接收的人到底是否能有所得着,其实也难说得很,因此虽然我一向很乐意和别人完整地分享自己研究的经验,
但从来不觉得可以有系统地说清楚。
不过,王精文老师和鼎茂的朋友一直都很热心,希望我为这题目作公开讲座,在推无可推的情况下,终于在2010年的暑假在台中举办了两天的讲座。这个讲座迫使我细想应包括那些内容,结果发现还是很困难,但已经答应了,便勉强取巧一下,在第一天的上午先和参与的学员重温了主要的计量方法,下午则把自己对2006到2010五年间在主要管理期刊发表的论文总结出来的重点和学员讨论,之后把自己认为会一直存在的每一种研究议题模式,逐一用一个例子介绍及说明为什么这些模式很可能一直都会存在。第二天上午则处理了初学管理研究的人对研究问题及论文常见的误解和迷思,并以自己过往的一些研究为例,说明这些只是误解和迷思,管理研究人员如果误以为真,很可能会令他们在寻找研究问题时受到不必要的侷限。最后,第二天下午由反思1990年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开始,说明作为应用社会科学的一部分,许多的研究问题应该可以从我们对社会的关心中得到启发。
完成了讲座之后,鼎茂的朋友希望我把内容整理成书,我一直都很犹疑,所以拖了一些日子,最后,还是盛情难却,唯有勉强为之。我发觉第一天上午重温主要计量方法的部分并不切题,所以重新写了介绍科学研究过程的第一章,希望能指出虽然是「隐性知识」,但科学的核心工作其实是研究问题,而这部分牵涉的是理论和假说,之后的步骤其实是技术层面的居多。在第六章结束时也加入两篇附录,作为从关心社会出发而能发现管理研究议题的例子。最后的第七章我整理了过去在评审论文时看到不同研究的常见缺失,希望能指出好的研究应该具备的条件,作为我由2005年开始为研究方法撰写经验的最后总结。不过,直到此刻完成整理,我自己也说不准,到底学员能从我对文献的整理和自己的经验分享中,是否真的对「如何寻找研究问题」有更多的掌握,如果真的没有,那只能在这里说声对不起了。
我对《寻找管理研究议题:最常被退稿的12种理由(研究所)》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是源于一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学术心理。我们都知道,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失败(尤其是被拒稿)是常态,但我们渴望的是,能有工具和指导,帮助我们尽量减少这种失败的概率。这本书的标题直指“退稿理由”,这让我觉得它不是空泛的理论讲授,而是有着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我设想,它会对每一条理由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比如,如果理由是“研究缺乏创新性”,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发现创新点的路径,例如跨学科整合、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或者是在原有理论框架下探讨新的情境?如果理由是“方法论选择不当”,书中是否会详细解释不同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帮助我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研究问题的方法?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反面教材”的案例,也就是那些因为某种原因被大规模退稿的研究,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来凸显出这本书所强调的“正确”的研究路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这些初学者,在茫茫的研究海洋中,找到一条相对平坦且正确的航道,避免那些不必要的“触礁”。
评分拿到《寻找管理研究议题:最常被退稿的12种理由(研究所)》这本书,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坐在我面前,用一种循循善诱但又不失严厉的口吻,为我点拨研究中的“雷区”。这本书的标题给我这种感觉,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写出绝世好论文”的套路书,而是直接切中痛点,告诉我们“为什么你的论文会被毙掉”。这让我非常感兴趣。我猜想,这本书会把那些看似“不言而喻”的学术常识,用一种更加系统和聚焦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研究问题不清晰”这一条,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说“你要清晰”,而是会给出不同类型的“不清晰”问题的范例,以及如何一步步将模糊的问题具体化的方法。又或者,“样本代表性不足”这一项,书中是否会分析不同研究领域对样本的要求差异,并提供一些构建具有代表性样本的策略?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提供一些“规避策略”的讲解,不仅仅是告诉你“不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应该做什么”才能提高研究的通过率。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避坑指南”,让我们在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之前,就能对潜在的风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提前做好准备。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寻找管理研究议题:最常被退稿的12种理由(研究所)》实在太吸引人了!我是一名正在攻读管理学硕士的学生,平时最头疼的就是找研究课题,感觉自己脑子里空空如也,又怕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研究被期刊拒之门外。这本书就像是雪中送炭,它承诺要揭示那些让研究胎死腹中的“幕后黑手”,这简直是我现在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我设想,这本书会详细地剖析每一条“退稿理由”,不仅仅是罗列,而是会结合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研究因为“选题过于宽泛”而被拒,书中就会展示一个“宽泛”的例子,然后一步步教你如何将它收窄,使其变得可行且有价值。再比如,“理论基础薄弱”这条,我希望书中能给出一些建议,告诉我们如何系统地梳理文献,找到与自己研究问题紧密相关的理论框架,并且能够清晰地论证自己研究的理论贡献。另外,作为一个“新人”,我对期刊的审稿流程和审稿人的思维模式知之甚少,这本书提到的“退稿理由”很可能就是审稿人最关注的点,如果我能在选题阶段就规避这些问题,那么离成功发表研究的距离一定会大大缩短。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让我觉得研究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并非不可逾越,关键是要掌握方法和技巧。
评分读到《寻找管理研究议题:最常被退稿的12种理由(研究所)》这个书名,我立刻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作为一名在学术界摸爬滚打多年的研究者,深知被拒稿的痛苦和无奈。这本书的标题精准地抓住了我们这些研究者最关心的问题,并且明确地提出了“12种最常被退稿的理由”,这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设想,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可能会非常务实,它不会空谈大道理,而是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具体地阐述每一条退稿理由。比如,对于“研究设计不严谨”这一点,我期望书中能够展示出各种不严谨的研究设计案例,以及作者是如何被审稿人指出的,并提供改进的建议。同时,对于“研究成果缺乏实践意义”这一条,我希望书中能够给出一些方法,教我们如何在研究过程中就考虑到研究的实践应用价值,并将其有效地融入到论文中。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这些研究者,在学术的道路上少走弯路,避免那些“常识性”的错误,最终能够写出更具深度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评分《寻找管理研究议题:最常被退稿的12种理由(研究所)》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救命稻草”。作为一名正在摸索管理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我常常感到自己在文献海洋中迷失方向,不知道什么样的研究问题才是有价值的、有潜力的。而“退稿理由”这个词,直接戳中了我的痛点。我猜测,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告诉你不该做什么”,而是会深入剖析“为什么”这些行为会导致研究被退稿。例如,当它提到“研究问题缺乏理论支撑”时,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什么样的理论支撑算是“足够”的,如何有效地将前人的理论与自己的研究问题相结合,并清晰地论证出研究的理论贡献。又比如,如果提到“研究结论过于牵强”,我希望书中能指导我们如何进行严谨的逻辑推导,如何保证研究结论能够真正地从数据和分析中得出,而不是凭空臆想。我对于这本书最大的期待是,它能够为我提供一种“审视”自己研究的视角,让我能够站在审稿人的立场上去思考,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研究的质量和发表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