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是挖矿工人,还是探险旅人?
你要开放心胸(open-mindedness)还是脑袋空空(empty-headedness)?
写论文不就是把陌生变熟悉,把熟悉变陌生吗?
SCI是Social Commitment Index还是Stupid Chinese Idea?
妳是在撰写文献回顾,还是在编辑家具型录?
地球上的人类如果全部消失?如果男人有月经?论文可以是思考实验吗?
你还在使用白痴造句?
学术性、历史性、综合性,性太多还是刚好?
为什么写论文卡住了,特别有刷马桶、做蛋糕的冲动?
论文写完了,问问自己What’s new? So what? Who cares? Why not? Why matters? What's next?
作者简介
毕恆达
从小喜欢读书,据说可以将国语课本的生字倒过来背。因为是男生,在遥远闭塞的年代,理所当然进了工学院。到了要确定未来生涯的时候,转个小弯,没有离开土木工程系,而选择距离社会人文最接近的都市计划组就读,并发现了环境心理学这个有趣的研究领域。担任土木系助教的时候,才开始想到要出国留学追求学术生涯。在纽约市立大学就读环境心理学博士班时,深为纽约市本身以及该校的自由批判学风所吸引。论文选择研究「心爱之物」在环境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让论文研究本身成为一件愉悦的历程。兴趣很广,回台湾教书之后,除了专注于性别议题之外,对于涂鸦、监视器、文化恶搞、地层下陷、跑酷、家的意义等主题都想了解。除了教环境心理学、性别与空间、街头艺术之外,也定期开授质性研究课程。每年都必须参加十余次学位论文口试,本书就是根据这些年教学与口试累积的经验撰写而成,期待能够陪伴研究生度过撰写论文的辛苦路程。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学士
国立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研究所硕士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环境心理学硕士、博士
现职
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副教授
段落选单
1 本事:剧情大纲
2 热情、热情、热情:选择研究主题
3 想像我,陷入爱河...:论文题目的拟定
4 营造气氛的前戏:前言
5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资料
6 是文献回顾,还是家具型录
7 哪一种研究方法比较好?
8 访谈作为一种交谈行动
9 论文的核心:研究发现与分析
10 从无性别歧视到无偏见
11 论文写作与心理
12 整本论文的意义:结论与建议
13 留下线索到原典:关于参考书目
14 论文口试的power与point
15 参考书目
精采预告
有趣!有趣!有趣!:曾嬿芬序
论文登山者的霹雳包:蓝佩嘉序
幕后告白:The Making of 2010 全见版序
漏网镜头
ㄅ 看电影,写论文
ㄆ 论文写作症候群
ㄇ 购买外文图书的网路书店
ㄈ 质性研究英文期刊与网站
ㄉ 自动生产学术论文的电脑程式
ㄊ 错字连篇的奇文/奇闻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2010全见版)”,光看名字就让人脑海里浮现出各种奇妙的场景和疑问。我一直很好奇,那些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知识,或者是在课堂上被忽略的细节,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一种“缺失”和“揭秘”的意味,仿佛在说,你以为你知道的,其实只是冰山一角。 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颠覆我固有认知的内容。比如,在学习某个科学理论的时候,教授可能只讲了最核心的部分,但背后的推演过程、实验的曲折,甚至是科学家们的争论,都可能被省略了。而这本书,会不会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长辈,娓娓道来那些被遗忘的、不那么“标准”但却至关重要的知识点?我猜测,它可能会涉及一些历史事件的幕后,一些科学发现的偶然性,甚至是一些哲学思想的演变,都是课堂上可能不会深入探讨的。 而且,这个“2010全见版”的后缀也很有意思,它似乎意味着这是一个经过修正、补充或者更加完整的版本,或许在2010年之前,某些信息还没有被披露,或者存在一些争议。这让我联想到,知识的传播和理解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本书会不会对某些曾经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提出质疑,或者提供新的视角?我希望它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思维的锁,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一些复杂的概念。 这本书的名字还带有一种小小的“抱怨”或“无奈”,似乎在诉说着一种“知道的太少”的遗憾。这让我想起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有时候会因为某个概念理解不透彻而感到困惑,事后才发现,原来是因为缺少了一些关键的信息。这本书会不会就像一本“人生指南”,通过那些“教授没告诉你的事”,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我猜它可能会触及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是人际交往的智慧,这些往往比纯粹的学术知识更贴近生活。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谜语,勾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我期待它能够带给我惊喜,让我看到知识的另一面,更广阔、更深刻,也更富有启发性。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一位智慧的引导者,帮助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宝藏。
评分《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2010全见版)》这个书名,就像是给我这位“知识的探险家”指明了一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方向。总是感觉,课堂上的知识,是被高度提炼过的“精华”,但有时候,那些“杂质”中却蕴含着更宝贵的东西。比如,科学理论的产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反复的试验、失败和修正。这些过程,才是最能展现人类智慧和毅力的地方。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那些“被省略”的知识细节。例如,在学习某个复杂的数学公式时,教授可能只告诉我们如何运用,但公式背后的推导过程,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都可能被一带而过。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们穿越那些复杂的知识丛林,让我们看到隐藏在公式和理论背后的“前世今生”? “2010全见版”这个后缀,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更多想象。它可能意味着,在2010年之后的某个时间点,作者对内容进行了更新和补充,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被重新解读的历史事件,或者一些更加全面的观点纳入其中。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录,更是一种“活的”知识,它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知识更新”的思考,让我们理解知识的动态性和不断演变的本质。 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点亮”我思维的洞察。有时候,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引发巨大的联想,改变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这样的“火花”?它可能会涉及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将看似不相关的领域联系起来,从而揭示出更深层次的规律。又或者,它会用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将那些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让我们在阅读中就能“触类旁通”。 总之,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反差”的魅力,它暗示着我们所知的可能并非全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行一次深入的、发人深省的知识之旅,让我看到知识背后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图景。
评分《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2010全见版)》这个书名,就如同在我平静的学习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真相”的渴望。总觉得,课堂上的知识,就像是被精心修剪过的盆景,虽然美观,却失去了野外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是否被剥夺了了解事物本来的模样,那些在研发过程中经历的无数次失败、那些观点碰撞产生的火花、那些不那么“标准”却充满智慧的旁门左道,都去哪里了? 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隐匿在幕后的侦探,为我们揭示那些隐藏在教科书光鲜外表下的真实面貌?我特别希望能从中读到一些关于“知识的诞生”的故事,不是那种伟光正的英雄史诗,而是充满人情味、充满试错过程的真实记录。比如,某个重要的科学发现,背后可能是一个偶然的观察,一次大胆的假设,甚至是与同行之间激烈的争论。这些细节,往往比最终的理论更加生动,更能体现人类智慧的闪光点。 “2010全见版”,这个后缀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时间”和“完整”的故事。它暗示着,在2010年之前,关于某些议题的信息可能是不完整的,或者存在一些未被公开的争议。这让我联想到,很多知识的传播都伴随着时代的局限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认知的进步,我们才能对某些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会不会是在2010年那个节点上,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和补充,将那些分散的、未解的谜团汇聚在一起,提供一个更加清晰的画面? 我对于这本书可能会包含的“非主流”或者“反直觉”的知识内容充满期待。我们往往习惯于接受那些被广泛认可的观点,却很少去审视这些观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可能性。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另辟蹊径的解读,挑战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想象中的它,可能在解释某些社会现象时,会引用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或者在讨论某个科学理论时,会深入剖析其建立过程中的逻辑漏洞。 总之,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承诺了一种深入的探索和揭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知识的“后院”,看到那些隐藏在“前院”光鲜背后的真实和复杂,从而获得一种更加深刻的理解。
评分《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2010全见版)》这个书名,简直就是直击灵魂深处的拷问!它勾起了我内心深处那份被知识洪流裹挟前进时,偶尔产生的迷茫和困惑。总觉得,我们所学的,好像是被精挑细选、打磨光滑的“官方版本”,那些棱角、那些毛刺、那些不那么“完美”的细节,都被小心翼翼地藏了起来。这本书,会不会就是那个敢于揭开面纱,展示事物本来面貌的勇敢者? 我尤其好奇,它所指的“教授”究竟是泛指所有传授知识的师长,还是特指某个领域的大咖?如果是前者,那么这本书所探讨的内容可能非常广泛,涵盖了从科学到人文的各个角落,那些我们在求学路上错过的、或者被简化了的知识碎片,都可能在这里被一一拾起。而如果是后者,那可能就是针对某个具体学科的“内幕揭秘”,让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和关键节点,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其演变过程。 “2010全见版”这个后缀,也给我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间。它暗示了这本书在2010年之后的某个时刻,可能经过了内容的更新、内容的补充,或者对某些内容的解释进行了修正。这说明,知识本身并非静止不动,而是随着时间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这本书,会不会是某个曾经“有限”的知识集合,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智慧的积累后,呈现出更完整、更成熟的面貌?我非常期待它能带来一些关于时事变迁、观念更新的思考,让我们能够看到知识是如何与时代同步前进的。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反常识”的视角。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困惑,是因为我们被固有的认知模式所束缚。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或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某些现象,那将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比如,很多时候,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往往会忽略他们背后经历的无数次失败和挫折,这本书会不会给我们呈现那些不那么励志,但却更真实的故事? 总之,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钩子,勾住了我对未知的好奇心。我希望它能够带给我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思维的拓展,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批判的态度去面对这个世界。
评分《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2010全见版)》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这种“求知欲爆棚”但又常常感到信息不足的读者。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在学习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总觉得教授讲得太“精简”了,好像省略了许多关键的步骤和背景信息。那种感觉就像是拿到一本地图,上面只有几个主要的城镇,但连接它们的路网却模糊不清。这本书,会不会就是那个帮你填补空白,勾勒出完整路线图的向导? 我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知识形成”的视角。不是那种高屋建瓴的理论总结,而是那种充满烟火气的细节。比如,某个伟大的发明,背后可能是一连串的失败实验,一个突发的灵感,甚至是某个研究人员的生活趣事。又比如,某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在课本上可能只是一笔带过,但这本书会不会挖掘出那些推动事件发展的深层原因,那些人性的挣扎和选择? “2010全见版”的字样,对我而言,仿佛是一个“版本更新”的信号,暗示着这本书在2010年之后,可能经历了一次内容上的“大扫除”和“扩建”。这让我猜测,这本书所涉及的领域,可能在2010年前后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变化,或者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被发现,而这本书则将这些最新的、最全面的信息整合了进来。我希望能从中看到知识的“演进史”,看到那些曾经的“已知”是如何被新的发现所取代或修正的。 我对这本书可能带来的“顿悟”时刻充满期待。有时候,困扰我们很久的问题,可能只需要一个全新的视角或者一些被忽略的细节就能豁然开朗。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思维工具箱”,为我们提供各种角度去审视问题,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逻辑和联系?我希望它能够教会我如何去“问为什么”,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是什么”。 总而言之,这个书名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卖点”。它承诺了一场深入的知识探索之旅,一场关于“被遗忘的真相”的揭秘。我希望它能够满足我不断膨胀的好奇心,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