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旨在如何撰写学术论文,以「政治学方法论」为考察中心,就资料之蒐集、政治理论、研究途径、研究架构、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与格式等,提供分析以及实例。该书扼要地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相信对相关学术论文的提昇,提供了一个简明的参考。
作者简介
吕秋文
浙江东阳人。
国立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第一届硕士,日本东洋大学社会学博士。
历任教育部荐任秘书,国防研究院图书馆馆长,文化学院副教授、教授,文化大学教授兼民族与华侨研究所所长、蒙藏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政治系教授兼主任、政治研究所所长(长达十三年)。民国89年退休,刻定居美国。
主要着作《中英西藏交涉始末》、《中俄外蒙交涉始末》、《西藏之政治地位》、《布农族社会变动与传统文化》、《蒙藏研究论文集》、《启智斋文集》等。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我认为是其一大亮点。它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引言-主体-结论”的线性叙事,而是将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分解成一个个相互关联但又相对独立的模块,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学习。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论文结构与行文风格”的探讨。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同章节(如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发现、讨论等)的功能和写作要点,并给出了大量的范例。他强调,论文的结构不仅仅是段落的堆砌,更是一种逻辑的呈现,一种叙事的推进。此外,书中关于“语言的精确性与学术腔调”的讨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列举了许多模糊不清、过于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并给出了更清晰、更专业的替代方案。他教导我们如何使用准确的学术词汇,如何避免含糊不清的表述,以及如何让行文风格既严谨又不失可读性。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这本书不仅在宏观上指导写作,更在微观上提升了论文的质量,让我的写作变得更加有条理,也更加专业。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学术规范与伦理”这一块的处理,让我受益匪浅。在许多关于写作的指南中,这一部分往往被轻描淡写,或者仅仅是罗列一些简单的规则。然而,这本书却将学术规范上升到了“诚信”和“责任”的高度。作者非常详细地阐述了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危害以及后果,并着重强调了正确引用文献的重要性。他不仅仅教我们如何“避免”抄袭,更教我们如何“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如何通过规范的引用来建立学术界的信任。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禁止”层面,而是积极地引导读者理解“为什么”要遵循这些规范。他解释了规范的引用和同行评议是如何保证学术知识的健康发展,以及如何维护学术研究的公信力。此外,书中还对数据处理的伦理问题,如隐私保护、数据来源的真实性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我们这些在现实世界中进行研究的学者来说,尤为重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学术写作不仅仅是技巧的运用,更是一种道德的自觉和责任的担当。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更多地是从其“构建论证”的艺术性角度出发。作者在阐述如何有效地构建一篇学术论文时,并没有采用枯燥乏味的公式化讲解,而是将论证过程比作一场精心策划的辩论赛,强调逻辑的严密性和说服力的递进。书中对“证据的运用”这一部分,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证据(如统计数据、访谈记录、历史文献等)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研究问题选择最恰当的证据,以及如何将这些证据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强有力的论证链条。他特别指出,许多初学者容易陷入“堆砌证据”的误区,即简单地罗列事实,而忽略了证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本书则教我们如何将证据“活化”,如何让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引文都服务于我们的核心论点,使其成为支撑观点的坚实基石。作者还详细讲解了如何处理“反证”,以及如何预判和回应潜在的质疑,这使得论文的论证更加全面和令人信服。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写作技巧,更是一种审慎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帮助读者在写作中建立起坚不可摧的逻辑堡垒。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初看之下,似乎是专门为政治学专业的学生量身打造的,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作者以“政治学方法论”为线索,但实际上是在拆解和重构“学术写作”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问题意识”的阐述。书中并未直接给出“应该写什么”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如何去“看见”问题,如何从看似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挖掘出值得研究的“张力”。作者反复强调,优秀论文的起点并非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源于对现实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思熟虑的质疑。他通过大量具体的案例,从社会新闻、历史事件乃至日常对话中,展示了如何一步步提炼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问题。比如,他分析了某个社会政策出台后出现的意外后果,并追问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而不是停留在政策本身的评价上。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引导,对于那些初次接触学术写作,或者长期以来对写作感到迷茫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它教会我们,写作不仅仅是语言的堆砌,更是思维的训练,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工具。我曾以为自己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研究能力,但阅读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真正的研究,是从提问开始的,而这本书,正是教会我如何提出好问题的第一堂课。
评分阅读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学术写作”的认知边界。我原以为学术写作仅仅是语言的表达,但作者通过其对“理论框架的选择与运用”的深入探讨,让我明白,一个清晰、恰当的理论框架,是整篇论文的灵魂和骨架。他并没有强求读者必须掌握多么高深的理论,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在已有的经典理论和新兴理论之间进行审慎的选择,并解释了如何将这些理论“接地气”,使其能够有效地解释我们所研究的现实问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举例时,会反复对比不同理论框架在解释同一现象时的侧重点和局限性,从而帮助读者理解理论选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强调,理论框架并非越高深越好,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个有力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阐释研究对象。更重要的是,他教导我们如何清晰地阐述所选择的理论框架,并说明为何它比其他框架更适合我们的研究。这种对理论“运用”的强调,让我从过去那种被动学习理论转变为主动地利用理论来指导研究,极大地提升了写作的自觉性和目的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