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设计与计画撰写(2版)

质性研究:设计与计画撰写(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atherine Marshall, Gretchen B. Rossman
图书标签:
  • 质性研究
  • 研究设计
  • 研究方法
  • 数据分析
  • 访谈
  • 观察
  • 文本分析
  • 扎根理论
  • 现象学
  • 个案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译自畅销书《质性研究》原文书第五版,作者以简明直接的文笔,适时辅以易懂易用的范例说明,揭开质性研究充满谜样色彩的复杂面貌,为读者提供了质性研究设计与计画撰写的最佳指南。

  此次改版,特别强调融入研究伦理实践、质性研究品质评鑑,以及研究报告与发表呈现的另类创意方式。此外,还增列颇多新兴题材,包括:网路俗民志、自传俗民志、展演俗民志,以及电子邮件访谈、后现代转向、数位叙事。作者提供相当多专栏,具体范例阐明各种方法论上的挑战,并提供实际可行的因应策略。

  本版新增特色:
  1.专章探讨研究伦理议题,不合乎伦理的质性研究就不是好的研究
  2.特别强调身心障碍与多重障碍研究者的特殊考量
  3.扩大讨论网路俗民志、文化研究、批判种族理论、酷儿理论
  4.大幅扩增资料分析的设计说明
  5.学友书简:研究生电子邮件交换质性论文研究的问题反思和心得
跨越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深度探究人类经验的视角 《社会科学方法论:从经验到意义的建构之旅》(暂定名)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社会科学领域的学习者、研究者以及关注人类经验复杂性的读者,提供一套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研究方法论框架。我们深知,理解社会现象并非仅仅是量化数据的堆砌,更在于深入挖掘行为背后的动机、文化语境和个体意义的构建过程。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从经验到意义的建构之旅》将焦点置于如何系统、审慎地捕捉和诠释人类经验的丰富性与多维性。 第一部分:研究的起点与哲学基础——奠定探究的基石 本部分首先带领读者回到社会科学研究的哲学源头。我们不回避方法论选择背后的形而上学争论,而是清晰地阐述实证主义、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以及批判实在论(Critical Realism)等核心范式如何在根本上塑造我们的研究问题和数据收集方式。 研究范式的光谱: 详细剖析了从经典实证主义(强调可观察性、客观性和因果推论)到后结构主义(关注权力、话语和知识的社会建构性)之间的理论张力。重点讨论了现象学和扎根理论如何寻求理解世界的“本真”体验。 知识的建构与伦理边界: 探讨了何为“知识”在社会科学中的意义。研究者如何从观察者变为参与者,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恪守的伦理原则,特别是知情同意、隐私保护以及研究的社会责任。对于在敏感议题(如边缘群体、创伤叙事)中进行研究时所需的特殊敏感性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理论在研究中的角色: 理论不应是研究的枷锁,而应是引导方向的灯塔。本章阐述了如何从现有理论中提炼出可操作的研究假设或概念框架,以及在实地研究中如何“让理论浮现”(Emergent Theory)的过程,强调理论与经验数据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部分:设计研究的蓝图——精确与灵活的平衡艺术 好的研究设计如同建筑蓝图,既需要结构上的严谨,也需要应对现场变化的适应性。本部分专注于研究设计的规划阶段,确保研究目标能够通过可行且有效的方法得以实现。 研究问题的精炼与界定: 强调一个清晰、聚焦且具有理论或实践价值的研究问题是成功研究的先决条件。我们提供了一套从宽泛兴趣点到具体、可回答问题的逐步筛选流程。 抽样的艺术与策略: 不再局限于概率抽样,本书深入探讨了在探索性或解释性研究中,目的性抽样(Purposive Sampling)、滚雪球抽样(Snowball Sampling)、理论抽样(Theoretical Sampling)的适用场景、优势与局限。重点在于如何根据研究目标,选择最能代表目标群体的样本策略,而非追求统计上的可推论性。 混合方法的整合策略(Mixed Methods Integration): 探讨了如何超越简单地将定量和定性数据并置的做法。详细解析了探索性序列设计(Exploratory Sequential)、解释性序列设计(Explanatory Sequential)以及汇聚式设计(Convergent Parallel Design)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数据整合点,旨在实现“1+1>2”的研究效果。 第三部分:数据采集的现场技术——捕捉多重现实的细节 本部分是方法论实践的核心,系统性地介绍了从传统到新兴的各种数据收集工具和技巧,重点在于确保数据采集过程的系统性、丰富性和细致入微。 深度访谈的艺术: 不仅仅是提问和记录,更是一种倾听和建立信任的关系学。涵盖了半结构化访谈的灵活运用、焦点小组(Focus Groups)中群体动态的引导与管理,以及叙事疗法式访谈(Narrative Interviewing)如何挖掘个人生命故事的结构。我们特别关注“提问的效力”——如何使用探询性、澄清性和引导性问题来深化回答的层次。 观察法的精细化操作: 区分了参与式观察、非参与式观察以及系统性观察的适用情境。强调了田野笔记(Field Notes)的书写规范,包括描述性笔记、方法论笔记和反思性日记(Reflective Journal)的区分和重要性,这是理解观察者偏差的关键环节。 文本与多媒体数据的挖掘: 现代研究触及的材料日益多元。本章专门讨论如何有效地收集和编码历史文献、政策文件、社交媒体数据、视觉材料(照片、视频)等非传统数据源,并将其纳入研究分析的体系中。 第四部分:数据分析与解释——从原始材料到洞见 数据分析是研究者将收集到的杂乱信息转化为系统性知识的炼金术过程。本书强调分析过程的透明性、可验证性和创造性。 定性数据的系统化编码: 详细阐述了扎根理论方法(Grounded Theory)中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步骤,以及主题分析(Thematic Analysis)如何系统地识别、组织和命名数据中的核心主题。重点在于如何在保持原始语境的同时,实现理论层面的抽象。 叙事与话语分析: 探讨如何分析故事的结构(如情节、人物、冲突),以及话语分析如何揭示语言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身份建构。 提高分析的严谨性与可信度: 深入讨论了信度(Trustworthiness)的四大标准——可信性(Credibility)、可转移性(Transferability)、可靠性(Dependability)和可确认性(Confirmability)——以及通过三角互证(Triangulation)、成员核查(Member Checking)等技术来增强研究结论的扎实程度。 结语:研究的传播与影响 最后,本书指导读者如何有效地撰写研究报告,使复杂的发现能够清晰、有力地传达给学术界和公众。我们强调撰写“研究故事”的技巧,以及如何平衡学术严谨性与叙事吸引力,确保研究成果能够真正产生社会影响。 本书力求成为一本“工具箱”式的指南,它不预设读者已完全掌握某一特定流派的方法,而是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使研究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立场,灵活地设计并执行出高质量的社会科学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Catherine Marshall(凯瑟琳‧玛歇尔)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校区,教育领导学教授。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校区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博士后研究。曾任教于宾州大学与凡德堡大学。长期以来,马歇尔教授教学与研究的目标乃是应用跨领域取径,分析学校文化、国家或州政府的政策文化、性别议题、社会正义议题。

Gretchen B. Rossman(葛蕾琴‧罗丝蔓)

  美国麻州大学安姆斯特校区,国际教育学教授。宾州大学教育学博士,专攻高等教育行政。曾担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客座教授。享誉国际的质性研究方法论学者,尤其擅长质性研究设计与方法、混合方法监督和评鑑、教育质性研究。

译者简介

李政贤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系教育哲学组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尔湾校区认知科学硕士
  研究领域:教育哲学、教育美学、教育诗学、教育艺术理论、色彩知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质性研究类型
第三章 可信赖度与研究伦理
第四章 质性研究的内涵「What」:建立概念架构
第五章 研究的途径「How」:建立研究设计
第六章 资料蒐集:主要方法
第七章 资料蒐集:次要与专殊化方法
第八章 资料的管理、分析与诠释
第九章 时间与资源的规划
第十章 研究计画总回顾与研究报告呈现方式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导 论

统计数据能够用来摘要代表的合理化知识是有其限度的。

量化无论有多么精准,仍然无法激发行动,尤其是在人间社会,因为人之间的连结靠的是情意的相通,而不只是数量的算计。──Mary Poovey (1995,页84)

近年来,质性研究方法已成为相当重要的探究模式,不论是社会科学,或是应用学门(诸如:教育、区域计划、护理、社会工作、社区发展、管理等),都可看到使用质性方法的研究。长久以来,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几乎都是借用实验科学的技术;然而,近年来,有别于该等主流研究取径的诸多方法纷纷出笼。人类学带来了俗民方法论、民族学,还有一般人较为熟悉的俗民志。社会学则产生了符号互动论与芝加哥学派。现象学撷取诸多西方哲学的理念,建立了特殊的研究方法论。跨领域研究也建立了各式各样的研究法,包括:社会语言学、论述分析、生命史、叙事分析。临床方法论则是来自心理学领域的贡献。

批判传统(包括:后现代、后结构和后殖民等传统)方面则促成了批判论述分析、女性主义研究、批判种族理论与分析、酷儿理论与分析、文化研究、批判俗民志,以及自传俗民志。另外,在质性研究的发表模式方面,最近还兴起了一种相当引人兴趣的展演俗民志。随着电脑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也开始出现大量的网路俗民志,以及融合多元模式的探究方法。行动研究和参与研究,通常明白宣示带有特定的意识型态与解放意图,希望透过批判与激进的手段,彻底改变社会的根本结构与历程,并且全盘改造研究工业的理念与实作。

上述摘列的许多质性研究类型,最初源自于传统领域与跨学门研究,而如今已经相当常见于政策研究与专业领域研究。十几年前,Denzin & Lincon(1994)就曾经有如后的描述:「『质性革命』(qualitative revolution)席卷社会科学和相关专业领域的盛况,说是叹为观止,的确一点也不夸张」(页ix),此话用来形容目前的情况仍然相当贴切。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人,我深知一本好的研究方法论著作的重要性。《质性研究:设计与计画撰写(2版)》无疑是我近几年来读过的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它不仅仅是对质性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介绍,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研究设计和计划撰写的关键环节,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我尤其赞赏它在“理论框架”构建方面的深入阐述,它强调了清晰的理论框架对于指导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多种构建理论框架的方法。对于“研究问题”的界定,书中也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指导,帮助研究者如何将模糊的兴趣转化为可研究的、有意义的研究问题。此外,它在“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论证方面,也提供了详实的指导,让研究者能够理解不同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并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本书的“案例研究”部分也非常有价值,它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释理论,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对于“研究伦理”的强调,也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和责任感。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和实践质性研究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充斥着理论术语的学术著作。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所吸引。作者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质性研究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特别喜欢它关于“研究过程”的论述,从最初的“研究构思”到最后的“研究成果呈现”,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作者的智慧和经验。它不仅仅教我们“做什么”,更教我们“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在“研究设计”的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研究范式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并提供了如何根据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范式。对于“数据收集”方法的选择,书中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访谈、观察、文献分析等,并提供了实用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而“数据分析”部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详细阐述了不同分析方法的运用,例如编码、主题识别、叙事分析等,并提供了相应的操作指南,让我能够更有效地处理和解读研究数据。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结构清晰,让我能够轻松地阅读和理解。它真的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研究的道路上为我指引方向,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质性研究的研究生,我在写研究计划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尤其是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如何让我的研究思路更加严谨和可操作。这本书确实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不仅仅是理论的罗列,更侧重于“如何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抽样策略”的讨论,作者详细解释了不同抽样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研究情境下的选择考量,这让我意识到之前的抽样方法过于简单粗暴,需要更加精细化的设计。还有关于“数据收集”的部分,不仅列举了访谈、焦点小组、观察等常见方法,还深入探讨了访谈提纲的设计、访谈技巧、以及如何处理观察记录中的细节,让我对如何“问对问题”、“看对地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关于“数据分析”的讲解,特别是如何进行主题分析、编码等步骤,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南,让我不再面对一堆文字资料时感到无从下手。书中还特别强调了“研究伦理”的重要性,让我意识到在研究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参与者的权益,并提供了相关的指导。这本书的逻辑性非常强,从研究的起点一直贯穿到研究的终点,让我对整个质性研究的过程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研究小白的救星!我之前对质性研究的理解仅限于“访谈”、“观察”,感觉它就像一个神秘的黑箱,不知道如何下手。但翻开《质性研究:设计与计画撰写(2版)》后,那种迷茫感瞬间消失了。作者用极其清晰、循序渐进的方式,将质性研究的整个过程拆解得明明白白。从最开始的“为什么要做研究”,到如何“界定研究问题”,再到“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每一个步骤都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和案例。我特别喜欢它关于“研究设计”的章节,详细阐述了不同设计范式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比如扎根理论、现象学、民族志等等,让我能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选择最恰当的设计。而且,它还花了大量篇幅讲解如何撰写一份高质量的研究计划书,从引言、文献回顾、研究方法到预期贡献,每一个部分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范例,这对于申请课题、申请经费或者仅仅是为了清晰地梳理自己的研究思路都非常有帮助。书中穿插的许多小贴士和注意事项,更是让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避开常见的坑。即使是之前有过一些研究经验的人,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方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亲切,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实用工具书。我在撰写研究提案时,常常会陷入“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泥潭。这本书提供了清晰的结构和丰富的素材,让我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我的提案撰写。我尤其欣赏它在“文献回顾”部分的讲解,它不仅强调了文献回顾的重要性,还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方法来组织和整合文献,帮助我构建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此外,书中关于“研究方法论”的论述,让我对不同的质性研究取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如何选择最适合我研究问题的研究取向,以及如何在这种取向的指导下设计具体的研究步骤。我喜欢它提供的“研究设计模型”,这就像一张蓝图,让我能够清晰地规划我的研究路径。在“数据分析”部分,作者也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技巧,例如如何进行初步编码、发展主题,以及如何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这些都对我非常有启发。而且,书中还提供了很多“范例”,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无价之宝,让我能够学习到其他研究者是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但组织得井井有条,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找到相关信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