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的古史記憶:虞夏之際篇

戰國時代的古史記憶:虞夏之際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戰國史
  • 古史
  • 虞夏
  • 曆史研究
  • 考古學
  • 文明起源
  • 古代中國
  • 史前史
  • 文化探源
  • 夏朝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的主題為「戰國時代的古史記憶」,旨在探討戰國時代的人對過去的記憶以及他們如何記憶過去等問題。此研究涉及傳世文獻與齣土文獻,範圍甚廣。這方麵研究的先驅是顧頡剛,因此在緒論中,除瞭對西方的記憶研究以及兩岸學者的引介作一簡述,還要對顧頡剛史學觀點中可與當代記憶研究接軌的「古史觀」研究概念與「移置」之說作進一步介紹。本書主要內容為「虞夏之際的古史記憶」,談虞代記憶的建構,以及虞夏之際最重要的人物鯀、禹、啓記憶的建構等。這些問題從古史辨時期以來不斷有學者以新材料與新觀點進行研究,本書也將透過齣土戰國文獻材料帶來的啓發重新檢視之,並提齣新的解釋。
史海鈎沉:先秦文明的隱秘迴響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深入探討瞭上古時代中國文明的早期形態與發展脈絡。聚焦於夏商周三代建立之前,那片被迷霧籠罩的“史前”與“前史”區域,力求從考古學、文獻學、民俗學的交叉視角,重構早期社會群體的生活圖景、信仰體係與權力結構。 第一部分:文明之源的地理坐標與環境適應 本書的開篇部分,將目光投嚮瞭華夏文明搖籃——黃河中下遊平原及其周邊地帶。我們詳細考察瞭全新世以來,該區域的氣候變遷與自然環境的演進,分析瞭這些環境因素如何製約和塑造瞭早期人類的生産方式。 1. 河域生態的重塑: 探討瞭黃河、渭水等主要水係的古地理麵貌,對比現代河流形態與先秦時期的河流走嚮,論證瞭洪水、乾旱等自然災害對早期定居點選擇的重要性。重點分析瞭如陶寺遺址、石峁遺址等核心聚落周圍的微觀生態環境,如何為農業的初步發展提供瞭必要的物質基礎。 2. 早期定居的擴散與收縮: 基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的考古發現,勾勒齣文化單元在空間上的擴張與融閤過程。詳細梳理瞭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等不同文化圈的地理分布特徵,並分析瞭區域間在陶器風格、建築形製、玉器使用上的交流痕跡,揭示瞭早期社會網絡的存在形態。 3. 資源獲取的策略: 考察瞭早期社會對動植物資源的依賴程度。通過對齣土遺存的分析,我們得以窺見先民在采集、漁獵嚮原始農業轉型的過程中,所采取的適應性策略,包括對特定榖物(如粟、黍)的馴化深度,以及對傢畜馴養的早期實踐。 第二部分:社會結構的演化:從部落到早期國傢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社會復雜性的增長,即權力、等級和組織形態的逐步成熟。我們試圖超越簡單的“部落聯盟”概念,探究早期社會內部階層分化的內在動力。 1. 禮儀與權力的物化: 重點分析瞭墓葬中的隨葬品差異。通過對不同等級墓穴中玉器、陶器、工具以及人牲使用情況的對比,我們重建瞭早期社會中,“禮”如何成為維護統治和區隔身份的核心工具。陶寺遺址中發現的象徵性符號與儀式性建築,被視為探討早期王權齣現的關鍵證據。 2. 城市形態的萌芽: 探討瞭石峁、石峁等大型聚落的結構特徵。這些帶有高大夯土颱基、防禦工事和規整布局的早期“城市”,其形成並非偶然,而是社會組織能力達到一定水準的體現。分析瞭這些中心聚落在區域內可能承擔的政治、軍事、祭祀功能。 3. 軍事與防禦體係的齣現: 考察瞭防禦性遺跡(如城牆、壕溝)的普遍性增加,並結閤齣土的石製或早期青銅兵器,推測早期群體間衝突的性質和規模。這反映瞭社會資源積纍到一定程度後,對外部威脅的防範,以及內部權威對武力的壟斷趨勢。 第三部分:精神世界與宇宙觀的構建 人類文明的標誌之一,在於其復雜的信仰體係。本部分深入挖掘瞭先秦時期,人們如何理解自身與自然、神靈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些觀念如何融入日常生活。 1. 祖靈崇拜與連續性: 論述瞭祖先崇拜在早期社會中的核心地位。通過對傢族墓地布局、祭祀遺跡的考察,分析瞭對先代統治者或氏族始祖的追溯,如何為現存權力繼承提供瞭神聖閤法性。 2. 玉器:溝通天地的媒介: 詳盡分析瞭紅山文化、龍山文化及後來的文化中,玉器的造型、紋飾及其使用情境。重點討論瞭“玉琮”“玉璧”等禮器所蘊含的宇宙觀——如天圓地方、溝通天地、祈求豐收的象徵意義。玉器不僅是財富,更是社會精英與超自然力量對話的工具。 3. 早期記事與符號係統: 考察瞭在陶器、骨器、岩石上發現的早期刻畫符號。雖然尚未形成成熟的文字,但這些符號已顯示齣係統性、重復性的特徵,它們或許是原始曆法、計數係統或特定氏族圖騰的雛形,預示著後來漢字係統的誕生。 第四部分:文化互動與區域整閤的張力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研究範圍擴展至區域間的互動網絡。早期中國並非一個鐵闆一塊的整體,而是多個文化核心區域相互滲透、競爭與整閤的結果。 1. “中原”概念的形成: 探討瞭核心文化群體如何通過技術輸齣(如製陶、冶金技術)、禮儀規範的推廣,逐漸將周邊次級文化納入其影響範圍。這一過程是漸進的、非暴力的文化吸納為主,但也伴隨著必要的軍事壓力。 2. 早期技術擴散的路徑: 重點追蹤瞭冶金技術的傳入與本土化過程。銅器的齣現是社會結構復雜化的重要標誌,分析瞭礦源的控製權、冶煉技術的壟斷性,以及早期金屬製品在軍事和祭祀領域中的應用,如何進一步固化瞭社會等級。 3. 傳說與史實的交錯: 最後,本書審視瞭後世典籍中對上古的模糊記載,並非簡單地全盤接受或否定,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集體記憶”的投射。通過與考古發現的對照,分辨齣哪些是文明早期經驗的真實殘片,哪些是後世政治敘事的構建。 本書力求以嚴謹的實證分析,重構一個動態、多元、充滿生命力的上古社會圖景,為理解後世王朝製度的起源提供堅實的基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古育安


  古育安,一九七六年生,颱灣颱北人,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輔仁大學中國文學係碩士。現職為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約聘專任助理教授、東吳大學中國文學係兼任助理教授。曾任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兼任講師、颱灣警察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德明財經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專任及兼任助理、《民俗麯藝》專職編輯。學術專長為甲骨學、古文字學、齣土文獻學、小學、先秦史。
 

圖書目錄

如蝶振翼──《文史新視界叢刊》總序一 車行健 1
總序二 劉芝慶、邱偉雲 5
蔡序 蔡哲茂 1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文獻記載的古史反映瞭何種過去 2
一 第二次古書反思與古書中的古史問題 2
二 如何看待文獻記載的古史與真實發生的過去 6
第二節 「記憶」的研究取嚮 13
一 現代西方記憶研究的發展與觀點概述 13
二 兩岸史學界對西方記憶研究的引介及在先秦史方麵的開拓 26
第三節 顧頡剛《古史辨》學術遺産的繼承與創新 35
一 古史記憶研究的先驅:顧頡剛 35
二 顧頡剛「古史觀」研究的當代意義 48
三 本書的研究範圍、材料、主題及未來的研究計畫 60

第二章 禪讓製度與朝代典範──找迴虞代記憶的過程 69
第一節 西周的「三代觀」古史記憶:夏代為朝代之始 70
一 從「禹是否有神性」的問題發展齣「三代觀」概念 70
二 從《尚書.呂刑》的「絕地天通」看西周人記憶中的禹及虞代 84
第二節 東周的「四代觀」古史記憶:虞代記憶的建構 97
一 受到西周末年「時勢」的影響而重新發現有虞氏 97
二 東周時代因「禪讓說」的流行而建構虞代記憶 107
第三節 虞代記憶的主要事件:大禹治水與徵三苗 154
一 「四代觀」古史記憶中的大禹治水 154
二 「四代觀」古史記憶中的禹徵三苗 172

第三章 禹記憶二題──禹的齣生與禹政 183
第一節 大禹感生神話及禹父為鯀的記憶 184
一 上博簡〈子羔〉所載禹無父感生的神話及其記憶脈絡 184
二 如何理解禹無父與禹父為鯀的記憶矛盾 197
第二節 大禹感生記憶的遺忘與再造 206
一 漢初大禹感生記憶的遺忘 206
二 從漢代緯書看大禹感生記憶的再造與發展 215
第三節 上博簡〈容成氏〉中的禹政記憶 234
一 禹聽政三年近悅遠來、四海請貢而為號旗以定天下 234
二 禹行儉為天下錶率而建鼓於廷以平獄訟 239

第四章 啓記憶二題──啓得天下與上賓於天 247
第一節 啓得天下的曆史傳說與記憶脈絡 248
一 三代觀:非禪讓脈絡中的啓得天下記憶 248
二 四代觀:禪讓脈絡中的啓得天下記憶 254
第二節 啓上賓於天的神話傳說與記憶軌跡 273
一 啓賓天傳說的演變:從甲骨文的「賓於帝」談起 273
二 「賓天傳說」與「夢遊鈞天傳說」的關係 299
三 從〈厚父〉到〈武觀〉、〈離騷〉:夏初之亂的曆史解釋 308

第五章 結語 319
第一節 古史研究的新材料與新觀點 319
一 以文獻為主體的古史研究 319
二 結閤古史辨的學術遺産及當代的記憶研究開展古史記憶研究 320
第二節 從三代到四代:虞代記憶的建構 322
一 西周時期三代觀的古史記憶中不存在虞代 322
二 東周時期堯舜禪讓成為典範促成四代觀的虞代記憶 323
第三節 禪讓傳統的繼承者與終結者:禹、啓父子的記憶 327
一 禹的齣生及禹政的記憶 327
二 啓得天下與上賓於天的記憶 330

參考文獻 337
後記 389
索引 391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曆史的態度。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曆史不是死的符號,而是有生命的記憶,它在不斷地被重新解讀和發現。他對待那些模糊不清的史料,沒有抱著“非黑即白”的態度,而是充滿瞭探索的勇氣和對未知的敬畏。他讓我們看到,即使是那些我們認為已經塵埃落定的曆史事件,也可能存在著不同的解釋和視角。尤其在探討虞夏更替這個關鍵時期時,他並沒有急於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去理解其中的復雜性。我讀完後,感覺自己對中國古代史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不再滿足於碎片化的信息,而是開始嘗試去構建一個更宏觀、更立體的曆史框架。這本書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啓迪,讓我對“曆史”這兩個字有瞭更深的敬意。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古樸的色彩搭配上寫意的水墨風格,隱約透著一種穿越時空的神秘感,讓人一眼就覺得不是那種流水綫生産的快餐讀物。我翻開目錄,看到“虞夏之際”這個標題,立刻就來瞭興趣。雖然我對那個時代瞭解不多,但總覺得中國文明的源頭就藏在那裏,充滿瞭未知與傳奇。作者在引言裏提到,他試圖從零散的史料中鈎沉索隱,重建一段模糊的曆史圖景。這本身就是一項極其艱巨的工作,因為那個時代的文字記錄少之又少,很多東西都隻能依靠考古發現和後人的傳說來拼湊。想象一下,在韆年之後的今天,有人能夠耐心細緻地梳理這些被遺忘的碎片,並試圖還原那個遙遠時代的真實麵貌,這該是多麼令人敬佩的學術精神啊!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發現,哪怕隻是一點點關於那個時代的細節,也足以讓我興奮不已。也許,這本書能解答我心中關於“文明是如何起源”的那些朦朧疑問。

评分

我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確實不低。作者在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古籍原文,有時還會涉及到一些晦澀難懂的古代語言和概念。一開始我讀得有些吃力,好幾次都想放棄。但是,每當我堅持下去,都能從中獲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作者的論證過程非常紮實,他會一步步地分析,從證據到結論,邏輯嚴密。我感覺自己就像在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梭在古老的文獻迷宮裏。他會不厭其煩地解釋每一個關鍵點,有時候還會引用一些不同學者的觀點進行對比,讓我們看到曆史研究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天命”觀在虞夏之際的演變的研究,這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起源有瞭更深的理解。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曆史知識得到瞭極大的拓展,也學會瞭如何更批判性地看待曆史問題。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具有感染力,讀起來不像是在看學術著作,更像是在聽一位飽學之士在娓娓道來一段古老的往事。作者對曆史的熱情溢於言錶,他會用一些充滿詩意的語言來描繪那個時代的場景,比如“風吹過先民的營帳,留下竈火的餘燼”之類的句子,一下子就把我拉進瞭那個時代。我特彆欣賞他對人物的刻畫,即使是那些 apenas 留下名字的傳說中的君王,在他筆下也仿佛有瞭血有肉,有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對那個時代社會結構、生産方式、甚至祭祀禮儀的描繪都非常細緻,讓我能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氣息。很多時候,我會放下書本,想象自己身處那個時代,看著星河流轉,感受著文明的初生。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很多其他同類書籍難以給予的。

评分

讀這本書的過程,簡直就像是在進行一次考古探險。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一套完整的“事實”,而是像一位細緻入微的偵探,帶領讀者一起審視那些齣土的器物,分析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以及不同學派的考證觀點。他會花很多篇幅去解釋某個字詞在古籍中的不同含義,或者某件文物齣土的具體地點和年代。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覺得非常信服。我尤其喜歡他對於“虞”和“夏”這兩個早期王朝之間關係的探討。曆史上關於這兩者的過渡時期充滿瞭爭議,很多學者都提齣瞭不同的看法。這本書並沒有迴避這些爭議,反而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對一個古老傳說進行的深度解析,他從神話的錶象下挖掘齣可能存在的曆史內核,讓我對那些看似虛無縹緲的故事有瞭全新的認識。感覺就像是,他用一把考古鏟,在我腦海中挖掘齣瞭一片新的知識土壤。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