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的古史记忆:虞夏之际篇

战国时代的古史记忆:虞夏之际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战国史
  • 古史
  • 虞夏
  • 历史研究
  • 考古学
  • 文明起源
  • 古代中国
  • 史前史
  • 文化探源
  • 夏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的主题为「战国时代的古史记忆」,旨在探讨战国时代的人对过去的记忆以及他们如何记忆过去等问题。此研究涉及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范围甚广。这方面研究的先驱是顾颉刚,因此在绪论中,除了对西方的记忆研究以及两岸学者的引介作一简述,还要对顾颉刚史学观点中可与当代记忆研究接轨的「古史观」研究概念与「移置」之说作进一步介绍。本书主要内容为「虞夏之际的古史记忆」,谈虞代记忆的建构,以及虞夏之际最重要的人物鲧、禹、启记忆的建构等。这些问题从古史辨时期以来不断有学者以新材料与新观点进行研究,本书也将透过出土战国文献材料带来的启发重新检视之,并提出新的解释。
史海钩沉:先秦文明的隐秘回响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探讨了上古时代中国文明的早期形态与发展脉络。聚焦于夏商周三代建立之前,那片被迷雾笼罩的“史前”与“前史”区域,力求从考古学、文献学、民俗学的交叉视角,重构早期社会群体的生活图景、信仰体系与权力结构。 第一部分:文明之源的地理坐标与环境适应 本书的开篇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华夏文明摇篮——黄河中下游平原及其周边地带。我们详细考察了全新世以来,该区域的气候变迁与自然环境的演进,分析了这些环境因素如何制约和塑造了早期人类的生产方式。 1. 河域生态的重塑: 探讨了黄河、渭水等主要水系的古地理面貌,对比现代河流形态与先秦时期的河流走向,论证了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对早期定居点选择的重要性。重点分析了如陶寺遗址、石峁遗址等核心聚落周围的微观生态环境,如何为农业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 早期定居的扩散与收缩: 基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考古发现,勾勒出文化单元在空间上的扩张与融合过程。详细梳理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不同文化圈的地理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区域间在陶器风格、建筑形制、玉器使用上的交流痕迹,揭示了早期社会网络的存在形态。 3. 资源获取的策略: 考察了早期社会对动植物资源的依赖程度。通过对出土遗存的分析,我们得以窥见先民在采集、渔猎向原始农业转型的过程中,所采取的适应性策略,包括对特定谷物(如粟、黍)的驯化深度,以及对家畜驯养的早期实践。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的演化:从部落到早期国家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社会复杂性的增长,即权力、等级和组织形态的逐步成熟。我们试图超越简单的“部落联盟”概念,探究早期社会内部阶层分化的内在动力。 1. 礼仪与权力的物化: 重点分析了墓葬中的随葬品差异。通过对不同等级墓穴中玉器、陶器、工具以及人牲使用情况的对比,我们重建了早期社会中,“礼”如何成为维护统治和区隔身份的核心工具。陶寺遗址中发现的象征性符号与仪式性建筑,被视为探讨早期王权出现的关键证据。 2. 城市形态的萌芽: 探讨了石峁、石峁等大型聚落的结构特征。这些带有高大夯土台基、防御工事和规整布局的早期“城市”,其形成并非偶然,而是社会组织能力达到一定水准的体现。分析了这些中心聚落在区域内可能承担的政治、军事、祭祀功能。 3. 军事与防御体系的出现: 考察了防御性遗迹(如城墙、壕沟)的普遍性增加,并结合出土的石制或早期青铜兵器,推测早期群体间冲突的性质和规模。这反映了社会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外部威胁的防范,以及内部权威对武力的垄断趋势。 第三部分:精神世界与宇宙观的构建 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在于其复杂的信仰体系。本部分深入挖掘了先秦时期,人们如何理解自身与自然、神灵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观念如何融入日常生活。 1. 祖灵崇拜与连续性: 论述了祖先崇拜在早期社会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对家族墓地布局、祭祀遗迹的考察,分析了对先代统治者或氏族始祖的追溯,如何为现存权力继承提供了神圣合法性。 2. 玉器:沟通天地的媒介: 详尽分析了红山文化、龙山文化及后来的文化中,玉器的造型、纹饰及其使用情境。重点讨论了“玉琮”“玉璧”等礼器所蕴含的宇宙观——如天圆地方、沟通天地、祈求丰收的象征意义。玉器不仅是财富,更是社会精英与超自然力量对话的工具。 3. 早期记事与符号系统: 考察了在陶器、骨器、岩石上发现的早期刻画符号。虽然尚未形成成熟的文字,但这些符号已显示出系统性、重复性的特征,它们或许是原始历法、计数系统或特定氏族图腾的雏形,预示着后来汉字系统的诞生。 第四部分:文化互动与区域整合的张力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研究范围扩展至区域间的互动网络。早期中国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多个文化核心区域相互渗透、竞争与整合的结果。 1. “中原”概念的形成: 探讨了核心文化群体如何通过技术输出(如制陶、冶金技术)、礼仪规范的推广,逐渐将周边次级文化纳入其影响范围。这一过程是渐进的、非暴力的文化吸纳为主,但也伴随着必要的军事压力。 2. 早期技术扩散的路径: 重点追踪了冶金技术的传入与本土化过程。铜器的出现是社会结构复杂化的重要标志,分析了矿源的控制权、冶炼技术的垄断性,以及早期金属制品在军事和祭祀领域中的应用,如何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 3. 传说与史实的交错: 最后,本书审视了后世典籍中对上古的模糊记载,并非简单地全盘接受或否定,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集体记忆”的投射。通过与考古发现的对照,分辨出哪些是文明早期经验的真实残片,哪些是后世政治叙事的构建。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实证分析,重构一个动态、多元、充满生命力的上古社会图景,为理解后世王朝制度的起源提供坚实的基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古育安


  古育安,一九七六年生,台湾台北人,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现职为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约聘专任助理教授、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兼任助理教授。曾任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兼任讲师、台湾警察专科学校通识教育中心兼任讲师、德明财经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讲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及兼任助理、《民俗曲艺》专职编辑。学术专长为甲骨学、古文字学、出土文献学、小学、先秦史。
 

图书目录

如蝶振翼──《文史新视界丛刊》总序一 车行健 1
总序二 刘芝庆、邱伟云 5
蔡序 蔡哲茂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文献记载的古史反映了何种过去 2
一 第二次古书反思与古书中的古史问题 2
二 如何看待文献记载的古史与真实发生的过去 6
第二节 「记忆」的研究取向 13
一 现代西方记忆研究的发展与观点概述 13
二 两岸史学界对西方记忆研究的引介及在先秦史方面的开拓 26
第三节 顾颉刚《古史辨》学术遗产的继承与创新 35
一 古史记忆研究的先驱:顾颉刚 35
二 顾颉刚「古史观」研究的当代意义 48
三 本书的研究范围、材料、主题及未来的研究计画 60

第二章 禅让制度与朝代典范──找回虞代记忆的过程 69
第一节 西周的「三代观」古史记忆:夏代为朝代之始 70
一 从「禹是否有神性」的问题发展出「三代观」概念 70
二 从《尚书.吕刑》的「绝地天通」看西周人记忆中的禹及虞代 84
第二节 东周的「四代观」古史记忆:虞代记忆的建构 97
一 受到西周末年「时势」的影响而重新发现有虞氏 97
二 东周时代因「禅让说」的流行而建构虞代记忆 107
第三节 虞代记忆的主要事件:大禹治水与征三苗 154
一 「四代观」古史记忆中的大禹治水 154
二 「四代观」古史记忆中的禹征三苗 172

第三章 禹记忆二题──禹的出生与禹政 183
第一节 大禹感生神话及禹父为鲧的记忆 184
一 上博简〈子羔〉所载禹无父感生的神话及其记忆脉络 184
二 如何理解禹无父与禹父为鲧的记忆矛盾 197
第二节 大禹感生记忆的遗忘与再造 206
一 汉初大禹感生记忆的遗忘 206
二 从汉代纬书看大禹感生记忆的再造与发展 215
第三节 上博简〈容成氏〉中的禹政记忆 234
一 禹听政三年近悦远来、四海请贡而为号旗以定天下 234
二 禹行俭为天下表率而建鼓于廷以平狱讼 239

第四章 启记忆二题──启得天下与上宾于天 247
第一节 启得天下的历史传说与记忆脉络 248
一 三代观:非禅让脉络中的启得天下记忆 248
二 四代观:禅让脉络中的启得天下记忆 254
第二节 启上宾于天的神话传说与记忆轨迹 273
一 启宾天传说的演变:从甲骨文的「宾于帝」谈起 273
二 「宾天传说」与「梦游钧天传说」的关系 299
三 从〈厚父〉到〈武观〉、〈离骚〉:夏初之乱的历史解释 308

第五章 结语 319
第一节 古史研究的新材料与新观点 319
一 以文献为主体的古史研究 319
二 结合古史辨的学术遗产及当代的记忆研究开展古史记忆研究 320
第二节 从三代到四代:虞代记忆的建构 322
一 西周时期三代观的古史记忆中不存在虞代 322
二 东周时期尧舜禅让成为典范促成四代观的虞代记忆 323
第三节 禅让传统的继承者与终结者:禹、启父子的记忆 327
一 禹的出生及禹政的记忆 327
二 启得天下与上宾于天的记忆 330

参考文献 337
后记 389
索引 39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读起来不像是在看学术著作,更像是在听一位饱学之士在娓娓道来一段古老的往事。作者对历史的热情溢于言表,他会用一些充满诗意的语言来描绘那个时代的场景,比如“风吹过先民的营帐,留下灶火的余烬”之类的句子,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个时代。我特别欣赏他对人物的刻画,即使是那些 apenas 留下名字的传说中的君王,在他笔下也仿佛有了血有肉,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甚至祭祀礼仪的描绘都非常细致,让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气息。很多时候,我会放下书本,想象自己身处那个时代,看着星河流转,感受着文明的初生。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其他同类书籍难以给予的。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就像是在进行一次考古探险。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一套完整的“事实”,而是像一位细致入微的侦探,带领读者一起审视那些出土的器物,分析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以及不同学派的考证观点。他会花很多篇幅去解释某个字词在古籍中的不同含义,或者某件文物出土的具体地点和年代。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信服。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虞”和“夏”这两个早期王朝之间关系的探讨。历史上关于这两者的过渡时期充满了争议,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本书并没有回避这些争议,反而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一个古老传说进行的深度解析,他从神话的表象下挖掘出可能存在的历史内核,让我对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故事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就像是,他用一把考古铲,在我脑海中挖掘出了一片新的知识土壤。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古朴的色彩搭配上写意的水墨风格,隐约透着一种穿越时空的神秘感,让人一眼就觉得不是那种流水线生产的快餐读物。我翻开目录,看到“虞夏之际”这个标题,立刻就来了兴趣。虽然我对那个时代了解不多,但总觉得中国文明的源头就藏在那里,充满了未知与传奇。作者在引言里提到,他试图从零散的史料中钩沉索隐,重建一段模糊的历史图景。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因为那个时代的文字记录少之又少,很多东西都只能依靠考古发现和后人的传说来拼凑。想象一下,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有人能够耐心细致地梳理这些被遗忘的碎片,并试图还原那个遥远时代的真实面貌,这该是多么令人敬佩的学术精神啊!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发现,哪怕只是一点点关于那个时代的细节,也足以让我兴奋不已。也许,这本书能解答我心中关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那些朦胧疑问。

评分

我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籍原文,有时还会涉及到一些晦涩难懂的古代语言和概念。一开始我读得有些吃力,好几次都想放弃。但是,每当我坚持下去,都能从中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扎实,他会一步步地分析,从证据到结论,逻辑严密。我感觉自己就像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在古老的文献迷宫里。他会不厌其烦地解释每一个关键点,有时候还会引用一些不同学者的观点进行对比,让我们看到历史研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天命”观在虞夏之际的演变的研究,这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起源有了更深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历史知识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也学会了如何更批判性地看待历史问题。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态度。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历史不是死的符号,而是有生命的记忆,它在不断地被重新解读和发现。他对待那些模糊不清的史料,没有抱着“非黑即白”的态度,而是充满了探索的勇气和对未知的敬畏。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那些我们认为已经尘埃落定的历史事件,也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解释和视角。尤其在探讨虞夏更替这个关键时期时,他并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理解其中的复杂性。我读完后,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而是开始尝试去构建一个更宏观、更立体的历史框架。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让我对“历史”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