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现实‧凝视人间:乡土文学论战四十年选集(修订版)

回望现实‧凝视人间:乡土文学论战四十年选集(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乡土文学
  • 文学批评
  • 文化研究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学史
  • 思想文化
  • 社会变迁
  • 文学论战
  • 修订版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乡土文学论战」发生于一九七七年四月至一九七八年初,是一场以「文学」之名展开的意识形态论战,也是台湾境内第二次以「乡土」之名展开的意识形态斗争。发生于一九三○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其「乡土」所指涉的是殖民地台湾、其所欲斗争的对象是日本殖民政权。发生于一九七七年的「乡土文学论战」,则是以「反帝」、「反资」以及「民族主义」为核,向反共亲美的国民党政权进行挑战。

  本书收录文章是以一九七七年的「乡土文学论战」,主要是乡土派一方的文章,并包含一篇写于一九七四年,该文是提供乡土派理论资源的重要作品;另一篇是讨论一九三○年代「乡土文学论战」的文章,以及之后论战二十周年、三十周年的反思选文。
 
故园烟火与时代回响:当代乡土文学的流变与深思 一部透视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精神的文学史诗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当代中国乡土文学发展脉络的文集,精选了四十年来(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至今)在中国文学界引起广泛讨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理论文章、评论专论及代表性作家的创作心声。它并非仅仅是对某一时期文学现象的简单梳理,而是以时间为轴,以“乡土”为核心意象,系统地考察了这一文学思潮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复杂性、思想的深度以及美学上的探索与争鸣。 第一部分:觉醒与回归——八十年代的“乡土热”与批判现实主义的重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乡土文学”作为一种强劲的力量,重新登上了文学舞台的中央。本部分精选的文章,聚焦于这一时期的文学转向。在经历了“文革”的十年浩劫之后,知识分子和作家们迫切需要重新“回到人民中间去”,关注被长期忽视的土地、农民的命运以及乡村的真实生态。 选文清晰地展示了早期乡土叙事的核心母题:对历史创伤的反思、对传统农民形象的重新塑造(从“革命的符号”回归为有血有肉的个体)、以及对现代文明冲击下乡村伦理瓦解的忧虑。我们收录了当年关于“寻根文学”与“乡土文学”的界限之争,以及对以路遥、贾平凹、张炜等为代表的作家作品的初期评论。这些评论不仅赞扬了他们还原生活本真的勇气,也开始探讨其叙事中蕴含的现代性焦虑——即如何在现代化的洪流中保持乡土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内核。文章细致分析了这一时期作品中蕴含的道德困境和生存哲学,探讨了“乡土”作为一种精神原乡的构建过程。 第二部分:冲突与转型——九十年代的审美拓宽与文化张力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城市化的加速,“乡土”的面貌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耕社会图景,而是转向了更广阔的、充满矛盾与张力的现实:乡村的现代化进程、农民工的涌现、地域文化的消散与重塑。 本部分收录的评论,侧重于探讨乡土文学在美学上的拓展。一些理论文章尖锐地指出,单纯的“回归自然”已无法承载时代的重量,文学必须介入更复杂的经济结构和权力关系。例如,对“新写实主义”在乡土书写中的应用、对“口语化”叙事的高峰探索、以及对“地方性”与“普世价值”之间拉锯的分析,都展现了评论界的深刻洞察。此阶段的争鸣尤为激烈,一方坚持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与道德呼唤;另一方则开始关注乡村的“粗粝之美”,甚至探讨乡土叙事中可能存在的“猎奇化”倾向。这些讨论,是理解当代文学如何处理“现代化悖论”的关键文本。 第三部分:在场与失语——新世纪以来乡土的边缘化、重构与数字景观 步入新世纪,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乡土”从一个清晰的地理概念,逐渐演变为一种复杂的文化记忆或精神避难所。本部分精选的文章,直面当代乡土文学面临的挑战:如何书写一个“非农化”的乡村?在精英文化与大众娱乐的双重挤压下,乡土题材是否面临“边缘化”的风险? 重要的理论探讨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后乡土书写”的可能,即如何通过后现代的手法、跨文化视野来重构乡土经验,例如融入城市经验的回望、以及对乡土神话的解构。二是关注“被遗忘者”——留守儿童、老龄化村庄、以及被快速拆迁的社区——他们的“失语”状态如何被文学捕捉和发声。三是关于媒介变迁对乡土书写的影响,探讨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等新媒介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冲击与融合。这些文章展现了批评界不懈地试图在飞速变化的技术与社会现实中,为乡土经验寻找新的文学坐标和阐释空间。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故园烟火与时代回响》不仅仅是一部文学批评选集,它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社会思想史切片。通过这四十年间的论辩与反思,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乡土文学如何从最初的“疗伤”与“重建”,演变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持续追问。它见证了知识分子对土地、对人民、对民族文化根源的责任感与不断探索的学术勇气。阅读本书,即是与一代代文学人共同回望我们从何处来,并审视我们正向何处去的精神旅程。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王智明


  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校区文学博士。现任台湾中研院欧美所副研究员,清华大学人社系与交通大学社文所合聘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亚裔美国文学、文化研究以及学术建制与思想史。着有专书Transpacific Articulations: Student Migr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Asian Americ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3);编有Precarious Belongings: Affect and Nationalism (London: Rowman and Littlefield International, 2017)出版。目前正在进行关于外文学门学术建制与思想史的相关研究。

林丽云

  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人类学博士研究,现任台湾交通大学亚太/文化研究室研究员。译有非洲小说《阿拉不是一定要》、《等待野兽投票》等。2013年起参与「台湾战后左翼运动口述史研究调查──以陈映真为线索」的多年期研究工作。着有:《寻画:吴耀忠的画作、朋友与左翼精神》(2012)。

徐秀慧

  淡江大学中文系硕士、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任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台湾文学所副教授。研究专长为战后初台湾文学、左翼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近代文艺思潮,曾获文建会「现代文学研究论文奖助」。出版有《战后初期台湾的文化场域与文学思潮(1945─1949)》、《跨际的台湾文学研究──乡土、左翼与现代性的反思》。

任佑卿

  韩国延世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任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教授。研究领域为东亚的国族主义与性别研究,目前正在进行关于日军慰安妇问题与中国抗美援朝时期国民动员的研究。着有专书《现代中国之国族叙事与性别》;编有《冷战亚洲的诞生:新中国与韩战》、《流动的亚洲:后冷战与建交之文化政治》;译有戴厚英小说《诗人之死》、张爱玲小说《赤地之恋》、贺照田论文集《当代中国的思想无意识》等。
 

图书目录

辑一:脉络
谈谈台湾的文学 / 郭松棻
中国人立场之复归──为尉天骢先生《乡土文学讨论集》而作 / 胡秋原
 
辑二:论战
文学来自社会反应社会 / 陈映真
是「现实主义」文学,不是「乡土文学」—─有关「乡土文学」的史的分析 / 王拓
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 / 叶石涛
「乡土文学」的盲点 / 许南村
谈民族主义与殖民地经济──访胡秋原 / 《夏潮》杂志
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 / 尉天骢
到处都是钟声─「乡土文学」业已宣告死亡 / 南亭
 
辑三:反思
想像乡土‧想像族群─日据时代台湾乡土观念问题 / 施淑
本土之前的乡土──谈一种思想的可能性的中挫 / 林载爵
乡土文学与台湾现代文学/吕正惠
乡土文学中的「乡土」/ 吕正惠
乡土论述的中国情结──乡土文学论战与《夏潮》 / 晏山农
二十年来的乡土文学 / 彭瑞金
 

图书序言

序(节选)

林丽云


  「乡土文学论战文集」选文说明

  本书原初的编辑构想,不仅希望能呈现论战双方的文章以及之后40年针对论战反思的文章,同时也希望能呈现乡土派一方关于民族意识的分歧。然而,由于编辑小组未能取得反乡土派作者的同意转译,因此本书只能收录乡土派一方的文章。另一方面,论战中的乡土派一方关于民族意识则出现了双重矛盾,第一重: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简单的说就是反共与不反共的矛盾;第二重是中国与台湾的矛盾,尤其是第二重矛盾,于论战结束后不断扩大,成为今日台湾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这个课题因本书焦点在于乡土文学论战,在篇幅限制下无法充分展开,希望将来有机会针对此一议题另编他书以飨读者。本书结构分成三个单元:脉络、论战与反思,分述如下。
 
  第一单元:脉络
    
  此单元收文两篇,第一篇为郭松棻作品〈谈谈台湾的文学〉、第二篇为胡秋原作品〈中国人立场之复归-为尉天骢先生「乡土文学讨论集」而作〉。先简述收录第二篇文章且安排于此单元的理由。从篇名即可理解此文是专为讨论集一书而写,但胡氏却从民国初年发生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及「新文学运动」谈起,说明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知识份子选择西化运动为救国图存之道的限制与弊病,进而肯定乡土文学运动立基于「民族主义」的倾向。选录胡氏文章意在提供读者两个视野:其一,发生于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与因西潮冲击而来的中国新文化运动间的承续与断裂关系。其二,以中国民族主义为中心的抵西方(de-westernization)思考。不仅反帝同时也反共,在反帝的向度上与乡土派结盟,但却在反共的向度上与乡土派分流,只是在当时政治的高压下,民族主义成为让反共主张和阶级意识浓厚的现实主义文艺得以结盟的共同基础。
    
  脉络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谈谈台湾的文学〉,作者为郭松棻。此文于1974年以笔名罗隆迈发表于香港《抖擞》杂志的创刊号。2006年人间出版社将该文收进《乡土文学论战三十年-左翼传统的复归》一书,作者署名郭松棻。
   
  〈谈谈台湾的文学〉发表时间早在乡土文学论战之前,编辑小组之所以将此文收进本书中,且作为论战的起首文,原因有二:其一,此文观点为乡土派的论述基础;其二,此文作者与乡土派所形成的跨域左翼社群网络,将海外的保钓之火延烧到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陈映真曾为文说明两者的关系:「钓运中评论台湾当代文学,评论『乡土文学』的文章不少,但直接地易装上场,直接成为王拓的『殖民经济』论、现代主义批判论、现实主义文学论、参与了乡土文学论争者,只有罗隆迈的文章可以证明钓运对乡土文学论争的直接影响。」
    
  台湾文学研究者简义明在其书写的〈冷战时期台港文艺思潮的形构与传播-以郭松棻〈谈谈台湾的文学〉为线索〉一文中,以第三地概念说明〈谈谈台湾的文学〉的生产背景,以及与台湾左翼社群发动现代诗论战、乡土文学论战的共振效应。简氏在文中表示,郭松棻因参与保钓并接受中国政府聘用进入联合国工作,被台湾当局列入黑名单,无法返台也无法在台发表文章,因此「只好选择在当时所有华人地区言论相对自由的香港发表」。香港即是简氏所论的第三地。第三地概念对于理解台湾战后左翼文艺运动至为重要,因为战后台湾在历经过二二八事件以及白色恐怖的政治肃杀后,基本上与左翼相关的传播与传承几近断绝。60年代中期从台湾本土自行发展起来的左翼社群,其思想资源有部分即是来自境外的第三地,例如日本、香港及美国等地。
    
  综言之,〈谈谈台湾的文学〉一文,不仅提供读者理解乡土文学的基础论点,同时也提供读者理解乡土派社群与第三地的共振网络,以利读者将乡土文学运动放进更宽广的视野中进行理解。

  第二单元:论战
    
  关于乡土文学论战文章,在论战发生后两年间,有两本选集在台出版。第一本由彭品光主编的《当前文学问题总批判》出版于1977年10月,书中共收集76篇文章。此书官方色彩浓厚,选文目的显然意在打压乡土派,因此不列为选文材料。第二本《乡土文学讨论集》则出版于隔年4月,由乡土派作家尉天骢担任主编,全书共850页,从1976年4月至1978年2月,共收文75篇。该书根据论战文章的性质分成四辑、三附录以及二篇特别转载,每辑收录乡土派作品,但其后附录则是反乡土派的作品,此单元所收录的文章即是以《乡土文学讨论集》为选文来源。
    
  此单元收进六位作者七篇文章,其中许南村为陈映真笔名,其中六篇文章取材自《乡土文学讨论集》一书,尉天骢的文章〈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于1977年7月发表于《中国论坛》第八期,隔年改以篇名〈我们社会和民族教育精神〉收进由其主编的《乡土文学讨论集》一书。此单元选取的乡土派论战文章,意在呈现乡土派一方的两个辩诘,其一是对「乡土」指称的辩诘;其二是关于中国与台湾两种民族主义的辩诘。
    
  关于乡土一词的辩诘,首先是论战期间一再被提及的两位作家:黄春明和王祯和,不接受他们的作品被归为「乡土」文学。乡土派作家与论者王拓在〈是「现实主义」文学不是「乡土文学」〉一文中,也将阶级意识从乡土文学概念中提炼出来,强调文学的功能与价值是为现实中的底层民众服务。以南亭为笔名的王杏庆,其文唿应了胡秋原对于中国近代新文学运动的考察,但以台湾的反殖文学为论述主轴,并宣告乡土文学已死,因为乡土概念在运动过程中,早已被更大的潮流-民族主义与阶级意识-吸入腹中。
    
  再者,关于中国与台湾两个民族主义的辩诘。本书收文中由作家叶石涛所写的〈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一文,虽然是将台湾文学史放在中国文学史的大框架中论述,但着眼于1604年荷人入侵至日本据台的历史经验,由此强调台湾文学中反帝、反封建的特殊性。此文发表后陈映真以笔名许南村随即发文〈乡土文学的盲点〉,指陈叶文是「用心良苦的分离主义议论」,意图将「台湾人意识」推演至「台湾的文化民族主义」。
  
  从后续发展可以得知,当时关于乡土一词的辩诘,在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争论重点,已经不是「乡土」的内涵及其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关系,而是与第二个辩诘联系在一起,也就是「乡土」指向何方、指向何地。本书的第三个单元虽名为反思,但在未能收录反乡土派作品的情况下,无法同时呈现论战双方的作品,而是聚焦于「乡土」意象经历多重演绎后的历史转化。

  第三单元:反思
  
  反思单元选文六篇,包含三个议题:乡土与反殖/帝、乡土与本土、乡土与第三世界。首篇是施淑的文章〈想像乡土‧想像族群-日据时代台湾乡土观念问题〉,该文首刊于1997年《联合文学》杂志,隔年收进《台湾乡土文学‧皇民文学的清理与批判》(人间出版社)。此文以发生在1930年前后的「乡土文学论战」为主轴,阐述台湾文学界关于乡土观念的发生,实来自于日本殖民经验造成现实世界的破裂,因此乡土一词已内含族群认同与在地主体的成分,表现为第三世界的台湾文学。但在后续因应战争需要所提出的殖民政策下,乡土文学凸显了地方的特殊风貌,却失落了主体精神。收录此文意在提供读者理解台湾乡土文学论战的历史纵深,乡土一词之所以能有多重演绎的空间,正因其反映了台湾自身的历史演变。
  
  以施淑的文章起头,旨在带出以下三篇文章:林载爵的〈本土之前的乡土〉,此文发表于1997年台湾社会科学研究会举办的「回顾与再思-乡土文学论战20年讨论会」,后收于《台湾乡土文学‧皇民文学的清理与批判》一书。接着是吕正惠在不同时期书写但却相互关连的两篇文章〈乡土文学中的「乡土」〉及〈乡土文学与台湾现代文学〉,前者发表于1997年12月出刊的《联合文学》杂志,后者发表于2012年4月出刊的《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5卷2期,此两文后收录于吕正惠专书《台湾文学研究反省录》(2014)。此三篇文章提供读者进一步理解「乡土」概念,以及其内涵如何在论战结束后继续被申论阐发。
    
  收录晏山农的〈乡土论述的中国情结-乡土文学论战与《夏潮》〉,以及彭瑞金的〈二十年来的乡土文学〉,则是试图提供读者关于乡土文学论战的其他视角。前者发表于1997年10月由「春风文教基金会」与官方文化部门共同举办的「青春时代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二十周年」研讨会上。此文以乡土派作战基地《夏潮》杂志之流变为论述核心,提出乡土文学论战的核心价值正在于第三世界观点。然而在1980年代后,不论是强调本土意识的独派,或是将统一置于人民和土地的需求之上的统派,都刻意遗忘第三世界这个重要资产,由此使得乡土文学论战的批判精神随之失落。
    
  彭文于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六日发表于《台湾日报》副刊。此文相当简短,与其说是论述,不如说是抒情。70年代,台湾在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论战期间被陈映真质疑有台湾意识或分离意识的叶文,在论战结束后快速发酵,乡土意识转化成台湾意识,发展出另一种乡土叙述,其中与70年代乡土派共享日据时期的「乡土」资源,成为台湾意识的叙述源头。此时「乡土」想像发展出有别于30年代和70年代的内涵,由「乡土」而来的国族认同、统独论争,成为80年代至今台湾境内的主要矛盾,收录彭文即意在呈现台湾意识主张者的情感内涵。

  代结语:为何重提「乡土文学论战」

  论战结束后,每隔十年,乡土派一方或承继者都会以各种形式再现和再诠释这场论战。只是自解严之后,重提论战时所设定的对手,已经从对现实主义立场抱持反对态度者,转换为坚持台湾意识或台湾民族主义的文论。由此,「乡土」随着台湾政治演变发展出两条迥异的叙述轴线,第一条是将「乡土」联系上中国百多年来反帝国、反压迫的革命史观;第二条则是将「乡土」联系上台湾近百年反殖民、反压迫的反抗史观,这两条史观所形成的冲突,构成今日台湾的政治现实。
    
  其次,1950年韩战爆发,美国进一步介入东北亚经济与军事事务,台韩两地在共同经历过日本的殖民统治后,又共同经历了美国的新帝国主义经验。从专制统治到经济依赖,台韩两地的社会性质及其发展,有诸多相互参照的可能。乡土文学之所以可以形成论战,正是在反殖、反帝的基础上开展出来,同样受制于冷战体制和跨国资本双重支配下的韩国,其反抗运动又是如何展开呢?希望不久的将来,台韩两地在此议题上能有更多的交流与讨论。
    
  最后,如果我们将二战前的压迫与反压迫关系以殖民史来界定,那二战后的压迫与反压迫关系就是以第一、二世界与第三世界来界定,乡土文学虽以一地的文学意识形态启动论战,但其立论基础却是全球的第三世界视野。在1970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中,虽然已经提出第三世界的视野,唿应了当时韩国对「民众文学」和「民族文学」的讨论, 但在反共亲美的政治高压下,那怕是乡土的议题都无法充分展开,更遑论第三世界观点的讨论。时光流转,四十年过去,台湾在统独争议之下,第三世界仍然是边缘的视野。希望本书的出版,能有助于台韩两地对于第三世界观点的讨论,进而重新连结第三世界的思想资源。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回望现实‧凝视人间:乡土文学论战四十年选集(修订版)》带给我的,是一种智识上的挑战与情感上的共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些观点而陷入沉思,思考它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例如,那些关于“乡土”的讨论,在今天我们面临着城镇化加速、乡村文化变迁的背景下,是否依然有着警示和启示作用?书中的论战,其激烈程度和深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纯粹与担当,他们对于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思考,是如此的真诚和深刻。这让我反思,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找到这样一种专注、深入的思考方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文学的讨论,它更是关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那些关键性的文化议题的深刻探讨,它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细细品味。

评分

翻阅《回望现实‧凝视人间:乡土文学论战四十年选集(修订版)》,我感觉就像在参加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研讨会。书中的文章,有的像一位老者在娓娓道来,充满了对往昔岁月的温情回忆,也包含着对现实的审慎观察;有的则像一位年轻的学者,充满锐气和批判精神,直指问题核心。我尤其被那些探讨“乡土”与“现代化”之间张力的文章所吸引。这不仅仅是文学上的风格之辩,更是关于中国社会发展方向、文化根基何在的深刻追问。我一直在思考,当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我们如何在拥抱新事物的同时,又不至于丢失了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焦虑与思考,也引导着我,去审视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类似困境。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去提问,去探索,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答案。

评分

这本《回望现实‧凝视人间:乡土文学论战四十年选集(修订版)》,读起来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它不是那种一翻开就能直抒胸臆、让你立刻抓住主旨的快餐式读物,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或者说,通往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议题的大门。它让我有机会去反思,当初那些激烈的讨论,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纯粹的艺术追求,还是为了回应时代变革的阵痛?我特别注意到,其中一些文章的语言风格,在今天看来,既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又充满了某种穿越时空的张力。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论战的现场,听着不同声音的碰撞,感受着观点交锋时的火花。这让我开始思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观念多元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能力,或者说,是否有意愿去进行那样一场关于“现实”和“人间”的深入对话?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文本基础,让我们能够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审视历史,也审视当下。它不是简单地呈现观点,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追溯,去感受。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沉浸式”来形容。它不是那种轻易就能被概括的读物,而是需要读者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地去品味,去消化。我被其中一些文章的宏大叙事所吸引,它们仿佛在描绘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将文学的讨论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同时,也有不少文章专注于对具体文本的精妙解读,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学者的严谨和洞察。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够引发我深入思考的段落,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火花,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对于“现实”的理解,以及对于“人间”情感的体悟。这本书让我感觉到,文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个体与社会,连接思想与情感。它是一种深刻的对话,一场永不落幕的探索。

评分

我最欣赏《回望现实‧凝视人间:乡土文学论战四十年选集(修订版)》的一点,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史”与“论”的辩证统一。它不仅仅是一本选集,更是那个时代文学与社会思潮互动的一个缩影。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乡土文学会成为一个如此重要的论战焦点?是不是因为“乡土”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关于“根”、“身份”、“现代化冲击”等复杂议题?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不同学者、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他们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许多极具启发性的观点。有时候,我甚至会因为某些论断的犀利而感到震撼,也为某些观点的独到而惊喜。这让我明白了,一场真正的论战,不仅仅是观点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碰撞,是逻辑的较量,是对于时代精神的深刻捕捉。这本书的修订版,无疑是在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梳理出这场论战的脉络,理解其深远的影响,也从中汲取反思当下社会问题的养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