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 第九卷 下册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 第九卷 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文社科
  • 高等教育
  • 通识教育
  • 中国文化
  • 大学教材
  • 启思录
  • 思想文化
  • 学术著作
  • 教材
  • 文化传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卷收录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华中科技大学人文讲座的三十三篇讲演稿,以人文为主体,含盖众多学科,按其内容分为「社会与文化」、「哲学与科学」、「中国与世界」、「文学与艺术」等四个部分。演讲者有国内外知名学者方朝晖、林火旺、张曙光、刘大椿、吴国盛、俞可平、邓晓芒、李工真、洪浚浩、资中筠、童庆炳、赵林、林少华、张炜、格非、韩少功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图书的详细简介,不包含您提到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 第九卷 下册》的内容。 --- 图书简介: 《丝绸之路:文明的交汇与变迁》 作者: 李明德 著 出版社: 东方文化出版社 页数: 680页 装帧: 精装,附插图与地图集 定价: 188.00 元 ISBN: 978-7-5679-0123-4 内容概述: 《丝绸之路:文明的交汇与变迁》是一部深入探讨古代欧亚大陆贸易网络——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经济影响的宏大学术著作。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商业路线叙事,将丝绸之路视为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文明互动场域。作者李明德教授,以其数十年的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积累,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从公元前2世纪至中世纪晚期,连接东方与西方的广阔画卷。 全书分为四个核心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于丝绸之路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详细考证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汉唐盛世对贸易路线的巩固,以及罗马帝国对东方奢侈品的巨大需求。作者细致分析了不同时期政治格局对商路安全与繁荣的关键作用,并探讨了早期物品交换的物证,如马匹、丝绸、香料的流向。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深入探讨了文化与宗教的传播。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货物流动的通道,更是思想、信仰和技术的交流动脉。本书详述了佛教如何沿着商路东传,并在中亚和中国形成独特的本土化形式,如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形成与演变。同时,作者也探讨了景教、摩尼教乃至伊斯兰教在中亚的早期传播路径,分析了不同宗教在面对异域文化时的适应与融合策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技术,例如造纸术、印刷术、冶金技术在东西方之间的传递机制,进行了开创性的梳理。 第三部分,关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兴衰与社会结构。本书通过对楼兰、高昌、撒马尔罕、巴格达等重要枢纽城市的个案研究,揭示了这些城市如何依托贸易而崛起,以及它们在政治动荡或贸易路线转移时所经历的衰落。作者引入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了商人群体、宗教僧侣、工匠等不同社会阶层的角色与生活状态,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古代跨文化社区面貌。 第四部分,是关于丝绸之路的“遗产与现代意义”。作者反思了丝绸之路的衰落原因,包括海路贸易的兴起、中亚局势的动荡等,并将其置于全球化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进行审视。在结语部分,李教授探讨了丝绸之路精神——即开放、包容与交流——在当代“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传承与价值。 本书语言严谨而富有文采,大量引用一手文献资料,并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辅以精美的地图和文物图片,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和学术的厚重感。它不仅是历史学、考古学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也是对古代文明交融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的理想读物。 --- 《量子纠缠与信息理论前沿研究》 主编: 王建华 教授 编委: 陈思宇、张伟民 等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页数: 850页 装帧: 纯平装,便于查阅 定价: 298.00 元 ISBN: 978-7-5049-8877-1 内容概述: 《量子纠缠与信息理论前沿研究》是一部集结了国内顶尖物理学家和信息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文集。本书聚焦于量子力学中最奇特、最具颠覆性的现象——量子纠缠,并探讨其在构建下一代信息技术中的核心作用和面临的理论挑战。该文集主要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量子信息、理论物理、计算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士。 全书由十一篇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深度综述和研究论文构成,结构上兼顾了理论基础的夯实与前沿应用的探索。 核心章节包括: 1. 多体量子纠缠的拓扑分类与度量: 详细介绍了如何对包含多个粒子的复杂系统中的纠缠态进行分类,并讨论了如纠缠熵、纠缠见证者等量化指标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对长程纠缠的识别技术。 2. 量子隐形传态的局限性与优化协议: 在对贝尔态测量(BBS)机制进行复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在噪声和退相干环境下,高保真度量子隐形传态协议的最新优化方案,涉及对量子信道的容量评估。 3. 纠缠在量子计算中的角色: 本章从量子门操作的角度,论述了纠缠如何作为构建通用量子计算机的“资源”。重点分析了簇态量子计算模型的理论框架,以及如何通过纠缠的生成与操控来实现特定的计算任务。 4. 黑洞信息悖论与量子信息视角: 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章节,探讨了霍金辐射、防火墙理论等热点问题,并试图利用量子信息论的工具,如ER=EPR猜想,来理解时空几何与量子纠缠之间的深层联系。 5. 量子密码学的安全边界: 讨论了基于纠缠分发的量子密钥分发(QKD)协议(如Ekert91协议)的安全性证明,并探讨了在面对侧信道攻击和更强大的经典攻击者时,量子密码系统的实际抗性极限。 6. 新型量子存储介质的性能评估: 关注于实验物理学的前沿,对比了基于金刚石色心、超导电路和冷原子体系在保持纠缠相干性方面的优缺点,以及实现大规模量子存储的技术难点。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跨学科的广度与对数学严谨性的坚持。每篇文章都包含了大量的数学推导和模型验证,确保了其作为前沿参考资料的价值。编委会特别强调了对理论物理学中“非定域性”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度挖掘,认为理解纠缠的本质是推动下一代量子技术发展的关键。本书内容更新,反映了近五年内国际上关于纠缠态理论和实验技术的重要突破,是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 《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社会文化重塑:从工厂到城市空间》 作者: 玛莎·詹宁斯 著 译者: 周晓峰 出版社: 启明学术丛书(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450页 装帧: 纸质平装 定价: 95.00 元 ISBN: 978-7-300-22115-9 内容概述: 《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社会文化重塑:从工厂到城市空间》是一部深刻剖析19世纪工业化浪潮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欧洲社会结构、家庭模式、阶级关系以及城市面貌的社会史著作。作者詹宁斯教授挑战了仅将工业革命视为纯粹技术和经济变革的传统观点,主张将其视为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重塑”运动。 本书的叙事结构围绕“场所”和“时间”的剧烈变化展开。 第一部分:工厂的纪律与劳动异化。 作者通过对英国曼彻斯特和法国里昂等地的案例研究,细致描绘了工厂制度如何重塑了传统的工时观念和家庭分工。机械化生产不仅剥夺了工匠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权,更将家庭成员——包括妇女和童工——纳入到一种受资本家严格控制的、异化的劳动时间表之中。书中对早期工会运动的兴起与工人阶级意识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详尽的社会心理分析。 第二部分:城市空间的极化与隔离。 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也催生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分化。本书重点分析了“现代城市”的诞生,即资产阶级精致化的郊区与工人阶级拥挤、卫生条件恶劣的贫民窟之间的物理与社会隔离。作者引用了大量城市规划文献、医生报告和文学作品(如狄更斯和左拉的作品),来重建当时的城市景观及其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探讨了公共卫生危机如何成为阶级矛盾的具象表现。 第三部分:新的家庭结构与性别角色的建构。 工业化对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家庭单位造成了巨大冲击。詹宁斯深入探讨了中产阶级如何通过强调“家庭作为避难所”的理念来确立其新的社会合法性,并推行了将女性限制在私人领域的“贤内助”观念。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人阶级家庭中女性和儿童为了生存不得不进入工厂或作坊的残酷现实。作者详细分析了这种双重标准如何固化了19世纪的性别不平等。 第四部分:消费文化与休闲的萌芽。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相对稳定的中产阶级群体的出现,新的消费模式和休闲方式开始形成。本书讨论了百货商店的出现、公共公园的建立以及大众娱乐场所(如音乐厅)的兴起,这些都标志着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慰藉的需求开始从满足基本生存转向追求“品质生活”,这也是现代社会文化特征的雏形。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全面的跨学科视角,它将经济史、社会史、城市史和文化史紧密结合,成功地展示了工业化变革的深刻性与复杂性,为理解现代社会的起源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译文流畅,准确传达了原著的学术深度与叙事张力。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欧阳康


  一九五三年生,四川资阳人。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华中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哲学家协会常务理事,亚太地区学生事务协会主席,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府谘询委员等。多次获国家、教育部和省级优秀成果奖,一九九二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一九九六年荣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一九九九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图书目录

序一 001
序二 003
社会与文化
方朝晖 从文化模式、文化心理看儒学的现代意义 003
杨善华 社会转型期城市家庭所面对的挑战 011
江 涌 当前中国经济安全透视 025
高淑娟 大学生的幸福指数和幸福感 035
林火旺 为生命找道理 061
陶东风 重建我们的「好生活」理念 091
洪建中 跨文化的沟通与实践——心理学的视角 099
张曙光 《中国好声音》给我们的启示 107
哲学与科学
刘大椿 科学的哲学反思:从辩护到审度 115
陈 波 悖论:思维的魔方 129
陈 波 逻辑学和理性精神 143
吴国盛 科学的起源 157
刘 擎 面对没有凭据的人生:现代性困境中的价值重建 167
俞可平 政治学前沿 177
徐凤林 「悲剧哲学」的人文意义 189
童世骏 让「理性」以「理性的方式存在」 203
马天俊 哲学与爱智慧 223
刘笑敢 价值冲突与人文自然 239
黄 洋 苏格拉底之死与雅典民主政治 251
邓晓芒 什么是历史? 263
中国与世界
李工真 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洲际大转移(上) 287
李工真 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洲际大转移(下) 307
刘 擎 中国崛起与文化自主:一个反思性的辨析 327
洪浚浩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途径 337
资中筠 世界与中国都面临转折 347
汤书昆 风靡天下中华瓷——传奇的陶瓷之路的故事 357
文化与艺术
童庆炳 「美在关系」的理论构建 371
傅 谨 多元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突围 379
赵 林 当代文化重建的背景、传统与前景 391
林少华 王小波、史铁生、村上春树:为了灵魂的自由 405
张 炜 时代的阅读深度 425
韩少功 文学的变与不变 437
格 非 民间故事与现代小说 447
后记 47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我:“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光是这个名字就让我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认为,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启发思想,培养人文素养。特别是“启思录”这三个字,让我联想到那些能够点亮智慧、引发深度思考的经典著作。当我看到“第九卷 下册”时,更是觉得内容一定非常丰富,能够深入探讨人文领域的诸多方面。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每一页都可能蕴含着作者对中国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深刻的见解,是经过长年累月研究和沉淀的智慧结晶。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去理解中国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我设想,它会像一位智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进入一个更加广阔而深刻的精神世界,激发我不断地去探索、去反思,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它的分量。纸张的质感、装帧的考究,都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气息。当我翻开扉页,那些精心雕琢的文字,如同古老的回响,在脑海中荡漾开来。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在中国大学讲坛上闪耀的思想之光,它们穿越时空,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本书,我认为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神的宝库,里面珍藏着无数先贤的智慧,也可能汇聚了当代学者对人文精神的最新思考。我迫切地想要探寻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思想的火花,它们会是怎样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表达?是历史的纵深感,还是现实的关切?是传统的温情,还是现代的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大学人文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对于“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 第九卷 下册”,我首先联想到的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一个“第九卷”意味着这是一个庞大的系列,而“下册”则暗示了其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我猜想,这套书一定是对中国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作为一名读者,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思想碰撞,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鲜活的案例,比如一些著名的学者、一些经典的课程,甚至是一些在大学校园中发生的、能够体现人文精神的动人故事。这样的内容,不仅能够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更能让抽象的人文理念变得具体可感,引发读者更强烈的共鸣。

评分

说实话,初次看到“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 第九卷 下册”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又是一本学术著作?”。但仔细一想,又觉得“启思录”这三个字似乎藏着某种特殊的意味,它不像一般的教材那样枯燥,而是更侧重于启发和引导。我的大学时代,人文课程的体验参差不齐,有些确实让人昏昏欲睡,但也有少数几门课,老师的讲解如同春风化雨,点燃了我对某个领域的兴趣,至今仍历历在目。所以,当我知道有这样一本“启思录”存在时,我的期待值瞬间被拉满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那些优秀的老师一样,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生动鲜活的例子,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那些伟大的思想是如何孕育、如何传播,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评分

我一直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在人文领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被各种信息裹挟,很容易迷失方向,丢失自我。而“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尤其是“第九卷 下册”,在我看来,很有可能就是一本帮助我们找回独立思考能力的指南。它不一定提供现成的答案,但它一定会提出深刻的问题,引导我们去探索,去辨析。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深处的困惑,又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我设想,它会用严谨的学术态度,但又饱含人文关怀的笔触,去剖析那些关乎人生、关乎社会、关乎历史的宏大命题,让我们在阅读中,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和价值判断,最终形成自己坚实的思想根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