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与我:双向亦师亦友全纪录

金庸与我:双向亦师亦友全纪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庸
  • 武侠
  • 文学
  • 回忆录
  • 文化
  • 香港
  • 名人
  • 读者
  • 双向
  • 影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金庸与我──双向亦师亦友全纪录》

  潘国森大师,「二十世纪金学研究天下第二」、「指出金庸小说错处天下第一」、「金庸诗词学大家」、「金庸学研究考证派先驱」,娓娓道来与金庸的君子交》君子之交淡如水)!

  精彩内容:
  金庸于潘国森是亦师亦友,潘国森于金庸也是亦师亦友!
  金庸未有经常欠薪拖粮……岂能是「九流老板」?
  「明教副刊门」中人嫌稿费少的,都是「狼心狗肺」!
  江湖风波恶!「学府」问小查要钱,然后嘲讽小查「捐纳」!难怪八旬长者还要再去读书!
  「学府」教职员功课欠交,却有脸面去「打抽丰」,佔金庸的便宜!
  小查没有重金礼聘译翻名家古德明英译其小说,人生一大失策事!
  小查不擅择交,一而再、再而三因财招怨!
  潘国森小友为金庸辟谣:「四大才子谁敢当?」、「胡乱改编是亵渎」、「暴殄天物射鵰宴」……
  诗人斧正金庸联。
  金庸馆应该搬到西九龙!
  闽教授读不通吕留良诗!
  小查没有重金礼聘译翻名家古德明英译其小说,实是人生一大失策事!

  海宁查良镛先生(一九二四至二零一八)逝世,得年九十有五,福寿全归。

  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我们有幸遇上这样划时代出类拔萃的文士,或可以说是当代浙江人、海宁人的光荣。先生以香港作为他安身立命的第二家乡,也可以说是当代香港人的光荣。

  间有腐儒以金庸小说属「通俗文学」为由去低贬其总成绩,只反映其人的学问识见稍嫌肤浅而己。此即陈世骧教授所言:「意境有而复能深且高大,则惟须读者自身之才学修养,始能随而见之。」读金庸书而不能见其「技巧之玲珑,及景界之深,胸怀之大」,倒不如闭嘴勿献丑了!多讲多错,徒为识者笑耳!

  小查诗人过世之后,在许多理据不甚坚实的恶评之间,还是有零星出自老伙计现身说法、为查大侠金教主稍为平反的第一手资料。
  潘国森与查良镛先生没有甚么深交,这回组织一些旧文新作,纪念一下这位亦师亦友的长者。常言道:「不招人妒是庸才。」小查诗人亦难免于此。

本书特色

  《金庸与我──双向亦师亦友全纪录》
  为金庸说几句公道话
  古德明浅论《鹿鼎记》英译
  金庸馆应搬入西九龙
  潘国森金学会议论文
  武侠小说与游记文学
  写小说的金庸与我
 
《江湖风云录:侠义精神的千年回响》 引言: 武侠,一个承载着无数人恩怨情仇与豪情壮志的词汇。它不仅仅是刀光剑影的武力展示,更是一套深植于民族文化根基的道德准则与人生哲学。本书《江湖风云录:侠义精神的千年回响》旨在深入剖析中国武侠文学的源流、演变及其核心价值体系,尤其侧重于探讨“侠”这一概念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具体形态与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嬗变。我们不着眼于某一位特定作者的个人回忆或著述心得,而是将目光投向整个武侠世界的宏大叙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 第一部分:武侠的溯源与古典基石(从先秦到明清) 本部分将追溯武侠文学的萌芽与早期形态。我们首先探讨先秦诸子百家中“游侠”形象的社会基础与伦理构建。孔子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后世的侠义精神奠定了道德的底色。从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史记》中记载的各路豪侠,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基于个人信义和对不公的反抗的早期“侠”。 随后,我们将分析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剑侠”传奇对武侠叙事的浪漫主义强化。唐传奇中的“侠”开始具备了更多的传奇色彩,法术、奇遇、神兵利器逐渐进入叙事框架。这一阶段的侠,是游离于官方秩序之外的、具有超凡能力的个体英雄。 明清时期,武侠小说进入了更为成熟的叙事阶段。《水浒传》的出现,标志着“义军”式群体的侠义观的形成,它将江湖中的反抗精神推向了高潮,但同时也暴露了侠义精神在现实政治结构下难以调和的内在矛盾。清末的“武侠公案小说”则开始尝试将侠义行为纳入有限的律法框架内进行审判与解释。 第二部分:近代武侠的转型与现代语境的重塑(民国至新中国建立前)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和国家命运的剧烈动荡,武侠文学迎来了关键的转型期。本部分重点分析这一时期武侠如何回应民族危亡的时代主题。 一方面,以民国“四大名捕”系列为代表的作品,开始着力于构建秩序与规矩,试图将“江湖”的野性力量引导至“国家”的治理框架之下。侠客的技能不再仅仅是报私仇或维护小团体利益,而是与维护社会治安、铲除社会败类等公共职能挂钩。 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对传统“侠义”的深刻反思。在军阀混战和政治动荡的背景下,什么是真正的“正义”?“以暴制暴”是否可持续?这些拷问使得武侠叙事开始具备更强的现实批判性。这一时期的武侠,不再仅仅是逃避现实的“避世之所”,而是观察和批判现实世界的“棱镜”。 第三部分:武侠中的哲学意蕴与文化符号的构建 本部分将跳出历史的线性发展,专注于武侠世界中几大核心哲学议题的探讨: 1. “道”与“术”的辩证: 探讨武功、内力等“术”的层面,如何服务于“侠义”这一“道”的层面。高超的武艺是行侠仗义的工具,还是目的本身?书中会详细分析内功修炼、招式设计背后的传统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观念如何被融入武学体系。 2. “家国”与“江湖”的张力: 江湖,是反抗官方暴政的自由之地,亦是暗流涌动的无政府状态。当家国兴亡之际,侠客的选择往往是痛苦的。我们分析那些“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经典困境,以及侠客如何在这种张力中完成自我实现或悲剧性退场。 3. “情”的约束与升华: 侠的无情与有情。本书将研究爱情、友情、师徒情义在武侠世界中的特殊地位。这种情义如何既是侠客力量的来源,又是其行动受到限制的枷锁?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伦理的复杂性。 第四部分:武侠精神的当代价值与跨文化传播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聚焦于当代社会。武侠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的? 我们考察武侠叙事对现代流行文化(影视、动漫、电子游戏)的持久影响,分析其如何在新的媒介中保持其内核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际关系疏离的背景下,武侠所倡导的“信义”、“担当”、“不畏强权”等精神,对于构建现代个体的道德坐标有何现实意义?本书认为,武侠精神并非只是对逝去时代的缅怀,而是对当代人如何在复杂世界中坚守良知和实现个体价值的一种永恒叩问。 结语: 《江湖风云录》力求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批判性的武侠文化研究视角。它不是对某部作品的单一解读,而是试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勾勒出“侠”这一精神图腾的完整生命周期,探寻其在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无可替代的位置。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哲学意蕴的挖掘,本书旨在让读者重新审视那片充满刀光剑影的江湖,理解其回响至今的千年侠义精神。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再为金庸说几句公道话(代序)

  海宁查良镛先生(一九二四至二零一八)逝世,得年九十有五,福寿全归。

  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我们有幸遇上这样划时代出类拔萃的文士,或可以说是当代浙江人、海宁人的光荣。先生以香港作为他安身立命的第二家乡,也可以说是当代香港人的光荣。

  间有腐儒以金庸小说属「通俗文学」为由去低贬其总成绩,只反映其人的学问识见稍嫌肤浅而己。此即陈世骧教授所言:「意境有而复能深且高大,则惟须读者自身之才学修养,始能随而见之。」读金庸书而不能见其「技巧之玲珑,及景界之深,胸怀之大」,倒不如闭嘴勿献丑了!多讲多错,徒为识者笑耳!

  笔者拜读先生小说逾四十年,参与金庸学研究亦超过三十年,读金庸武侠小说可以说是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读书计划、学习活动。因为读金庸小说的缘故,有缘结识许多海内外的朋友。杨兴安博士与我都是香港「金庸讲座」的专业户,杨博曾笑言我们二人可以做其「明教光明左右使」。

  此事万万不可!

  一则杨博与他的本家明教逍遥二仙的杨逍杨左使同是江湖上显赫有名的俊男,潘国森则曾被评为「蛇头鼠眼」,岂敢与杨俊男并列?香港金庸电视剧皇牌监制萧笙叔曾代我出头,笑言潘国森虽不如黎明般英俊,但也绝不是「蛇头鼠眼」云云(不知此事与黎明先生有何关系?)。潘某人于此等江湖上的鸡虫得失并不在意,况且骂我的媒体向来声名狼借,我敢说,曾经在这家媒体工作多年并且厕身高位者,则此一履历必将成为其人生的一大污点,几十年后当真愧对后代子孙了。至于这家媒体旗下的编採人员、各类作家之滥用传媒公器,以至于「五经扫地」,则不必多讲,公道自在人心。范遥是丑男倒不是问题,但他是个愚蠢的卧底,雌伏多年而一事无成。我不干!

  二则杨博曾经在金教主的「明教」办事,我则与「教主」从来没有业务往来,还是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化算些。过去就曾有人大骂在香港刊行专着褒美金庸小说的都是「明教教主」的伙计拍老板马屁云云。此说杨博可以自行对号入座,小弟则终生免疫。

  我与「小查诗人」可说是双向的「亦师亦友」。「小查诗人」是指二十世纪出生的查良镛诗人,为潘某人发明的敬称,以别于清康熙朝的大诗人老查查慎行。跟小查诗人做朋友没有甚么大不了,他老人家是相识满天下。朋友既多,难免良莠不齐,既得益友,亦遇损友,如此而已。

  我们差不多所有金庸小说读者都曾以金庸为师,等于借他的小说修习了一门「中国文化初阶导论」而极少有例外,潘某人无可避免也曾经因为读金庸小说而获益匪浅。

  不过潘某人同时还是「二十世纪指出金庸小说错处天下第一」,古人有「一字师」之说,是则潘某人也算不清是小查诗人的几多字师了。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潘某人对小查诗人小说中的错漏直言无讳,对小查诗人平素容易得罪人的言行谅解,再刚好在某些小学问上还算稍比小查诗人多闻了些。绝对是益友了。

  我与小查诗人是「君子交」,何解?
  君子之交淡如水也!

  小查诗人辞世之后,我原本只打算为「写小说的金庸」说几句公道话、澄清一些流言蜚语,但是见到许多人因为政见不同而对小查诗人无理攻击。不得已,也要为「经商发达的金庸」再说几句公道话。

  据说曾经有一位小查诗人非常器重的员工辞职不干、另有高就,小查诗人为此办了一个盛大的欢送会。离职者当年在「明教」属于「方面大员」,在香港文化界亦德高望重。小查诗人过世之后,有人旧事重提,居然骂小查大排筵席是绝了人家回巢的后路云云!这不啻是对小查诗人的人格谋杀,同时也在贬损那位文化界名人呀!

  何解?

  小查的「明教」虽然是文化组织,但是同时是商业机构,不可能因为个别高层的去留而影响正常的业务运作。虽有伙记辞工不干,印刷品还是要按时推出市面,不可脱期。自不可能让要员变相「停薪留职」!这样的谬论并不是在污蔑老板,其实是污蔑了员工!这样德才兼备的一位文士,既然认为新岗位的发挥空间会比留在「明教」大得多,他又不是很看重金钱物质读书人,当时决定与小查诗人分手,肯定有他的崇高理由。后来事态的发展,大家都认为他没有看透新老板的底细,这回转工可能真的是失策了。但是我们看见这位先生此后仍然长期将精神心力都专注在文化事业上,他对香港社会的贡献,并不见得就一定低过仍然在「明教」效力呀!

  成年人在个人事业上面临重大抉择,风险当然要自己承担,又不是小孩子儿戏!假如是年青人初出茅芦,希望到外面闯天下,结果是碰壁之后有意「吃回头草」,能够重新回到起点当然是人生的幸运际遇,但是你不可能要求每一位老板都能够这样「虚位以待」。如果小查不办隆重的欢送会,痴痴地等旧人回头,则心里把后来的继任人当成甚么?唿之则来、挥之则去的「备胎」吗?

  对小查诗人经营的细节如此苛评,与某些人对小查诗人小说的苛评都是同样的不合常情常理。

  最荒唐的,莫过于社会上流播小查诗人是「九流老板」之说!

  如果说到事分「九流」,我们正常人的理解,就只有第一流到第九流,第九流之外,更是坏到不入流了。如果小查诗人是一个「九流老板」,是不是在说他正正是近年胡闹政客经常挂在口边的「无良雇主」?

  我虽然没有入过「明教」,不过长居香港逾半世纪,此间的社会现状还是略知一二。我倒要问一问:「明教金教主」是否经常欠薪不发,陷伙计于经济困境?

  如果没有,该可以升一流,算他「八流」吧?
  还要再问,「明教金教主」有没有试过因为员工迟到、早退或请假要扣工资?
  如果没有,又可以再升一流,算他「七流」可以吗?
  有人说「明教金教主」给的稿酬太低,不过我却听说过其副刊专栏作家有双粮可领!
  何谓「双粮」?

  这是香港职场惯例,不知何时开始。因为香港华洋杂处,每年的农历年关谁都开支多。这年关有时在公历一月,有时在公历二月,年年不同。于是许多所谓「写字楼」的白领工,都有每年发第十三个月薪水的习惯,有些更白纸黑字写在雇佣合约上。所谓「双粮」,即是大概农历年前发放等于一个月薪金的花红,约略等同老板代员工储蓄,在年关前才给员工,这样就不怕无钱过年了。

  此事我只是听来的,如果「明教金教主」给专栏作家发双粮,是不是还可以再升他一流,算他「六流」呢?

  此所以,「明教」教众也不是人人有资格骂金教主,当中「副刊门」的「杂文供应商」就没有这个资格了!如果曾经每年支双粮,还有胆骂金教主「九流」,那真是「狼心狗肺」、「枉读诗书」了!

  至于说金教主的明教工资特低,那么自以为可以在外面领更高工资的人才,又是为了甚么原因仍要让「九流老板」长期剥削呢?

  有报界前辈说,那个年代在报馆工作其实很清闲!许多人只花三四小时就完成了每天的工作。当然,有突发大事又当别论,这就可能要大量加班而没有特别加班费,不过这种情况可能一年也没有几次。

  报馆员工除非是活在老板的眼皮底下,工作桌在老板十呎之内,否则在报馆上班的时间在办公事还是办私事倒是不容易界定的清楚。我们只知道有画家在上班时画自己私人赚外快的漫画;有作家在上班时写自己私人的小说、诗歌,或为别家报纸供稿;有记者在上班时给竞争对手写新闻报导;还有上进心强的伙计在上班的边角空闲时间自修,务求考取更高学历,期待将来事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些都不是甚么秘密。

  还有人说小查诗人曾经暗地理出资,办一份性质相近的报纸去分薄他旗下报纸的市场佔有率云云。
  难道真的:「坏人衣食,犹如杀人父母」?
  怪哉!
  此君不是长年累月都在讴歌自由市场经济吗?
  当年仍是九七香港回归前的英殖时代,难道港英政府有发过「专买执照」给他吗?
  有法例不准其他人加入这个市场做买卖吗?
  此君认为香港不应该奉行所谓「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吗?
  这也可以成为恶评小查诗人的理由吗?
  可见,「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真能反映先哲圣贤的智慧!

  再有某学府教师,曾撰文讥讽小查诗人出钱捐一个名誉学位。据说当年小查诗人一度要以诽谤罪兴讼,后来又作罢。于是又有人以小查诗人不再追究作为落实「捐学位」一事的实证,刚好在小查离世后,将这一段陈年旧事翻出来。

  不过我们老香港都知道在香港告人诽谤,是很容易「原告变被告」而得不偿失的。因为香港法律费用高昂,而且从往绩研判,告诽谤向来难入罪,而得值亦罕有多判赔偿,一般人很难经法律途径讨得甚么公道。

  此类事件「本县曾经此苦」,有一回我有感于受了一家大机构的员工滥用公器狂骂,属于疑似诽谤,于是搜集证据,看看可以怎样回应。结果是读过法律而没有执业的朋友看过所有资料之后说官司有得打;直正执业的大律师和律师学长,却看也不看便直斥我不要兴讼!

  一个说:「这类案件若对方委託我处理,你未见官就要破产了!」行内的潜规则很难三言两语讲得清,老行尊既然一锤定音,此事实在不必再深究了!

  一个说:「当你是兄弟才劝你,这游戏不是你能玩的!」
  法治云乎哉?
  小查诗人的学位与捐款是甚么关系,双方手头上的物证是那边的强,今天我都无资料去评论。

  不过以常理推断,学府颁名誉学位给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公众人士,当中受者有富有贫。富的少不免请他随缘乐助;贫的则学府无摊大手板要钱之理。以小查诗人的事功而论,不管是他的文学作品、社评政论,还是办报营商、企业管理等等,当然每一项都够资格领这些甚么荣誉学位,只不过刚巧他同时是个富商,学府高层当然会乘机劝捐。如果每一家学府的高层教职员都可以这样随心所欲去挑剔获颁荣誉学位的人,去追究是先捐款后领学位还是先领学位后捐款,以后还有社会贤达肯捐钱给这学府并领其学位?按广府人的说法,这学府也太过「无衣食」了!

  原来说穿了,是有学府教师因为政见分歧的问题,便借捐款与颁学位两事之间的关系大造文章而已。据说这位学府教师掌握了不少会议纪录,可以证实小查诗人是捐学位的。

  问题是,你大学高层指责捐款人捐学位,我们局外人便要问,是谁先开口要「玉成」这件「好事」?

  如果是小查诗人先去问那学府的高层,可否用钱捐个学位;结果钱捐了,学位也颁了;这样还可以说得通。如果只是小查要捐钱,却没有说要得甚么好处,然后是学府「良心发现」给个学位,那就不能说是小查要用钱捐学位了!而且一只手掌拍不响。有人肯捐钱换学位,亦要有人肯收钱派学位呀!

  如果是学府的高层先主动问小查要钱,待小查捐了之后却嫌少,还不顾脸面的要小查多捐一个「零」(江湖传闻如此)。然后不知怎的要颁小查一个学位,这也可以算是小查出钱捐一个学位吗?

  当这位学府高层伸出一根食指指责小查的时候,会不会有三根手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都在指着自己?此所以今天潘某人指骂该骂的人,都是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併拢来指,就不怕惹人闲话了。

  即使退一万步来说,小查诗人与这家学府的高层真的有捐钱换学位的默契了。但是怎么可以在高层会议纪录入面,居然有人讨论让社会上那些「不该」拿荣誉学位的人捐学位?究竟是开会的人斯文扫地,还是被指捐学位的慷慨捐款人丢脸呢?

  高层收了钱「货银无讫」,却纵容「下面的人」到江湖上散播恶言,这一干相关人等还算是个人吗?

  如果这位学府教师是这样的清高绝俗、白璧无瑕,我们局外人是否可以请学府以后将捐款和颁荣誉学位两事完全切割。捐款的勿颁学位,颁学位的绝不收捐款,可以吗?

  这样日后就不会再有人捐了钱然后被羞辱了!

  这家学府的儇薄无行,还不止于此。

  小查诗人既是作家、也是商人。那家学府只看上了小查诗人的钱,全体教师没有人有兴趣或能力参加「金庸学研究」,亦不认同小查作为一个报人、政论家和企业家的成就,为甚么要颁学位?难道这家学府的荣誉学位就是明码实价,真的可以任由社会上的张三李四陈五黄六拿钱去捐回来的吗?

  这学府的教职员在「金庸学研究」上面交了白卷也算了,研究唐诗宋词的教师,不见得一定要拜读小查的大作,不过自称研究现当代中国文学而没有读好金庸小说,就未免太过疏懒了!还有脸面去问小查诗人要钱?

  后来,这里小猫三四只教职员,自称要「研究小查」,还弄了个「世界性」的组织。这几位先生,倒有点似向问天讥讽岳不群那样,练了「铁面罩」、「金脸皮」的功夫。他们手中拿书给传媒拍照留念,看官一望,竟然都是小查的小说,却不是这几位先生的个人着作!

  以这学府教职员的轻佻,难怪学府的名声江河日下了!

  小查诗人过世之后,在许多理据不甚坚实的恶评之间,还是有零星出自老伙计现身说法、为查大侠金教主稍为平反的第一手资料。
  潘国森与查良镛先生没有甚么深交,这回组织一些旧文新作,纪念一下这位亦师亦友的长者。常言道:「不招人妒是庸才。」小查诗人亦难免于此。

  本书题为《金庸与我──双向亦师亦友全纪录》,收录了我在小查诗人过世之后写的一系列专栏文字(发表在香港《文汇报》的〈琴台客聚〉),放在第一章。第二章是过去几次金庸小说研讨会的论文,都是在比较短的时间之内急急完成的。

  附录有古德明先生几篇谈论《鹿鼎记》英译的短文。我在《总论金庸》有一章谈及翻译金庸小说的难处。后来在《武论金庸》提出应该请德明兄负责《金庸作品集》英译的工作,德明兄曾任《明报月刊》总编辑。小查诗人没有重金礼聘德明兄主理此事,实为一生人一大失策之事。

  我与小查诗人并无深交,多年来见面不过十次。不过能够与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处于相同的时代,还有过一些有趣的交集,亦是很奇特的因缘。
 
潘国森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我一直以来都将金庸先生视为我人生路上的精神灯塔,他的作品给予我无数的启迪和力量。而这本书,则让我有机会走近这位我心中永远的“大侠”,看到他生活中不为人知的一面,感受到他作为一位智者、一位长者,与后辈之间建立的深厚情谊。作者的文字朴实而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金庸先生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以及对这段师友关系的珍视。我读到了他们之间关于文学创作的探讨,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关于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这些交流,对我而言,如同一场场醍醐灌顶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我看到了金庸先生的博学多才,他的幽默风趣,以及他对后辈的耐心教导。更让我感动的是,金庸先生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将作者视为平等的朋友,给予他真诚的建议和鼓励。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一段师友情谊,更是展现了一种传承,一种精神的传递。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金庸先生作品中所蕴含的侠义精神,以及他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得以窥见金庸先生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些武侠世界中的英雄豪杰,在现实生活中,也曾是我的良师益友,给我指引方向,在我迷茫时给予力量。我一直以为自己对金庸先生的了解已足够深,读了他的无数作品,揣摩他字里行间的深意,甚至模仿他的笔法,试图捕捉那种江湖的豪情与侠骨。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不过是冰山一角。作者以极其真挚的情感,娓娓道来他与金庸先生从相识到相知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流淌的,不仅仅是文字的力量,更是情感的温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魅力的时代,与他们一同品茗论道,一同感受人生百味。那些关于创作的困惑,关于人生的感悟,关于对世事的洞察,都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我的心灵。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金庸先生,一个充满智慧、幽默,同时又有着深刻人生体验的长者。而作者本人,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金庸先生对后辈的关怀与指导,也映照出作者对恩师的敬重与感激。这种双向的情感连接,让我深深感动。

评分

这本书是一本令人惊艳的“解密”之作,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关于一份温暖而深厚的师友情谊。我一直以为,金庸先生的形象,更多地存在于他的武侠世界里,高大、威严、充满了江湖的传奇色彩。然而,当我捧起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生动、也更加有人情味的金庸。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将自己与金庸先生之间非比寻常的交往点滴,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文学创作的切磋,关于人生哲学的探讨,关于对社会万象的观察,都如同珍珠一般,散落在字里行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从中感受到了金庸先生的渊博学识,他的睿智幽默,以及他对后辈无私的关怀和指导。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的金庸。作者的叙述,并非是简单的崇拜,而是充满了平等的交流和真诚的请教。他用自己的成长历程,印证了金庸先生的教诲是多么的宝贵。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共鸣,是人格的熏陶。它让我对金庸先生这位伟大的作家,又多了一份敬意和热爱。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意外的惊喜,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曾以为,像金庸先生这样的文学巨匠,与普通读者的距离是遥不可及的,仿佛高高在上,只存在于笔下的文字世界。然而,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固有认知。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接地气、更加有人情味的金庸。作者以一种近乎朝圣的姿态,记录了他与金庸先生之间非同寻常的师友关系。那些关于创作的交流,关于人生哲学的探讨,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琐事,都被细腻地描绘出来。我仿佛能听到金庸先生爽朗的笑声,感受到他睿智的眼神,体会到他身上那股不减当年、睥睨天下的侠者风范。而作者的视角,则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金庸先生内心世界的大门。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写作技巧,更是如何做一个有情有义、有担当的人。金庸先生对于文学的热爱,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于侠义精神的弘扬,都深深地影响着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金庸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自己的指南。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思考了自己肩负的责任。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金庸先生还活跃在我们身边的年代。我一直深信,伟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他们人生阅历、思想境界的结晶。而这本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金庸先生的创作源泉,以及他作为一个人,是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与这个世界互动的。作者的叙述,充满了真情实感,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他对金庸先生的崇敬与爱戴。我被他们之间那些充满智慧的对话深深吸引,也被他们之间那种超越年龄、超越名利的真挚友谊所感动。我看到了金庸先生在创作上的严谨与执着,也看到了他在生活中的豁达与幽默。而作者,则在这段关系中,不断成长,不断蜕变,成为了一个更加成熟、更加有担当的人。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师长,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以身作则,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金庸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导师,他用他的作品,他的思想,他的品格,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金庸先生,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