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 第七卷 下册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 第七卷 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文社科
  • 高等教育
  • 通识教育
  • 文化
  • 哲学
  • 历史
  • 中国文化
  • 思辨
  • 教材
  • 大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卷收录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华中科技大学人文讲座的四十篇讲演稿,以人文为主体,含盖众多学科,按其内容分为「大学与人生」、「哲学与科学」、「中国与世界」、「经济与社会」、「文学与艺术」等五个部分。演讲者中有国内外知名学者杨叔子、李培根、严陆光、刘献君、汤一介、李醒民、钟南山、吴玉章、余秋雨、欧阳康、陈来、丘仁宗、张世英、郑杭生等。
《穿越历史的文化之旅:西方思想与中国实践的深度对话》 本书聚焦于西方哲学、艺术史、社会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互动与对话,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视野。 本书并非对既有学术成果的简单汇编,而是在对西方古典与现代思想精髓进行精炼梳理的基础上,探讨其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投射与张力。全书结构严谨,论述深入浅出,力求在宏大的思想图景与具体的文化案例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第一编:古典的余晖与现代的启示 本编着重考察西方古典文明对现代思维模式的奠基作用,并将其置于中国文化转型的历史脉络中进行审视。 第一章:柏拉图的“洞穴”与中国士人的精神困境 我们将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出发,探讨其关于真理、知识与政治权威的深刻洞见。随后,我们将考察中国古代“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之间的张力与契合点。重点分析魏晋玄学中对“超越性”的追求,如何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思辨遥相呼应,又如何在儒家“入世”的框架内被重塑和消解。探讨在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精英阶层如何面对“理念世界”与“现实政治”之间的永恒拉锯。 第二章: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框架与中国古代的“格物致知” 本章将深入解析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体系,特别是其形式逻辑和归纳推理方法,如何构成了西方科学思维的基石。同时,我们对比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指出后者在方法论上更侧重于主体内在的体悟与宇宙秩序的融贯,而非外在现象的解剖与分类。讨论这种差异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路径的影响,并探讨当代中国学者如何在继承传统认知论的同时,吸收西方的实证精神,推动知识体系的更新。 第三章:希腊悲剧中的“命运”与中国戏剧中的“因果报应” 通过对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作品的分析,理解古希腊人对命运的理解——一种外在于人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对比中国的昆曲、京剧等传统戏剧中,“因果报应”或“天理循环”的叙事模式。虽然两者都涉及人类的有限性,但希腊悲剧更强调个体在自由意志与宿命抗争中的崇高性;而中国叙事则倾向于在群体伦理的框架内寻求最终的平衡与和谐。本章将探讨这种叙事差异对国民性格和集体道德观的潜移默化影响。 第二编:启蒙的洪流与现代性的重塑 本编聚焦于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遗产,特别是理性、自由、人权等概念,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引发的深刻变革与复杂纠葛。 第四章:洛克、卢梭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中的“主权”之争 详细梳理洛克的财产权理论和卢梭的“公意”概念。着重分析当这些思想传入中国时,如何被“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所裹挟。探讨从晚清立宪派到五四知识分子对“主权在民”的不同解读,以及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对个体自由与集体利益之间界限的艰难摸索与论辩。 第五章:康德的“三大批判”与中国哲学对主体性的反思 本章尝试以康德的先验哲学为参照系,审视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心性”的论述。分析康德如何通过划定人类认知的界限来确立主体性的尊严。并探讨中国传统中对“天人合一”的强调,是否预示着一种不同于西方二元对立的反思,以及这种反思在面对西方理性主义冲击时所呈现出的困境与潜力。 第六章: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与中国历史观的碰撞 解析黑格尔宏大的历史哲学体系,即理性如何通过辩证发展最终实现于国家精神之中。将其与中国传统的“治乱循环”史观进行对比。探讨五四时期对历史进步论的盲目崇拜,以及在实践中如何修正或批判了过于线性的历史发展观,重新审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第三编:艺术的边界与审美的再定义 本编将目光投向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探讨它们如何挑战并丰富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经验和艺术表达。 第七章:印象派的光影革命与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 分析印象派对客观物象瞬间捕捉的科学性与主观感受的结合。与中国山水画中强调的“可游、可居、可观”的审美目标进行对比。探讨传统绘画中“墨分五色”的哲学意蕴,与西方色彩理论在绘画技法和精神追求上的异同。重点分析中国现代画家如何在吸收西方写生技巧后,重塑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精神。 第八章:尼采的“权力意志”与现代艺术的颠覆 阐释尼采对传统道德与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权力意志”对艺术创作的解放意义。考察野兽派、表现主义等对既有美学规范的冲击,如何与中国传统文人艺术中“不拘泥于形似”的精神产生共鸣,同时又在表达对象——个体强悍的生命意志——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九章:从达达主义到后现代:中国美学在碎片化时代的定位 梳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对理性逻辑的嘲弄,以及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解构。探讨这种文化转向在中国当代艺术与设计领域引起的连锁反应,即如何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消化和转化西方后现代的解构手法,探索更具本土特色的表达形式,重构新的文化意义体系。 结语:回望与前瞻 本书最后将总结西方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强调理解差异而非盲目模仿的重要性。最终呼吁当代思想者,应以开阔的胸襟,在对世界文明的深刻理解之上,建构富有生命力的、立足于本土的未来文化图景。本书力求提供的是一种方法论上的指引:如何通过对异质文化的批判性吸收,来实现文化自身的精进与超越。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欧阳康


  一九五三年生,四川资阳人。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华中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哲学家协会常务理事,亚太地区学生事务协会主席,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府谘询委员等。多次获国家、教育部和省级优秀成果奖,一九九二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一九九六年荣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一九九九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图书目录

序一 001
序二 003

大学与人生
刘献君 读自己这本书 003
严陆光 我的父亲严济慈 017
李培根 谈天、说地、做人 031
陈平原 大学校园里的「文学」 049
张汝伦 大学之道和现代大学教育的缺失 067
杨福家 大学的使命与大学文化内涵 077
廖申白 良知与明智 097
许抗生 老子与道家智慧 109

哲学与科学
汤一介 关于复兴儒学的思考 125
王 路 哲学与文化 141
张世英 美学的新方向 157
黄俊杰 二十一世纪科技时代的人文课题与人文教育的展望 173
李醒民 爱因斯坦:伟大的人文的科学主义者和科学的人文主义者 187
霍桂桓 论哲学、人文科学的读书方法 203
杨叔子 科技发展的世纪回眸、当前趋势与若干人文问题的思考 215
钟南山 科学研究应当崇尚的五点精神——兼谈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期望 233
邱仁宗 研究伦理:科学诚信与不端行为 249

中国与世界
郭齐勇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 265
成中英 现代性与中国文化命运 283
陈 来 儒家与全球化中的人权对话 301
刘梦溪 中国文化的特质及文化传统的重建 321
明安香 关于国家形象大传播的思考 331
高 恆 通往大国之路的国际关系 351

经济与社会
高小康 城市文化的美学思考 363
王春芙 新闻评论与公共舆论 377
何 舟 多重话语空间的表述及传播效应 385
孙立平 协调利益关系与优化社会结构 395
吴玉章 结社现象的法学分析——一种权力的实践 411
郑杭生 现代性进程中的现代与传统 423
周大鸣 从底层视角看社会的和谐 443
郑功成 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 453

文学与艺术
谢 泳 谈谈钱钟书和他的小说——纪念钱钟书逝世十周年 465
陈思和 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创作的趋势 475
刘扬忠 诗仙醉太白 491
方 方 我与文学 507
刘洪一 犹太人与世界——一个文化命题及启发 513
张颐武 新世纪中国电影的文化想像 529
朱青生 现代艺术与现代化 553
刘大椿 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 563
余秋雨 谈文化 579
后记 60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之所以对《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七卷(下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启思”二字的情感共鸣。我总觉得,学习的真正目的,并非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思想的觉醒。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种追求——“启迪思维,引发思考”。我推测,这套“启思录”在往前的卷册中,定然已经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知识框架,而这一卷,作为“下册”,很可能是在此基础上,将那些最为核心、最为尖锐的问题抛给读者,或者深入探讨某个特定领域,挑战读者既有的认知模式。我设想,里面的文章或许会涉及一些极具争议性的话题,需要读者以一种开放、批判的姿态去审视;又或者,它会拂去历史的尘埃,挖掘那些被遗忘却又至关重要的思想遗产,让我们重新认识传统,认识我们民族的根脉。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体验,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反问自己,不断地与作者的思想进行对话,最终实现某种程度的自我超越。这种对思想碰撞的渴望,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场精神的洗礼。

评分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七卷(下册),光是这个书名就带着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学术范儿。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在大学课堂上,教授们侃侃而谈,引经据典,将深邃的哲学、悠久的历史、精妙的文学,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景象。我猜测,这本书并非是泛泛而谈,而是会在某个特定的维度上,深入挖掘中国大学在人文教育方面的独特理念与实践。第七卷,下册,这数字和层次的叠加,让我感觉它一定承载着相当重要的内容,或许是对某个核心主题的集大成,又或者是对某种思想流派的深度剖析。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中国人文思想的迷宫,去发现那些被低估的价值,去理解那些被忽略的联系。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获得一种更宏观的视野,一种更深刻的洞察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知识的厚重感,"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这几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象牙塔中,智慧的火花碰撞,思想的浪潮涌动的场景。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阅这本书,但仅凭书名,我便能想象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洞见和启迪。第七卷,下册,这暗示着它是一个庞大体系的延续,也预示着即将展开的将是更为精深、更为集中的探讨。我猜测,它会带领我走进那些历久弥新的思想殿堂,去品味那些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的经典文本,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价值观念。或许,它会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用温和而有力的语言,引导我去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去思考我们生命的意义,去发掘我们内心深处对真理的渴望。这种对未知的期待,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它,去感受那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去体验那种沉浸在知识海洋中的愉悦。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引路人,为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点亮一盏智慧的明灯,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评分

我对于《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七卷(下册)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对知识深度的向往,以及对思想启蒙的渴望。单看这个书名,我就能感受到一种严谨而又富有活力的学术气息。我推测,这“第七卷”很可能代表着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而“下册”则意味着对之前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亦或是进入到一个更为复杂、更具挑战性的议题。我设想,这本书的编纂者定是经过了精心的筛选,所收录的文章,必然是那些能够代表中国大学在人文领域前沿思考的成果。我期待它能够提供给我一些新鲜的观点,一些让我耳目一新的论证方式,甚至是一些能够颠覆我固有认知的大胆设想。这种对智识的追求,让我感觉,翻开这本书,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里面充满了等待我去探索的宝藏,也充满了让我产生共鸣的思想火花。我希望它能引领我,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航行,抵达更广阔的未知。

评分

读到《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七卷(下册)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大学殿堂里那些关于人文精神的深刻讨论。它给我一种感觉,这本书并非是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更像是对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精髓的一种提炼和总结。我揣测,它可能会通过一系列精选的文章,展现不同学者、不同视角下对人文的理解和阐释。这种“启思录”的定位,让我联想到那些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培养独立精神的经典教材。我好奇,在这“第七卷”和“下册”的指引下,这本书究竟会聚焦于哪些具体的人文领域?是历史的纵深?文学的精妙?哲学的思辨?还是艺术的表达?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去挖掘那些我们可能忽略的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动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感悟,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一份对人文精神的坚守和热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