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黄锦树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黄锦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马华文学
  • 文学批评
  • 黄锦树
  • 马来西亚文学
  • 文学研究
  • 文化研究
  • 当代文学
  • 评论集
  • 文学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是为了纪念马华文学百年而编选的一套书,时间跨度三十年(1989-2018),以长篇学术论文为主,短篇评论为辅,共收入李有成、陈鹏翔、张锦忠、林建国、张光达、潘碧华、黄锦树、钟怡雯、陈大为、魏月萍、高嘉谦等十一人,每位入选者单独成卷,共十一卷,内文总计2,666页。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论文经过作者重新增订,不管之前曾否结集,所以这套大系收录之马华文学论文,乃最完善的版本。

本书特色

  本书为《马华文学批评大系》的第7卷,收录黄锦树所发表的12篇有关马华文学的论文。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锦树


  一九六七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一九八六年到台湾留学。台大中文系毕业,淡江中文所硕士,清华大学中文博士。现为国立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着有小说集《梦与猪与黎明》(九歌,1994)、《乌暗暝》(九歌,1997)、《刻背》(麦田,2001)、《土与火》(麦田,2005)、《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联经,2013)、《犹见扶余》(麦田,2014)、《鱼》(印刻,2015)、《雨》(宝瓶,2016);论文集《马华文学与中国性》(元尊,1998)、《谎言与真理的技艺》(麦田,2003)、《文与魂与体》(麦田,2006)、《华文小文学的马来西亚个案》(麦田,2015)、随笔《焚烧》(麦田,2017)、《注释南方》(有人,2015)、《火笑了》(麦田,2016);编有《一水天涯:马华小说选》(九歌,1997)、《打个比方》(上海文艺,2006);与张锦忠合编《别再提起:马华当代小说选(1997-2003)》(麦田,2004)与《故事总要开始:马华当代小说选(2004-2012)》(宝瓶,2012),与张锦忠、庄华兴合编《回到马来亚:华马小说七十年》(大将,2008)、《我们留台那些年》(有人,2013)等。

图书目录

I 总序:殿堂 /钟怡雯
Ⅵ 编辑体例
001 中国性与表演性:论马华文学与文化的限度
052 从个人的体验到黑暗之心:论张贵兴的雨林三部曲及大马华人的自我理解
069 土与墙──论马华文学本土论的限度
093 马华文学与(国家)民族主义――论马华文学的创伤现代性
122 石头与女鬼──论《大河尽头》中的死亡与象征交换
148 寻找诗意:大马新诗史的一个侧面考察
179 「我用瘦弱的滚木搬运巨大的词」――迟到的说书人陈大为和他的「野故事」
204 空午与重写――马华现代主义小说的时延与时差
246 南方文学世界共和国刍议
273 这样的「华语语系」论可以休矣!――史书美的「反离散」到底在反什么?
296 「此时此地的现实」?――重探「马华文艺的独特性」
321 作为台湾文学理论关键词的「马华文学」
327 本卷作者简介

 

图书序言

总序

殿堂


  翻开方修(1922-2010)在一九七二年出版的《新马华文文学大系(1919-1942)•理论批评》,当可读到一个「混沌初开」、充满活力和焦虑、社论味道十足的大评论时代。作为一个国家的马来亚尚未诞生,在此居住的无国籍华人为了「建设南国的文艺」,为了「南国文艺底方向」,以及「南洋文艺特征之商榷」,众多身分不可考的文人在各大报章上抒发高见,虽然多半是「赤道上的吶喊」,但也显示了「文艺批评在南洋社会的需求」。(本段括弧内的文字,依序为孙艺文、陈则矫、悠悠、如焚、拓哥、陈鍊青的评论文章篇名,发表于1925-30年间,皆收录于方修《新马华文文学大系(1919-1942)•理论批评》)

  这些「文学社论」的作者很有意思,他们真的把写作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披荆斩棘,开天辟地,为南国文艺奋战。撰写文学社论似乎成了文人与文化人的天职。据此看来,在那个相对单纯的年代,文学阅读和评论是崇高的,在有限的报章资讯流量中,文学佔有美好的比例。

  年届五十的方修,按照他对新马华文文学史的架构,编排了这二十一年的新马文学评论,总计1,104页,以概念性的通论和议题讨论的文学社论为主,透过众人之笔,清晰的呈现了文艺思潮之兴替,也保存了很多珍贵的文献。方修花了极大的力气来保存一个自己几乎彻底错过的时代(方修生于广东潮安县,一九三八年南来巴生港工作。一九四一年,十九岁的方修进报社担任见习记者,那是他对文字工作的初体验),也因此建立了完全属于他的马华文学版图。没有方修大系,马华文学批评史恐怕得断头。

  苗秀(1920-1980)编选的《新马华文文学大系(1945-1965)•理论》比方修早一年登场,选文跳过因日军佔领而空白的两年(1943-1944),从战后开始编选,採单元化分辑。很巧合的,跟第一套大系同样二十一年,单卷,669页。两者最大的差异有二:方修大系面对草创期的新马文坛气候未成,几无大家或大作可评,故多属综论与高谈;苗秀编大系时,中坚世代渐成气候,亦有新人崛起,可评析的文集较前期多了些。其次,撰写评论的作家也增加了,虽说是土法炼铁,却交出不少长篇幅的作家或作品专论。作家很快成为一九五○、六○年代马华文学评论的主力,文学社论也逐步转型为较正式的文学评论。

  二○○四年,谢川成(1958-)主编的第三套大系《马华文学大系•评论(1965-1996)》(单卷,491页)面世,实际收录二十四年的评论,见证了「作家评论」到「学者论文」的过渡。这段时间还算得上文学评论的高峰期,各世代作家都有撰写评论的能力,在方法学上略有提升,也出现少数由学者撰写的学术论文。作家评论跟学者论文彼消此长的趋势,隐藏其中。此一趋势反映在比谢氏大系同年登场(略早几个月出版)的另一部评论选集《马华文学读本Ⅱ:赤道回声》(单卷,677页),此书由陈大为(1969-)、钟怡雯(1969-)、胡金伦(1971-)合编,时间跨度十四年(1990-2003),以学术论文为主,正式宣告马华文学进入学术论述的年代,同时也体现了国外学者的参与。赤道形声回盪之处,其实是一座初步成形的马华文学评论殿堂。

  一九九○年代后期是个转捩点,几个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博士生陆续毕业,以新锐学者身分投入原本乏人问津的马华文学研究,为初试啼音的几场超大型马华文学国际会议添加火力,也让马华文学评论得以摆脱大陆学界那种降低门槛的友情评论;其次,大马本地中文系学生开始关注马华文学评论,再加上撰写毕业论文的参考需求,他们希望读到更为严谨的学术论文。这本内容很硬的《赤道回声》不到两年便销售一空。新锐学者和年轻学子这两股新兴力量的注入,对马华文学研究的「殿堂化」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四部内文合计2,941页的选集,可视为二十世纪马华文学评论的成果大展,或者成长史。

  殿堂化意味着评论界的质变,实乃两刃之剑。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撰写评论的马华作家不断减少,最后只剩张光达(1965-)一人独撑,其实他的评论早已学术化,根本就是一位在野的学者,其论文理当归属于学术殿堂。马华作家在文学评论上的退场,无形中削弱了马华文坛的活力,那不是《蕉风》等一两本文学杂志社可以力挽狂澜的。最近几年的马华文坛风平浪静,国内外有关马华文学的学术论文产值稳定攀升,马华文学研究的小殿堂于焉成形,令人亦喜亦忧。

  这套《马华文学批评大系》是为了纪念马华文学百年而编,最初完成的预选篇目是沿用《赤道回声》的架构,分成四大册。后来发现大部分的论文集中在少数学者身上,马华文学评论已成为一张殿堂里的圆桌,或许,「一人独立成卷」的编选形式,更能突显殿堂化的趋势。其次,名之为「文学批评大系」,也在强调它在方法学、理论应用、批评视野上的进阶,有别于前三套大系。

  这套大系以长篇学术论文为主,短篇评论为辅,从陈鹏翔(1942-)在一九八九年发表的〈写实兼写意〉开始选起,迄今三十年。最终编成十一卷,内文总计2,666页,跟前四部选集的总量相去不远。这次收录进来的长论主要出自个人论文集、学术期刊、国际会议,短评则选自文学杂志、副刊、电子媒体。原则上,所有入选的论文皆保留原初刊载的格式,除非作者主动表示要修订格式,或增订内容。总计有三分之一的论文经过作者重新增订,不管之前曾否结集。这套大系收录之论文,乃最完善的版本。

  以个人的论文单独成卷,看起来像丛书,但丛书的内容由作者自定,此大系毕竟是一套实质上的选集,从选人到选文,都努力兼顾到其评论的文类、议题、方向、层面,尽可能涵盖所有重要的议题和作家,经由主编预选,再跟作者商议后,敲定篇目。从选稿到完成校对,历时三个月。受限于经费,以及单人成册的篇幅门槛,遗珠难免。最后,要特别感谢马来西亚画家庄嘉强,为这套书设计了十一个充满大马风情的封面。

钟怡雯
2019.01.05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