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陈大为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陈大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马华文学
  • 文学批评
  • 陈大为
  • 文学研究
  • 马来西亚文学
  • 华语文学
  • 文化研究
  • 文学史
  • 批评理论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是为了纪念马华文学百年而编选的一套书,时间跨度三十年(1989-2018),以长篇学术论文为主,短篇评论为辅,共收入李有成、陈鹏翔、张锦忠、林建国、张光达、潘碧华、黄锦树、钟怡雯、陈大为、魏月萍、高嘉谦等十一人,每位入选者单独成卷,共十一卷,内文总计2,666页。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论文经过作者重新增订,不管之前曾否结集,所以这套大系收录之马华文学论文,乃最完善的版本。

本书特色

  本书为《马华文学批评大系》的第9卷,收录陈大为所发表的12篇有关马华散文、新诗的论文。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大为


  一九六九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怡保市,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着有:诗集《治洪前书》、《再鸿门》、《尽是魅影的城国》、《靠近 罗摩衍那》、《巫术掌纹》;散文集《流动的身世》、《句号后面》、《火凤燎原的午后》、《木部十二划》;论文集《存在的断层扫描:罗门都市诗论》、《亚细亚的象形诗维》、《亚洲中文现代诗的都市书写》、《诠释的差异:当代马华文学论集》、《亚洲阅读:都市文学与文化》、《思考的圆周率:马华文学的板块与空间书写》、《中国当代诗史的典律生成与裂变》、《马华散文史纵论》、《风格的炼成:亚洲华文文学论集》、《最年轻的麒麟:马华文学在台湾》、《神出之笔:当代汉语诗歌叙事研究》、《鬼没之砚:当代汉语都市诗研究》。主编:《赤道形声》、《赤道回声》、《天下散文选1970-2010》、《天下小说选1970-2010》、《马华散文史读本1957-2007》、《马华新诗史读本1957-2007》、《华文文学百年选1918-2017》、《马华文学批评大系1989-2018》。

图书目录

I 总序:殿堂 /钟怡雯
Ⅵ 编辑体例
001 当代马华文学的三大板块
028 中国学界的马华文学论述(1987-2005)
057 一个文人的战争──论傅承得「赶在风雨之前」的思维结构
080 风格的炼成──评吕育陶诗集《黄袜子,自辩书。》
096 原声雨的音轨分析──论方路诗歌的灰暗抒情与苦难叙事
118 现实与想像的土壤(1957-1969)
147 跨领域思考与多元文类渗透(1967-1975)
185 校园散文的生产语境及其谱系之完成(1979-1994)
223 婆罗洲「场所精神」之建构(1974-2004)
249 马华散文的地志书写
270 寂静的浮雕:论潘雨桐的自然写作
280 跃入隐喻的雨林:导读当代马华文学
289 本卷作者简介

 

图书序言

总序

殿堂


  翻开方修(1922-2010)在一九七二年出版的《新马华文文学大系(1919-1942)•理论批评》,当可读到一个「混沌初开」、充满活力和焦虑、社论味道十足的大评论时代。作为一个国家的马来亚尚未诞生,在此居住的无国籍华人为了「建设南国的文艺」,为了「南国文艺底方向」,以及「南洋文艺特征之商榷」,众多身分不可考的文人在各大报章上抒发高见,虽然多半是「赤道上的吶喊」,但也显示了「文艺批评在南洋社会的需求」。(本段括弧内的文字,依序为孙艺文、陈则矫、悠悠、如焚、拓哥、陈鍊青的评论文章篇名,发表于1925-30年间,皆收录于方修《新马华文文学大系(1919-1942)•理论批评》)

  这些「文学社论」的作者很有意思,他们真的把写作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披荆斩棘,开天辟地,为南国文艺奋战。撰写文学社论似乎成了文人与文化人的天职。据此看来,在那个相对单纯的年代,文学阅读和评论是崇高的,在有限的报章资讯流量中,文学佔有美好的比例。

  年届五十的方修,按照他对新马华文文学史的架构,编排了这二十一年的新马文学评论,总计1,104页,以概念性的通论和议题讨论的文学社论为主,透过众人之笔,清晰的呈现了文艺思潮之兴替,也保存了很多珍贵的文献。方修花了极大的力气来保存一个自己几乎彻底错过的时代(方修生于广东潮安县,一九三八年南来巴生港工作。一九四一年,十九岁的方修进报社担任见习记者,那是他对文字工作的初体验),也因此建立了完全属于他的马华文学版图。没有方修大系,马华文学批评史恐怕得断头。

  苗秀(1920-1980)编选的《新马华文文学大系(1945-1965)•理论》比方修早一年登场,选文跳过因日军佔领而空白的两年(1943-1944),从战后开始编选,採单元化分辑。很巧合的,跟第一套大系同样二十一年,单卷,669页。两者最大的差异有二:方修大系面对草创期的新马文坛气候未成,几无大家或大作可评,故多属综论与高谈;苗秀编大系时,中坚世代渐成气候,亦有新人崛起,可评析的文集较前期多了些。其次,撰写评论的作家也增加了,虽说是土法炼铁,却交出不少长篇幅的作家或作品专论。作家很快成为一九五○、六○年代马华文学评论的主力,文学社论也逐步转型为较正式的文学评论。

  二○○四年,谢川成(1958-)主编的第三套大系《马华文学大系•评论(1965-1996)》(单卷,491页)面世,实际收录二十四年的评论,见证了「作家评论」到「学者论文」的过渡。这段时间还算得上文学评论的高峰期,各世代作家都有撰写评论的能力,在方法学上略有提升,也出现少数由学者撰写的学术论文。作家评论跟学者论文彼消此长的趋势,隐藏其中。此一趋势反映在比谢氏大系同年登场(略早几个月出版)的另一部评论选集《马华文学读本Ⅱ:赤道回声》(单卷,677页),此书由陈大为(1969-)、钟怡雯(1969-)、胡金伦(1971-)合编,时间跨度十四年(1990-2003),以学术论文为主,正式宣告马华文学进入学术论述的年代,同时也体现了国外学者的参与。赤道形声回盪之处,其实是一座初步成形的马华文学评论殿堂。

  一九九○年代后期是个转捩点,几个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博士生陆续毕业,以新锐学者身分投入原本乏人问津的马华文学研究,为初试啼音的几场超大型马华文学国际会议添加火力,也让马华文学评论得以摆脱大陆学界那种降低门槛的友情评论;其次,大马本地中文系学生开始关注马华文学评论,再加上撰写毕业论文的参考需求,他们希望读到更为严谨的学术论文。这本内容很硬的《赤道回声》不到两年便销售一空。新锐学者和年轻学子这两股新兴力量的注入,对马华文学研究的「殿堂化」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四部内文合计2,941页的选集,可视为二十世纪马华文学评论的成果大展,或者成长史。

  殿堂化意味着评论界的质变,实乃两刃之剑。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撰写评论的马华作家不断减少,最后只剩张光达(1965-)一人独撑,其实他的评论早已学术化,根本就是一位在野的学者,其论文理当归属于学术殿堂。马华作家在文学评论上的退场,无形中削弱了马华文坛的活力,那不是《蕉风》等一两本文学杂志社可以力挽狂澜的。最近几年的马华文坛风平浪静,国内外有关马华文学的学术论文产值稳定攀升,马华文学研究的小殿堂于焉成形,令人亦喜亦忧。

  这套《马华文学批评大系》是为了纪念马华文学百年而编,最初完成的预选篇目是沿用《赤道回声》的架构,分成四大册。后来发现大部分的论文集中在少数学者身上,马华文学评论已成为一张殿堂里的圆桌,或许,「一人独立成卷」的编选形式,更能突显殿堂化的趋势。其次,名之为「文学批评大系」,也在强调它在方法学、理论应用、批评视野上的进阶,有别于前三套大系。

  这套大系以长篇学术论文为主,短篇评论为辅,从陈鹏翔(1942-)在一九八九年发表的〈写实兼写意〉开始选起,迄今三十年。最终编成十一卷,内文总计2,666页,跟前四部选集的总量相去不远。这次收录进来的长论主要出自个人论文集、学术期刊、国际会议,短评则选自文学杂志、副刊、电子媒体。原则上,所有入选的论文皆保留原初刊载的格式,除非作者主动表示要修订格式,或增订内容。总计有三分之一的论文经过作者重新增订,不管之前曾否结集。这套大系收录之论文,乃最完善的版本。

  以个人的论文单独成卷,看起来像丛书,但丛书的内容由作者自定,此大系毕竟是一套实质上的选集,从选人到选文,都努力兼顾到其评论的文类、议题、方向、层面,尽可能涵盖所有重要的议题和作家,经由主编预选,再跟作者商议后,敲定篇目。从选稿到完成校对,历时三个月。受限于经费,以及单人成册的篇幅门槛,遗珠难免。最后,要特别感谢马来西亚画家庄嘉强,为这套书设计了十一个充满大马风情的封面。

钟怡雯
2019.01.05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