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部曲 THE CHINA TRILOGY
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我们既须探究其内涵,更需要积极寻找更有意义的客观切入点,才能深入理解其未来前景。
本系列将透过两千年、四百年、一百年之不同长度视野,由「大历史」角度重构中国历史进程。
本书即为此系列之第三部,将目光拉至最近的过去,两岸关系虽是中国问题核心所在,实则却仅是全球结构下的因变数。本书将尝试解析以下疑惑:究竟冷战如何奠下当前两岸互动之基础?以美国为中心的冷战秩序又如何影响其间曲折起伏?我们又应如何放眼未来?
回首对峙七十年,聚焦关键历史转捩点
从全球宏观视野切入,展望两岸现在与未来 起自一九四九年之中国外交史(或两岸之对外关系)所以具有特殊性,至少直到二十世纪末为止,原因主要来自两岸之间因竞逐单一主权与正统性所引发的对立、冲突与相互牵制。尽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承绪中国自清季以来的国际弱势地位,此期间之冲突缘由,最初虽基于不同政治团体为争取统治权所致,外部因素(特别是若干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强权国家)所佔之关键地位实不容忽视。
隔海相望七十年,除了就是两岸关系,还能从甚么角度脉络来观察?与两岸分治同时开展的全球冷战,提供了何种时代背景?作为战后双强,美国与苏联的对抗又扮演何种角色?随着冷战终结,两岸面对的又是甚么样新结构?本书将透过若干关键转折,娓娓细数这一段漫长曲折之历史进程。
列宁(Vladimir Lenin):
到欧洲去的捷径,是经过北京和加尔各答。
罗素(Bertrand Russell):
既然中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因而即使中国人不对其他国家人民产生影响,中国问题本身也是个意义深远的问题。
杜鲁门(Harry Truman):
除非我们强烈支持中国,否则苏联将在远东取代日本的地位。
毛泽东(Mao Zedong):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尼克森(Richard Nixon):
美国的任何亚洲政策,都必须切实掌握中共存在的事实。从长远观点看来,不能永远让中共隔离于国际社会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