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死了,我会难过吗?
爸爸为什么不能为我活下去?
我在家庭的废墟捡拾自己。
‧听话的孩子伤更重 「妈妈生病了,不要惹她生气。」
「妈妈住院了,因为妳不乖。」
「你就不能让着她一点吗?」
‧母爱不是天生的 「你怎么不去死!你现在就给我去跳楼!」
「我要你这样的小孩干嘛?」
「我这么多年做牛做马,你怎么这么不知感恩?」
‧亲情也不是必然的 「人可以希望自己的妈妈去死吗?」
「亲子关系也有赏味期?」
二〇一六年,因一则挺同「别人结婚,干你屁事」图文,脸书专页「厌世动物园」瞬间爆红,至今累积十九万多个粉丝,版主厌世姬耍废的风格,成了年轻族群宣洩情绪的出口,新生代图文作家的明日之星,加上过去大学联考且以全国前百名高分进入台大,俨然人生的胜利组无误。但这些看似一帆风顺的外在底下,却鲜少人知道,才不过十年前,厌世姬骤然面对重大的家变,父母相隔半年相继离世,举目无亲,曾独自一人睡在父母的套房中,靠保险金生活;而更早之前,不明白母亲罹患忧郁症的她,从小更生活在情绪化、过度期待的「母爱」底下,自我厌弃的成长。厌世女儿,可不是一日造成的。
妈妈,那些我在五岁、六岁、十岁、十五岁、十七岁时流着泪睡去的夜晚,那些嘶吼与冷战,那些毒打、逼迫我学习的时刻,可不会轻易成了过眼云烟。
当传统世代纷纷跳出来大声说出「我不喜欢妈妈」,新世代的孩子为何还依然「一切都是我的错」?母亲这个位置,不需领执照,小孩出生也未附说明书,母爱、亲子关系都并非天生,一味歌颂、推崇其神圣性,只会让人窒息。爱,需要学习,无论孩子,无论母亲。精神学家说,身为女儿,「否定母亲」也是一种自我伤害,对临终的母亲说:「不管你以前做了什么,我都原谅你了,你安心的走吧。」面具下的厌世姬,是否仍带着悲伤,还是懂得了的表情?
名人推荐 李屏瑶(作家)、吴叡人(作家、学者)、胡慧玲(作家)、连俞涵(演员、作家)、卢建彰(导演、作家)、颜讷(作家)、简莉颖(剧作家)
以姓氏笔画为序 不厌推荐